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403201010324800
DOI 10.6846/TKU.2010.00074
論文名稱(中文) 採用虛擬網路安全實驗室學習成效研究-以淡江大學網路實習課程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Learning Effect of Computer Network Practical Course on Virtual Networking Security laboratories-a case study of Tamkang Univers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1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彭貽君
研究生(英文) Yi-Chun Peng
學號 69663057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1-09
論文頁數 6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梁德昭
委員 - 楊欣哲
委員 - 魏世杰
關鍵字(中) 虛擬化
虛擬網路實驗室
虛擬實驗環境
遠距實習
數位學習
學習成效
資訊傳播
關鍵字(英) Virtualization
Virtual Networking laboratories
Virtual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Learning effe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虛擬化技術逐漸成熟之際,虛擬網路安全實驗室為數位學習情境拓展了另一種資訊傳播的管道。在虛擬實驗環境下,學生可採用遠距實習的方式進入模擬環境,實際動手操作如同使用真實網路設備的學習情境,藉此獲得反覆練習的機會,達到學習正向經驗的累積。
本研究旨在利用研究者自編的Linux防火牆和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課程教材進行網路實習課程教學,並於教學後評估其學生的學習成效。以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參與「網路建構」實習課程的三年級同學共87人為施測對象進行實驗,在不打散原有班級的情況下將施測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採用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The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Designs)做為研究方法。對照組學生在一般網路實習課堂環境中學習;實驗組學生則在虛擬實驗環境中進行實作學習,在經過七個星期的學習歷程後,同時量測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學習成效並加以分析比較,以及調查實驗組在使用虛擬網路安全實驗室為學習輔助的學習滿意程度,期望提供後續課程內容設計和虛擬環境系統修改的參考變更。
研究結果顯示,融入虛擬化網路安全實驗室於教學環境中的受試者在學習成效的表現上顯著優異於採用傳統學習方式的學生,進步幅度也較大;以實驗室方式進行實習課程的實驗組,經分析其學習滿意程度可以發現,就整體而言,實驗組在網路建構實習課程的整體滿意程度和教師教學、課程教材、系統環境、人際關係各層面的相關性極高,並皆為正相關,顯示在四個層面的學習滿意度越高,其整體滿意度也越高,並且根據滿意度統計分析顯示,學習者不論在教師教學、課程教材、系統環境和人際關係等構面皆賦予較為正面的回饋。
英文摘要
The virtual networking security laboratory expanded another way for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uring virtualization technique has gradually getting mature. In such a virtual lab environment, students can make connections to the simulation environment remote from their schools, acquiring hands-on operations of networking equipment as the use of physical device and get practices and opportunities to accumulate posi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amin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virtual networking security laboratory adopting in computer networking practical course. The subjects were 87 third grade students in 2 classe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Tamkang University, is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n experiment with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design was conducted. The students of control group are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environment to learn; the stud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are in a virtual environment for getting hands-on learning. During a period of seven weeks,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experimental group. Thus we expect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content design and modifications of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gration of virtual networking security laboratory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a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adoption of traditional learning. Generally speaking, as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 aspect, we found out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experimental group are related with their tutors, contents of curriculum, system environ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learners give more positive feedback to tutors, contents of curriculum, system environ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教學媒體	4
