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8200710162900
DOI 10.6846/TKU.2007.00074
論文名稱(中文) 第三空間城市─地下莖文化行動之探討
論文名稱(英文) The Third Space City ---A Study of Rhizome Culture’s A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梁騰
研究生(英文) Liang, Teng
學號 69430004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5
論文頁數 7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鄭晃二
委員 - 李清志
委員 - 阮慶岳
關鍵字(中) 「地下莖」
「第三空間」
「佔屋運動」
「空間解殖」
「瞬時」
「情境」
關鍵字(英) rhizome
thirdspace
squatter movement
decolonization
moment
situ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疑旨包含下列三項│
a.何類型的社會與哲學理論可作為解析城市的文本。
b.如何透過物件模型將理論轉換為本論文之研究核心。
C.如何以自主的意識行動反應抵抗臣屬的空間策略。

本研究之研究理論探討下列二項│
a.以Deleuze & Guattari地下莖(rhizome)與Foucault的異質空間(heterotopias)理論,釐清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在都市歷史脈絡與社會運動的相互指涉與激盪之下,如何作為地下莖城市的發展模型。
b.台北公館的社會地景,將進一步透過Soja的第三空間(thirdspace)理論,來深究、勾勒出潛伏於實踐空間與構想空間二元向度下的生活空間。

本研究之物件模型的功能性為下列三項│
a.物件模型Ⅰ│將社會與哲學理論,輔以物件模型推敲論文的核心研究課題。
b.物件模型Ⅱ│城市與理論所激盪下的文本,將其建立地下莖的原則與架構。
C.物件模型Ⅲ│以荷蘭與台北社會地景之差異,深思第三空間理論的策略性。

本研究之設計策略為下列三項│
a.第三空間策略的基進組織-「漂流教室(The Floating classroom)解殖公社」。
b.推動與發展非正式學習之村落-「富田町大學(Fu Tian Ding University)」。
C.第三空間策略的行動「佔領荒棄日式木造屋」、「還我路權封街嘉年華會」。

本研究之結論為下列二項│
a.第三空間策略回應台北公館,欲縉紳為地下莖城市之策略。
b.空間解殖(decolonization)團體及其地下莖行動,突顯了尋求體制外環境改造的效率性。
英文摘要
The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includes five sections, the problematic of study, the theories of study, the models, the design strategies, and conclusions. 

the Problematic of Study 
First, what kind of social and philosophy theories could be applied to explain or analyses a city?Second, how did the object models transformed the theories into the core of this study? Third, how individual’s action reflect his/her free will to opposite subject- spatial strategies.
 
the Theories of Study  
As for the theories of study, I preferred first the rhizome theory of Deleuze & Guattar, and the heterotopias of Foucault, to figure out the Urbana’s history of Amsterdam in Holland, and connected with its social movements to piece together  as a model of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rhizome. And then, the Third Space Theory of Soja had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lived space of Gong Guan social landscape, in Taipei, by combination with the perceived and conceived space.    

the Models 
a. Model one:  Adding the Object Model to the social and philosophy theories to form the cor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b. Model two:  Establishing the principles and systems of rhizome by combination with the city and the social & philosophy theories.
c. Model three: Considering the strategies of the Third Space Theory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ipei and Holland social landscape.


the design strategies
a. The radical organizations of the Third Spatial strategy- the floating classroom and the decolonizing communal.
b. Th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village of informally studied at the Fu Tian Ging University.
c. The actions of the Third Spatial strategy, “claiming the rights on the abandoned Japanese-style wooden houses” and “the street’s rights belongs to the people of the Festival“.

