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7201721561900
DOI 10.6846/TKU.2017.00070
論文名稱(中文) 《易經》的象、數、模式—以河圖、洛書、八卦釋義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ymbol, mathematic and mode of “Yijing”—interpretation by Hetu, Luoshu and Bagu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王淑儀
研究生(英文) Su-I Wang
學號 70401002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6-19
論文頁數 24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衛民
委員 - 崔成宗
委員 - 吳肇嘉
關鍵字(中) 易經
河圖洛書
八卦
象數
杭辛齋
關鍵字(英) Yijing, Hetu, Luoshu, Bagua
symbol
mathematic
Hang,xin-zhai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易經》卦辭、爻辭的來源是卜筮之辭,出於卜筮者之手,而占卜是遠古人類主要的心智活動,《易經》當中理當蘊含一套遠古中國的宇宙論〪其實,不分古今中外,人們對宇宙及自然總是不遺餘力展開哲學或科學的各種探索。古希臘時期的數學抽象與自然觀察是西方近代科學發展的兩大方法,而前者猶如「數」、後者則如「象」,《易經》卜筮系統的數與象,精神上也符合科學形成的兩大奠基〪
	本文以《易經》的「象數」為研究方向,試析象與數當中的原始素材,參考杭辛齋《學易筆談》、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上野清《易学研究》、李約瑟《中國之科學與文明》、陳榮灼〈周易重建與智測現象學〉等研究內容。從這些研究重視象數《易》學及河圖、洛書、八卦之原因、提示及問題意識, 本文試從數理開始進行探討。以河圖、洛書、八卦(本文指的是「後天八卦」)為主題,立本於經文,漢代《周易集解》等注經為主,爰引上古中國的考古發現及文化圖騰,旁及普世的現代科學知識、世界古文明脈絡等,以《易經》經文探討環繞人們周遭的環境,以及人們理解自然後開創出的文明。本文以數理本原、地球及生命、人類及文明的三大主題,力求客觀解讀《易經》的「數」與「象」、變易、不易、簡易的模式,以期能真正瞭解《易經》之廣大悉備〪
英文摘要
"From the book of changes", comments on Yao CI, Gua Ci is divination words out of the hand of fortuneteller, and divination is the major ancient human mind activities, the "book of changes" contain a set of ancient China cosmology. In fact, regardless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people have always spared no less effort to explore the philosophy or science of the universe and nature. In ancient Greek mathematics abstract and natural observation are the two major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odern science, while the former is a "mathematic", the latter as "image or symbol", "book of changes" is the mathematical and divination system, the spirit is also in line with the two basics of scientific form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symbol and mathematic "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ries to analyze the raw material in symbol and mathematics, and also taking reference of the "Xie yi bi tan (Writing about Xie Yi) " by Hang,xin-zhai,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Chou-i “ by Mou Tsung-san, “Study of Yi Xue” by Ueno Kiyoshi, Joseph Needham’s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and Wing-Cheuk Chan’s "Reconstruction of I Ching and Mantic Phenomenology.”  This paper tries to start with mathematical physics from the aforementioned scholars’ studies that they have taken efforts in studying the reasons, indications and problem awareness of symbol and mathematics from “Yijing” , Hetu, Luoshu and Bagua.  With the theme of Hetu, Luoshu and Bagua (this article refers to the "acquired Bagua"), based and established in the text, the Han Dynasty "Zhou Yi set Solution" and other annotations, then tries to cite ancient Chines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cultural totem, extending to the universal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world ancient civilization context, to "Book of Changes" scriptures around the people i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people understand the nature followed by the creation of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has