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7201622220300
DOI 10.6846/TKU.2016.00096
論文名稱(中文) 《左傳》禮意與政治社會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ites and Researches of Zuozhu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柯岳君
研究生(英文) Yueh-Chun Ko
學號 896010112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17
論文頁數 49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雙英
委員 - 羅宗濤
委員 - 李威熊
委員 - 莊雅州
委員 - 陳慶煌
關鍵字(中) 左傳
禮意
禮學
春秋時期
政治社會
關鍵字(英) Zuozhuan
propriety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politics and socie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春秋時期是個動盪時代,這時代的政治、軍事、社會、文化以及禮儀都起了極大變化。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春秋是個關鍵時期。鄭玄說:左氏善於禮;而禮是經國治民的根本,與政治、社會關係至深,在《左傳》禮意與政治社會研究上,或能發掘問題,得出成果。
   《左傳》是禮制的維護者,在評述史事上,作出「禮也」、「非禮也」評述近二百條,不書明禮或非禮而明顯涉及禮者不下於六十處。檢視其禮學主張,與《周禮》、《禮記》貼合,是舊禮制維護者。《禮記。禮器》謂:「禮,時為大,順次之。」禮以配合時代為優先,其次禮在順乎天理人情。細察《左傳》在禮意的載述上,亦能合乎時代變遷與順應人情的要求。以下各項論述可得其要。
    在吉禮方面,魯僖公行禘祭,以哀姜神主入祀祖廟,《左傳》評其非禮,蓋因哀姜非死於內寢。哀姜通慶父,齊人殺之,《左傳》評齊人「殺哀姜為已甚」。細究其旨,乃通人情又維護舊制者。在軍制上,肯定大國三軍之編置;在出師名義上肯定勤王救盟友,治兵分配器械於太廟,肯定其「禮也」;稱述不伐守喪之國,交兵不殺使者,息民養民為用兵之必備條件。在各國卿土任用上,對魯卿、晉中軍、楚令尹有較詳細記載;魯三桓世卿有安定公室之利,亦有公室卑下之弊;晉用異姓卿,初期壯大國力而終至六卿強公室卑,最後則三家足以分晉;楚國令尹出自王族,而任免生殺之權在楚王,故無齊國田氏之危而有晉國強大之實。
    至若朝聘,本在續友好,其後則以固盟聯兵為務;朝聘宴享必賦詩,專取詩句以明志,旨在達其朝聘目的。朝聘聯誼外,也帶來邦國文化與經濟之交流。會盟在春秋時期後特別繁多;邦國會盟在固國圖利,而利弊各見。春秋弒君案例中被弒者大多惡行至多,如齊襄之淫、楚靈驕暴,亦有罪不至於死者,如晉靈公、楚成王、魯閔公。君之施政與臣之敢於謀弒,在傳中皆有詳細深入敘述,是非曲直、該弒不該弒,自有公斷。
    家臣制度在殷代與西周皆已有之,春秋時期家臣制度更形穩定發展,有家朝、有邑朝之家臣。其後家臣壯大,甚至出現陽虎、公山不狃權勢極大而妄為之家臣。也因政治形勢的改變,家臣或升格為大夫,或投奔其他領主,本質上也有變化。至於貴族出奔,近兩百件,三百餘人,其復還任職者八十三,從其中可窺知政治局勢之發展。
    論文之末結論,總述各章概要與心得。



關鍵詞:左傳、禮意、禮學、春秋時期、政治社會
英文摘要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ime, there were dramatic changes in politics, military, society, and cultur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ime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Zuozhuan' talked about much of propriety, and it was the basic of ruling a country and having a close relation to politics and society; therefore, maybe we can have new results from it.
'Zuozhuan' analyzed propriety and had more than 200 articles to comment what were propriety and what were not about the history. 'Zuozhuan" is the defender of old propriety: to be in the trend and be rational. In this thesis, we will discuss the politics and propriet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giving examples to analyze manners and concepts in that time. 'Zuozhuan" described details of the history and had judgements on the events and what people behaved and thought were due to this background. Through or research, we know that there were other tiny but crucial factors caused the dramatic changes except for the time chang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左傳》禮意與政治社會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內容……………………………………………………3
第三節  文獻探討…………………………………………………………...........4
第四節  研究方法…………………………………………………………………8

