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3200908425500
DOI 10.6846/TKU.2009.01190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和諧世界」外交戰略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f China’s “Harmonious World” foreign strateg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孫中運
研究生(英文) Chung-Yung Sun
學號 79424010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05
論文頁數 15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春山(Vicilichao@hotmail.com)
委員 - 邱坤玄(kschiu@nccu.edu.tw)
委員 - 郭武平(wpkwo@mail.nhu.edu.tw)
關鍵字(中) 戰略
外交
國家利益
和諧社會
和平發展
和平崛起
關鍵字(英) strategy
diplomacy
national interests
harmonious society
peaceful development
peaceful ris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長,中國將對國際事務與格局發揮重大的影響力。2002年中共在十六大提出:「綜觀全局,21世紀頭20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未來的外交,必將著眼於這個大局,牢牢抓住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為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條件和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在此戰略機遇期內,中共的國家利益是「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國家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中共國家戰略的謀劃與實施,均將圍繞這三大歷史任務展開。依此,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上台後,全力建構「中國和平崛起」理論,成為新的國家發展戰略;但中國的「崛起」,卻引起國際社會對「中國威脅」的疑慮。
    面對「中國威脅論」,中國能否在今後的發展中實現「和平崛起」,問題在於中國的發展是否能繼續保持「和平」的模式,其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有沒有適宜的國際條件,二是中國能不能採取適宜的戰略。在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中,中共於2004年提出對內謀求小康的「和諧社會」執政理念,2005年提出對外謀求和平的「和諧世界」新理念;中共以「和諧戰略」作為國家內、外戰略的主要思維,均是為中國塑造和維護一個有利發展的國內和國際環境。而中國要順利達成「和平崛起」戰略,除其可掌握的內部環境外,更需要創造一個適合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外交戰略是要服從並為國家戰略服務。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的歷史機遇期內,中共外交戰略有必要繼續為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創造和保持良好的國際環境。「和諧外交」基本上已成為胡錦濤時代中共外交戰略的新主軸。中共以「和平發展」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和諧世界」外交戰略對中共而言,是一個既有利於自身的發展,又有利於世界發展的戰略。
英文摘要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its comprehensive power, will exert its influence in the fields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configuration. In the Six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2002, CPC put forward "An overview of the situation shows that for China,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the 21st century are a period of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which we must seize tightly and which offers bright prospects.” China's future diplomacy will focus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s and firmly seize this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o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avorable to China. During this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s are "propelling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chieving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safeguarding world peace and promoting common development.”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strategy will be based on these three historical tasks. After the fourth generation lead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Hu Jintao took office, the theory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has been fully constructed and become the new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However, the “rise” of China raises doubts of “China threa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ere are two factors determining whether China can realiz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eaceful rise": one, are there suitable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for China and two, can China take appropriate strategies? Therefore, the Chinese Communists put forward the ruling idea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2004 and a new concept of seeking "a harmonious world" in 2005. Since then, the "harmonious strategies" have become the main ways of thinking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o create and mainta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s favorable to China’s development. For China,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is, relatively speaking, more manageable. But if China wants to attain the goal of "peaceful rise" smoothly, China needs to create an external environment that is conducive to its development because foreign policies are a natural extension of domestic ones; the diplomatic strategy is to obey and serve the national strategy. Therefore, during this historical opportunity period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the "Harmonious diplomacy" has basically become a new principal axis of Hu Jintao’s diplomatic strategy. “Strive for a peacefu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so that we can develop ourselves, and then use our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world peace.” For China, the diplomatic strategy of the harmonious world is one conducive both to its development and world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9
