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7201323151000
DOI 10.6846/TKU.2013.00116
論文名稱(中文) 高中物理教科書之數學工具分析—以靜力學單元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Analysis of Mathematical Tools in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xtbooks - The Statics Unit as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數學教學碩士學位班
系所名稱(英文)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Mathematics for Teacher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高美琴
研究生(英文) Mei-Chan Kao
學號 79919016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9
論文頁數 17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英傑(dr.ijchang@gmail.com)
指導教授 - 李武炎(069138@mail.tku.edu.tw)
委員 - 林震安
委員 - 蘇意雯
關鍵字(中) 教科書
教材結構
靜力學
數學工具
關鍵字(英) Mathematical tools
Statics unit
Textbooks
Teaching material struc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呈現高中物理教科書中靜力學單元之教材結構,以範例題輔助了解在物理教科書中數學工具的使用情形,將所使用之數學工具對照高中數學課綱安排情形。本研究以概念圖為工具,對現有高中物理教科書99學年度甲、乙、丙三個版本之靜力學單元進行內容分析,其研究結果發現,各版本靜力學教材結構之概念的呈現順序、內容有些不同,但都是依循99課綱的順序,其共同概念數約佔靜力學單元相關概念的百分之七十;在各版本靜力學單元之數學工具大致相同,有比例關係、畢氏定理、代數、三角函數、向量,然各版使用之數學工具仍有深淺差異,且各版對數學工具之相關知識內容的說明也不同;靜力學單元安排於高二上物理課程,其使用之數學工具與數學課綱對應情形,關於比例關係、畢氏定理屬於國中數學課程範圍;代數之Σ符號則為高一下數學課程單元;三角函數、向量則為高二上數學課程單元,然部分三角函數的知識是高三上的數學課程。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教材內容、教科書的編纂及使用與未來研究提供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gure out the teaching material structure which is checked againt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in 2009 and to analyze the representation statics unit in three versions of senior high physics textbooks, as well as to render the using of the mathematical signs when they are presented. With the tools of concept map , content analysis is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ree existing versions used in senior high physics textbook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 There are some sequence differences of concept among different versions of statics unit materials, but they are consistant with the mapping in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 2009. The amount of the common concepts comprises about 70 percent of the senior high statics unit concepts.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statics unit , all the three versions primarily use the mathematical signs of Proportional relationship, Pythagorean Theorem, Algebra, Trigonometric function and Vector. Each version of using math signs were shows difference in depth in calculation. The statics unit is scheduled in the physics courses in the first term of Grade 11, which adopts many mathematical signs corresponding to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 such as the Proportional relationship and Pythagorean Theorem in the math courses at junior high, the Algebra of Σ signs in the second term in grade 10 , the Trigonometric Function and Vector in the first term in grade 11. But part of the material of Trigonometric Function is in the first term in grade 12. Finall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s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reference of textbook compilers, users and research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0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0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5
