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8200713415800
DOI 10.6846/TKU.2007.00075
論文名稱(中文) 從「林志玲現象」與「名模熱」看台灣名模產業與影視娛樂產業之間 的關係:一個政治經濟學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A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ermodel Industry and the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林均郁
研究生(英文) Chun-Yu Lin
學號 69308012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9
論文頁數 11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魏玓
委員 - 劉昌德
委員 - 吳怡國
關鍵字(中) 名模
林志玲
政治經濟學
模特兒產業
影視娛樂產業
藝人
關鍵字(英) Artist
Chi-ling Lin
Political Economy
Supermodel
The Model Industry
The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二○○四年,模特兒林志玲驟然成為超級巨星,她被譽為「台灣第一名模」,不但引發所謂的「林志玲現象」,更掀起一陣「名模熱」。媒體是形成此一文化現象的推手,在不斷炒作之下,「名模」不僅成為一種「媒體景觀」,也讓模特兒產業與影視娛樂產業結合,產生穩定互動關係,演藝圈開始出現許多「名模藝人」。本論文以「林志玲現象」作為起點,分別以「模特兒產業」與「媒體」的角度出發,以不同面向探討「名模熱」的動態,以及「模特兒產業」與「影視娛樂產業」之間的互動關係。
    研究發現,「名模熱」是在台灣媒體「小報化」、「商業化」的脈絡下產生,另一方面,「名模熱」也使得模特兒產業順利跨足影視娛樂產業,作為拓展模特兒表演市場的一個途徑。在「名模熱」的影響之下,新聞媒體與影視娛樂產業以操作相關文化商品來發揮名聲經濟的效益。感官主義盛行下演藝圈的外表至上運作邏輯,使得不一定具備演藝實力的模特兒,因為外表已受肯定,且受過專業走秀和儀態訓練,反而更具競爭力。至今模特兒產業與影視娛樂產業之間逐漸形成一種穩定且互惠的關係,也改變了雙方的運作生態。
英文摘要
In 2004, a fashion model Chi-ling Lin unexpectedly became a Super Star. She was honored publicly as ‘Taiwan’s Top Supermodel’ and raised the so-called ‘The Supermodel Heat’ in Taiwan. The mass media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producing the fad and related cultural phenomena. The mass media transformed ‘supermodel’ into a media spectacle and prompted the integration and a systematic and continu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odel industry and the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n Taiwan. There are increasing numbers of model engaging into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maintaining their fashion model job. They have become a new breed of artist in the show business – ‘Supermodel Artist’. The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that the dynamic processes of ‘The Supermodel Heat’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odel industry and the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n Taiwan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shifting processes of the two industries respectively.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 Supermodel Heat’ has been formed in a context of the recent ‘tabloid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mass media in Taiwan. However, the increasing connection with entertainment industry has fostered the model industry to expand the performing platform for its models and a new lucrative market for its busine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edia industry produces the related cultural