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7202116021600
DOI 10.6846/TKU.2021.00077
論文名稱(中文) 教育遊戲融入合作學習策略對於大學生程式設計學習成效影響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cas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al games integrated into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gramming lear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張儷庭
研究生(英文) Li-Ting Chang
學號 60873003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6-23
論文頁數 11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沈俊毅(dannyshen1202@gms.tku.edu.tw)
委員 - 趙貞怡
委員 - 鍾志鴻
關鍵字(中) 程式設計
遊戲式學習
合作學習
大學生
學習成效
學習動機
關鍵字(英) Programming
game-based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learning motiv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這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程式設計日趨重要,科技素養也漸漸成為現代國民的基本能力;學習程式設計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資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激發好奇心,但大部分學習者在學習程式語言後,不僅沒激發出這些能力,反倒變成排斥,許多研究顯示原因出在教學法及複雜度過高,若希望程式教學變得更生動有趣,最需要的是教學者願意積極的去引導學習者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才能讓學習者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所以,若想培養學習者運用程式語言解決問題的知識與能力以及有效學習程式設計,如何選擇程式語言的教導方式會是影響學習者能否達到問題解決能力培養之重要關鍵。
  愛玩是人類的天性,合作學習則符合「建立小組目標」、「積極互賴」、「面對面互動」等特質,因此研究者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並提出研究主題;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Switch之教育遊戲以及合作學習策略是否能提升大學生對程式設計的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研究者將採個案研究法並使用任天堂發售的Switch主機、人力資源機器及70億人這兩款遊戲來提升大學生對學習程式設計的學習動機,進而達到提升學習成效的效果;其中,自變項為Switch之教育遊戲以及合作學習,依變項為大學生程式設計學習成效之影響,因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因此無控制變項。
  研究者找來8位18-25歲且為程式設計初學者的大學生作為研究參與者,4位參與者為一組,進行「人力資源機器」以及「70億人」兩款遊戲的闖關活動;在進行研究活動時,每一組組員需透過相互討論、溝通來完成每一關的目標,研究者則在一旁紀錄參與者的遊玩情況,結束後再請研究參與者填寫「程式設計動機量表」與「程式語言測驗卷」,程式語言測驗卷內的內容皆為遊戲中出現過的概念與語法,用以確認研究參與者們在進行活動後是否能記得程式語言語法的使用方法;最後接受研究者訪談,兩組研究活動結束後再由研究者轉寫成質化與量化資料。
從「錄音、錄影文字稿」、「訪談紀錄」、「程式設計學習動機量表」、「程式語言測驗卷」得出以下結論:1.學習者有無程式設計的先備知識很重要;2.教育遊戲能提升學習程式設計的樂趣,合作學習則能促進學習者互相學習、討論、溝通;3.遊戲中的動畫可提升學習程式設計的樂趣;4.教育遊戲融入合作學習能提升學習成效但無法完全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英文摘要
In this era of rapi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rogramm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cy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basic ability of modern citizens; learning programming can help enhanc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nformation analysis,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inspire curiosity, but it is great After learning programming languages, some learners not only failed to stimulate these abilities, but turned into rejection.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reason lies in the high level of pedagogy and complexity. If you want programming teaching to become more lively and interesting, the teachers are most needed. Willing to actively guide learners to carry out meaningful learning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llow learner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therefore, if you want to cultivate learners'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use programming languages to solve problems and effectively learn programming, how to choose programming languages The way of teaching will be an important key that affects whether learners can achieve problem-solving skills.
  It is human nature to love to play,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building goals", "active mutual dependence", and "face-to-face interac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combines the two together and proposes research topics;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use of Switch Whether the educational games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the university can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rogramming, the researchers will adopt a case study method and use Nintendo’s Switch console, human resources machine and 7 billion people games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programming, thereby achieving the effect of enhanc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mong them,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s Switch’s educational games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s the impact of college students’ programm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Because this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so No control variables.
