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3201709564900
DOI 10.6846/TKU.2017.00038
論文名稱(中文) 習近平主政時期軍事事務發展之研究(2012-2016年)
論文名稱(英文) Xi Jinping in power during 2012 -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ffairs 2016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1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潘泓名
研究生(英文) Hung-Ming Pan
學號 70133019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1-12
論文頁數 29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翁明賢
委員 - 戴振良
委員 - 周湘華
關鍵字(中) 軍事事務
戰略
創新思維
SWOT
關鍵字(英) Military affairs
strategic
creative thinking
SWO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研究目的包含「瞭解習近平主政時期2012-2016年軍事事務發展之歷史背景」等四項,藉由研究中共軍事事務發展之緣起、模式、實際運用情形以及所造成之後續影響等等,著眼於中共軍事事務的發展與內涵以及習近平主政時期的機遇與挑戰等面項。本論文所蒐集之相關參考資料,區分為「中文專書」、「英文專書」兩部分;依主題與內容,分為「習近平主政時期2012-2016年的建軍論述」、「中國大陸官方刊物的論述」、「中共三中全會之決議」、「中共軍事事務發展與戰略相關的期刊」、「中共軍事事務發展與內涵之報導」等五項。
本文採質性研究之「文獻分析法」結合「SWOT」實施分析。透過文獻探討與SWOT分析,提供習近平主政時期2012-2016年軍事事務發展之探討,透視軍事事務發展輔助戰略行動之研究。以歷史、文獻瞭解中共軍事事務的發展與內涵,探討軍事事務發展之要件以及習近平主政時期的機遇與挑戰。以建構的概念,將習近平主政時期的任務與特性予以舖陳外部的機會與威脅、內部的優勢與劣勢、發掘中共軍事事務戰略發展的內容、影響與結論(包含「總結與檢討」、「心得與啟示」及「未來發展與研究建議」等三部分)。藉由本論文之研究的經驗與心得,作為提供我國軍對軍事事務發展之創新思維與參考。另外藉由本論文之研究成果,提供後續學者研究中共軍事事務發展,所需之參考資料。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contains the "Understanding Xi Jinping in power during 2012--2016 Military Affairs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 four and so on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the CPC military affairs , pattern,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case and the subsequent impact caused by the lik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ent of the CPC military affairs and Xi Jinping in power dur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 items. Related Shenkaoziliao this paper collected , the area is divided into " Chinese Books ", " English Books " in two parts ; depending on the subject and is divided into " Xi Jinping in power during the 2012--2016 years of army discourse ", " Chinese mainland official publication discussion " ,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CPC resolution " , "" CPC military affairs and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related journals "," development of CPC military affairs and connotation of the report ", etc. five .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文獻評析………………………………………………………………6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4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2
  第五節 研究架構………………………………………………………………45
第二章 中共軍事事務的發展……………………………………………………48
  第一節 中共軍事事務的緣起…………………………………………………48
  第二節 中共軍事事務的發展…………………………………………………54
  第三節 中共軍事事務的要件…………………………………………………66
  第四節 小結……………………………………………………………………75
第三章 習近平主政時期的軍事事務發展內涵…………………………………79
  第一節 觀念創新………………………………………………………………79
  第二節 領導與管理創新………………………………………………………90
  第三節 教育與訓練創新………………………………………………………111
  第四節 武器與裝備創新………………………………………………………127
第五節 小結……………………………………………………………………142
第四章 習近平主政時期的軍事事務發展的具體作為…………………………147
  第一節 策略學習………………………………………………………………147
  第二節 教育人才………………………………………………………………161
  第三節 科技訓練………………………………………………………………175
  第四節 小結……………………………………………………………………190
第五章 習近平主政時期軍事事務發展的驗證…………………………………195
  第一節 習近平主政時期任務與特性…………………………………………195
  第二節 習近平主政時期外部的機會與威脅…………………………………206
  第三節 習近平主政時期內部的優勢與劣勢…………………………………216
  第四節 小結……………………………………………………………………224
第六章 結論………………………………………………………………………234
  第一節 總結與檢討……………………………………………………………234
  第二節 心得與啟………………………………………………………………252
  第三節 未來發展與研究建議…………………………………………………258
參考書目.………………………………………………………………………….264

圖目錄
圖1-1:本論文研究架構……………………………………………………………47
圖5-1:習近平主政時期的軍事事務發展驗證SWOT分析圖…………………...233

表目錄
表2-1:國共內戰前(1927至1945年)中共軍事事務工作與內容……………59
表2-2:對日抗戰時期(1937至1945年)中共軍事事務工作與內容…………63
表2-3:國共內戰期間(1946至1949年)之中共軍事事務工作與內容………6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一平主編。強軍夢想與強軍目標。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3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軍隊領導幹部學習檔選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3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習近平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4年。
中華民國一○二年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一○二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13年。
中華民國壹百年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壹百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11年。
毛澤東。毛澤東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六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王京朝主編。軍隊建設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4年。
王貳瑞。學術論文寫作。臺北:東華書局,2011年。
白二宏、張志奇。軍事理論導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4年。
任天佑。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4。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4年。
江澤民。江澤民論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呂敬正、傅尚逵、宋恩民。當代戰略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4年。
