§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403202008494800
DOI 10.6846/TKU.2020.00076
論文名稱(中文)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與國族認同
論文名稱(英文) A Research Concerning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Malaysi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1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許紋菁
研究生(英文) Wen-Ching Hsu
學號 60303007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12-31
論文頁數 13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呈蓉
委員 - 鄭瑞明
委員 - 黃建淳
委員 - 林呈蓉
關鍵字(中) 馬來西亞
華文獨立中學
國族認同
原鄉情結
巴恩報告書
馬來人至上
語言國族主義
統一考試
希望聯盟
關鍵字(英) Malaysia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National Identity
Original Country Complex
Barnes Report
Malay Supremacy
Nationalism
Unified Examination Certificate
Alliance of Hop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由於《1961年教育法令》通過,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自翌年1月1日起,停止對不使用國語(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的中學提供政府津貼,自此形成私立的、不被承認的、自籌辦學經費的華文獨立中學(以下簡稱獨中)的教育體系。就如同1951年〈巴恩報告書〉所論述「凡不願其子弟受此國民教育者,吾人認其為不願對馬來亞效忠之表示」。「語言」成為辨識認同國家與否的指標,華人因為母語教育而背負了原罪,國族認同亦成為馬來西亞社會對華裔族群的隱憂之一。
    「語言」可以分辨「自我」與「他者」的一項手段,而在華裔地緣組織與語言國族主義中清楚顯現,在馬來西亞境內「國語」因憲法的規定,位階高於其他語言;華語在全球使用人口的普及性,亦的確高於馬來語。華裔子弟選擇就讀獨中的理由,部分是基於華裔族群的原鄉情結,而華語學習卻在中國崛起之後成為顯學。華社曾於1953年間提出爭取華語、馬來語、印度語並列為官方語文,以求取華語教育的正當性。然而,華人在政治上仍居弱勢,並無法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即使當時華裔人口逼近馬來族與土著之總和。獨中形成的背景也證實了在語言國族主義下,優勢族群對少數或弱勢族裔語言的排他性,而憲法第153條為馬來族與原住民保留公職任用的機會,以及許可與其他事項的定額,這更排擠了華裔族群就學與擔任公職的可能性。就在這種語言使用既有的認知下,語言的需求在強勢語言與母語之間游移,語言使用成為族群爭端的源頭,作為政治人物操弄國族認同的議題。
    但是,馬來政府當局是否真的因獨中的存在而對馬來西亞的團結感到疑慮?現任首相馬哈迪於1971年出版的《馬來人的困境》點出問題的重點,除非華人願意在經濟與商業上放慢腳步,否則馬來人永遠追趕不上社會經濟的脈動。馬來人對華裔族群在經濟上的競爭力,僅能以壓制或疏解的政治手段處理。馬來西亞歷經殖民、佔領、自治乃至於獨立建國之後,在不少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對於華裔族群之於國家認同的疑慮,致使獨中生與相關華教工作者,甚至是馬來西亞華裔的國族認同等都成了代罪羔羊。唯恐華裔人士在掌握經濟權之後,在政治上將取得實質影響,而造成馬來西亞社會族群優勢易位。
    本文從馬來西亞的歷史演進,觀察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的發展,從方言至華語教學;從各自為政至60+1所統合籌辦的獨中教育體系,華社為保留華語教育付出心血,然而聯邦政府至今仍未承認獨中統一考試。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中,「希望聯盟」取得壓倒性勝利,此時華裔的國族認同似乎已經沒有那麼重要,因為馬來西亞社會各族裔正為國家而共同努力。
英文摘要
Because of the Education Act 1961, with effect from 1 January of the following year, the Federation of Malaya ceased to provide government grants to secondary schools that did not use the national language (Malay) for main medium of instruction. Form a system of private, unrecognized and self-funded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s. As stated in the Barnes report of 1951, "those who do not wish their children to receive the education of this nation are regarded as unwilling to show allegiance to Malaya". "Language" has become an indicator of national identify. Chinese people bear the original sin because of the education of their mother tongue.
