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2201213112900
DOI 10.6846/TKU.2012.00077
論文名稱(中文) 桎梏、覺醒 ── 蕭颯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Woman Awareness Xiao Sa’s Nove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1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林淑惠
研究生(英文) Shu-Hui Lin
學號 79601019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1-07
論文頁數 11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共同指導教授 - 蘇敏逸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張雙英
關鍵字(中) 蕭颯
女性意識
蕭颯小說中的女性意識
關鍵字(英) Xiao Sa’s
Xiao Sa’s Novels
Woman Awareness
Teenager Problem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八十年代的臺灣女性作家群裡,蕭颯的創作成績是相當斐然,並且,在臺灣文學史上也自有其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蕭颯的創作態度向來是嚴謹且認真,對社會的發展變遷具有高度的敏銳性,秉持著對寫作根深蒂固的痴迷、執著,對自我不斷期許要求,她的作品善於描述各類女性形象,主要著墨的重點多以女性在愛情、婚姻和家庭遭遇到的問題為創作題材,寫實且深刻。且在透過揭露父權體制下「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錯誤思想,更直接指出女性其實也是父權體制的幫兇,利用「女性」關係的陳述,突顯女性意識的增長。

    在政治、社會、文化變遷機制中,當女性背負著舊時代傳統的包袱,行走在新文化道路上時,兩性及青少年家庭關係中產生了諸多難解的習題、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與挑戰。蕭颯利用作家的身分,將自身的人格特質蘊涵於小說中,故事中的女性不再以男性和家庭為終身之依靠,她們看盡了舊一輩的女性在婚姻中的無奈與折磨,在新舊夾縫中奮力掙扎,希望透過教育啟發、前人經驗傳承,努力的開拓屬於女性的一片天,進而開發女性意識,追求人格精神的獨立自主。並且透過婚姻變奏的情節,演繹女性救贖與成長的方式,闡述新女性的出路,鋪陳出女性成長的歷程。

    蕭颯小說當中展現出多重樣貌的女性及青少年形象,充分表現了她塑造人物的高超藝術手法。筆者希望在本論文的研究當中能以蕭颯作品中的女性意識作為主軸,延伸身為教師其所關注的青少年之議題,藉由此研究希望能呈現出小說所探討更多元化的人性,透過女性不斷地省思、剖析,除了加強女性的成長,並且提醒社會要重視青少年缺乏關懷之面向等,表達出非凡的意義,凸顯蕭颯小說是成為社會演變的重要象徵。
英文摘要
Xiao S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male writers in the 80’s, is highly positioned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by her undeniable creativity and massive publications.Her mottos is always persistent, truthful, and reflective. Most of her productions present women’s roles in current society via their stories of love, marriage, and family.Xiao Sa’s interest interpreting the male chauvinism also helps the women understand the conflictive relations in the male dominated world that lead to the growth of their confidence.

    The tremendous challenge a woman faces among the husband, youngsters, and household is complicated by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wife and economic role of new culture. It extends out of the house and spreads into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mechanisms.As a novelist, she was behind many of the stories that clearly convey her unique personality and views of a modern woman. They no longer hold on to their families and male partners as they realize the frustration and abusive life from their mothers and peers. To survive in the gaps of this dilemma they opened up their own worlds through self-education, inherited experience, and relentless efforts that rewarded themselves with self -consciousness and independence. Presented in the scenarios where women experienced bad marriage and relationships it also sheds the lights and leads them to new life and growth in new journeys.

    Xiao Sa’s artistic skills constructing so many faces of the young females and males are well recognized as the author takes advantage of the roles for topics related to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and teenager cris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is thesis is to show the portraits of the humanity by consistent thinking, analysis, and care that hopefully awake the society’s ignorance of teenager issues as a teacher. Hsiao’s novels, mostly in women’s view, really are the significance icons of this changing socie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一、	研究動機              ────────────  1
二、	研究範圍的界定        ────────────  2
三、	文獻探討              ────────────  4
第二章	蕭颯的生平與創作      ────────────  8
一、	生平背景              ────────────  8
二、	創作歷程              ────────────  12
      1、作品風格的變化          ───────────  13
      2、婚姻矛盾蛻變時期       ──────────── 17
      3、自我覺醒期             ──────────── 21
第三章	蕭颯小說夫妻關係中的女性   ────────── 26
一、	多樣化男女情愛             ────────── 27
二、	情感糾葛的夫妻關係         ────────── 34
三、	怨懟報復的破裂婚姻         ────────── 40
四、	浴火重生的女性主義         ────────── 44
第四章	蕭颯小說親子關係中的女性   ────────── 53
一、	家庭的詭譎多變與交纏共生   ────────── 53
二、	社會價值混淆               ────────── 65
三、	青少年的墮落重生、家庭主體之瓦解 ─────── 69
第五章	蕭颯小說中的女性人格與女性意識   ─────── 77
一、	傳統觀念的反思         ──────────── 78
二、	女性人格的養成         ──────────── 88
     1、 建立經濟獨立           ──────────── 88
     2、 建立精神、感情獨立     ──────────── 91
三、	成長過程對女性之影響   ──────────── 95
四、	女性意識的甦醒         ─────────── 100
第六章	結論                   ─────────── 106
參考書目                       ──────────── 113
參考文獻
參  考  書  目