第二章 《左傳》之禮學思想……………………………………….13
第一節  禮之起源與價值……………………………………………………….13
第二節  《左傳》之禮意主張………………………………………………….16
第三節 《左傳》吉禮所見之禮意…………………………………………….30
第四節  《左傳》凶禮所見之禮意…………………………………………….49
第五節 《左傳》軍禮所見之禮意…………………………………………….55
第六節 《左傳》賓禮會盟所見之禮意………………………………………...66
第七節 變禮與特殊事例所見之禮意…………………………………………...73

第三章  春秋時期魯世卿與晉楚卿制比較…………………………81
第一節 魯世卿制之形成及其影響………………………………………………81
第二節 晉專任異姓卿大夫及其政治效應………………………………………87
第三節 楚國令尹之任免與其國力………………………………………………93
第四節 魯晉楚卿制比較…………………………………………………………98

第四章 《左傳》之朝聘與其賦詩………………………………….101
第一節  朝與聘之意涵…………………………………………………..............101
第二節	朝聘的目的時機與對象……………………………………..................106
第三節	朝聘的效用……………………………………………………...............115
第四節	《左傳》之朝聘賦詩……………………………………………………122
第五節  朝聘賦詩思維探討……………………………………………………...139

第五章 《左傳》之弒君…………………... ………………………..147
第一節 春秋時期弒君之社會背景……………………………………………….147
第二節 《左傳》弒君現象的政治文化背景…………………………................150
第三節 《左傳》弒君案例類屬………………………………………………..154
第四節 《左傳》弒君省思……………………………………………………..169

第六章 春秋時期之君位繼承…………………... ….. ….. ……….175
第一節  周王室異常繼承下之時空背景………………………………………175
第二節  各諸侯國嫡長子之繼承君位…………………………………………182
第三節  各諸侯國庶子之繼承君位……………………………………………187
第四節  由宗室繼承君位……………………………………………………….194
第五節  嫡子繼承與其影響…………………………………………………….199

第七章 《左傳》出奔探析………………………………………….203
第一節 出與奔及其同義詞……………………………………………...............203
第二節 春秋時期出奔的時空背景……………………………………...............223
第三節 春秋時期出奔的原因……………………………………………………227
第四節 出奔者奔後的結局………………………………………………………236
第五節 出奔相關的禮儀…………………………………………………………244
第六節 春秋時期出奔的影響……………………………………………………251

第八章 《左傳》家臣制度…………………………………………..281
第一節 春秋時期的家臣建置…………………………………………………….281
第二節 春秋時期家臣執掌……………………………………………………….287
第三節 春秋時期家臣的角色變化……………………………………………….301
第四節 《左傳》記載的家臣形象……………………………………………….313
第五節 家臣制度的式微與影響………………………………………………….317

第九章  《左傳》之婦女與婚姻……………………………………323
第一節  春秋時期貴族女性的地位與自我意識………………………………..323
第二節  春秋時期中下階層女性的地位………………………………………..329
第三節  《左傳》中女性的干政………………………………………………..333
第四節  《左傳》中女性涉政的後續影響……………………………………..351
第五節  春秋時期宗法制度下的婚姻禮俗………………………………….......355
第六節 《左傳》所見婚姻六禮………………………………………................362
第七節 封建貴族婚姻的目的與相對的社會變化……………………................371
 
第十章 《左傳》卜筮活動之重要內涵…………………………………..381
第一節 《左傳》所見周朝之龜卜活動………………………………………381
第二節 《左傳》以《周易》為主體的占筮系統……………………………397
第三節 《左傳》筮例的變占……………………………………….…………406
第四節 《左傳》卜筮之特色………………………………………………….421

第十一章 《左傳》倫常思想及當時倫常關係……………………425
第一節  春秋時期的君臣倫常………………………………………................425
第二節  春秋時期的父子倫常………………………………………................442
第三節  春秋時期的夫婦倫常………………………………………………….448
第四節  春秋時期的兄弟倫常………………………………………………….456
第五節  春秋時期的朋友倫常………………………………………………….464
第六節  正面的倫常與社會失序交互糾葛………………………...................468