第二章  中共國家利益與國家戰略……………………………….11
第一節  外交戰略與國家戰略…………………………………….11
第二節  國家利益理論…………………………………………….20
第三節  中國國家利益與國家戰略分析………………………….30
第四節  小結……………………………………………………….39
第三章  中共外交戰略歷史演進………………………………….41
第一節  毛澤東時期外交戰略…………………………………….41
第二節  鄧小平時期外交戰略…………………………………….49
第三節  江澤民時期外交戰略…………………………………….54
第四節  小結……………………………………………………….62
第四章  「和諧世界」外交戰略理論基礎……………………….66
第一節  中國的戰略文化………………………………………….66
第二節  中國戰略環境分析……………………………………….73
第三節  中國的綜合國力………………………………………….83
第四節  小結……………………………………………………….91
第五章  中共「和諧世界」外交戰略實踐……………………….93
第一節  中共「和諧世界」外交………………………………….93
第二節  中國的大國外交………………………………………….102
第三節  中國的周邊外交………………………………………….114
第四節  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外交………………………………….120
第五節  中國的多邊外交………………………………………….127
第六節  小結……………………………………………………….135
第六章  結論……………………………………………………….137
第一節  「和平發展」道路與「和諧世界」目標……………….137
第二節  中共實行「和諧世界」外交戰略問題與挑戰………….143
參考文獻…………………………………………………………….149
圖目錄
圖一:中共國家戰略架構圖……………………………………….35
圖二:中共大戰略分析圖………………………………………….36
表目錄
表一:毛澤東的世界觀表述……………………………………….48
表二:中俄、中美「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內容………………….60
表三:中共與各國建立夥伴關係情形…………………………….61
表四:中共十二大至十六大中央政治報告體現的外交戰略思想.64
表五:「和平崛起」論點提出時間表…………………………….95
表六:胡溫時期的中共「和諧外交」思維之論述概覽………….10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Michael G .Roskin著,高一中譯,國家利益:從抽象觀念到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
中共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中共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一至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编,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编,毛澤東選集:第一至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一、二、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戰爭與戰略理論集粹(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現代漢語辭典(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6/2007(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編,中國外交2006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編,中國外交2007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戈爾‧布思主編,楊立義等譯,薩道義外交實踐指南,第5版(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年)。
方長平,國家利益的建構主義分析(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王杰主編,國際機制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王泰平主編,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王泰銓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彙編(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誦芬主編,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比較研究(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王緝思總主編、王逸舟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國家利益卷(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
王繩祖總主編,國際關係史第十卷(1970-197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
田增佩,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
石之瑜,大陸問題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安衛、李東燕主編,十字路口上的世界:中國著名學者討論21世紀的國際焦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聽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  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何春超、張季良、張志主編,國際關係史資料選編(1945-1980)(修訂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
克勞塞維茲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戰爭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年)。
克萊因(Ray S.Cline),鈕先鍾譯,世界各國國力評估(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吳春秋,論大戰略和世界戰爭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宋新甯、陳岳,國際政治經濟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少軍,國際政治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少軍,國際戰略報告:理論體系、現實挑戰與中國的選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
李方主編,中國綜合國力論(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
李而炳主編,21世紀前期中共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李景治、羅天虹著,國際戰略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際均,論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周啟朋,楊闖等編譯,國外外交學(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
肯尼士‧沃爾茲著,胡少華、王紅纓譯,國際政治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 年)。
金正昆,外交學,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門洪華,建構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阿什利•泰利斯等著,門洪華、黃福武譯,國家實力評估:資源、績效、軍事能力(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保羅‧C‧納特、羅伯特‧W‧巴可夫著,陳振明等譯,公共和第三部門組織的戰略管理:領導手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保羅‧甘迺迪著,王保存等譯,大國的興衰(北京:求實出版社,1988年)。
俞可平主編,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俞正樑,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威廉‧奧爾森、戴維‧麥克萊倫、弗雷德‧桑德曼編,王沿等譯,國際關係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柯林斯(John M. Collins)著,鈕先鍾譯,大戰略(台北:黎明,民國71年)。
洪兵,剖析美國利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約翰‧魯傑著,多邊主義,蘇長和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胡鞍鋼主編,中國戰略構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胡耀邦,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  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若米尼著,劉聰、袁堅譯,戰爭藝術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
