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8201112062200
DOI 10.6846/TKU.2011.00049
論文名稱(中文) 溫拌石膠泥瀝青混凝土工程性質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Warm Mix Stone Mastic Asphal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蔡穎
研究生(英文) Ying Tsai
學號 69738016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02
論文頁數 13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劉明仁(mingjen@mail.tku.edu.tw)
委員 - 沈得縣
委員 - 陳式毅
關鍵字(中) 溫拌瀝青混凝土(WMA)
石膠泥瀝青混凝土(SMA)
黏滯度
Sasobit
Rediset
木質纖維
關鍵字(英) warm mix asphalt (WMA)
stone matrix asphalt (SMA)
viscosity
Sasobit
Rediset
fibe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熱拌瀝青混凝土產業產生大量溫室氣體且消耗大量能源,研究如何節能減碳已成為各國瀝青混凝土產業努力發展的方向。溫拌瀝青混凝土(warm mix asphalt, WMA)是一種可在較低溫度下拌合、鋪築及壓實之瀝青混凝土,值得國內推廣使用。石膠泥瀝青混凝土(stone matrix asphalt, SMA)源自於60年代的德國,研究指出SMA具有比傳統密級配瀝青混凝土更佳之耐久性、抗車轍、輪胎與鋪面摩擦、降低噪音及抗疲勞等能力,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於高速公路、重交通量、機場等路面。
    本研究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採用SasobitR、RedisetR WMX與產品C等溫拌添加劑,根據黏滯度試驗結果,決定溫拌石膠泥瀝青混凝土之拌合與滾壓溫度,進行各項工程性質之實驗室研究,以供溫拌石膠泥瀝青混凝土應用之參考。依據本研究試驗結果與分析,獲得初步結論如下:

1.	本研究分別以1.5%、2.5%添加量之溫拌劑SasobitR及RedisetR WMX加入瀝青膠泥中,黏滯度試驗結果顯示添加溫拌劑可降低高溫時瀝青膠泥之黏滯度,因而可降低瀝青混凝土拌合與滾壓溫度,在溫度低於凝固點時則會提供瀝青膠泥勁度。
2.	本研究間接張力強度試驗結果可看出,添加溫拌劑瀝青混凝土之間接張力強度值皆高於控制組。變異數分析與多重比較之結果則顯示,使用溫拌劑組別之間接張力強度值皆高於控制組(CNSⅢ),各種溫拌劑組別間之差異則在統計上不顯著。
3.	本研究AASHTO T283試驗結果可看出,未添加石灰時,僅有RedisetR WMX 符合規範之要求(浸水殘餘強度比值70%以上)。添加石灰後,僅有SasobitR 2.5%無法達到規範之要求。添加石灰組別之TSR高於未添加石灰之組別。
4.	本研究回彈模數試驗結果可看出,添加溫拌劑瀝青混凝土之回彈模數值皆高於控制組。變異數分析與多重比較之結果亦顯示,除添加1.5% SasobitR之回彈模數值與控制組無差異外,添加溫拌劑皆有增加回彈模數值之現象。除添加1.5% SasobitR外,各種添加劑與添加量組別間之差異則在統計上不顯著。
5.	本研究靜態潛變試驗結果可看出,添加溫拌劑瀝青混凝土之回彈模數值皆高於控制組。變異數分析與多重比較之結果則顯示,除添加2.5% SasobitR與2.5% RedisetR WMX之潛變模數較高外,其他各種添加溫拌劑組別與控制組間之差異則在統計上不顯著。
6.	本研究車轍輪跡試驗結果可看出,添加溫拌劑瀝青混凝土之動穩定值皆高於或等於控制組,顯示使用溫拌劑並無增加車轍之疑慮。變異數分析與多重比較之結果則顯示,除添加2.5% RedisetR WMX之動穩定值最高外,其他各種添加溫拌劑組別與控制組間之差異則在統計上不顯著。
7.	本研究以試驗結果排序與試驗結果標準化分數兩種評比方式作比較。兩種評比方式結果可發現,各添加溫拌劑組別之優劣順序大致相同:R2.5>S2.5>R1.5>S1.5>CNSⅢ,其中2.5% RedisetR WMX試驗組表現最好,且均優於控制組(CNSⅢ)。
英文摘要
Warm mix asphalt (WMA) is a new technology of producing asphalt mixtures with reduce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s. The mixing and compacting temperatures of WMA are low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HMA. On the other hand, stone matrix asphalt (SMA) utilizing stone-on-stone contact produces highly stable aggregate skelet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sistance to rutting. This laboratory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arm mix stone matrix asphalt using WMA additives. In the study, 2 dosage rates (1.5% and 2.5% by weight of binder) of each additive, SasobitR and RedisetR WMX,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ir effects and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addition rate. Major conclusions of our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viscosity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nders containing WMA additives had decreased viscosity at higher temperature to give lower mixing and compacting temperatures, and increased viscosity at lower temperature resulting in more stiff mixtures.