第十二章 結論…………………………………………….…………471
       
附表3之1:春秋中後期魯世卿之當政者簡表…………………………………84
附表3之2:春秋中晚期晉中軍名錄表…………………………………………88
附表3之3:春秋中晚期楚國令尹氏名表………………………………………94
附表5之1:《左傳》所載弒君案例……………………………………………170
附表7之1:《左傳》周王與諸侯出奔統計表─君夫人附入……………..…..256
附表7之2:《左傳》大夫出奔復還者統計表…………………........................261
附表7之3:《左傳》大夫出奔不歸者統計表………………………………....267
附表9之1:《左傳》所見之婚姻六禮…………………………………………368

參考文獻……………………………………………………….………48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典文獻(按時代先後排序)

《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三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第四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五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第六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七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七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東周˙《晏子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東周˙《國語》,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漢˙韓嬰,《韓詩外傳》,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78年
漢˙鄭玄,《三禮目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王肅,《孔子家語》,臺北,世界書局,1957年
唐˙長孫無忌、房玄齡,《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臺六版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 9 8 8 年
宋˙聶崇義,《三禮圖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林至,《易裨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5冊,1986年
宋˙葉夢得,《春秋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四庫全書珍本第四集,1972年
宋˙張大亨,《春秋通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四庫全書珍本第四集,1972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1版
宋˙朱熹,《詩經集傳》,臺北,萬卷樓圖書,2004年
元˙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2冊,1986年初版
明˙胡廣等,《性理大全書・易學啟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10冊,1986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再版
清˙江永《群經補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70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清˙馮李驊《左繡》,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7年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高士奇,《左傳記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錢澄之,《田間易學》,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1版1刷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7年
清˙孔廣森,《大戴禮記補註》,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1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版
清˙李調元,《春秋三傳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80冊,1986年初版
清˙刁包,《易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9冊,1986年初版
清˙黃奭,《九家易集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清˙尚秉和,《周易古筮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1版

二、近人著作(按姓名筆劃排序)

方孝岳,《左傳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王支洪,《孟學的現代意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初版
王進祥,《東萊博議粹解》,臺北,頂淵文化事業,1987年6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任寅虎,《中國古代的婚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吳車,《左傳禮學研究》,臺北,志遠出版社,2000年
李夢生,《春秋三傳-亂世的青史》,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北京1版1刷
李永熾,《歷史中國》,臺北,錦繡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李新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臺北,五南書局,1998年初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華世出版社,2001 年
何新文,《左傳人物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呂文郁,《春秋戰國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呂靜,《春秋時期盟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林素英,《甜蜜的包袱:禮記》,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
洪安全,《春秋的晉國》,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教基金會,1972年
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何,《古禮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
周何,《禮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2012年
高葆光,《左傳文藝新論》,臺中,東海大學,1983 年4 版
高本漢等,《左傳論文集》,臺北,木鐸出版社出版,1976 年
浦衛忠,《春秋三傳綜合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徐遠炫,《春秋爭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2002年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刷
徐碩如、朱淑瑤,《春秋戰國史話》 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孫綠怡,《左傳與中國古典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2年
孫鐵剛,《諸侯爭盟記-左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8年
晁福林,《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年版
晁福林,《亂世稱雄,春秋五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初版
晁福林,《霸權迭興-春秋霸主論》,臺北,錦繡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初版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臺北,正中書局,1974年
郭丹,《左傳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臺11版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36 年初版
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姻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
許子濱,《春秋左傳禮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陳夢家,《殷壚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先秦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特,《倫理學釋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
陳恩林,《先秦軍事制度研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陳佳榮,《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商朝之信史》,香港,學津書店,1989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版
陳筱芳,《春秋婚姻禮俗與社會倫理》,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廣州,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以仁,《春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年初版
張高評,《左傳之文韜》,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初版
張高評,《左傳之武略》,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初版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張豈之,《先秦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社,1998年
張端穗,《左傳思想探微》,臺北,學海出版社,1987年
張其淦,《左傳禮說》,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7年
葉國良,《經學通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
葉政欣,《杜預及其春秋左氏學》,臺南,興業圖書公司,1983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增定8版
陽平南,《左傳敘戰的資鑑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曾勤良,《左傳引詩賦詩之詩教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段志洪,《周代卿大夫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三版
程發軔,《春秋人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初版
程維榮,《中國繼承制度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童書業,《春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童書業,《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1版1刷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楊向時,《左傳賦詩引詩考》,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2年
趙光賢,《周代社會辨析》,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趙生群,《春秋經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裴默農,《春秋戰國外交群星》,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年
蔡妙真,《追尋與傳釋-左繡對左傳的接受》,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 年
簡宗梧,《鎔裁文史的經典-左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黎東方,《先秦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顧立三,《左傳與國語之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劉玉建,《中國古代龜卜文化》,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
劉正浩,《左海鉤沈》,臺北,東大圖書,1997年
劉瑛,《左傳國語方術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版北京1刷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年
鄺士元,《國史論衡》,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
戴君仁,《春秋三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謝秀文,《春秋三傳考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翦伯贊,《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

