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8200715422700
DOI 10.6846/TKU.2007.00105
論文名稱(中文) 東北亞安全戰略關係之研究(2001-2006)─ 權力轉移理論觀點的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Security Strategic Relations of Northeast Asia (2001-2006)─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歐昊昌
研究生(英文) Hao-Chang Ou
學號 69226030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5
論文頁數 15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正權
委員 - 楊志??
委員 - 黃介正
關鍵字(中) 東北亞
權力轉移
安全戰略
權力結構
滿意度
強權
中國崛起
超越
關鍵字(英) Northeast Asia
Power transitions
Security strategy
Power structure
Satisfaction
Great Power
The rise of China
Overtak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在概要說明權力轉移理論的發展後,主要從區域權力「結構」、強權的權力發展「動態」,及維護區域秩序的管理「政策」這三大面向,分析探討東北亞安全戰略關係的演變。首先,在「結構」方面。2001 年至2006 年期間,美國在「911 事件」後,接連展開戰爭且取勝,卻陷入後續戰區重建泥沼,經濟成本與兵力的牽制,加上國際社會批判,對美國國際地位與影響力產生不利影響;中國維持高經濟成長,並擴充現代化軍事裝備,且涵養國際影響力,崛起已成事實;日本藉美大舉反恐之際取得強力支持,一面修改法律鬆綁對外行動限制,一面擴充強化軍備以肩負區域安全重責。
    其次,權力「動態」與戰略思考方面。由於中國崛起已逐漸撼動美國的影響力,且將對區域強權日本形成權力超越,使得區域權力結構面臨轉型。因此美、日攜手合作,強化區域安全保障;同時,美日也先後對中國採行友好交往的外交政策。美日企圖以軟硬兼施的手段,促進中國融入現行國際秩序並負起大國責任,減少中國崛起帶來的威脅;中國在崛起關鍵時期,深知必須維護和平穩定的崛起環境,在推行國內改革之外,對外則採行睦鄰友好政策穩定鄰邦、培植影響力。美日中三方既深化彼此合作關係,但不忘發展軍事作為後盾。東北亞安全戰略關係就在這種區域權力結構轉型之際,顯得更複雜而變化迅速。
    最後,在驗證「政策」方面。中、日東海領土與能源開發爭議未有具體協商成果,是區域內潛在衝突危機。美國雖支持日本,但不敢貿然介入自找麻煩;台海問題方面,美中日三國有所共識,即「維持現狀」。然一旦台海有事,可能引發大戰、改變區域戰略態勢,三國皆不敢掉以輕心,持續整軍經武研擬對策以為因應;在朝核問題上,由於牽動多方敏感神經,六方會談仍持續進行,但中國居中協調的影響力受到質疑,美國已嘗試恢復對朝雙邊協商作為六方會談的輔助,情勢應不致失控;在結盟的管理上,美日聯盟、中國對外拉攏盟邦,皆隱含抗衡之意,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籌建,對區域整合與深化合作別具意義,但諸多限制與挑戰尚待克服。
    美國身為國際政治領導者,其支配力與影響力已不若冷戰時期,面對非傳統安全問題嚴峻的挑戰,及中國此新興強權在東北亞區域的崛起,美國在處理全球事務備多力分的情況下,目前最主要的目標是聯合日本遏制中國的勢力外擴。然而,日本近年來經濟逐漸恢復榮景,又精進武裝力量、放寬行動限制的發展趨勢下,在美國支持下的「日本再興」,無疑地讓東北亞區域秩序發展又增添變數。
英文摘要
To analyze and comment on the evolution of strategic relations in Northeast Asia,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regional power structure, dynamics of power and strategic thinking of Great power, and the management policy for preserving regional order. First of all, following the ‘911 incident’in 2001, the U.S.A launched the war and declared victory in succession. However, through 2006, the economic cost, the pinning down of troops and the criticism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resulted in unfavorable effect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U.S.A. Meanwhile, China maintains a
high economic development rate, expands the modernization of its military, and improves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Furthermore, Japan makes use of the fact of ‘the rise of China’ to gain more support from U.S.A., revises the law to lessen restrictions on external action, and strengthens its military arms with the justification of needing to bear the security of the area more responsibly.
    Second, because the rise of China has already shaken American influence, and China will overtake Japan as the Great power in this region, transitions in the regional power structure have to be faced. Therefore, the U.S.A. and Japan cooperate in strengthening regional security, while successively adopting a foreign policy of friendly association with China, too. To these ends, the U.S.A. and Japan have attempted to promote China into the current corporate international order, encouraging China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being a major world power; thereby reducing the threat that a rising China presents.
For its part China, in a key period of rise, knows very well that it must safeguard the environment of its steady and peaceful rise, accept pursuing domestic reform, adopt a friendly diplomatic policy to stabilize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cultivate influence externally.
    Third, though the U.S.A. hesitates to get involved in the Sino-Japanese East China Sea dispute, to 'maintain peace and stability ' is a common understanding on the question of the Taiwan Straits. On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six-party talks still go on continuously so that the situation does not out of control. In alliances management, prepar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of East Asia would be meaningful but a great deal of restrictions and challenges are waiting to be overcome. Finally, the U.S.A’s present goal to cooperate with Japan to prevent China’s expansion of force could be complicated by Japan’s own resumption of economical growth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armed forces. Japan’s ‘re-rise' definitely adds parameters to the regional order of
Northeast Asi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緒 論 ………………………………………………………………… 1
    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1
    二 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 ……………………………………… 5
    三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6
    四 研究架構與論文綱要 ……………………………………… 9

第一章 概念界定與理論說明 ……………………………………… 13
  第一節 戰略的概念 ……………………………………………… 13
  第二節 安全的概念 ……………………………………………… 17
  第三節 權力轉移理論說明 ……………………………………… 23

第二章 東北亞戰略情勢概觀 ……………………………………… 39
  第一節 911 事件與美國新安全戰略 …………………………… 40
  第二節 中國崛起 ………………………………………………… 44
  第三節 新世紀日本的區域角色 ………………………………… 50

第三章 東北亞強權的安全戰略思考 ……………………………… 55
  第一節 外交戰略與國家利益 …………………………………… 55
  第二節 國防戰略與軍事部署 …………………………………… 64
  第三節 經濟發展與能源戰略 …………………………………… 73

第四章 東北亞情勢發展與區域和平維護 ………………………… 83
  第一節 潛在衝突危機 …………………………………………… 83
  第二節 結盟的可能發展 ………………………………………… 96
  第三節 權力體系的可能變化 …………………………………  103

結 論  ……………………………………………………………… 109
    一 回顧與檢討  ……………………………………………… 109
    二 建議與展望  ……………………………………………… 113