commodities with the materials provided by the supermodels and trie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the celebrity economy. The sensationalism prevailing in today’s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makes models, whose beautiful outlooks have already been recognized and body gestures have been well-trained, much more competitive. Today the model industry and the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re both changed and have established a stable and reciprocally dependent relationship.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1
第二節文獻探討……………………………………………..3
第三節問題意識……………………………………………..5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10
第二章藝人勞動、明星制度與名聲經濟之關係……………14
第一節藝人勞動的狀況……………………………………..15
第二節明星制度……………………………………………..22
第三節名人與名聲經濟……………………………………..28
第四節結語…………………………………………………..30
第三章台灣模特兒產業的發展與轉型………………………35
第一節模特兒產業的出現與特徵…………………………..35
第二節國內模特兒產業發展簡史…………………………..39
第三節模特兒與演藝圈……………………………………..45
第四節模特兒產業與新聞媒體之關係……………………..60
第五節結語…………………………………………………..61
第四章新聞媒體、影視產業與名模熱………………………64
第一節影劇新聞與影視娛樂產業…………………………..64
第二節台灣電視文化的流變………………………………..78
第三節新聞媒體、影視產業與名模產業…………………..85
第四節結語…………………………………………………..90
第五章結論……………………………………………………91
第一節研究發現……………………………………………..91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建議……………………………………..98
參考資料………………………………………………………………100
附錄一名模藝人演藝經歷表…………………………………………106
附錄二深度訪談問題大綱……………………………………………109
圖表目錄
【表1-1】深度訪談資表…………………………………………….12
【表2-1】國內電視台藝人需求分表……………………………….16
【表2-2】國內藝人與一般受雇勞工勞動比表…………………….18
【圖2-1】國內娛樂生態關圖……………………………………….20
【圖2-2】模特兒產業與影視娛樂產業之關圖…………………….33
【表3-1】八o至九o年代模特兒轉型的藝人……………………….40
【表3-2】林志玲走紅前後代言活動碼…………………………….49
【表3-3】1991至2006年林志玲重要事跡與經歷………………….49
【表3-4】國內主要幾家模特兒經紀司…………………………….57
【圖5-1】模特兒產業與影視娛樂產業之關圖…………………….9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論文:
張心宇(2002)。《報紙影劇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研究─以「搖頭性派對」事件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克擎(2006)。《流行時尚電視節目行銷策略之研究:以TVBS-G「女人我最大」節目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依秀(2004)。《打造電視觀眾:台灣韓劇市場興起之歷程分析》。淡江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坤賢(2006)。《蠶食勞動─從契約關係析論流行音樂歌手之勞動條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銘軒(2005)。《從新聞工作者轉型試析名聲勞動之商品特性》。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文怡(2004)。《媒體論述中明星的擬像建構》。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以雯(2002)。《台灣演藝經紀產業人力資本投資模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美佳(1998)。《我國報紙新聞品質之研究─以影劇新聞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
劉立行(2000)。〈影劇新聞的責任與前瞻〉,《影劇藝文新聞質量面面觀研討會實錄暨論文選輯》。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座談會。

期刊:
王麗華(2004)。〈林志玲可以股票上市嗎?緋聞使全智賢經紀公司股價下跌 原來明星也可上市〉,《理財周刊》,217:80-84。
李迪才(2001)。Kuhn, Annette著,〈明星〉,《電影欣賞》,4(19):28-37。
