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7201417402100
DOI 10.6846/TKU.2014.00062
論文名稱(中文) 印尼新世紀外交政策之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An Analysis of Indonesia`s New Era Foreign Polic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亞洲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賴俊榮
研究生(英文) Chun-Jung Lai
學號 69726014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20
論文頁數 14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若雩(linjuoyu@gmail.com)
指導教授 - 林若雩
委員 - 陳佩修(phchen@ncnu.edu.tw)
委員 - 曾建元(yuan0317@chu.edu.tw)
委員 - 林若雩(linjuoyu@gmail.com)
關鍵字(中) 印尼民族主義
國家完整
外交政策
自由積極原則
國際國內性
關鍵字(英) Indonesia Nationalism
state integrity
foreign policy
intermestic
free and active( bebas aktif) principl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揮別上個世紀冷戰下的對抗,揮別金融風暴後的黯淡失序,1998年,印尼在蘇哈托政權結束,開啟了「改革年代」(Era Reformasi),在政治、經濟等各面向進行多項重大改革。國際環境隨冷戰結束後轉向多極體系競爭,以及在全球化與風險社會下,而產生更多非傳統安全議題,如金融安全及恐怖攻擊,對於先天上多元分歧的印尼帶來更大的挑戰。於此,本文關注印尼如何在該脆弱性條件下,維繫國家的完整性,以及於當今更加「國際國內性」(Intermestic)的決策環境中所制定之外交政策。 自1948年,印尼副總統哈達提出「自由、積極」(bebas aktif)的外交原則後,歷經六任總統與不同的政體,該原則和不結盟的外交取向成為印尼的基本外交原則延續至今。本文試圖由「自由、積極」外交原則在歷史脈絡之持續與變遷,探討印尼外交政策的本質,及該原則對印尼外交政策之影響。並擬由「國家-區域-國際」三層次的分析架構,分析改革年代中印尼各總統的外交政策之實踐。 研究結果除發現印尼外交政策的本質主要係基於民族主義與確保國家完整的努力,以及「自由、積極」原則的內涵隨時代而成長,並持續作為印尼外交指導方針。也發現自改革時代起,從哈比比開始的民主轉型,後有瓦希德的「再平衡政策」與「普世外交」,再到梅嘉瓦蒂的「全面外交」,以及蘇西洛政府「去敵人化」更靈活的「全方位外交」,可發現在後蘇哈托時期,更具體、更外向、更加「自由、積極」的印尼新世紀的外交政策正在成形中。
英文摘要
Free and active foreign principle, illustrated by the then Vice president Mohammad Hatta in 1948, has been the guideline of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to this day for over 66years. After 32 years authoritarian regime of Suharto`s New Order broke down started the so called Era Reformasi in 1998. While suffering from the catastrophic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donesia commenced to democratize, which has brought concerns that if the state remained its integrity due to its frailty in nature, especially aggravated during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tability, and further, how Indonesia executed foreign policies in the new era which is far more complicated and intermestic as a result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modernity of the risk sociery which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Cold War Era.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was to identify the essence of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how the essence provoked the guideline, free and active principle,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doctrine and praxis of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analyze how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proform in the political reality, this research adopted the Three-Level Framework composed of state level, regional leve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to analysis possible factors in the making of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 ...................................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5
第四節 文獻檢討 .............................................. 7
第五節 章節編排 ................................................ 9
第二章 印尼外交政策的演變 .................................... 10
第一節 印尼獨立後的外交政策 ................................... 10
第二節 印尼的外交政策內涵與原則 .......................... 19
第三節 梅嘉瓦蒂政府的外交政策 ............................. 22
第四節 蘇西洛政府的外交政策 ............................... 28
