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9201810410900
DOI 10.6846/TKU.2018.00090
論文名稱(中文) 電影《哥雅畫作下的女孩》的圖像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Iconographic analysis of Goya's paintings in the film Goya´s Ghos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Análisis iconográfico de las pinturas de Goya en la película Los Fantasmas de Goya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西班牙語文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Spanish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李品萱
研究生(英文) Ping-Hsuan Lee
學號 60112003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25
論文頁數 8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盛彬
委員 - 林素卿
委員 - 張芸綺
關鍵字(中)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皮爾斯
符號學
電影
哥雅
關鍵字(英) Goya´s Ghosts
Pierce
Semiotic
Cinematographic
Francisco Goya
第三語言關鍵字 Los Fantasmas de Goya
Pierce
Semiótico
Cinematográfica
Francisco Goya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是《飛躍杜鵑窩》、《阿瑪迪斯》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捷克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š Forman)於2006年的作品。雖然影評的褒貶不一,但是,由於西班牙大畫家哥雅(Francisco de Goya y Lucientes ,1746- 1828)以及他那個混亂不幸年代的關係,這電影一上映,就被它深深吸引。哥雅的畫作卻有許多社會關懷與批判的題材,尤其是在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後,一系列關於戰爭的版畫。當然,導演米洛斯.福曼對哥雅一生的詮釋,有他自己的偏好和觀點,正因如此,讓本人有一窺導演和畫家之間視角的異同的想法,以及如何捕捉兩者之間所散發出來的情感趨向?這就成為本論文思考的一個起點。
本論文則擬將米洛斯.福曼在這電影中對哥雅的詮釋,參照哥雅在創作這些畫作時的文化情境,突顯兩者間的同異及其藝術性,易言之,針對《哥雅畫作下的女孩》所出現的哥雅畫作將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並由此作為對這部電影詮釋的一個進路。
英文摘要
Goya´s Ghosts is a film directed by the Czech director Miloš Forman in 2006. Although the review of the film was mixed, but du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nish painter Francisco de Goya y Lucientes (1746 - 1828) and his unfortunate years, I'm pretty attracted to the movie.
Goya paid much attention to critical and social issues, especially after Napoleon invaded Spain, he refused to be the painter of the court of Joseph I, Napoleon's brother. Of course, director Miloš has his own preferences and opinions as he interprets Goya's life; for this reason, I tak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rector and the painter, and capture the emotional tendency between the two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the work.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a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iloš on Goya in this film, in reference to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Goya created these paintings, highlight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artis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hat is to say, that Goya's paintings that appear in Goya´s Ghosts will be the focus of the discussion of this work and, therefore, will serve as a way to interpret this film.
第三語言摘要 Los fantasmas de Goya es una película dirigida por el director checo Miloš Forman en 2006. Aunque la revisión de la película fue mixta, pero debido a la relación entre el pintor español Francisco de Goya y Lucientes (1746 - 1828) y sus años desafortunados, aún me siento atraída por la película. Goya prestó muchaa atención a los temas críticos y sociales, especialmente después de que Napoleón invadió España, él se negó a ser el pintor de la corte de José I , el hermano de Napoleón. Por supuesto, el director Milos tiene sus propias preferencias y opiniones en cuanto interpreta la vida de Goya; por esta razón, tomo las similitudes y diferencias entre el director y el pintor, y capturar la tendencia emocional entre los dos como punto de partida del trabajo. Esta tesis intenta explicar la interpretación de Miloš sobre Goya en esta película, en referencia al contexto cultural en el que Goya creó estas pinturas, destacando las similitudes y las diferencias artísticas entre los dos.Es decir, que las pinturas de Goya que aparecen en Los fantasmas de Goya serán el enfoque de la discusión de este trabajo y, por lo tanto, servirán como una forma de interpretar esta película.
