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7202112083900
DOI 10.6846/TKU.2021.00048
論文名稱(中文) 觀賞空間數位化的趨勢與侷限:以巴黎歌劇院「第三表演廳」數位平台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rend and limitation of the digitalization of physical space:the case of " La 3e Scène" of Opéra National de Pari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Tendance et limitation de la numérisation de l’espace physique : Le cas de « La 3e Scène » de l’Opéra National de Paris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French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林書如
研究生(英文) Shu-Ru Lin
學號 60708001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法文
口試日期 2021-06-23
論文頁數 14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錫德(067215@mail.tku.edu.tw)
委員 - 黃馨逸(huangsy.tw@gmail.com)
委員 - 梁蓉(103764@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混種游牧空間
數位轉型
高級文化普羅化
虛實整合行銷
關鍵字(英) hybrid nomadic spac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emocratization of elite culture
integrated market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二十年,由於行動裝置、無線網路的進步與介入,當代人的生活從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在實體空間的穿梭旅行,逐漸地轉向網路中的「虛擬空間」發展。虛擬空間的「彈性」與快速的「擴張性」,瓦解了物理空間的束縛、跳脫時間的框限,而網際網路所具備的「便利性」以及「流動性」,更使得群眾幾乎和手機、平版、筆記型電腦,這些「可移動的訊息載體」密不可分。該現象造就了虛擬空間對物理實在空間的涉入日漸加深,促使「混種游牧空間」的生成,更使其成為一常態性的存在。

因此,各國甚至是各大企業,皆著手研擬「數位轉型」政策,以提高自身在國際社會上的能見度與競爭力。然而,表演藝術場域與特定的學者,像是班雅明、費蘭,皆高舉「現場性」的旗幟,並主張一旦對藝術創作進行「數位化」,將會摧毀其「本真性」與「靈韵」,甚至是降低了展演的藝術價值。

但若以另一個角度思考,數位科技並非是藝術作品、表演藝術場域的威脅。一方面,行動裝置已經「身體化」成為人的感官知覺的延伸,使人們能夠感知虛擬空間以及數位內容;另一方面,數位內容不但強化了藝術作品的存在,更有助於觀眾的擴張、累積國家的「軟實力」,甚至是鞏固一國家在國際上的「文化權威」。本論文將會以巴黎歌劇院「第三表演廳」數位平台為例,論證實在空間與虛擬空間相互整合的可能性,以及其能夠為巴黎歌劇院所帶來的內∕外部效益。
英文摘要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long with the technology advancement such as the widely-used wireless network and mobile device, people’s lives have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the “physical space” which features th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in the real world, to the “virtual space” that exists in internet. The virtual space has dissolved the boundaries for time and space with its flexibility and ability of rapid expansion. The efficiency and liquidity of the internet have made people inseparable with their information carriers, such as smart phone, tablet or laptop. Day after day, as people have becoming more attached to the abundant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 them, the virtual space has encroached to their physical world, which provoked the booming of the “Hybrid Nomadic Space”, and it has become a new norm in our daily lives. 

Along with the rising of the Hybrid Nomadic Space, more and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enterprises are formulating their ow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olicy in an effort to enhanc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visibi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debates among performance art fields and researchers of this specialty, including Walter Benjamin and Peggy Phelan, that the “livene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when it comes to the format of art; the arguments are that the digitalization as a form of presentation will destroy the “authenticity” and the “aura” of art, it will also bring down the art value of the creation.

However, to considering the issue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advanced technologies should not be seen as a threat to art works or performance art. These new technologies have been individualized and have transformed into the extended perception of our daily lives which allowing people to literally sense the virtual space and digital contents. Further, those digitalized contents have not only been intensified by the way of experiencing them, such mean of presentation will also help developing more audiences worldwide. As such, it further benefits the accumulating of the “Soft Power”, and will eventually resulting to the consolidated “Cultural Authority” of a country. This thesis will use the “La 3e Scène” digital exhibition platform of the “Opéra National de Paris”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space and virtual space; it will also examine the potential interior/exterior effectiveness brought to the Opéra National de Paris by adopting such digital exhibition platform.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緒論 …………………………………………………………………………1
  Ⅰ.研究動機 ………………………………………………………………1
  Ⅱ.研究方法與文獻分析 ………………………………………………… 4
  Ⅲ.研究架構 ………………………………………………………………9