三、期刊論文(按出版年代排序)

谷瑞照,〈先秦時期的夷夏觀念〉,《復興崗學報》第17期,1977年6月
牟遜,〈春秋時代母系遺俗公羊證義〉,《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鄭慧生,〈卜辭中貴婦的社會地位〉,《歷史研究》,1981年第6期
周何,〈左傳的人物形象〉,《古典文學》,1981年12月
簡宗梧,〈左傳寫晉文公的譎而不正〉,《孔孟月刊》,1982 年1 月第19 卷第5 期
王滌武,〈論秦的興亡及其知識份子政策〉,《求索》,1984年第5期
高樹,〈試論左傳中的婦女形象〉,《新疆大學學報》,1985年04期
黃沛榮,〈左傳鄭伯克段於鄢新論〉,《臺大文史哲學報》,1985 年12 月第34 期
楊有禮、蕭平漢,〈試論春秋時期貴族婦女在婚姻關係中的地位〉,《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劉澤華,〈從春秋戰國封建主形成看政治決定作用〉,《歷史研究》(北京),1986年6月
張端穗,〈左傳對春秋時期戰爭的看法及其意義〉,《東海中文學報》,1986年
簡宗梧,〈左傳屬辭比事的成就─以記晉惠公與晉文公為例〉,《東方雜誌》,第21卷第10 期,1988年4月
張彥修,〈論西周春秋婦女的社會地位〉,《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3月
李學勤,〈竹簡卜辭與商周甲骨〉,《鄭州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姚秀彥,〈春秋會盟新義〉,《高雄海專學報》第9 期,1 9 9 0年3月
蔡鋒,〈西周春秋的婚制與婚俗〉,《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
文士丹,〈春秋變革時期婦女從政活動述評〉,《史學月刊》,1990年第5期
劉自斌,〈先秦時期楚與諸夏忠的觀念之比較〉,《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陳寧,〈春秋時期大國爭霸對諸侯婚姻制度的影響〉,《河北師院學報》,1991年第二期
張彥修,〈論西周春秋的婚姻禮儀與社會功能〉,《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18卷第2期
王海琴,〈春秋時期貴族婦女涉政問題初探〉,《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2年第2期
蔡鋒,〈從春秋戰國時的婚俗變異看當時社會的進步〉,《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劉玉建,〈試論商周的重卜輕筮〉,《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
歐天發,〈左傳賦詩與詩賦義闡論〉,《嘉南學報》第19期,1993年11月
梁穎,〈試論西周春秋時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結合〉,《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6月
羅家湘,〈論春秋時代禮文化特徵的形成〉,《楚雄師專學報》,1994年4月
武惠華,〈左傳外交辭令探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4年4月
曾春海,〈父子倫理的古今觀〉,《哲學與文化》22卷第八期,1995年8月
陳逢源,〈春秋書弒例辨析〉,《致理學報》,1995年11月第9期
陳筱芳,〈論春秋霸主與諸侯的關係〉,《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1995年6月
戴杏林,〈人倫之始、王化之源-論夫婦之道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孔孟月刊》第33卷第十期
楊慶中,〈崩壞與重建—論春秋時期的禮學〉,《管子學刊》,1996年第4期
宣兆琦,〈論齊桓公創霸的階段性及其特點〉,《淄博師專學報》第1 期,1997 年
李隆獻,〈中國敘事文學的不遷之祧-淺析左傳的敘事技巧〉,《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5 期,1997 年
張星久,〈中國君主專制政體下的皇位嫡長子繼承制新論〉,《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8年
張宇恕,〈春秋宴會賦詩研究〉,《管子學刊》,1998年第1期
季旭昇,〈近代詩經研究觀點的剖析〉,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輯成並出版,1998年