  "Language" is a means to distinguish "self" from "others”, which is clearly shown in the dialect organization and language nationalism of Chinese. It’s exclusive. Malay in Malaysia is higher than other languages due to the constitution. Indeed, Chinese is more widely spoken around the world than Malay. Chinese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choose to attend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partly on the basis of their original country complex, while Mandarin learning has become a prominent subject since the rise of China. In 1953, the Chinese ethic group proposed to seek the official languages of Chinese, Malay and Tamil in order to obtain the legitimacy of Chinese education. However, the Chinese community was still politically weak and could not solve the problem effectively, even though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as close to that of the Malays and natives combined. The background of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also confirms the exclusiveness of dominant ethnic groups to minority or disadvantaged ethnic languages under Language Nationalism. According to Article 153 of the Malaysian Constitution, “Reservation of quotas in respect of services, permits, etc., for Malays and natives of any of the States of Sabah and Sarawak”, which further excludes the possibility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to attend school and hold public office. Under the existing recognition of language use, the demand for languages fluctuates between the dominant language and the mother tongue. Language use has become a source of ethnic disputes, an issue for politicians to manipulate National Identity.
  Are there the Malay authorities really suspicious of Malaysia's unity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THE MALAY DILEMMA”, published in 1971 by Dr. Mahathir Bin Mohamad, the current prime minister, pointed out that unless the Malaysian Chinese were willing to slow down economically and commercially, the Malays would never catch up. Th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lays against the Chinese can only be dealt with by political means of repression or alienation. After colonization, occupation, autonomy and even independence, many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have turned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related Chinese education workers into scapegoats for the suspicion of ethnic Chinese in National Identity. For fear that the ethnic Chinese will gain substantial political influence after seizing the economic power, and cause a shift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Malaysia.
  From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alaysia, this paper observ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From dialect to Mandarin teaching, the Chinese community of Malaysia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preserve Chinese education through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which has been organized by 60+1 schools. However,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s not yet recognized the “Unified Examination Certificate” of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In Malaysia's 2018 general election, when the " Pakatan Harapan, PH " (Alliance of Hope) won a landslide victory. At this time, the ethnic identity of ethnic Chinese seems to have become less important, because the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Malaysian society are joint effect for the N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前言  ………………………………………………………………1
第一章	華裔移民在馬來地區的起源與發展………………………………16
第一節	華裔移民的起源…………………………………………………17
第二節	華裔原鄉組織……………………………………………………19
第三節	華裔移民在馬來西亞的政治運動………………………………26
第二章	華文學校的創立與馬國的教育方針…………………… 41
第一節	華文學校的源起…………………………………………………42
第二節	馬國教育政策與巴恩報告書……………………………………44
第三節	他山之石:以新加坡為例………………………………………55
第三章	華文獨立中學的發展經緯………………………………60
第一節	華文獨中的困境…………………………………………………61
第二節	1970年代的獨中復興運動………………………………………69
第三節	一個特例:彭亨州關丹中華中學………………………………74
第四章	多元族群社會的華文獨立中學…………………………78
第一節	文化衝突與融合…………………………………………………79
第二節	華社對獨中與統考爭取承認的作法……………………………87
第三節	獨中生的進路……………………………………………………90
第五章	語言政策與國族認同……………………………………96
第一節	夷夏之防的迷思…………………………………………………97
第二節	語言與原鄉情結 ………………………………………………100
第三節	語言政策下的國族認同 ………………………………………110

結語:年深外境猶吾境…………………………………………120
附錄:問卷調查表………………………………………………125
參考資料…………………………………………………………126
參考文獻
一、史料
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戰/李光耀回憶錄-新加坡雙語之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23-1965》,台北:世界書局,1998.09。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台北:世界書局,2000。
泰國潮州會館,《泰國潮州會館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曼谷:泰國潮州會館,2013。
教總編輯室編,〈董教總獨中工委會有關舉辦獨中統考文告〉,《教總 33 年》,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1987。
教總 33 年編輯室編,《馬來(西)亞聯合邦華校董總及教總有關華文獨立中學聯合建議書》,吉隆坡:教總,1984。
郭全強,《郭全強言論集》,加影: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2007.01。
郭鶴年,《郭鶴年自傳》,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8.01。
陳嘉庚,《南僑回憶錄》,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05。
董總,《獨中簡介》,加影:董總,2002。
董總,《華光永耀—1219 華教盛會華教史料展滙編》,吉隆坡:董總,1993。
董總,《董總.獨中工委會 2003 年工作報告書》,加影:董總,2004。