based on the three themes of life, earth and 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 and human civilization, to strive to objectively interpret the "book of changes", "mathematic" and "symbol", which is not easy to change, the simple mode, in order to truly understand the prepared and refined, cultivated "Book of Chang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研究動機和方法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行研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河圖、洛書之數 【數理本原】…………………………………11                    
第一節  數學的語言.………………………………………………………………13                                            
一、 人類離不開數學模式……………………………………………………15                                  	二、 尋找完美的模式……………………………………………………17                                           
第二節  中國的算術組合解析——三階縱橫圖(幻方、魔方、九宮)…19       
一、 三階縱橫圖的演算………………………………………………………20                           
二、 縱橫圖回顧史……………………………………………………………22                                                   
三、 九宮數的相關記載………………………………………………………27
第三節  河圖、洛書………………………………………………………………33
一、 河圖……………………………………………………………………34
(一) 河圖之圖……………………………………………………………35
(二) 河圖之作法…………………………………………………………36
(三) 河圖之數……………………………………………………………38
(四) 大衍之數……………………………………………………………39
(五) 老少陰陽之數………………………………………………………40
(六) 參兩…………………………………………………………………43
(七) 參伍…………………………………………………………………46
(八) 河圖的循環…………………………………………………………48
二、 洛書……………………………………………………………………49
(一) 洛書的圖形…………………………………………………………50
(二) 洛書的作法…………………………………………………………51
(三) 洛書的生成…………………………………………………………53
(四) 洛書之數 —九宮數、大衍之數、參兩、參伍…………………53
(五) 洛書的循環………………………………………………………… 55
三、 河洛之數…………………………………………………………………56
(一) 陰陽之數 ……………………………………………………………56
(二) 畢氏定理 ……………………………………………………………57
(三) 數的方程式 …………………………………………………………59
(四) 成數與四營——四象(老少陰陽)之數……………………………60
四、 考古與神話………………………………………………………………61
(一) 凌家灘遺址 …………………………………………………………62
(二) 神秘八角形…………………………………………………………66
(三) 蓋天說………………………………………………………………69
五、 數與象之交匯 …………………………………………………………71
(一) 河圖演洛書…………………………………………………………71
(二) 河洛二圖與八卦……………………………………………………75
第三章  地球與生命【八卦之象】…………………………………………78
第一節  地球 ………………………………………………………………………79
一、 地球的誕生………………………………………………………………49
(一) 地球的構造 …………………………………………………………80
(二) 地磁場 ………………………………………………………………81
(三) 板塊運動 ……………………………………………………………82
二、 岩石圈……………………………………………………………………86
(一) 火成岩 ………………………………………………………………89
(二) 風化、侵蝕作用 ……………………………………………………91
(三) 沉積岩 ………………………………………………………………92
(四) 變質岩 ………………………………………………………………95
(五) 土壤 …………………………………………………………………98
(六) 岩石圈循環 ………………………………………………………105
三、 水圈……………………………………………………………………105
(一) 水文循環 …………………………………………………………105
(二) 河流與河谷 ………………………………………………………108
(三) 冰河與冰被 ………………………………………………………110
(四) 地下水 ……………………………………………………………112
(五) 洞穴 ………………………………………………………………113
(六) 湖泊 ………………………………………………………………114
(七) 海浪與洋流 ………………………………………………………115
四、 大氣圈…………………………………………………………………117
(一) 大氣層 ……………………………………………………………117
(二) 風 …………………………………………………………………119
(三) 雲和雨 ……………………………………………………………121
(四) 雪與冰雹 …………………………………………………………123
(五) 雷與閃電 …………………………………………………………124
(六) 颶風 ………………………………………………………………126
五、 礦物圈…………………………………………………………………129
(一) 礦物顏料 …………………………………………………………129
(二) 鐵隕石 ……………………………………………………………130
(三) 銅、鐵 ……………………………………………………………131
(四) 黃金 ………………………………………………………………132
(五) 金剛石(鑽石)………………………………………………………133
第二節 生命………………………………………………………………………135
一、 生命的起源……………………………………………………………135 
(一) 生機勃勃的地球……………………………………………………136
(二) 細胞 ………………………………………………………………136