參考資料 …………………………………………………………… 115

                          
                         圖表目錄

【研究架構圖】  …………………………………………………  10

圖1-1  戰略體系圖 ………………………………………………  15

圖1-2  權力層級金字塔 …………………………………………  26

圖1-3  國際體系中的權力階層 …………………………………  27

圖1-4  滿意度的分佈圖   ………………………………………  30

圖1-5  權力轉移態勢   …………………………………………  33

圖1-6  相對權力、滿意度和戰爭機率的關係   ………………  35

圖1-7  戰爭時點、戰爭強度,與戰爭持續度   ………………  36

圖2-1  美國派駐亞太地區海空軍武器   ………………………  44

圖2-2  雙島鏈位置圖   …………………………………………  53

圖3-1  美國面臨的四大威脅   …………………………………  65

圖3-2  中國能源運輸航路   ……………………………………  68

圖3-3  下地島地理位置   ………………………………………  72

圖3-4  中國全球能源策略版圖   ………………………………  78

圖3-5  日本2005年石油進口國   ………………………………  79

圖3-6  日本戰略儲油基地一覽   ………………………………  80

圖4-1  東亞國界與領土爭議分佈圖   …………………………  84

圖4-2  東海主權爭議區域   ……………………………………  87

圖4-3  2006年北韓試射飛彈落點、核子試爆地點   …………  89

圖4-4  ASEAN+3    ………………………………………………  102

圖4-4  美國外交政策基本傾向   ………………………………  105

表1-1  新、舊世界秩序下的(美國)國家安全概念   ………  22

表1-2  合作程度與現況滿意度評量表   ………………………  31

表1-3  戰爭發生與現況滿意度評量   …………………………  32

表1-4  滿意情形與戰爭機率   …………………………………  34

表2-1  2001-2005年俄羅斯對中國軍售項目  …………………  50

表3-1  2006年經濟情勢與2007年預測   ………………………  73

表3-2  世界勞動力排行   ………………………………………  77

附表一  美國重要新聞大事記    ………………………………  143

附表二  中國重要新聞大事記    ………………………………  147

附表三  日本重要新聞大事記    ………………………………  151
參考文獻
參 考 資 料 

一 . 中文部分(按照筆劃)
(一)專書
山姆‧薩克宣(Sam C. Sarkesian)等著,郭家琪 等譯。《美國國家安全》(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ers,Processes, and Politic)。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5 年。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 編,曾清貴 譯。《2001 東亞戰略概觀》。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 年。
日本岡崎研究所彈道飛彈防禦小組 著,曾祥穎 譯。《新核武戰略及日本彈道飛彈防禦》(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for Japan : new nuclear strategy and Japan's BMD)。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 年。
孔令晟 著。《大戰略通論:理論體系與實際作為》。台北:好聯出版社,1995 年。
丹尼斯‧朗(Dennis H. Wrong)著,鄭明哲 等譯。《權力論》。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年。
王良能 著。《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 年。
王高成 主編。《台灣的戰略未來:建構21 世紀台灣的戰略定位與策略》。台北:華揚文教事業公司,2006 年。
中華民國國防部 編。《93 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出版,2004 年。
中華歐亞基金會‧世界和平研究所 編。《世界新秩序與亞洲─台日論壇2003年東京會議論文集》。台北:致良出版社,2004 年。
中華戰略協會 編。《認識戰略》。台北:中華戰略協會,1997年。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 編。《全球化下的中國與日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年。
中曾根康弘 著,聯慧 譯。《日本─21 世紀國家戰略》。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年。
艾文‧扥佛勒(Alvin Toffler)、海蒂‧扥佛勒(Heidi Toffler)著,傅凌 譯。《新戰爭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 年。
艾布蘭‧夏爾斯基(Abram N. Shulsky) 著,高一中 譯。《嚇阻理論與中共的行為》。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 年。
田弘茂 主編。《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 年。
卡普蘭(Robert D. Kaplan)著,杜默 譯。《戰之華》。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 年。
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 著,劉北成 譯。《權力的剖析》。台北:時報文化,1992 年。
包宗和、吳玉山 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 年。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貴添 譯。《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臺北:立緒文化,1998 年。
------,郭希誠 譯。《美國的抉擇》。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4 年。
西翁‧布朗(Seyom Brown)著,李育慈 譯。《掌控的迷思:美國21 世紀的軍力與外交政策》(The illusion of control : force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 年。
朱松柏 主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 年。
------。《新世紀的中國大陸情勢與東亞》。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4 年。
朱浤源 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 年。
朱陽明 主編。《亞太安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 年。
托比.謝利(Toby Shelley) 著,宋岩 譯。《石油紛爭地圖》。台北:晨星出版社,2006 年。
施道安(Andrew Scobell)等編。黃淑芬 譯。《中共軍文變化》(Civil-military change in China : elites, institutes, and ideas after the 16th Party Congress) 。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 年。
------,李育慈 譯。《中共軍力成長》(China's growing military power : perspectives on security, ballistic missiles, and conventional capabilities)。台北:國防部史
編局,2004 年。
瓦茨(Kenneth N. Waltz)著,胡祖慶 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 年。
佘拉米(Joseph R. Cerami)、侯肯(James F. Holcomb, jr.) 編,高一中 譯。《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U.S. army war college guide to strateg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年。
吉拉爾德.柯提斯(Gerald L. Curtis)編,高一中 等譯。《美日關係的新觀點》(New Perspectives On U.S.-Japan Relations)。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2 年。
呂亞力 著。《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4 年。
呂敬正 等編。《當代戰略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4年。
美國國防部。《2001 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2 年。
美國國防大學 出版,楊永生 譯。《布希政府的戰略挑戰》。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 年。
向駿 主編。《二O 五O 中國第一?權力轉移理論下的美中台關係之謎思》。台北:博揚文化,2006 年。
克勞德(Inis.L.Claude,Jr)著,張保民 譯。《權力與國際關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86 年。
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著,鈕先鍾 譯。《戰爭論精華》(A Short Guide To Clausewitz On War)。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年。
克雷格‧A‧斯奈德(Graig.A.Snyder)等著,徐緯地 等譯。《當代安全戰略》。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年。
李文志 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憬藝出版社,1997 年。
李德哈特(B.H. Liddell Hart)著,鈕先鍾 譯。《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年。
李察‧索柯斯基(Richard Sokolsky)等著,高一中 譯。《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 年。
李慎明、王逸舟 編。《2006 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年。
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J. Tellis) 等著,黃福武 等譯。《國家實力評估》。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年。
阿特 (Art, Robert J.)著,郭樹勇 譯。《美國大戰略》(A grand strategy for America)。北京:北京大學,2005 年。
邱稔壤 主編。《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4 年。
金德基(DUK-KI KIM)著,吳奇達 等譯。《東北亞海軍戰略》。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4 年。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亞洲版記者群 著,李金梅 譯。《亞洲能源版圖》。台北:培生教育出版社,2005 年。
佛蘭那根(Stephen j. Flanagan)、馬提(Michael E. Marti)編,方淑惠、余佳玲 譯。《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5 年。
法茲科拉夫(Pfaltzgraff, Robert L.)、道弗提(Dougherty, James E.)著,胡祖慶 譯。
《國際關係理論導讀》(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年。
林碧炤 著。《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0 年。
柯林斯(John M. Collins)著,鈕先鍾 譯。《大戰略:原理與實踐》。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75 年。
柯爾(Bernard D. Cole)著,翟文中、羅倩宜 譯。《海上長城 ─ 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海軍》(The great wall at sea :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台北:老戰友文化出版,2006 年。
柯提斯(Gerald L. Curtis) 編,高一中 等譯。《美日關係的新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 年。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 著,蔡東杰 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2 年。
------,吳家恆 等譯。《軟權力》(Soft power :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 年。
山本正 等著。《美國在亞洲的角色─亞洲觀點》(America’s Role in Asia─Asian Views)。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3 年。
倪世雄 著。《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年。
胡春惠、宋成有 主編。《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台北:正中出版社,2003 年。
烏托葛夫 (Utgoff Victor A.),林宜瑄 等譯。《浮現中的核武危機:核武擴散美國利益與世界秩序》(The coming crisis: unclear proliferation, U.S. interests, and world order.)。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 年。
陳舟 著。《美國的安全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年。
威廉‧陶(William T. Tow)著,高一中 譯。《亞太戰略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3 年。
淡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室 編。《研究報告之寫作方法與格式》。台北:淡江大學出版中心,1986 年。
理查‧艾林斯(Richard J. Ellings)、阿隆‧佛瑞伯格(Aaron Friedberg)編。余忠勇 等譯。《2001-02 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Strategic Asia 2001-02 : power and purpose)。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2 年。
許大維、王文勇 主編。《伊拉克自由作戰檢討彙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許志嘉 著。《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 年。
黃碩風 著。《綜合國力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年。
國防大學 編審。《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2000 年。
麥可‧皮爾斯貝瑞(Michael Pillsbury)著,高一中 譯。《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 年。
鈕先鍾 著。《大戰略漫談》。台北:華新文化出版社,1977 年。
------。《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 年。
------。《孫子三論─從古兵法到新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年。
------。《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年。
索柯斯基(Richard Sokolsky)等著,高一中 譯。《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 年。
傑佛瑞‧拉森(Jeffrey Larsen)著,曾祥穎 譯。《邁向廿一世紀的軍備管制》。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0 年。
傅高義(Ezra F. Vogel)著,國防部史編局 譯。《21 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0 年。
瑪麗‧柯道爾(Mary Kaldor)著,陳世欽 譯。《新戰爭: 全球性的組織化暴力》(New and old wars : organized violence in a global era.)。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約米尼(Antoine Henri Jomini)著,鈕先鍾 譯。《戰爭藝術》(The Art of War)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年。
雷‧克萊恩(Ray S. Cline)著,王洪鈞 譯。《一九七七年世界國力評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年。
張亞中、孫國祥 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2000 年。
張登及 著。《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3 年。
張錫模 著。《中亞區域安全淨評估》。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 年。
道格拉斯‧莫瑞(Douglas J. Murray) 等著,高一中 等譯。《世界各國國防政策比較研究(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年。
楊永明 著。《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楊永明出版,2003 年。
曾章瑞、周茂林、胡瑞舟 合著。《新世紀國家安全與國防思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 年。
蔡明彥 著。《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台北:鼎茂圖書,2005。
蔡 瑋 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 年。
摩根索 (Hans J. Morgenthau)著,張自學 譯。《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s),一版七刷。台北:幼獅出版社,1990 年。
趙明義 著。《當代國家安全法制探討》。台北:黎明文化出版,2005 年。
翁明賢 著。《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 年。
維尼‧伯特(Wayne Bert)著,林芳燕 譯。《孰者勝出─美國與中國在東南亞之爭》。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5 年。
邁克爾‧葛林(Michael J. Green) 等著,楊紫函 等譯。《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 年。
薄富爾(André Beaufre)著,鈕先鍾 譯。《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年。
賴銘傳 主編。《2000-2001 國際戰略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 年。
閻學通 等著。《中國與亞太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年。
------。《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年。
------。《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國際經濟研究院(IIE) 著,樂為良 等譯。《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China: The Balance Sheet)。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 年。
譚門(Ronald L. Tammen)、古格樂(Jacek Kugler)等合著,向駿 譯。《權力轉移─21 世紀的戰略》。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3 年。
羅傑‧費雪(Roger Fisher) 等著,馬勵 譯。《超越馬基維利》。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1994 年。
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編,郭家琪 譯。《中國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3 年。
魏萼 著。《中國國富論 ─ 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新國富論》。台北:時報文化,2002 年。

