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3200912322600
DOI 10.6846/TKU.2009.01193
論文名稱(中文) 冷戰後中國-印度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China-India Relations after Cold War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廖建興
研究生(英文) Chien-Shing Liao
學號 79426001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09
論文頁數 19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高成
委員 - 邱坤玄
委員 - 甘逸驊
關鍵字(中) 和平共處五原則
麥克馬洪線
平衡外交
東向政策
珍珠鏈戰略
關鍵字(英) Panchsell
McMahon Line
Diplomatic Balance
Eastward Development Policy
Stream of Pearl Strateg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共與印度曾都是不結盟國家的領導者,但1962年的邊界戰爭完全改變了原有的關係。冷戰後因為雙方國力發展的需要,不斷的透過高層互訪尋求改善,重申通過去平等協商,公正合理的「和平共處五原則」以及雙方都能接受的邊界問題解決方案。同時,印度也首度承認「西藏自治區」是中共領土的一部分,中共也承認錫金主權屬印度所有,並逐步發展出以經貿、文化、科技為主軸的合作關係。
蘇聯瓦解、兩極體系不復存在,起而代之的是多極的區域霸權,彼此的外交關係,均以南亞爭奪為中心,防範對方成為此區域強權;除了透過外交互動、經貿以及軍事合作,希冀維持和諧關係,也在印度洋、巴基斯坦及能源等問題上相互競爭,因兩國在各方面的競、合,也對區域內美、俄、日等大國形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本論文主要是藉由地緣政治及歷史等研究途徑,透過文獻分析與比較分析法,研究、分析中、印關係發對亞太安全之影響,並就事件發生,歸納雙方未來可能的交往模式與彼此關係。
英文摘要
China and India were once the leaders of the “Non-Allied Countries” until the border conflict, which took place in 1962, chang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untries. However, due to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national power post Cold War, both China and India had continuously exploit the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untries by high official visits to each other, reclaim the “Panchshell” and a peaceful resolution of the border issue. India took the initiative by recognizing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is part of China’s territory.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recognized Sikkim belongs to India. Both countries gradually built a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focus on economy, cultur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 
 	  The Bi-Polar sovereignty vanished with corruption of Soviet Union. The Multi-Polar region hegemony rose with the common diplomatic concern: striving for the dominance in South Asia and block other side to become regional hegemony. On one hand, these two countries tried to maintain harmonic relationship through diplomatic interaction, economic and military coop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fighting over issues concerning Indian Ocean, Pakistan and energy resource. The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had various impacts on other countries like United States, Russia and Japan.
The intent of the research is to increase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how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might affect the security of Asia-Pacific region. By implementing analysis of archives and studies of geopolitics and history,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o indicate the possible interactive pattern and relations of these two countr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以及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一、地緣政治	5
二、中、印關係發展	6
三、中共的外交政策	8
四、印度的外交政策	8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0
一、研究途徑	10
二、研究方法	12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2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一、研究範圍	13
二、研究限制	14
第二章  中、印關係發展之回顧	15
第一節  中共建政初期的中、印關係	15
一、毛澤東的「中間地帶論」	15
二、尼赫魯之大國思想與具體表現 16
三、中印外交關係建立	18
第二節    邊界戰爭與衝突時期	20
一	西藏事件	21
二	中、印邊界爭議	24
三    1962年邊界戰爭後之中、印關係	33
第三節  關係正常化時期(1977-1988年)	38