白顯鵬,〈論左傳家族人物群像〉,《滄洲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8年第1期
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姻年表〉,《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1998年第4期
趙玉環、張迎秀,〈論管仲的法律思想對其國法治的影響〉,《管子學刊》,1998 年
第3期
洪春音,〈左傳中所見聘禮儀節研究〉,《孔孟學報》,1998年9月
王則遠,〈左傳中的用詩〉,《齊齊哈爾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吳美卿,〈左傳寫人藝術四談〉,《廣州學院學報》,1999年第8 期
卓智玉,〈從左傳看春秋禮治思想〉,《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2000年
高 軍,〈知人善任、從善如流的齊桓公〉,《管子學刊》第2期,2001年
石艷芳,〈試論春秋時期朝聘特點〉,《貴州文史叢刊》,2001年1月
王京龍、高新鎮、馬立華,〈齊國興亡說〉,《管子學刊》第2 期,2003年
楊峰,〈左傳中所見的禮初探〉,《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3 年3月
劉蓉,〈先秦依附關係的演變〉,《延安大學學報》,2003 年第3 期
宋立桓,〈論會盟在春秋爭霸中的特殊功能〉,《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第6 期,2003年12 月
閻根齊,〈先秦宋國史若干問題初探〉,《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0 卷第1 期,2004年2 月
王保國,〈周初王權轉移論與民本思想的萌芽〉,《中洲學刊》第3期,2004年
徐傑令,〈春秋時期聯姻對邦交的影響〉,《東北師大學報》,2004 年第1 期
潘俊杰、魏婧,〈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轉型〉,《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3期,2004年 4月
李艷華,〈左傳女性形象探微〉,《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林翠芬,〈春秋時代弒君現象的文化根源及其現代意義〉,《虎尾科大學報》,2006年
戴晉新,〈春秋書法與歷史書寫:一個歷史觀點〉,《輔仁歷史學報》第17期,2006年
林慶揚,〈論晉文公之從亡人士〉,《文與哲》,2006年6月第8期
朱鳳祥,〈爭霸戰爭中的和平運動-析春秋時期宋國主持的弭兵之盟〉,《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3 卷第2 期,2006年3月
彭桂英,〈從《左傳》看春秋霸主晉文公形象〉,《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在職專班論文集刊》第2 期,民國2006年6月
劉文強,〈再論鄭莊公----補《左傳微》〉,《文與哲》,2006年12月第9期
邵英,〈左傳之非禮窺探〉,《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第36卷第3期,2007年
史繼東,〈試論左傳中干政女性形象〉,《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0期,2007年
呂慧燕,〈論周王室在禮崩樂壞中的作用〉,《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第60卷第5期,2007年
高瑞民,〈左傳與禮〉,《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2第期,2008年
魏璐璐,〈試論唐朝皇位繼承制度不穩定的原因〉,《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8年
謝乃和,〈試論春秋時期的家臣職官系統及其職司〉,《史學月刊》第四期,2008年6月
王勇,〈文化傳統與秦國農業的發展〉,《中國農史》,2009年12月
陳睿宏,〈元代張理大衍筮法析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7期,2010年
郭小轉、錢文霞,〈左傳弒君現象之文化根源考論〉,《文教資料》,2011年6月
陳睿宏,〈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筮法》論譚〉,《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4輯,2014年6月

四、學位論文(按畢業年度排列)