(三) 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138
(四) 最早的生命體 ……………………………………………………139
(五) 生物登陸——植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140
二、生物圈……………………………………………………………………142
 (一) 水中生物……………………………………………………………142
1. 一般海底生物………………………………………………………144
2. 海底熱泉噴孔生態系………………………………………………144
3. 魚類及鯨魚、海豚等哺乳類………………………………………146
(二) 植物………………………………………………………………150
1. 初級生產者…………………………………………………………151
2. 草本植物……………………………………………………………152
3. 開花植物……………………………………………………………152
(三) 昆蟲…………………………………………………………………153
1. 易被混淆……………………………………………………………154
2. 翅膀與飛行…………………………………………………………155
3. 氣味世界……………………………………………………………156
4. 與植物共生…………………………………………………………157
5. 共鳴…………………………………………………………………157
6. 蜜蜂…………………………………………………………………157 
7. 蠶 ……………………………………………………………………159
(四) 鳥類 ………………………………………………………………160
1. 躁熱的動物 …………………………………………………………161
2. 羽毛與飛行 …………………………………………………………161
3. 與植物互利 …………………………………………………………162
4. 磁場感受 ……………………………………………………………163
第四章 人類與文明【八卦之象】…………………………………………164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與演化 ………………………………………………………164
一、 人類的起源……………………………………………………………164
(一) 太陽之子 …………………………………………………………164
(二) 哺乳動物 …………………………………………………………165
(三) 從動物到人類………………………………………………………165
二、人類的演化 ………………………………………………………………166
(一) 東方的變局…………………………………………………………167
(二) 直立的猿類 ………………………………………………………169
(三) 雙足直立行走 ……………………………………………………170
(四) 演化的驅力…………………………………………………………172
(五) 視覺動物 …………………………………………………………173
(六) 用火新紀元…………………………………………………………174
(七) 石器時代 …………………………………………………………175
(八) 肉食新習慣 ………………………………………………………177
(九) 群體生活 …………………………………………………………178
(十) 語言與溝通…………………………………………………………179
(十一) 語言與大腦 ……………………………………………………181
(十二) 智慧競賽 ………………………………………………………181
(十三) 《易經》演化論…………………………………………………184
第二節、 人類的文明………………………………………………………………188
一、古文明黎明………………………………………………………………188
(一)	文明進程……………………………………………………………188
(二)	工具與技術…………………………………………………………189
二、 聖人的文明 ……………………………………………………………190
(一) 採集狩獵……………………………………………………………191
(二) 農耕…………………………………………………………………194
(三) 農作物加工…………………………………………………………198
(四) 建築…………………………………………………………………200 
(五) 車馬運輸……………………………………………………………204
(六) 造船航海……………………………………………………………209
(七) 商業…………………………………………………………………211
(八) 文字傳播……………………………………………………………214
(九) 武器…………………………………………………………………217
(十) 紡織服飾……………………………………………………………220
第五章  結論……………………………………………………………………226
參考文獻…………………………………………………………………………231


 圖示目錄
圖示1【殷商甲骨的數字】…………………………………………23
圖示2【太乙九宮占盤】……………………………………………25
圖示3【靈樞經·九宮八風篇】………………………………………26圖示4【河圖】………………………………………………………35
圖示5【河圖生成數】………………………………………………38
圖示6【河圖的老少陰陽循環運圖】………………………………43圖示7【河圖參伍錯縱】……………………………………………47圖示8【河圖之數運動】……………………………………………49圖示9【洛書】………………………………………………………51圖示10【洛書的循環運動】…………………………………………55
圖示11【洛書的三組數】……………………………………………57
圖示12【洛書的句股形】……………………………………………58
圖示13【凌家灘遺址玉龜之一】……………………………………62圖示14【凌家灘遺址玉龜之二】……………………………………63
圖示15【凌家灘遺址含山玉版之一】………………………………63圖示16【凌家灘遺址含山玉版之二】………………………………65圖示17【凌家灘遺址玉鷹】…………………………………………66
圖示18【九宮數交午圖】……………………………………………67圖示19【新石器時代八角圖案】……………………………………68圖示20【西南民族八角圖案】………………………………………69 
圖示21【河圖演洛書模型】…………………………………………74 
圖示22【後天八卦】…………………………………………………76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一)古籍原刻本(依時代先後排序):
毛詩註疏 (漢)鄭玄箋 (唐)孔穎達疏 明崇禎三年毛氏汲古閣刊本
說文解字 (漢)許慎撰 (宋)徐鉉等奉敕校定 四部叢刊初編本 景日本岩崎氏靜嘉堂藏北宋刊本
大戴禮記 (漢)戴德撰 (北周)盧辯注 四部叢刊初編 景無錫孫氏小綠天藏明袁氏嘉趣堂刊本
山海經十八卷 (晉)郭璞傳 四部叢刊初編本 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成化庚寅刊本
春秋左傳正義 (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疏 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  