李英。簡明軍事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肖智林、胡建剛。江澤民軍事創新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姚祖德。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國軍備發展。臺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范繼超、丁耀、李洪軍主編。學習踐行強軍目標做新一代革命軍人-2015年部隊主題教育二十講。北京:籃天出版社,2015年。
宮力、王紅續主編。新時期中國外交戰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年。
徐明善、方永剛。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徐焰。中國國防導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104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15年。
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張幼明主編。國防建設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3年。
張伊寧。中國現代軍事思想史。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全啟主編。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跨世紀軍事革命浪潮跟尖者。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
張東輝、楊春長。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年。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章傳家。科學發展觀-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郭瑞華主編。中國大陸綜覽。新北市: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13年。
陳破空。假如中美開戰-二十一世紀的戰爭。臺北市:允晨文化,2013年。
陸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黃大富主編。國防發展戰略。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
黃宏、洪保秀。世界新軍事變革中的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中美。習近平: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中共新領導人。臺北:時報文化,2011年。
葛東升。國家安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
虞少華。構築互信 推進合作:中日韓安全合作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廖國良、李士順、徐焰。毛澤東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
劉靜波。21世紀初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北京:時報出版社,2006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鄧秋陽。中國霸權:軍事和外交。新北市:哈耶出版社,2013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叢鵬。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宋均營。中國與東盟關係:矛盾可控,合作可期。載於阮宗澤(主編),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15)(頁369-380)。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
沈明室。從中共十七大看中國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載於顧尚智(主編),戰略安全論壇彙整(2007)(頁159-166)。桃園八德:國防大學,2007年。
阮宗澤。導語。載於阮宗澤(主編),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15)(頁3-10)。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
邱坤玄、譚偉恩。中國「和諧世界」外交政策之研究:國際關係理論的分析。載於楊開煌(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頁257-290)。臺北:問津堂,2007年。
軍事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軍事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戰略研究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3年。
唐奇芳。中印關係:穩定發展,開創新局。載於阮宗澤(主編),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頁357-36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
孫立昕。中阿關係:積極進取,更上層樓。載於阮宗澤(主編),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頁415-42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
翁明賢。中共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載於張五嶽(主編),中國大陸研究(頁119-158)。臺北:新文京開發,2012年。
章旦隆。胡錦濤的對外政策:戰略目標與策略運用。載於楊開煌(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頁291-318)。臺北:問津堂,2007年。
莫大華。胡錦濤的領軍、建軍、治軍與安軍之道。載於楊開煌(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頁191-230)。臺北:問津堂書局,2007年。
陳玉榮。俄羅斯形勢:內憂外困,艱難行進。載於阮宗澤(主編),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15)(頁20-3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
陳津萍。中共「十七大」後「經濟發展」走向初探。載於張文廣(主編),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析(頁69-86)。桃園:總政戰局,國防大學,2007年。
傅慧軍、嶽勝軍。資訊時代的國防政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
謝銘元。中共外交政策。載於張五嶽(主編),中國大陸研究(頁108-109)。臺北:新文京開發,2012年。
羅文俊。不能說的秘密:中共國防白皮書之戰略意涵(1998-2010)。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3年。
王厚卿、張興業主編。戰役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高成。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05年3月。 
王緝思主編。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13。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6月。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8月。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11年中共年報。新北市:中共研究雜誌社,2012年4月。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12年中共年報。新北市:中共研究雜誌社,2013年4月。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13年中共年報。新北市:中共研究雜誌社,2014年4月。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14年中共年報。新北市:中共研究雜誌社,2014年4月。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15年中共年報。新北市:中共研究雜誌社,2016年4月。 
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3月。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3月。 
戈登.克雷格 (Gordon A. Craig) 、亞歷山大.喬治 (Alexander L. George)合著。武力與治國方略:我們時代的外交問題。時殷弘、周桂銀、石斌合譯。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4年。 
亓樂義。捍衛行動:1996台海飛彈危機風雲錄。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左立平主編。國家海上威懾論。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12年10月。 
平可夫。外向型的中國軍隊。臺北市:時報出版社,1996年。 
史美珩。古典兵略。臺北市:洪葉出版社,1997年。
王公龍。保守主義與冷戰後美國對華政策。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12月。