(二)期刊
中華經濟研究院。〈全球經濟2006 年回顧與2007 年展望〉,《國際經濟情勢雙週報》。第1621 期,2007 年1 月11 日,頁5-17。<http://iod.cier.edu.tw/indint/Weekly_report/PDF 檔/週報/2007PDF/1621 期雙週報.pdf>
中華經濟研究院。〈當前經濟情勢〉,《國際經濟情勢雙週報》。第1622 期,2007年1 月25 日,頁14-79。<http://iod.cier.edu.tw/indint/Weekly_report/PDF 檔/
週報/2007PDF/1622 期雙週報.pdf>
方天賜。〈「中印俄戰略三角」的發展及可能性評估〉,《展望與探索》。第3 卷第5 期,2005 年5 月,頁20-33。
朱雲漢。〈從破冰到融冰的中日關係〉,《商業周刊》。第1013 期,2007 年4 月23日,頁18。
朱鋒。〈「權力轉移」理論評述〉,《歐洲研究》。1998 年第1 期,1998 年2 月,頁21-26。
------。〈「權力轉移」理論:霸權性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研究》。2006 年第3期,2006 年9 月,頁28-46。<http://www.cp.org.cn/show.asp?NewsID=2623>
余平。〈中國空軍加速攻防兼備轉型〉,《廣角鏡》。第409 期,2006 年10 月,頁47-49。
何思慎。〈對中關係─小泉內閣棘手的外交挑戰〉,《展望與探索》。第3 卷第10期,2005 年10 月,頁6-10。
克雷‧史奈德(Craig A. Snyder)著。〈建構亞太地區的區域安全〉(Constructing Regional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國防政策評論》。第1 卷第4 期,2001年夏季,頁57-89。
汪開宏。〈中、日石油戰略之角力--俄羅斯欲與建泰納線油管政策分析〉,《展望與探索》。第4 卷第6 期,2006 年6 月,頁27-39。
李明。〈北韓核爆後的東亞國際情勢研析〉,《展望與探索》。第4 卷第11 期,2006年11 月,頁16-21。
宋興洲。〈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第24 期,2005 年6 月,頁1-48。
林賢參。〈蛻變中的日本防衛政策--北韓之飛彈威脅VS.日本之「先制攻擊」論〉,《展望與探索》。第4 卷第8 期,2006 年8 月,頁92-98。
林秋山。〈北韓核武爭議的緣起及解決之道〉,《展望與探索》。第4 卷第8 期,2006年8 月,頁1-5。
門洪華,〈「安全困境」與國家安全觀念的創新〉,《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3 期,2006 年6 月,頁37-40。<http://www.sinoir.com/diplomac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78>
莫大華。〈美國全球軍力部署調整計畫與亞太地區安全的發展〉,《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 卷第4 期,2005 年10 月,頁31-99。
唐仁俊。〈冷戰結束後中共對日本外交政策之演變〉,《中華戰略學刊》。2000 年夏季刊,2000 年7 月,頁191-218。
馬南屏。〈從麻六甲海上通路之痛論中日能源爭奪戰的佈局與困境〉,《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0 卷第4 期,2006 年8 月,頁26-37。
郭天勇。〈中亞棋盤--美、「中」、俄利益的競合〉,《國防雜誌》。第21 卷第3 期,2006 年6 月,頁33-42。
郭武平、劉蕭翔。〈上海合作組織與俄中在中亞競合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 卷第3 期,2005 年5-6 月,頁125-159。
高榮俊。〈美國亞太戰略環境的「大棋盤」〉,《中華戰略學刊》。2003 年夏季刊,2003 年7 月,頁166-190。
夏樂生。〈日本推動東亞地區「經濟夥伴協定」(EPA)的現況與意圖〉,《展望與探索》。第4 卷第10 期,2006 年10 月,頁14-20。
黃虹堯。〈中共亞太多邊外交的探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共黨問題研究》。第28 卷第12 期,2002 年12 月,頁34-45。
黃奎博。〈「東協加三」與區域合作:東北亞與東南亞的連結〉,《國際關係學報》。第20 期,2005 年7 月,頁93-123。
金榮勇。〈形成中的東亞共同體〉,《問題與研究》。第44 卷第3 期,2005 年5、6月,頁33-56。
胡聲平。〈布希政府的東亞戰略及台海政策走向─兼論戰略三角的功能與限制〉,《中華戰略學刊》。94 年春季刊,2005 年4 月,頁66-104。
胡鞍鋼、門洪華。〈中美日俄印有形戰略資源比較─兼論旨在“富民強國”的中國大戰略〉,《戰略與管理》。2002 年第2 期,頁26-41。
彭正中。〈後冷戰時期國際全球化趨勢對我國「國家安全」情勢之影響〉,《國防雜誌》。第19 卷第2 期,2004 年2 月,頁19-32。
葉定國。〈文化、認同與國家安全〉,《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 卷第1 期,2004年1 月,頁125-156。
傅應川。〈從「中」美撞機事件剖析台海潛在危機〉,《中華戰略學刊》。2001 年夏季刊,2001 年7 月,頁264-301。
施澤淵。〈從21 世紀初期美軍調整亞太駐軍─兼論中共對美之戰略作為〉,《中華戰略學刊》。94 年春季刊,2005 年4 月,頁105-144。
詹姆斯‧普里斯特(James J. Przystup)。〈美國對日本及中共的戰略秩序願景〉,《國防譯粹》。第33 卷第11 期,2006 年11 月,頁42-55。
陳一新。〈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遠景季刊》。 第2 卷第4 期,2001年10 月,頁1-27。
陳子平。〈從「戰略與安全」角度評析國家安全與利益〉,《國防雜誌》。第20 卷第6 期,2005 年,頁95-107。
陳欣之。〈國際安全之理論變遷與挑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 卷第3 期,2003年7 月,頁1-40。
張登及。〈從宏觀歷史視野解讀美「中」軍機碰撞事故─ 一次對「現狀霸權」與「新興大國」共容性的考驗〉,《共黨問題研究》。第27 卷第5 期,2001 年5月,頁104-106。
張如倫。〈中共爭奪能源的戰略涵意〉,《陸軍月刊》。第41 卷第475 期,2005 年3 月,頁30-43。
------。〈美國、日本與我國合作關係之研析〉,《陸軍月刊》。第41 卷第483 期,2005 年11 月,頁105-116。
張惠玲。〈布希政府與印度「核合作」的意圖〉,《展望與探索》。第4 卷第9 期,2006 年9 月,頁20-35。
廖文中。〈美國海軍提出新的「全球作戰概念」〉,《全球防衛雜誌》。第250 期,2005 年6 月,頁80-85。
廖書賢。〈論日本反恐機制與日台安全合作〉,《國防政策評論》。第3 卷第1 期,2002 年9 月,頁24-40。
鄭裕民。〈海巡署於「暫定執法線」護漁工作暨相關問題研析〉,《海巡雙月刊》。第二十三期,2006 年10 月,頁30-37。
楊潔勉。〈中美應對國際體系轉型的戰略和舉措〉,《國際問題論壇》。2006 年冬季號。學說連線網站,下載時間:2007 年3 月6 日,網址:<http://www.xslx.com/htm/gjzl/gjzs/2007-03-06-21482.htm>
楊志恆。〈布希政府的「轉型外交」與美中關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簡報》,2006 年4 月12 日,頁8-11。<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wreport/95/9504.pdf>
楊永明、唐欣偉 合著。〈建立信心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8 卷第6 期,1999 年6 月,頁1-21。
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第11 期,1999 年12 月,頁145-179。
------。〈亞太安全環境對台灣安全的衝擊〉,《遠景季刊》。第1 卷第2 期,頁1-30。
------。〈日本二00四年『防衛白皮書』評析〉,《歐亞研究通訊》。第7 卷第11 期,2004 年11 月,頁7-10。
楊念祖。〈近期中共解放軍空軍發展之研析〉,《全球防衛雜誌》。第248 期,2005年4 月,頁51-53。
郭春龍。〈冷戰前後「國家安全」之意涵與轉變兼論我國「國家安全」〉,《國防雜誌》。第19 卷第1 期,2004 年,頁15-30。
蔡政修。〈國家安全的概念分析─兼論經濟安全的意涵〉,《中華戰略學刊》。2003年春季刊,2003 年4 月,頁29-62。
------。〈九一一事件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以波灣戰爭與北韓核子危機為例〉,《問題與研究》。第43 卷第6 期,2004 年11、12 月,頁129-165。
蔡裕明。〈簡析美國後911 時期的軍事戰略〉,《中華戰略學刊》。2003 年冬季刊,2001 年12 月,頁172-198。
------。〈北韓核武變局與東北亞安全〉,《展望與探索》。第1 卷第3 期,2003 年3月,頁89-92。
蔡明彥。〈中俄軍事合作:背景、發展及對臺灣安全之意涵〉,《國防政策評論》第2 卷第3 期,2002 年3 月,頁34-52。
謝里夫‧舒賈(Sharif Shuja)。〈日本新安全與防衛政策之分析〉,《國防政策評論》第5 卷第4 期,2005 年6 月,頁6-40。
劉慶元。〈國家安全戰略理論探析〉,《中華戰略學刊》。2002 年冬季刊,2002 年12 月,頁23-54。
顏萬進。〈未來十年亞太地區潛在衝突之研究〉,《展望與探索》。第2 卷第12 期,2004 年12 月,頁23-32。
蘇武。〈俄羅斯基洛級潛艇的建造發展以及武器配備〉,《全球防衛雜誌》。第246期,2005 年2 月,頁44-55。
------。〈俄、中Su-27 及Su-30MKK 戰機交易內幕及未來發展〉,《全球防衛雜誌第248 期,2005 年4 月,頁22-30。