2.	The laboratory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indirect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warm mix stone matrix asphalt increased with higher WMA additive dosage rate.
3.	The AASHTO T283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only the RedisetR WMX met the requirement (of TSR greater than 70%)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hydrated lime. The addition of hydrated lime gave improved performance as an anti-stripping agent. 
4.	The resilient modulus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warm mix additives could increase the resilient modulus of the warm mix stone matrix asphalt with higher WMA additive dosage rate.
5.	The static creep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reep modulus of the warm mix stone matrix asphalt increased with higher WMA additive dosage rate.
6.	The wheel tracking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ynamic stability (DS) of the warm mix stone matrix asphalt increased with higher WMA additive dosage rate.
7.	Based on the ranking order and standardized scores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rder of the warm mix stone matrix asphalt was found to be R2.5>S2.5>R1.5>S1.5>CNS in which the 2.5% RedisetR WMX was the bes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I
附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	2
1-4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	石膠泥瀝青混凝土	5
2-1-1	石膠泥瀝青混凝土發展	5
2-1-2	石膠泥瀝青混凝土架構與特性	5
2-1-3	石膠泥瀝青混凝土組成	7
2-1-4	石膠泥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方法	11
2-2	溫拌瀝青混凝土	19
2-2-1	溫拌瀝青混凝土發展	19
2-2-2	溫拌瀝青混凝土特性	19
2-2-3	溫拌瀝青混凝土技術	22
2-2-4	國內外溫拌瀝青混凝土研究與應用	26
2-2-5	溫拌瀝青混凝土單位成本比較	29


第三章 試驗計畫	30
3-1 試驗規劃與範圍	30
3-1-1	材料基本性質試驗	30
3-1-2	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	30
3-1-3	瀝青混凝土績效試驗	30
3-2	試驗材料與試驗配置	33
3-2-1	粒料	33
3-2-2	瀝青膠泥	34
3-2-3	防剝材料	35
3-2-4	纖維	35
3-2-5	有機添加劑	36
3-3	粒料及瀝青基本物性試驗	40
3-3-1	篩分析試驗	40
3-3-2	比重及吸水率試驗	41
3-3-3	扁長率試驗	42
3-3-4	洛杉磯磨損試驗	42
3-3-5	瀝青針入度試驗	43
