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8200701284900
DOI 10.6846/TKU.2007.00102
論文名稱(中文) 論張藝謀電影中的”東方想像”--- 一個文化全球化的觀點
論文名稱(英文) An Analysis of “Eastern Imagination "in Yi-Mao Chang" s Films: A Viewpoint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周佳岑
研究生(英文) Chia-Tsen Chou
學號 69208024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7-03
論文頁數 11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怡國(ykw888@ms33.hinet.net)
委員 - 楊明昱
委員 - 李美華
關鍵字(中) 張藝謀
文化全球化
東方想像
電影
關鍵字(英) Yi-Mao Chang
Cultural Globalization
Eastern Imagination
Fil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自九○年代中以來,文化全球化成了國際傳播和其他傳播研究領域的熱門焦點,而電影在眾多的傳播媒體而言更是偏屬高度文化的產業,因此,當在探討電影在文化全球化下所帶來的正、負面效應時,近年來在國際影展中大放異彩的華語電影則是最值得探討的案例,其中,中國電影更是東方色彩這個代名詞最佳的研究對象,因為它不僅在好萊塢效應的影響下成功銷售全球,更進一步影響觀眾對東方世界的定義,影響力之大不容忽視。而中國電影在人文以及技術上並未落後世界其他國家太多,但是在缺乏世界觀以及不熟悉西方電影工業運作的情況下,使得在這之前的中國電影乏人問津。改變這一狀況的人正是第五代導演---張藝謀。由攝影起家的張藝謀,以其著稱的影像風格一振中國委靡的電影環境,在這二十多年與電影相關的藝術生涯中,參與攝影、演出及導演的電影作品繁多,自一九八七年迄今,導演電影作品共有十三部,但為符合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即以外資進入影響之前後期比較),僅於張藝謀導演作品中選取七部符合以上標準的電影作品作為分析文本,包含前期作品:《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以及外資進入後的《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在文化全球化及東方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影響,以及文化全球化下不可避免的文化移轉等現象面之下,進行深度的電影語言及意識形態的分析,並具此作為後續分析之基礎依據,循線自中國電影研究中探討”東方想像“””有無存續及其 所營造出的想像空間。

本文運用電影分析中多使用的外在形式內容與內在的意識形態二個層面,來分析張藝謀票房保證之導演作品,除依循上述層面分析文本中有無東方想像元素的存在,更進一步歸納其中有無階段性的轉變或持續形成、自成一格,屬於張藝謀的當代”東方想像”。研究發現,從對中國的奇觀展現,到對中國內部市場化進程的觀察,再到“中國性”轉變為一種“全球性”的形式,張藝謀都顯示了他的影響和侷限。他作為中國電影象徵的神化形象,簡化了中國電影文化的複雜性和中國想像的複雜性。而這種想像又是被全球化和市場的文化邏輯所支配的。這種簡化的表現與當下的中國的狀態之間的脫節恰恰是張藝謀的特點。雖然張藝謀認為自《英雄》開始就是想讓中國電影成為全球享譽的國際性電影,在創作上絲毫沒有受到外資進入的影響,但在文化全球化的包裹之中,全球政治經濟的整體情勢實然與電影的創作乃至於選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即便張藝謀自白於創作理念的清清楚楚,在作品分析中卻也流露出與西方期待的異國情調腳本相互接軌的痕跡。

因此,無論是”當代東方想像”、”西方視域下的東方想像”或是”東方視域中的東方想像”,仍然無法掙脫西方霸權的禁錮與迷思,但此三者之間的相互關連性也絕不可斷然切分,它們猶如密不可分的動態角力場域,在文化全球化的範疇之內,”西方視域下的東方想像”(影響中國的強勢西方文化)與”東方視域中的東方想像”(影響當代東方想像的深厚傳統文化)不但更自擁著中西各不同卻極端強大的背景文化相互影響彼此,更深深影響著”當代東方想像”的自我型構,這樣的塑型不但試圖在傳統與當代文化之間扮演文化尋根與重塑民族形象的重新定位,更必須融合西方強勢好萊塢文化的策略性,在世界影壇中走出兼具東方傳統文化的深耕與堅持的”東方想像”。
英文摘要
From 1990's 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has been a widely discussed topic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field. Among the communication media, movie is evidently a highly-developed culture industry. Therefore, when we examin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spectives of the movies in relation to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he Chinese movies which won a lot of prizes in man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 in recent years certainly require our attention. The movies produced by China are the most suitable research subject regarding the eastern culture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under heavy influence of the Hollywood but also they affect the audience’s perception toward their own world. The techniques of Chinese movies are not far behind comparing to other countries. The reasons that previous Chinese movies were not taken seriously might result from their lack of world view and unfamiliarity to the western movies industry. Yi-Mao Chang is the first person who changes the situation. 

