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7201216042100
DOI 10.6846/TKU.2012.00059
論文名稱(中文) 孔孟儒學義命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Justice and Fate in the Philosophie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洪岱暄
研究生(英文) Dai-shiuan Hung
學號 79801001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19
論文頁數 9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袁保新
委員 - 陳德和
委員 - 高柏園
委員 - 袁保新
關鍵字(中) 儒學
義命
天人
關鍵字(英) Confucianism
justice and fate
heaven and human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當代儒學詮釋的分化,表面上是對文本的解讀不同,但事實上,無不與詮釋者自身所持之問題意識與使用之概念工具有關。因此,面對儒學義命關係的詮釋差異上,我們首先要釐清的就是詮釋者在價值主張背後的問題意識與思維脈絡,一旦問題意識與思維脈絡獲得清晰疏解,則價值主張之成立與否之探究才成為可能。
  由於本文關切的主題落在儒家義命關係的現代性意義之上,因此選取的系統也以當代儒學研究的重要成果為範圍,包括:以撰寫《中國哲學史》揚名的勞思光先生、當代新儒家之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與牟宗三先生,以及援引海德格哲學入儒家哲學的袁保新先生。
  論文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之動機、目的、方法、範圍。第二章論到勞思光先生對義命關係的解讀是為「義命分立」,其原因在於勞先生完全接受近代西方哲學「事實╱價值」、「實然╱應然」二分的立場。第三章論到唐君毅先生以自身生命體驗的實感與對中國哲學傳統的素養,對儒學之義命關係提出了義命合一,不僅較能避免西方哲學的種種理論預設滲入文獻的詮釋中,也能合理的保住中國儒學傳統命題--「天人合一」的豐富蘊含。第四章論到牟宗三先生參酌康德哲學架構提出「道德的形上學」來詮釋中國儒家思想。在義命關係的詮釋上,牟先生主張是「義命分立」。但在天人關係的梳理上,牟先生主張天道具有既超越又內在的特性,因此符應中國哲學傳統之「天人合一」進路。第五章袁保新先生在儒學義命關係之詮釋是承繼唐君毅先生「義命合一」的觀點,而「天人關係」則是接續牟宗三先生之「天人合一」之看法。但不同的是,袁先生基於問題意識的轉移,決定以海德格哲學做為詮釋參架,以「存有與道德統一」重釋「天道性命相貫通」。第六章結論:本文之回顧與總結。
英文摘要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ontemporary Confucian interpretation on the surface was becaus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but in fact was because of the consciousness and the use of conceptual tools held by all the interpreter. Therefore, facing with the difference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fate, we must first clarif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value proposition behind the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and thinking context, and then the inquiry becomes possible.
   Subjects of concern in this study fall on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fate in Confucianism, I selected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the contemporary Confucian studies, including Professor Lao Sze-kwang, Professor Tan Chun-yi,Professor Mou Zong-san,.and Professor Yuan Pao-hsin.
   This thesis wa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methods, and the related materials in this area. Chapter II On to Professor Lao explicates the relationship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by the framework of ought/is, so Heaven(destiny) and Justice is non-connection.The third chapter: Professor Tan explicat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Justice and Fate is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or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as one, so life and reality is Harmony. The forth chapter: Professor Mou referenced to Kant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of the "moral metaphysics" to interpret the Chinese Confucianism.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justice and fate, Mou advocated "division of the Justice and Fate". Heaven is not only beyond but also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as one.The fifth chapter: Professor Yuan based on the transfer of problem awareness, referencing to Heidegger philosophy as an interpretation frame to re-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fate. The sixth chapter contains the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5
第二章  勞思光先生對孔孟儒學義命關係之詮釋
  第一節  基源問題研究法之提出與設準問題…………………   9
  第二節  勞思光先生對儒家「義命關係」之詮釋—義命分立…  12
  第三節  勞思光先生對儒家「天人關係」之詮釋—天人二分……20
  第四節  對勞思光先生「義命分立」說之反省……………………22
第三章  唐君毅先生對孔孟儒學義命關係之詮釋
  第一節  唐君毅先生對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反省………………   25
  第二節  唐君毅先生對儒家「義命關係」之詮釋—義命合一…  33
  第三節  唐君毅先生對儒家「天人關係」之詮釋—天人合一…  40
  第四節  對唐君毅先生「義命合一」說之反省…………………  44
第四章  牟宗三先生對孔孟儒學義命關係之詮釋
  第一節  牟宗三先生對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反省………………… 47
  第二節  牟宗三先生對儒家「義命關係」之詮釋—義命分立… 56
  第三節  牟宗三先生對儒家「天人關係」之詮釋—天人合一… 59
  第四節  對牟宗三先生「義命分立」說之反省………………… 65
第五章  袁保新先生對孔孟儒學義命關係之詮釋
  第一節  袁保新先生對中國哲學詮釋方法論的反省…………… 69
  第二節  袁保新先生對儒家「義命關係」之詮釋—義命合一… 71
  第三節  袁保新先生對儒家「天人關係」之詮釋—天人合一… 82
  第四節  對袁保新先生「義命合一」說之反省………………… 86
第六章 結論……………………………………………………………89
參考文獻……………………………………………………………… 93
參考文獻
一、引用書目 