倪世雄、王義桅主編,中美國家利益比較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倪建民、陳子舜,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宮玉振,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
時殷弘,國際政治:理論探究、歷史概觀、戰略思考(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秦亞青,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馬漢(Mahan, Alfred Thayer)著,蕭偉中、梅然譯,海權論(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7年)。
高金鈿,國際戰略學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
高體乾,戰爭與戰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國軍軍語辭典,國防部編印(台北:國防部,民國85年)。
國際發展問題獨立委員會報告,爭取世界的生存(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0年)。
康紹邦、宮力著,國際戰略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幼文、黃仁偉,2007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幼文、黃仁偉,2008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季良,國際關係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梁守德、洪銀嫻,國際政治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許嘉,權力與國際政治(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年)。
陳潔華,21世紀中國外交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彭懷恩,國際關係與國際現勢Q&A(台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2005年)。
程毅、楊宏禹,國際關係基礎理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鈕先鍾,大戰略漫談(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民國66年)。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新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年)。
鈕先鍾,國家戰略論叢(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84年)。
鈕先鍾,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4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民1998年)。
馮特君、宋新寧,國際政治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馮特君主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三版)(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年)。
黃金祺,概說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
黃碩風,大國較量: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楚樹龍、金威主編,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
楊開煌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台北:問津堂書局、中國大陸研究學 會,2007年)。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著,邵文光譯,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年)。
靳希民主編,國際安全與安全戰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漢斯‧摩根索著,徐昕、郝望、李保平譯,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鬥爭(北京:中 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
漢斯‧摩根索著,楊岐鳴等譯,國家間的政治:為權力與和平而鬥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
漢斯‧摩根索著,盧明華等譯,國際從橫策論-爭強權、求和平(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
瑪莎‧芬麗莫爾著,袁正清譯,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裴堅章主編,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趙英,新的國家安全觀:戰爭之外的對抗與抉擇(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年)。
魯毅等著,外交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霍斯蒂(K. J. Holsti)著,譚溯澄、李偉成譯,國際政治分析架構(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台北:幼獅文化,1995年)。
薄富爾(André Beaufre)著,鈕先鍾譯,戰略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薛釗,戰略性的思考:台灣的安全與抉擇(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邁克爾‧斯溫、阿什利‧特利斯著,洪允息、蔡焰譯,中國大戰略(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
二、英文書籍
Allison, Graham.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Boston: Little, Brown, 1971).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Washington, D.C.: Nixon Center, July 2000).
Amstutz, Mark R.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Boston: McGraw - Hill, 1999).
Baylis, John and Smith, Steve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Booth, Ken and Trood, Russel eds. Strategic Cultur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Houndsmills: MacMillan Press, 1999).
Johnston, Alastair Iain. Cultural Realism: 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Kazenstein, Peter J. ed.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Kissinger, Henry A. Nuclear Weapon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Haper & Row, 1957).
Nye, Joseph S.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Nye, Joseph S. J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Advance Reading Copy)(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Nye, Joseph S.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 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earson, Frederic S. and Rochester, J. Mart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4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 Hill, 1998).
Puchala, Donald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oday(New York: Dodd, Mead & Co., 1971).
Synder, Jack. The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Implications for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 Rand Report R-2154-AF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Corporation, September 1977).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9).