朱浤源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市:正中書局,1999年11月。
岡棟俊、陳友合著。美國對華政策50年。廣州市 :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1年。 
房建國。中日新戰爭。臺北市:領袖出版社,2014年2月,頁20。 
門洪華著。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周蒂文。中國外敵:習近平能改變世界規則。臺北市:領袖出版社,2013年4月。 
俞正樑。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軍旗飄飄編寫組。軍旗飄飄: 新中國50年軍事大事述實。北京市: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宦鄉、楊得志等著。國防發展戰略思考。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惠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姚雲竹。戰後美國威懾理論與政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
翁明賢編。當代戰略理論與實際。新北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11年6月。
陳力。戰略地理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陳志敏。當代外交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陳雨晨。中共經濟建設的戰略與佈局。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國76年1月。 
陳崇北、壽曉松與與梁曉秋合著。威懾戰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 
張明睿。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辯證。臺北市:黎明出版社,2003年5月。 
時殷弘。國際政治與國家方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時殷弘。戰略問題三十篇--中國對外戰略思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
張山、蕭偉中合著。遏制台獨:不承諾放棄武力。北京市: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8月。 
張慧英著。超級外交官:李登輝和他的務實外交。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年11月。 
郭壽旺。華府智庫對美國台海兩岸政策制定之影響:對李登輝總統九五年訪美案例之研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
鈕先鍾。大戰略漫談。臺北市:華欣出版社,1977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8年。
裘兆琳主編。後冷戰時期美國海外出兵案例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1年。 
葛東升編。國家安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臺北市:揚智文化,2000年3月。 
鄒景雯採訪紀錄。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臺北市:成陽出版社,2001年6月。 
楊中美。中共外交教父錢其琛。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6月。 
楊旭華、蔡仁照合著。威懾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 
楚樹龍、金威合著。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3月。 
趙一明、李路、李曉華、殷衛國合著。鄧小平現代化建設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1年。 
趙全勝。大國政治與外交-美國、日本、中國與大國關係管理。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10年12月20日。 
趙春山。「和諧世界」與中共對外戰略。臺北市: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11年4月。 
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趙進軍主編。中國外交十年:2002-2012。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5月。 
趙錫君。懾戰-導彈威懾縱橫談。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劉一建。制海權與海軍戰略。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8月第二版。 
劉靜波。21世紀初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5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蔡東傑。中國外交戰略:傳統及其變遷。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 
黎蝸藤。釣魚臺是誰的?。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9月。 
謝淑麗 (Susan Shirk)著。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溫洽溢譯。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8年5月。

二、專書譯著
李柏彥(譯)。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原作者:Evan S Medeiro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原著出版年:2009),2011年。
高一中(譯)。中共軍事發展-區域與全球勢力佈局(原作者:費學禮Richard D. Fisher Jr.)。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原著出版年:2008),2011年
高一中(譯)。西太平洋海權之爭(原作者:David C. Gompert)。臺北市:國防部政務辦公室。(原著出版年:2013),2015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世界各國國防政策比較研究上冊(原作者:Douglas J. Murray and Paul R.Viotti)。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原著出版年:1994),1999年。
童光復(譯)。中共軍事現代化:戰略研析選擇(原作者:Ronald O’Rourke, Amy Chang, John Dotson)。臺北市:國防部政務辦公室。(原著出版年:2013),2014年。
蔔睿哲 (Richard C. Bush)著。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林添貴譯。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12年6月。 
大衛.藍普頓(David M. Lampton)著。同床異夢: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計秋楓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毛文傑 (James C. Mulvenon)、譚睦瑞 (Murray Scot Tanner)、邁克爾.蔡斯 (Michael S. Chase)、大衛.傅裡林格 (David Frelinger)、龔培德 (David C. Gompert)、馬丁.李比奇 (Martin C. Libicki)與包克文 (Kevin L. Pollpeter)合著。中共對美國軍事變革之反應。楊紫涵譯。臺北市:國防部,2010年2月。 
史蒂芬‧辛巴拉 (Stephen J. Cimbala)著。軍事說服力。楊紫涵譯。臺北市:國防部,2005年10月。 
史蒂芬‧辛巴拉 (Stephen J. Cimbala)著。衝突:預防、管理、終止。餘佳玲譯。臺北市:國防部,2007年9月。 
甘浩森 (Roy Kamphausen)、施道安 (Andrew Scobell)編。解讀共軍兵力規模。黃文啟譯。臺北市:國防部,2010年8月。 
甘浩森 (Roy Kamphausen)、賴大衛(David Lai)與施道安 (Andrew Scobell)合著。超越臺海:臺灣問題外的解放軍任務。顏永銘譯。桃園縣:國防大學,2010年12月。 
艾章.卡特(Ashton B. Carter)、威廉.裴利(William J. Perry) 合著。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許綬南譯。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 
艾爾.巴比 (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李美華等譯。臺北市:時英出版社,2004年。 
艾利諾.史龍 (Elinor Sloan)著。軍事轉型與當代戰爭。黃文啟譯。臺北市:國防部,2010年6月。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著。現代化中共軍力 : 進展、問題與前景。高一中譯。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3年。 
亨利依克利斯(Henry E. Eccles)著。軍事概念與哲學。奚明遠等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61年10月。 
