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7201816585100
DOI 10.6846/TKU.2018.00081
論文名稱(中文) 探討社群媒體之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對使用動機的影響-以使用Instagram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n influence of media-system dependency and self-disclosure on using social media-A case on Instagram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劉昌浩
研究生(英文) Chang-Hao Liu
學號 60405027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19
論文頁數 16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玉鈴(143530@mail.tku.edu.tw)
委員 - 黃文宗(wjhuang@cycu.edu.tw)
委員 - 陳怡妃(enfa@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Instagram
媒介依賴
自我揭露
使用動機
關鍵字(英) Instagram
Media-system dependency
Self-disclosure
motivation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以近年來在社群媒體中使用率快速成長的「Instagram」使用者作為研究對象,社群媒體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結合許多功能並完善社交類的需求,讓人們在使用社群媒體時,可以依照不同的喜好去經營屬於自己的交友圈,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它也逐漸產生人們對於社群媒體依賴程度的變化,在生活當中已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社群媒體每個人都會因為不同程度的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而產生不同的使用動機。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從社群媒體中的媒介依賴(Media-system dependency)與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的關係,來探討社群媒體使用者對於使用動機的影響。研究的 3 個主要核心問題:
1.探究Instagram使用者中的「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兩者間的關係。
2.「Instagram使用者」的人口變項、使用頻率、功能使用習慣是否會分別影響「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 
3.瞭解Instagram使用者中的「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是否存在對於使用動    
機的影響?


經過研究數據分析後,(1)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兩者之間呈現正向相關,本研究進一步將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區分程度,數據顯示,是正向顯著差異的,社群媒體Instagram使用者之媒介依賴程度越高,社群媒體Instagram之自我揭露程度就越高。
(2)使用頻率的高與低有著顯著差異,對於社群媒體Instagram使用之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就越大;功能使用習慣對於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呈現正向相關,數據顯示,功能使用習慣是會分別影響「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
(3)數據顯示,媒介依賴與使用動機呈現正向相關,而媒介依賴程度越高,使用動機就越大;因此社群媒體Instagram使用者中的「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是存在對於使用動機的影響。
英文摘要
Use "Instagram" users who have seen rapid growth in social media in recent years. Social media is attractive because it combines features and improves social needs. Let people use their social media to create their own relationship. It gradually produces changes in the degree of dependence on social media. Social media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life. Through social media, everyone will have different motivations for using different levels of media dependence and self-disclosu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system dependency and Self-disclosure in social media, we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media users on the use of motivation. The three main core issues:
1.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 Media-system dependency " and "Self-disclosure" among Instagram users.
2.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frequency of use, and functional habits of "Instagram users" affect " Media-system dependency " and "self-disclosure" respectively?
3. Understand the existence of " Media-system dependency " and "self-exposing" in Instagram users of motivations?
After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data, (1)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edia-system dependency and self-disclosure.
(2)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 frequency of use, and the greater the media dependence and self-disclosure for Instagram users.