汲冢周書 《四部叢刊初編》景江陰繆氏藝風堂藏明嘉靖癸卯刊本 

(二)古籍原刻本(依時代先後排序):
管子 (周) 管仲著 (唐) 房玄齡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呂氏春秋 (秦) 呂不韋撰 (漢) 高誘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周髀算經 (漢) 趙君卿注 (北周) 甄鸞重述 (唐) 李淳風注釋 李籍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太玄經 (漢) 揚雄 撰 (晉) 范望著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周禮注疏 (漢) 鄭玄注,(唐) 陸德明音義 賈公彥疏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禮記注疏 (漢) 鄭玄注 (唐) 陸德明音義 孔穎達疏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尚書注疏 (漢) 孔氏傳 (唐)陸德明音義 孔穎達疏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史記 (漢) 太史令司馬遷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淮南鴻烈解 (漢) 劉安撰 高誘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乾坤鑿度 (漢) 鄭康成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緯稽覽圖 (漢) 鄭康成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緯乾鑿度 (漢) 鄭康成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乾坤鑿度 (漢) 鄭康成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周易注疏  (晉) 韓伯注 (唐) 陸德明音義 孔穎達疏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莊子注 (晉) 郭象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國語 (吳) 韋昭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藝文類聚 (唐) 歐陽詢主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數書九章 (宋) 秦九韶著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楚辭補注 (宋) 洪興祖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詩緝 (宋) 嚴粲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靈樞經 (宋) 史崧音釋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二程遺書 (宋)朱熹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篡言 (元) 吳澄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篡言外翼 (元) 吳澄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圖通變 (宋) 雷思齊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圖說 (宋)吳人傑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圖鉤隱圖 (宋) 劉牧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學啟蒙通釋 (宋) 胡方平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原 (宋) 程大昌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象圖說 (元) 張理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周易集註 (明) 來知德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經來注圖解 (明) 來知德撰 台北 武陵出版社 1997年5月
御製周易折中 (清) 李光地等奉敕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御製數理精蘊 (清) 康熙五十二年敕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圖明辨 (清) 胡渭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周易函書約存 (清) 胡煦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漢學 (清) 惠棟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例 (清) 惠棟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象正 (清) 黃道周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學象數論 (清) 黃宗羲著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象正 (清) 黃道周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河洛精蘊 (清) 江慎修 北京 北京學苑出版社 1989年

二、近人論著

(一) 現代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 方東美 台北 成均出版社 1984年
科學哲學與人生 方東美著 台北 黎明事業文化公司 1980年10月
中國古代交通 王崇煥著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6年12月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編著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6年6月
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 牟宗三著 台北 文津出版社 2013年3月
易學哲學史 朱伯崑 台北 藍燈文化 1991年9月
易學漫步 朱伯崑 台灣 學生書局 1996年11月
