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8200713180400
DOI 10.6846/TKU.2007.01069
論文名稱(中文) 金代前期軍事制度形成之研究 ――11~12世紀中的重要過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Forming of the Military System in the Eariler Period of Jin Dynasty――The Important Process During the 11th and 12th Centur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李光懋
研究生(英文) Kuang-Mao Lee
學號 69206034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6
論文頁數 10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育鎂
委員 - 李天鳴
委員 - 黃繁光
關鍵字(中) 女真



軍事
關鍵字(英) Juchen
Jin
Liao
Song
Milita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女真族群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後,於遼代末期統一,因著遼廷內亂,乘機建立金朝並滅遼,而後又將北宋攻滅。自金太祖至海陵帝這段時間裏,金中央依早年的習慣設軍政合一的勃極烈制,接著參考遼制立元帥府制度,最後參酌宋制建樞密院制,使制度逐漸朝向政軍分離發展,且配合實戰經驗將軍事制度修正。
英文摘要
Afte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 Juchen tribes were unified into one nation in Liao’s last stage. Because of Laio government strife, the Juchen was using opportunity to found of the Jin and terminated the Liao dynasty. After all, jin was distoried the north Sung too. Rules from Jin Tai Zu to the Emperor of Hailing this period of time, the Jin central authorities according to long ago custom established the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gathers a system of Chief. Than Jin was refer to Liao’s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Military command. At last, Jin was refer to Sung’s system and established the Bareau of Military Affairs system. After these formulations, Jin was bend to separate military and politics; moreover, this kind of military system was amended from the actual operational experie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緒論………………………………………………………………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回顧………………………………………1
三、研究時間點的界定…………………………………………3
第一章 金初軍事習慣的由來…………………………………5
第一節 金太祖起兵前的部落聯盟……………………………5
一、星羅棋布的部落……………………………………………5
二、部落聯盟的出現……………………………………………7
第二節 女真族統一及反遼獨立發展…………………………8
一、女真族的統一………………………………………………8
二、女真族與遼的決裂…………………………………………14
第三節 軍政與民政的合一……………………………………16
第四節 生活與訓練的結合……………………………………19
第二章 指揮層級的演變………………………………………22
第一節 初期的軍事指揮系統…………………………………22
一、建國前受遼與高麗的影響…………………………………22
二、從舊有習慣至元帥府的設立………………………………24
(一)舊習慣的延續………………………………………………24
(二)元帥府的初設………………………………………………25
第二節 元帥府系統的確立與演變……………………………28
一、都元帥府的確立及其特色…………………………………28
二、作戰編組及權力的爭奪……………………………………31
第三節 熙宗時軍權的轉移變化………………………………34
一、宗弼主政前後的指揮體系…………………………………34
(一)宗弼主政前的人事變動……………………………………34
(二) 宗弼掌權前後指揮體系的變化…………………………35
二、禁衛軍的初步制定…………………………………………38
第三章 各兵種的演變與幕僚人員……………………………40
第一節 騎兵重要性的演變……………………………………40
一、作為軍隊主力的騎兵………………………………………40
二、騎兵優勢的減弱……………………………………………44
第二節 步兵編制發展的過程…………………………………50
一、獨立軍種之一的步兵………………………………………50
(一)滅遼前的步兵………………………………………………50
(二)比重漸增的步兵……………………………………………52
二、步兵的制度化………………………………………………56
(一)初步規劃……………………………………………………56
(二)海陵帝的定制………………………………………………57
第三節 水軍及其他兵種………………………………………58
一、水軍的建立…………………………………………………58
(一)水軍的源流與國初之水師…………………………………58
(二)水軍的建立與廢止…………………………………………59
二、其他兵種……………………………………………………61
第四節 幕僚人員(參謀)………………………………………63
一、滅遼時期的幕僚……………………………………………63
二、幕僚的系統化………………………………………………66
