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402201821414600
DOI 10.6846/TKU.2018.00096
論文名稱(中文) 人欲社會的形成——荀子人性論新解
論文名稱(英文) The Formation of Human Nature Society -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Xunzi' 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1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楊凱翔
研究生(英文) KAI-HSIANG YANG
學號 60302007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1-18
論文頁數 9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周德良
委員 - 王俊彥
委員 - 周德良
委員 - 殷善培
關鍵字(中) 荀子
人性論

共同體
關鍵字(英) Xunzi
human nature
human desire
national commun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嘗試回到荀子最根本的問題,從人性的角度來著手,已全然的「性惡」作為論述的核心,理解荀子如何透過人「欲」運行社會,並試圖重新以「惡」來建立荀子理論中的聖王形象,建立「性惡」成「聖」的人性論。
本文主要分為五個部分論述,第一部分先爬疏前人文獻,並說明研究的幾大問題。第二部分考辯荀子的欲的意義以及文獻中所可建立關於欲的理論。第三部分從君臣關係與教育著手,研究荀子君臣關係對應至聖王大儒的關係。第四部份研究荀子的文獻,重新建立一套性惡的人性論。第五部分則延續第四部分的人性論,以「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中所提到的共同體概念為主要討論,研究荀子脈絡下的儒家發展。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turn to Xunzi the most fundamental problem, hands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nature, has been completely "evil" as the core, to understand how Xunzi people through the "desire" operation of society, and try to re build to the "evil" in Xunzi's theory by image, establish "evil" into "sage"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udy. The second part examines the meaning of Xunzi's desire and the theory that can be esta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third part from the relation with education,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responding holy Wang Daru Xunzi. The fourth part studies Xunzi's literature and rebuilds a set of evil human nature theory. The fifth part continues the fourth part of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the context of Xunzi.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孔孟本論下的「荀子學說」之形成 1
第二節以孟解荀之下最大的困境 2
一、二十世紀——從性惡中找性善 3
二、名、類、分:在荀子文獻中其他的價值 4
三、荀子論禮——孔子精神的延續 5
第三節「欲」與性惡 6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目的 7
一、論聖王之前是否有「善」的存在? 8
二、聖人至惡之轉向,如何從性惡中產生社會原始道德? 8
三、荀子對人性的承認──從不切實際的道德期望轉而建社會制度 8
四、為什麼荀子強調「君臣」與「大儒」9
五、教育的真正目的 9
六、性惡真正的優勢 9
第二章荀子之欲的體系的建構 11
第一節「物欲」之「欲」之解讀 12
一、荀子文獻中的「物」 13
二、「物」在先秦文獻中對於「欲」的影響 17
三、從「同物」來看「物欲」與「欲」 20
第二節 荀子「欲論」的核心 21
一、《荀子》對「欲」與「情」論述與問題 22
二、〈語叢二〉的性情欲關係與荀子對於此關係 24
三、「同類同情」荀子「同」的概念之可能 30
第三章 君臣、大儒、教育——荀子「義」的建構 35
第一節 教育與政策的建立 36
一、「儒效」的作用與唐牟對於荀子學說的反思 36
二、「大儒統類」―儒效對大儒形象的批判與大儒的教化 42
第二節 君臣之間 46
一、不可動搖的禮之框架 47
二、「忠」的形象與臣權突破 49
三、「義」作為標準的能動性準則 51
四、小結 56
第四章 「至惡」至「善」的人性承認 57
第一節跳脫出追求「終極之善」的循環 58
一、荀子「善」之本質的探究 58
二、動物性的本能與性惡之差異 60
三、對於人根本惡的承認 61
第二節「至惡」的聖人與「善」之創生 63
一、惡人構成的社會基數 63
二、從「文王」到「聖王」,從「無禮」到「有禮」 65
三、從「聖王」後創生之「善」 69
第三節「至惡」框架的跳脫,「欲」的核心解釋 71
一、資源的最佳分配者——「聖王」 72
二、「性惡」與「欲」 74
三、通過「義」控制來達到與時俱進之「欲」 79
第五章 儒家建構的一場共同體 81
第一節、逐漸泛化的「禮」之意涵 81
一、孔子之禮——「泛化」與「價值觀」 82
二、文化上的禮 85
第二節、孔孟荀的共同目標——儒家社會「共同體」 86
一、禮之內化價值觀 86
二、從「學儒家詮釋的經典」到「學儒家的經典」 87
三、名譽共同體建立 89
第六章 結論 91
引用書目 93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新北:鵝湖月刊社,2007年。
清.王先謙集解、唐.楊倞注,《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06。
李滌生《荀子集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9月。
王忠林注譯《新譯荀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1。
熊公哲注譯《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書局,2010。
廖吉郎《新編荀子》(上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7月。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資料庫》臺北: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