第五節 本章小結 ............................................. 43
第三章 影響印尼外交政策的國內因素 ........................... 47
第一節 反殖民建國歷史與民族主義 ............................... 48
第二節 建國五項原則(班查西拉,Pancasila)與1945年憲法(UUD1945) .................................................. 53
第三節 地緣戰略因素 ........................................ 56
第四節 政體因素與地方自治改革 ............................. 6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 62
第四章 影響印尼外交政策的區域因素 ................................. 65
第一節 印尼與東協國家的關係 ................................... 65
第二節 印尼與東協關係 ......................................... 70
第三節 三次峇里宣言的發展 ..................................... 73
第四節 本章小結 ............................................... 75
第五章 影響印尼外交政策的國際因素 ........................... 78
第一節 印尼與美國 ........................................... 78
第二節 印尼與中國 ........................................... 85
第三節 印尼與日本 ........................................... 8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 91
第六章 結論 ....................................................... 9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96
參考文獻 ........................................................... 98
附錄 .............................................................. 109

表目錄
表2-1 印尼不同時期的外交政策與特點 ............................... 45
圖目錄
圖1-1 本文分析架構圖 .............................................. 5
圖2-1 歷年印尼經濟成長率(1994-2013) ............................ 33
圖2-2 歷年印尼外國直接投資(1990-2011) .......................... 34
圖2-3 近年印尼負債比(2005-2014) ................................ 34
圖2-4 東協各國近三年平均通膨(2011-2013) ........................ 35
圖2-5 印尼貧窮率(2004-2013) .................................... 35
圖2-6 歷年印尼出口貨品服務結構 ................................... 36
圖2-7 近年印尼出口商品地 ......................................... 37
圖3-1 戰略遏制點-東南亞的三個門戶與海上交通線(SLOCs) .......... 58
圖3-2 主要原油海上運輸路線 ....................................... 59
圖5-1 東南亞恐怖活動分布-恐怖新月地帶 ........................... 82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專書:
1. 王文科,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2. 丘宏達,1991,《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台北:三民。
3. 任德厚,2003,《政治學》,台北:三民。
4. 呂亞力,1985,《政治學》,台北:三民。
5. 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貣源與散佈》,台北:時報。
6. 李炳南,2009,《政治學與現代社會》,臺北:威仕曼。
7. 李美賢,2005,《印尼史:異中求同的海上神鷹》,臺北:三民。
8. 李文志,1997《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台北:憬藝。
9. 林佳龍,2003,《國際反恐下的台灣安全戰略》,台北:致良。
10. 林若雩譯,1999,《東南亞政治與發展》。台北:韋伯。
11. 林碧炤,1990,《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
12. 宋鎮照,陳欣之,2008,《變遷中的東南亞區域整合:過程、挑戰與發展》,台北:五南。
13. 宋鎮照,2009,《變動中的中國、台灣、東南亞之新三角關係》,台北:海峽學術。
14. 宋學文,2009,《國際關係理論、政策與治理》,台北:巨流。
15. 倪世雄2007,《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16. 徐遵慈,2012,《東南亞區域整合—台灣觀點》,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
17.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1999,《亞洲的安全保障1998-1999》,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8.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004,《東南亞的安全困境》,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自Collins, Alan. The security dilemmas of Southeast Asia, Palgrave Macmillan, 2000.
19. 張錫鎮,1999《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
20. 張亞中,2007,《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 。
21. 陳義彥,2007,《政治學》,台北:五南 。
22. 陳欣之,1999,《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
23. 陳鴻瑜,1992,《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渤海堂。
