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7201323164800
DOI 10.6846/TKU.2013.00068
論文名稱(中文) 探究教學法在智慧教室之應用-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n the Smart Classroom - Taking the Social Area as the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李昇隆
研究生(英文) Sheng-Lung Lee
學號 70073003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4
論文頁數 17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雅萍(picasso@mail.tku.edu.tw)
委員 - 趙貞怡(jychao@tea.ntue.edu.tw)
委員 - 吳純萍(cpwu303@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智慧教室
探究教學
社會學習領域
關鍵字(英) Smart Classroom
Inquiry Teaching Strategy
The Social Area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探討探究教學與智慧教室在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成效與學習保留之影響。研究採準實驗研究進行,以國小四年級三個班,共84人為研究對象,共分探究教學智慧教室組、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及探究教學傳統教室組等三組。使用成對樣本T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輔以觀察教師與學生半結構式訪談來探討教學實驗結果。
結果顯示:
1.「探究教學智慧教室組」在學習動機的表現上優於「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及「探究教學傳統教室組」;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亦優於「探究教學傳統教室組」。
1-1「探究教學智慧教室組」及「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在注意構面的表現上優於「探究教學傳統教室組」;「探究教學智慧教室組」及「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則無明顯差異。
1-2「探究教學智慧教室組」及「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在相關構面的表現上優於「探究教學傳統教室組」;「探究教學智慧教室組」及「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則無明顯差異。
1-3「探究教學智慧教室組」在信心構面的表現上優於「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及「探究教學傳統教室組」;「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與「探究教學傳統教室組」則無明顯差異。
1-4 「探究教學智慧教室組」在滿足構面的表現上優於「探究教學傳統教室組」;「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及「探究教學智慧教室組」和「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及「探究教學傳統教室組」則無明顯差異。
2. 「探究教學智慧教室組」及「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在學習效果的表現上優於「探究教學傳統教室組」;「探究教學智慧教室組」及「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則無明顯差異。
3. 「探究教學智慧教室組」及「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在學習保留的表現上優於「探究教學傳統教室組」;「探究教學智慧教室組」及「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則無明顯差異。
4. 教師與學生對於智慧教室與探究教學應用於社會學習領域中都是給予肯定與正面的態度。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effect of using the Inquiry Teaching Strategy and Smart Classroom in the social area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Retention.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was used in this research. The subjects were 84 fourth grade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received the Inquiry Instruction in the Smart Classroom, the second group received the Lecture Instruction in the Smart Classroom, while the third group received the Inquiry Instruction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Paired-Samples T Test, One-Way ANCOVA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re used to analysis the data gather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group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performed better in Learning Motivation than the groups received Lecture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and Inquiry Instruction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1-1 
The groups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and Lecture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performed better in Attention than the group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and Lecture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in Attention.
    1-2
The groups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and Lecture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performed better in Relevance than the group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and Lecture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in Relevance.
    1-3
    The group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performed better in Confidence than the groups received Lecture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and Inquiry Instruction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received Lecture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and Inquiry Instruction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in Confidence.
    1-4
    The group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performed better in Satisfaction than the group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received Lecture Instruction and the Inquiry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in Satisfac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received Lecture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and Inquiry Instruction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in Satisfaction.
2. The groups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and Lecture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performed better in Learning Achievement than the group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and Lecture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in Learning Achievement.
    3. The groups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and Lecture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performed better in Learning Retention than the group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received Inquiry Instruction and Lecture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in Learning Retention.