3-3-6	瀝青軟化點試驗	44
3-3-7	瀝青黏滯度試驗	45
3-3-8	瀝青延展性試驗	47
3-3-9	瀝青比重試驗	47
3-3-10	滾動薄膜烘箱後彈性回復率試驗	47
3-3-11	滾動薄膜烘箱後針入度試驗	48
3-4	瀝青混凝土工程性質試驗	48
3-4-1	瀝青垂流試驗法	48
3-4-2	馬歇爾穩定值試驗	50
3-4-3	間接張力強度試驗	51
3-4-4	浸水殘餘強度試驗	52
3-4-5	回彈模數試驗	53
3-4-6	靜態潛變試驗	55
3-4-7	車轍輪跡試驗	56

第四章 試驗結果與討論	60
4-1	粒料基本物性試驗結果與分析	60
4-2	瀝青膠泥物性試驗結果與分析	61
4-2-1	針入度試驗結果	61
4-2-2	軟化點試驗結果	62
4-2-3	延展性試驗結果	63
4-2-4	黏滯度試驗結果	64
4-3	SMA 配合設計之結果	66
4-3-1	無添加溫拌劑SMA(控制組)之配合設計結果	66
4-3-2	添加溫拌劑SMA(試驗組)之配合設計結果	70
4-4	石膠泥瀝青混凝土性質試驗結果與分析	71
4-4-1	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與分析	71
4-4-2	間接張力強度試驗結果與分析	73
4-4-3	浸水殘餘強度結果與分析	75
4-4-4	回彈模數試驗結果與分析	79
4-4-5	靜態潛變試驗結果與分析	82
4-4-6	車轍輪跡試驗結果與分析	84
4-5	本章彙整與討論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2
5-1 結論	92
5-2 建議	94

參考文獻	95
 



表2 - 1  AASHTO 建議SMA 級配規範【36】	12
表2 - 2  SMA規範建議稿對於最小瀝青含量初步決定值之規定【45】	15
表2 - 3  AASHTO之SMA 配合設計檢驗【1】	18
表2 - 4  溫拌瀝青混凝土潛在效益【37】	20
表2 - 5  比較試驗組對控制組之評價【37】	22
表2 - 6  國外目前試鋪城市及路段【41】	24
表2 - 7  溫拌技術所需之設備【41】	26
表2 - 8  歐美目前溫拌技術【42】	28
表2 - 9   WMA較HMA所降低之氣體排放量【37】	29
表2 - 10  WMA成本效益比較【38】	29
表3 - 1  本研究採用之試驗級配表	33
表3 - 2  瀝青混凝土粗粒料品質要求	34
表3 - 3  瀝青混凝土細粒料品質要求	34
表3 - 4  國家標準規範改質瀝青Ⅲ型(CNS 14184)	34
表3 - 5  道路木質纖維規範表	35
表3 - 6  瀝青添加劑SasobitR 之性質【廠商提供】	36
表3 - 7  本研究試驗組別	39
表3 - 8  本研究符號之意義表	40
表3 - 9  粒料基本物性試驗項目表	40
表3 - 10 各類型Spindle 可量測黏滯度範圍及所需試樣體積	46
表3 - 11 SMA馬歇爾夯製試體之規範	48
表4 - 1  粒料基本物性試驗結果	60
表4 - 2  瀝青基本物性試驗結果	61
表4 - 3  瀝青針入度試驗結果	62
表4 - 4  瀝青軟化點試驗結果	63
表4 - 5  瀝青延展性試驗結果	63
表4 - 6  添加溫拌劑前後拌合與滾壓溫度關係	65
表4 - 7  SMA初試級配表	68
表4 - 8  決定較佳級配初試結果	68
表4 - 9  嘗試瀝青含量結果	69
表4 - 10 決定瀝青含量參數資料	69
表4 - 11 SMA試體之性質規範與結果	70
表4 - 12 各種配比之最佳瀝青含量結果	70
表4 - 13 各種材料組合之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	72
表4 - 14 各種材料組合之馬歇爾穩定值試驗變異數分析結果	72
表4 - 15 各種材料組合之間接張力強度試驗結果	74
表4 - 16 各種材料組合之間接張力強度試驗變異數分析結果	75
表4 - 17 間接張力強度多重比較結果	75
表4 - 18 各種材料組合添加石粉之浸水殘餘強度試驗結果	76
表4 - 19 各種材料組合添加石灰之浸水殘餘強度試驗結果	78
表4 - 20 各種材料組合之回彈模數試驗結果	80
表4 - 21 各種材料組合之回彈模數試驗變異數分析結果	81
表4 - 22 回彈模數試驗多重比較結果	81
表4 - 23 各種材料組合之靜態潛變試驗結果	83
表4 - 24 各種材料組合之靜態潛變試驗變異數分析結果	83
表4 - 25 靜態潛變試驗多重比較結果	84