Conclusions
To sum up this study, two points had been discoursed. On the one hand, the strategies of the Third Space Theory responded to gentrify the social landscape of Gong Guan in Taipei into the city of rhizome. On the other hand, the organizations of decolonization and its actions of rhizome obviously revealed had effects on the outside systematic of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Content      目    錄 >>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Ⅳ
     表目錄   Ⅵ
     圖目錄   Ⅶ

Chapter1    緒    論 >>
                          
1-1 研究動機2
1-2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4
1-3 研究架構與流程5
1-4 研究流程6

Chapter2    理論/案例 >>
 
2-1《反伊底帕斯》與《千高原》8
01. 地下莖理論9
02. 游牧主體的逃逸路線11
2-2 地下莖城市阿姆斯特丹之社會運動13
01. Lefebvre與COBRA之交錯15
02. 從COBRA到境遇者主義16
03. 瞬時理論與情境概念18
04. 阿姆斯特丹之挑釁者20
05. 阿姆斯特丹之佔屋運動22
06. 阿姆斯特丹社會運動結語24
2-3 Foucault與Lefebvre的空間論證對話26
01. 地下莖城市異質空間28
02. 第三空間的異質延展32
                                         
Chapter3  第三空間絮語 >>

3-1 鉅觀公館之歷史-社會-空間36
01. 公館社會地景之第一空間論說36
02. 公館社會地景之第二空間論說38                            
03. 官僚體系箝制空間之雙面手40                             
04. 遊牧者的後工業藝術祭攻略43
3-2 微觀文化租界─大學里社區45
01. 多重宰制的殖民地景47
02. 阿姆斯特丹與公館之指涉辯證51
03. 第三空間政略之富田町大學54
04. 基進動員─漂流教室解殖公社56

Chapter4   設計演譯 >>
                                      
4-1 第三空間之游擊巷戰攻略58
4-2 在地資源醞釀與積累63
4-3 由小而大的行動謀略65
4-4 攻略行動迴盪與發酵69
4-5 設計操作之心得70

Chapter5    結    論 >>

5-1 研究成果與結語72
5-2 後續研究建議73

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文書目74 
      中文期刊75
      英文書目76
   
Content      表目錄 >>

表1-1  問題意識表4
表3-1  阿姆斯特丹與公館之交叉論證表52

Content      圖目錄 >>
                                      
圖1-1   物件模型圖解3     
圖1-2   研究架構圖5  
圖1-3   研究流程圖6
圖2-1   地下莖力線圖9 
圖2-2   塊莖圖10
圖2-3   理論模型Ⅰ12
圖2-4   阿姆斯特丹地下莖式之交通路網13
圖2-5   阿姆斯特丹之交通載具14
圖2-6   New Babylon1957-1974 Exhibition 15  
圖2-7   狂怒者之法國68學運17
圖2-8   RTS之街道解殖運動19
圖2-9   阿姆斯特丹政府之回應政策21
圖2-10 《如何成為佔屋者》V.S《A Paper House》23
圖2-11  理論模型Ⅱ與地下莖發展架構原則25   
圖2-12  阿姆斯特丹之逆位址圖示30    
圖2-13  阿姆斯特丹異質空間地景 31
圖2-13  空間三元辯證圖說34 

Content       圖目錄 >>
                                      
圖3-1   台北公館第一空間圖說37  
圖3-2   台北公館第二空間地景39
圖3-3   台北公館地景之地下莖力線延展圖42
圖3-4   遊牧者的第三空間策略44
圖3-5   文化租界地景46
圖3-6   大學里社區之宰制地景圖49
圖3-7   全時段箝制大學里社區圖說50
圖3-8   理論模型Ⅲ53  
圖3-9   SHIBUYA大學55
圖3-10  學學文創志業55
圖4-1   《富田町大學暨公社入學手冊》封面60
圖4-2   手冊內頁─構築教學61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Best , Steven & Kellner , Douglas (1996),朱元鴻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
Bunschoten,Raoul(2004),何炯德譯,《後設空間》台北:田園。
Graafland , Arie (2005),葉朝憲譯,《建築的社會場域》,台北:田園。
Janin ,Hunt (2001),梁曼嫻譯,《Culture Shock!荷蘭》,台北:精英。
王鴻楷(2001),《台北市大安區大學里地區發展計畫》,台北:台大城鄉所。
台灣英文雜誌社有限公司(1984),《荷蘭》,台北:台英。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2a),〈荒地空間裡文化活力〉,《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頁174-177,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2b),〈空間做為縫合編織生活世界的媒介〉,《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頁178-181,台北:文建會。   
何金山、官鴻志、張麗伽、郭承啟合著(1990),《台北學運1990.3.16 -3.22》,台北:時報文化。  
姚瑞中(1995),《台灣行為藝術檔案》,台北:遠流。
高宣揚(1999),《佛洛伊德主義》,台北:遠流
張淑勤(2005),《低地國荷比盧史:新歐洲的核心》,台北:三民。
陳  凌(2001),《慾望荷蘭》,台北:商智。
黃金土(1992)編,《台北古今圖說集》,台北:文獻會。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台北:麥田。
遠流出版公司(1999),《阿姆斯特丹與荷蘭中部》,台北:遠流。
鄭晃二(2005),《荷蘭:看不見設計的設計,叫做風格的風格》,台北:田園。
鄧丕雲(1993),《八零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台北:前衛。
羅悅全(2000) 編,《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台北:城邦。
羅益強、史仕培、陳雅惠(2002),《借鏡荷蘭》,台北:天下。
羅貴祥(1997),《德勒茲》,台北:東大。