中國數學史大系 吳文俊主編、李迪分主編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
中國古代陶瓷 李知宴著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8年11月
中國農業史 李根蟠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7月
中國古代商業 吳慧著 台灣 商務印書館 1994年7月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余英時著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2014年1月
周易與易圖 李申著  台北 大展出版社 2002年9月
易經圖釋大典 施維主編 上海 世紀出版有限周易尚氏學 尚秉和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80年5月
學易筆談(易學妙理要訣筆談) 杭辛齋著 台南 靝巨書局1992年9月
易楔(易學妙理要訣筆談) 杭辛齋著 台南 靝巨書局1992年9月
易數偶得(易學妙理要訣筆談) 杭辛齋著 台南 靝巨書局1992年9月
讀易雜識(易學妙理要訣筆談) 杭辛齋著 台南 靝巨書局1992年9月
易經圖釋大典 施維主編 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有限公司 2015年7月
河圖洛書解析 孫國中主編 北京 學苑出版社 1990年5月
中國哲學原論 原道篇 唐君毅 台灣 學生書局 1980年1月
中國倫理思想史 唐宇元著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6年8月
先秦易學史 高懷民著 台北 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75年6月
先秦易學史 高懷民著 台北 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75年6月
兩漢易學史 高懷民著 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70年12月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徐復觀著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2016年5月 
中國商業史概要 陳燦梅著 台灣 時代文化出版社 1966年10月
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 陳美東著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年3月
大自然與文化 陳天機著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6年
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 陳美東著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年3月 
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 曾春海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7年4月
易學探源河圖象說 黃元炳著 台北 集文出版社 2009年6月
易經的圖與卦 閻修篆 台北 五洲出版社 1998年10月
生物奧秘 張光明編著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4年2月
周易譯注 黃壽棋、張善文譯注 台北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1月
彩虹寶石及礦物便覽 張志純編譯 台北 財團法人徐氏基金會 1996年3月
考古學專題六講 張光直著 台北 稻鄉出版社 1999年6月
中國古代造船與航海 張靜芬著 台灣 商務印書館 1994年7月
中國天文考古學 馮時著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年1月
出土古代天文學文獻研究 馮時著 台北 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2008年12月
周易譯注 黃壽祺、張善文譯注 台北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1月 
創世在東方 楊善群、鄭嘉融著 台北 龍圖騰文化有限公司 2012年2月
走近夏代文明 詹子慶著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年4月
讀經示要 熊十力著 台北 明文書局 1960年
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 趙翰生著 台灣 商務印書館 1996年7月
中國古代發明圖話 趙海明、許京生編著 香港 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1年6月 
簡明中國哲學史 趙衛民著 台北 學生書局 2012年9月 
中國古代發明圖話 趙海明、許京生編著 香港 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2001年6月
易圖新辯 歐陽紅 湖南 文藝出版社 1997年12月
以食為天 潘魯生編著 山東 美術出版社 2005年9月
農事器用 潘魯生編著 山東 美術出版社 2005年9月
車行舟進 潘魯生主編 山東 美術出版社 2005年9月
漫長的歷史源頭-原始思唯與原始文化新探 劉文英著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6年5月
中國兵器事典 蔣豐維著 台北 積木文化 2007年7月
漫長的歷史源頭-原始思唯與原始文化新探 劉文英著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年5月
中國易學 劉正著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5年5月
易學源流  鄭萬耕著  台北 大展出版社 2002年3月

(二) 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
《書經》中的河圖洛書─附五行說 黎凱旋撰 中華易學 第1卷第4期 1980年6月
從《周易》到《太玄》 李周龍撰 孔孟學報 第60期 1990年9月
周易重建與智測現象學 陳榮灼著 東海學報 第34期 1993年6月
《河圖》五行數與《周易》四象數之間的關係 汪顯超撰 《周易研究》 2001年第1期 2001年2月
從經典詮釋的角度論儒道《易》圖的類型與變異 鄭吉雄著 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 第24期 2001年12月
〈含山玉版上的天文準線〉武家璧著〈含山玉版上的天文準線〉,收入《東南文化》 2006年第2期
心學《易》中的陰陽與卜筮—以季本為核心 賀廣如撰 台大文史哲學報 第76期
 2012年5月

(三) 論文集論文