(一)古籍書目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阮元,《論語論仁論》,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孟子》,《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孟子集註》,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二)現代中文書目(依照姓氏筆畫順序)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李杜,《唐君毅先生的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4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沈清松,《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
林安梧,《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台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1996年。
洪漢鼎,《詮釋學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1973年。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8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1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劉國強,《儒學的現代意義》,台北:鵝湖出版社,2001年。
賴賢宗,《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三)翻譯書目(依照英文姓氏筆畫順序)

高達美(Gadamer,Hans-Georg),《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海德格(Heidegger,Martin),《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台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1990年。
海德格(Heidegger,Martin),《形上學是什麼?》,熊偉譯。台北:仰哲出版社,1993年

(四)外文書目

Joseph J. Kockelmans,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 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9.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John Macquarrie and Edward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62.

二、學位論文

林玫玲,《先秦哲學「命論」思想之探究》,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巫佩珊,《從《存有與時間》中的器具到〈藝術作品的本源〉中的作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2008年。
吳建明,《先秦儒家「天人合德」思想之演進與發展》,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姚彥淇,《重返神聖之域-先秦兩漢時期命論思想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許育嘉,《實踐的智慧如何可能 ─以牟宗三為核心的當代儒學實踐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三、期刊論文

李明輝,〈牟宗三先生的哲學詮釋中之方法論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頁175~196。
李明輝,〈省思中國哲學研究的危機──從中國哲學的「正當性問題」談起〉,《思想》第九期,2008年,頁165-173。
冼景炬,〈唐君毅先生的哲學思考方式──一切始於性情,終於性情〉,霍韜晦主編:《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1)》,香港:法住出版社,1992年1月,頁136-148。
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民主評論》九卷一期,1958 年。
袁保新,〈當代儒學詮釋的分化及其省察〉,《宗教哲學》第五十三期,2010年9月。
張祥浩,〈唐君毅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述評〉,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現代新儒學研究論集》(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2月,頁244-257。
陳榮華,<海德格在世存有(In-der-Welt-sein)與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揭諦》第十四期,2008年2月。
陳特,〈唐君毅先生的文化哲學與泛道德主義〉,"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新儒家論文集‧總論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5月,頁247-264。
黃俊傑,〈當代儒家對孟子學的解釋〉《傳統儒學的現代詮釋》,狄百瑞等著,周博裕主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楊儒賓,〈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的人性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四期,1987年冬季號。
魯西龍,〈孔子天命觀的後現代詮釋〉,《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1月,第38卷第1期,頁43~46。
蔣年豐,〈憂患意識與「天之明命」:從海德格的現象學論中國先秦儒家的天命觀〉,《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2年6月,頁851~869。
鍾振宇,〈牟宗三先生、其後學與海德格〉,《鵝湖》第三十四期,2005年6月。
戴璉璋,〈儒家天命觀與其涉及的問題〉,《傳承與創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鍾彩鈞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12月),頁455-49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