中文期刊│
大學社區發展協會、崔媽媽基金會(1996),〈大學社區歷史、人文導覽〉,《溫州家園社區通訊》,第1期。
大學社區發展協會、崔媽媽基金會(1996),〈溫州公園案之規劃工作日誌〉,《溫州家園社區通訊》,第3期。
大學社區發展協會、崔媽媽基金會(1998),〈塯公圳支流綠美化案,決以保存水圳生態做規劃〉,《溫州家園社區通訊》,第11期。
大學社區發展協會、崔媽媽基金會(2001),〈塯公物語 打開塯公圳的歷史相簿,向您道出前世今生〉,《溫州家園社區通訊》,第21期。
包氏國際有限公司(2006),〈SHIBUYA大學邊逛大街邊上大學〉,《PPaper》,34期,頁10。
石省樂(1996),〈從高峰退隱的境遇者國際〉,《當代》,117期,頁20-29。
朱耀偉(1995),〈當代批評論述中空間化的迷思〉,《當代》,105期,頁14-25。
何東洪(2005),《台灣音樂展演產業之問題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李怡慧(2006),〈LiveHouse公聽會紀實〉,《大聲誌》,第7、8期,頁28-31。
林志明(1996),〈紀德堡與法國激進思想〉,《當代》,117期,頁12-19。
林其蔚(2005),〈知識份子與一群不怕死的混混:林其蔚談龐克與台灣學運反文化〉,《典藏‧今藝術》,156期,頁94-95。
陳  琳(1996),〈吉爾‧德勒茲自殺身亡〉,《當代》,117期,
頁8。
程宗賢(2003),〈新巴比倫計劃 不定形式的烏托邦及其影響〉,《dA》,第3期,頁42-48。
劉紀雯(2002),〈雷阿樸與羅茲瑪電影中的女性空間與漫遊觀視〉,《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6期,頁265-301。
鄭凱同(2006),〈聽不見的城市-樂團場景與公共文化的想像〉,《大聲誌》,第1期,頁7。
魯智深(1996),〈論大學生之貧乏與法國六八學生運動〉,《當代》,117期,頁32-35。
羅悅全(2006),〈從學運到學院-台灣噪音/聲音藝術場景歷史速寫〉,《大聲誌》,第6期,頁30-34。

外文書目│
Deleuze ,Gilles & Guattari , Felix
    1987	A Thousand Plateaus.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Lefebvre, Henri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Soja, Edward
    1996	Thu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 Imagined places. Malden and Oxford: Blackwell .
Stewart, Home. 
    1988 The Assault on Culture: Utopian Currents from Lettrisme to Class War .London: Aporia Press and Unpopular Books.
Wall, Derek 
    1999 Earth First and the Anti-Roads Movement: Radical Environmentalism and Comparative Social Movements. London: Routledge. 

外文期刊│
Foucault ,Michel 
      1986    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s . Diacritecs, 
16(1)(Spring):22-7. 
Ross, Kristen 
      1997    Henri Lefebvre on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n Interview, 79 (October): 69-8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