第一節  概念圖	05
第二節  靜力學教材	08
第三節  數學工具 	19
第三章  研究實施 	2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1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	3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靜力學的教材結構 	43
第二節  靜力學相關之數學工具	101
第三節  數學工具與數學課綱	13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結論	145
第二節  建議	148
參考文獻 	149
中文部分 	149
西文部分 	152
附錄 	153
附錄一 99課綱普通高中基礎物理二B 	153
附錄二 99課綱普通高中數學數列與級數、向量、三角函數單元的說明與範例	160
附錄三 參考文獻頁次對照表 	170
表  次
表2-2-1 	台灣物理課綱之靜力學單元對照表  	09
表2-2-2	美國NSES科學內容標準	10
表2-2-3 	美國NGSS力的交互作用學生學習表現	11
表2-2-4	中國高中物理課程標準課程名稱與主題	13
表2-2-5 	靜力學單元概念分類與文獻對應	18
表2-3-1 	高中數學一年級上學期數學I(函數)授課內容  	20
表2-3-2	高中數學一年級下學期數學Ⅱ(有限數學)授課內容	21
表2-3-3 	高中數學二年級上學期數學Ⅲ(平面坐標與向量)授課內容	22
表2-3-4	高中數學二年級下學期數學Ⅳ(線性代數)授課內容	23
表2-3-5 	高中數學三年級上學期數學甲I授課內容	24
表2-3-6	高中數學三年級下學期數學甲Ⅱ授課內容	25
表2-3-7 	高中數學三年級上學期數學乙Ⅰ授課內容	26
表2-3-8 	高中數學三年級下學期數學乙Ⅱ授課內容	26
表3-3-1	本研究所使用之高中基礎物理二B課本版本	31
表3-4-1 	甲、乙、丙版靜力學教學活動編碼表	34
表3-4-2	甲、乙、丙版的解題流程圖編碼表	35
表3-4-3	甲版教材結構與靜力學分析類目表對照	36
表3-4-4	甲版靜力學單元之數學工具與教材對照	38
表3-4-5 	甲版靜力學單元之數學工具與數學課綱對照表	38
表3-4-6 	甲版教材結構與靜力學分析類目對照平均相互同意度	40
表3-4-7	甲版靜力學單元之數學工具與教材對照平均相互同意度	41
表3-4-8	甲版靜力學單元之數學工具與數學課綱對照平均相互同意度	41
表4-1-1 	甲版教材結構與靜力學分析類目表對照	59
表4-1-2 	乙版教材結構與靜力學分析類目表對照	77
表4-1-3 	丙版教材結構與靜力學分析類目表對照	95
表4-1-4  各版教材結構與靜力學分析類目表對照	97
表4-2-1  甲版靜力學單元教學活動流程之數學工具	102
表4-2-2  甲版靜力學單元範例題之數學工具	110
表4-2-3	甲版靜力學單元之數學工具與教材對照	111
表4-2-4  乙版靜力學教學活動流程之數學工具	112
表4-2-5  乙版靜力學單元範例題之數學工具	121
表4-2-6	乙版靜力學單元之數學工具與教材對照	122
表4-2-7  丙版靜力學教學活動流程之數學工具	123
表4-2-8	丙版靜力學單元範例題之數學工具	130
表4-2-9  丙版靜力學單元之數學工具與教材對照	131
表4-2-10 各版本靜力學單元之數學工具比較	132
表4-3-1  甲版靜力學單元之數學工具與數學課綱對照表	140
表4-3-2  乙版靜力學單元之數學工具與數學課綱對照表	141
表4-3-3	丙版靜力學單元之數學工具與數學課綱對照表	142
表4-3-4  各版靜力學單元之數學工具與數學課綱對照表	143
圖  次
圖2-1-1 	Ausubel 認知同化論中的關鍵概念	06
圖2-2-1 	中國高中物理課程標準課程結構圖	12
圖3-1-1	高中物理教科書靜力學單元教材之內容分析研究架構	30
圖3-2-1	高中物理教科書靜力學單元教材之內容分析研究流程	31
圖3-4-1	甲版教學活動關聯圖  	32
圖3-4-2	甲版「生活實例」教學流程圖	33
圖3-4-3	乙版的乙-1-例-1解題流程圖  	33
圖4-1-1 	甲版靜力學的教材地位圖	45
圖4-1-2  甲版教學活動關聯圖	46
圖4-1-3  甲版「力的種類與測量」教學活動流程圖	47
圖4-1-4  甲版「力的合成與分解」教學活動流程圖	48
圖4-1-5  甲版「靜摩擦力」教學活動流程圖	50
圖4-1-6  甲版「平移平衡條件」教學活動流程圖	51
圖4-1-7  甲版「力矩」教學活動流程圖	52
圖4-1-8  甲版「轉動平衡的條件」教學活動流程圖	53
圖4-1-9  甲版「兩力的靜力平衡」教學活動流程圖	54
圖4-1-10 甲版「三力的靜力平衡」教學活動流程圖	55
圖4-1-11	甲版「重心」教學活動流程圖	56
圖4-1-12	甲版「質心」教學活動流程圖	57
圖4-1-13	甲版「生活實例」教學活動流程圖	58
圖4-1-14	乙版靜力學的教材地位圖	62
圖4-1-15	乙版教學活動關聯圖	63
圖4-1-16 乙版「力的測量」教學活動流程圖	64
圖4-1-17	乙版「力的測量與虎克定律」教學活動流程圖	65
圖4-1-18 乙版「力的合成」教學活動流程圖	66
圖4-1-19	乙版「力的分解」教學活動流程圖	67
圖4-1-20	乙版「力矩」教學活動流程圖	68
圖4-1-21	乙版「轉動」教學活動流程圖	69
圖4-1-22	乙版「靜力平衡」教學活動流程圖	70
圖4-1-23 乙版「力學解題策略」教學活動流程圖	71
圖4-1-24	乙版「重心」教學活動流程圖	73
圖4-1-25 乙版「質心」教學活動流程圖	74
圖4-1-26	乙版「靜摩擦力」教學活動流程圖	75
圖4-1-27	乙版「靜力平衡」教學活動流程圖	76
圖4-1-28	丙版靜力學的教材地位圖	80
圖4-1-29	丙版教學活動關聯圖	81
圖4-1-30 丙版「力的測量與虎克定律」教學活動流程圖	82
圖4-1-31 丙版「力的合成與分解」教學活動流程圖	83
圖4-1-32	丙版「平移平衡」教學活動流程圖	84
圖4-1-33 丙版「力的種類與性質」教學活動流程圖	85
圖4-1-34	丙版「力矩」教學活動流程圖	86
圖4-1-35	丙版「轉動平衡」教學活動流程圖	86
圖4-1-36	丙版「靜力平衡條件」教學活動流程圖	87
圖4-1-37	丙版「分析策略」教學活動流程圖	88
圖4-1-38 丙版「重心」教學活動流程圖	89
圖4-1-39 丙版「質心」教學活動流程圖	90
圖4-1-40	丙版「槓桿」教學活動流程圖	91
圖4-1-41 丙版「斜面」教學活動流程圖	92
圖4-1-42	丙版「滑輪」教學活動流程圖	93
圖4-1-43	丙版「輪軸」教學活動流程圖	93
圖4-1-44	丙版「齒輪組」教學活動流程圖	94
圖4-2-1	甲版範例題甲-1-例-1的解題流程圖	103
圖4-2-2	甲版範例題甲-1-例-2的解題流程圖	103
圖4-2-3	甲版範例題甲-1-例-3的解題流程圖	104
圖4-2-4	甲版範例題甲-2-例-4的解題流程圖	104
圖4-2-5  甲版範例題甲-2-例-5的解題流程圖	105
圖4-2-6	甲版範例題甲-3-例-6的解題流程圖	106
圖4-2-7 	甲版範例題甲-3-例-7的解題流程圖	107
圖4-2-8	甲版範例題甲-4-例-8的解題流程圖	107
圖4-2-9 	甲版範例題甲-4-例-9的解題流程圖	108