24. 陳鴻瑜,1997,《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台北:國立濟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25. 陳鴻瑜,2000,《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係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26. 陳鴻瑜,2008,《印度尼西亞史》,臺北市:編譯館。台北:國立編譯館。
27. 蔡百銓譯,Dewi Fortuna Anwar著,1998,《印尼與東南亞國協:外交政策與區域主義》。台北:國立編譯館。
28. 蔡明彥,2013,《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的連動》,台北:鼎茂。
29. 鄺耀章,2000,《改革中的印尼》,印尼:印華之聲 。
30. 顧長永,1995,《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31. 顧長永,2002,《印尼:政治經濟與社會》,高雄:麗文。
32. 顧長永、蕭新煌,2002,《新世紀的東南亞》,台北:五南。
期刊專文:
1. 王遠嘉,2006年,〈印尼政黨制度民主化轉型之困境〉,《亞太研究論壇》,第32期,頁90-115。
2. 王遠嘉,2011年,〈印尼社會族群宗教衝突問題之研究-以新秩序時期政策為例〉,《台灣東南亞學會》,頁1-15。
3. 宋鎮照,2000年,〈印尼總統大選後後的跨世紀政經發展與挑戰〉,《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3期,頁112-147 。
4. 宋鎮照、蔡相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東南亞三國之政經意涵與分析〉,《戰略安全研析》,第95期,頁49。
5. 宋學文,2002年,〈從東帝汶獨立運動探討美國的干預主義:一個霸權穩定論的觀點〉,《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3期,頁101。
6. 宋學文、楊昊,2006年,〈整合理論研究之趨勢與應用:東南亞區域安全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28期,頁39-90。
7. 余歌滄,2014年,〈中國印尼南海主權爭議〉,《亞洲週刊》,第28卷,第13期,頁17。
8. 林若雩、詹滿容,2006年,〈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民主轉型:國家、民間社會與政治社會〉,《亞太研究論壇》,第32期,頁14-103。
9. 林若雩,2007年,〈二十一世紀初東南亞的傳統安全與和帄〉,《國家發展研究期刊》,第6卷,第二期,頁29-66。
10. 林若雩,2008年,〈東協方式與東協安全體建構之連結(linkage)-以柬埔寨問題為例〉,《變遷中的東南亞區域整合》,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頁20。
11. 林若雩,2008年,〈『四十而不惑』:東協組織的重要里程碑﹖—第三屆東亞高峰會的成尌與侷限〉,戴萬欽編《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對話與互動的展望》,台北:時英,頁63-80。
12. 林若雩,2010年,〈2010年歐巴馬亞洲行之政經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68期,頁7-11。
13. 金榮勇,2001年,〈印尼族群衝突危機〉,《問題研究》,第40卷,第4期,頁65。
14. 李美賢,1996年。〈印尼「新秩序」時期的威權政治機制與官僚政治〉,《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4期,頁27。
15. 李明峻,2011年,〈東亞高峰會後的東亞新局:日本的觀點〉,《戰略安全研析》,第80期,頁12-21 。
16. 李瓊莉,2003年,〈亞太綜合性安全合作的發展〉,朱松柏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165-186。
17. 李瓊莉,2010年,〈東協區域衝突管理機制與角色探討〉,《台灣東南亞學刊》,第7卷,第2期,頁3-20。
18. 李瓊莉,2012年,〈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39 期,頁87-103。
19. 吳玲君,1995年,〈美國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經濟與政治的互動關係〉。《美歐月刊》,第10卷,第7期,頁47-48。
20. 吳玲君,1998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與區域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7卷,頁1-13。
21. 吳佩殊,2006年,〈日本對東南亞各國ODA實施概況〉,《亞太研究通訊》,第4期,頁122。
22. 周煦,1996 年,〈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美歐月刊》,第11卷,第3 期,頁52-54 。
23.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6年,〈東南亞各國政治情勢〉,《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4~2005》,頁76-77。
24. 陳佩修,2004年,〈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國土安全任務與反恐聯盟建構〉,《全球政治評論》, 第5期,頁93-115。
25. 陳佩修,2007年,〈巴厘島爆炸事件後東南亞恐怖主義與安全情勢的演化〉,《全球政治評論》,第18期,頁53-76。
26. 莫大華,1997年,〈東帝汶獨立運動的緣貣與困境〉,《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2期,頁70-86。
27. 張心怡,2012年,〈東亞高峰會的擴大對東亞區域整合之影響〉,《亞太研究通訊》,第10期,頁47-69。
28. 張耀秋,1975年,〈印尼的外交動向〉,《問題與研究》,第14卷,第12期,頁49-51 。
29. 張耀秋,1982,〈日臻密切的印尼與美國關係〉,《問題與研究》,第22卷,第3期,頁62-69。
30. 張耀秋,1984年,〈印尼的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23卷,第6期,頁29-43。
31. 張耀秋,1988年,〈印尼總統選舉與政局展望〉,《問題與研究》,第27卷,第8期,頁29-40。
32. 郭俊麟,2008年,〈東南亞區域整合經驗--「東協模式」的實踐與檢討〉,《臺灣國際研究季刊》,頁99-126。
33. 區鉅龍,1997年,〈印尼外交政策基本方針:持續與演變〉,《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7期,頁32 。
34. 區鉅龍,1998年,〈印尼「班查西拉」意識形態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3期,頁45-63。
35. 區鉅龍,1999年,〈後蘇哈托時期印尼民主化的發展與前景〉,《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1期,頁35-47 。