小結 41 
第三章  冷戰後中國之外交政策	43
第一節  新安全觀的意涵與原則	43
一、意涵	44
二、新安全觀的核心	45
三、新安全觀的對外原則	47
四、中共新安全觀的限制與挑戰	48
第二節  大國外交之背景、目的與具體作為	50
一、「大國外交」形成背景	50
二、目的	52
三、具體作為	53
四、限制	55
第三節  睦鄰外交與能源外交	56
一、睦鄰外交的戰略思考	56
二、睦鄰外交具體成就	58
第四節  中國對印度的外交策略	70
小結 73
第四章  冷戰後印度之外交政策	74
第一節  影響印度外交政策的因素	75
一、地緣政治因素與冷戰後國際局勢變革	75
二、美國全球戰略調整	77
三、印度安全戰略嬗變	78
第二節  從不結盟到全方位外交	81
第三節  印度大國外交的政策制定與內涵	89
一、經濟外交	89
二、東向政策	90
三、關注非洲	90
四、積極參與聯合國事務	91
第四節  印度對中國的外交策略	91
小結…….	96
第五章  冷戰後中、印的競爭與合作	98
第一節  中、印雙方的外交互動的發展	98
一、中、印兩國外交互動	98
二、美國因素對中、印外交互動發展之影響	103
三、俄國對中、印雙方外交互動發展的影響	104
第二節  中、印雙方經濟合作的發展	105
一、中共經貿發展現況	105
二、印度經濟現況	109
三、中、印經濟合作情形	114
第三節  中、印雙方軍事合作發展	115
一、中共推展軍事交流之戰略意涵	115
二、中、印軍事交流	116
第四節  冷戰後中、印的競爭與衝突分析	117
一、印度洋的爭奪	118
二、巴基斯坦問題	119
三、石油問題	120
小結 122
第六章 中印關係發展對亞太安全之影響	125
第一節  中印關係發展對美國之影響	125
一、中印合作對美之影響	125
二、中印衝突對美國之影響	133
第二節  中印關係發展對俄羅斯之影響	135
一、中印合作對俄國之影響	135
二、中印衝突對俄國之影響	145
第三節  中印關係發展對日本之影響	149
一、中印合作對日本之影響	149
二、中印衝突對日本之影響	162
第四節 中印關係對台灣之影響	166
ㄧ、台灣對中共的重要性	166
二、中印關係對台灣的影響	167
小結 171
第七章 結論	174
第一節	研究心得	174
第二節	未來發展	178
一、中共要成為強權仍有待努力	178
二、未來中、印與俄國關係發展日趨密切	179
三、印度在國際間角色越來越重要	182
四、中、印與東協國家關係的發展	183
五、中、印關係朝向同盟路線前進	185

參考書目 188
ㄧ、中文部分 188
二、外文部分 196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 13
圖2-1 中印領土爭議圖 30
圖3-1 中國全球能源策略版圖 69
圖6-1  131
圖6-2  134
圖6-3  139
圖6-3-1  139
圖6-4  147
圖6-5  158
圖6-6  161
圖6-7 日本與中印衝突關係戰略三角圖 165

表  目  錄

表3-1 傳統安全觀與中共「新安全觀」之比較 44
表3-2 冷戰後中、日、韓三國高峰會發展 60
表3-3 中國與東南亞主要國家聯合聲明 61
表3-4中共石油消費量、產量、進口量、進口依存度統計與預測 63
表3-5 中國石油產量預測結果比較 65
表5-1  2004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率TOP15排行表 106
表5-2 印度及中國經濟條件對照表 11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陸忠偉)。2000年12月。《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出版社。
2.王在幫、方華。2000年。《未來5~10年中國的國際戰略環境與對外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
3.王彥明。2000年10月。《大國的命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4.王良能。2002年3月。《中共的世界觀》。台北:唐山出版社
5.王逸舟。2003年12月。《全球政治與中國外交》。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6.王佳皇、潘中道等譯。2002年12月。《當代社會研究法》。臺北:學富文化出版社。
7.王義桅、唐小松譯。2003年,《大國政治的悲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史蒂文‧梅茲(Steven Metz)著;余忠勇譯。2002年4月。《美國戰略: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的議題與方案》。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8.王崑義、蔡裕明。<和平崛起:轉型中的中國國際戰略與對台戰略思考>。《全
球政治評論》。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2005年1月。
9.方永剛、唐複全著。2001年9月。《大國逐鹿-新地緣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0.丁樹範主編。2002年。《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出版社。
11.巴忠倓、糜振玉、俞源等編。2004年5月。《中國的經濟安全與發展-第二屆
中國國家安全論壇文集》。北京:時事出版社。
12.田民洲主編。2001年12月。《印度軍情內幕》。北京:新華出版社。
13.巨克毅主編。2004年10月。《台海安全的危機與轉機》。臺北:鼎冒圖書出版社。
14.包宗和、吳玉山主編。1999年3月。《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5.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年10月。《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手冊》。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6.西元正編;楊連仲、張瑞帆等譯。2002 年6月。《美國聯盟的新挑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7.宋興洲。<當前台灣經濟發展的挑戰與困境>。《第八屆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2002年12月13日。
18.沈赫周。<中共改革開放後西藏自治區旅遊經濟之限制與對策(1978-1993)>。《展望與探索》,2004年3月。
19.朱斤昌。2002年1月。《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
20.宋國濤等著。2002年1月《中國國際環境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21.李寶俊。1999年12月。《當代中國外交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22.李芳、劉沁秋。2002年5月。《印度-在第三條道路上躑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3.李殿仁主編。2003年5月。《世界軍事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24.李而炳主編。2004年8月。《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