From 1987, Yi-Mao Chang directed 13 movies and only 7 movies are sampled for this research scope. The 7 movies include the early periods movies: the Red Sorghum, Ju-Dou, Raise the Red Lantern, the story of Qiu Ju, and the movies which invested by foreign company: Hero, House Flying Daggers, and Curse of the Flower.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orientalism and postcolonialism, the movie languages and ideologies are analyzed, which then used as a bas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into the world and context of the Eastern imagination in Chang’s movies.
Formats of movie analysis and ideology a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elected movies that directed by Yi-Mao Chang. Other than what we’ve discussed abov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find out what are the elements of Eastern imagination in his movies.  This research also wants to know if Chang’s modern Eastern imagination can be generalized into a progressing development if there is. Chang shows his influence and bridle for a progress that contains the conception of China, a kind of observation for the inner marketing in China and the changing for “Chinese” to “globalization”. To be a symbol of Chinese-movie, he simplifies the complication of both Chinese movie culture and Chinese imagination; therefore, the imagination is dominated by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ing logic. What we’ve mentioned, no matter the reduction or the status that is disconnected with China now, are Chang’s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Chang wanted to make “Hero” be a great movie in the world and considered the overseas capital didn’t affect him or his work,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inevitably play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casting and script ideas of his movie. In spite of Chang’s confession that his creation has been very indigenous and original, clearly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exotic elements catering to the Western world in his movies. 

To sum up, no matter “the modern Eastern imagination”, “the Eastern imagination under the Western viewpoint”, or “Eastern imagination under the Eastern viewpoint”, none of the above can free itself from the Western hegemony. And they can’t disconnect with each other. They are within a nexus with one another within the range of globalization culture. Be it the Eastern imagination under the Western viewpoint (the strong influence for China)  or the Eastern imagination under the Eastern viewpoint (the strong culture background for modern Eastern imagination), each has its different and deep cultural backgrounds to hold up each other, which further influence self-construction of “modern Eastern imagination”. In order to hold a presence in the world movie industry, efforts are needed to reposition itself with a balanced fusion of strong indigenous Chinese traditions and Hollywood capital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問題、流程與取徑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文化全球化下的中國電影                     12
第二節	相關理論與研究                             2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3
第三章  張藝謀的電影世界                               54          
第一節	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                      54
第二節  張藝謀電影作品介紹                         57              
第三節  張藝謀的電影語言                           62
第四章  張藝謀電影世界裡的東方想像                     65              
第一節  形式內容的東方想像                         65
第二節  意識形態的東方想像                         79
第三節  張藝謀的當代東方想像                       94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102   
    第一節  東方想像的元素及轉變                       102        
第二節	一個文化全球化的觀點                       10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09
參考書目                                               111

 
論文圖目錄

圖一:後殖民語境下華語電影發展的研究架構圖.........................29
圖二:巴特符號意義的兩個層次........................................49
圖三:研究分析架構一...............................................52
圖四:研究分析架構二...............................................53
圖五:研究分析架構三...............................................106
 
論文表目錄

表一:張藝謀重要導演作品得獎紀錄...................................8
 
論文附錄目錄

附錄一:張藝謀大事紀..............................................117
附錄二:張藝謀電影劇本改編出處(小說)...............................11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一川(1998)。《張藝謀神話的終結─審美與文藝視野中的張藝謀電影》,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志宏譯(1999)。《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原書Edward W. Said[1999]. Orientalism. Taiwan: Polity Press. )

朱  剛(1997)。《薩伊德》。台北:生智。

朱耀偉(1996)。《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台北:駱駝。

吳錫德譯(2003)。《文化全球化》。台北:麥田出版社。(原書Warnier, J.P.[2003]. La mondialisation de la culture. Paris)

李天鐸編(1996) 。《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

李爾葳(2003)。《張藝謀的電影世界:青春的呼喊》,台北:情報文化。

周憲(1997)。《當代中國審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蕾(2001)。《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

金民卿(2004)。《文化全球化與中國大眾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翁秀琪編(2004)。《台灣傳播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John, F.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張頤武(2006)。〈全球化與中國電影的轉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陳芸芸譯(2004)。《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James Lull[2000].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A global approach, 2nd ed. Taiwan: Polity Press. ) 

陳墨(1995)。《張藝謀電影論》。北京:大陸電影出版社。

陳儒俢(1994)。《電影帝國》,台北:萬象。

焦雄屏(1998)。《時代顯影:中西電影論述》,台北:遠流。

焦雄屏等譯(1998)。《認識電影》。台北:遠流。(原書Louis, D.[1996]. Understanding Movies.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c.)

劉現成編(1996)。《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台北: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

蔣重躍、劉林海譯(2004)。《十九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新竹:理藝出版。(原書Roberts, J.A.G [2000]. Scratches on our minds :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New York: John Day Co.)