第四章 軍隊組織架構的形成…………………………………68
第一節 軍隊組織與地方衛戍部隊……………………………68
一、軍隊組織……………………………………………………68
(一)禁軍方面……………………………………………………68
(二)普通指揮體系………………………………………………69
(三)軍眷…………………………………………………………71
二、各地衛戍部隊………………………………………………72
(一)邊防軍………………………………………………………73
(二)各要地駐軍…………………………………………………74
(三)輔助性部隊…………………………………………………75
第二節 軍制形成中的模仿與學習……………………………76
一、仿遼方面……………………………………………………76
二、仿宋方面……………………………………………………77
第三節 軍器生產………………………………………………78
一、反遼前的概況………………………………………………78
二、軍器生產制度化的形成……………………………………79
第四節 士氣的維持……………………………………………82
一、信賞必罰……………………………………………………82
二、維持士氣的制度化――軍俸制度的形成……………………83
第五章 結論……………………………………………………85
附錄圖表
圖1-1 曷懶甸九城圖(引自《契丹的東北政策》,頁154)…12
圖2-1 金軍伐宋前夕指揮體系圖……………………………26
圖2-2 元帥府系統圖…………………………………………29~30
圖4-1 都督府指揮系統圖……………………………………70
附圖一 柘皋(Zhegao)東北地區空照圖(資料來源:Google Earth)……………………………………………………………………88
附表一 遼代女真酋長歷年所受高麗封號一覽表……………88
附表二 遼時高麗歷年所受女真海盜侵擾……………………94
附表三 遼代女真歷年向高麗進獻器械………………………95
引用及參考資料…………………………………………………96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王雲五主編,《(宋本)武經七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三版。
司馬光主編,(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台北,宏業書局,1978二版。
宇文懋昭著,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
佚名編,金少英校補,李慶善整理,《大金弔伐錄校補》。北京,中華書局,2001。
呂頤浩,《忠穆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李心傳編,《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56。
李心傳編,《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李綱著,王瑞明點校,《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
李澍田,《金碑匯釋》。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粹編續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
施國祁,《金史詳校》(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洪皓,《松漠記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胡舜申,〈己酉避難錄〉收於王明清《玉照新志》(第二冊)卷三,刊印於《百部叢書集成》(照曠閣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范成大,《攬轡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徐松輯,楊家駱主編,《宋會要輯稿》。台北,世界書局,1977。
徐夢莘撰,鄧廣銘編,《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徐夢莘撰,《三朝北盟會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
馬端臨,《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遼金元部份)。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脫脫等,《(百納本)金史》(至正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六版。
脫脫等,《(百納本)遼史》(至正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六版。
脱脱等著,《宋史》(點校版)。北京,中華書局,1977。
脫脫等著,《金史》(點校版)。北京,中華書局,1975。
脫脫等著,《遼史》(點校版)。北京,中華書局,1974。
葉夢得,《石林奏議》,刊印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樓鑰,《北行日錄》(影印本)。台北,廣文書局,1968。
鄭麟趾等,《高麗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
魏汝霖註譯,《孫子兵法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五版。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部份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十一)。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
王曾瑜,《岳飛和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王曾瑜,《金朝軍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
王德朋,《金代漢族士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外山軍治著,李東原譯,《金朝史研究》。牡丹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8。
吳天墀,《新西夏史》。台北,大典出版社,1987。