25.汝信、陸學一、李培林等編。《200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6.牟衛民編著。2000年1月。《隔岸觀潮—外國政要眼中的中國》。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7.宋國誠主編。2002年11月。《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28.何思慎。1999年6月。《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29.吳東林。2002年10月。《巨變中的強權戰略-體系變遷與美中台三角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
30.許志嘉。2004年。《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市:生智出版社。
31.傅國樑、曹炳陽著。2004年9月。《懷柔的中國?-中共對外關係》。台北市:海鸽文化。
32.何新。2002年。《全球戰略問題的新觀察》。北京:時事出版社。
33.林承節主編。2001年。《印度現在化的發展道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4.林祖嘉。<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挑戰>。《中國政治論壇》,第二卷第二期,2002年2月。
35.吳心伯。<制約中國外交政策行為的四對矛盾>。《中國評論》,2001年6月。
36.徐琳。<美日安保的含金量有幾成?>,《華盛頓觀察》週刊,2005年第08期,2005年3月2日。
37.陳一新。<胡錦濤訪對美中台三邊關係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八卷,第五期,2002年5月15日。
38.許源派。<中共對台商政策研究的理論基礎>。《全球政治評論》。第七期,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2004年7月。
39.陸鴻瑜。<中共與印度、巴基斯坦分別軍演之戰略意涵>。《展望與探索》,第一卷,第十二期,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3年12月
40.黃狄龍。<胡錦濤接任中央軍委主席與對台海情勢之影響>。《展望與探索》,台北:展望與探索出版社,2004年10月15日。
41.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的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五期,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2004年1月。
42.劉華清。<堅持不移地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現代化軍隊的道路前進>。《求是雜誌》,北京:求是雜誌,第十五期,1993年。
43.<上海合作組織>。《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3年第五期,2003年10月。
44.<2005年以前中共應不會武力犯台-專訪陸委會主委林中斌,點穴戰是衝突的焦點。>。《投資中國》,第67期,1999年09月。
45.<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正在崛起—金磚四國>。《商業周刊》,901期,2005年2月28日。
46.柯恩‧史蒂芬(Stephen Philip Cohen)。2003年12月。《印度-成型中的強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印。
47.約翰斯頓‧羅斯主編;黎曉蕾、袁征譯。2001年1月。《與中國接觸:應對一個崛起的大國》。北京:新華出版社。
48.約瑟夫‧奈著;鄭志國等譯。2002年5月。《美國霸權的困惑》。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49.吳磊。2003年7月。《中國石油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0.唐昀。2004年6月。《大博殺》。北京:世界之事出版社。
51.高金鈿主編。2003年5月。《國際戰略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52.徐以驊主編。2001年。《世界之交的國際關係》。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53.徐堅主編。2004年6月。《國際環境與中國戰略的機遇期》。北京:人民出版
社。
54.范建中等著。2001年4月。《當代俄羅斯:政治發展進程與對外戰略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
55.胡鞍鋼主編。2003年1月。《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56.胡鞍鋼、門洪華主編。2003年1月。《解讀美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57.孫士海主編。1998年5月。《南亞的政治、國際關係及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8.孫士海主編。2000年5月。《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9.孫士海、葛維鈞。2003年8月。《列國志-印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
60.陳峰君主編。2004年5月《亞太安全析論》。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61.鄧小平。1993年。《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62.陶文刈等編。2003年。《中美關係與東亞國際格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3.曹永勝等編。2002年。《南亞大象-印度軍事戰略發展與現狀》。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64.梁守德等編。2004年7月。《新勢力與新國際觀》。北京:月中央編譯出版社。
65.馮玉軍。2002年1月。《俄羅斯外交決策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
66.張炳清、韓永學編著。1999年3月。《大賭局-冷戰後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7.張建邦、林中斌。1998年1月。《201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社。
