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3200910081300
DOI 10.6846/TKU.2009.01192
論文名稱(中文) 「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共的中亞周邊安全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with China in Central Asia perimeter secur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戴君珉
研究生(英文) Chun-min Tai
學號 79527033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08
論文頁數 15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春山(Vicilichao@hotmail.com)
委員 - 張五岳(wu-yen@mail.tku.edu.tw)
委員 - 郭武平(wpkwo@mail.nhu.edu.tw)
關鍵字(中) 上海合作組織;中亞;顏色革命;戰略圍堵;多邊安全
關鍵字(英)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Central Asia;Color revolutions;Containment strategy; Multilateral secur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冷戰後中共的周邊安全環境發生了極為複雜的變化。首先,原有的兩極體系解體後,周邊多種力量顯現,矛盾衝突日益加深。其次,周邊各國力量格局不斷變化,將直接影響到周邊力量的戰略平衡和中共的安全。再次,在安全和平與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下,各國競相進行國內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最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周邊各國的共同願望,因為涉及到各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利益和力量結構的重組。
    中共的「周邊安全」在時間上具有長期佈局的特質,因此本文首先以「地緣政治研究途徑」分析中共與中亞各國間地緣政治影響所發展的變化,以及美國與俄羅斯在冷戰後的中亞戰略對中共的衝擊;再進一步以「歷史研究途徑」分析上海合作組織的源起、演變及發展運作,對中亞地區安全及中共周邊安全情勢影響;最後以「國家利益研究途徑」分析上海合作組織中對中共周邊安全實際影響層面作為及運作機制,確立中共如何在最符合國家利益的狀況下,充分運用上海合作組織配合中共對中亞周邊的安全政策。
從本文的研究心得指出,第一,國際上對「上海合作組織」認為虛弱渙散,甚至預言「上海合作組織」將出現空心化趨勢。然而事實證明,自「911事件」後,「上海合作組織」並沒有走向解體,並獲得各成員國支持與進一步發展,說明該機制的各成員國認為需要,並在維護該區域的安全方面是必要存在的。第二,「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共在冷戰後的國際環境中根據國際安全形勢和周邊地區環境,以地緣為條件在歐亞大陸中心區域建立的安全合作機制。對中共而言,中亞地區是中共保障西部周邊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維持政治穩定的一個重要戰略要地,也是外部勢力企圖進行滲透的可能通道。第三,「上海合作組織」是從解決中共邊界問題開始形成,保障邊界安全是其主要目的。上海合作組織的順利發展和有效發揮職能對維持中共周邊環境的穩定,擴大中共與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安全聯繫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第四,由於中亞地區複雜的安全形勢,美國和北約及俄羅斯均無法單獨確保中亞安全,目前「上海合作組織」在維護中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以及為中共謀得一個穩定的周邊安全環境方面,仍可以發揮獨一無二的作用。中共希望藉由上海合作組織擴展到經濟合作組織中,在經濟和能源領域發揮更大的影響。
英文摘要
The post-Cold War security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s have taken place in very complex changes. First of all, the original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bipolar system, surrounding a variety of forces appear,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have deepened. Secondly,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in the pattern of ever-changing force, i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forces surrounding the strategic balance and China’s security. Third, in a secure pea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ompeting for domestic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reform. Fin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is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surrounding countries, because the countries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status, interests and power structure of the reorganization.
     The Communist China’s “perimeter security” in time with long-term nature of the layout,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the geopolitical research approach”, analysis of China and Central Asia among countries affected by the geo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after the Cold War in strategy for the impac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Further to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approach” analysis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of the origin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pera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al security and the security situation surrounding the impac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Finally in order to “the national interest research approach” analysis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security surrounding the actual impact and operational level as a mechanism to establish how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in the circumstances, make full use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n Central Asia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o the safety of surrounding policy.