呂傑華(1998)。〈報業發展與經濟變遷─論報禁解除十周年台灣報業生態及發展趨勢〉,《民意研究季刊》。204:77-99。
吳知賢(2003)。〈台灣電視綜藝節目所呈現的社會文化現象〉,《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4:124-128。
林思平(2003)。〈媒體八卦與文化研究的一個可能〉,《傳播研究簡訊》,32:8-11。
周倩漪(1998)。〈從王菲到菲迷:流行音樂中偶像崇拜中性別主體的搏成〉,《新聞學研究》,56:105-134。
郭繾澂(1999)。〈成龍不應怪責傳媒〉,《明報》,C4。
張伊雯(1999)。〈「三立頻道家族」之經營策略初探:一個收視率意義解讀取向的分析〉,《新聞學研究》,61:179-222。
莊麗莉譯(1995)。Golding, Peter & Murdock, Graham著,〈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學〉,《當代》,114:32-51。
陳邦鈺、林正峰(2004)。〈台灣美麗產業的X檔案─百萬名模發達之路〉,《今周刊》,385:77-82。
陳邦鈺(2004)。〈林志玲現象大解析〉,《今周刊》,403:78-80。
孫正華(2004)。〈小小螺絲釘,讓話題更美麗〉,《Cheers》,51:152。
黃德琪(2003)。〈蘋果日報大舉入侵─週刊和報紙閱讀率新分析〉,《廣告雜誌》,144:38-41。
楊憲宏、陳國祥(2002)。〈解構台灣媒體生態〉,《目擊者》,27:34。
編輯部(2005)。〈蘋果8-10月有費發行量〉,《動腦》,345:97。
劉柏姬(2002)。〈韓劇贏的DNA:製作費一集400萬 堆出冬季戀歌的浪漫〉《新新聞》,800:50-53。
鄭進耀(2004)。〈新偶像‧新解讀─無害甜美的林志玲幫台灣解脫集體沉悶〉,《新新聞》,911:27-30。
鄭進耀、陳心怡、孫稚堯(2005)。〈台灣名模市場難發展─最美麗的產業其實很心酸〉,《新新聞》,931:78-84。
謝鵬雄(1984)。〈電影的思考(七)─電影明星〉,《電影欣賞》,10:50-52。

書籍:
上山泰世(2000)。《模特兒白皮書》。台北:暖流。
王偉忠(2007)。《歡迎大家收看:王偉忠的※◎*#……》。台北:天下文化。
王天濱(2002)。《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
包小柏(2003)。《我注意你很久了!:偶像總教頭的娛樂圈先修班》。台北:如何。
宇業熒(1973)。〈影劇新聞採訪〉,賴明佶編,《分類採訪》。頁169-183,台北:世新新聞專科學校校友會。
汪睿祥譯(2000)。Wolf, Michael J.,《無所不在─娛樂經濟大未來》。台北:中國生產力。
吳水木(2004)。《中華民國電視年鑑2003-2004》。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林富美(2006)。《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資訊。
周建輝(2004)。《打造》。台北:平安。
柯林錦(2004)。〈全台灣都中了林志玲魔咒〉,風格美女研究團隊編(2004),《研究林志玲》,頁92-95。台北:城邦文化。
姜雪影譯(1994)。Roshco, Bernard(1975)著,《製作新聞》。台北:遠流。
范揚松、伍翠蓮(1999)。《形象塑造成名學》。台北:金台灣。
胡馨云(2004)。《紅火:明星偶像與商品的炒與做》。台北:商周。
馬斌、鄒念祖譯(2004)。McDonald, Paul(2003)著,《明星夢工廠:炒作好萊塢流行人物》。台北:書林。
孫秀蕙(1996)。《走出媒體神話》。台北:唐山。
孫大偉(2005)。〈人的名聲是可轉換的能量〉,黃治蘋譯(2005)。Pringle, Hamish(2004),《C行銷:第一本名人代言行銷聖經》(Celebrity sells),頁2-6。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張定綺譯(1996)。Gross, Michael(1996)著,《模特兒:美麗女人險惡行業》。台北:時報。
陳芸芸譯(2000)。Abercrombie, Nicolas(1996),《電視與社會》。台北:韋伯。
黃志瑋、林嘉綺、蔡淑臻、陳思旋(2004)。《伊之獨秀》。台北:台視文化。
馮建三譯(1994)。Picard, Robert G.(1989)著,《媒介經濟學》。台北:遠流。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Mosco, Vincent著,《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
彭家發、陳憶寧(2004)。《現代新聞學》。台北:空大。
彭家發(2005)。《新聞學(一)─新聞學新論》。台北:空大。
辜振豐(2003)。《布爾喬亞─慾望與消費的古典記憶》。台北:果實。
辜振豐(2004)。《時尚考─流行知識的秘密》。台北:果實。
葉明桂(2005)。〈從名人身上看見消費者內心的理想世界〉,黃治蘋譯(2005)。Pringle, Hamish(2004),《C行銷:第一本名人代言行銷聖經》(Celebrity sells),頁14-15。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楊啓嵐(2002)。Waquet, Dominique. ,Laporte, Marion著,《法國時尚》。台北:麥田。
詹偉雄(2004)。〈研究林志玲現象─一個「明星社會學」的簡單考察〉,風格美女研究團隊編(2004),《研究林志玲》,頁16-29。台北:城邦文化。
裴元領(2004)。〈林志玲是美的世界裡唯一焦點〉,風格美女研究團隊編(2004),《研究林志玲》,頁68-75。台北:城邦文化。
劉維公(2004)。〈林志玲是成功的美學經濟商品〉,風格美女研究團隊編(2004),《研究林志玲》,頁64-67。台北:城邦文化。
蔡玉美(2005)。《我要當明星》。台北:數位人資訊。