奚敏芳,《春秋賦詩引詩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0年
簡福興,《春秋無義戰論》,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2年
沈恒春,《宗法制度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2年
楊美玲,《左傳倫理精神研究》,高雄,高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1983年5月
方炫琛,《左傳人物名號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83年7月
廖秀珍,《春秋左氏會盟研究》,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系碩士論文,1983年

李小平,《左傳五霸形象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4 年
李隆獻,《晉文公復國定霸考》,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4年
官翰玫,《左傳婦女形象初探》,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5年
王聰明,《左傳之人文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6年
葉文琦,《左傳中士與國人的身分地位及其轉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8年
劉淑爾,《左傳寫作技巧研究一以晉文圖霸為主》,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9 年
陳熾彬,《左傳中巫術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89 年
李小平,《左傳晉國建霸君臣言行探討》,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0年
崔炳圭,《左傳人物描寫藝術》,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陳凰珠,《左傳人物性格刻畫舉隅》,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2年
黃耀崇,《左傳霸者的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3年
戴志清,《春秋社會流動現象之研究----奔逃案例的分析研究》,臺北,臺大歷史系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閻鴻中,《周秦漢時代家族倫理之變遷》,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1997年6月
劉瑞箏,《左傳禮意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
許秀霞,《左傳職官考述》,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陳致宏,《語用學與左傳外交辭令》,臺南,成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蔡炯芳,《左傳中有關婦女婚姻的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論文,1999年
簡文山,《左傳出奔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6 月
曾淑雯,《左傳婦女言行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
李秋芳,《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農業科技技術初探》,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5月
李興平,《論春秋時期上層社會的婚姻》,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文旅學院碩士論文,2002年5月
劉嬌柔,《左傳中的倫常關係探討》,彰化,彰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苗秀茹,《論春秋社會變遷中的貴族婦女》,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陳筱芳,《春秋宗教習俗》,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論文,2004年3月
張蓉,《左傳貴族女性問題初探》,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4月
張艷華,《左傳出奔探微》,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5月
石天煜,《試論春秋時期的婚姻型態》,遼寧,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郁台紅,《春秋朝聘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
羅曉蓉,《婚姻禮制和社會生活中的春秋婦女》,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毛振華,《左傳賦詩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商雲坤,《三桓與魯國政治》,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莊振局,《春秋時代倫理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郭瓊瑜,《史記人物語言研究》,臺北,臺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
謝曼,《春秋時期出奔現象述論》,長春,吉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
胡興珠,《論春秋時期齊國君權與卿權的鬥爭》,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馬媛媛,《春秋時期政治婚姻下的女性研究》,鄭州,河南大學研究生碩士論文,2006年5月
康凱淋,《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陳孟君,《左傳政治聯姻研究》,臺中,逢甲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孫懿凡,《論先秦法家人物》,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6月
王德成,《儒學與秦代社會》,曲阜,曲阜師大碩士論文,2007年4月
王敏芳,《左傳女子的資鑑意涵》,臺北,臺灣師大國文所碩論,2007年
孫敏,《左傳國語賦詩引詩研究》,蕪湖,安徽師大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
張培國,《孔子與西周宗法制度》,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黃昭寰,《春秋時期鄭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倩影,《春秋戰國時期的中下層婦女地位》,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3月
唐明亮,《秦國無世族論》,西安,陜西師大碩士論文,2008年5月
吳勝,《晉國卿族政治研究》,太原,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譚若蘭,《春秋晚期國際情勢及和平運動》,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王白,《春秋時期出奔現象研究》,鄭州,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5月
侯慶宜,《先秦至漢初朋友倫的塑型與轉化》,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
王倩,《左傳中貴族女性參政問題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2010年4月
王燕,《先秦時期出奔現像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
史磊,《春秋家臣制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年5月
陳萱綸,《左傳弒君考》,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洪麗霜,《左傳禮制與倫禮思想》,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宋秀齡,《春秋君位繼承研究》,臺北,臺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專班論文,2011年6月
姚曉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5月
張陽,《左傳列國女性人物精神風貌透析》,鄭州,鄭州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
武曉穎,《試論周代貴族婦女的社會地位》,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