岡田充著。領土民族主義的魔力。黃稔惠譯。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14年4月。 
孟捷慕 (James H. Mann)著。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林添貴譯。臺北市:先覺出版社,1999年。 
周湘華。遺忘的危機:第一次台海危機的真相。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12月。 
孫飛(Phillip C. Saunders)、克裡斯多福.楊(Christopher D. Yung)、史文(Michael Swaine)及楊念祖合編。中共海軍:能力擴大、角色演進。李永悌譯。臺北市:國防部政務辦公室,民國102年12月。 
唐耐心 (Nancy Bernkopf Tucker)。一九四九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大揭密。林添貴譯。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2月。 
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爾澤(Larry M. Wortzel) 編。中共軍力成長。李育慈譯。臺北市:國防部,2004年11月。 
泰利斯(Ashley J. Tellis)、譚俊輝(Travis Tanner)合編,戰略亞洲2012-13:中共軍事發展,李永悌譯。臺北市:國防部政務辦公室,民國103年5月。 
翁羅素(Rusell Ong)著。中共與美國的戰略競爭。李柏彥譯。臺北市:國防部,2013年5月。 
麥艾文 (Evan S. Medeiros) 著。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李柏彥譯。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年5月。 
傑夫.貝裡奇(G. R. Berridge)著。外交:理論與實踐。龐中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傑佛瑞.提爾(Geoffrey Till)著。21世紀海權。李勇悌譯。臺北市:國防部,2012年11月。 
喬治.霍曼斯 (George C. Homans)著。社會科學的本質。楊念祖譯。臺北市:桂冠圖書,1991年。 
費雪禮 (Richard D. Fisher Jr.) 著。中共軍事發展:區域與全球勢力佈局。高一中譯。臺北市:國防部,2011年11月。 
湯瑪斯‧謝林 (Thomas C. Schelling)著。武備的影響力。徐孟豪譯。臺北市:國防部,2007年2月。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施道安(Andrew Scobell)合著。尋求安全感的中國: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中國的對外關係。何大明譯。新北市:左岸文化,2013年4月。 
潘銳著。冷戰後的美國外交政策:從老布希到小布希。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12月。 
薄富爾(Andre Beaufre)原著。戰略緒論。鈕先鍾譯。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羅伯特‧阿特 (Robert J. Art)著。美國大戰略。郭樹勇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羅伯特‧阿特 (Robert J. Art)、羅伯特‧傑維斯 (Robert Jervis) 編。國際概念政治:常在概念和當代問題。時殷弘、吳征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羅傑‧克裡夫 (Roger Cliff)、約翰‧費 (John Fei)、傑夫‧哈根 (Jeff Hagen)、伊莉沙白‧海格 (Elizabeth Hague)、艾瑞克‧赫金伯翰 (Eric Heginbotham)、約翰‧史提廉 (John Stillion)著。21世紀中共空軍用兵思想。楊紫涵譯。臺北市:國防部,2012年9月。

三、期刊 
中共研究雜誌社資料室。「大陸發表『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白皮書」。中共研究。第46卷第10期,2012年。 
王公龍。「危機決策模式的選擇性應用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第6卷第5期,2005年。 
王志鵬。「中國大陸海軍穿越第一島鏈的戰略意涵」。中共研究。第47卷第3期,2013年。 
王崑義。「臺海危機控制與『決戰境外』的戰略分析」。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 
王崑義。「中國的『和諧外交』與對南太平洋的擴展」。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3卷第3期,2007年。 
王逸舟。「劍拔弩張時可能擦槍走火,這反而是危中之機」。世界知識。2012年 19期 (2012年10月),頁23。 
王逸舟。「周邊外交研究需要創新」。國際展望。第2期,2013年。 
王逸舟。「新一代領導人外交戰略七個關鍵詞」。人民論壇。第4期,2014年。 
平可夫。「向藍色海洋進軍:中共戰略的演變及發展」。尖端科技。第110期,1993年。 
石斌。「從強制外交到多邊協調:解析美國對朝核問題的政策」。國際觀察。第2期2004年。 
伏觀。「安內攘外,形塑『中國夢』」。中共研究。第47卷第5期,2013年。 
沈明室。「中共十八大後的外交與國防政策 」。戰略安全研析。第90期,2012年。 
沈明室。「2012年美中軍事交流的回顧與展望」。戰略安全研析。第93期,2013年。 
沈明室。「共軍北海艦隊近期西太平洋遠航訓練的戰略意涵 」。中共研究。第47卷第2期,2013年。 
何思慎。「『習安會』對日『中』關係發展及東海局勢之影響」。亞太和平月刊。第6卷第12期,2014年。 
肖剛、何應華合著。「強制外交:西方國家軍事外交的核心內涵-兼論中國軍事外交不同於西方強制外交的哲學基礎 」。國際論壇。第11卷第6期,2009年。 
林子喬。「美智庫2049計劃研究所報告『日本防衛態勢評估:美國觀點』」。國防情勢雙周報。第73期,2013年。 
林宏宇。「中國海洋戰略困境:成因與對策」。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2012年。 
林正義。「當前中日關係與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2014年。 
林柏州。「近期6-9月亞太地區之跨國軍演研析」。國防情勢雙周報。第55期,2012年。 
林柏州。「日本防衛省『2013東亞戰略概觀』之評析」。國防情勢雙周報。第68期,2013年。 
林柏州。「2014年第13屆『香格里拉對話』研析」。國防情勢雙周報。第91期,2014年。 
林柏州、簡佩吟合著。「中共國防部長常萬全訪美觀察」。國防情勢雙周報。第75期2013年。 
林泰和。「從釣魚臺領土爭議觀察中國大陸戰略作為-擱置、合作、升高」。中共研究 第48卷,第3期,2014年。 
林賢參。「日『中』海權發展與釣魚臺爭議-『安全困境』的觀點」。展望與探索 第11卷,第10期,2013年。 
林麗香。「中共軍事外交目的研析」。展望與探索 第3卷,第12期,2005年。 
林麗香。「中共組織衝突之探析-軍隊系統與外交系統之衝突為例」。中華戰略學刊 。101年夏季刊,2012年。 
季志業。「中日矛盾持續升溫的實質與內在邏輯」。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2014年。 
易堅立。「從『安倍主義』看日本對外政策」。戰略安全研析。第93期,2013年。 
倪世雄、潛旭明。「十八大以來的中國新外交戰略思想初析」。學術前沿。第46期,2014年。 
鬱志榮。「釣魚島鬥爭目標:迫使日本解除實際控制邊海域」。社會觀察。第10期,2012年。 
胡敏遠。「拜登亞洲行的成果分析-『權力平衡』的觀點」。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39期,2014年。 
段聰聰、楊婷婷合著。「中國將軍們談釣魚島:痛擊日本對國際正義的挑戰」。祖國。 第18期,2012年。 
宮力。「日本對中國崛起的不適應症與中國的戰略應對」。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2014年。 
徐光裕。「未來十年,解決海疆問題關鍵期」。社會觀察。第10期,2012年。 
馬立德、徐以連合著。「近期中(共)、日釣魚台衝突之觀察」。戰略安全研析。第94期,2013年。 
唐家璿。「坦誠面對事實,及時有效溝通,切實管控危機」。世界知識。第18期,2012年。 
高新生。「島嶼與新世紀中國海防建設」。國防。第11期,2006年。 
高新生。「中國海防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與對策」。國防。第11期,2005年。 
高聖惕。「從臺灣的角度觀察中國大陸及韓國在聯合國大陸礁層界限委員會(CLCS)針對東海的部分提案」。中共研究。第47卷第3期,2013年。 
孫國祥。「中國大陸的海洋戰略及其在南海對臺灣的鑲嵌策略」。中共研究。第47卷第3期,2013年。 
孫繼東。「強制性外交與古巴飛彈危機」。理論觀察。第44期,2007年。 
郗潤昌。「大國爭奪建立世界新秩序主導權的鬥爭」。瞭望(海外版)。第19期,1991年。 
陳一新。「習李體制下的中國大陸外交戰略」。中共研究。第47卷第8期,2013年。 
陳志敏、常璐璐合著。「權力的資源與運用:兼論中國外交的權力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2012年。 
陳嘉生。「2012年中國大陸國防白皮書的戰略意涵」。中共研究。第47卷第5期,2013年。 
陳嘉生。「中國大陸2013年軍事情勢總結與未來趨勢」。中共研究。第48卷第1期,2014年。 
陳國雄整理。「日本防衛研究所『中國安全戰略報告2012』節錄」。臺灣安保通訊。第25期,2013年。 
許陳靜。「中央軍委強硬表態,四大軍區連續演習,中國軍方警告日本」。環球人物。第196期,2012年。 
張立德。「共軍艦隊航近釣魚臺海域綜情簡評」。國防情勢雙周報。第56期,2012年。 
張立德。「中共『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報告簡評」。國防情勢雙周報。第67期,2013年。 
張立德。「中共海軍近期發展及對區域安全之影響研析」。國防情勢雙周報。第76期2013年。 