The researcher recruited eight 18-25 year old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beginners in programming as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e four participants were in a group to conduct the two games of "Human Resources Machine" and "7 Billion People". When conducting research activities, each group of team members need to discuss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to complete the goals of each level. The researcher records the participants' play on the side, and then asks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to fill in the "Programming Motivation Scale" "" and "Programming Language Test Paper". The content of the program language test paper is the concepts and grammar that have appeared in the game. It is used to confirm whether the study participants can remember the use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grammar after the activity; finally accept Researcher interviews, and after the two groups of research activities are over, the researcher transfers them int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audio and video transcripts", "interview records", "programming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and "programming language test papers": 1. It is important for learners to have prior knowledge of programming; 2. Educational games can enhance the fun of learning programm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can promote learners to learn, discuss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3. Animations in games can enhance the fun of learning programming; 4.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games into cooperative learning can improv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but Can not fully improve the learner's learning motiv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i
圖次	viii
表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程式設計語言	11
第二節 遊戲式學習	19
第三節 合作學習	29
第四節 學習成效與動機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式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教育遊戲融入合作學習策略對於大學生程式設計學習成效之影響	69
第二節 教育遊戲融入合作學習策略對於大學生程式設計學習動機之影響	78
第三節 研究討論	8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0
參考文獻	92
附錄	104
附錄一 程式設計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	104
附錄二 程式語言測驗卷	106
附錄三 觀察紀錄表	110
附錄四 訪談問題	111
附錄五 T1實驗	112
附錄六 T2實驗	113
附錄七 T1訪談紀錄	114
附錄八 T2訪談紀錄	11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
張瀞文(2016)。程式設計入課綱,教育轉機或危機?親子天下,76。
張瀞文、賓靜蓀、程遠茜(2016)。教育下一波:程式設計開啟孩子的未來。親子天下,76。
張茵婷(2018)。程式設計課程融入體驗學習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定洲(2019)。合作學習運用在傳統武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大小五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李綢(1991)。學術經驗與認知策略訓練對大學生後設認知與智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
陳素貞(2009)。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以第26期中國文化大學、銘傳大學之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穎の特教考題(2010),合作學習的類型與實施方式,取自
https://ying016.pixnet.net/blog/post/26631273。
陳心瑜(2011)。學習風格對於大學生遊戲式學習之問題解決歷程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廷晏、方婉倫、蔡佳霖、陳姿均、劉士楙 (2014)。特色課程與其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陳文良(2014)。運用圖卡於Scratch程式設計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芝延、田巧宜、吳佳霓、鄭淳方(2015)。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效之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陳士軒(2015)。概念心像遊戲式學習對國小角概念學習成效、動機與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麒仁(2017)。結合同儕互評機制的行動學習環境對學生 HTML5 網頁程式設計之學習成就、動機與批判思考意向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陳昱宏(2018)。主角或配角?程式設計入課綱之定位。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14-16。
陳宜君(2018)。差異化數位遊戲式學習應用於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子響(2018)。以解題歷程融入合作學習促進高中物理解題自我效能及合作學習觀點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錢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市:五南。
廖文靖(1999)。影響高職機械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彰化。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王岱伊(2001)。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
王維聰.王建喬(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科學發展,467,46-51。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97課程綱要。民98年5月20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_new.php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吳文榮(2002)。高職實用技能班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吳孟樺(2017)。數位遊戲學習系統結合脈絡性思考應用於中學歷史教育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邱富宏、陳錦章(2002)。融入認知策略與工具的網路學習環境。科學教育學刊,10(3),261-285。
邱建榮(2017)。偏鄉學校的資訊教育程式設計課程分享-以瑞芳區九份國小為例。新北教育電子報,218。取自https://epaper.ntpc.edu.tw/index/EpaSubShow.aspx?CDE=EPS20170417150645BA7&e=EPA201612091120298FX
邱妤甄(2018)。以整合性科技模式及沉浸經驗探討高等教育學生對遊戲化之接受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邱靜怡(2019)。合作學習法對提升國中八年級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及學習態度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蘇惠玉(2008)。以問題解決導向數位學習遊戲探究國小學生認知能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蘇育廷(2014)。鷹架式環境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以程式設計混成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羅靜(2009)。ARCS 動機模型在中學多媒體課件設計中的應用。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5(12),178-179。
林思伶(1993)。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約翰‧凱勒(John. M. Keller)