(一) 蕭颯作品
蕭颯:《長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4月)。
蕭颯:《日光夜景》(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5月)。
蕭颯:《二度蜜月》(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9月)。
蕭颯:《我兒漢生》(臺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1月)。
蕭颯:《霞飛之家》(臺北:聯合文學,1981年3月)。
蕭颯:《如夢令》(臺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7月)。
蕭颯:《愛情的季節》(臺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1月)。
蕭颯:《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臺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4月)。
蕭颯:《少年阿辛》(臺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5月)。
蕭颯:《小鎮醫生的愛情》(臺北:爾雅出版社,1984年12月)。
蕭颯:《唯良的愛》(臺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11月)。
蕭颯:《返鄉劄記》(臺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5月)。
蕭颯:《走過從前》(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1月)。
蕭颯:《如何擺脫丈夫的方法》(臺北:爾雅出版社,1989年10月)。
蕭颯:《單身薏蕙》(臺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3月)。
蕭颯:《皆大歡喜》(臺北:洪範出版社,1995年2月)。


(二) 專書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西蒙•波娃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惠譯:《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呂秀蓮:《新時代女性》,﹙臺北: 前衛出版社,1990年1月﹚。
呂  昱:《女人的故事》,(臺北:蘭亭書店1984年)。
白少帆、王玉斌等著:《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李  昂:《外遇》,(臺北:時報出版社,1985年)。
李元貞:《女人的明天》,(臺北:健行文化出版社,1991年)。
李紹嶸和蔡文輝所譯的《婚姻和家庭》(Marriages and Families, 1981),(臺北:巨流出版社,1984年)。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臺北:學欣文化,1997年)。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李仕芬:《女性關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宗蕙:《女作家筆下的女性世界》,(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吳達芸:《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周  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40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社出版,1979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臺北:元尊文化,1997年)。
詹宏志:〈評介蕭颯短篇小說〈小葉〉〉,收於爾雅版《六十九年短篇小說》。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綜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臺灣商務書局,2006年04月)。
盛  英:《二十世紀女性文學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孫隆基:《未斷奶的民族》,(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1年)。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齊邦媛:《千年之淚》,(臺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臺北: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6年)。
黃重添、朱雙一、莊明萱、闕豐齡合編:《台灣新文學概觀》,(臺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
廖輝英:《廖輝英幫你看清愛情與婚姻》,(臺北:健行出版社,2006年)。
廖輝英:《今夜微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劉登翰等主編:《台灣文學史(下)》,(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劉毓秀:《台灣婦女性處境白皮書:1995年》,(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
蔡振念:《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讀(下)》,(臺北:五南書局,2003年)。
鄭明娳:《當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蘇芊玲:《不再模範的母親》,(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年5月)。


(三)單篇文章
王德威:〈作母親,也要做女人〉《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呂  昱:〈台北人的新形象─論蕭颯的《我兒漢生》〉,《書評書目》,第100期,1981年9月。
呂正惠:〈八○年代台灣小說的主流〉,收於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壇論》,(臺北:時報文化,1990年12月)。
呂正惠:〈社會:從青溪到海洋──給蕭颯〉,蕭颯:《唯良的愛》,(臺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492期,1994年12月。
李元貞:《女性文學批評下的台灣文壇---立基於一九八六年的省察》,收錄於子宛玉 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司馬中原:〈對才女蕭颯的期望〉,《中華文藝》,115期,1980年9月。
林依潔:〈蕭颯.小說.七十年代〉,《明道文藝》,68卷,1981年11月。
林柏燕:〈蕭颯的小說〉,《文訊月刊》,第3期,1983年9月。
沈曉茵:〈胴體與鋼筆的爭戰-楊蕙珊、張毅、蕭颯的文化現象〉,《中外文學》,26卷2期,1997年7月。
吳達芸:〈造端乎夫婦的省思-談蕭颯小說中的婚姻主題〉,《文星月刊》,第110期,1987年。
吳亭蓉:〈母職的省思-談蕭颯小說中的「母子敘寫」〉,《雲漢學刊》,第八期,2001年6月。
吳聲誠:〈可以再深刻一點-蕭颯《小鎮醫生的愛情》〉,《文訊》,1985年2月。
亮  軒:〈世間男女-評《唯良的愛》〉,《聯合文學》,3卷4期,1987年2月。
邱貴芬:〈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孤女現象〉,《文學台灣》,第1期,1991年12月。
馬  森:〈電影對小說的影響---評蕭颯的《小鎮醫生的愛情》〉,《聯合文學》,2卷3期,1986年1月。
周  寧:〈評介「 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 / 蕭颯」〉,《明道文藝》,73期,1984年4月。
季  季:〈站在冷靜的高處-與蕭颯談生活與寫作〉,亦收於蕭颯:《走過從前》附錄,(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1月 )
張玉法:〈中國歷史上的男女關係〉收入子宛玉:《風起雲湧的女性批評》,(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張大春:〈奉愛情之名-評兩本《愛情的顏色》〉,《聯合文學》,5卷10期,1989年8月。
張小虹:〈台北情慾地景〉,《慾望新地圖》,《聯合文學》,1996年10月。
張誦聖:〈台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中外文學》,28卷4期,1999年9月。
陳靜宜:〈論蕭颯外遇小說〉,《國文天地》,14卷3期,1998年8月。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4月)。
廖輝英:〈女作家們寫些什麼〉,《中央月刊》,第149期,1998年3月。
廖輝英:《八0年代女性創作與社會文化之關係》,《文訊》,1996年5月,第127期。
蔡振念:〈叫母親太沈重-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母親及母女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20期,2000年8月。
魯  迅:〈南腔北調集,關於婦女的解放〉,《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顧燕翎:〈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女性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
龍應台:〈評蕭颯著-《小鎮醫生的愛情》〉,《新書月刊》,1985年3月。
鐘麗慧:〈蕭颯的小說世界〉,《明道文藝》,第88期,1983年7月。
鐘  玲:〈台灣女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文訊月刊》,7卷第46期,1989年8月。
龔鵬程:〈文學與歷史的交會-論蕭颯的「我兒漢生」〉,《當代》,7卷,1986年11月。
閻純德:〈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的發展〉,《世紀之交文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思謙:〈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性〉,《文藝研究》,第一期1998年1月。
鐘麗慧:〈蕭颯的小說世界〉,《明道文藝》,88期,1983年7月。
蘇其康:〈家國的臍帶-評蕭颯的《返鄉剳記》〉,《聯合文學》,1987年9月。


