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8201009512700
DOI 10.6846/TKU.2010.01157
論文名稱(中文) 國民中學原住民學生社團經營與品牌形象及其成效之研究-以臺北縣樟樹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dministration and Brand Image of Junior High School Aboriginal Student Club - A Case Study at Camphor Tre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湯凱任
研究生(英文) Kai-Jen Tang
學號 69572026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8
論文頁數 16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朝祥
委員 - 吳明清
委員 - 孫大川
關鍵字(中) 原住民學生社團
社團經營
品牌形象
關鍵字(英) Junior High School Aboriginal Student Club
Administration
Brand Imag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對樟樹國民中學原住民社團之經營與品牌形象建立的探討,分析其對學校經營績效的影響,然後進一步了解樟樹國民中學原住民社團的經營與品牌對教育經營績效的影響作用。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選擇台北縣一所國中作為研究個案,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運用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內容上以訪談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家長、學生之資料為主,並輔以觀察所得及相關文件資料分析上述資料後歸納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都市地區原住民的教育情形
一、	都市地區原住民教育正不斷發展,人才結構也有所變化。
二、	缺少家庭關愛和學校不重視以及文化衝突是都市原住民學童學習上普遍面臨的問題亦是學習不佳的原因。
三、	原住民學生社團創立的主要目的在於滿足社區發展的需要、根據原住民學生的特長開展教育以及保留並宣揚原民文化。
貳、都市原住民集中地區國民中學原住民社團之成立與經營情況
一、	經費來自於教育局、原民局與地方仕紳和其他民間機構經費充足。在課程方面則採「漸進式」的教育方式。
二、	限制原住民社團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社團師資來源不足、少子化問題、家庭參與教育程度不夠。
三、	維持原民文化特色和漸進式發展是原住民社團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參、都市原住民集中地區國民中學原住民社團之品牌形象成立與經營之情況
一、	人性、多樣的品牌形象提高了社團的品牌忠誠度與美譽度;社團的獲獎亦提高了社團的品牌知名度和學校名譽。
二、	原住民社團之經營管理和品牌化與學校整體規劃是一致的亦符合學校形象與定位。
肆、都市原住民集中地區國民中學原住民社團之經營與品牌形象之建立對學校
    經營績效之影響
一、	辦學績效因社團的成長而有所提升。
二、	原住民社團的經營管理與品牌化對學校經營績效有促進作用亦是學校發展的契機,但也帶來了壓力與挑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提出之建議如下:
壹、給教育當局的建議
一、	重視對原住民教育師資的培養。
二、	提供原住民社團需要的物資,豐富市場供給。
貳、給社會民眾的建議
一、	增加對原住民社團師資的援助。
二、	增加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參與。
參、給國民中學的建議
一、	根據原住民學生的特長開展教育、保留並宣揚原民文化。
二、	良好規劃、減少文化衝突。
三、	不斷提高教師、管理者的整體素質與能力。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to school accountability by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anagement and brand image-building of the aboriginal student association of Camphor Tree Junior High School, and further tries to realize its influence to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In order to complete this study, we took a junior high school at Taipei County as the research case. We used many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interview, observation, the documentary analysis on the study. The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interview with school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is the main body of this study, supplemented with the information of observation and relevant documents.
    After analyzing those data and documents, I check and sum up following conclusion:
1.Educational situation of urban aborigines:
(1)The aboriganal education in urban area is develop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talent is changing.
(2)The lack of love from family, the de-emphasis of school, and the culture conflict are the problems the urban aboriginal students face commonly in learning, and also the reasons why they can’t learn well.
(3)The main purposes of founding aboriginal associations are satisfying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expanding the education by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talents, keeping and publicizing aboriginal cultures.
2.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aboriginal association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t centralized area.
(1)The main financial source in aboriginal associations is from Educational bureau and Aboriginal bureau. Besides, they got more sufficient budgets because of the local personalitie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support. And they use gradual ways on their lessons.
(2)The lack of teaching resource, declining birthrate and the lower participation of family are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boriginal associations.
(3)Maintaining aboriginal cultures and developing gradually are the main directions to aboriginal associations in the future.
3.The brand image-building and the management of aboriginal association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t centralized area.
(1)Humanistic and various brand images of aboriginal associations lift the brand loyalty and the reputation. Awarding also makes the brand more famous, and enhances the school reputation.
(2)Management and branding of aboriginal associations are in the same tune with the school total plan, and fit in with the school image and orientation.
4.The influence of the brand image-building and the management of aboriginal association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t centralized area to the school accountability.
(1)The accountability of managing school is rising because of the growth of the associations.