論文目次
目錄
第 1 章 、導論	1
第 1 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 2 節 文獻回顧	4
第 3 節 方法論	5
第 4 節 論文進度與限制	7
第 2 章 、電影《哥雅畫作下的女孩》與哥雅的時代	8
第 1 節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劇情概述	8
第 2 節 年輕時的哥雅	12
第 3 節 宮庭畫師的哥雅	19
第 4 節 晚年的哥雅	23
第 3 章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中的畫作	26
第 1 節 宮庭畫作	26
第 2 節 簡樸風格	31
第 3 節 社會關懷與批評	35
1 、《宗教裁判法庭》	35
2 、《農神吞噬其子》	42
第 4 章 、不同視角下的哥雅	50
第 1 節 導演的觀點	50
1 、哥雅 (Francisco Goya)	50
2 、羅倫佐 (Brother Lorenzo Casamares)	53
3 、伊妮絲 ( Inés  Bilbatúa)	55
4 、卡洛斯四世 (Carlos IV)	58
5 、瑪麗亞‧路易莎 (María Luisa de Parma)	60
第 2 節 畫家的觀點	62
第 3 節 不同視角的比較	64
第 5 章 、結論	69
參考書目	72
圖片目錄	79
圖片目錄
圖片目錄
圖 1 1《穿白衣的公爵夫人畫像》哥雅 1795年	2
圖 1 2《阿爾巴公爵夫人畫像》哥雅 1797年	2
圖 1 3《裸體的瑪哈》哥雅 1795-1800年	3
圖 1 4《哥雅畫作下的女孩》電影海報	3
圖 2 1法蘭西斯科·哥雅(Francisco Goya)由Stellan Skarsgård飾演	11
圖 2 2羅倫佐 (Brother Lorenzo Casamares),由Javier Bardem飾演	11
圖 2 3伊妮絲 ( Inés  Bilbatúa),由Natalie Portman 飾演	12
圖 2 4《自畫像》 哥雅 1797-1800年	15
圖 2 5《以主之名的禮讚》哥雅 1772年	15
圖 2 6《狩獵遊戲》 哥雅 l775年	16
圖 2 7《下午茶》哥雅 l776年	16
圖 2 8《陶器商人》哥雅l779年	17
圖 2 9《冬》哥雅 l786年	17
圖 2 10《受傷的泥瓦匠》哥雅 l786-1787年	18
圖 2 11《醉酒的泥瓦匠》哥雅 l786-1787年	18
圖 2 12《稻草人遊戲》哥雅 1791-1792年	19
圖 2 13《聖伊色朵的草坪》哥雅 1788年	21
圖 2 14《馬背上的路易莎王后》哥雅 1799年	22
圖 2 15《查理四世一家》哥雅1800年	22
圖 2 16《阿比那尼斯在馬德里鬥牛場的靈巧和勇敢》哥雅 1814-1816年	24
圖 2 17《著名的美洲人馬尼阿諾‧謝巴由》哥雅 1825年	24
圖 2 18《波爾多的賣牛奶姑娘》哥雅 1827年	25
圖 3 1高大的木馬 截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29
圖 3 2《馬背上的路易莎王后》哥雅1799年	29
圖 3 3《馬背上的卡洛斯四世》哥雅 1800-1801年	30
圖 3 4《馬背上的伊莎貝拉王后》委拉斯奎茲 1628-1636年	30
圖 3 5 伊妮絲於哥雅畫室中 截圖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34
圖 3 6《法蘭西絲卡‧薩巴莎‧賈西亞》哥雅 1804-1808年	34
圖 3 7《宗教裁判法庭》哥雅 1799年	42
圖 3 8 《宗教裁判法庭》截圖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42
圖 3 9《農神吞噬其子》哥雅 1819 - 1823年	49
圖 4 1哥雅於畫室中 截圖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51
圖 4 2哥雅於家中 截圖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52
圖 4 3羅倫佐於哥雅畫室中 截圖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53
圖 4 4羅倫佐於皇宮中 截圖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54
圖 4 5伊妮絲於宗教裁判所 截圖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56
圖 4 6伊妮絲於街道中 截圖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57
圖 4 7卡洛斯四世於獵場 截圖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58
圖 4 8卡洛斯四世於皇宮中 截圖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59
圖 4 9路易莎王后於馬背上 截圖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60
圖 4 10路易莎王后於皇宮中 截圖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61
圖 4 11《自畫像》哥雅 1790 – 1795年	62
圖 4 12《戴便帽的自畫像》哥雅 1824年	64
圖 4 13《羅倫佐》截圖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65
圖 4 14《羅倫佐》截圖自DV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66
參考文獻
A.專書
Aumont, Jacques & Michel Marie, L’Analyse des Films,譯者:吳珮慈,《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Barthes, Roland, Eléments de Sémiologie, 王東亮等中譯,《符號學原理》,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Bellatoni, Giuliana Z.,《巨匠美術週刊》,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第16期。
Bazin, André: Qu'est que le cinéma?,崔君衍中譯,《電影是什麼?》,臺北:遠流,1995年。
Chandler, Daniel, Semiotics- The basics, 2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Formam, Milos y Jean-Claude Carrière, Los fantasmas de Goya. Barcelona: TUSQUETS Editores, 2006.