二、	近人論著
(一)專著
王雲五《先秦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2012年。
牟宗三《正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學生書局,2006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佐藤將之《荀子學與荀子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12月。
佐藤將之《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年。
佐藤將之《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何淑靜《荀子再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吳復生《荀子思想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吳樹勤《禮學視野中的荀子人學: 以"知通統類"為核心》濟南 : 齊魯書社2007年。
周德良《荀子思想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4月。
東方朔《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柯雄文《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3月。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9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9年,2014年。
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崔清田《名學與辯學》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陳光連《荀子分義研究》南京:東南大學2013年12月。
陳癸淼《名家與名學:先秦詭辯學派研究》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陳慧、寥名春、李銳《天、人、性:讀郭店楚簡與上博竹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 》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黃文雄《論語反論》臺北:前衛出版社,2016年。
楊秀宮《孔孟荀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楊長鎮《荀子類的存有論研究》臺灣:文津書局,1996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灣:正中書局1996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路德斌《荀子與儒家哲學》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劉  劍《郭店楚簡校譯》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魯迅《狂人日記》新北:智學堂文化,2014年。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館,1986年。
譚宇權:《荀子學說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加)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5年。
(美)Abraham H.Maslow(著)高適(譯)《馬斯洛說完美人格》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
(美)Richard Dawkins(著)趙淑妙(譯) 《自私的基因》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4年。
(愛爾蘭)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出版社,2016年。

(二)期刊論文
李哲賢〈論荀子名學之本質及定位〉,《漢學研究集刊》第4期2007年。
李哲賢〈論荀子思想之矛盾〉,《中興大學中文學報》第22期,2007年12月。
強中華〈論荀子的儒學批判及其“大儒”理想〉,《船山學刊》第2009卷3期,2009年07月。
梁暉昌、葉子嘉〈賽局理論初探〉,《哲學與文化》 第33卷第3期,2006年3月。
陳哲儒〈對勞思光先生與牟宗三先生荀子詮釋的考察與反省〉,《衍學集》第5期,2012年7月。
楊自平〈牟宗三先生論荀子禮義之統析辨〉,《鵝湖學誌》第43 期,2009年12月。
劉又銘〈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2006年12月。
蔡仁厚〈荀子與朱子-荀朱二家心性論之比較及其在儒學中的地位〉,《鵝湖學誌》 第1期,1988年 05月。
賴錫三〈論惠施與莊子兩種思維差異的自然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期刊》,第八卷第二期,2011年8月。
韓曉華〈論唐君毅先生對荀子「性惡善偽」的詮釋〉,《鵝湖月刊》2013 年458期。

(三)學位論文
陳禮彰《荀子人性論及其實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學位論文)
曾暐傑《打破性善的誘惑-重探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年學位論文。)

(四)外文部分
Eric Hutton, “‘Moral Reasoning In Aristotle And Xunzi”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ume 29, Issue 3,September 2002
Bowles, Samue. Microeconomics: Behavior, Institutions, and Evolu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Kai-man Kwan,The Rainbow of Experiences, Critical Trust, and God-A Defense of Holistic Empiricism,( London: A&C Black 2011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