賴建都(2005)。〈夢幻形象的實際效益〉,黃治蘋譯(2005)。Pringle, Hamish(2004),《C行銷:第一本名人代言行銷聖經》(Celebrity sells),頁7-9。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蘇蘅(1997)。〈認識報紙〉,彭家發編,《認識大眾傳播》,頁91-169。台北:台灣書店。

報紙:
卜人美(1986年3月20日)。〈嬌娃走下伸展台 各自擁有一片天 「嬌點」模特兒期待重聚顯身手〉,《民生報》,12版。
朱梅芳(2004年7月28日)。〈林志玲爆紅 唐安麒卯死啊〉,《中國時報》,D1版。
朱梅芳(2004年11月16日)。〈林志玲現象只是特例 偶像劇當道 名模有了跨界跳板〉,《中國時報》,D4版。
孟憶如(1989年10月7日)。〈模特兒市場愈來愈俏麗〉,《經濟日報》,第19版。
祁安國(2005年7月17日)。〈展場show girl〉,《民生報》,B7版。
邱莉玲(2006年4月5日)。〈伸展台上延伸驚豔商機〉,《工商時報》,A3版。
徐淑媛(2004年12月5日)。〈代言星價碼 跟著名氣飆〉,《民生報》,A4版。
粘嫦鈺(2007年3月22日)。〈白歆惠、林又立搶志玲一姐寶座〉,《聯合報》。
粘嫦鈺(2007年4月8日)。〈貶志玲 捧思璇 名模掀戰火〉,《聯合報》。
粘嫦鈺(2004年9月17日)。〈電視台搞經紀,仁智互見〉,《聯合報》。
陳如嬌(2004年8月5日)。〈郵請林志玲,票亮擋不住〉,《中國時報》,A8版。
黃尚智(2005年3月2日)。〈目標演藝圈 名模齊步走〉,《中國時報》,D6版
單小懿(2004年7月19日)。〈林志玲現象 正在發燒〉,《民生報》,A5版。
郭曉芸(2004年11月6日)。〈名模搶攻主持界〉,《聯合晚報》,10版。
管慶寧(1991年12月21日)。〈職業模特兒這條路不好走〉,《民生報》,第22版。
賴至巧(2004年11月25日)。〈模特兒熱延燒至校園,稻江開選修,喬治設專班,讓學子一圓伸展台夢想〉,《民生報》,A3版。
葉君遠(2004年7月12日)。〈想當林志玲 先看九頭身〉,《聯合報》,D3版。
蕭美惠(2006年4月5日)。〈美女經濟學 產業新顯學─名模撘台 經濟唱大戲〉,《工商時報》,A3版。

英文資料:
Ryan, B. (1991). 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rporate form of capit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Tuner, G. (2003). Understanding Celebrity. London: Sage.

網路資料:
《中國服飾網》取自於:http://www.efu.com.cn/info/technique/2001-10-27/4012.htm
《中視全球資訊網》取自於:http://www.chinatv.com.tw/
《台視全球資訊網》取自於:http://www.ttv.com.tw/
《全國商工行政服務入口網》取自於:http://gcis.nat.gov.tw/new_open_system.jsp
呂安緁(2007)。〈隋棠的名模養成術〉,《儂儂雜誌》。取自於:http://www.cittabella.com.tw/feature/index.php?gid=6
李月蓮(2000)。〈市場導向下的傳媒自由與放縱〉,《思》,第65期。取自於:http://www.hkci.org.hk/Reflection/No.65/sze_65.htm
林起健(2002)。〈模力四射 照亮時尚的容顏 〉,《自由時報生活藝文網─流行情報》取自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aug/25/life/fashion-1.htm#top
陳芝宇(2001)。〈影劇新聞的專業度〉,《智邦生活館電子報》。取自於: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7530
陳一香(2006年11月6日)。〈台灣電視戲劇面面觀〉,《媒觀講堂》。取自於: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6/11/28/0501/index.html
《華視台史館》取自於:http://www.cts.com.tw/ctsmuseum/c2h.htm
《華視全球資訊網》取自於:http://www.cts.com.tw/	
許聖梅(2006年5月22日)。〈時尚教父洪偉明 打造明模王國〉。《自由電子報》。取自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y/22/today-show11.htm
陶世安(2000年9月29日)。〈台民眾懷念以往的綜藝節目〉,《人民網─港澳台》。取自於:http://www.people.com.cn/BIG5/channel1/14/20000929/255729.html
黃淑貞等(無日期)。〈台灣影視文化創意產業之反思〉,《傳播管理專題研究計畫書》。取自於:http://cm.shu.edu.tw/academic/student's_project/90_project/1a/a12.pdf
《經濟部商業司》取自於:http://www.moea.gov.tw/~meco/doc/index.html
《聯合追星網》取自於:http://stars.udn.com/udnstars/StarBasic/StarBasicO2.do?starID=TW05561
戴淑芳(2006年4月4日)。〈哈林錄「週日狂熱夜」對狗仔偷拍大嘆無奈〉,《中華日報影視娛樂》。取自於:http://www.cdns.com.tw/20060405/news/ysyl/733400002006040421014177.htm
《贏家雜誌》。(2005年2月)取自於:http://winner.1111.com.tw/content_0502001.htm

視聽媒體資料:
詹仁雄(2007年6月22日)。康熙來了。台北:中天。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