表4 - 26 各種材料組合之車轍輪跡試驗結果	85
表4 - 27 各種材料組合之動態穩定值試驗變異數分析結果	86
表4 - 28 車轍輪跡試驗多重比較結果	86
表4 - 29 各種材料組合之皮爾森相關分析結果	89
表4 - 30 績效試驗結果標準化分數評比表	90
表4 - 31 績效試驗結果排序	91




圖1 - 1  研究流程	4
圖2 - 1  SMA結構示意圖【2】	7
圖2 - 2   粗粒料孔隙率VCAmix 示意圖【2】	13
圖2 - 3   粗粒料孔隙率VCAdrc 示意圖【2】	14
圖2 - 4   粒料孔隙率VMA 示意圖【2】	16
圖2 - 6  瀝青混凝土施作時拌合溫度圖【42】	20
圖2 - 7  歷年二氧化碳濃度排放量【42】	21
圖2 - 8  使用有機添加物溫度與黏滯度關係	23
圖2 - 9  熱拌與溫拌壓實度比較圖	24
圖3 - 1  本研究試驗流程	32
圖3 - 2  本試驗使用之木質纖維	36
圖3 - 3  本試驗所使用之有機添加劑SasobitR	37
圖3 - 4  本試驗所使用之有機添加劑RedisetR WMX	37
圖3 - 5  本試驗所使用之有機添加劑產品C	39
圖3 - 6  粗粒料搖篩機	41
圖3 - 7  細粒料搖篩機	41
圖3 - 8  扁長率比例卡尺	42
圖3 - 9  洛杉磯磨損試驗儀	43
圖3 - 10 針入度貫入儀	44
圖3 - 11 軟化點試驗儀	45
圖3 - 12 Brookfield黏滯度儀	46
圖3 - 13 延展性試驗機	47
圖3 - 14  NCAT規定之網籃試驗裝置	49
圖3 - 15 馬歇爾夯打機	50
圖3 - 16 馬歇爾試驗儀	51
圖3 - 17 間接張力強度試驗儀	52
圖3 - 18 回彈模數試驗儀	55
圖3 - 19 潛變試驗儀	56
圖3 - 20 平板試體滾壓機	59
圖3 - 21 車轍輪跡試驗儀	59
圖4 - 1   瀝青針入度試驗結果比較	62
圖4 - 2  瀝青軟化點試驗結果比較	63
圖4 - 3  瀝青延展性結果比較	64
圖4 - 4  瀝青膠泥黏滯度試驗圖	66
圖4 - 5  各種材料組合之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比較	72
圖4 - 6  各種材料組合之間接張力強度試驗結果比較	74
圖4 - 7  各種材料組合添加石粉之浸水間接張力強度值	77
圖4 - 8  各種材料組合添加石粉之浸水殘餘強度比	77
圖4 - 9  各種材料組合添加石灰之浸水間接張力強度值	78
圖4 - 10  各種材料組合添加石灰之浸水殘餘強度比	79
圖4 - 11 各種材料組合之回彈模數試驗結果比較	81
圖4 - 12 各種材料組合之靜態潛變試驗結果比較	83
圖4 - 13 各種材料組合之動態穩定值試驗結果比較	86


 

附錄(一)  粒料基本物性試驗結果	100
附錄(二)  瀝青基本物性試驗結果	102
附錄(三)  SMA配合設計-決定試驗級配試驗結果	106
附錄(四)  SMA配合設計結果	108
附錄(五)  NCAT網籃法試驗結果	118
附錄(六)  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	120
附錄(七)  間接張力強度試驗結果	121
附錄(八)  浸水殘餘強度試驗結果	122
附錄(九)  回彈模數試驗結果	126
附錄(十)  靜態潛變試驗結果	127
附錄(十一) 車轍輪跡試驗結果	128
附錄(十二) 多種比較分析結果	129
參考文獻
1. 張廖年禧,「國道高速公路鋪設石膠泥及排水性瀝青混凝土成效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三年六月。
2. 林志棟、劉霈,「石膠泥瀝青混凝土(SMA)應用於高速公路之評估(Ⅰ)」,研究報告,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民國九十一年。
3. 余孟謙,「標稱最大粒徑與纖維含量對石膠泥瀝青混凝土鋪面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4. 邱垂德、簡圳銘、黃銘詠,「泡沬瀝青冷拌再生混合料之性質研究」,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月。 
5. 沈金安,「改性瀝青與SMA路面」,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7月)。