José Manuel González Herrán, “La literatura del exilio romántico español en Los fantasmas de Goya (2006), de Milos Forman y Jean-Claude Carrière”. en Romanticismo 10. Romanticismo y exilio : actas del X Congreso del Centro 
 Internacional Estudios sobre Romanticismo Hispánico "Ermanno Caldera". Alicante, 12-14 de marzo de 2008. Edición digital a partir de Bologna, Il Capitello del Sole, 2009,  pp. 109-124.     http://www.cervantesvirtual.com/nd/ark:/59851/bmcb8799 
Landis, Deborah, FilmCraft: Costume Design,蔣宜臻中譯,《服裝設計之路:世界級金獎服裝設計如何深入人物靈魂,透過色彩、質地和服裝線條,打造動人的角色》,臺北:漫遊者文化,2017年。
Metz, Christian: Essais sur la signification au cinema, 劉林堯中譯,《電影語言 ––電影符號學導論》,臺北:遠流,1996年。
Mitchell, William John Thomas, 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 陳永國中譯,《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Parramón´s Editorial Team, Teoría y Práctica del Color, 黃文範中譯,《繪畫色彩學》,臺北:三民,1997年。
Peirce, C.S., On signs. James Liszka: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semiotic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趙星植中譯,《皮爾斯:論符號。李司卡:皮爾斯符號學導論》,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1年。
Rapelli, Paola, Goya, 譯者:王娟娟,《哥雅》,臺北: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Stam, Robert Robert Burgoyne; Sandy Flitterman-Lewis, New Vocabularies in Film Semiotics. 張梨美譯,《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Turner, Graeme: Film as social practice, 林文淇中譯,《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1997年。
Wölfflin, Henrich,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gra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潘耀昌中譯,《藝術史的基本概念》,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
Wollheim, Richard, Art and Its Objects: An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劉悅笛中譯,《藝術及其對象》,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古添洪,《普爾斯》,臺北:東大,2001年。
朱建民,《普爾斯》,臺北:東大,1999年。
朱建民,《探究與真理:珀爾斯探究理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1991年。
李恆基、楊遠應編著,《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姚一葦,《藝術批評》,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姚曉濛,《電影美學》,臺北:五南,1993年。
徐書城,《繪畫美學》,臺北:五南,1993年。
彭姝樺,《色彩暗號:關於那些人的顏色學,心理事》,臺北:尖端出版,2011年。
楊培中,《藝術大師世紀畫廊》,臺北: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第38冊。
萬建華,《世界藝術家舞臺:瞬間捕捉才華洋溢的靈魂之美》,臺北:德威出版社,2015年。
謝宏聲,《圖像與觀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戴孟宗,《現代色彩學 – 色彩理論、感知與應用》,新北:全華圖書,2013年。

B.期刊論文:
王慎,〈戈雅和他的繪畫〉,《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6,頁131-132。
古明敏,〈符號學視域下電影《美人魚》中象徵符號的解讀〉,《影視文學》,文學評論第162頁。