(三)新聞
1 . 新聞網站
人民日報 <http://www.people.com.cn/GB/index.html>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政府網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
中國經濟網 <http://big5.ce.cn/>
中國軍網 <http://www.pladaily.com.cn/>
世界石油網   
 <http://www.worldoilweb.com/webviews/default.aspx>
世界新聞網 <http://www.worldjournal.com/>
共同網 <http://china.kyodo.co.jp/index.php?sel_lang=
 tchinese>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東森新聞報 <http://www.ettoday.com/>
南方網 <http://www.southcn.com/>
星島環球網 <http://www.singtaonet.com:82/>
華爾街日報 <http://chinese.wsj.com/big5/index.asp>
壹蘋果網絡 <http://apple.1-apple.com.tw/index.cfm>
國際在線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
 cn/index.htm>
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
學習時報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
 522337.htm >
聯合早報網 <http://www.zaobao.com/cgi-bin/asianet/gb2big5
 /g2b.pl>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2 . 新聞資料
(1)2001 年以前
〈千禧年大演說,江澤民提「新安全觀」〉,《聯合報》。2000 年9 月7 日,13 版。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國外交部網站。2000 年11 月7 日。<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js/2159/t8985.htm>
〈日本新防衛計畫 引發疑慮〉,《大紀元》。2001 年1 月2 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2/n28939.htm>
〈布希宣示入主白宮〉,《聯合報》。2001 年1 月21 日,1 版。
〈博鼇亞洲論壇:《博鼇亞洲論壇宣言》〉,《新浪網》。2001 年2 月26 日。<http://news.sina.com.cn/c/194834.html>
〈紐約時報:中國軍事預算提高17% 防止台灣搞獨立〉,《東森電子報》。2001年3 月11 日。<http://210.58.102.67/2001/03/11/328-396423.htm>
〈新華社授權播發"十五"計劃綱要〉,展望十五網站。2001 年3 月17 日。<http://big5.china.com.cn/ch-15/15p8/12.htm>
〈美偵查機,遭中共戰機攔截擦撞〉,《自由電子新聞網》。2001 年4 月2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apl/
2/today-t1.htm>
〈攔截美機,中共戰機墜毀南海〉,《聯合報》。2001 年4 月2 日,1 版。
〈軍購大手筆,總額逾3 千億台幣〉,《自由電子新聞網》。2001 年4 月25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apl/
25/today-p5.htm>
〈布希:將不計一切代價協防臺灣〉,《大紀元》。2001 年4 月25 日。<http://epochtimes.com/b5/1/4/25/n80678.htm>
〈打破派閥分贓,小泉組成新內閣〉,《自由電子新聞網》。2001 年4 月27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apl/
27/today-int1.htm>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2001 年6 月15 日)〉,上海組織網站。2006 年4 月19 日。<http://www.scosummit2006.org/zywj/
2006-04/19/content_51.htm>
〈北京喜獲二○○八年奧運會主辦權〉,《人民網》。2001 年7 月14 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3784/460170.
html>
〈中俄元首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人民網》。2001 年7 月17 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3800/461315.
html>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抵達北京〉,《大紀元》。2001 年7 月27 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7/27/n113672.htm>
〈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引發中國抗議浪潮〉,《人民網》。2001 年8 月15 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029/42354/4706395.
html>
〈美擬調動歐洲裝備至亞洲〉,《聯合報》。2001 年8 月31 日,13 版。
〈恐怖攻擊,美國驚爆〉,《聯合報》。2001 年9 月12 日,1 版。
〈美英開戰,空襲阿富汗〉,《聯合報》。2001 年10 月8 日,1 版。
〈小泉訪中先後會見朱鎔基、江澤民〉,《東森電子報》。2001 年10 月8 日。
<http://www.ettoday.com/2001/10/08/163-1204923.htm>
〈布希大陸行與美中關係〉,《大紀元》。2001 年10 月17 日。
<http://epochtimes.com/b5/1/10/17/n142260.htm>
〈布希普京等抵滬參加APEC 會議〉,《人民網》。2001 年10 月19 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4483/503771
.html>
〈美阿開打/日眾院通過授權自衛隊出兵,提供非戰鬥性支援〉,《東森電子報》。2001 年10 月19 日。<http://www.ettoday.com/2001/10/19/168-1209923.htm>
〈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關於發佈《“十五"工業結構調整規劃綱要》的通知〉,中國科學院。2001 年11 月2 日。<http://www.cas.ac.cn/html/Dir/2001/11/02/5899.htm>
〈朱鎔基出席第五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人民網》。2001 年11 月6 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4625/512423.html>
〈日艦馳往印度洋,協助美軍後勤〉,《自由電子新聞網》。2001 年11 月26 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nov/26/today-int2.htm>
〈中國今成為WTO 會員國〉,《自由電子新聞網》。2001 年12 月11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dec/11/
today-t2.htm>

(2)2002 年
〈美國總統布希抵日本訪問〉,《大紀元》。2002 年2 月17 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2/2/17/n171074.htm>
〈布希對日演說:美國將牢記對台灣的承諾〉,《東森電子報》。2002 年2 月19日。<http://www.ettv.com.tw/2002/02/19/703-1264681.htm>
〈屋頂上的騎兵—對傅高義的回溯和專訪〉,南京大學百年校慶網站。2002 年5 月15 日。<http://www.nju.edu.cn/cps/site/
NJU/nju100/news/celebration/note/aboutfvogel.htm>
〈美決與中共發展建設性關係〉,《聯合報》。2002 年9 月21 日,11 版。
〈中國與東盟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人民網》。2002 年11 月5 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7644/73117
7.html>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人民網》。2002 年11 月9 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7683
/733987.html >
〈十六大授權發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公報(名單)〉,《新華網》。2002 年11 月15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5/content_
630949.htm >

(3)2003 年
〈中國就釣魚台向日提出交涉〉,《BBC 中文網》。2003 年1 月4 日。<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2628000/
26280632.stm >
〈中共第十五屆歷次中央全會〉,《新華網》。2003 年1 月20 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
_697219.htm >
〈擁有強大的核反擊力量 中國核安全沒有問題〉,《人民日報》。2003 年1 月29日。<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62/20
030129/916369.html >
〈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選出新一屆國家領導人〉,《人民網》。2003 年3 月16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
r39/8712/814750.html>
〈美空襲伊南〉,《聯合報》。2003 年3 月20 日,1 版。
〈布希宣佈伊戰「獲勝」〉,《聯合報》。2003 年5 月3 日,A14 版。
〈爭議26 年,日本通過「有事三法」〉,《聯合報》。2003 年6 月7 日,A14 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的宣言(全文)〉,《新華網》。2003 年6 月24 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6/24/content
_935350.htm>
〈上海合作組織舉行首次多國聯合軍事演習〉,《新華網》。2003 年8 月6 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3-08/06/conte
nt_1012723.htm>
〈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人民網》。2003 年08 月28 日。
<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0024/919369.html >
〈溫家寶出席東盟商業與投資峰會並發表演講〉,《人民網》。2003 年10 月8 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
10329/942592.html>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人民網》。2003 年10 月16 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0397/9477
96.html>
〈航太英雄勝利歸來〉,《人民網》。2003 年10 月17 日。
<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0406/948426.html>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電賀我國首次載人航太飛行成功〉,《人民網》。2003 年10 月17 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0406/948420.html>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道路從未動搖,三戰略最重要〉,《中國新聞網》。2003年11 月4 日。<http://health.chinanews.cn/n/2003-11-04/26/364474.html>
〈共同譜寫中美關係新篇章〉,《人民網》。2003 年12 月11 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0852/985508.html>

(4)2004 年
〈日本軍事戰略調整:力求法律突破 謀求外向發展〉,《人民網》。2004 年3 月18 日。<http://japan.people.com.cn/2004/3/18/2004318215323.htm>
〈韓國:期待實現國家的完全“獨立自主"〉,《環球時報》。2007 年3 月23 日。
<http://mil.news.mop.com/bq/p/2007/0323/112824601.shtml>
〈李際均:全球化時代中國"和平崛起"條件下的國家安全〉,《中國網》。2004 年3 月31 日。<http://big5.china.com.cn/authority/txt/2004-03/31/cont
ent_5527850.htm>
〈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在泰國演講闡述“和平崛起"道路〉,《中國網》。2004 年4 月1 日。<http://big5.china.com.cn/policy/txt/2004-04/01/content_
5528462.htm>
〈胡錦濤訪非洲三國 石油外交凸顯出能源戰略〉,《鳳凰網》。2004 年4 月2 日。<http://news.phoenixtv.com/home/zhu
anti/xwshj/petrol01/petrol05/200404/02/233566.html>
〈和平崛起—中國的國際戰略抉擇〉,《解放軍報網路版》。2004 年4 月5 日,11 版。<http://www.chinamil.com.cn/big5/p
ladaily/2004/06/14/no_11.html>
〈美阻撓俄“借道" 中哈石油管道意義重大〉,《人民網》。2004 年5 月24 日。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4549/2517703.html>
〈日參議院透過有事相關7 法案 首相可定調用自衛隊〉,《新華網》。2004 年6月14 日。<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
/big5/gb.cri.cn/321/2004/02/03/147@57484.htm>
〈中日能源博弈:從“春曉"衝擊到吸管效應〉,《新華網》。2004 年7 月1 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2004-07/01/content_1559021.htm>
〈美國說明軍力部署調整。俄防長:美俄不是盟友〉,《東森新聞網》。2004 年8月16 日。
< http://www.ettoday.com/2004/08/16/11183-1672864.htm >
〈江澤民同志請求辭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的信〉,《人民網》。2004 年9 月20 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2981/1166681.html>
〈江澤民胡錦濤出席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人民網》。2004 年9 月21 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2991/1167569.html>
〈林中斌:北京構思癱瘓戰,期不戰而屈人之兵〉,《東森電子報》。2004 年10月13 日。<http://www.ettoday.com/2004/10/13/301-1699029.htm>
〈中俄邊界線走向全部確定〉,《新浪網》。2004 年10 月14 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0-14/23183925024s.shtml>
〈日專家:日美台應聯手 對抗中國〉,《自由電子報》。2004 年11 月9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nov/9/
today-t1.htm>
〈日本海域發現不明潛艦,日台緊張〉,《大紀元電子報》。2004 年11 月10 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4/11/10/n714091.htm>
〈日本戰力,亞洲強國〉,《大紀元電子報》。2004 年11 月11 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4/11/11/n714169.htm>
〈美日兵進下地島牽動臺海軍情〉,《國際在線》。2004 年11 月29 日。<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
2201/2004/11/29/1062@375014.htm>
〈解析日本新《防衛計劃大綱》〉,《新華網》。2004 年12 月14 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4-12/14/content_233
0930.htm>
〈南亞東南亞發生連環地震海嘯-地震,海嘯-北方網-新聞前線〉,《北方網》。2004年12 月26 日。<http://news.big5.enorth.com.
cn/system/2004/12/26/000932054.shtml>