68.張文木。2000年9月。《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69.張忠祥。2002年7月。《尼赫魯的外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0.張蘊岭、孫士海、韓鋒等編。2001年9月。《2000年亞太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1.張蘊岭、孫士海主編。2003年5月。《亞太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2.張蘊玲主編。2003年11月。《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國際環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3.張學明。2003年。《冷戰後國家安全觀的變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74.張幼文、黃仁偉等著。2004年3月。《2004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75.威廉‧歐佛(William.H.Overholt)著;湯麗明、鄭正紟譯。1995年。《中國一旦覺醒,天下震動》。台北市:智庫出版社。
76.高一中編譯。2001年6月《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77.張春柏、陸乃聖等譯。1995年《霸權興衰史:1500至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78.趙全勝。1999年。《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社。
79.劉慶元,2003年。《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
80.曉兵、清波編著。1995年。《中國能否打贏下一場戰爭》。台北市:周知文化事業。
81.廖理、汪韌、陳鏴等著。2002年10月。《中國到富強之路:哈佛、麻省理工著名經濟學家談中國經濟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
82.譚門(Ronald L. Tammen)、古格(Jacek Kugler)樂等合著;向駿譯。2003年12月《權力轉移: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83.趙學功。2001年7月。《當代美國外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84.趙伯東。2003年4月。《當代南亞國際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5.葉自成。2003年11月。《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86.閻學通、孫學峰。2001年9月。《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
社。
87.蘇浩。2003年5月《從亞鈴到橄欖,亞太合作安全模式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88.《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89.《亞洲時報》,http://www.atchinese.com
90.《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91.《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92.《華盛頓觀察》,http://washingtonobserver.org
93.《網希軍事》,http://netwish.net
94.《網易》,http://newscom
95.《觀滄海網站》,http://www.gchjs.com
96.《美國軍事》,http://www.usa-mil.com
97.《大紀元報》,http://www.epochtimes.com
98.《大陸工作委員會》,http://www.future-china.org
99.《大河報》,http://news.sohu.com
100.《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101.《貿發網》,http://www.tdctrade.com
102.《東森新聞》,http://www.ettoday.com
103.《大公報》,http://www.future-china.org
104.《大公網訊》,http://www.takungpao.com
105.《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http://in.mofcom.gov.cn
106.《中國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107.《台灣日本研究院》,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
108.《台灣省商業會》,http://www.tcoc.com.tw
109.《台商電子報》,http://news.cier.edu.tw
110.《台灣人四百年史》,http://www.kimen.com.tw
111.《當代中國研究》,http://www.chinayj.net
112.《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113.《台灣日報》,http://taiwandaily.com.tw
114.《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
115.《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http://cgpss.nchu.edu.tw
116.《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
117.《雅虎新聞》,http://hk.news.yahoo.com
118.《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http://www.cass.net.cn
119.《中國戰略與管理雙月刊》,http://www.future-china.org
120.《中國日報網環球資訊》,http://www.chinadaily.com.cn
121.《BBC Chinese》,http://news.bbc.co.uk/chinese
122.《國政評論》,http://www.npf.org.tw
123.《亞洲時報》,http://www.chinesenewsnet.com
124.《遠景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
125.《中國經濟時報》
126.《中國青年報》
127.《中國時報》
128.《中央日報》
129.《文匯報》
130.《臺灣日報》
131.《環球時報》
132.《經濟日報》
133.《聯合報》
134.《工商時報》
135.《世界日報》
136.《人民日報》
137.《自由時報》
138.《蘋果日報》
139.《自由時報》

二、外文部份
1. Anthony,Giddens,Runaway World: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N.Y.:Routledge,2000);Hedrick Smith,Rethinking America (N.Y:Avon Books, 1995),Introduction.