6. 林志棟、王劍能,「台北市瀝青材料適當配比之研究」,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7. 陳兆鑫,「石膠泥瀝青混凝配比設計之研究」,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8. 謝清龍,「瀝青混凝土添加道路專用纖維應用實務探討」,鋪面工程,第三卷第二期,第21-34頁,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9. 張明華,「添加纖維對石膠泥瀝青混凝土性質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10. 蔡攀鳌,「瀝青混凝土」,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九年。
11. 蕭良豪,「SMA瀝青混凝土力學特性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12. 吳仁豪,「應用輪跡試驗儀評估多孔隙瀝青混凝土水分侵害特性之初步研究」,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六月。
13. 彭俊翔,「評估密級配及SMA瀝青混凝土之工程性質」,正修科技大學土木與工程資訊暨營建工程所學術研究成果報告,民國九十一年。
14. 游輝榮,「溫拌瀝青混凝土工程性質之研究」,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15. 葉斯文,「溫拌瀝青混凝土之水分侵害特性研究」,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16. 林秉祁,「台灣地區推動SMA可行性之研究--以新竹試鋪道路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七月。
17. 林峰永,「多孔隙瀝青混凝土永久變形特性之試驗室研究」,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18. 林志棟、陳順興,「淺談溫拌式瀝青之凝土應用之探討」,技師月刊第四十二期,第119-124頁,民國九十五年。
19. 中華鋪面學會,石膠泥瀝青混凝土特輯,民國八十四年。
20. 邱垂德、呂理成,「以廢輪胎橡膠瀝青拌製石膠泥瀝青混凝土之研究」,中華民國第五屆鋪面材料再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九十一年十月。
21. 財團法人,日本道路協會,「鋪裝試驗法便覽」,日本道路協會,昭和六十三年。
22. 邱垂德、潘昌林「廢輪胎在公共工程之應用」,廢棄物在工程上之應用,台灣營建研究院,第19-53頁,民國九十年。
23. 哥本哈根會議COP15。(網路擷取資料時間2009/8月),檢自:http://www.denmark.dk/en/Denmark.htm
24. 瀝青混凝土起源。(網路擷取資料時間 2010/7月),檢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0%9D%E9%9D%92%E6%B7%B7%E5%87%9D%E5%9C%9F
25. 李中秋、馬敬坤「SasobitR 改性劑對瀝青改性的室內試驗分析」,公路交通科技,第10期(2004)。
26. 申愛琴,王娜,李明國,孫長新「高速公路SMA高溫穩定性及其影響因素」,長安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2006)。
27. 左鋒,葉奮「國外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與性能評價」,中外公路,第27卷第6期(2007)。
28. 孫楊勇,張起森「瀝青粘度測定及其影響因素分析」,長沙交通學院學報,第18卷第2期(2002)。
29. 冉晋,「溫拌瀝青混合料材料與性能評價研究」,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碩士論文(2008)。
30. E. R. Brown, J. E. Haddock, R. B. Mallick, and J. Bukowski,” Performance of Stone Matrix Asphalt (SMA) Mix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NCAT Report 97-1, (1997).