36. 區鉅龍,1999年,〈後蘇哈托時期印尼軍人雙重角色的持續與演變〉,《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4期,頁17-27。
37. 區鉅龍,2003年,〈印尼民主改革中軍人角色的演變〉,《印尼僑聲》,第89期,2003年9月,頁21-22。
38. 區鉅龍,2004年,〈印尼蘇希洛總統面臨的機運與挑戰〉,《印尼僑聲》,第96期,頁16。
39. 區鉅龍,2005年,〈印尼對中國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期望〉,《印尼僑聲》,第97期,頁18-19。
40. 區鉅龍,2005年,〈印尼與美國反覆無常的外交關係〉,《印尼僑聲》,第100期,頁20-21。
41. 區鉅龍,2005年,〈印尼與中國建立「戰略關係」之分析〉,《印尼僑聲》,第101期,頁14-15。
42. 區鉅龍,2007年,〈印尼地方自治之發展〉,《印尼僑聲》,第109期,頁12。
43. 楊昊,2011年,〈東協峇里宣言三部曲:邁向集體外交的全球新戰略〉,《戰略安全研析》,第80期,頁29-35。
44. 楊昊,2012年,〈弱勢領導權對於東協核心地位的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86期,頁36-43 。
45. 楊昊,2012年,〈沒有共識的共同體?第45屆東協外長會議研析〉,《戰略安全研析》,第87期,頁24-30 。
46. 楊昊,2012年,〈行禮如儀的樣板政治?第21屆東協高峰會議研析〉,《戰略安全研析》,第92期,頁5-11 。
47. 楊昊,2013年,〈近期中共高層的東南亞戰略布局〉,《戰略安全研析》,第98期,頁12-19 。
48. 鄭瑞明,2000年,〈從歷史角度看印尼亞齊獨立運動〉,《歷史月刊》,第146期,頁65-72。
49. 鄭端耀,2005年,〈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1期,頁115-125。
50. 蔡東杰,2006年,〈東南亞地區反恐情勢與未來發展〉,《第二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論文集》,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51. 戴萬平,2006年,〈2004年印尼大選之政經背景分析〉,《問題與研究》,第
103
35卷11期,頁40-49 。
52. 戴萬平,2005年,〈印尼中央地方關係的發展與展望〉,《亞太研究論壇》,第27期,頁157。
53. 蕭新煌、楊昊,2009年,〈觀察亞太和帄與安全的新因素:中國與日本的柔性權力外交〉,《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頁1-28 。
論文:
1. 江秉倫,《後冷戰時期東協與日本安全關係之轉變》,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
2. 李宜倫,《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反恐戰略對東南亞安全的影響》,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所碩士論文,2003年。
3. 何肇育,《印尼與中共復交之研究》,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4. 林文俊,《獨立後印尼外交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
5. 林資軒,《獨立建國以來印尼外交政策之分析(1949~2013)》,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03年。
6. 林佩霓,《印尼與中國雙邊關係的轉變:從友好到敵對再到友好》,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7. 吳宗翰,《2000-2007美國布希政府對印尼外交政策:同盟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8. 施守真,《"亞太主義"vs."泛伊斯蘭主義": 九一一事件後印尼政府回應"反恐主義政策個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9. 黃耀寬,《美國與東南亞的反恐合作(2001-2008)》,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0. 曾建元,《臺灣一九九零年代憲政改革之研究——民族主義與民主轉型的觀點》,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11. 劉青雲,《印尼「亞齊解放運動」(Gerakan Aceh Merdeka, GAM)之研究》,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2. 戴萬平,《印尼族群政治研究:宗教、地域與種族》。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
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網路與報章資源:
1. 林子倫,〈後京都氣候談判的五大難題(下)〉,瀏覽日期:2013年11月19日。http://e-info.org.tw/node/49683
2. 孫治本〈全球地方化與民族國家的式微〉,瀏覽日期:2013年3月14日。http://web.it.nctu.edu.tw/~cpsun/sun-global-nation
3. 印尼總統府http://www.presidenri.go.id/
4. 印尼外交部http://www.Indonesia.go.id
5. 印尼美國之音新聞網http://www.voanews.com
6. 印尼國際戰略研究中心http://www.csis.or.id
7. 印尼國家發展規劃署(Bappenas)http://www.bappenas.go.id/
8. 印尼中央統計局(BPS)http://www.bps.go.id/
9. 印尼對外條約資料庫http://treaty.kemlu.go.id/
10. 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http://iir.nccu.edu.tw/main.php
11. 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mofa.gov.tw/default.html
12. 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TASC)http://www.aseancenter.org.tw/
13. 駐印尼台北經濟貿易代表處 http://www.roc-taiwan.org/ID/mp.asp?mp=291
14. 印尼星洲日報 http://indonesia.sinchew.com.my/
15. Asia Pacific Solidarity Network http://www.asia-pacific-solidarity.net/southeastasia/indonesia/indonesia.htm
16. Kompas http://www.kompas.com/
17. The Jakarta Post http://www.thejakartapost.com/
二、 西文專書期刊:
1. Abdulgani, Roeslan, History of Indonesia Nationalism, Monash: Monash University Press, 1972.
2. Anderson, Benedict R., The Idea of Power in Javanese Cultur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2.
3. Anderson, Benedict R., ─Indonesian Nationalism Today and in the Future,∥ Indonesia, Vol. 67, 1999.
4. Anwar, Dewi Fortuna, ─Indonesia‘s Regional Outlook,∥ in Chandran Jeshurun Ed., China India Japan and the Security of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3, p. 219, pp. 229-230.
5. Anwar, Dewi Fortuna, Indonesia and the Security of Southeast Asia, Jakarta: CSIS, 1995.
6. Anwar, Dewi Fortuna, ─Indonesia‘s Foreign and Defence Policies,∥ in Colin Brown Ed., Indonesia – Dealing with a Neighbor, Australia: Allen & Unwin Ltd, 1996, pp. 37-40.
7. Anwar, Dewi Fortuna, ─Reinvention in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strategy,∥ East Asia Forum, 2013, Vol. 5 No. 4, p. 10.
8. Booth, Anne, ─Can Indonesia Survive as a Unitary State?∥ Indonesia Circle, 1992, No. 58, pp. 45-46.
9. Bresnan, J., Mallaran, R., Hasibuan, B. & W. Liddle, Political Succession and the 2004 Election. Report of a conference at the US-Indonesia Society, 2004, Jakarta: US-Indonesia Society.
10. Choi, Jungug, ─District Magnitude, Social Diversity, and Indonesia‘s
Parliamentary Party System from 1999 to 2009,∥ Asian Survey, 2010, Vol. 50 No. 4, pp. 663-683.
11. Cribb, R. 1999, ─Not the Next Yugoslavia: Prospects for Disintegration of
Indones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53 No. 2, pp. 169-178.
12. Damien Kingsbury, ─Indonesia in 2007: Unmet Expectations, Despite Improvement,∥ Asian Survey, 2008, Vol. 48 No. 1, pp. 38-46.
13. Djalal, Hasjim, ─Indonesia Foreign Policy at the Advent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Indonesian Quarterly, 1996, Vol. 24, No. 3.
14. Gunn, Geoffrey C., ─Indonesia in 2012: An Electoral Democracy in Full Spate,∥ Asian Survey, 2013,Vol. 53 No. 1, pp. 117-125.
15. Gunn, Geoffrey C., ─Indonesia in 2013: Oligarchs, Political Tribes, and Populists,∥ Asian Survey, 2014,Vol. 54 No. 1, pp. 47-55.
16. Hamayotsu, Kikue, ─The Political Rise of the Prosperous Justice Party in
Post-Authoritarian Indonesia,∥ Asian Survey, 2011, Vol. 51 No. 5, pp. 971-992.
17. Kahin, Audrey, Regional Dynamics of the Indonesian Revolution: Unity from Diversit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
18. Kimura, Ehito, ─Indonesia in 2010: A Leading Democracy Disappoints on Reform,∥ Asian Survey, 2011, Vol. 51 No. 1, pp. 186-195.