(2)Management and branding of aboriginal associations are not only the promotion to the school accountability but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school development. It also brings the stress and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above study result,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educa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schools, teachers, parents and future studies:
    
1.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1)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aboriginal teaching resource.
(2)Support the materials that aboriginal associations need and enrich the market supply.
2. Suggestions for common people:
(1)Increase the aid to the teaching resource of aboriginal associations.
(2)Parents should take part in children’s learning often.
3. Suggestions for school:
(1)Expand the education by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talents, keep and publicize aboriginal cultures
(2)Organize well and decline the culture conflict.
(3)Increase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manag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圖次………………………………………………………………. VII
表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界定……………………………………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都市地區原住民族概述…………………… 17
第二節 原住民國民教育與原住民社團經營……… 28
第三節 社團經營與品牌形象……………………… 42
第四節 社團在學校的角色和地位………………… 57
第五節 社團經營與品牌形象對學校辦學績效影響
之相關研究…………………………………
6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9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69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76
第三節 資料處理…………………………………… 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討論………………… 87
第一節 都市原住民集中地區國民中學原住民社團
之成立與經營情況…………………………
87
第二節 都市原住民集中地區國民中學原住民社團
之品牌形象建立與經營之情況……………
104
第三節 都市原住民集中地區國民中學原住民社團
之經營與品牌形象之建立對學校經營績效
之影響……………………………………...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34
參考文獻 ……………………………………… 141
中文參考書目 ……………………………………… 141
英文參考書目 ……………………………………… 152
附錄 …………………………………………… 155
附錄一 創辦人訪談大綱…………………………… 155
附錄二 校長訪談大綱……………………………… 157
附錄三 地方仕紳訪談大綱………………………… 159
附錄四 行政人員訪談大綱………………………… 160
附錄五 學生家長訪談大綱………………………… 162
附錄六 教會牧師訪談大綱………………………… 163
附錄七 學生訪談大綱(畢業)…………………… 164
附錄八 學生人訪談大綱(未畢業)……………… 165

圖 次
圖3-2-1 國民中學原住民學生社團經營與品牌形及其成效
之研究架構圖………………………………………
77
圖3-2-2 研究流程圖………………………………………… 82
表 次
表1-2-1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對應表……………………… 7
表2-1-1 原住民族人口成長趨勢…………………………… 18
表3-1-1 樟樹國中原住民社團成果表……………………… 72
表3-2-1 訪談對象一覽表…………………………………… 79
表3-2-2 觀察時間地點一覽表……………………………… 80
表3-3-1 訪談記錄、觀察記錄的編碼說明………………… 8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建華(1991)。在社團中創造自己——論國民小學在社團活動實施的成效。師友月刊,284,10-12.
王誕生(民89)。高中職學校健全學生社團發展之道。訓育教育,39(3),48-53。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 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
江妲姬(2003)。國民小學小提琴團體課社團活動實施之探究。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格培訓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49-262.
牟中原、汪幼絨(1 9 9 6 ) 。原住民教育。臺北: 師大書苑。
李亦園(1982)。都市高山族的現代化適應。載於李亦園(主編),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文化(頁395-423)。臺北:聯經。
李明政(1994)。大臺北地區都市原住民生活模式及其變遷情況的描述分析。載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1-105)。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佳霓(民88)。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個人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幸(民90)。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瑛、孫大川(1997)。推展都市原住民成人教育芻議。成人教育,37,39-44。
李國明(2002)。尋找阿美族學生學習的互動情境與節奏——一位原住民校長的 實踐與省思。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何進財(2001)。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臺北:東吳大學。
車中原、汪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院。
吳天泰(1996)。教育與文化評估。出自張慧端主編。台灣省原住民社會發展方案執行成果評述報告書。台北:政大民族系。
吳天泰(2000)。台灣教育人類學的發展與原住民教育。原住民教育季刊,20,112-124.
吳天泰編(2001)。高中職學校原住民資源教室及發展與改進原住民職業教育訪視工作總結報告書。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吳明清(民8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明清(民87)。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清山(民87)。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佑(2007)。教育名詞-品牌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75,163-164。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民91)。教育績效責任研究,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p5-6.。.