《易傳》與小戴《禮記》中之宇宙論 錢穆著 收入周易研究論文集 第4輯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年5月

(四) 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漢易闡微 徐芹庭撰 台北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1973年
周易說卦傳思想研究 楊依純撰 高雄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0年6月
杭辛齋《易》學研究 張青松撰 台北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虞翻《易》學研究--以卦變和旁通為中心的展開 楊淑瓊撰 台中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2年
兩漢哲學中宇宙論思想之研究 吳志鴻撰 台北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年6月
虞翻易學思想研究 廖婉利撰 高雄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4年


三、外文著作:
現代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易学研究 上野清著 東京  歴史図書社 1980年11月
圖解生物學 大石正道著,洪悅慈譯 台北 易博士出版社 2015年12月
圖解物理學 山田弘著,顏誠廷譯 台北 易博士出版社 2014年10月
大腦跟你想的不一樣:腦研究家嚴選最新腦科學新知 池谷裕二著 林信帆譯 台北 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11月
古文明七十發現Brian M.Fagan著 蔡承志譯 台灣 貓頭鷹出版社 2006年3月
動物 Charles Kovacs著 新竹人智學會譯 台北 小樹文化有限公司 2014年
植物 Charles Kovacs著 新竹人智學會譯 台北 小樹文化有限公司 2013年
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 Carl Zimmer著 唐嘉慧等譯 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 2005年6月
物種起源Darwin C.著 焦文剛譯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1年12月
細說鯊魚與其他海洋動物 DK出版社著 黃彼得譯 台灣 明山書局 2015年6月
文明的躍昇 Dr.Bronowski著 漢寶德譯 台北 景象出版社 1978年9月
DK科學百科 DK出版社著 王晉譯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5年3月
觀念地球科學 Frederick K.Lutgens等著 王季蘭譯 台北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10月
我們人類 Felipe Fernández-Armesto著 賴盈滿譯 台北 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7年2月
蒼蠅、老鼠、人 François Jacob著 賴慧芸譯 台北 究竟出版社 2000年4月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 陳立夫、傅溥譯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5年
全方位世界地理百科全書John Woodward/DK出版社著 李潔嵐等譯 台灣 明山書局2016年4月
數學的語言Keith Devlin著 洪萬生等譯 台北:商周出版社 2011年3月
演化之舞:細菌主演的地球生命史 Lynn Margulis、Dorion Sagan著 王文祥譯 台北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16年9月
科學沒你想的那麼難 Mike Flynn著,王琳淋等譯 台北:旗林出版社 2013年
DK生物大百科 Mound,L.等著 徐甲等譯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6月
觀念生物學 Mahlon Hoagland等著,李千毅等譯 台北 天下文化出版社 2009年6月
海洋世界 Miranda Macquitty著 周雅淳譯 台北 貓頭鷹出版社 2005年8月
地球 Michael Brightt著 馬斌譯 香港 萬里書店 2012年7月
氣候 Michael Brightt著 鄭詩雨譯 香港 萬里書店 2012年7月
大腦、演化、人: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奇妙的人類?  Michael S.Gazzaniga著 鐘沛君譯 台灣 貓頭鷹出版社 2013年11月
古代農業技術 Michael Woods著 徐雯菲譯 上海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3年
古代建築技術 Michael Woods著 徐雯菲譯 上海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3年
古代運輸技術 Michael Woods著 蔡林翰譯 上海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3年
古代戰爭技術 Michael Woods著 徐雯菲譯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3年
世界史上的科學技術 McClellanⅢ,J.E.、Doen,H.著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
生命的躍升:40億年演化史上最重要的10大關鍵 Nick Lane著,梅苃芢譯 台北 貓頭鷹出版社 2016年
圖解生物辭典 奧斯朋出版社編輯群著 李千毅譯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2005年7月
人類傳奇 Richard Leake著 楊玉齡譯 台北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995年7月
科學的旅程 Spangenburg,R.、Moser,D.K.著 郭亦玲等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年2月
科學革命 Steven Shapin著 林巧玲等譯 台北 左岸文化 2016年12月
飛行的奧祕 Stephen Dalton著 蔡承志譯 台北 貓頭鷹出版社 2006年8月
大設計 Stephen Hawking等著 台北 大塊文化 2011年3月
鳥的感官 Tim Birkhead 沈成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7年1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