4.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d a postivitive attitude about teaching with the Inquiry instruction in smart classroom for the social stud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探究教學法............................................. 11
第二節 智慧教室............................................... 28
第三節 社會學習領域學習動機之探討............................. 41
第四節 學習保留之探討.........................................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5
第五節 教學設計............................................... 7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7
第一節 探究教學法及智慧教室對社會學習領域學習動機之影響....... 77
第二節 探究教學法及智慧教室對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 87
第三節 探究教學法及智慧教室對社會學習領域學習保留之影響....... 92
第四節 教師與學生半結構性訪談................................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7
參考文獻 ......................................................... 119
附錄一 「學習動機量表」使用同意書 ................................ 129
附錄二 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學生學習動機量表 ................... 130
附錄三 愛護家鄉教學計劃(探究教學結合智慧教室組) ................. 133
附錄四 愛護家鄉教學計劃(探究教學結合傳統教室組) ................. 145
附錄五 愛護家鄉教學計劃(傳統教學智慧教室組) ..................... 157
附錄六 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就測驗【預測試題】 ...................... 164
附錄七 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試題】 .................... 167
附錄八 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就測驗【保留測驗試題】 .................. 169
附錄九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 .......................................... 171
附錄十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 .......................................... 172

表目錄
表1-1-1 各國在教育投資經費彙整表 .................................. 1
表2-1-1 探究教學法相關研究 ....................................... 25
表2-2-1 不同技術的互動電子白板比較表 ............................. 30
表2-3-1 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整理表 ......................... 34
表2-3-2 資訊融入教學相關報導 ...................................... 37
表2-3-3 國外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整理表 ...................... 40
表2-4-1 時間與記憶量之關係 ........................................ 51
表3-1-1 研究實驗設計 ............................................. 56
表3-3-1 實驗研究樣本人數 ......................................... 64
表3-4-1 學習動機量表各分量表之信度 ............................... 66
表3-4-2 學習動機量表分量表之計分方式與題次分配 ................... 66
表3-4-3 實驗三組學生之學習動機量表各分量表信度摘要表 ............. 67
表3-4-4 「社會領域學習成就測驗」預試-雙向細目表分析 ............. 67
表3-4-5 「社會領域學習成就測驗」試題難度及鑑別度分析 ............. 68
表3-5-1 教學單元與節數 ............................................ 72
表3-6-1 觀察教師背景摘要表 ....................................... 76
表3-6-2 訪談資料編碼表 ............................................ 76
表4-1-1 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學生學習動機量表之描述性統計 ....... 78
表4-1-2 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學生學習動機量表各項目之描述性統計 . 79
表4-1-3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80
表4-1-4 誤差變異量的 Levene 檢定等式 ............................. 81
表4-1-5 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學生動機量表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81
表4-1-6 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學生動機量表調整後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82
表4-1-7 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學生動機量表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 82
表4-1-8 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學生動機量表各構面調整後之平均數與標準
差 ................................................................ 83
表4-1-9 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學生動機量表各構面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 83
表4-2-1 社會學習領域成就測驗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 87
表4-2-2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88
表4-2-3 誤差變異量的 Levene 檢定等式 ............................. 88
表4-2-4 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就測驗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88
表4-2-5 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就測驗調整後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89
表4-2-6 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就測驗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 89
表4-3-1 社會學習領域學習保留測驗之描述性統計 ..................... 92
表4-3-2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93
表4-3-3 學習保留誤差變異量的 Levene 檢定等式 ..................... 94
表 4-3-4 社會學習領域保留測驗測驗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94
表4-3-5 社會學習領域學習學習保留測驗調整後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95
表4-3-6 社會學習領域學習保留測驗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 95
表4-3-7 「探究教學智慧教室組」及「探究教學傳統教室組」資料儲備表比較
表 ................................................................ 97

圖目錄
圖 2-2-1 實物提示機運作機制 ....................................... 33
圖2-4-1 學習曲線與遺忘曲線 ........................................ 48
圖2-4-2 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 ..................................... 52
圖3-1-1 研究架構圖 ............................................... 57
圖3-2-1 研究流程圖 ............................................... 63
圖3-5-1 本校智慧教室班級教學現場的配置圖 ......................... 71
圖3-5-2 「愛護家鄉」教學流程圖 ................................... 7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丁哲民(2006)。團體探究法對國小學生社會科學習表現之影響(碩士論文)。取
    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CYU5576037)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
