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8201118204300
DOI 10.6846/TKU.2011.00051
論文名稱(中文)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之外交政策
論文名稱(英文) The Foreign Policy during Queen Victori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歐洲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uropean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黃宜萱
研究生(英文) Yi-Hsuan Huang
學號 69529008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7
論文頁數 11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立(taiwan37@ms37.hinet.net)
委員 - 張洋培(jypchang@ttu.edu.tw)
委員 - 黃琛瑜(134040@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維多利亞女王
帕默斯頓
狄斯雷利
格雷史東
鴉片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
波爾戰爭
關鍵字(英) Queen Victoria
Palmerston
Disraeli
Gladstone
Opium War
Crimean War
Boer Wa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不僅僅是在英國的內政上有許多重大的改革法案,在文化、藝術等等都有非常良好的發展。外交上也有許多的發展,除了擁有非常龐大的殖民地之外,對外的戰爭也從中獲取許多利益。在此我們可以注意到的是,英國這時期正是立憲君主制,首相的權力擴大,君主的地位已經受到限制,所以在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首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也決定了英國的對外政策。
在當時的首相較具代表性的分別有帕默斯頓、狄斯雷利與格雷史東三位,本文探討分析這三位首相的生長背景所帶給彼此的影響,造成日後三位首相面對不同外交事務時,所採取的外交政策為何,並且研究這三位首相在各自的政治生涯中,有哪些較具代表性的作為,並且從中可以得知,這三位首相如何運用他們所堅持的外交政策,來為英國帶來一次又一次的龐大利益。本文對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外交成果,主要以鴉片戰爭、克里米亞戰爭與波爾戰爭三場作研究,希望可以從這三場戰爭中,得到英國運用了哪些外交政策,加上從英國議會的討論中,得知英國是站在何種角度,為英國來設想,謀取對英國最有利的政策來實行。
19世紀的歐洲,適逢拿破崙戰爭的結束,梅特涅召開維也納會議,此會議對當時的歐洲是非常有意義的,改變了原有的歐洲體系之外,除了歐洲會議制度,權力平衡的觀念也很重要,英國在此時除了採取了歐陸上的權力平衡外,更是運用先天優勢的地理位置,不僅在對英國不想參與的事務選擇性避免掉,更可以挑選對英國最有利的方式去實行外交政策,將孤立政策運用的非常得當。加上19世紀的歐洲由於工業革命的完成,重商主義的盛行,在龐大的原物料與市場需求下,帝國主義在此刻也到達了最高峰,不僅僅是在歐洲各國實行帝國主義,英國除了運用帝國主義,還擅於運用權力平衡與孤立政策,讓英國可以在每一次的對外事務中,獲得龐大的利益與殖民地,讓英國成就了日不落帝國的美名。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British Queen Victoria, it’s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It is well-developed in arts and cultures. There are not only lots of significant policies, in Britain domestically, but diplomatically, the UK government has gained numerous colonies and many interests from wars. We can realize that the UK is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the prime minister has the absolute power, while the power of the king or queen is limited. As a result, prime ministers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eriod, they decide the foreign policy of UK.

There are three typical prime ministers, John Palmerston, Benjamin Disraeli, and William Gladston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life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prime ministers. When they face different foreign affairs in the future, what foreign policy will they adopt? What are the most remarkable behaviors in their politic career? And we can know that how these three prime ministers insist on their policies, and bring huge interests for UK. The thesis about the foreign effort during the period of Queen Victory mainly discuss on Opium War, Crimean War, and Boer Wars. We can see what foreign policy UK use in three wars. In addition to the debates in the UK parliament, we can realize in which angles did these three ministers used the most advantageous policies for UK.    
After the Napoleon war, the Foreign Minister of Austrian Empire, Klemens von Metternich holds Congress of Vienna. This is a very meaningful congress for Europe at that time. It changes the original system of Europe, and it forms the congress system. Also, the concept of “balance of power”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time, UK not only uses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Europe, but takes advantages of their geography positions. UK chooses the most advantageous way to put their foreign policies into practice, and uses the Isolationism very well. Besides, due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19 century in Europe, the mercantilism is prevailed, and the large market demand of original materials, the imperialism reaches its climax. UK not only use imperialism, but use the policy of isolation and “balance of power”, as a result, they gain as many colonies and interests as they can from every wars, and they become the British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5
第三節 文獻分析與論文架構 8
第二章 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外交政策 15
第一節 歐陸權力平衡與英國之孤立 15
第二節 帝國主義 26
第三章 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外交政策的關鍵人物 36
第一節 帕默斯頓及其外交政策 36
第二節 狄斯雷利及其外交政策 45
第三節 格雷史東及其外交政策 53
第四章 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外交成果 63
第一節 鴉片戰爭 63
第二節 克里米亞戰爭 71
第三節 波爾戰爭 80
第五章 結論 92
參考文獻 97
附錄一 三位首相年代表 103
附錄二 南京條約 106
附錄三 北京條約 11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