張立德。「『中』俄『海上聯合2013』軍演研析」。國防情勢雙周報。第73期,2013
年。 
張清敏。「中國對外關係的國內管理和內外統籌:國內因素與中國對外政策」。世界經濟與政治。第8期,2013年。 
張惠玉。「軍事外交與維護國家利益」。黨政論壇。第4期,2010年。 
張登及。「東亞變局與中共十八大後的外交政策」。戰略安全研析。第91期,2012年。
張登及。「2014年中共『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之對外政策與其對臺灣之意涵」。中共研究。第48卷第4期,2014年。 
張磊。「論美國軍事介入中日與中菲島嶼爭端的可能性—以軍事同盟條約為視角的比較研究」。美國問題研究。第 1期,2012年。 
曹瑋。「擱置外交-解決領土爭端問題的外交理念新探索」。太平洋學報。第19卷第1期,2011年。 
彭光謙。「調整戰略思路,積極應對日本軍國化的嚴峻挑戰」。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2014年。 
舒孝煌。「2049計劃研究所《中共解放軍無人空中載具計畫》報告詳析」。國防情勢雙周報。第69期,2013年。 
舒孝煌。「美國海軍巡邏機遭中共戰機攔截及其影響」。國防情勢雙周報。第99期,2014年。 
程長志。「第三者之介入--以美國在臺海危機 (1995~1996) 角色扮演」。慈濟技術學院學報。第14期,2009年。 
曾復生。「美『中』日亞太戰略競逐形勢剖析」。戰略與評估。第3卷第2期,2012年。 
隆國強。「我國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重大改變」。學習月刊。第529期,2013年。 
楊昊。「十八大後中共的南海戰略動向」。戰略安全研析。第93期,2013年。 
楊雅琪。「各國對中共2013年『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報告書觀點」。國防情勢雙周報。第69期,2013年。 
楊雅琪。「2014年亞太經合高峰會後之區域安全情勢」。國防情勢雙周報。第104期2015年。 
楊雅琪、簡佩吟。「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刊登中共東海防空識別區分析報告」。國防情勢雙周報。第85期,2014年。 
楊開煌。「『中國夢』下的新世紀外交」。中共研究。第47卷第8期,2013年。 
翟文中。「中共海軍艦隊出訪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100年秋季刊,2011年。 
劉一建。「中國未來的海軍建設與海軍戰略」。戰略與管理。第5期,1999年。 
劉文斌。「『中國夢』實踐過程面臨嚴苛挑戰」。中共研究。第48卷第2期,2014年。 
劉宜友。「『分而共治』的中國大陸海事執法力量」。中共研究。第47卷第2期,2013年。 
劉智年。「中共對臺戰略運用及其成效:從『強制外交』戰略觀點分析」。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6期,2011年。 
劉楠來。「戰爭手段處置海洋爭端不合時宜」。祖國。第 24期,2012年。 
劉蘭、蔣昌建合著。「聯盟情境下試探型強制外交行為探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2012年。 
聞航。「鄧小平解決海洋爭端的戰略思想」。領導文萃。第9期,2011年。 
應天行。「2012年中國大陸頻密試射洲際飛彈之研析」。中共研究。第47卷第8期,2013年。 
蔡明彥。「習近平『中國夢』面臨的外交挑戰」。中共研究。第47卷第8期,2013年。 
蔡明彥。「近期『中』、日關係的走向」。中共研究。第48卷第5期,2014年。 
劉承宗。「析中共國家、國防、軍事戰略的相互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33卷第4期,1990年。 
學報編輯部。「中國海監發力,掌握維權執法主動權-在釣魚島海域成功驅逐日本侵權船隻」。太平洋學報。第21卷第4期,2013年。 
魏光啟。「反強制外交透析」。江南社會學院學報。第13卷第3期,2011年。 
謝奕旭。「觀察中共『十八大』後軍事發展及其戰略意圖分析」。中共研究。第48卷第2期,2014年。 
謝書旻。「中共與周邊國家海洋主權糾紛走勢」。中共研究。第47卷第3期,2013年。 
鍾堅。「中共在台海危機的軍事企圖」。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53期1994年。 
韓旭東、趙大鵬合著。「從美日聯盟看釣魚島爭端及我國的對策」。亞非縱橫。第5期,2012年。 
簡佩吟。「美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鄧蒲賽訪亞觀察」。國防情勢雙周報。第68期,2013年。 
譚箭。「發揮海事機構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職能」。中國海事。第5期,2013年。 
王偉賢。「共軍2014年聯合軍演對我防衛作戰之啟示」。陸軍學術雙月刊。第51卷第544期,2015年。
王瑋琦。「面對中共未來對『南海防空識別區』的構想與規劃之研析」。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42期,2014年。
吳建德。「中越南海爭端與兩岸關係」。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43期,2014年。
吳建德。「圍棋與戰略:中共戰略文化研究途徑探討」。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47期,2015年。
洪志安。「從國防經費變動看中共文武關係」。黃埔學報。第62期,2012年
張克名。「2015年中共『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之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122期,2015年
張琪閔。「習近平『能打勝仗』之強軍目標初探」。國防雜誌,第29卷第6期,2014年。
曹雄源。「透析歐巴馬政府亞太再平衡戰略」。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39期,2014年
陳津萍。「中共十八大中央軍事委員會改組之評析」。國防雜誌,第28卷第1期,2013年。
陳津萍。「習近平對中共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國防雜誌。第28卷第5期,2013年。
董慧明。「論美中新型大國關係:戰略競爭與複合互賴」。國防雜誌,第29卷第1期,2014年
劉宜友。「中共十八大後的軍事現代化」。國防雜誌。第28卷第1期,2013年。
劉秋苓。「中共有限軍事力量的策略運用」。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8卷第4期2014年。
劉秋苓。「中國大陸在南海島嶼填海造陸的戰略佈局」。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47期,2015年。
劉躍進。「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下的傳統國家安全問題」。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年。
盧文豪。「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下澳洲軍事部署戰略意涵探討」。國防雜誌。第30卷第2期,2015年。
戴政龍。「對『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之評析」。展望與探索。第13卷第7期,2015年。
謝之鵬。「高技術條件局部戰爭下中共戰役理論與指導研析」。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10期,2010年。
羅春秋。「『中國夢』下解放軍軍隊改革的探討」。國防雜誌。第29卷第4期,2014年。
潘進章。「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國防和軍隊建設影響」。國防雜誌。第30卷第5期,2015年。
Mohan Malik。「中共與戰略失衡:亞洲十年的權力轉移」。周茂林譯。國防譯粹。第42卷第1期,2015年。 
潘進章。「習近平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之探究」。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50期,2016年。
潘進章。「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初探」。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35期,2013年。張琪閔。「習近平『能打勝仗』之強軍目標初探」。國防雜誌。第29卷第6期,2014年。

四、學位論文
胡聲平。中共「安全觀」的演變-從江澤民到習近平。載於「中國政治學會2014年年會」暨「國際政經劇變與民主治理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32)。臺北:中國政治學會,2014年。
陳建仲。「亮劍」之後的中國大陸-2013年外交形勢的回顧與展望。載於「2013年中國大陸情勢總結及未來發展趨勢」學術論壇專輯(頁103-115)。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13年。
賴嶽謙。中國大陸2013年兩岸情勢總結與未來趨勢。載於「2013年中國大陸情勢總結及未來發展趨勢」學術論壇專輯(頁54-65)。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13年。
林正益。胡錦濤主政時期軍事外交之建構: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桃園: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金文中。「中國大陸國際關係研究之發展:以現實主義為例」。桃園: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隆禎。「胡錦濤時期國防政策之研究」。桃園:中央員警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楊建基。「中共一體化聯合作戰之研究」。桃園: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許勝泰。「胡錦濤時期的中共南海戰略行動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2015年。 