    22-28。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金國(2000 年6 月)。簡介小組討論教學法。教育研究,8,137-147。
王雅玲(2008)。實施探究教學對學生數學焦慮的影響。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5期。
如何善用 IRS 與電子白板讓同學不打瞌睡(民101年2月1日)。國立臺灣大學
    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民101年2月1日,取自 
    http://ctld.ntu.edu.tw/_epaper/?post_type=epaper&p=3758
江惜美(2012)。應用TEAM Model智慧教室的閱讀教學策略。網奕資訊電子報。
    民101年1月14日,取自
http://www.habook.com.tw/eteaching/habook_epaper/2012/20120114_DrChiang_Reading_paper/20120114_DrChiang_Reading_paper.htm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課程與教材。臺北市:五南。
何榮桂(2002a)。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雜誌,88,1-2。
何榮桂(2002b)。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
    教育雜誌,87,22-32。
余福成(2006)。探究教學模式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鄉土學習成效之影響(碩士論
    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TPTC204014)
李明堂、郭明堂(1995)。國小自然學科−探究教學模式的析論。國教天地,109,
    56-63。
李咏吟(主編)(2001)。學習輔導。臺北市:心理。
李咏吟(主編)(2005)。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秋芳(2002)。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
    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0NPTT1576032)
林寶山(1996):討論教學的技巧,載於黃政傑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台北:師
    大。
林寶山(1990)。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林雨潔(2009)。職前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與國小自然科探究教學實作表現
    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8NPTT5476013)
林萩燕(2007)。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生
    活的安排」單元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5NPTTC204006)
林麗娟(2007)。資訊融入-教與學之投入。教學科技與媒體,79,17-29。
林振殿(2009)。PSIQ Board互動式電子白板內部培訓材料。未出版手稿。
吳英長 (1996)。討論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理論。高雄:復文。
吳雅婷(2012)。WebQuest網路主題探究教學法融入德語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
    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Kit5474001)
吳清山、林天佑(1996)。合作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3,75。
吳英長(1992)。如何應用討論法於班級教學。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專輯,106,
    台灣省國教研習會,頁25-29。
吳致維(2009)。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教學之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6)。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碩
    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NPTTC620011)
邱廣興(2002)。探究教學在資訊融入自然學習領域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
    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NCYU0620009)
姚玉娟(2010)。以手勢為基礎之遊戲式行動學習系統對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
    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HCT5394004)
洪振方 (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大學
    報,15, 641-662。
洪崇桓(2012)。電子書包應用在國小社會領域對學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碩士
    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PTT5394017)
施貴善(2005)。探究式教學對理化學習環境及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NCUE5231014)
徐雅玲(2005)。資訊科技融入鄉土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台北市內湖區國小四年
    級學童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4TMTC0205001)
徐光國(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社會科教師的學習與成長。載於社會學習領域
    研究及推動小組(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務-社會學習領域,(
    3-6頁)。台灣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徐章華(2011)。運用電子白板註記與摘要對國小學生社會科學習之影響(碩士論 
    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NTPTC620019)
秦葆琦 (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簡介, 載於台灣勝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主編)。 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 154-171。 台北: 主編者。
許崇憲(2002)。影響合作學習成效的因素:建構性活動、真實的學習情境與團
    體組成方式。國立政治大學學報,84,203-226。
陳龍安(1988)。數學動動腦。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97年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陸智蘭(2005)。批判思考在環境議題教學運用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社會
    領域教學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3NHLTC587016)
陸振吉(2001)。建構主義取向電腦教學模式之研究─以文書處理軟體為例(碩士
    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9NTCTC147005)
陳怡婷(2009)。團體探究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社會科學習成就、合作技巧與學
    習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7MCU05331010)
陳美雪(2007)。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建構取向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
    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CCU05331015)
陳智忠(2007)。5E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反應速率單元概念改變與學習動機之 
    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CUE5231029)
陳奕杏(2012)。精緻教學理論輔以Prezi簡報軟體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對學生 
    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
    編號100TIT05677009)
推動e化教學 成大與雲嘉南學校分享經驗(民101年2月16日)。中央通訊社。
    民101年2月16日,取自http://www.cna.com.tw/postwrite/P5/99446.aspx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民 86 )。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守端(2005)。電腦多媒體應用於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等
    值分數概念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4NTCTC480004)
張智鈞(2010)。以大型多點觸控螢幕進行數位遊戲式協同學習活動之研究(碩士
    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NTNU5036042)
張文菁(2006)。TMCAI結合動機策略對國小社會學習動機、成就與保留之影響(