(一)專書
Bruce Elleman著,李厚壯譯(2002),《近代中國的軍事與戰爭》。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Charles P. Schleicher著,張迺藩譯(1960),《國際關係論》。臺北市:中華文化出版社。
Clayton Roberts/David Roberts著,賈士蘅譯(1986),《英國史下冊》。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F.H.欣斯利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1999),《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G.de Bertier de Sauvigny/David H. Pinkney著,蔡百銓譯(1991),《法國史》。臺北市:五南文化出版。
Hannah Arendt著,蔡英文譯(1982),《帝國主義》。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Hans J. Morgenthau著,張自學譯(1986),《國際政治學》。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Harry Gailey著,蔡百銓譯(1995),《非洲史(中冊) 》。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Inis. L. Claude, JR.著,張保民譯(1976),《權力與國際關係》。臺北市:幼獅文化文化事業公司。
James E. Dougherty/Robert L. Pfaltzgraff, JR等著,洪秀菊、徐振德、衛嘉定、陳文煙譯(1990),《爭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Paul Kennedy著,張春柏、陸乃聖主譯(2005),《霸權興衰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P.J.馬歇爾主編,樊新志、惠春琳譯(2005),《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Robert J. C. Young著,周素鳳、陳巨擘譯(2006),《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W.A. SPECK著,麋佳譯(2002),《抗拒民主的國家-大不列顛的遲疑與抉擇1707-1975》。臺北縣:左岸文化出版社。
W.A. SPECK著,麋佳譯(2006),《劍橋英國簡史》。臺北縣:左岸文化出版社。
Winston S. Churchill著,劉會梁譯(2004),《英國民族史-偉大的民主國家-卷四》。臺北縣:左岸文化。
丁毅華(1997),《商鞅的人生哲學》。臺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
王曾才(1976),《西洋近世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出版。
王曾才(1979),《中英外交史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王傳照(2004),《地緣政治與國家安全》。臺北市:幼獅文化出版。
王覺非(1997),《近代英國史》。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王鼎傑、李鶴、毛檑、Windward(2008),《世界戰史-改變歷史的戰役》。臺北市:知兵堂出版社。
丘宏達(2005),《現代國際法》。臺北市:三民書局。
卡洛‧麥古克(1995),《開創時代政治巨人:狄斯雷利》。臺北市:鹿橋文化出版。
艾立克‧布蘭德(1995),《開創時代政治巨人:格萊斯頓》。臺北市:鹿橋文化出版。
艾德斯塔德(1992),《帝國的政治體制》。江西人民出版社。
李邁先(1978),《俄國史》。臺北市:正中書局。
李其榮(1998),《維多利亞女王傳》。臺北市:牧村圖書出版社。
李敞(1992),《南丁格爾》。臺北市:正大印書館。
李其泰(1986),《國際政治》。臺北市:正中書局。
沈默(1967),《地緣政治》。臺北市:文和印刷公司。
邢來順(1998),《伊莉莎白女王傳》。臺北市:牧村圖書出版社。
芭芭拉‧麥卡夫、湯瑪斯‧麥卡夫著,陳琦郁譯(2005),《劍橋印度簡史》。臺
北縣:左岸文化出版社。
武堉幹(1982),《鴉片戰爭史》。臺北縣:文海出版社。
屈勒味林著,錢段森譯(1982),《英國史-下冊》。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恩‧艾布拉姆著,鄭明萱譯(2000),《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臺北市:城邦文化出版。
林美香(2007),《女人可以治國嗎?十六世紀不列顛女性統治之辯》。臺北縣:
左岸文化出版社。
林碧炤(1991),《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季辛吉著,顧淑馨、林添貴譯(1998),《季辛吉-大外交(上) 》。臺北市:智庫文化出版社。
秋楓、馮梁等著(2002),《英國文化與外交》,世界知識出版社。
陶東風(2000),《後殖民主義》。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炯彰(1996),《英國史》。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陳志奇(1993),《中國近代外交史》。臺北市:南天書局。
陳民耿(1956),《地緣政治學(一)(二) 》。臺北市:中華文化出版社。
陳潮、胡禮忠(2000),《玉帛干戈:世界十大外交家》。臺北市:年輪文化出版。
郭震唐等著(1978),《世界文明史:殖民地時代》。臺北市:地球出版社有限公司。
許介鱗(2008),《英國史綱》。臺北市:三民書局。
賀允宜(2004),《俄國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黃鴻釗、潘興明(1996),《英國簡史》。臺北市:書林出版社。
黃琛瑜(2001),《英國政府與政治》。臺中市:五南出版社。
溫斯頓‧邱吉爾(2004),《英國民族史:偉大的民主國家》。臺北縣:左岸文化發行。
葉龍彥(1979),《西洋全史-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臺北市:燕京文化事業。
賈士蘅(1986),《英國史(下冊)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實踐學社編(1963),《克里米亞戰爭》。臺北市:實踐學社。
趙人慧等主編(2006),《大國崛起-英國》。北京市: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
德魯‧雪爾曼著,孫柯譯(1995),《開創時代政治巨人:維多利亞女王》。臺北市:鹿橋文化出版。
諶小苓、馬民、劉文海(1977),《帝國主義》。臺北市:帕米爾書店印行。
蔡育岱(2007),《近代外交史要義》。臺北縣:晶華文化事業出版社。
蔡東杰(2001),《西洋外交史》。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
錢乘旦、陳曉律(1992),《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朔源》。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二)期刊
王世宗(2003),「維多利亞女王:大英帝國的經營者」,第一百八十二期,《歷史月刊》,頁55-64。
王穎(2002),「試論帕麥斯頓的外交政策」,第二十四卷第五期,《湖洲師範學院學報》,頁41-45。
王榮堂(1998),「格萊斯頓的社會改革及其歷史意義」,《遼寧大學學報》,第九十期,頁88-91。
王皖強(2001),「狄斯雷地與東方危機時期的英國政治鬥爭」,第二期,《史學月刊》,頁98-103。
吳波、任玉雯(2002),「狄斯雷利的帝國情節與英國外交選擇的基本特徵」,第二十二卷第一期,《師專學報》,頁83-83。
沈秋歡(2010),「論格萊斯頓有節制的干預主義政策」,第四百四十六期,《法學論壇》,頁70-73。
馬曉云(2007),「格拉斯頓、狄斯雷利與英國的近東政策選擇」,第五百三十九期十一期,《歷史教學》,頁60-64。
張朝兵、承慶昌(1996),「格萊斯頓外交觀評介」,第二十三卷第四期,《山西師大學報》,頁76-81。
陸利云(2004),「試論帕麥斯頓的強硬外交」,第六期,《北京行政學院學報》,頁84-89。
顏淑娟(2007),「帝國、地圖與文化-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第三十七卷第一期,《歐美研究季刊》,頁1-34。
(三)論文
宋燕輝(1999),《國際法上海盜行為之研究-兼論南海海盜問題》,國立政治大學論文。
周康之(1982),《權力平衡與聯盟:梅特涅體系之個案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瑋(1989),《美國反托拉斯執行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論文。