朱錫強,〈略論“宗教裁判所"〉,《徐州師範大學學搬(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0年,頁102-107。
汪瑞,〈戰爭與幻想 – 法蘭西斯科.戈雅的版畫世界〉,《城外漫步》,總第22期,2014,頁158-159。
呂紅蘭,〈皮爾斯符號學視域下的《最藍的眼睛》〉,《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3卷第7期,2012年,頁39-43。
賈中恒/朱亞軍,〈Pierce的符號學三元觀〉,《外語研究》,總第73期,2002年,頁6-9。
張睿,〈色彩在繪畫中的藝術感受〉,《科技囂嚮導》,第12期,2011年,頁54。
陳娟/成雅姿,〈西方宗教裁判所的歷史變遷及其作用〉,《新財經》,經濟與法,頁324-325。
陳圓,〈丟勒《1498 年自畫像》圖像分析〉,《美術》,第7期,2014年,頁5-6。
羅婷,〈符號學〉,《外國文學》,第2期,2004年,頁61-66。
吳曼昊,〈電影符號學視域下的《雪國列車》〉,《環球縱橫》,總第657期,第12期,2016年,頁145-147。
肖曉莉,〈電影《金色池塘》的符號學分析〉,《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2016年,頁105-108。
梁雲繻,〈哥雅畫作下的巫婆 – 從啟蒙到浪漫的轉渡〉,《議藝份子》,第十五期,頁115-128。
張銳穎,〈電影《芙蓉鎮》的符號學分析〉,《今傳媒》,第7期,2014年,頁103-104。
周詩昕,〈電影《黑處有什麼》的符號學分析〉,《戲劇之家》,第17期,2017年,頁123。
楊裕隆,〈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第478期,2012年,頁16-22。
胡元霞,〈從浪漫到現實 – 戈雅的創作歷程及作品分析〉,《藝術之窗》,總第332期,頁72。
曾春華,〈哥雅的版畫創作:對西班牙社會的批判與反思 – 以《狂想曲》為例〉,《議藝份子》,第十二期,頁1-18。
唐小雪,〈簡述戈雅的油畫風格〉,《文藝生活》,2015年,頁54。
劉暢,〈良善靈魂的反叛畫者:戈雅〉,《社科縱橫》,第535卷第9期,2013,頁325。
姚煊雨,〈淺析戈雅藝術風格的多樣性與精神內核的人民性〉,《新聞研究導刊》,第8卷第18期,2017,頁88-89。
C. 學位論文
季海,《皮爾斯符號學思想探索》,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盛佳,《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論羅蘭‧巴特對視覺圖像的符號學分析》,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0。
張涵榛,〈巴茲‧魯曼《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電影符號分析〉,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楊達維,〈從繪畫到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鏡頭畫面語言解析〉,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譚春燕,《噩夢的歷史 – 戈雅晚期繪畫中的“黑色”研究》,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D. 網路資源:
Biografía de Francisco de Goya - Biografias y Vidas .com
https://www.biografiasyvidas.com/monografia/goya/
Bushman, Karissa Elizabeth. "Anticlericalism in Goya's works." PhD (Doctor of Philosophy) thesis, University of Iowa, 2013. 
http://ir.uiowa.edu/etd/2051.
Crítica histórica de la película: Los Fantasmas de Goya.
https://zh.scribd.com/doc/218988384/Critica-historica-de-la-pelicula-Los-Fantasmas-de-Goya
Filmografía : Miloš Forman. Página web oficial de Milos Forman
https://milosforman.com/es/about/filmography
Fundación Goya en Aragón
http://www.fundaciongoyaenaragon.es
Goya y Lucientes, Francisco de - 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https://www.museodelprado.es/coleccion/artista/goya-y-lucientes-francisco-de/39568a17-81b5-4d6f-84fa-12db60780812
Revista de Cine
http://www.labutaca.net/films/45/losfantasmasdegoya.htm
E. DVD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Director: Miloš Forman, 聯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