    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TCU05331012)
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師友,5,45-49。
張銘森(1989)。問思教學法與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下)。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 
    月刊,58,17-23。
張志全(2002)。動機策略與電腦焦慮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網路學習動機的
    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NPTTC620002)
黃炳煌(主編)(2003)。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華立書局。
黃欣玲(2008)。5E探究式教學對國中學生電學學習情境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CUE5198010)
黃國禎(2008)。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TPTC480029)
覃業芬(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小資源班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碩
    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PTT5655007)
莊智偉(2006)。數學探究教學對高中數理資優生後設認知能力影響之研究(碩士
    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CUE5231016)
智慧教室 學習狀況馬上知(民101年4月25日)。自由時報電子報。民101年4
    月2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25/today-north9.htm
葉玉珠等著(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董松喬(2011)。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進行社會領域問題導向學習之研究(碩士論
    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NTPTC620005)
楊子瑩(2010)。促進在職數理科老師資訊支援探究教學專業成長模式之探討(博
    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CUE5231030)
楊依瑾(2011)。圖形組織運用於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探究能力教學之行動
    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NTPT1149008)
楊凱悌、王子華、高瑩真(2007)。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課室教學對國小學童學
    習動機影響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主辦之「中華民國第二十
    四屆科學學術研討會」,彰化市。
楊志隆(2004)。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提昇學童科學態度成效之研究(碩士論
    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NPTTC476003)
楊易霖(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生學習動機與成
    效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9NTNT5212060)
臺南市教育局(民100年11月21日)。深坑國小全校導入「智慧教室」,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升級再進化[公告]。台南市:台南市政府。民100年11月32
    日,取自:http://www.tainan.gov.tw/tainan/new.asp?id=%7b192BF7AB-E677-4BD0-AC56-A99C6836F21F%7d
網奕資訊(2006)。互動式電子白板。取自網奕資訊:http://www.habook.com.tw/
潘俊佑(2010)。職前教師在探究教學中提問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
    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TNT5159023)
劉蕙鈺(2003)。自然科教師激發國小學童學習動機策略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etd.npue.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501107-162447-561
鄭志宗(2005)。團體探究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社會科學習成就、自我效能與合
    作技巧的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3NPTTC328006)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
    。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PTT5204002)
謝明坤(1994)。道德教學法。臺北市:心理。
歐用生 (1989)。 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 臺北市: 師大。
歐陽鍾仁(1989)。科學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蘇怡慈(2012)。電腦支援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分數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
    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HCT5395009)


  

 
二、	英文部分
BECTA (2004). Getting the most from your interactive whiseboard- A guide
    for primary schools. Retrieved March 25, 2008, from
    http://publications.teachernet.gov.uk/
BECTA(2007).Impact of ICT in school:a landscape review.Retrieved
    December 28,2007,from
    http://partners.becta.org.uk/index.php?section=rh&rid=13836
Clark, L. H., I. S. Starr (1981), Second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ing 
    Methods(4th), : Macmillian.
Clark, R, C., &; Mayer, R. E. (2003).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Crawford,B.A.(2000).Embracing the inquiry: new roles for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7(9),916-937.
Dale,E.(1969).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3rd ed.).New York:Holt.
David Ausubel (1968).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Delorme, P. and DesMarchais, J.P. (1987) Des professeurs expÂerimentent 
    l’ apprentissage parprobleÁ mes, L’Union MeÂdicale du Canada 116 
    (1), 278±84.
Ebbinghaus, H. 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885; 
    Available from: 
    http://psy.ed.asu.edu/~classics/Ebbinghaus/index.htm.
Keller, J. M. (1987).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10(3), 2-10.
Keller, J. M. (1999). Motivation by desig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Orlich, D. C., Kauchak, D. P., Harder, R. J., Pendergress, R. A., Callahan, 
    R. C. Keogh, A. J. & Kravas, C. H.(1985).Teaching Strategies:A Guide 
    to Better  Instruction(2nd) .DC.Heath andCompany.
Obama.(2012).Education. The White House President Barack Obama.Retrieved 
    forme http://www.whitehouse.gov/issues/education/
Stice,J.E.(1987). Using Kolb's Learning Cycle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Engineering education,77(5),291-296.
Stipek, D. (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1), 
    209-223.
Visser, J., & Keller, J. M. (1990). The Clinical Use of Motivational 
    Messages: An Inquiry into the Validity of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 Design.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 467-50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