沈忠邦。「解放軍現代化研究:檢視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台北縣淡水鎮: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所碩士在職專班,2009年。

五、已出版之會議論文集 
施正權。「行動戰略概念之研究:古典與現代的可能整合」。在戰略安全:理論建構與政策研析論文集,翁明賢主編。新北市:淡江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11月,頁105-144。 
翁明賢。「釣魚台與區域安全意涵」。在釣魚台爭議與和平解決途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與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編,2012年6月15日,頁12-57。 
章旦隆。「近期釣魚台主權爭議發展觀察」。在穩中求進、互利雙贏:兩岸關係新格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2013年9月27日,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編,頁22-31。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2013年12月。 
賴怡忠。「美國在釣魚台爭議中的角色」。在釣魚台爭議與和平解決途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2012年6月15日,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與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編,頁172-189。

六、政府單位報告 
外交部。日韓大選後東北亞情勢新局我國因應作為 。臺北市:外交部,2012年。 
國防部。100年中共軍力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2011年。 
國防部。101年中共軍力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2012年。 
國防部。102年中共軍力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2013年。 
國防部。103年中共軍力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2014年。 
國防部。五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畫報告。臺北市:國防部,2011年。 
國防部。五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畫報告。臺北市:國防部,2012年。 
國防部。五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畫報告。臺北市:國防部,2013年。 
國防部。五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畫報告。臺北市:國防部,2014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102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2013年。 
駐日本代表處。釣魚臺列嶼最新情勢與台日關係之進展。臺北市:外交部,2012年。 
國防部。臺日關係之發展與未來展望 。臺北市:外交部,2013年。

七、專業網站 
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JFD>(2016年6月4日)。 
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MFD>(2016年6月4日)。 
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DFD>(2016年6月4日)。 
國家圖書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BoUGWY/webmge? Geticket =1>(2016年6月4日)。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SofKwK/ webmge? Geticket=1>(2016年6月4日)。

貳、英文部分

一、書籍 
Ali, Idrees (2016, Feb 25). U.S. to Boost South China Sea Freedom of Navigation Mov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southchinasea-usa-idUSKCN0VX22B
Bloomberg News (2013, Dec 9). China Adopts Board-Game Strategy to Blunt U.S. Pivot to Asia. Retrieved from http://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3-12-09/china-adopts-board-game-strategy-to-blunt-u-s-rebalance-in-asia
Department of Justice (2014, May 19). U.S. Charges Five Chinese Military Hackers for Cyber Espionage Against U.S. Corporations and a Labor Organization for Commercial Advant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justice.gov/opa/pr/us-charges-five-chinese-military-hackers-cyber-espionage-against-us-corporations-and-labor
Easton, Ian (2013, Sept 26).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in the Asia-Pacific: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Stability. Retrieved from http://www.project2049.net/documents/China_Military_Strategy_Easton.pdf
Easton, Ian (2014, Sept). Able Archers: Taiwan Defense Strategy in an Age of Precision Strike. Retrieved from http://www.project2049.net/documents/Easton_Able_Archers_Taiwan_Defense_Strategy.pdf
Manyin, Mark E. (2012, Mar 28). Pivot to the Pacific?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Rebalancing Toward Asia. Retrieved from http://www.fas.org/sgp/crs/natsec/R42448.pdf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2004).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trieved from http://www.dod.gov/pubs/d20040528PRC.pdf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2013).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trieved from http://www.defense.gov/Portals/1/Documents/pubs/2013_China_Report_FINAL.pdf
Pearson, James (2016, Feb 25). U.S., China Agree on Draft North Korea Sanctions Resolution at U.N. Retrieved from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northkorea-nuclear-un-idUSKCN0VX2T5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0). Th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10. Retrieved from http://www.defense.gov/qdr/qdr%20as%20of%2029jan10%201600.PDF
U.S. White House (2010).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0.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rss_viewer/national_security_strategy.pdf
U.S. White House (2015).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2015.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docs/2015_national_security_strategy.pdf
Amstutz, Mark R.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 Introduction to World Politics. Boston: McGraw-Hill College, 1999. 