(3)Media dependenc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motivation for use. The higher the media-system dependency, the greater the motivation for us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9
第三節 研究流程…………………………………………………………………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社群媒體Instagram………………………………………………………11
第二節 媒介依賴…………………………………………………………………23
第三節 自我揭露…………………………………………………………………35
第四節 使用習慣與使用動機……………………………………………………42
第參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假設…………………………………………………………………48
第三節 研究設計….. …………………………………………………………….50
第四節 操作型定義………………………………………………………………56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57
第肆章 資料分析……………………………………………………………………60
第一節 研究樣本描述……………………………………………………………60
第二節 信度與效度檢定…………………………………………………………70
第三節 描述性統計………………………………………………………………78
第四節 獨立樣本T檢定…………………………………………………………86
第五節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8
第六節 簡單相關分析…………………………………………………………..101
第七節 線性迴歸分析…………………………………………………………..11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29
第一節 研究假設與驗證………………………………………………………..129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134
第三節 研究貢獻………………………………………………………………..146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49
參考文獻……………………………………………………………………………151
中文文獻…………………………………………………………………………151
英文文獻…………………………………………………………………………155
附錄:本研究問卷…………………………………………………………………..160

圖目錄
圖1-1 2016年台灣平均單月各裝置網路使用人數………………………………….2
圖1-2 2016年台灣Top 15網站類別…………………………………………………2
圖1-3 社群媒體使用率………..……………………………………………………..4
圖1-4 2016 最常使用社群媒體的原因……………………………………………...5
圖1-5 各社群媒體比較圖……………………………………………………………6
圖1-6 社群平台使用…..……………. ………………………………………………8
圖1-7 研究流程……………………………………………………………..………10
圖2-1 Instagram自創辦以來每月活躍用戶人數變化……………………………...12
圖2-2 全球使用社群媒體Instagram地區比例圖…..……………………………...13
圖2-3 全球使用社群媒體Instagram數據圖…..…………………………………...14
圖2-4 全球使用社群媒體Instagram年齡與性別分布圖…..……………………...15
圖2-5 Instagram介面與功能………………………………………………………...17
圖2-6 Hashtag………………………………………………………………………..19
圖2-7 限時動態……………………………………………………………………..20
圖2-8 媒介系統依賴關係結構圖…………………………………………………..26
圖2-9 媒介效果依賴模型…………………………………………………………..27
圖2-10 社群媒體Instagram的功能使用數據……………………………………...42
圖3-1 研究架構……………………………………………………………………..47
圖5-1 全球使用社群媒體Instagram年齡與性別分布圖………………………...135
圖5-2 限時動態摯友功能…………………………………………………………137


表目錄
表2-1 Instagram使用行為之研究彙整表…………………………………………...22
表2-2 媒介依賴系統理論中的巨觀與微觀彙整表……..…………………………25
表2-3 本研究整理媒介效果依賴關係彙整表…..…………………………………28
表2-4 行為性成癮標準彙整表…..…………………………………………………31
表2-5 本研究整理媒介依賴相關研究彙整表……..………………………………34
表2-6 自我揭露之行為描述彙整表…..……………………………………………36
表2-7 自我揭露面向彙整表…..……………………………………………………37
表2-8 本研究整理自我揭露相關文獻……..………………………………………40
表2-9 使用動機彙整表…………………………………..…………………………44
表2-10 本研究整理社群媒體使用動機相關研究彙整表……..…………………..46
表3-1 Instagram使用者對應題項統整表…………………………………………...51
表3-2 媒介依賴對應題項統整表…..………………………………………………53
表3-3 自我揭露對應題項統整表…..………………………………………………54
表3-4 使用動機對應題項統整表…..………………………………………………55
表3-5 操作型定義彙整說明表…..…………………………………………………56
表3-6 因素分析KMO值衡量標準………………..………………………………..58
表3-7 相關程度衡量標準…………………………………………………………..59
表4-1 樣本結構次數分配表…..……………………………………………………62
表4-2 Instagram 使用時間歷程次數分配表……………………………………….63
表4-3 Instagram 平均一天使用時間……………………………………………….64
表4-4 Instagram平均一週使用天數………………………………………………...65
表4-5 Instagram追蹤對象數量……….. ……………………………………………65
表4-6 使用Instagram主要目的…………………………………………………….66
表4-7 最喜歡Instagram哪個功能………………………………………………….67
表4-8 使用Instagram按愛心的主要目的………………………………………….68
表4-9 最喜歡Instagram哪個隱私功能…………………………………………….69
表4-10 信度檢定摘要表……………………………………………………………70