(5)2005 年
〈日防禦西南諸島計劃首曝光 範圍包括釣魚島〉,《新華網》。2005 年1 月16 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5-01/16/content_2466784.htm >
〈爭奪東海油源,中日新冷戰〉,《大紀元》。2005 年1 月19 日。<http://epochtimes.com/b5/5/1/19/n785110.htm >
〈釣魚台主權爭議再起 日外相籲大陸冷靜以對〉,《東森電子報》。2005 年2 月10 日。
< http://www.ettoday.com/2005/02/10/11183-1752288.htm>
〈美日在維護台海安全上亦步亦趨〉,《中國時報》。2005 年2 月21 日,A2 版。
徐冰川,〈日爭奪釣魚島戰略有變化〉,《國際在線》。2005 年3 月14 日。<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821/2005
/03/14/762@479651.htm>
〈受權發佈:《反分裂國家法》全文〉,《新華網》。2005 年3 月14 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14/content_2694168.htm>
〈大陸學者:立法有助兩岸穩定〉,《中國時報》。2005 年3 月15 日,A6 版。
〈2008 日就不再金援中國〉,《自由電子報》。2005 年3 月18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r/18/today-p2.htm>
〈林中斌︰俄中各懷鬼胎 台灣不必過慮〉,《自由電子報》。2005 年3 月20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
mar/20/today-fo6.htm>
〈日本三大領土爭端:武力霸佔釣魚島企圖最明顯〉,《新華網》。2005 年3 月26日。<http:// 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3/26/content_2744738.htm>
〈小資料:中印關係大事記〉,《新華網》。2005 年4 月8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4/08/content_
2801939.htm>
〈中印結成戰略夥伴〉,《新華網》。2005 年4 月12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5-04/12/content_2
817469.htm>
〈日首相小泉訪印 推動加強多邊合作關係〉,《大紀元》。2005 年4 月30 日。<http://tw.epochtimes.com/bt/5/4/30/n905729.htm>
劉亞洲,〈中國空軍必須具備攻防兼備〉,《中國報導週刊》。2005 年5 月28 日公佈。<http://www.weachina.com/html/02501.htm>
〈中海油正式公佈收購優尼科意向〉,《新浪網》。2005 年6 月8 日。<http://finance.sina.com.cn/j/20050608/15451668272.
shtml>
曾韋禎,〈從偽造史料看釣魚台〉,《自由電子報》。2005 年6 月26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n/26/
today-o1.htm>
〈日防衛白皮書︰注意中國擴軍〉,《大紀元電子報》。2005 年8 月3 日。<http://tw.epochtimes.com/bt/5/8/3/n1005990.htm>
〈“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事演習正式開始〉,《新華網》。2005 年8 月18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mil/2005-08/18/content_3369174.htm>
〈《中國的軍控、裁軍與防擴散努力》白皮書(全文)〉,《新華網》。2005 年9 月1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mil/2005-09/01/content_3429141.htm>
〈胡錦濤在中加經貿合作論壇發表重要講話 ─ 強調中加攜手譜寫戰略夥伴關係新篇章〉,《人民網》。2005 年9 月12 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5680/1386600.html>
〈出席聯合國成立60 周年首腦會議圓桌會議,胡錦濤就聯合國改革提出四點看法〉,《人民網》。2005 年9 月17 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5728/1391099.html>
〈比較十五,看十一五〉,《新華網》。2005 年9 月28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09/28/content
_3589135.htm>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10 月8 日至11 日在北京召開〉,《新華社》。2005 年9 月29 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ldhd/2005-09/29/content_73260.htm>
〈日安保會議批准《反恐特別措施法》期限再次延長〉,《人民網》。2005 年10月3 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
/1077/52987/3743366.html>
〈陳勁松:中日衝突,一觸即發〉,《大紀元電子報》。2005 年10 月5 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5/10/5/n10
75653.htm>
〈中共第十六屆歷次中央全會〉,《新華網》。2005 年10 月8 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10/08/content
_3591815.htm >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報〉,《新華網》。2005 年10 月11 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1/
content_3606215.htm>
〈胡鞍鋼:十一五期間中國將進入全面發展新時代〉,《新華網》。2005 年10 月12 日。<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05-10/12/content_3609240.htm>
〈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訪問中國〉,《網易》。2005 年10 月18 日。<http://news.163.com/special/R/00011LFL/Rumsfeld
051018.html>
〈美軍布希號航母將常駐日本 遏制中國發展航母〉,《新華網》。2005 年10 月25 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5-10/25/content_3682368.htm>
〈美日就美軍核航母08 年起常駐日本達成協定〉,《新華網》。2005 年10 月28 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5-10/28/content_3693658.htm>
〈美日修正安全合作關係,大幅裁減駐琉球美軍〉,《大紀元》。2005 年10 月30 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5/10/30/n1102217.htm>
〈布希訪日意在推動日美軍事一體化〉,《新華網》。2005 年11 月15 日。<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5-11/15/content_3782791.htm>
〈中美能源領域合作:共同利益遠大於挑戰〉,《新華網》。2005 年11 月16 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1/16/content_3786317.htm>
〈中美專家共同商討中美雙邊合作基礎〉,《新華網》。2005 年11 月17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17/content_3792431.htm>
〈走過2005 年的中美關係〉,《新華網》。2005 年11 月17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5-11/17/content_
3791953.htm>
〈小泉預謀大日本 2020 年:日本再度崛起?〉,《新華網》。2005 年11 月18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18/content_3799261.htm>
〈背景資料:中美元首近幾年舉行的會晤〉,《新華網》。2005 年11 月20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20/content_3808357.htm>
〈中美元首今日舉行會談〉,《新華網》。2005 年11 月20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20/content_
3806313.htm>
〈和平發展是中國的戰略抉擇〉,《新華網》。2005 年11 月21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21/content
_3809844.htm>
〈日報:美日誓言友誼和同盟背後露出各自利益〉,《新華網》。2005 年11 月22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22/content_3816618.htm>
〈中美日關係:摩擦中磨合〉,《新華網》。2005 年11 月29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29/content
_3851106.htm>
〈日本要突破核武禁區〉,《人民網》。2005 年11 月29 日。<ht
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1077/52987/3899717.html>
〈美日聯盟隱藏矛盾,兩國對如何應對中國存在分歧〉,《新華網》。2005 年12 月2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
2005-12/02/content_3868708.htm>
〈東亞峰會〉,《新華網》。2005 年12 月16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12/16/content_
3928543.htm>
〈日共同社評05 年中日關係十大新聞〉,《華夏經緯網》。2005 年12 月21 日。<http://big5.huaxia.com/xw/gj/2005/00401
765.html>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全文)〉,《新華網》。2005 年12 月22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22/content_3954937.htm>