31. E. R. Brown, “Evaluation of SMA in Michigan,” NCAT Report No.93-3, (1993).
32. E. R. Brown and John E. Haddock, “Development of A Mixture Design Procedure for Stone Matrix Asphalt (SMA),” NCAT Report No.97-3, p.10, March (1997).
33. E. Ray. Brown and John E. Haddock, “A Method To Ensure Stone-on-Stone Contact in Stone Matrix Asphalt Paving Mixtures,” NACT Report No.97-2 (1997).
34. Graham C. Hurley and Brian D. Prowell, “Evaluation of SasobitR For Use In Warm Mix Asphalt,” Report 05-06, National Center for Asphalt Technology, (2005). (網路擷取資料時間2010/3月)
http://www.warmmix.net/submissions/11_20071127_ EVALUATION _OF_SASOBIT.pdf
35.  “A Review of Warm Mix Asphalt.” ,(網路擷取資料時間 2010/4月)
http://swutc.tamu.edu/publications/technicalreports/ 473700-00080-1.pdf
36. E. R. Brown and L. A. Cooley, “Designing Stone Matrix Asphalt Mixtures for Rut-Resistant Pavements,” NCHRP Report 425 Washington, DC (1999). 
37. “Warm-Mix Asphalt: European Practice.”(網路擷取資料時間2010/10月)
http://www.warmmixasphalt.com/submissions/ 68_20080223_FHWA-PL-08-007.pdf
38. “An Evaluation of Warm Mix Asphalt Produced with the Double Barrel Green Process.”(網路擷取資料時間2010/10月)
http://info.vgtu.lt/upload/leid_konf/vaitkus_80-86.pdf
39. “Determining the Optimum Compaction Level for Designing Stone Matrix Asphalt Mixtures.”(網路擷取資料時間2009/10月)
http://etd.auburn.edu/etd/bitstream/handle/10415/486/ XIE_HONGBIN_54.pdf?sequence=1
40. “Warm Mix Asphalt - Gaining Momentum.” (網路擷取資料時間 2010/10月)
http://www.asphaltmagazine.com/ singlenews.asp ?item_ID=1679&comm=0&list_code_int=mag01-int
41. R. Michael Anderson, Gaylon Baumgardner, Richard May, and Gerald Reink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Emissions, and Field Performance of Warm Mix Asphalt Technologies,” NCHRP Report No 9-47 (2008).
42. “Warm Mix Asphalt.”(網路擷取資料時間2010/8月) 
http://www.warmmix.org/submissions/38_20071219_ Warm%20Mix%20Asphalt%20Summary%20Report%20Final%20091607.pdf
43. Hurley, G. C., “Evaluation of Aspha-Min for Use in Warm Mix Asphalt,”NCAT report 05-04, (2005).
44. 張凱珏,「乳化瀝青於溫拌合瀝青混凝土性質探討」,東南科技大學防災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45. 蔡辰安,「石膠泥瀝青混凝土添加不同填充料其成效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46. J. Keith Davidson, “Evotherm Trial Ramara Township Road 46,” (2005).
47. 台灣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施工技術規範,「石膠泥瀝青混凝土鋪面」,第02743章,民國九十八年八月。
48. 邱垂德,「石膠泥瀝青的設計規範」,民國八十九年二月。(網路擷取資料時間 2010/12月)http://people.chu.edu.tw/~ctc/adviser/report%20PDF/SMA(ncat1).pdf
49. “Akzo Nobel redisetTM Warm Mix Solutions.”(網路擷取資料時間 2010/12月)
http://www.surfacechemistrynews.com/akzo-nobels-rediset%E2%84%A2-wmx-warm-mix-solutions-addresses-the-environmental-and-health-concerns-related-to-hot-asphalt-fume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