表4-11 KMO值與Bartlett’s球形檢定摘要表……………………………………..71
表4-12 功能使用習慣因素分析摘要表……………………………………………72
表4-13 媒介依賴因素分析摘要表…………………………………………………73
表4-14 自我揭露因素分析摘要表…………………………………………………74
表4-15 使用動機因素分析摘要表…………………………………………………75
表4-16 本研究信效度彙整表………………………………………………………76
表4-17 Instagram功能使用習慣描述性統計分析表……………………………….79
表4-18 Instagram媒介依賴描述性統計分析表…………………………………….80
表4-19 Instagram自我揭露描述性統計分析表………………………………….…82
表4-20 Instagram使用動機描述性統計分析表…………………………………….83
表4-21 本研究各構面描述性統計分析表…………………………………………84
表4-22 性別對Instagram平均一天使用時間與使用歷程之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86
表4-23 性別對Instagram使用動機關係維護之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87
表4-24 年齡對Instagram使用頻率、使用歷程及使用習慣之變異數同質性測試……………………………………………………………………………………..88
表4-25 年齡對Instagram使用頻率、使用歷程及使用習慣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0
表4-26 使用頻率對媒介依賴、自我揭露及使用動機之變異數同質性測試……..91
表4-27 使用頻率對媒介依賴、自我揭露及使用動機之變異數分析摘要………..92
表4-28 受測者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構面之分級標準……………………………92
表4-29 媒介依賴之平均值等式穩健測試…………………………………………93
表4-30 不同媒介依賴程度對自我揭露與使用動機之變異數分析摘要…………94
表4-31 不同自我揭露程度對媒介依賴及使用動機之變異數同質性測試………94
表4-32 不同自我揭露程度對媒介依賴與使用動機之變異數分析摘要…………95
表4-33 媒介依賴程度對媒使用動機中關係維護各題項之變異數同質性測試…96
表4-34 媒介依賴程度之平均值等式穩健測試……………………………………96
表4-35 不同媒介依賴程度對使用動機中關係維護題項之變異數分析摘要……97
表4-36 不同媒介依賴程度對關係維護題項之變異數分析摘要…………………98
表4-37 不同媒介依賴程度對關係維護題項之變異數分析摘要…………………98
表4-38 不同自我揭露程度對關係維護題項之變異數分析摘要…………………99
表4-39 使用頻率、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01
表4-40 功能使用習慣、耐受性與戒斷現象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02
表4-41 功能使用習慣、數量與誠實度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02
表4-42 耐受性、戒斷現象、數量與誠實度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03
表4-43 媒介依賴、自我揭露與使用動機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04
表4-44 耐受性、戒斷現象、關係維護與虛擬社群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04
表4-45 數量、誠實度、關係維護與虛擬社群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05
表4-46 使用習慣、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06
表4-47 媒介依賴程度與使用動機中關係維護題項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07
表4-48 自我揭露程度與使用動機中關係維護題項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08
表4-49 本研究之各構面模型有效性彙整表……………………………………..110
表4-50 本研究之各項模型有效性彙整表………………………………………..111
表4-51 使用習慣對媒介依賴與自我揭露迴歸分析彙整表……………………..113
表4-52 媒介依賴對自我揭露與使用動機迴歸分析彙整表……………………..114
表4-53 自我揭露對媒介依賴與使用動機迴歸分析彙整表……………………..115
表4-54 功能使用習慣對媒介依賴迴歸分析彙整表……………………………..116
表4-55 功能使用習慣對自我揭露迴歸分析彙整表……………………………..118
表4-56 依賴耐受性對自我揭露迴歸分析彙整表………………………………..119
表4-57 依賴戒斷現象對自我揭露迴歸分析彙整表……………………………..120
表4-58 揭露數量現象對媒介依賴迴歸分析彙整表……………………………..121
表4-59 揭露誠實度現象對媒介依賴迴歸分析彙整表…………………………..122
表4-60 依賴耐受性現象對使用動機迴歸分析彙整表…………………………..124
表4-61 依賴戒斷現象對使用動機迴歸分析彙整表……………………………..125
表4-62 揭露數量對使用動機迴歸分析彙整表…………………………………..126
表4-63 揭露誠實度對使用動機迴歸分析彙整表………………………………..127
表5-1 本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彙整…………………………………………………133 
表5-2 使用動機中的關係維護階段摘要表…………………………………..…14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專書
王石番(2008)。《網路使用人口結構及使用動機調查分析》。台北:行政院研究。
吳明隆(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楊維忠、張甜(2013)。《統計分析與應用學習實務》。台北:上奇資訊。發展考核委員會。
翻譯書
Ball-Rokeach, S. J., & DeFleur, M. L. (1966)。《大眾傳播學理論》。杜立平譯。台北:五南圖書。
McLuhan, H. M. (1964)。《認識媒體:人的延伸》。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期刊
朱亞希(2015)。〈“媒介依赖”理論視域下的大学生“社交”成癮-以對四川大學學生微信使用情况的調查為例〉。今傳媒,2,頁44-46。
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 第一版原刊:〈民意學術專刊〉,民74 夏:29-53; 1985f  吳統雄