董總,《董總卅年》,吉隆坡:董總,1987。

二、專書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03。
古鴻廷,《教育與認同:馬來西亞華文中學教育之研究(1945-2000)》,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11。
宋燕鵬,《馬來西亞華人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05。
何啟良等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
林水檺、駱靜山編,《馬來西亞華人史》,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1984。
林廷輝、宋婉莹,《馬來西亞華人新村 50 年》(修訂版),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2。
林開忠,《建構中的“華人文化”:族群屬性、國家與華教運動》,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1999。
林暢,《傳奇陳嘉庚》,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07。
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 著,許華、王雲翔、魏嵩壽、林俊綿譯,《泰國華人社會:歷史的分析 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 An Analytical History》,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09。
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鬥史》,加影:董總教育中心,1999。
馬哈迪(Mahatir bin Mohammed)著,劉鑑銓譯,《馬來人之困境 THE MALAY DILEMMA》,吉隆坡:世界書局(馬)有限公司,1981。
芭芭拉.沃森.安達婭(B. W. Andaya)、倫納德.安達雅(L. Andaya)著,黃秋迪譯,《馬來西亞史A History of Malaysia》,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06。
康斯坦絲.瑪麗.藤布爾(C. M. Turmbul)著,歐陽敏譯,《新加坡史A History of Modern Singapore 1819-2005》,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3.08。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06。
傅樂成,《中國通史》上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2011.10。
傅樂成,《中國通史》下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2011.10。
莫泰熙,《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運動》,加影:董總,1999 年。
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2000。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1957-197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華社資料研究中心編著,《馬來西亞種族兩極化之根源》,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87。
劉磐石等編,《馬來西亞華人思想興革論文集》,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
陳鴻瑜,《馬來西亞史》,台北:蘭臺出版社,2012.04。
陳鴻瑜,《新加坡史》,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7.01。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一分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1998。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二分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1999。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三分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2001。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四分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2003。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簡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顏清湟著,粟明鮮、陸宇生、梁瑞平、蔣剛譯,《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北京華僑出版公司,1991.10。

三、期刊論文
古鴻廷,〈沙巴與砂勞越地區華文中學之研究〉,《海外華族研究論集,第三卷,文化、教育與認同》,台北:華僑協會總會,2002。
李道緝,〈泰國華人國家認同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06。
許德發,〈馬來西亞:原地主義與華人的「承認之鬥爭」〉,《思想》第10期《社會主義的想像》,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許德發,〈華人、建國與解放:馬來西亞獨立50周年的再思考〉,《思想》第6期《鄉土、本土、在地》,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游雅雯,〈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形塑與變遷─以馬華文學為分析文本〉,《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11 卷、第 1 期(2015/春季號),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15.03。
張榮強,〈談國民中學歷史教課書〉,《馬來西亞華文教育10》,加影: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2010.01。
莊欽永,〈1819-1844年新加坡的華文學堂〉,《海外華族研究論集,第三卷,文化、教育與認同》,台北:華僑協會總會,2002。
蔡芬芳,〈語言與國族認同?〉,《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2期》,台北:財團法人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8.06。

四、網路資料
山打根育源獨立中學http://sisedusb.my/yuyuan/sejarah2.asp
中華民國法務部http://www.humanrights.moj.gov.tw/
中華民國教育部電子報http://epaper.edu.tw/
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https://www.dois.moea.gov.tw/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zh
古晉中華第四中學http://chunghuamiddleschoolno4.blogspot.com/2012/09/blog-post_26.html
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
林連玉基金會http://llgcultural.com/
東方ON LINE馬來西亞東方日報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
馬來西亞星洲網http://www.sinchew.com.my/
馬來西亞政府網站https://www.malaysia.gov.my/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http://www.faatum.com.my/
馬來西亞統計局(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https://www.dosm.gov.my/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http://www.dongzong.my/
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http://www.jiaozong.org.my/
馬來西亞憲法https://www.lawlove.org/Top8/discovery.php?act=one&b=MYS.001
馬來西亞憲法https://constitution.com/federal-constitution-of-malaysia/
馬來西亞觀光局駐台北辦事處http://www.promotemalaysia.com.tw/
馬來西亞〈光明日報〉http://www.guangming.com.my/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http://news.sinchew.com.my/
馬來西亞〈南洋商報〉https://www.enanyang.my/
馬來西亞〈當今大馬〉https://www.malaysiakini.com/
馬來西亞〈詩華日報〉,http://news.seehua.com/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
國際儒學大會http://international.confuciusglobal.com/
新竹縣真玄佛教研究學會https://blog.xuite.net/bp62k6/twblog
新加坡文獻館http://www.sginsight.com/
新南向人才培育計畫https://www.edunsbp.moe.gov.tw/
華社研究中心http://www.malaysian-chinese.net/
M中文網http://www.themalaymailonline.com/
SELANGOR KINI https://selangorkini.my/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