第一章 數位時代表演藝術的處境 …………………………………………13
第一節 數位時代下表演藝術的式微 …………………………………14
第二節 現場「靈韵」的消逝 ……………………………………………31
第三節 混種游牧空間:虛擬與實在空間的模糊分際 ………………38

第二章 面向展演平台數位化的趨勢 ………………………………………47
第一節 藝術與科技的跨領域融合 ……………………………………49
第二節 數位平台:展演的新途徑 ……………………………………61
第三節 虛擬空間與實在空間共存的效益 ……………………………73

第三章 歌劇院觀賞平台數位化的操作實例 ………………………………81
第一節 巴黎歌劇院「第三表演廳」數位平台的創建背景 …………83
第二節 「巴黎歌劇院」與「第三表演廳」的共存 …………………94
第三節 「數位科技」於資訊擴張上的侷限性 ……………………109

結論與建議 ………………………………………………………………117
參考書目 …………………………………………………………………123
Ⅰ.外文機構名稱與縮寫索引 ……………………………………………133
Ⅱ.外文專有名詞索引………………………………………………………137
Ⅲ.外文人名索引……………………………………………………………141

表目錄

【表一】文獻分析架構………………………………………………………………4
【表二】論文架構圖…………………………………………………………………11
【表三】「大數據」的4V特性………………………………………………………54
【表四】現代主義藝術與後現代藝術特性之比較…………………………………58
【表五】《Octave》線上雜誌的專欄內容…………………………………………95
【表六】巴黎歌劇院社群平台: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官方帳2014
       年至2016年之訂閱人數成長……………………………………………96
【表七】巴黎歌劇院於2015年至2018年所提供的購票相關優惠……………102
【表八】28歲以下觀眾至巴黎歌劇院觀賞演出之百分比(2014–2019)……102
【表九】於實體歌劇院觀賞演出的外國觀眾百分比(2015–2019)…………104

圖目錄

【圖一】PwC的調查範圍以及其12個次產業 …………………………………15
【圖二】2013–2022全球數位內容產業市場規模展望…………………………16
【圖三】「Google藝術與文化」計畫的合作場館圖示……………………………22
【圖四】可自由縮放正在觀賞的藝術作品以及其顯示範圍………………………22
【圖五】利用谷歌地圖的街景模式參觀奧塞美術館(Musée d’Orsay)內部……23
【圖六】虛擬實境數位策展「我們穿著的時尚:隱藏在時尚背後的故事」……24
【圖七】PwC推估2018年至2022年各類數位及傳統媒體其年複合成長率 …26
【圖八】PwC推估2017年至2021年各類數位及傳統媒體其年複合成長率 …27
【圖九】班雅明及後續出版論文集…………………………………………………32
【圖十】混種游牧空間的形成示意圖………………………………………………40
【圖十一】「人∕技術物∕世界」反身性建構之簡化圖示 ………………………44
【圖十二】2016英國各年齡層使用媒介收看演出直播之百分比 ………………52
【圖十三】2002-2012美國民眾文化參與比例調查報告…………………………52
【圖十四】2016英國民眾選擇於網路空間觀賞直播演出之動機 ………………53
【圖十五】狄克森以及其專書《數位表演藝術》封面……………………………64
【圖十六】美國2016-2017年OTT平台收看成長百分比變化 …………………71
【圖十七】「O2O」(Online To Offline)虛實整合的觀眾迴圈……………………79
【圖十八】巴黎歌劇院2016年至2017年年度遊客總人數統計…………………85
【圖十九】巴黎歌劇院2015年至2016年年度觀眾平均年齡統計………………86
【圖二十】巴黎歌劇院2015年至2016年年度各別觀眾來自的地域統計………86
【圖廿一】巴黎歌劇院「第三表演廳」作品《魅影》封面圖片…………………89
【圖廿二】巴黎歌劇院「第三表演廳」作品《印地之愛’》封面圖片……………90
【圖廿三】巴黎歌劇院2016年至2018年三大社群平台的總追蹤人數…………97
【圖廿四】巴黎歌劇院Instagram「@operadeparis」IG Story的互動問答………98
【圖廿五】巴黎歌劇院Instagram「@operadeparis」IGTV所播出的實體
          歌劇院錄製節目以及專業舞者的舞蹈教學影片 ……………………99
【圖廿六】巴黎歌劇院2017年至2019年各項領域的花費金額 ………………100
【圖廿七】2015年至2018至加尼葉歌劇院參觀的遊客總人數………………105
【圖廿八】「家中歌劇院」的官方宣傳圖片 ………………………………………108
參考文獻
【西文專書】