楊亨利、孫曉雅(2016)。〈影響社群網站自我揭露的社會需求因素〉。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報,23(1),頁33-62。
羅文輝、林文琪、牛隆光、蔡卓芬(2003)。〈媒介依賴與媒介使用對選舉新聞可信度的影響:五種媒介的比較〉。新聞學研究,74,頁19-44。
碩博士論文
于旻生(2012)。《新媒介環境下的受眾媒介依賴研究》。中南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青(2011)。《大學生微博用戶人格特質、使用動機和使用行為的關係研究》。南開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珮綸(2017)。《建構Instagram照片推薦系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靜玟(2016)。《Facebook親密關係動態的展演行為與自我揭露》。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潔文(2013)。《新北市國中生Facebook社群網站使用動機、涉入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向浩(2013)。《新媒體語境下的大學生媒介依賴研究》。西南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宇泓(2015)。《社群網站採用因素與自我揭露研究:從臉書到Instagram》。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碩士論文。
吳欣純(2012)。《社群網站使用者使用動機、資訊驗證態度、資訊可信度感知與資訊分享行為之研究-以Facebook網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巧琪(2017)。《以 UTAUT 探討 Instagram 社群購物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侑螢(2014)。《智慧型手機攝影濾鏡App 「Instagram」使用與滿足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諭(2013)。《高中職學生在乎完美形象、社交自我效能與困擾自我揭露之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雅薰(2017)。《社群媒體用戶在 Instagram 中對 Hashtag 之使用行為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麟(2016)。《個人攝影,社群分享與形象展示:年輕世代在Instagram上的自我呈現》。世新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俞菁、邱海棠、曾馨瑩(2012)。《社群媒體中的自我揭露-以Facebook為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胡玉珍(2010)。《大學生網路交友、自我揭露與愛情態度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非妃(2015)。《探究影響消費者對社群APP 持續意圖之因素-以Instagram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志豪(1997)。《大學校園電腦網路之媒介依賴性調查研究-以交通大學與政治大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錦松(2013)。《臉書使用動機量表之發展:與人際關係、壓力因應模式之探討》。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莊千慧(2014)。美,自我!整形美容手術後的滿意程度、身體意識、自尊 與臉書人際互動之關係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翌汶(2015)。《以D&M資訊系統成功模式探討Instagram使用意圖》。育達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博安(2015)。《大學生正負向自我揭露、知覺伴侶回應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研究》。東吳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俊賦(2015)。《網路使用者的隱私顧慮與誘因對於其自我揭露行為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安(2017)。《台灣Twitter使用者與Facebook使用者之比較:自我揭露、資訊分享及人際關係對心理所有權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保年(2017)。運用劇場理論探討社群媒體使用者的自我呈現─以Instagram中的女性路跑活動為例。
陳昭瑞(2017)。《高中職學生社會影響、上網正向效果預期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光(2016)。《Instagram濾鏡推薦系統》。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婷婷(2014)。《手機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媒介依賴研究》。西南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道發(2012)。《群網站使用動機及前置因素之研究 ─以Facebook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瑾瑜(2017)。《LINE商業效益探究:以AISAS模式解析消費者行為》。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憶菁(2012)。《社交網絡服務網站的使用者動機與負面評論 之研究-以Facebook 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馨瑩、林純如(2012)。《以社交焦慮傾向和感知匿名性探討社群媒體中的自我揭露行為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黃拓遠(2016)。《大學生社群網站使用動機、媒體素養與批判思考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葉子華(2016)。《行動廣告形式對使用者接受度與廣告價值之影響–以Instagram官方廣告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勇伸(2012)。《人格特質、Facebook使用動機對人際關係之衝擊研究—以台灣地區大學生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馨(2015)。《以自我呈現動機和區隔需求去探討臉書使用者的隱私顧慮和自我揭露行為》。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孟穎(2011)。《災難新聞訊息可用性與閱聽眾效果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珮(2004)。《媒介成癮?電視成癮與網路成癮比較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國棟 (1995)。《有線電視購物頻道的媒介環境之研究: 媒介系統依賴論之觀點》。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6)。社群網站的使用行為:創市際調查報告。網址:https://rocket.cafe/talks/78006。上網日期:2017.07.19