Art, Robert J. and Cronin, Patrick M. ed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ercive Diplomacy.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2003. 
Bruce Jentleson. Coercive Diplomacy: Scope and Limit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Policy Analysis Brief). Iowa : The Stanley Foundation, December 2006. 
Bush, Richard C. The Perils of Proximity:Chin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3. 
Byman, Daniel, and Matthew Waxman. The Dynamics of Coerci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Limits of Military Migh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Christensen, Thomas J. Worse than a monolith : alliance politics and problems of coercive diplomacy in Asia.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Christopher, Warren. In the Stream of History: shaping foreign policy for a new era.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Christopher, Warren. Chances of a lifetime. New York : Scribner, 2001. 
Cimbala, Stephen J. Military Persuasion: Deterrence and Provocation in Crisis and War. Pen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4. 
Craig, Gordon A., and George, Alexander L. Force and Statecraft : Diplomatic Problems of Our Time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Dittmer, Lowell and Kim, Samuel S. eds., China'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 .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Folta, Paul H. From Swords to Plowshares: Defense Industry Reform in the PRC.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Freedman, Lawrence. Strategic Corecion: Concepts and Cas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Garver, John W. Face Off :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7. 
George, Alexander L., David K. Hall and William E. Somons. The Limits Of Coercive Diplomacy: Laos, Cuba, Vietna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1. 
George, Alexander L. Forceful Persuasion: Coercive Diplomacy as an Alternative to War.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1991. 
George, Alexander L., and William E. Somons., eds. The Limits Of Coercive Diplomacy. 2nd.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94. 
George, Alexander L., and Richard Smoke. Deterrence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Gong, Gerrit W. and Lin, Bih-jaw. ed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t a Time of Change . Washingti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4. 
Harris, Lillian., and Worden, Robert., eds. China and the Third World. Dover: Auburn House, 1986. 
Herring, Eric. Danger and Opportunity: 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Crisis Outcomes.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6. 
Mann, James H. About face :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2000. 
Mearsheimer, John J. Why Leaders Lie: The Truth About Lying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Jackbsen, Peter Viggo. Western Use of Coercive Diplomacy after the Cold War : A Challenge for Theory and Practiv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1998. 
Kegley, Charles W. and Raymond, Gregory A. From War to Peace: Fateful Decision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2002. 
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 :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Lauren, Paul Gordon. eds. Diplomacy: New Approaches in History, Theory, and Polic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79. 
Lin, Bih-jaw. Ed. The Aftermath of the 1989 Tiananmen Crisis in Mainland China. Boulder: Westview Press. Inc, 1991. 
Lund, Michael S. Preventing violent conflicts : a strategy for preventive diplomacy. Washington, D.C. : United State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1996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 New York : W.W. Norton , 2003. 
Morgan, Forrest E. Compellence and the strategic culture of imperial Japan : implications for coercive diploma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Westport, Conn. : Praeger, 2003. 
Nathan, James A. Soldiers, Statecraft, and History: Coercive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Westport, Conn. : Praeger, 2002.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1,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Washington D.C. : Defense Department, 2011.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2,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Washington D.C. : Defense Department, 2012.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4,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Washington D.C. : Defense Department, 2014 . 
Organski A.F.K. and Jack Kugler. The War Ledg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Pape, Robert A. Bombing to Win: Air Power and Coercion in War.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Ross, Robert S. Chinese Security Policy: Structure, Power and Politics. London : Routledge, 2009. 
Schelling, Thomas C.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1980. 
Schelling, Thomas C. Arms and Influe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Schultz, Kenneth A. Democracy and Coercive Diplomac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Suettinger, Robert L. Beyond Tiananmen : 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3. 
Swaine, Michael D, and Ashley J. Tellis. Interpr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Future.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0. 
Swaine, Michael D.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i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1998. 
Tai, Wan-chin. The secur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 and Taiwan : after the 1996 mini-crisis. Taipei : Tamkang University, 1997. 
Tanner, Murray Scot. Chinese Economic Coercion Against Taiwan:A Tricky Weapon to Use.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7. 
Tucker, Nancy Bernkopf. China Confidential: American Diplomats and Sino-American Relations:1945-199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2001. 
Walsh, J. Richard. Change, Continuity and Commit-ment: China's Adaptive Foreign Policy . New York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 Inc, 1988. 
Wiegand, Krista E. Enduring Territorial Disputes : Strategies of Bargaining, Coercive Diplomacy and Settlement. Athens :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11. 
Zhao, Suisheng., ed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the 1995-1996 crisis. New York : Routledge, 1999. 

二、期刊 
Bau, Tzong-Ho. “Peking's Diplomatic Strategies in a Changing World,” Issues & Studies 29, no.3 (March 1993) : 33-51. 
Bodansky, Yossef. “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ce Again Seeks Global Military Options,” Defense & Foreign Affairs Strategic Policy 20, no.4 (April 1992) : 8-10. 