(四)報紙評論
李  昂:〈沒有擺脫對男人的觀念〉,《民生報》,第26版,1989年11月。
王德威:〈喜從何來?評蕭颯《皆大歡喜》〉,《中國時報》,第14版,1995年3月12日。
何春蕤:〈如何擺脫名作家的方法-評蕭颯近作「如何擺脫丈夫的方法」〉,《自立早報》,第14版,1989年11月12日。
何春蕤:〈女性主義與女性小說〉,《台灣文藝》,新生版第五期/總刊第145期,1994年10月。
何聖芬:〈告別「我的愛」─蕭颯決心為自己而活〉,《自立晚報》,第10版,1986年10月31日。
彭碧玉:〈捕捉人生的廣角鏡-蕭颯和他的小說〉,《聯合報》,第8版,1979,09,21。
張系國:〈少年維特的煩惱--《我兒漢生》讀後〉,《聯合報》,第8版,1979年9月21日。
葉石濤:〈塑造美好的台灣女性形象---《返鄉劄記》讀後〉,《中國時報》,第8版,1987年4月。「參閱聯合報第四屆短篇小說獎總評會議紀實」,收於聯合報編輯部編《聯合報六八年度短篇小說獎作品集》前頁,《聯合報》,1979年10月。
劉紹銘:〈時代的抽樣-¬-論蕭颯的小說〉,《中國時報》,第8版,1983年2月10~12日
隱  地:〈評介蕭颯短篇小說〈小葉〉〉,《台灣時報》,第10版,1980年12月2日;後收錄於蕭颯著,《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臺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4月),頁38-60。
蕭  颯:〈喜悅之外〉,《聯合報》,第15版,1984年9月16日。


(五)學位論文 (以時間為序)
黃麗琴:《性別角色與意識形態-論變遷中婦女問題》(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吳婉茹:《八十年代台灣女性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吳婉茹:《八十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李玉馨:《當代台灣女性小說七家論》,(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劉秀美,《台灣女作家婚戀題材小說研究1960~1990》,(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靜宜:《走出婚姻的藩籬-蕭颯小說中的女性成長》,(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南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蘇慧貞,《台灣女性小說家作品中「婚變」主題研究》,(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亭蓉:《蕭颯及其小說中的三種主題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方婉禎,《從城鄉到都市─八○年代台灣小說與都市論述》,(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美君:《臺灣當代女性作家「母職角色」主題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石曉楓:《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施秀春:《從台灣女性文學論析賦權體制下之女性意識覺醒》,(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年代以來女性小說的母女關係》,(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宋怡慧:《從傳統到現代:八○年代以降女性小說的發展-以蕭麗紅、蕭颯為中心》,(政治大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孟  元:《ㄧ九八○年代兩岸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中研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佳蓉:《過去過去一直來:八○年代女性小說的情婦書寫》,(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俊廷:《蕭颯小說研究-走出生命的桎梏》,(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許雅茹:《蕭颯小說中的母親形象》,(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所碩士論文,2007年。)陳婉蘋:《蕭颯小說中以女性為中心的人倫關係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
         2007)。
戴華萱:《臺灣五○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 博士  論文,2007年)。
鍾宜芬:《浮詭的年代‧危機的敘事─蕭颯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8 年)。
葉芳君:《蕭颯及其小說中的青少年人物》,(中山大學文學系夜間專班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呂佳芸:《蕭颯家庭小說研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