(6)2006 年
〈日本出臺機動實施政府開發援助新戰略〉,《新華網》。2006 年1 月8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1/08/
content_4023861.htm>
〈中日博弈“政冷經冷"底線〉,《新華網》。 2006 年1 月9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1/09/content
_4026795.htm>
〈中印崛起改變亞洲秩序 美調整外交構新亞洲戰略〉,《國際在線》。2006 年1 月13 日<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
big5/gb.cri.cn/8606/2006/01/13/1166@859910.htm>
劉軍紅,〈日本推出“東亞共同體"意圖何在〉,《人民網》,2006 年1 月23 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
16713/1470792.html>
〈駐韓美軍發生“質變"〉,《人民網》。2006 年1 月23 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16713/1470801.html>
〈沙特中國簽署協議加強能源合作〉,《美國之音中文網》,2006 年1 月23 日。<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6-01/w2006-01-23-voa57.cfm>
〈溫家寶分別會見盧森堡副首相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人民網》,2006 年1 月25 日。<http://www.people.com.cn/GB/
paper464/16733/1472434.html>
〈美國防部發表《四年防務評估報告》轉移戰略重點〉,《新華網》,2006 年2 月4 日。<http://news3.xinhuanet.com/world/
2006-02/04/content_4133420.htm>
〈為防本國石油利益受損 日本今與伊朗討論核問題〉,《新華網》。2006 年2 月27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
2006-02/27/content_4233605.htm>
〈日本2008 年取消對華日元貸款幾成定局〉,《新華網》。2006 年3 月13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3/13/content_4295518.htm>
〈美施壓日本政府,要其中止開發伊朗油田〉,《新華網》。2006 年3 月24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3/24/content_4341290.htm>
〈日經產省:日本與伊朗將繼續聯合開發伊朗油田〉,《新華網》。2006 年3 月24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
world/2006-03/24/content_4339820.htm>
〈日本凍結對華貸款 專家稱日再次試探中國底線〉,《新華網》。2006 年3 月24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3/24/content_4338585.htm>
〈日本新任駐華大使:中國並不構成“實際威脅"〉,《新華網》。2006 年4 月1日。<http:// news.xinhuanet.com/world/
2006-04/01/content_4371566.htm>
〈「獨島」爭議,日韓一觸即發〉,《大紀元電子報》。2006 年4 月19 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6/4/19/n1292245.htm 
〈無理劃定“防空識別區" 日本炒作攔截中俄軍機〉,《新華網》。2006 年4 月26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
mil/2006-04/26/content_4475159.htm >
〈美日關係步入新階段 日被全面納入美全球戰略〉,《新華網》。2006 年4 月29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4/29/content_4489484.htm>
賴怡中。〈美日同盟全球化〉,《自由電子報》。2006 年5 月15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y/15/today-o3.htm>
〈日本計劃增加海外原油開發項目 加強能源安全〉,《國際線上》。2006 年5 月30 日。<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
te/big5/gb.cri.cn/8606/2006/05/30/1965@1066797.htm>
〈中美關係:“利益攸關方"的背後〉,《新華網》。2006 年6 月4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6/04/content
_4644008.htm >
〈小泉中亞石油外交,牽制中俄影響力〉,《大紀元電子報》。2006 年6 月8 日。<http://tw.epochtimes.com/bt/6/8/1/
n1406374.htm>
〈最先進防導軍艦,進入日本美軍基地〉,《大紀元電子報》。2006 年6 月8 日。< http://tw.epochtimes.com/bt/6/8/
31/n1439832.htm >
〈2009 年中日開戰,美前國防高官出書預測〉,《自由電子報》。2006 年6 月28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2006/new/jun/28/today-int6.htm>
〈兩岸軍力消長 軍備現代化具關鍵〉,《大紀元電子報》。2006 年8 月2 日。<http://tw.epochtimes.com/bt/6/8/2/n1407
143p.htm>
〈解讀2006 年防衛白皮書 日媒:應對中國提高警惕〉,《星島環球網》。2006 年8 月5 日。<http://www.singtaonet.com:82/world/t20060805_294154.html>
〈日軍演練大規模機械化登陸釣魚島〉,《新華網》。2006 年8 月8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08/content
_4933961.htm>
〈我國當前的能源形勢與“十一五"能源發展〉,《新華網》。2006 年8 月15 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15/content_4963795.htm>
〈能源合作:中國有多少迴旋餘地〉,《新華網》。2006 年8 月17 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8/17/conte
nt_4971419.htm>
〈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和諧世界"新理念—中國外交思想在繼承中發展、創新〉,《新華網》。2006 年8 月23 日。<http://ne
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23/content_4993067_4.htm>
〈加速部署導彈防禦系統 美反導戰艦首次駐日〉,《新華網》。2006 年8 月30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30/content_5023834.htm>
〈安倍晉三當選第九十任日本首相,內閣名單出爐〉,《星島環球網》。2006 年9月26 日。<http://www.singtaonet.com
:82/euro_asia/200609/t20060926_342393.html>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抵京訪華〉,《中國網》。2006 年10 月8 日。<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apjsfh
/txt/2006-10/08/content_7221743.htm>
彭濟群。〈安倍領導下的日本國家安全戰略評析〉,《青年日報》。2006 年10 月22日,第3 版。
〈美軍新戰機要進駐沖繩 將打破遠東空中平衡〉,《新華網》。2006 年10 月25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mil/2006-10/25/content_5245254.htm>
〈解放軍東海軍演 距釣魚島300 公里〉,《中國評論新聞網》。2006 年10 月25 日<http://www.chinareviewagency.com/doc/10
02/3/6/0/10023606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236063>
〈日本參議院通過反恐特別措施法修正案〉,《新浪網》。2006 年10 月26 日。<http://news.sina.com/105-000-102-105/2006-10-26/2331304138.html >
〈中外交流油儲情況 中國總石儲能力將超30 天進口量〉,《中國經濟網》,2006年11 月1 日。<http://big5.ce.cn/xwzx/gnsz/
gdxw/200611/01/t20061101_9222470.shtml >
〈美轉移全球安全關注重點 強化其東亞軍事存在〉,《新華網》。2006 年11 月11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mil/2006-11/11/content_5316282.htm>
〈中非合作論壇歷屆部長級會議〉,《新華網》。2006 年11 月1 日。<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6-11/01/content_
5277715.htm>
〈日本經濟復甦期打破歷史最長記錄〉,《大紀元電子報》。2006 年11 月25 日。<http://news.epochtimes.com.tw/6/11/25/
41759.htm>
〈俄羅斯欲聯合中國與印度 共同抗衡美國霸權主義〉,《星島環球網》。2006 年12 月14 日。<http://www.singtaonet.com:82/glb
_military/t20061214_419544.html>
〈日本防衛廳升格,安倍政府有意突破和平憲法〉,《星島環球網》。2006 年12月17 日。<http://www.singtaonet.com:82/
euro_asia/t20061217_421250.html>
〈華盛頓時報:日本防衛廳升格和亞洲安全及外交〉,《星島環球網》。2006 年12月18 日。<http://www.singtaonet.com:82/pol_op/t20061218_422313.html>
〈日本防衛廳軍事思想轉變,將加劇鄰國的擔憂〉,《星島環球網》。2006 年12月25 日。<http://www.singtaonet.com:82/glb_
military/t20061225_427671.html>
〈國外媒體證實中國最新型船塢登陸艦下水〉,《華夏經緯》。2006 年12 月26 日。
<http://big5.huaxia.com/js/dl/2006/00558688.html >
〈《2006 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全文)〉,《新華網》。2006 年12 月29 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2/29/
content_5546076.htm>

(7)2007 年
〈日本防衛省開張 國家防禦職責由首相移交防衛大臣〉,《星島環球網》。2007年1 月9 日。<http://www.singtaonet.com:82/
euro_asia/200701/t20070109_439846.html>
〈宿霧宣言/東亞峰會 矢言節約能源〉,《自由電子報》。2007 年1 月16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
jan/16/today-int2.htm>
〈布希國情咨文將揭示美國新石油政策〉,《中時電子報》。2007 年1 月24 日。<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
list/newslist-content-for-hinet/0,1137,110104+11200701240
0714,00.html>
〈前日本防衛廳長官石破茂:缺少台灣 奢談亞太安保〉,《大紀元電子報》。2007年1 月29 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7/1/29/n1605914.htm>
〈布希批准組建非洲司令部應對非洲行動需要〉,《新華網》。2007 年2 月7 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2/07/content_5706011.htm>
〈日本緊盯中國能源戰略 苦心打造能源生命線〉,《世界石油網》。2007 年2 月12 日。<http://www.worldoilweb.com/
webviews/newscontent.aspx?id=401864&InfoFlag=2&key=>
〈美軍F-22“猛禽"戰機進駐日本沖繩〉,《新華網》。2007 年2 月18 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2/18/content
_5751835.htm>
〈我國石油資源戰略 應該樹立石油資源全球化觀點〉,《世界石油網》。2007 年2 月26 日。<http://www.worldoilweb.com/
webviews/newscontent.aspx?id=403980&InfoFlag=2&key=>
〈世界能源安全與大國能源外交〉,《世界石油網》。2007 年2 月27 日。<http://www.worldoilweb.com/webviews/newscon
tent.aspx?id=404575&InfoFlag=2&key=>
〈日首相稱將對慰安婦問題做新調查〉,《大紀元電子報》。2007 年3 月9 日。<http://epochtimes.com/b5/7/3/8/n1640338.htm>
〈中國股市開始影響全球資金市場〉,《華盛頓觀察》週刊。2007 年3 月14 日。<https://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tory.cfm?storyid=1663&charid=2>
〈包圍中國? 澳日簽安保同盟〉,《聯合報》。2007 年3 月14 日,A14 版。
〈日欲借安保宣言重回太平洋,改變亞太戰略格局〉,《新華網》。 2007 年3 月22 日。<http://news.xinhuanet.com/
mil/2007-03/22/content_5879245.htm>
〈日本積極擴充軍事實力,想當亞洲第一軍事強國〉,《新華網》。 2007 年3 月23 日。<http://news.xinhuanet.com/
mil/2007-03/23/content_5884354.htm>
〈轉賬難題讓六方休會〉,《人民網》。2007 年3 月23 日。
<http://paper.people.com.cn/hqsb/html/2007-03/23/content
_12641464.htm>
〈日本擔心中國主導東亞〉,《人民網》。2007 年3 月30 日。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4549/5540495.html >
朱鋒,〈亞洲從未像今天這樣大國林立〉,《環球時報》。2007 年4 月2 日。< http://paper.people.com.cn/hqsb/html/2007-04/02/content_12674459.htm>
〈美韓FTA 拍板 互相開放最大市場〉,《聯合報》。2007 年4 月3 日,A12 版。
〈和諧世界理念下的中國外交〉,《新華網》。2007 年4 月24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4/24/content
_6020452.htm>
〈科技創新:發現10 億噸大油田〉,《新華網》。2007 年5 月8 日。<http://news3.xinhuanet.com/fortune/2007-05/08/content
_6068134.htm>
〈官媒:美日對台政策 仍在幅度內〉,《聯合報》。2007 年5 月9 日,A18 版。