第二節   具體實作相關學習理論  7 
第三節   虛擬實驗室應用在教學面之相關研究 10
第四節   學習活動的評鑑 11
第參章   研究模式	15
第一節   研究流程	1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17
第三節   研究假說	18
第四節   研究變項與操作型定義 18
第五節   研究工具	19
第肆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9 
第二節   研究環境與實驗對象  3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33
第四節   研究貢獻	33
第伍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34
第一節	資料處理	34
第二節   基本資料分析 34
第三節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35
第四節   假設檢驗	38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48
第一節   研究結果	48
第二節   討論 49
第三節   建議 50
參考文獻	51
附錄一 網路建構實習課程學生學習滿意度問卷初稿(預試問卷) 55
附錄二 網路建構實習課程學生學習滿意度問卷初稿(正式問卷) 57
附錄三 網路建構實習課程成就測驗(正式施測) 59

圖目錄
圖2.1:Hoban & Zissman媒體的具體程度	6
圖2.2: Dale的經驗圓錐(the cone of experience) 7
圖2.3: Lewinian實作研究與實驗室訓練模式 8
圖3.1:研究流程圖	16
圖3.2:研究架構 17
圖4.1:實驗設計模式 30
圖4.2:多重虛擬化的系統架構	30
圖4.3:教學性的網路架構	31
圖4.3:建立VPN連線至實驗室畫面 31
圖4.4:每位同學以SSH連線進入實驗室 32
圖4.5:進入虛擬網路實驗室的畫面 32

表目錄
表2.1:模擬應用於學習層面的動機 5
表2.2:國內虛擬實驗室應用於教學層面之研究 10
表2.3:國內外研究者設計學習滿意度問卷構面表 13
表3.1:變項操作化來源 19
表3.2:鑑別度評鑑標準 21
表3.3:難度評鑑標準 21
表3.4:預試篩選後成就測驗前測題號對照表 22
表3.5:預試篩選後成就測驗後測題號對照表 23
表3.6:前測的雙向細目表 25
表3.7:防火牆和NAT單元活動設計紀錄一	28
表5.1:基本資料分析 35
表5.2:有效樣本統計摘要一覽表	35
表5.3:學習滿意度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	35
表5.4:學習滿意度KMO與Bartlett檢定	36
表5.5:轉軸後的成分矩陣 37
表5.6:刪題後的學習滿意度KMO與Bartlett檢定 37
表5.7:不同實驗處理之下前後測的相依樣本T檢定摘要一覽表	38
表5.8:敘述統計	38
表5.9:Levene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39
表5.10: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39
表5.11:共變數分析摘要一覽表 40
表5.12:參數估計值摘要一覽表 40
表5.13:調整後的平均數以及標準差	41
表5.14:學習成效與學習滿意度的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41
表5.15:學習滿意度各層面之皮爾森績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42
表5.16:學習滿意度資料概況	44
表5.17:學習滿意程度百分比重 45
表5.18:虛擬網路實驗室系統操作意見調查表 4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陳俊廷,虛擬化網路安全實習實驗室之規劃與建置,淡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2] 唐文華,網路虛擬教室對國小教學適用性的探討。TANET'98 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1998 年11月。
[3] 林勇成,網路虛擬實驗室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1。
[4] 謝銘勳,數位電路在虛擬實驗教室的教學評量模式,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1。
[5] 詹倉海,大學物理系學生使用電腦模擬軟體輔助學習電子學實驗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1。
[6] 莊利吉,探討融入虛擬實驗室在數位邏輯課程的學習成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7] 陳加弘,大學普通物理虛擬實驗室建構之研究-碰撞學實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8]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精華書局,2000。
[9] 張霄亭,試聽教育與教學媒體,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
[10] 黃振球,教學媒體與學生學習成效,國立台灣師大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學媒體研究,15-29頁。台北:五南,1991。
[11] 陳淑英,視聽教育與教育工學,文景書局,p111,1987。
[12] 張霄亭,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心理出版社,1995。
[13] 孫春在、林珊如,網路合作學習,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7。
[14] 張霄亭,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15] 張康樂,電腦在教育上的應用,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
[16] 郭麗玲。由傳播學觀點探討教學媒體的重要性。教學媒體研究。台北:五南,1991。
[17] 國立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教學媒體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
[18] 翁志成,運動訓練與錄影媒體,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vol. 1. p.85-p.93,1990。
[19] 黃明月,成人經驗學習理論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9:35-56,2000。
[20] 田耐青,認知學徒制及其對成人教育教學設計之啟示,臺北師院學報,9期,頁1-18,1996.