Buzan, Barry and Segal, Gerald. “ Rethinking East Asian Security,” Survival 36, no.2 (Summer 1994) : 3-21. 
Chen, Qimao. “New Approaches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Asian Survey 33, no.3 (March 1993) : 237-251. 
Chen, Qimao.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Causes,Scenarios, and Solutions,” i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the 1995-1996 crisis. Ed. Suisheng Zhao. New York : Routledge, 1999:127-159. 
Freeman Jr., Chas. W. “ Preventing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 Restraining Taiwan--and Beijing,” Foreign Affairs 77, no.4 (July/August 1998) : 6-11. 
Grant, Richard L.“China and Its Asian Neighbors: Looking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17, no.1 (Winter 1994):59-69. 
Herz, John H.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2, no.1(1950):157-180. 
Inkster, Nigel. “Nigel Inkster : SLD 2014-the gloves come off .” IISS, (June 2, 2014). 
James, Patrick, and Enyu Zhang. “Chinese Choices: A Poliheuristic Analysis of Foreign Policy Crises, 1950–1996.”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1, no.1 (March 2005) : 31–54. 
Jencks, Harlen W. “The PRC's Military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Issues & Studies 30, no.1 (November 1994): 65-103. 
Jentleson, Bruce W.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 and Coercive Diplomacy: Restraining More Than Remarking Government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06, no.1 (Spring 1991) : 57-82. 
Jentleson, Bruce W. and Whytock, Christopher A. “Who won Libya? : the Force-Diplomacy Debat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oli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30, no.3 (Winter 05/06) : 47-86. 
Jervis, Robert. “Getting to Yes With Iran:The Challenges of Coercive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92, no.1 (January/February 2013):105-115. 
Lauren, Paul Gordon. “Ultimata and Coercive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6, no. 2(June 1972) : 131-165. 
Langenheim, William S. “Give Peace a Chance: First, Try Coercive Diplomacy.”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55, no.4 (Autumn 2002) : 49-71. 
Lin, Cheng-Yi, “The U.S. Factor in the 1958 and 1996 Taiwan Strait Crises.” Issues and Studies 32, no.12 (Dec. 1996) :14-32. 
Nishihara, Masashi.“Asian Perspectives in 2011: China's “Coercive” Diplomacy leads to new Power Alignments,” RIPS Policy Perspectives, no.11 (2011) : 1-12. 
Petersen, Walter J. “Deterrence and Compellence :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Conventional Wisdom.”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30, no.3 (Sep 1986) : 269-294. 
Ross, Robert S. “China and the Cambodian peace process: the value of coercive diplomacy,” Asian Survey 31, no.12 (Dec. 1991) : 1170-1185. 
Ross, Robert 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onfrontation : Coercion, Credibility, and Use of Forc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5, no.2 (Fall 2000) : 87-123. 
Segal, Gerald. “As China Grows Strong,” International Affairs 40, no.4 (Summer 1988) : 217-231. 
Shambaugh, David.“Peking's Foreign Policy Conundrum since Tienanmen Peaceful Coexistence vs. Peaceful Evolution,”Issues & Studies 28, no.11 (Nov. 1992) : 65-85. 
Peaceful Coexistence vs. “The Insecurity of Security: The PLA's Evolving Doctrine and Threat Perceptions Towards 2000,”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13, no.1 (Spring 1994) : 3-25. 
Peaceful Coexistence vs. “ Growing Strong: China's Challenge to Asian Security,” Survival 36, no.2 (Summer 1994) : 43-59. 
Stein, Janice Gross. “Deterrence and Compellence in the Gulf, 1990-91: A Failed or Impossible Task?.”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7, no.2 (Fall 1992) : 147-179. 
Scobell, Andrew. “Show of Force: Chinese Soldiers, Statesmen, and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15, no. 2 (Summer 2000) : 227–246. 
Tai ,Wan-chin. “U.S. Intervention in March 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model of coercive diplomacy.” Tamka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 no.1(March 1998) :1-20. 
Waxman, Matthew,. “Coalitions and Limits on Coercive Diplomacy,” Strategic Review (Winter 1997) : 38-47. 
Wiegand, Krista E. “ China's Strategy in the Senkaku/Diaoyu Islands Dispute: Issue Linkage and Coercive Diplomacy.” Asian Security 5, no. 2 (2009) : 170-193. 
Whiting, Allen S. “China's Use of Force, 1950-96, and Taiw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6, no.2 (Fall 2001) : 103-131. 
Wu, Yu-Shan.“The Collapse of the Bipolar System and Mainl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Issues & Studies 29, no.7 (July 1993) : 1-25. 
You Ji. “Changing Leadership Consensus: The Domestic Context of War Games,” i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the 1995-1996 crisis. Ed. Suisheng Zhao. New York : Routledge, 1999:77-98. 
Youngson, Patricia,. “Coercive Containment: The New Crisi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5, no.5 (August 2001) : 37-52. 
Zhao, Suisheng. “Beijing's Percep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Foreign Policy Adjustment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11, no.3 (Fall 1992):70-83. 
Zhao, Suisheng. “Changing Leadership Perceptions: The Adoption of A Coercive Strategy,” i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the 1995-1996 crisis. Ed. Suisheng Zhao. New York : Routledge, 1999:99-126. 

三、學位論文 
Brennan, Richard. “The Concept of "Type C" Coercive Diplomacy: US Policy Towards Nicaragua During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 1981-1988.”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9. 
Goodfellow, Troy Stephen. “ Period, Power and Purpose : Understanding Compellent Threa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h.D. diss.,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0. 
Moore, Gregory John. “Tiananmen, Taiwan and Belgrad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flict in Sino-American relation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Denver, 2004. 
Winter, Andrew C. “You and What Army? Coalitions and Coercive Diplomacy.” Ph.D. dis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0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