(四)網路資料
丁樹範。〈中共未來的軍備政策〉。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chinapolitics/%A4B%BE%F0%BDd/%A4%A4%A6@%A5%BC%A8%D3%AA%BA%ADx%B3%C6%ACF%B5%A6.pdf>
------。〈2006 QDR 之美國亞太戰略與中國軍事現代化〉。台灣智庫網站,2006 年2 月23 日。<http://www.peaceforum.org.tw/
onweb.jsp?webno=33333332:5&webitem_no=1640>
中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06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7年2 月28 日。<http://www.stats.gov.cn/tjgb/n
dtjgb/qgndtjgb/t20070228_402387821.htm>
李庚嬉。〈中國在六邊會談扮演的角色〉。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2007 年1 月14日。<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takeo-65.asp>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當前經濟情勢〉。2006 年12 月4 日。<http://homepage.ntu.edu.tw/~leehsf/2006econ/951204.pdf>
林曉光。〈日本的中亞外交:能源與地緣〉,《學習時報》。第352 期,2006 年9月11 日。<http://www.studytimes.com.cn
/txt/2006-09/11/content_7150002.htm>
胡雲華。〈"十一五"規劃與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分析〉,台灣經濟研究院全球資訊網。2006 年10 月。<http://www.tier.org.tw/03forum/china200610_2.asp>
胡鞍鋼。〈中日兩國各類戰略資源與比較優勢比較〉,《學習時報》。第304 期,2005年9 月28 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982901.htm>
高祖貴。〈美國在“動盪弧"的戰略利益分析〉,《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網》。2006年6 月30 日。<http://www.sinoir.com/monogra
ph/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68>
孫明德。〈從2006 年展望2007 年中國經濟〉,台灣經濟研究院全球資訊網。2007年4 月。< http://www.tier.org.tw/03forum/
china200704_1.asp>
------。〈美國對中國的經貿政策與未來展望〉,台灣經濟研究院全球資訊網。2006年07 月。< http://www.tier.org.tw/03forum
/china200607_1.asp>
------。〈中國「十一五」規畫之總體經濟背景〉,台灣經濟研究院全球資訊網。2006 年06 月。< http://www.tier.org.tw/
03forum/china200606_1.asp>
夏立平。〈積極防禦的中國軍事戰略〉,《學習時報》。第315 期,2005 年12 月14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
zhuanti/xxsb/1060925.htm>
耿顯家。〈戰略性互惠關係擴大中日兩國共同利益〉,《學習時報》。第358 期,2006 年10 月24 日。<http://www.studytimes
.com.cn/txt/2006-10/24/content_7270103.htm>
張季風。〈日本經濟復蘇勢頭強勁〉,《學習時報》。第325 期,2006 年3 月7 日。<http://www.studytimes.com.cn/txt/2006-03/07/content_6145304.htm>
陳宗逸。〈北韓飛彈危機 挑戰美日防禦底線〉,《新台灣新聞週刊》。第536 期,2006 年6 月29 日。<http://www.newtaiwan.com
.tw/bulletinview.jsp?period=536&bulletinid=24650>
〈朝鮮半島核問題的由來〉,中國外交部網站。下載日期:2005 年5 月16 日。<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cxbdhwt
/bjjs/t67394.htm>
張佩珍。〈從亞洲FTA 競賽看亞洲經濟整合〉,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網站。2004 年3 月16 日。<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scholar-19.asp>
楊永明。〈戰略清晰 東亞新局勢〉,《國策評論》。094-028 號,2005 年2 月20 日。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4/NS-C-094-028.htm>
------。〈日本防衛白皮書: 邁向正常國家安全戰略〉。楊永明個人網站。2005 年8月4 日。<http://club.ntu.edu.tw/~yang/Comment-040805.htm>
路遙。〈部署弧形基地圈,美軍全球大調整─伊拉克戰後新局〉,《新台灣新聞週刊》。第377 期,2003 年6 月16 日。<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
jsp?period=377&bulletinid=14657>
趙哲一。〈「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與戰略意涵〉,《空軍學術月刊》。第544 期。<http://past_journal.mnd.gov.tw/%AA%C5%ADx%BE%C7%B3N%A4%EB%A5Z/544/544-2.htm>
熊光楷。〈妥善應對新的挑戰 共建全球能源安全〉,《學習時報》。第337 期,2006年5 月30 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1222998.htm>
劉恩東。〈新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新在何處?〉,《學習時報》。第331 期,2006 年4 月18 日。<http://www.study
times.com.cn/txt/2006-04/18/content_6187270.htm>
蕭新煌、李明峻。〈變動的東亞與臺灣因應策略〉,《亞太研究論壇》。第二十八期,2005 年6 月,頁271-286。<http://www.sinica.edu.tw/~capas/publication/newsletter/
N28/28_03_03.pdf>
歐錫富。〈中國海軍造艦趨勢〉。下載日期:2006 年12 月20 日。<http://www.ind.org.tw/LIT_3/4476.3717_2.pdf>
顏君聿。〈國際能源爭奪方興未艾─中國能源布局之啟示〉,台灣經濟研究院全球資訊網。2006 年11 月。
<http://www.tier.org.tw/03forum/china200611_1.asp>

二 . 英文部分(按字母排列)
(一)專書
Art, Robert J. A grand strategy for America.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3.
Bates Gill and Kim Taeho. China's arms acquisitions from   
 abroad: a quest for 'superb and secret weap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Beaufre, Andr&eacute;. translated by Barry, R. H. Strategy of  
 Action. NY: Praeger, 1967.
Bergsten, C. Fred et al. China: The Balance Sheet: What 
 the World Needs to Know Now about the Emerging 
 Superpower.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6.
Cline, Ray S. The Power of Nations in the1990s: A 
 Strategic Assessment.New York: University of American  
 Press Inc., 1994.
Freedman, Lawrence. edited. W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5th ed. N.J.:Prentice-Hall, 1988.
Joseph, Paul. Peace Politics: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World Order.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Kaplan, Morton A. System and proces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olchester: ECPR Press, 2005.
Keohane, Robert O. and Nye, Jospe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Glenview, 2nd ed.Ill.: Scott, Foresman, 
 1989.
Kissinger, Henry. Diplomacy.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1994.
Knorr, Klaus. The Power of N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 
 Inc., 1975.
Lewis, John Wilson. China's strategic seapower: the 
 politics of force modernization in the nuclear ag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Lipschutz, Ronnie D. editor. On Secur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
Morgenthau, Hans.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McGrav-Hill, 1993.
Nuechterlein, Donald E. America recommitted: 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terests in a restructured world. Lexington, 
 K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1.
Nye, Joseph S. and Donahue, John D. editors.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0.
Organski, A. F. K. World Politics, 2nd e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8.
Organski, A. F. K. and Jacek Kugler. The War Ledg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Snyder, Craig A. Contemporary security and strategy. 
 Houndmills, Basingstoke,Hamphsire: Macmillan Press, 1999.
Shambaugh, David L. 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Tammen, Ronald L. et al.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2000.
Tellis, Ashley J. et al. Measuring national power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SantaMonica, Calif.: Rand, 2000.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1979.

(二)期刊、新聞
Bellocchi, Nat. “How Washington hedges its bets in East  
 Asia.” Taipei Times. May 03,2006.<http://www.taipeitimes.
 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6/05/03/2003305934>
Calder, Kent E. “China and Japan's Simmering Rivalry.”
 Foreign Affairs. Vol. 85,Issue 2, Mar/Apr 2006, pp.129-
 139.
Carter, Ashton B. “America's New Strategic Partner?” 
 Foreign Affairs. Vol. 85,Jul/Aug, 2006.<http://www.for
 eignaffairs.org/20060701faessay85403-p10/ashton-b-carter
 /america-s-new-strategic-partner.html >
David Zweig and Bi Jianhai. “China's Global Hunt for  
 Energy.” Foreign Affairs. Vol.84 Issue 5, Sep/Oct 2005, 
 pp.25-38.
Fisher, Richard Jr. “Turn Missile Buildup Against  
 China.” Taipei Times. Jun 11, 2005.
 <http://www.taiwansecurity.org/TT/2005/TT-110605.htm>
Heginbotham, Eric. and Samuels, Richard J. “Japan's Dual 
 Hedge.” Foreign Affairs.Vol. 81, Issue 5, Sep/Oct 2002, 
 pp.110-121.
Hoge, James F. Jr. “A Global Power Shift in the Making.”
 Foreign Affairs. Vol.83,Issue 4, Jul/Aug 2004, pp.2-7.
Lampton, David M. “The Faces of Chinese Power.”Foreign 
 Affairs. Vol. 86 Issue 1,Jan/Feb 2007, pp.115-127.
Matthews, Eugene A. “Japan's New Nationalism.” Foreign 
 Affairs. Vol. 82 Issue 6,Nov/Dec 2003, pp.74-90.
Mitchell, Rebecca Ford. “New Challenges Call for New 
 Diplomatic Strategies, Rice Says.” USINFO. January 18, 
 2006.<http://usinfo.state.gov/af/Archive/2006/Jan/19- 
 14476.html>
Nye, Joseph S.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4,July/August 1999, pp.22-35.
Zheng Bijian. “China's "Peaceful Rise" to Great-Power
 Status.” Foreign Affairs. Vol.84 Issue 5, Sep/Oct 2005, 
 pp.18-24.
“Nuclear sub force to nearly double.”SignOnSanDiego.com.
 February 28,2006.<http://www.signonsandiego.com/news/mili
 tary/20060228-9999-1m28subs.html>
“Nuclear Posture Review (Excerpts).” GlobalSecurity.org. 
 January 8,2002.<http://www.globalsecurity.org/wmd/library
 /policy/dod/npr.htm>
“Timeline: N Korea nuclear stand-off.” BBC NEWS. 
 December 29, 2006.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2604437.stm#2006>
“US and India seal nuclear accord.” BBC NEWS. March 2,  
 2006.<http://news.bbc.co.uk/2/hi/south_asia/4764826.stm>
“US Iraq death toll 'hits 3,000'.” BBC NEWS. December  
 31, 2006. <http://news.bbc.co.uk/2/hi/middle_east/6221
 805.stm>

(三)英文網站
ADB <http://www.adb.org/>
AEI <http://www.aei.org/>
APEC <http://www.apec.org/>
ASEAN <http://www.aseansec.org/>
BASIC <http://www.basicint.org/index.htm>
BBC <http://www.bbc.co.uk/home/i/>
Chatham House <http://www.chathamhouse.org.uk/>
China Security <http://www.wsichina.org/index.html>
CIA <https://www.cia.gov/>
CNN <http://www.cnn.com/>
CSIS <http://www.csis.org/>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 <www.defenselink.mil>
Foreign Affairs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
Foreign Policy <http://www.foreignpolicy.com/>
International Security <http://www.intlsecurity.org/>
Jane's Defence Weekly <http://jdw.janes.com/public/jdw/index.shtml>
NBR <http://www.strategicasia.nbr.org/>
MOSNEWS <http://www.mosnews.com/>
RAND <http://www.rand.org/>
SIPRI <http://www.sipri.org/>
Taipei Times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http://www.heritage.org/>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http://www.loc.gov/index.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online.wsj.com/public/us>
The Washington Times <http://www.washingtontimes.com/>
The White House <http://www.whitehouse.gov/>
UN ESCAP <http://unescap.org/index.asp>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www.state.gov/>
USINFO <http://usinfo.state.gov/>
WTO <http://www.wto.org/>