[21] 鄭晉昌,以知識為基礎的隨機多元攝取電腦教學系統。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際視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2001。
[22] 方吉正,情境學習理論之主要觀點剖析。教育資料文摘,42(4),249,185-192,1998。
[23] 鄭晉昌,電腦輔助教學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第三十一卷,第一期,55-66 ,1993。
[24] 賴彥睿,應用模糊理論規則於自然科網路虛擬實驗室學習型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5] 余家睿,應用類神經網路於自然科網路虛擬實驗室學習型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6] 余民寧,成就測驗的編制原理,台北: 心理出版社, 1995。
[27] 王秋華,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8] 馬芳婷,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29] 吳婉如,「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2:211 ~225,1997。
[30] 鄭田,交通部電信訓練所學員覺察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31] 李麗美,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2] 黃美蓉,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
[33] 酆士昌,Linux系統安全與防火牆,文魁資訊公司,2005。
[34] 施威銘研究室作,Linux iptables技術實務 : 防火牆. 頻寬管理. 連線管制,旗標出版公司,2005。
[35] 鳥哥,鳥哥的Linux私房菜,上奇出版社,2003。
[36] 李蔚澤, Linux與iptables安全防護,碁峰資訊公司,2006。
[37] 洛林,Linux防火牆 : iptables,碁峰資訊公司,2003。
[38] 古永嘉,企業研究方法,第五版。譯自Donald R. Cooper C. William Emory。台北,華南文化,1996。
[39] 林生傳,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40] 吳明隆,SPSS 統計應用實務,松崗出版社,2000。
[41] 王保進,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
[42] 吳明隆,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 五南出版,2007。

英文部分

[43] Barham, P., et al. Xen and the art of virtualization, ACM, 2003. 
[44] Jack, H. Work in progress-the use of virtual machines for teaching. Citeseer, 2007
[45] Heinich, R., et al.,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Merrill Upper Saddle River, NJ. 1996
[46] Hoban, C.F. and S.B. Zisman, Visualizing the curriculum, The Cordon Company, 1937
[47] Dale, E.,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3rd edition,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9
[48] Jerrold F. Kemp, Deane K. Dayton, Ron Carraber and Richard F. Szumski, Planning and Producing Instructional Media  4th edition: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 New York, 1985.
[49] Kolb, D.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1984.
[50] Dewey, J.,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Kappa Delta Pi, 1938.
[51] Piaget, J., To understand is to invent: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ossman. , 1973.
[52] Babbie, E.R.,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Wadsworth Pub Co. ,2009
[53] Singhal, S. and M. Zyda, Networked virtual environment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CM Pres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New York, NY, USA. 1999
[54] Steffen, G.D. and H.I. Abu- Mulaweh, Teaching local area networking in a secure virtual environment.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9.
[55] Garcia, J. and A. Alesanco, Web-based system for managing a telematics laboratory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vol. 47, pp. 284-294, 2004.
[56] Alhalabi, B., et al., Remote Labs: An innovative leap in engineering distance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ACE, pp. 17-19, 2000
[57] Agrawalkand, J.P. and Y.E. Cherner.A classroom/distance learning engineering course on optical networking with virtual lab, 2008. 
[58] Cristaldi, L., A. Ferrero, and V. Piuri, Features-Programmable Instruments, Virtual Instruments, and Distributed Measurement Systems: What Is Really Useful, Innovative, and Technically Sound?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Magazine pp. 20-27,1999.
[59] Colace, F., M. De Santo, and A. Pietrosanto, Work in progress-Virtual lab for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urricula, 34th ASEE/IEE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2004.
[60] Kirkpatrick, D.L.,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Classic writings o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p. 231–241, 1979.
[61] Nunnally, J.C. and I.H. Bernstein, Psychometric theory, 197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