     Experiences from this study pointed out that, First,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consider weak and lax, and even predicted that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will appear hollow trend. However, facts have proven that since the “911 incident”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does not move toward disintegration, and Member States to support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Member States consider necessary, and in the maintenance of security in the region are need to exist. Second,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re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 the post-Cold Wa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ituation and the region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ake geography as condition in Eurasia center region establishment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Speak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entral Asia region is the Chinese Communists safeguards west the peripheral security, the promotion economy development, a maintenance politics stable important strategic point, also is exterior influence attempts to carry on the seepage the possible channel. Third,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s from solves the Chinese Communists boundary problem to start to form, the protection of border security are its main purposes. The Shanghai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smooth development and the effective display function to maintai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peripheral environment the stability, expands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the peripheral national politics, the economy and the safe relation has the signific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urth,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as a result of the complex security situ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NATO and Russia is unable alone to guarantee the Central Asia security, the current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as well as the Chinese Communists have gained a stable surround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will still be able to play a unique role. The Communist Communists hopes to expand into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to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n the economic and energy fields exert a greater impac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2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23
第二章   中亞安全形勢分析…………………………………… 25
     第一節  冷戰後中亞戰略地位變化……………………… 25
     第二節  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政策………………………… 34
     第三節  冷戰後美國的中亞政策………………………… 46
     第四節  冷戰後俄羅斯的中亞政策……………………… 54
第三章   「上海合作組織」發展歷程與影響分析…………… 59
     第一節  上海合作組織的背景與基礎…………………… 59
     第二節  上海合作組織的運作與實踐…………………… 69
     第三節  上海合作組織與中亞地區安全影響…………… 78
     第四節  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共周邊安全穩定影響……… 84
第四章   上海合作組織對中共周邊安全影響………………… 89
     第一節  維護多邊安全機制運作環境…………………… 89
     第二節  加強睦鄰友好反制北約戰略圍堵……………… 93
     第三節  務實經濟發展與開拓中共能源管道…………… 96
     第四節  加強三股勢力與跨國犯罪打擊 ……………… 108
第五章  結論…………………………………………………… 112
參考書目………………………………………………………… 147
附錄一  上海合作組織大事年表……………………………… 116
附錄二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 125
附錄三  上海合作組織憲章  ………………………………… 128
附錄四  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 ……  135
附錄五  中亞五國概況 ………………………………………  143
表目錄
表 1-1  國家利益的分類……………………………………… 16
表 2-1  中亞地區主要區域國際組織彙整表………………… 26
表 2-2  俄羅斯在中亞駐軍情況……………………………… 28
表 2-3  美國在中亞駐軍情況………………………………… 48
表 3-1  上海五國元首歷次會晤情形………………………… 61
表 3-2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基本資料………………………… 67
表 3-3  上海合作組織的機構組織…………………………… 71
表 3-4  上海合作組織元首歷次會晤情形…………………… 73
表 3-5  上海合作組織歷次反恐演習………………………… 80
表 4-1  上海合作組織經濟發展階段與建設………………… 100
表 4-2  裏海輸油管線主要方案一覽表……………………… 105
表 5-1  外國學者對上海合作組織的論述…………………… 112
圖目錄
圖 1-1 中亞地圖 ……………………………………………… 2
圖 1-2 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研究架構示意圖 ………………… 24
圖 2-1 美軍在中亞部署圖 …………………………………… 48
圖 3-1 上海合作組織會徽 …………………………………… 66
圖 3-2 上海合作組織架構圖 ………………………………… 70
圖 4-1 中哈石油管道路線示意圖 …………………………… 104
參考文獻
一、書籍
André Beaufre著,鈕先鍾譯,戰略緒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Andrew J. Nathan、Robert S. Ross著,何大明譯,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
Ashton B. Carter、William J. Perry著,許授南譯,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3月)。
B. H. Liddell Hart著,鈕先鍾譯,戰略論:間接路線(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6月)。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著,樂為良、黃裕美譯,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
David MacKenzie、Michael W. Curran著,蔡百銓譯,俄羅斯.蘇聯.與其後的歷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10月)。
Henry Kissinger著,林添貴、顧淑馨譯,大外交(上)(下)(臺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J. F. C. Fuller著,鈕先鍾譯,戰爭指導(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James M. Smith、William C. Thomas編著,謝豐安、吳福生譯,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5月)。
Joseph S. Nye, Jr.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月)。
Martha Brill Olcott著,李維建譯,中亞的第二次機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12月)。
Mary Kaldor著,陳世欽譯,新戰爭:全球性的組織化暴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Michael E. Brown、Owen R. Cote, Jr.、Sean M. Lynn-Jones、Steven E. Miller編著,李育慈、黃俊彥譯,中共崛起(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0月)。
Michael Pillsbury著,肖歡容譯,美國學者解讀中國安全(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9月)。
Roy Macridis ed.著,胡祖慶譯,當代各國外交政策(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5月)。
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9月)。
Stephen J. Blank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擴張後的北約:新挑戰、新任務、新部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12月)。