Auslander, P,Liveness: Performance in a Mediatized Culture,Taylor & Francis,2008。
Bauman, Z,Liquid Modernity,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0。
Becker, H,Art World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Benjamin, W,Illumination(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Reproduction),Trans in English: Harry Zorn,Schocken Books,2007,217-251。
Bourdieu, P,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Paris: Minuit,1984。
Dixon, S,Digital Performance: A History of New Media in Theater, Dance,Performance Art, and Installation,MIT Press,2015。
Giesekam, G,Staging the Screen: The Use of Film and Video in Theatre,Basingstoke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7。
Phelan, P,Unmarked : The Politics of Performance,Taylor & Francis Group, 1993。
Plant, S,On the Mobile: The Effects of Mobile Telephones on Social andIndividual Life,Commissioned Report. Motorola,2001。
Wilson, S,Information Arts: Intersections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T Press,2003。

【譯文書目】

Alexander, V,《藝術社會學: 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張正霖、陳巨擘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
Barthes, R,《明室:攝影札記》,許綺玲譯,台北,台灣攝影,1997。
Bauman, Z,《液態現代性》,陳雅馨譯,台北,商周出版,2018。
Benjamin, W,《班雅明精選: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莊仲黎譯,台北,城邦讀書花園,2019。
Berger, J,《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台北,麥田,2010。
Bourdieu, P,《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石武耕、陳羚芝等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6。
Dicks, B,《被展示的文化》,馮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Debord, G,《景觀社會》,王昭鳳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Featherstone, M,《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趙偉妏譯,國立編譯館、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9。
Groys, B,《藝術力》,郭昭蘭、劉文坤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5。
Ihde, D,《讓事物「說話」》,韓連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Kotler, P & Setiawan, I &陳就學,《行銷4.0》,劉盈君譯,台北,天下雜誌,2017。
Kotler, P,《行銷管理學》,方世榮譯,台北,東華書局,2003。
Lash, S & Urry, J,《符號與空間的經濟分析》,趙偉妏譯,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0。
Levincin, P,《數位麥克魯漢:麥克魯漢媒體理論於數位時代的再解讀》,宋偉航譯,台北,貓頭鷹出版,2015。
Merleau-Ponty, M,《知覺現象學》,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Sturken, M & Cartwright, L,《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陳品秀譯,台北,臉譜出版,2009。

【中文書目】

王文宏,《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總體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李天鐸,《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遠流出版,2011。
余秋雨,《觀眾心理學》,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余清祥、顏貝珊,《大數據:知識經濟與實務應用》,台中,滄海書局,2016。
邱誌勇,《數位藝述》,台北,數位藝術基金會 / 雅墨文化,2011。
林宏璋,《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在地之上》,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吳垠慧,《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科技與數位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07 Taiwan數位內容產業年鑑》,台北,經濟
    部工業局,2018。
──,《2015 Taiwan數位內容產業年鑑》,台北,經濟部工業局,2016。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國內外文化產業訊息及趨勢分析雙月報(108年第3期)〉,台北,文化部,2019。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
經濟部工業局、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08 Taiwan數位內容產業年鑑》,台北,經濟部工業局,2019。
──,〈國內外文化產業訊息及趨勢分析雙月報(107年第1期)〉,台北,文化部,2018。
──,〈國內外文化產業訊息及趨勢分析雙月報(106年第3期)〉,台北,文化部,2017。
──,〈國內外文化產業訊息及趨勢分析雙月報(106年第2期)〉,台北,文化部,2017。
──,〈國內外文化產業訊息及趨勢分析雙月報(105年第1期)〉,台北,文化部,2016。
劉千美,《差異與實踐》,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西文期刊】