創市際與comScore(2017)。comScore與創市際回顧2016台灣使用網路概況。網址:http://cacafly.com/?p=2339。上網日期:2018.02.02
跨境電子商務智庫TransBiz(2017)。IG Stories 限時動態教學,教你風靡年輕人的Instagram神器!網址:https://transbiz.com.tw/ig-stories-%E9%99%90%E6%99%82%E5%8B%95%E6%85%8B-instagram-marketing/。上網日期:2017.11.14
跨境電子商務智庫TransBiz(2017)。社群網站行銷指南,一張圖解析該選哪個Social Media。網址:https://transbiz.com.tw/brand-social-media-marketing/。上網日期:2017.07.13
數位時代(2017)。Instagram開放用戶追蹤Hashtag,6種正確使用Hashtag的辦法。網址: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7358/ig-instagram-hashtag。上網日期:2017.12.13
數位時代(2017)。社群媒體活躍用戶突破 30 億大關!而且沒有成長趨緩的跡象。網址: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5730/social-media-mobile-phone-global-digital-statshot-internet。上網日期:2017.08.09
數位時代(2017)。限時動態不限時了!Instagram推出2大新功能,個人主頁也能加入過去的Stories。網址: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7311/instagram-allows-users-save-stories-at-profile。上網日期:2017.12.06
蘋果即時新聞(2017)。【Snapchat要哭了】IG全球用戶神速突破7億人。網址: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0427/1106262/。上網日期:2017.04.27
英文文獻
專書
Ball-Rokeach (Ed.), Media, Audience, and Social Structure. 117-126. CA: Sage Publications.
Ball-Rokeach, S. J., & DeFleur, M. L. (1966) Theones of Mass Communicatiom. New York:Mckay.
Ball-Rokeach, S. J., Rokeach, M., & Grube, J. W. (1984). The great american values test. New York: Free Press.
Chesher C.(2012)Between Image and Information: The iPhone Camera in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Hjorth L, Burgess J and Richardson I (eds)Studying Mobile Media: Cultural Technologies,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the iPhone.
New York: Routledge, 98-117.
Derlega, V. J., Metts, S., Sandra, P., & Margulis, S. T. (1993). Self-Disclosure.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Derlega, V., Winstead, B., Wong, P., & Greenspan, M. (1987). Self-disclosure an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An attributional analysis. In M. E. Roloff& G. R. Miller (Eds.),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New direction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p. 172-187). Thousand Oaks, CA: Sage.
Greene, K., Derlega, V. J., & Mathews, A. (2006).Self-disclosure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In A. L. Vangelisti& D. Perlman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pp. 409-427.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期刊
Adrianson, L. (2001). Gender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group process- ses in problem solv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 71-94.
Ahadzadeh, A.S., Pahlevan Sharif, S., Ong, F.S. (2017). Self-schema and self-discrepancy mediate the influence of Instagram usage on body image satisfaction among youth.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68, pp. 8-16.
Ball-Rokeach, S. J. (1985). The origins of individual media-system dependency: A sociological framework.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2(4), 485-510.