吳淑芬(2006)。國民小學經營學校特色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沈正元(2003)。教育策劃,打造品牌學校的法寶。2010年2月1日,摘自www.ep-china.net/content/proesident/d/20031206073306.htm
周甘逢、蔡武志、羅志明等(1988)。社團理念。高雄:復文。
周宏懷(2004)。品牌管理與評價流程之研究。國立忠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林白涓(2000)。原住民國小校長李來旺(帝瓦伊.撒耘)族群教育觀之孕育、發展與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至善(民89)。從美國校園活動標準及指導原則探討課外活動組經營與運作,兩岸大專院校學生事務社團輔導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
林金泡(1981b)。都市山胞的住居環境一瞥。中國論壇,12(7),29-32。
林清江(民68).我國大學教育的社會學分析。師大教育研究所。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市:五南。
林佩萱(1999)。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中正大學,質的研究方法,pp239-261.。高雄:麗文。
林嘉君(2003)。技專院校品牌管理成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行政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南投。
林蕙質(民91)。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換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季紅瑋(1996)。都市區原住民國中生壓力因應歷程之初探:以優勢觀點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怡薇(1997)。都市原住民青少年之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以臺北縣市阿美族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怡薇(1999)。漂泊都市心:都市原住民的人際與社會心理。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6,10-12。
洪啟昌(民90)。台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良浩(2007)。品牌最佳代言人。管理雜誌,391,4。
洪泉湖、吳學燕(1999)。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院。
馬慧祺(2005)。國民小學品牌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秦夢群(民86)。教育行政-理論部份。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台北縣教育,36,16-20.
張光義(2004)。關於教育品牌三個問題的思考。 2008年11月16日,取自http://www.ep-china.net/content/president/c/20041116110054.htm
張同廟(2004)。如何推動帶動中小學社團活動。九十三學年度南區大專校院課外組人員工作研討會成果手冊。高雄市: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張明輝(2002)。企業管理理論在學校經營與管理的應用。教師天地,120,28-36.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張莊熙(民90)。學生會集學生社團的意義與輔導。兩岸大專院校學生事務社團輔導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
張清富(2001)。都市原住民教育現況與展望。載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頁207-240)。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張慶動(民85)。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曉春(1974a)。臺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上)。思與言,11(6),293-313。
張曉春(1974b)。臺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下)。思與言,12(1),293-313。
張耐、魏春枝(1999)。都市原住民對青少年子女的期盼。師友,389,54-56。
夏林清(1996)。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99-120.台北:巨流。
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2003)。Donald A. Schon主編。反映回顧——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The reflective turn:case studies in and on educational practice)。台北:遠流。
夏其玖(2004)。科學社團活動對國小學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燿鴻(民93)。應用資訊科技於提升學校經營績效之影響因素—以雲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雅然(2005)。我國高中音樂社團現況與發展趨勢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文賓(2003)。品牌定位與建立品牌權益行銷策略探討——以自行車台商於中國市場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玉君(2003)。高級中學品牌管理現況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陳枝烈(1996)。研究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陳枝烈(1997)。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陳枝烈(2001)。大專校院原住民族籍學生生活狀況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陳昭帆(2001)。社會變遷與弱勢族群:原住民的遷徙、就業與歧視問題。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烘玉(2001)。原住民傳統工藝課程方案對原住民學童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和文化素養影響之研究——以阿美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家菱(民82)。論段兒社團之管理——以台灣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慶安(民90)。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鐘金(民91)。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朝暉(2005)。中國式品牌——管理篇。北京:東方。
廖大炯(民96)。國民小學品牌管理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文生(1984)。臺灣山胞社會經濟結構性變遷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美英(1985)。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臺灣土著族群都市移民的初步探討。思與言,23(2),194-217。
黃美英(1994)。貧窮與歧視間的掙扎:臺灣原住民婦女的都市經驗。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頁201-217)。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逢明(1998)。都市原住民職業生涯發展之研究:以都市阿美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振球(民79)。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師大書苑。
黃國序(2006)。國民小學校長品牌管理態度與實施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義良(2002)。學校運用行動研究發展行銷歷程及策略之探討——以台南縣一個偏遠小學為例。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編),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460-490頁))。臺北:揚智。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7版)。台北:心理。
黃薇靜(1999)。都市原住民青少年的生涯建構:以大臺北地區阿美族青少年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傅仰止(1985)。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2),177-193。
傅仰止(1987)。都市山胞的社經地位與社會心理處境。中國社會學刊,11,55-79。
傅仰止(1999)。都市原住民的生活適應。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6,6-8。
傅仰止(2001)。都市原住民概說。載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頁1-50)。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黃玉(2000)。在團體中成長——團體動力運用與社團活動指導。高中教育雙月刊(10),7-14.臺北:教育部。
間成熙(2000)。多元文化教育的論證、爭議與實踐:從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起。載於但昭偉、蘇永明(主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81-132.