2. Alvin Toffler,-The Third Wave(N.Y.:Morrow,1980);Allen L.Hammond,“Foreign Affairs,Vol.80,No.2,March/April 2001.
3. ”Asia-China:Rapid Emergency.”Strategic Survey 2006.”
4. Brzezinski Zbigniew,The Grand Chessboard: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N.Y.:Basic Books/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1997).
5. China and India : cooperation or conflict?
6. Daniella Markheim, Promoting U.S. and Indian Prosperity ThroughFreer Trade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No. 1365 February 21, 2007,Published by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7. Defeating terrorism : strategic issue analyses
8. Evan S. Medeiros and M.Taylor Fravel , “China’s New Diplomacy”From 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2003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31101faessay82604/evan-s-medeiros-m-taylor-fravel/china-s-new-diplomacy.html
9. Eliot A. Cohen, “Defend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oreign Affairs,_Vol.79,No6,November/December2000,pp.40-56.
10. Getting MAD -nuclear 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its origins and practice.
11. Henry Sokolski, Gauging U.S.-Indian strategic cooperation, U.S. Army War College, 13 March 2007
12. John Endicott,E.Goodby,A Northeast Asia Security Conference,Internatioanl Herald Tribune,November5,2002.
13. Joseph S.Nye Jr., “Military deglobalization?:long-distance military interdepence is taking new forms,” Foreign Policy,No.118,Spring 2000 
14. Joseph S. Nye Jr.,“The Nye Report:six years lat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xific,Vol.1,No.1,2001,pp.95-103.
15.《Jane’s Defense Weekly》,Freburau 29,2003,p.4
16. M.J.Valencia,  “Energy and insecurity in
   Asia”,Survival,vol.49,no.3,Autumn 1997 ,p.96
17.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urs, Government of India ,Annual Report,2001-2002,25,on-line,Internet,15 July 2003,available from Http://meadev.nic.in/Areport pdf.
18. Pentagon Report Plays Down Chinese Military Threat.
19. Shiping Tang,「A Neutral Reunified Korea:A Chinese View」,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Seoul),Vol.XIII,No.2(Fall/Winter 1999),pp.464-483
20. Spence, Jonathan D.,”The Once and Future China.” Foreign Policy, Jan-Feb 2005.
21. South Asia in 2020 : future strategic balances and alliances
22. Susan L. Craig,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23.Colonel Theodore D. Martin, Developing strategic leaders for the war after next,
   U.S. Army War College, 13 March 2007
24.Tsai Ming-yen(蔡明彥), China’s military build-up a danger, “ Taipei Times,Nov 27,201,pp.8
25. The Costs of a Failed U.S.–India Civil Nuclear Deal.
26. The India-China relationship : what the United States needs to know
27. 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 security implications
28. The Sino-Indian border dispute and Sino-Indian relations
29. Understanding China and India : security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30. W.Gaver John :The China :ndia  .S. triangle : strategic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2002.10 .pp.52-53.
31. W.Cox Robert, “Civilizations 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n-Pacific,Vol.1,No.1,2001,Robert O. Keohane&Jesoph S.Nye Jr.,  lobalization:whats new?Whats not?(and so what?,Foreign Policy,No.118,Spring 2000,Samuel R. Berger, “A foreign policy for the global age,” Foreign Affairs, Vol.79,No.6,November/December 2000,pp..22-39.
32. W.Gaver John :The China –India – U.S. triangle: strategic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2002.10.
Michael pillsburyed. Chinese Views of futher Warfar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199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