Ball-Rokeach, S. J., & DeFleur, M. L. (1976). A dependency model of mass-media effect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1), 3-21. 
Ball-Rokeach, S. J., Power, G. J., Guthrie, K. K., & Waring, H. R. (1990). Value-framing abor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application of 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3), 249-273. 
Boneva, B., Kraut, R., & Frohlich, D. (2001). Using email fo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difference gender mak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5 , 530-549
Christofides, E., Muise, A., & Desmarais, S. (2009).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con- trol on Facebook: Are they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or two different processe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2(3), 341-345.
Collins, N., & Miller, L.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 457–475.
Cozby, P. C. (1973). Effects of density, activity, and personality on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7(1),45-60.
Gibbs, J. L., Ellison, N. B., & Heino, R. D. (2006). Self-presentation in online personals: The role of anticipated future interaction, self-disclosure, and per- ceived success in Internet dat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3(2), 152-177.
Griffiths, M. (2000). Internet addiction - time to be taken seriously? Journal of Addiction Research & Therapy, 8(5) ,413-418. DOI:10.3109/ 1606635 0009005587
Hirschburg, P. L., Dillman, D. A., & Ball-Rokeach, S. J. (1986). 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 Responses to the eruption of mount St. Helens. In 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7, 281–304
Lai-yee, M., & Leung, L. (2006). Un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net and self-disclosure in ICQ.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3(1), 22-37
Loges, W. E. (1994). 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1(1), 5-23. 
Loges, W. E., & Ball-Rokeach, S. J. (1993). Dependency relations and newspaper readership. Journalism Quarterly, 70(3), 602-614. 
McCain, J.L., Borg, Z.G., Rothenberg, A.H., (...), Weiler, P., Campbell, W.K. (2016). Personality and selfies: Narcissism and the Dark Triad.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64, pp. 126-133.
Merkle, E. R., & Richardson R. A. (2000). Digital dating and virtual relating: conceptualizing computer mediated romantic relationship. Family Relations, 49(2), 187-192
Moon, J.H., Lee, E., Lee, J.-A., Choi, T.R., Sung, Y. (2016). Document The role of narcissism in self-promotion on Instagra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1, pp. 22-25.

Ross, C., Orr, E. S., Sisic, M., Arseneault, J. M., Simmering, M. G., & Orr, R. R. (2009). 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s associated with Facebook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2), 578–586. doi:10.1016/j.chb.2008.12.24
Sandler, Fonagy,&Person, (1991) , Freud's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P.3,127~130
Sheldon, P. (2008). Student favorite: Facebook and motives for its use. Southwestern Mass Communication Journal, 23(2), 39–53.
Sheldon, P., Bryant, K. (2016). Instagram: Motives for its use and relationship to narcissism and contextual ag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58, pp. 89-97.
Weiser, E.B. (2015). #Me: Narcissism and its facets as predictors of selfie-posting frequenc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86, pp. 477-481.
Wheeless, L. R. (1978).A follow-up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rust, disclosure, and interpesonal solidarity.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2), 143-157.
Wheeless, L. R., &Grotz, J. (1976).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reported self-disclosure.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 338-346. 
Young, C. M. Y., & Lo, B. C. Y. (2012).Cognitive appraisal medi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xiety and internet communication in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2(1), 78-83.
Zappavigna, M. (2016). Social media photography: construing subjectivity in Instagram images. Visual Communication15 (3), pp. 271-292.
網路資料
Constine,J. (2012). Facebook Buys Instagram For $1 Billion, Turns Budding Rival Into Its Standalone Photo App. TechCrunch.網址: https://techcrunch.com/2012/04/09/facebook-to-acquire-instagram-for-1-billion/。上網日期:2017.09.09
Goldberg, I.(1995).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網址:http://www.psycom.net/iadcriteria.html.。上網日期:2017.11.07
We are social(2018)。GLOBAL DIGITAL REPORT 2018。網址:https://digitalreport.wearesocial.com/。上網日期:2018.03.0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