圖4-2-10	甲版範例題甲-4-例-10的解題流程圖	109
圖4-2-11	甲版範例題甲-5-例-11的解題流程圖	109
圖4-2-12	乙版範例題乙-1-例-1的解題流程圖	113
圖4-2-13	乙版範例題乙-2-例-2的解題流程圖	113
圖4-2-14 乙版範例題乙-2-例-3的解題流程圖	114
圖4-2-15	乙版範例題乙-3-例-4的解題流程圖	114
圖4-2-16 乙版範例題乙-3-例-5的解題流程圖	115
圖4-2-17	乙版範例題乙-4-例-6的解題流程圖	116
圖4-2-18	乙版範例題乙-4-例-7的解題流程圖	117
圖4-2-19	乙版範例題乙-4-例-8的解題流程圖	117
圖4-2-20	乙版範例題乙-4-例-9的解題流程圖	118
圖4-2-21	乙版範例題乙-4-例-10的解題流程圖	118
圖4-2-22 乙版範例題乙-4-例-11的解題流程圖	119
圖4-2-23	乙版範例題乙-5-例-12的解題流程圖	119
圖4-2-24 乙版範例題乙-5-例-13的解題流程圖	120
圖4-2-25	乙版範例題乙-6-例-14的解題流程圖	120
圖4-2-26	乙版範例題乙-6-例-15的解題流程圖	121
圖4-2-27	丙版範例題丙-1-例-1的解題流程圖	124
圖4-2-28	丙版範例題丙-1-例-2的解題流程圖	124
圖4-2-29 丙版範例題丙-1-例-3的解題流程圖	125
圖4-2-30	丙版範例題丙-1-例-4的解題流程圖	125
圖4-2-31 丙版範例題丙-2-例-5的解題流程圖	126
圖4-2-32	丙版範例題丙-3-例-6的解題流程圖	127
圖4-2-33 丙版範例題丙-3-例-7的解題流程圖	127
圖4-2-34	丙版範例題丙-1-例-8的解題流程圖	128
圖4-2-35	丙版範例題丙-1-例-9的解題流程圖	128
圖4-2-36	丙版範例題丙-1-例-10的解題流程圖	129
圖4-2-37	丙版範例題丙-5-例-11的解題流程圖	13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俊貴(2003)。國中學生力的概念學習狀況分析研究與建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立君(2004)。概念圖-物理教學的有效工具。物理教育,33(8),614-618。
王士豪(2007)。應用概念圖教學探討國中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功」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志銘(2010)。自動化建構土木工程課程學習概念圖-以結構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偵權(2013)。加強學生數學能力以解決國二學生理化科學習困難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北京市:人民教育。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
李坤崇(2010)。高中課程99課綱與95暫綱之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2,1-24。
吳豔豔(2010)。不同版本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比較與研究。遼寧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碩士論文,未出版,大連市。
林柏青(2008)。如何製作高中物理概念圖。科學教育月刊,313,21-26。
邵小軍、劉永壽、岳珠峰(2007)。談工科理論力學教學中數學工具的應用。力學與實踐,29(5),68-69。
洪木利(1985)。兒童靜力學概念思考層次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a)。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物理(二)B上課本。台南市:作者。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b)。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物理(二)B上教師手冊。台南市:作者。
徐順益、張惠博(2002)。國中及高中學生在力學概念學習之研究-運動與力矩(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報告編號:NSC90-2511-S-018-033),未出版。
黃美瑜(2002)。生活數學教學對國民中學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學習統計與圖表概念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若玲(2003)。發展連結生活情境數學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幸美(2005)。生活情境融入數學課程的問題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33,117-123。
黃坤福(2011)。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物理教學示範實驗教室:物理討論區。2013年5月4日,取自http://www.phy.ntnu.edu.tw/demolab/phpBB/viewtopic.php?topic=24727
黃谷鳳(2012)。高中數學學科知識與物理學科知識相關性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維忠(2004)。論數學與藝術的關聯。數學傳播,28(3),48-53。
張穎之(2012)。美國科學教育改革的前延圖景-透視美國K-12科學教育的新框架。比較教育研究,266,72-76。
張仁壽(2012)。物理與數學的合作教學。MTS2012全國高中數學教學研討會。2013年4月30日,取自http://mathcenter.ck.tp.edu.tw/MCenter/Ctrl/OpenFileContent.ashx?id=BQCQRQTRQDRD844TGF32QQDR3QQ36R8T4J6TBBQ3RDTCQ4RTT4486R3CCRDDTTQ4。
教育部(199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市:作者。
莊瀅(2010)。數學教科書的概念構圖:以部編版因數與倍數內容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雅婷(2012)。技專校院學生靜力學學習成效與學習認知之研究-以正修科技大學為例。正修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韻如(2010)。高中物理課程、教科書與教學:以『靜力平衡』為例。物理教育學刊,11(1),45-56。