Steven W. Mosher著,李威儀譯,中國新霸權(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6月)。
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大棋盤(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6月)。
丁樹範,胡錦濤時代的挑戰(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編,負責任大國的路徑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10月)。
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主編,2007世界發展狀況(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4月)。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編,世界政要和名人谈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6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編著,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9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2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5~2006(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4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鑒:2006(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8月)。
中華歐亞基金會編著,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臺北:大屯出版社,2006年6月)。
巴忠倓,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5月)。
王良能,中共的世界觀(臺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3月)。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
王桂芳,中亞戰略格局與中國安全(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王逸丹,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王逸丹,全球政治與中國外交: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8月)。
王逸丹,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王逸丹,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王傳照,地緣政治與國家安全(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王緝思,中國學者看世界:非傳統安全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月)。
王緝思,中國學者看世界:國際安全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月)。
外交部新聞文化司,中共與各國建交聯合公報彙編(臺北:外交部,1999年1月)。
朱成虎主編,十字路口─中亞走向何方(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8月)。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
朱瀛泉編著,國際關係評論:2000(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朱瀛泉編著,國際關係評論:2001(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朱瀛泉編著,國際關係評論:2004(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朱聽昌主編,中國週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3月)。
亨利.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顧淑馨、林添貴譯,大外交(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年1月)。
何蘭,冷戰後中國對外關係(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10月)。
吳楚克,中國邊疆政治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7月)。
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李而炳,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8月)。
李敏倫,中國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李慎明,中國和平發展與國際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2月)。
每日新聞社外信部著,蕭志強譯,從地圖看世界紛爭(臺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沈默,地緣政治(臺北:中央圖書供應社,1967年10月)。
汪毓瑋,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0月)。
邢廣程,2006年:俄羅斯東歐中亞國家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
邢廣程,崛起的中亞(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3年6月)。
邢廣程、孫壯志,上海合作組織研究(長春:長春出版社,2007年4月)。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9月)。
周陽山,中國前途與兩岸關係(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6月)。
孟令士,新世紀全球爭霸:美國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之分析並兼論臺灣因應之道(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
孟樵,探索中共廿一世紀的軍力(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有限公司,2001年3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9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10月)。
哈伯馬斯著,杜奉賢、陳龍森譯,論社會科學的邏輯(台北:結構群出版社,1991年)。
施正峰,外交戰略(臺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臺灣心會,2004年1月)。
星野昭吉著,劉小林、梁雲祥譯,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為主體與結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2月)。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3月)。
胡宗山,中國的和平崛起:理論、歷史與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1月)。
胡鞍鋼,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胡鞍鋼,中國戰略構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胡鞍鋼、楊帆,大國戰略:中國利益與使命(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范希周,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4月)。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
倪健民、陳子舜,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唐世平、張潔、曹筱陽,冷戰後近鄰國家對華政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4月)。
夏保成、劉鳳仙,國家安全論(長春:長春出版社,2008年1月)。
夏建平,認同與國際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1月)。
孫壯志,中亞安全與阿富汗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1月)。
宮少朋,冷戰後國際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3月)。
郝文明編著,中國周邊國家民族狀況與政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
馬振崗編著,穩步向前的上海合作組織:專家學者縱論SCO(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5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93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04年12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1月)。
國際形勢與中國大陸外交學習讀本編寫組編,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學習讀本(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1月)。
崔穎,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共同發展的新實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
康紹邦、宮力編著,國際問題廿講(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5月)。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
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張亞中,全球化與兩岸統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張亞中編著,國際關係與現勢(臺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4年7月)。
張明睿,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辯證(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
張建邦,2010中共軍力評估(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