藍愛國(2004)。《後好萊塢時代的中國電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顏純鈞(2002)。《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羅蘭•巴特著,許薔薔、許綺玲譯(1998)。《神話學》。台北:桂冠。

二、論文

胡清暉(2003)。《後殖民語境下的華語電影-解讀西方影展的「中國熱」現象》,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靜文(2003)。《全球化下華語武俠電影的轉變--以《臥虎藏龍》、《英雄》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光偉(2005)。《全球化與好萊塢華裔導演─作品探討與型態分析》,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俊(2005)。《全球化趨勢下跨國華語電影的發展》,臺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相文(2001)。《好萊塢電影與中國-三零年代的電影文化想像》,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崴奕(2002)。《張藝謀電影中的戲劇世界》,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瑋琦(2003)。《華語電影的好萊塢式行銷--以英雄、雙瞳,在台灣的行銷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明儒(2001)。《李安電影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彥君(2005)。《解構婚姻的圍城:論婚外情中的主體與權力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欣儀(2005)。《走向市場的偶然—張藝謀、馮小剛的抉擇》,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

尹鴻(1999e)。〈國際化語境中的大陸電影〉,收錄於葉月瑜等編(1999),《三地傳奇--華語電影二十年》,頁79-90。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尹鴻、蕭志偉(2002)。《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李天鐸(1993)。〈客廳聲影與感知經驗電視美學的符號分析〉,《傳播文化》,1:155-172。

邵培仁、潘祥輝(2006)。〈論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浙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邱誌勇、許夢芸(2003)。〈奇觀的中國•中國的奇觀:解構「臥虎藏龍」的後殖民情節〉,《當代》,189:68-83。

張頤武(1993)。〈全球性殖民語境的張藝謀〉,《當代電影》,1:23-24。

張頤武(1999d)。〈九十年代大陸電影的空間想像〉,收錄於葉月瑜等編(1999),《三地傳奇--華語電影二十年》,頁38-53。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陳儒俢(1993a)。〈「秋菊打官司」的中國意象:東方主義與「中國」的符號意義〉,《當代》,81:4-9。
---------,(1993b)。〈符號「中國」在電影中的意義〉,《當代》,87:122-143。
---------,(1993c)。〈電影研究中的後殖民論述〉,《當代》,89:122-133。
---------,(1998)。〈好萊塢默片時期的中國形象:一個初步的整理〉,《電影欣賞》,92:49-55。
---------,(2000)。〈好萊塢觀看的中國〉,《電影欣賞》,103:89-93。

陳韜文(2001)。〈文化移轉:中國花木蘭傳說的美國化和全球化〉,《新聞學研究》,66:1-27。

彭吉象(2002)。〈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民族影視藝術〉,《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黃式憲(2002)。〈與世界對話:華語電影跨界的歷史性榮耀與當下生存焦慮〉,《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廖金鳳(1994)。〈「世界觀」電影文化的來臨─《霸王別姬》、《喜宴》獲得提名的省思〉,《影響電影雜誌》,48:122-124 。

四、報紙資料

王向葵(2001年2月17日)。〈能征服海內外觀眾 就值得肯定〉,《中國時報》,   論壇。

李爾葳。(2002年3月21日)。〈張藝謀:保持自己的創造力〉,《中國財經報》。

沈彤(2003年1月13日)。〈是英雄 還是罪人〉,《中國時報》,論壇。

周銘。(2002年12月25日)。〈畫面見長《英雄》氣短:張藝謀電影解讀〉,《新民晚報》。

趙莉莎編。(2002年12月9日)。〈張藝謀:我無意用《英雄》去表達高深的主題〉,《北京108青年報》。

英文部分

Bordwell D., Staiger J., & Thompson K., (1985).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 :Film style & mode of production to1960. London : Routledge.

Giddens, A. (1999). Runaway world : How globalis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New York : Routledge .

Liebes, T. & Katz, E. (1990). The export of meaning: Cross-cultural readings of Dallas. N.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ull, J. (2000). Culture in the communication age. New York : Routledge 

Parker, I. (1992). Discourse dynamics :Critical analysis for social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y. Lo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

Pieterse, J. (1995). Globalization as hybridization. In M. Featherstone, S. Lash and R. Roberston (Eds). Global moderniti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46-68. 

Roberston, R. (1990). Mapping the global. Condition. In M. Fetherstone. (E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35-157.
Roberston, R. (1992). Glocalization.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

Said, E. (1997). Orientalism. In A. Gray & J. McGuigan (Eds.). Studying Culture:An Introductory Reader (2 ed.). London: Arnold.

Samovar & Porter (1985).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a reader / [edited by]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Tomlinson, J. (1999). Globalisation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17-08-06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17-08-06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