(四)網路資料
Armitage, Richard L. “Remarks and Q & A at the Japan 
 National Press Club.”Tokyo,Japan. February 2, 2004.
 <http://state.gov./s/d/former/armitage/remarks/28699.htm>
ASEAN+3 Summit. “Final Report of the East Asia Study 
 Group.” ASAEN.November 4, 2002. 
 <http://www.aseansec.org/viewpdf.asp?file=/pdf/easg.pdf >
Bates Gill and Morrison, J. Stephen. “China's Expanding 
 Role in Africa: Implicationsfor the United States.” 
 CSIS. February 5, 2007.<http://www.csis.org/media/csis/ 
 pubs/chinainafrica.pdf>
Bush, George W. “A Period of Consequences.” The Citadel,
 South Carolina.September 23,1999.  
 <http://www.citadel.edu/pao/addresses/pres_bush.html>
Carpenter, Ted Galen. “Overestimating China's Willingness
 to Pressure North Korea.“Cato Institute. August 15,  
 2003.< http://www.cato.org/dailys/08-15-03.html>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he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  
 Strategy for Today; A Vision for Tomorrow.” Washington,
 D.C. March 18, 2004.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
 ary/library/policy/dod/d20050318nms.pdf>
David Isenberg. “The U.S. Global Posture Review: 
 Reshaping America's Global Military Footprint.” 
 BASIC. November 19, 2004. <http://www.basicint.org/
 pubs/Notes/BN041119.htm>
East Asia Summit.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Second  
 East Asia Summit.” ASAEN.January 15, 2007.  
 <http://www.aseansec.org/19302.htm>
ESCAP.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2007.”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2007.  
 <http://www.unescap.org/survey2007/download/01_Survey_
 2007.pdf>
Feulner, Edwin J. “A stronger military for Japan would 
 benefit U.S., too.”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September 
 28, 2006. <http://www.heritage.org/Press/Comm
 entary/ed092806d.cfm>
Haass, Richard N. “Asia’s Overlooked Great Power.”  
 Project-Syndicate.org. April 2007. <http://www.project- 
 syndicate.org/commentary/haass17>
Hill, Christopher 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e-
 Journal U.S.A. September,2006. <http://usinfo.state
 .gov/journals/itps/0906/ijpc/eap.htm>
Larrabee, F. Stephen. “Asia's Great Game.”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March 5,2007.  
 <http://www.rand.org/commentary/030507UPI.html>
Moran, Michael.“Japan Also Rise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pril 13,2006. <http://www.cfr.org/publication/
 10441/japan_also_rises.html>
Preble, Christopher. “Japan's Growing Confidence Should 
 Be Welcomed.”Cato Institute. May 19, 2006. 
 <http://www.cato.org/pub_display.php?pub_id=6398>
Rice, Condoleezza. “Remarks at Sophia University.” 
 Tokyo, Japan. March 19,2005.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5/43655.htm>

Tkacik, John J. “Japan's Islands and China's Illicit 
 Claims.” The Heritage Foundation.WebMemo #723, April 14, 
 2005.<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andthe
 Pacific/wm723.cfm>
Zoellick, Robert B.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September  
 21, 2005.<http://www.state.gov/s/d/former/zoellick/rem/
 53682.htm>
Zoellick, Robert B. “U.S.–China Relations.”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U. 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May 10, 2006. <http://www.state.gov/
 documents/organization/66187.pdf>
“China Could Use "Antiaccess" Strategies to Counter U.S. Military Superiority.”RAND. March 29, 2007.   
 <http://www.rand.org/news/press.07/03.29.html>
“Defense Department Background Briefing on Global Posture 
 Review.” DoD. August 16, 2004. <http://www.defenselink
 .mil/transcripts/transcript.aspx? Transcriptid=2641>
“Defense Department Statement on India Partnership.”  
 DoD. March 02, 2006.<http://www.defenselink.mil/releases/r
 elease.aspx?releaseid=9347>
“Exchange of Notes concerning the Cooperation on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Japan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June 23, 2006. <http://www
 .mofa.go.jp/announce/announce/2006/6/0623-4.html>
“FY 2006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Report.”  
 Released by the Bureau of Resource Management. November  
 2006.<http://www.state.gov/s/d/rm/rls/perfrpt/2006
 /html/76574.htm>
“H.R. 3230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1997.” The U.S. Congress. 
 <http://www.comw.org/qdr/backgrd.html>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to Combat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February 13, 2006.<http://www.defenselink.mil/pdf/NMS
 -CWMD2006.pdf>
“National Strategy for Combating Terrorism.” The White 
 House. February 14, 2003.<http://www.whitehouse.gov/news
 /releases/2003/02/20030214-7.html>
“National Strategy for Combating Terrorism.” 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06.
 <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ct/2006/nsct2006.pdf >
“National Strategy to Combat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December 
 11, 2002.<http://www.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
 16092.pdf>
“North Korea Nuclear Deal Seen Strengthening U.S.-China 
 Ties.” USINFO. February 20, 2007. <http://usinfo.state
 .gov/xarchives/display.html?p=washfile-english&y=
 2007&m=February&x=20070220171256MVyelwarC0.3764917>
“President Deliver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The 
 White House. January 29, 2002.<http://www.whitehouse
 .gov/news/releases/2002/01/20020129-11.html>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2001.”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September 30, 2001.  
 <http://www.comw.org/qdr/qdr2001.pdf>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2006.”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February 06,2006. < http://www.
 comw.org/qdr/qdr2006.pdf>
“Strengthening U.S. Global Defense Posture.” DoD. 
 September, 2004.<http://www.defensecommunities.org/
 ResourceCenter/Global_Posture.pd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Joint
 Statement U.S.-Japan 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 
 Completion of the Review of the Guidelines for
 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 New York, U.S.A.,  
 September 23, 1997.<http://www.mofa.go.jp/region/n- 
 america/us/security/defense.html>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The Guidelines 
 For Japan-U.S. Defense Cooperation.” Tokyo. September 
 23, 1997.<http://www.mofa.go.jp/region/n-america/us/secu
 rity/guideline2.html>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July 19, 2005.
 http://www.defenselink.mil/news/Jul2005/d20050719china.pdf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6.”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May 23,2006.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pdfs/China%20Report% 
 202006.pdf>
“The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March,  
 2005.<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
 ry/policy/dod/nds-usa_mar2005.htm>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White House.September 20, 2002. 
 <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Pdf>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Homeland Security.” The White 
 House. July 16, 2002.<http://www.whitehouse.gov/home
 land/book/nat_strat_hls.pdf>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The White House. March 
 16, 2006.<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2006/>
“The U.S. Global Posture Review: Reshaping America's 
 Global Military Footprint.”BASIC. November 19, 2004.  
 <http://www.basicint.org/pubs/Notes/BN041119.htm>
“U.S. Envoy in North Korea To Urge Progress On Nuclear 
 Arms Talks.” USINFO.June 21, 2007. <http://usinfo.state
 .gov/xarchives/display.html?p=washfile-english
 &y=2007&m=June&x=20070621164252esnamfuak0.3423578>

三 . 日文部分
(一)書籍
別冊宝島編集部 編。《完全版!自衛隊・新世代兵器PERFECT  
 BOOK》。東京:宝島社,2006 年。
黒井 文太郎 編。《石破茂・前原誠司ほかが集中講義!日本の防
 衛 7 つの論点》。東京:宝島社,2005 年。

(二)日本網站
外務省 <http://www.mofa.go.jp/>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http://www.mofa.go.jp/mofaj/annai/honsho/shiryo/>
防衛省‧自衛隊 <http://www.mod.go.jp/ >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http://www.nids.go.jp/>
首相官邸 <http://www.kantei.go.jp/>
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http://www.jacar.go.jp/>
國立國會圖書館 <http://www.ndl.go.jp/>

(三)網路資料
日本防衛廳 編。《平成18 年版防衛白書》。平成18(2006)年7 月
 31 日公佈。<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
 006/w2006_00.html>
日本防衛庁防衛研究所編。《東アジア戦略概観2006》(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平成18(2006)年3 月公佈。參考網 
 址:<http://www.nids.go.jp/>
日本防衛庁防衛研究所編,《東アジア戦略概観2007》(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平成19(2007)年3 月27 日公佈。參 
 考網址:<http://www.nids.go.jp
対外関係タスクフォース。《21 世紀日本外交の基本戦略-新たな
 時代、新たなビジョン、新たな外交-》。首相官邸網站。平成14
 (2002)年11 月28 日公佈。<http://www.kantei.go.jp/jp/kakug
 ikettei/2002/1128tf.html>
〈エネルギー(能源)基礎統計資料集〉。日本外務省網站。平成19(2007)年2月更新。<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ener
 gy/tokei.html>
〈テロ対策特措法に基づく対応措置に関する基本計画(本文)〉
 (反恐特別措施法的基本計劃)。平成13 年11 月16 日。
 <http://www.kantei.go.jp/jp/kakugikettei/2001/1116keikaku
 .html>
〈日本のFTA 戦略〉。日本外務省網站,平成14(2002)年10 月公
 佈。<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fta/policy.html>
〈日本のエネルギー(能源)形勢〉。日本外務省網站,平成18 
 (2006) 年9 月公佈。<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ener
 gy/pdfs/j_josei.pdf>
〈中国のエネルギー(能源)概況〉。日本外務省網站,平成18 
 (2006)年5 月公佈。<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ener
 gy/pdfs/china_jijyo.pdf>
〈平成18 年度重點外交政策〉。日本外務省網站,平成17(2005)年
 8 月公佈。<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jg_seisaku/j
 _gaiko_18.html#02>
《平成18 年版(2006 年)外交青書》。日本外務省。平成18 
 (2006)年4 月14 日公佈。<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
 /bluebook/2006/html/index.html>
〈尖閣諸島の領有権についての基本見解〉。日本外務省網站。下
 載日期:2006年1 月10 日。<http://www.mofa.go.jp/mofaj/area/senkaku/index.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