Causey, M,“ The Screen Test of the Double: The Uncanny Performer in the Space ofTechnology ’’,Theatre Journal 51(4):383-394,1999。
de Souza e Silva, A,“ From Cyber to Hybrid: Mobile Technologies as Interfaces ofHybrid Spaces ”,Space and Culture 9(3):261-278,2006。
Firth, J,“ Splintered Space:Hybrid Spaces and Differential Mobility ”,Mobilities 7(1):131-149,2012。
Green, N,“On the Move:Technology, Mobility, and the Mediation of Social Time and Space”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18:281-292,2002。
Jordan, B,“Blurring Boundaries:The "Real" and the "Virtual" in Hybrid Spaces”,HumanOrganization 68(2):181-193,2009。
Ollier-Malaterre, A & Jacobs, J & Rothbard, N,“ Technology, Work, and Family: Digital Cultural Capital and Boundary Manage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5,
  425-447,2019。
Pébrier, S,“ Étude relative à la musique classique et ses publics ”,L'inspection dela création artistique de la DGCA,2015。
Peterson, R & Kern, R,“ Understanding audience segmentation: From elite and mass toomnivore and univore ”,Poetics 21(4):243-258,1992。
Santana, I & Iazzetta, F,“ Liveness in mediatized dance performance – anevolutionary and semiotic approach ”,São Paulo:1-6,2009,

【中文期刊】

朱雲嵩,〈臺灣文化消費供需與表演藝術實踐之觀察和思考〉,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跨界對談10—表演藝術研究學術研討會,2015。
李孟壕、曾淑芬,〈數位落差再定義與衡量指標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第9期,2005,頁90。
周慧玲,〈臺灣現代劇場的產業想像:一個「參與觀察者」的劇場民族誌初步書寫〉,《戲劇研究》,第13期,2014,頁145–174。
邱誌勇,〈網路空間的影像政治:從數位化藝術影像談起〉,《資訊社會研究》,第15期,2008,頁115–152。
林珮淳、吳佩芬,〈數位藝術相關理論研究與創作探討〉,《藝術學報》,第70期,2002,頁43–58。
范銀霞,〈科技藝術的商業性與美學〉,《藝術學報》,第91期,2012,頁63–83。
莊致嘉、游騰林,〈反省文化資本理論在臺灣的有效性:文化品味、教育和階級的關聯性及其變遷〉,《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16卷1期,2016,頁39–87。
秦嘉嫄,〈移動的銀幕:劇場現場性與觀演關係研究〉,《戲劇學刊》,第20期,2014,頁97–118。
黃聖哲,〈生活風格的自我搬演〉,《台灣學誌》,第15期,2017,頁57–71。
黃厚明、曹家榮,〈「流動的」手機:液態現代性的時空架構與群己關係〉,《新聞學研究》,第124期,2015,頁39–81。
黃厚銘,〈邁向速度存有論──即時性電子媒介時代的風險〉,《新聞學研究》,第101期,2009,頁139–175。
翟本瑞,〈網路閱讀與行為模式改變的社會考察(初探)〉,《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期》,第14期,2001。
厲復平,〈文創產業思維下的劇場表演藝術──一個藝術社會學考察芻議〉,《戲劇學刊》,第20期,2014,頁69–96。
蘇子中,〈靈光,不靈光:數位媒介複製時代中的戲劇表演——論「現場性」及「靈光」的消逝與轉化〉,《藝術學研究》,第19期,2016,頁149–178。