宋德金,《遼金論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宋德金、史金波,《中國風俗通史》(遼金西夏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李錫厚、白濱,《遼金西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杜畢著(Dupuy, Trevor Nevitt),李則芬譯,《美國軍事沿革史》。台北,國防部聯合作戰督察委員會,1962。
周峰,《完顏亮評傳》。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金渭顯,《契丹的東北政策――契丹與高麗、女真關係之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
金渭顯,《高麗史中中韓關係史料彙編》。台北,食貨出版社,1983。
金毓黻,《宋遼金史》。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再版。
姚從吾,《姚從吾先生全集(二)遼金元史講義――甲‧遼朝史》。台北,中正書局,1972。
姚從吾,《姚從吾先生全集(三)遼金元史講義――乙‧金朝史》。台北,中正書局,1973。
姚從吾,《姚從吾先生全集(五)――遼金元史論文(上)》。中正書局,1981。
軍事科學院主編,《中國軍事通史(南宋金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孫進己等著,《女真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張正明,《契丹史》。宏文館出版社,1988。
都興智,《遼金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陳致平,《中華通史》(六)。台北,黎明文化,1978。
陶晉生,《金海陵帝的伐宋與采石戰役的考實》。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63。
陶晉生,《歷史的瞬間――從宋遼金人物談到三寸金蓮》。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
陶晉生,《邊疆史研究集――宋金時期》。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黃寬重,《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楊樹藩,《遼金中央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二版。
楊弘、楊毅,《兵器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3。
劉旭,《中國古代兵器圖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6。
趙永春,《金宋關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韓世明、都興智校注,《《金史》之〈食貨志〉與〈百官志〉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二)論文部分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區內金代界壕發堀簡報〉收入《內蒙古文物考古》第一期,2002。
王心恒、周啟志,〈宋金軍事態勢與南宋初年的和議〉收入《棗莊師專學報》第一期,1997。
王文素,〈寧江州榷場與女真族起兵抗遼〉收入《農墾師專學報》第四期,1994。
王民信,〈試論十一世紀前後女真與遼麗宋之關係〉收入《第二屆中外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2。
王明蓀,〈東北內蒙地區金代之政區及其城市發展〉收入《史學集刊》第三期,2005。
王明蓀,〈金代漢臣之政見――以君臣對話為中心〉收入《興大歷史學報》第十六期,2005。
王國維,〈金界壕考〉收入《燕京學報》第一期,1927。
王淑英,〈奚人蕭裕與海陵王的關係:兼釋復辟遼朝活動的失敗〉收入《北方論叢》第一期,1998。
王景義,〈論金代猛安謀克制的產生和發展〉收入《綏化師專學報》第四期,1994。
王智勇,〈論宋、金德順軍之戰〉收入《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03。
王曾瑜,〈金熙宗「頒行官制」考辨〉收入《宋史研究論叢》第六輯,2005。
王曾瑜,〈論金軍編制〉收入《史學月刊》第一期,1994。
王曾瑜,〈韓世忠大儀鎮之戰述評〉,收入《歷史教學問題》第四期,2006。
王進先、楊林中,〈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畫墓〉收入《文物》第三期,2003。
王德毅,〈劉錡順昌之捷及其影響〉收入《臺大歷史學報》第36期,2005年。
史繼剛,〈論宋代的兵器生產及其質量〉收入《天府新論》第四期,2004。
伊葆力,〈女真原始社會型態的思考與再認識〉收入《大連大學學報》第三期,2003。
何忠禮,〈歷史研究必須堅持以史實為依據――評《金朝軍制》〉收入《杭州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六期,2001。
何適之,〈論十二世紀初金與高麗的外交〉收入《金史研究論叢》,2000。
宋馥香,〈金朝爭奪燕雲地區的策略探析〉收入《北方文物》第一期,2001。
李天鳴,〈南宋的弩和弩箭手〉(上)收入《故宮學術季刊》第16卷第三期,1999。
李天鳴,〈遼金蒙元的弩和弩箭手〉收入《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李天鳴,〈草原民族的馬匹和騎兵――以遼金蒙元為例〉收入《故宮文物月刊》第18卷第七期,2000。
李天鳴,〈宋徽宗北伐燕山時期的反對意見〉收入《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二輯,2002。
李天鳴,〈靖康元年夏秋的太原之役〉收入《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一期,2004。
李西亞,〈淺析金代東北的行政建置〉收入《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三期,2003。
李涵,〈金初漢地樞密院試析〉收入《遼金史論集》第四輯,1989。
李逸友,〈金界壕:比長城更長〉收入《文物天地》第四期,2002。
李錫厚,〈《劍橋中國史》(第6卷)遼史的基本觀點評述〉收入《宋史研究論叢》第六輯,2005。
辛更儒,〈金世宗詆毀海陵帝諸說辨〉收入《學習與探索》第二期,1999。
和希格,〈從皇統黨獄始末看金朝政治〉收入《內蒙古大學學報》第二期,1996。