阿課思(ARCS)模式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4(5),45-53。
林美娟(2008)。國中小實施程式設計教學之適切性探究。中等教育,59(4),58-77。
林穎(2010)。合作學習之概念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怡資(2014)。 ARCS 動機模式與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地理科教學對國中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育慈、吳正己(2016)。運算思維與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201608(6)。取自
http://pulse.naer.edu.tw/Home/Content/02287aac-dc26-4ad4-b87e-2881e942dc16
林宏洋(2017)。探究導向教學融入二元一次方程式圖形對七年級學生學習成效的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嘉義市。
林含諭(2017)。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與策略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187-190。
林幸淇(2018)。應用 Code.org 於國小三年級程式設計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林國楨、舒富男(2018)。翻轉教學裡有春天--深耕分組合作學習教師的奇遇分享。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8),55-61。
林春麗(2018)。合作學習對初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彰化縣。
林宥吟(2020)。遊戲化問題導向學習之研究以人力資源發展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何秀美(2010)。創造思考技法融入國小Scratch程式設計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何政賢(2016)。不同學習模式對國中生學習 Scratch 程式設計之問題解決能力、學習動機興趣及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顏毓菁(2018)。生物專題導向學習活動對高三學生生命態度、學習動機與合作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彰化縣。
何品萱(2017)。應用擴增實境學習輔助與教學策略對高低先備知識國中生機器人程式設計學習成效及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程毓明、郭勝煌(2011)。遊戲式學習對學習成效影響之探討:以國中綜合活動童軍課程為例。工業科技教育學刊,(4),25-32。
朱曉萍(2012)。運用合作學習法進行看圖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合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Julia's Teaching Blog(2012),合作教學法,取自
https://julia0304.pixnet.net/blog/post/27054875
黃裕雄(2013)。遊戲式學習對於不同學習風格者成語學習成效之影響-以 
Sifteo Cubes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彥融、盧台華、洪瑞成(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特色及其在特殊教育之應用建議。特殊教育季刊,139,1-7。
黃秀玲(2017)。數位遊戲運用於高中程式語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黃幃琳(2017)。運用合作學習於技術型高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黃樹群(2018)。不同學習風格高中生以任務導向策略學習程式設計的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宇莊(2018)。PaGamO 遊戲式學習平台融入國中數學課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 285-293。
鄒竣宇(2014)。PBL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電腦資訊學習之影響─以Scratch程式語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蔡瓊姿(2014)。教學法對國中生數學一元二次方程式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講述、合作、講述合併合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蔡仕筌(2018)。 視覺化程式設計學習對國小學童文字式程式設計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蔡幸娟(2018)。合作學習對弱勢學生於國中生物課堂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以個案班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進雄(2019)。未來教育新趨勢—各國程式設計教育的動態。國家教育研
究院電子報,181。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3&edm_no=181&content_no=3188
曾郁庭、姚玉娟(2014)。體感式數位遊戲行動學習系統對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2(2),163-184。
鄭曉芳(2015)。遊戲式學習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對國小數學學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佳恩(2015)。合作學習對國中七年級生學習 Scratch 程式設計的學習態度與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李婉翎(2015)。英語學習數位遊戲網站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新課綱「程式設計」,學邏輯解問題。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34。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34&content_no=2672
李丞嵐(2016)。應用合作學習於國中生國語文閱讀理解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淑玫(1998)。ARCS 動機設計模式之教學上之運用。國教輔導,38(2),16-24。
許庭瑜(2016)。搭配 Scratch 與 fChart 輔助程式設計教學對高職生程式設計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書毓(2016)。程式設計迷思概念診斷與矯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玉蓮(2017)。設計思考法融入環境教育Scratch 課程之設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王玟綺(2018)。高中體育班合作學習運用於「數據分析」單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溫雅婷(2008)。以 ARCS 動機模式與資訊科技融入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溫采婷(2017)。科學模擬遊戲學習歷程之學習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孔繁禹(2017)。Code Studio 輔助程式設計教學對高中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譚聖融(2017)。實況程式設計影片輔助程式設計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雅雯(2017)。玩中學-數位遊戲式學習。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300-302。
人間福報(2017)。12年國教新課綱 國中必學寫程式。取自: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71683
丁國強(2017)。程式設計教學關鍵因素之研究-以 Scratch 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丁愷慧(2019)。PaGamO 融入編序教學法對於偏鄉小學三年級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呂宜瑾(2018)。遊戲式學習融入大學英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施又瑀(2018)。臺灣程式教育的困境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1-8。
蕭靜欣(2019)。傳統節慶桌遊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對於國小一年級學童學習成就及學習興趣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鄭雅尹(2019)。合作學習應用於國中英語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以 Kahoot!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
余佳蓁(2020)。探討多媒體教材與數位遊戲式教材對於國小音樂課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劉秀霞(2020)。多媒體教材融入族語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原住民阿美族語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研究所碩士,基隆市。
柯淑娟(2020)。運用合作學習於國中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Bergin, S., & Reilly, R. (2005). Programm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uccess. ACM SIGCSE, 37, 411-415.