【碩博士論文】

朱雲嵩,《音樂與舞蹈表演之數位即時互動初探》,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95頁。
何佳嶸,《台灣跨領域新媒體藝術發展的初探性研究以數位表演藝術節與數位藝術表演獎作品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5,132頁。
林念鞍,《軟實力概念看國家文化與企業品牌之關係—以SONY為例》,台北,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135頁。
徐盛禎,《兩岸表演藝術產業場館經營策略之比較研究:以台北兩廳院與北京大劇院為例》,桃園,元智大學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博士學程博士論文,2020,409頁。
陳芝伊,《物件組構之再生圖像數位創作與研究》,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92頁。
曾鈺涓,《當代數位互動藝術之特質》,新竹: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272頁。
曹家榮,《理解行動電話:流動的媒介技術與混雜的日常實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2012,197頁。

【網路參考資料】

1. 線上數位平台參考資料

ART MAP〈混合劇場:新媒體與劇場文本的碰撞〉
https://www.artmap.xyz/tw/index.php/features1/feature/item/74feature02/414.html
新樂園藝術空間電子報〈論跨領域藝術的未來性〉
http://www1.etat.com/slyart/newsletter/2003/newfield_text/future_on_newfield.htm
文化內容策進院〈線上「新現場」(上)∕表演藝術對「數位票房」有想像了嗎?〉
https://taicca.tw/article/87597d13
文化內容策進院〈表演藝術數位轉型焦點諮詢會(上):劇場上線,超疫無限〉
https://taicca.tw/article/32a31f0b
數位時代〈美術館與博物館因疫情關門,雲端展覽如何還原現場體驗的溫度?〉
https://www.notion.so/d0c0db7217e44d4ab2e2df561061ba77
非池中藝術網〈全球時尚資料庫 Google與180家機構合作線上策展〉
https://artemperor.tw/focus/1689 
典藏Art〈邱誌勇、王柏偉談面對資訊新時代的美術館,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數位建置?〉
https://artouch.com/view/content-13018.html
教育部智慧博物館〈Google Arts & Culture:跨越博物館的線上博物館〉
http://moeimo2016.blogspot.com/2017/07/google-arts-culture.html 

2. 數位政策網路參考資料

台灣經貿網〈英國2017年數位策略政策〉
https://info.taiwantrade.com/biznews/%E8%8B%B1%E5%9C%8B2017%E5%B9%B4%E6%95%B8%E4%BD%8D%E7%AD%96%E7%95%A5%E6%94%BF%E7%AD%96-%E5%85%A8%E6%96%87-1353949.html 
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
https://www.ey.gov.tw/Goals/5EF730EBAFCFFDF2 
從新加坡、韓國與英國之數位轉型探究我國數位經濟新契機
https://epaper.ttc.org.tw/news.aspx?aQBkAA2=OQA2AA2&bgBvAA2=NgAxAA2 
CCC創作集,〈韓漫全球化推手:韓國漫畫影像振興院〉
https://www.creative-comic.tw/special_topics/190 