和希格、穆鴻利,〈試論天眷新制到至寧內亂之興衰轉折〉收入《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三期,2002。
孟古托力,〈女真及其金朝與高麗關係中幾個問題〉收入《滿語研究》第一期,2000。
孟憲軍,〈試論金代尚書省的建立和發展〉收入《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三期,2000。
林永強、陶延林,〈評致力於南北統一的金帝――海陵王〉收入《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第二期,2001。
林榮貴,〈南宋與金的邊疆經略〉收入《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0卷第二期,2001。
武玉環,〈論遼與高麗的關係及遼的東部邊疆政策〉收入《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四期,2001。
芮素平,〈女真民族習慣法考述〉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增刊。
金渭顯,〈東丹國變遷考〉收入《宋史研究論叢》第五輯,2003。
范立舟、曹家齊,〈「乾道十三處戰功」考辨〉收入《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一期,1998。
范朝康,〈《三朝北盟會編》口語詞選釋〉收入《貴州大學學報》第18卷第二期,2000。
徐松巍等,〈對完顏亮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兼及歷史人物評價問題〉收入《北方文物》第二期,1992。
徐秉愉,〈金世宗時期女真民族的危機――金世宗女真政策的背景〉收入《漢學研究》第19卷第二期,2001。
徐俐力、張泰湘,〈遼代邊牆考〉收入《北方文物》第一期,2003。
崔文印,〈略論金海陵王完顏亮的評價問題〉收入《遼金史論集》第一輯,1987。
張帆、仇偉,〈黑龍江什麼時候使用鐵器的〉,收入《北方文物》,第四期,2004。
張弢、張泰湘、徐懿姣,〈黑龍江省考古百年〉,收入《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6卷第三期,2005。
都興智,〈田珏入獄略論〉收入《北方文物》第三期,1995。
都興智,〈金代官制的幾個問題〉收入《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四期,1999。
陳山,〈北票新發現的三燕馬具研究〉收入《文物》第三期,2003。
陳樂素,〈《三朝北盟會編》考〉收入《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2、3分,1936。
陶晉生,〈岳飛與完顏宗弼〉收入《岳飛研究》第四輯,1996。
陶晉生,〈金代的政治結構〉收入《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一本第4分,1969。
陶晉生,〈金代的政治衝突〉收入《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三本第1分,1971。
陶晉生,〈金完顏宗弼論〉收入《國史釋論》上冊,1987。
景愛,〈遼代的鷹路與五國部〉,收入《延邊大學學報》第一期,1983。
景愛,〈金上京的政治風雲〉收入《黑龍江民族叢刊》第三期,1998。
景愛,〈讀《完顏亮評傳》〉收入《北方文物》第一期,2006。
程妮娜,〈金前期軍政合一機構都元帥府職能探析〉收入《史學集刊》第二期,2000。
程妮娜,〈遼金時期渤海族習俗研究〉收入《學習與探索》第二期,2001。
楊茂盛,〈試論生女真人的宗族文化〉(下)收入《北方文物》第二期,2001。
楊茂盛,〈試論生女真人的宗族文化〉(上)收入《北方文物》第一期,2001。
楊倩描,〈宋金鎮江「金山大戰」考實――宋金黃天蕩之戰研究之一〉收入《宋史研究論叢》第五輯,2003。
董克昌,〈怎樣評價完顏亮的功過――兼與劉肅勇同志商榷〉收入《北方文物》第四期,1989。
董克昌,〈關於評價完顏亮的幾個問題〉收入《北方文物》第四期,1987。
董萬崙,〈完顏女真發祥黑龍江說應當重新認識〉收入《北方文物》,第二期,2003。
趙永春,〈《茅斋自敘》記載的女真生活習俗與宋金關係〉收入《北方文物》第三期,2005。
趙永春,〈金代完顏亮研究述略〉收入《中國史研究動態》第三期,1992。
趙永春,〈金朝始祖函普族屬考辨〉收入《滿族研究》,第一期,2006。
趙永春,〈論金熙宗的改革〉收入《社會科學輯刊》第一期,2004。
趙永春,〈關於宋金關係的幾個問題〉收入《黑龍江民族叢刊》(季刊)第一期,2001。
趙葆寓、趙光遠,〈《海陵庶人實錄》的得失及其對《金史》的影響〉收入《北方文物》第二期,1985。
齊春風,〈論金朝華夷觀的演化〉收入《社會科學輯刊》第六期,2002。
劉浦江,〈《金朝軍制》平議――兼評王曾瑜先生的遼金史研究〉收入《歷史研究》第六期,2000。
劉浦江,〈關於金朝開國史的真實性質疑〉收入《歷史研究》第六期,1998。
劉景文、王秀蘭,〈遼金兵器研究〉收入《北方文物》第一期,2004。
劉肅勇,〈談完顏亮殺人和用人二事――與董克昌先生商榷〉收入《北方文物》第四期,1989。
劉肅勇,〈論完顏亮吏治改革與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收入《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1985。
劉麗萍,〈金代猛安謀克在黑龍江地區的主要分布〉,收入《農墾師專學報》第三期,1996。
蔣秀松,〈女真與高麗間的曷懶甸之戰〉收入《民族研究》第一期,1994。
魏志江、潘清,〈女真與高麗曷懶甸之戰考略〉收入《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五期,2001。
關亞新,〈論金代女真族的村社組織――謀克〉收入《社會科學輯刊》第二期,1997。
B.A.科拉明宋夫著,齊心、井中譯,〈阿穆爾地區女真人對黑色金屬加工的工藝問題〉,收入《北方文物》第四期,1992。
三、工具書
洪金富,《遼宋夏金元五朝日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4。
劉浦江,《二十世紀遼金史論著目錄》。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上海,新華書店,1982。
譚其驤主編,《遼史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譚其驤主編,《宋史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中華民國分省地圖》。台北,197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