游光純(2002)。利用臨床晤談探究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對槓桿概念的另有想法。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董正玲、郭重吉(1992)。利用晤談方式探究國小兒童運動與力概念的另有架構。科學教育,3,93-123。
楊晶晶(2002)。物理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工具的能力。山東教育,9 ,濟南市。
楊中宜(2007)。國中生進入代數領域理解符號意義對解題影響之探討-以台北縣A國中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志軍(2012)。數學方法在高中物理力學中的應用。學術研究,11,116-117。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
(頁229-253)。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淑君、段曉林、邱守榕(2006)。數理教師對科學、數學與數理統整的態度與信念。科學教育學刊,14(5),545-570。
蔡興國、陳錦章、張惠博(2010)。高中生解題歷程之力圖表徵與列式關係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8(2),155-175。
蔡春來(2003)。探討國中生對摩擦力的迷思概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展榮(2003)。國中學生「力矩與槓桿原理」之學習狀況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章正、江新合(2003)。高中物理學習困難原因之初探性研究。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12年12月27日,取自http://www.mtedu.tmue.edu.tw/leeys_teaching/%E7%A0%94%E8%A8%8E%E6%9C%83/2003-19%E7%A7%91%E6%95%99%E7%A0%94%E8%A8%8E%E6%9C%83/pdf/sp/58.pdf
陳欣宜(2010)。代數與幾何概念圖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俊傑(2013)。國中數學七年級教科書之線型函數內容分析。淡江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賴宛靖(2006)。詮釋結構模式應用在課程統整之研究—以數學與高中物理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a)。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物理(二)B上課本。台南市:作者。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a)。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物理(二)B上教師手冊。台南市:作者。
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a)。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物理(二)B上課本。台北市:作者。
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a)。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物理(二)B上教師手冊。台北市:作者。
謝尚賢(2003)。整合性工程力學與數學教學課程之規劃、設計與發展(2/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單一大型整合型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1-2522-S-002-005),未出版。
璩鑫鄭和鵡李昂(2008)。物理專業普通力學課程中的數學教學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6(29),23-26。
西文部分
Hanna, B., & Pinchas, T. (1992). A comprehensive use of concept mapping in design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10 (1), 37-53.
ihmc(2011).Cmap Tools,Retrieved July 10, 2011,from http://Camp.ihmc.us
Jiménez, J. D., & Perales, F. J. (2001). 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force in secondary education:Analysis and alternative educational proposals.Physics Education, 36, 227-235.
Novak, J.D.& Gowin, D.B. (1984).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vak,J.D.(1995).Concept mapping to facilitat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spects,25(1),79-86.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Retrieved April 01, 2013 from http://www.nap.edu/openbook.php?record_id=4962&;page=62.
	Th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2013). Th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Executive Summary. Retrieved April 18, 2013 from http://www.nextgenscience.org/sites/ngss/files/Final%20Release%20NGSS%20Front%20Matter%20.pdf
Reif ,F. & Larkin ,J.H.(1991).Cognition in scientific and everyday domains:comparison and learning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8(9), 733-760.
Stead,K.,& Osborne,R.(1980). Friction learning in science project.Mankato University, Hamilton. ED 23502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