3.「第三表演廳」數位平台參考資料

OnP〈Contrat d'objectifs et de performance 2016 – 2018〉
https://www.operadeparis.fr/lopera-de-paris/rapport-annuel 
RFI〈La 3e Scène numérique: «Il n’y a que l’Opéra de Paris qui le fait»〉
https://www.rfi.fr/fr/culture/20200527-3e-sc%C3%A8-num%C3%A9rique-op%C3%A9ra-paris-philippe-martin   
Le Figaro 〈Avec sa plateforme de création numérique La 3e Scène, l'Opéra de Paris s'ouvre au grand public〉
https://www.lefigaro.fr/musique/avec-sa-plateforme-de-creation-numerique-la-3e-scene-l-opera-de-paris-s-ouvre-au-grand-public-20200328 
Télérama〈La 3e Scène, nouvelle maison numérique de l'Opéra de Paris〉
https://www.telerama.fr/musique/la-3e-scene-nouvelle-maison-numerique-de-l-opera-de-paris,131333.php 
Ôlyrix〈Bilan de Stéphane Lissner à l'Opéra de Paris(2014-2020)): de la proue à la quille〉
https://www.olyrix.com/articles/actu-des-artistes/4278/bilan-de-stephane-lissner-directeur-de-lopera-de-paris-2014-2020 
France musique〈L’Opéra de Paris ouvre 3e Scène, un projet 100% numérique〉
https://www.francemusique.fr/opera/l-opera-de-paris-ouvre-3e-scene-un-projet-100-numerique-1306 
The Instant When〈3E SCÈNE〉
https://theinstantwhen.taittinger.fr/en/3e-scene/ 
https://theinstantwhen.taittinger.fr/la-3e-scene/ 
Studio Dimitri Chamblas〈3e Scène〉
https://www.dimitrichamblas.com/3e-scene
L’ADE〈La 3e Scène de l’Opéra National de Paris s’invite à la Gaîté Lyrique〉
https://www.ladn.eu/evenement/la-3e-scene-de-lopera-national-de-paris-sinvite-a-la-gaite-lyrique/ 
Radio Classique〈Internet : que propose la 3e Scène de l’Opéra de Paris ?〉
https://www.radioclassique.fr/magazine/articles/internet-que-propose-la-3e-scene-de-lopera-de-paris/
CNC〈3e scène : la plateforme de l’Opéra de Paris à la croisée des arts〉
https://www.cnc.fr/creation-numerique/actualites/3e-scene--la-plateforme-de-lopera-de-paris-a-la-croisee-des-arts_902361 
Reportage parmi les spectateurs -28 ans de l’Opéra de Paris
https://www.olyrix.com/articles/actu-des-operas/2729/il-primo-omicidio-opera-paris-palais-garnier-avant-premiere-jeunes-moins-28-ans-article-enquete-reportage
PROCESS MAGAZINE〈Rencontre avec Philippe Martin, Directeur de la “3e Scène” créée par l’Opéra national de Paris〉
https://process.vision/article/rencontre-avec-philippe-martin-directeur-de-la-3e-scene-creee-par-lopera-national-de-paris/ 
PPARER〈LES INDES GALANTES當18世紀巴洛克遇上21世紀 KRUMP〉
https://www.ppaper.net/page/1101 
OnP〈Avant-premières〉
https://www.operadeparis.fr/conditions-generales/avant-premieres 
Ôlyrix 〈Les Avant-Premières Jeunes à l'Opéra de Paris jouent les prolongations (calendrier complet)〉
https://www.olyrix.com/articles/actu-des-operas/4288/les-avant-premieres-jeunes-a-lopera-de-paris-jouent-les-prolongations-calendrier-complet 
Ôlyrix〈Opéra national de Paris〉
https://www.olyrix.com/lieux/24/opera-national-de-paris/a-propos 

4.「家中歌劇院」數位平台參考資料

La Croix〈L’Opéra de Paris se projette dans l’après-crise〉
https://www.la-croix.com/Culture/LOpera-Paris-projette-lapres-crise-2020-11-20-1201125702 
Pblik’Art 〈L’Opéra chez soi : lancement de la plateforme de l’Opéra national de Paris le 13 décembre〉
https://publikart.net/lopera-chez-soi-lancement-de-la-plateforme-de-lopera-national-de-paris-le-13-decembre/ 
Culture Innovation & Culture France〈L’Opéra de Paris va lancer une plateforme numérique pour valoriser et monétiser ses spectacles et masterclass〉
http://www.club-innovation-culture.fr/opera-paris-plateforme-numerique-monetiser-spectacles-masterclass/ 
Ôlyrix〈L'Opéra de Paris lance une nouvelle plateforme numérique〉
https://www.olyrix.com/articles/actu-des-operas/4467/opera-de-paris-creation-nouvelle-plateforme-numerique-diffusion-captations-spectacles-lopera-chez-soi-offre-streaming-payante-article-2020 
Ôlyrix〈Alexander Neef, nouveau Directeur de l'Opéra de Paris donne son interview grand format à Ôlyrix〉
https://www.olyrix.com/articles/actu-des-artistes/4332/alexander-neef-opera-paris-nouveau-directeur-mandat-garnier-bastille-article-actualite-musique-classique-lyrique-theatre-culture-art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