19. Kimura, Ehito, ─Indonesia in 2011: A Glass Half-Empty,∥ Asian Survey, 2012, Vol. 52 No. 1, p. 192.
20. Kingsbury, Damien, ─Indonesia in 2006: Cautious Reform,∥ Asian Survey, 2007,
Vol. 47 No. 1, p. 161.
21. Leifer, Michael,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London : Published for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by Allen & Unwin, 1983.
22. Liddle, R. William, ─Leadership and Culture in Indonesian,∥ Pacific Affair, 1978.
23. Liddle, R. William, ─The Islamic Turn in Indonesia: A Political Explanation,∥ Journal of Asia Studies, Vol. 55 No.3, 1996.
24. Mietzner, Marcus, ─Indonesia in 2009: Electoral Contestation and Economic Resilience,∥ Asian Survey, 2010, Vol. 50 No. 1, pp. 185-194.
25. Neher, Clark D., Southeast Asia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Era, USA: Westview Press, 1999, p. 8, 120.
26. Nischalke, Tobias Ingo, ─Insights from ASEAN‘s Foreign Policy Co-operation:
‗The ASEAN Way‘, A Real Spirit or a Phantom?∥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000, Vol. 22 No. 1, p. 100.
27. Rosenau, James N., ─The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James H. Rosenau, Kenneth
W. Thompson and Gavin eds.,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NY: The Free Press, 1976, pp. 15-35.
28. Rosenau, James N., ─Restlessness, Change, and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In Search of Global Patterns, New York: Free Press, 1978.
29. Severino, Rodolfo C., ─Indonesia and the Future of ASEAN,∥ The Indonesian
Quarterly, 1999, Vol. XXVII No. 4.
30. Smith, Anthony, ─Indonesia‘s Role in ASEAN: The End of leadership?∥ 1999,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1, No. 2.
31. Smith, Anthony,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Abdurrahman Wahid: Radical or Status Quo Stat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000, Vol. 22 No. 3, pp. 500-501, 512-513.
32. Smith, Anthnoy L, ─Indonesia: Transforming the Leviathan,∥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Southeast Asia, edited by John Funston, Singapore: ISEAS, 2001.
33. Soesastro, Hadi, Anthony L. Smith, Han Mui Ling, Governance in Indonesia:
Challenges Facing the Megawati Presidenc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34. Soesastro, Hadi, ─Indonesia‘s Role in ASEAN and Its Impact on US-Indonesia
Economic Relationship,∥ The Indonesia Quarterly, CSIS Indonesia, 2005, p. 380.
35. Sukma, Riz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ino-Indonesian Relations: An Indonesian View,∥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1994, Vol. 16 No. 1.
36. Sukma, Rizal, ─Indonesia toughens China Stance∥,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996.
37. Sukma, Rizal, ─Indonesia‘s Bebas-Aktif Foreign Policy and the ‗Security
Agreement‘ with Austral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7, Vol. 51 No. 2, p. 234.
38. Sukma, Rizal, Indonesia and China: the politics of a troubled relationship,
London : Routledge, 1999, pp. 136-138, 143-150.
39. Rizal Sukma, ─Indonesia-China Relations: The Politics of Re-engagement,∥ Asian Survey, 2009, Vol. 49 No. 4, pp. 591-608.
40. Suryadinata, Leo, ─Indonesia-China Relations: A Recent Break- through,∥ Asian Survey, 1990, Vol. 30 No. 7.
41. Suryadinata, Leo,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Soeharto,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1996.
42. Vatikiotis, Michael R.J.,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in the 1990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1993, Vol. 14 No. 4, p. 352.
43. Wallerstestein, Immanuel, Geopolitics and Geocul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26-27.
44. Wanandi, Jusuf, ─Indonesia‘s Future Strategic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of the Great Powers, ∥ The Indonesian Quarterly, 1995, Vol. 23 No. 3.
45. Wanandi, Jusuf, ─The Road Ahead,∥ Far Eastern Review, 1998, p. 35.
46. Wanandi, Jusuf, ─China-RI Ti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Indonesian Quarterly, 2001, Vol. XXXIX, p. 232.
47. Yani, Yanyan Mochamad,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Indonesian Foreign Policy,∥ Jurnal Sosial Humaniora, 2009, Vol. 11 No.1, pp. 1-1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