張建邦,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張植榮,中國邊疆與民族問題:當代中國的挑戰及其歷史由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張新平,地緣政治視野下的中亞民族關係(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
張錫模,中亞區域安全淨評估(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4年8月)。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4月)。
許嘉,冷戰後中國週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5月)。
郭觀橋,一個大國崛起的困擾:21世紀中國週邊安全形勢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10月)。
陳民耿,地緣政治學(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5月)。
陳立,中國國家戰略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
陳佩堯、夏立平編著,國際戰略縱橫(第一輯)(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9月)。
陳佩堯、夏立平編著,新世紀機遇期與中國國際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9月)。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臺北:吉虹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3月)。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臺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3月)。
陳潔華,21世紀中國外交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1月)。
陸俊元,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12月)。
傅仁坤,中亞:神秘豐富的國度(桃園:清雲技術學院歐亞研究中心,2002年10月)。
傅勇,非傳統安全與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傅國良、曹炳陽,懷柔的中國:中共對外關係(臺北: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9月)。
傅應川、沈遠峰、王志輝,改變世界的軍事智慧─兵家述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8月)。
鈕先鍾,廿一世紀的戰略前瞻(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鈕先鍾,國際安全與全球戰略(臺北:軍事譯粹社,1988年10月)。
黃金元,全球化時代大國的安全(北京:中國大陸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
楊永明,國際安全與國際法(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2月)。
楊恕,轉型的中亞和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1年9月)。
賈英富,國家安全新思維(南投:領航文化出版社,1999年5月)。
靳希民主編,國際安全與安全戰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6月)。
廖耀良,中國崛起的國際環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趙明義,國際區域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
趙明義、趙建中、邱瑞繁、潘誠財,國際關係(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3月)。
劉山、薛君度,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版社,1998年1月)。
劉杰,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抉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4月)。
樓耀亮,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潘志平,中亞的民族關係:歷史、現狀與前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潘志平,中亞的地緣政治文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潘錫堂,中共外交與兩岸關係:兼論國際變局、蘇聯轉型與國家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4月)。
蔣君章,中國邊疆與國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3月)。
蔡東杰,兩岸外交策略與對外關係(臺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蔡瑋編著,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年7月)。
鄭羽,中俄美在中亞:合作與競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2月)。
賴銘傳,國際戰略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錢其琛,外交十記(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4年2月)。
閻學通、王在邦、李忠誠、侯若石,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閻學通、孫學峰,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戴鳳秀,防恐怖戰略與對策(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年11月)。
環球時報編,大國心路:中國走向世界的思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月)。
薛君度,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6月)。
薛君度、陸忠偉,面向廿一世紀的中國週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1997年12月)。
謝益顯,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 ~2001(北京:中國大陸青年出版社,2004年10月)。
饒銀華,世紀之交中國外交思想與實踐研究(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11月)。

二、期刊
中國評論月刊論壇,「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西部周邊安全」,中國評論(香港),總第101期(2006年5月)。
中國評論月刊論壇,「建設和諧周邊的內涵與意義」,中國評論(香港),總第113期(2007年5月)。
何忠、劉東岳,「上海合作組織:俄羅斯的戰略選擇」,當代世界(北京),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
李立凡,「上海合作組織在中亞:挑戰與合作」,中國評論(香港),總第106期(2006年10月)。
李孟勳,「911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2003年9月)。
施子中,「911事件牽動中國大陸的戰略安全」,台灣綜合展望期刊,第4期(2002年7月)。
倪國良、于玉宏,「中亞局勢的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的困境探析」,新疆大學學報(蘭州),第34卷第2期(2006年3月)。
徐小傑,「中國:尋求全球能源安全策略」,中國評論(香港),總第78期(2004年6月)。
張如倫,「『上海合作組織』的再發展與影響因素」,陸軍學術雙月刊,第43卷第492期(2007年4月)。
張西明,「美國發動『顏色革命』的十大手法」,決策與信息(湖北),總第260期(2006年7月)。
現代國際關係論壇,「上海合作組織與區域合作」,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4年第6期(2004年6月)。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6卷第4期(1997年4月)。
郭武平、劉蕭翔,「上海合作組織與俄中在中亞競合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3期(2005年5、6月)。
馮玉軍,「國際石油戰略格局與中俄能源合作」,中國評論(香港),總第78期(2004年6月)。
黃秋龍,「上海合作組織『和平使命─2007』聯合反恐軍事演習之評析」,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9期(2007年9月)。
黃虹堯,「911事件對中共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4期(2003年4月)。
楊建梅譯,中亞五國簡況,中亞信息(新疆),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
賈春陽,「阿富汗戰爭及美國中亞駐軍長期化對中國安全的影響」,大慶師範學院學報(新疆),第28卷第4期(2007年8月)。

三、網站
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網,http://www.sco-ec.gov.cn/crweb/scoc/info/jmxs.jsp?col_no=289。
上海社會科學院─東歐中西亞研究所,http://www.sass.org.cn/dozxy/articleshow.jsp?dinji=125&artid=6889&sortid=192。
千龍網,http://news.sohu.com/20061030/n246081533.shtml。
中青網,http://vweb.youth.cn/cms/2006/2006news/08shfh/shzl/200808/t20080826_780276.htm。
中俄經貿合作網,http://www.crc.mofcom.gov.cn/。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http://big5.am765.com/xw/xwfl/dl/200802/t20080205_329550.htm。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7/2/7/9/10072794.html?coluid=121&kindid=3793&docid=100727942&mdate=0821171605。
免費論文網,http://www.66wen.com/03fx/zhengzhi/guojizhengzhi/20060921/40084.html。
東北新聞網,http://mil.nen.com.cn/72351172232478720/20080427/2433086.shtml。
新亞歐大陸橋國際信息網,http://www.ladbridge.vot.cn/shehui/ShowArticle.asp?ArticleID=849。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7/06/content_3180321.htm。
網易網,http://news.163.com/40903/4/0VB1Q99O00011234.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