楊有財(民93)。台南縣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淑玲(2000)。花蓮師範學院原住民女學生的教育經驗。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民國八十九年碩士論文。
遊輝演(2005)。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學校發展特色之行動研究:以彰化縣王功國小國術彈腿為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塗季吟(2006)。台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管理認知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文全(民86)。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出版社。
謝宜倫(2002)。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小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依婷(民94)。國民小學布袋戲社團運作及教學方法之個案研究——以臺北市平等國小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金青(民86)。國民小學學校效能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高橋、張清富(1992)。臺北市山胞生活需求與輔導業務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廖松玔(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社團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廖美鳳(民93)。學校自主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美慧、洪麗卿(2001)。概念構圖與文化學習: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比較。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舉辦之“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9-122,花蓮。
劉建漢(2005)。國民小學品牌經營重要性、內涵與策略之調查研究——一以新竹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劉唯玉(2000)。阿美族鄉土文化教材之實施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以邦查國小為例。花蓮師院學報,13,203-231.
劉欽敏(1991)。國中社團活動的結與解。師友月刊,286,25-27.
劉曜源(2001)。國小美勞科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一烈(民85)。魅力領導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性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建彰,呂旺坤(2005)。品牌行銷與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鄭友超(民82)。學校效能理論及其相關研究之探討。職業教育學院學報,2,119-147.
鄭燕翔(民90)。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傑(2005)。品牌經營與學校形象設計。2010年2月1日,摘自 
www.zheng-jie.net/blogview.asp?logID=615
盧志文(2003)。打造品牌學校的五個“需要”。2010年2月1日,摘自 www.ep-china.net/content/proesident/d/20031107211814.htm
餘瑞陽(民86)。國民小學校長管理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薑明義(民92)。原住民高中學生的文化認同與學校適應——以花蓮高中“原之社”的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國良(2003)。你的品牌值不值錢:突破雜誌,213.
韓國華(2004)。品牌個性、品牌形象、品牌聲譽與涉入對品牌權益影響之研究——以手錶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簡煒耿(1997)。國民文化與國家經濟對全球品牌形象策略與績效關係之研究——以資訊通訊產品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顏妙桂(2001)。許學校一個快樂學習的未來兼論休閒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台灣教育,602,28.
顏國樑(1997)。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發展、理念基礎及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20,28-54.
顏麗琴(民91)。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譚光鼎(2000)。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2002)。台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書院。

貳、英文部份
Aaker, D.A.(1991).Managing brand equ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aker, D.A.(1996).Building strong brand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Biel, Alexander L.(1992), “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2(6), 6-12.
Blackston, M.(1992). Observation: building brand equity by managing the brand’s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Bonner, G., & Nelson, P.(1985), in search of brand image: A foundation analysi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7(20), 110-119.
Cameron, K, S.(1981). Domain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N.Y,: Academic press.
Chapman, J. (1993). Leadership,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if schooling: Arespose to Mr. Gradgrind, Journal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31, 4-18.
Chernationy, L.D.& McWilliam, G.,(1989). Branding terminology: the real debate. Marketing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 29-32.
Cruz, Barbara C. (2001). Multiethnic teens and cultural identity: A hot issue. Berkeley Heights, NJ, USA: Enslow Publishers, Inc.
Corey, Marianne Schneider & Corey, Gerald(1992), Groups Process and Practice. Belmont, California: Thomso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ummins, Jim. Chapter 15: The socioacademic achievement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coercive and collaborative relations of power from Cultural Diversity in School.
Dobni, D.(1990), “ In search of brand image: A foundation analysi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7(1), 110-119.
Duncan, T., & Moriarty, S. (1997). Driving brand value: Using integratedmarketing  
    to manage profitable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 McGraw-Hill.
Edmons, R. & Lezotte, L. (1981). The correlate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 MI January 27.
Gibson, M.A. & J. Ogbu (Eds.)(1991). Minority status and school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mmigrant and involuntary minority.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Hoy, W.K,&Miskel, C.G.(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Jacob, Evelyn & Cathie Jordan.(1993)Minority education. NY: Ablex.
Keller, K.L.(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1),1-22.
Keller, Kevin L.(2001),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Kotler, Philip H.(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S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tler,P.(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eller, Kevin L.(2001),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Levine, D.U.(1992) An interpretive review of US research and practice dealing with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In Reynolds, D&Peter Cuttance(Eds),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Cassell.
Lebas, Michel J., 1995,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vol.41, Issue: 1-3
Ogbu, John U.(1983),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June 1983.
Ogbu, John U.(1993). Difference in cultural frame of refer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 16(3),483-506.
Park, C. W., B. J. Jaworski, & D. J. Maclnnis(1986). 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50,135-145.
Powell, Timothy B.(1999). Beyond the Binary— Reconstructing Cultural Identity in a multicultural context.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Reid, K, Hopkins, D, & Holly, P.(1987). Towards the effective school: The problems and some solu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Sammons, P, Hillman, & Mortimore(1995), Key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 report by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or the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London OFSTED).
Scheernes, J. (1992). Effective school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Cassell.
Stake, R, E,(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