二、	外文                                                          

A. J. Grant(1966), Europe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1789-1950, London: Green &Co.
C. J. Lowe (1967),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Great Powers: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878-1902,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Elizabeth Longford (1965), Queen Victoria: Born to Succeed, New York:Harper & Row.
G. Kitson Clark (1962), The Making of Victoria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ertrude Himmelfarb (1968), Victorian Mind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G. M. Young (1936), Victorian England : Portrait of an 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sin-pao Chang (1964),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ns J. Morgenthau (1963),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da Blom/ Karen Hagemann/Catherine Hall(2000), Gender Nations: Nationalisms and Gender Order in 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Berg.
Joel H. Wiener/Leon Friedman (1972), Great Britai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Span Of Empire 1689-1971-volume 1,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Joel H. Wiener/Leon Friedman (1972), Great Britai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Span Of Empire 1689-1971-volume 2,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Joel H. Wiener/Leon Friedman (1972), Great Britai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Span Of Empire 1689-1971-volume 3,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Joel H. Wiener/Leon Friedman (1972), Great Britai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Span Of Empire 1689-1971-volume 4,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John D. Grainger (2008), The First Pacific War, Woodbridge, Suffolk, UK: Boydell Press.
J. L. Hammond/M. R. D. Foot (1952), Gladstone and Liberalism, London: English Universities Press.
Miles/Hamish (1928), Disraeli, New York: Random House.
Peter Ward Fay (1975), The Opium War,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Piers Brendon (2008),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1781-1997, New York: Vintage Books.
R. C. K. Ensor (1975), England 1870-191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

UK Parliament, http://www.parliament.uk/

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mofa.gov.tw/webapp/mp?mp=1

國立故宮博物院, http://www.npm.gov.tw/zh-tw/home.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