Brusilovsky, P., & Spring, M. (2004). Adaptive, engaging, and explanatory visualization in a C programming course. In Proceedings of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p. 1264-1271). 
Brennan, K., Millner, A., Rosenbaum, E., Silver, J., Silverman, B., Kafai, Y. (2009). 
Scratch: Programming for All.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 52, no. 11, ( pp. 60-67 , Nov. 2009).
Brennan, K., & Resnick, M. (2012). New frameworks for studying and asse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Using artifact -based interview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n interactive media design.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eeting, Vancouver, BC, Canada. Boston: Allyn & Bacon.Soloway, E. (1986). Learning to program= learning to 
construct mechanisms and explanation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9(9), 850-858.
Byrne, P., & Lyons, G. (2001). The effects of students attributes on success inprogramming. ITiCSE,33(3), 49-52.
Cooke, N. J., & Schvaneveldt, R. W. (1988). Effects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experience on network representations of abstract programming concep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29, 407-427.
Connolly, T., Stansfield, M., & Hainey, T. (2007). An application of game-based learning within software engineer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3), 416-428.
Davidson,N.& Worsham,T.(1992).Enhancing thinking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Deek, F. P. (1999). The Software Process: A Parallel Approach through Problem Solving and Program Development.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9(1), 43-70.
Du Boulay, B.,O'Shea, T., & Monk, J. (1981). The black box inside the glass box: presenting computing concepts to no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14(3),237-249. 
Garris, R., Ahlers, R., & Driskell, J. (2002). Game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del. Simulation & Gaming, 33(4), 441-467.
Groos, K. (1914). The Play of Man.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Govender, I., & Grayson, D. (2006, June). Learning to program and learning to teach 
programming: A closer look. In EdMedia: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y (pp. 1687-1693).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in Education (AACE).
Hiller A. Spires (2015).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What’s Literacy Got to Do With it?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59(2), 125-130.
Hogle. J. G., (1996). Considering Games as Cognitive Tools: In Search of Effective Edutainment, in University of Georgia Department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Jenkins, T. (1998). A participa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programming. 
SIGCSE Bulletin, 30(3), 125 -129.
Krulik, S. & Rudnick, J. A. (1983). Strategy game and problem solving-an Instructional pair whose time has come! The Arithmetic Teacher, 83(12), 26-28.
Kirriemuir, J., & McFarlane, A. (2004). Literature review in games and learning.Bristol: Nestafuturelab.
Kiili, K. (2005).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Towards an experiential gaming model.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 8(1), 13-24.
Keller, J. M. (2010). Motivation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 the ARCS Model Approach. Boston, MA : Springer.
Lancy, D. F., (1987). Will Video Games Al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y and Development? In Fine, G. A. (Ed.), Meaningful Play, Playful Meaning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19-230.
Lahtinen, E., Ala-Mutka, K., & Järvinen, H. M. (2005, June). A study of the difficulties of novice programmers. In Acm Sigcse Bulletin (Vol. 37, No. 3, pp. 14-18). ACM.
Papastergiou, M. (2009).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Impact 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motivation. 
Computers & Education, 52(1), 1-12.
Prensk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On the Horizon, 9(5), 1-6.
Prensky, M. (2007).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St. Paul, MN: Paragon House.
Resnick, M., Maloney, J., Monroy-Hernández, A., Rusk, N., Eastmond, E., Prensky, M. (2001).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Slavin, R. E. (199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Tan, P. H., Ling, S. W., & Ting, C. T. (2007). Adaptive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Framework.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interactive media in entertainment and arts, 142-146.
Volet, S. E., & Lund, C. P. (1994). Meta cognitive instruction in introductory computer programming: A Better explanatory construct for performance than traditional factors. Journal of Education Computing Research, 10(4), 297-328.Winslow L. F. (1996). Programming pedagogy: A Psychological Overview. SIGCSE Bulletin, 28(3), 17-22.
Xinogalos, S., Satratzemi, M., & Dagdilelis, V.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with a didactic microworld: objectKarel. Computers & Education, 47(2), 148-17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