三、中文學術期刊
方長平、馮秀珍,「國家利益研究的範式之爭: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國際論壇(北京),第4卷第3期(2002年5月)。
王明生、李長春,「多邊主義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與意義分析」,理論界(瀋陽),2006年第1期(2006年1月)。
王海京,「中國外交八大亮點」,瞭望新聞週刊(北京),2006年第51期(2006年12月20日)。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戰略與管理(北京),1999年第6期(1999年6月)。
王逸舟,「國家利益再思考」,中國社會科學(北京),2002年第2期(2002年2月)。
王毅,「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極化進程-試論政治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相互聯繫」,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0年第6期(2000年6月)。
王緝思,「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國外交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第1卷第2期(1993年2月)。
李際均,「論戰略文化」,中國軍事科學(北京),1997年第1期(1997年1月)。
李寶俊、徐正源,「冷戰後中國負責任大國身份的建構」,教學與研究(北京),2006年第1期(2006年1月)。
周建明、王海良,「國家大戰略、國家安全戰略與國家利益」,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
周建明、王海良,「國家大戰略、國家安全戰略與國家利益」,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2年第4期,總第260期(2002年4月)。
房樂憲,「從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看冷戰後大國關係的調整特點」,教學與研究(北京),2001年第6期(2001年6月)。
門洪華,「中國國家戰略利益的拓展」,戰略與管理(北京),2003年第2期(2003年2月)。
俞正樑,「變動中的國家利益觀」,復旦學報(上海),1994年第1期(1994年1月)。
唐永勝、劉靜波、張志忠,「國家利益的分析與實現」,戰略與管理(北京),1996 年第6期(1996 年6月)。
秦亞青,「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1年第10期(2001年10期)。
秦亞青,「國家身份、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假設」,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3年1期(2003年1月)。
張妍,「既善其身,兼善天下:從建設和諧社會到倡導共建和諧世界」,外交評論(北京),第88期(2006年4月)。
曹煜陽,「對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戰爭動因的分析與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3年第10期(2003年10月)。
章百家,「改變自己影響世界-20世紀中國外交基本線索芻議」,中國社會科學(北京),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
馮江源,「全球變化與綜合國力研究中若干理論和方法的重構」,國外社會科學(北京),1998年第2期(1998年3月)。
馮江源,「綜合國力的協調發展及其決策、預警和調控」,科學學研究(北京),1997年第3期(1997年5月)。
楚樹龍,「中國的國家利益、國家力量和國家戰略」,戰略與管理(北京),1999年第4期(1999年4月)。
楚樹龍、王在邦,「關於國際形勢和我對外戰略若干重大問題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北京),1999年第8期(1999年8月)。
葉自成,「對中國多極化戰略的歷史與理論反思」,國際政治研究(北京),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
趙春山,「中共十七大後的情勢發展變化」,中共研究,第41卷第11期,總期491期(2007年11月)。
趙雪波,「綜合國力構成要素辨析」,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1年第5期(2001年5月)。
蔡拓,「全球化的政治挑戰及其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1年第12期(2001年12月)。
鄭啟榮,「建設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思想的新發展」,當代世界(北京),2006年第10期(2006年10月)。
遲愛萍,「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演變」,黨的文獻(北京),1994年第3期(1994年3月)。
閻學通,「對和平崛起的理解」,教學與研究(北京),2004年第4期(2004年4月)。
四、英文學術期刊
Cohen, Roger. “China vs. U. S.: Democracy Confronts Harmony, Stay Tuned,” The New York Times, Nov. 22, 2006.
Hass, Richard N. “What to do With American Primacy,” 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 5 (Sept/Oct 1999).
Johnston, Alastair Iain. “Thinking About Strategic Culture (Does Strategic Culture Matt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4(Spring 1995).
Keohane, Robert. “Multilateralism: An Agenda fo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45, No. 4 (Autumn, 1990)
Nye, Joseph. “The New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 4, (July/August 1999).
Nye, Joseph. “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 Dec. 29, 2005.
Poore, Stuart. “What is the Context? A Reply to Gray-Johnston Debate on Strategic Cultur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29, No. 2, (2003).
五、網站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index.html
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
中國台灣網:http://www.chinataiwan.org/index.htm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index.html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index.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mfa.gov.cn/chn/default.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big5.mofco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http://www.scio.gov.cn/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資訊及研究中心:http://www.mac.gov.tw/big5/rpir/
金融界網站:http://www.jrj.com.cn/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http://www.pf.org.tw/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www.sef.org.tw/index.html
馬克思主義研究網:http://myy.cass.cn/
新浪網:http://www.sina.com.cn/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香港文匯報:http://www.wenweipo.co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