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7201214070900
DOI 10.6846/TKU.2012.00055
論文名稱(中文) 使用學習管理系統行為意圖之研究-以W公司壽險業務人員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Employees’Intention using Corporat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with an Example of W Insurance Compan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李明真
研究生(英文) Ming-Jean Lee
學號 79673020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12
論文頁數 16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
委員 - 李佳玲
委員 - 鄭宜佳
關鍵字(中) 計畫行為理論
數位學習
學習管理系統
關鍵字(英)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e-Learning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計畫行為理論的模式,探討W公司壽險業務人員使用學習網的行為意圖,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共回收有效問卷1,989份。回收數據以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檢測不同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年資、職位)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之差異程度;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迴歸分析,來檢測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意圖的預測力。研究結果發現:
1、學歷對行為態度及主觀規範有顯著差異性。
2、年資對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有顯著差異性。
3、行為信念與結果評價對行為態度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結果評價有較大預測力。
4、標準信念與順從動機對主觀規範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標準信念有較大預測力。
5、控制信念與便利性知覺對知覺行為控制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便利性知覺有較有預測力。
6、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有較大預測力。
  未來推動規劃上,首要是強化壽險業務人員對學習網之正向態度及操作,以提升壽險業務人員對學習網之瞭解及熟悉程度;再者建置新人教育專區,提供基礎專業課程,及績優分享,讓新進壽險業務人員能於工作之餘,隨時隨地上網自我充實,更快進入工作狀況;尋求業務主管支持並鼓勵壽險業務人員使用學習網,讓業務主管能透過學習網即時追蹤壽險業務人員之學習狀況,並隨時給予轄下同仁回饋,提升學習網使用率。
英文摘要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employees’ intention of using a corporat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LMS) at W Insurance Company.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roposed by Ajzen in 1991 was adopted to analyze employees’ behavioral intention. It is a survey research and a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A total of 1,989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t-test, One-Way ANOVA , Pearson correlation as well as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personal factors (including gender, age, education background,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position level) and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attitude toward using LMS,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on employees’ intention using LMS. The findings are:
1.Employees’ “education background”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ttitude toward using LMS” and “subjective norm concerning using LMS”.
2.Employees’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attitude toward using LMS”, “subjective norm concerning using LMS”, as well as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3.“Behavioral belief” and “outcome evaluation”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toward “attitude toward using LMS”. “Outcome evaluation” has the strongest predictive power. 
4.“Normative belief” and “motivation to comply”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toward “subjective Norm concerning using LMS”. “Motivation to comply” has the strongest predictive power..
5.“Control beliefs” and “perceived facilitation”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towar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erceived Facilitation” has the strongest predictive power.
6.“Attitude toward using LMS”, “subjective norm concerning using LM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toward employees’ intention of using LMS.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has the strongest predictive power.
  Based on the findings, for future diffusion of corporate LMS, the study suggests, first of all, strengthen employees’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using LMS as well as their skills of using LM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adoption of such system. Futhermore, it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that an online training program is installed to allow employees to log on and learn how to use LMS at the times of their convenience. In addition, seeking management support is crucial so that the management is able to encourage employees to utilize the system as well as track the employees’ leanring records in order to provide construcitive feedback. All of them ultimately result in better utilization of LMS in a corporate sett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數位學習的內涵	11
第二節 企業導入數位學習	23
第三節 科技接受相關理論	30
第四節 計畫行為理論的定義與相關研究	36
第五節 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數位學習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	43
第六節 背景變項與數位學習相關研究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8
第五節 研究流程	64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65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研究分析	67
第一節 問卷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67
第二節 各研究構面敘述性統計	7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的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行為態度等變項之差異分析	74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的標準信念、順從動機、主觀規範等變項之差異分析	86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的控制信念、便利性知覺、知覺行為控制變項之差異分析	100
第六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的行為意圖之差異分析	114
第七節 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之關係	120
第八節 假設驗證	12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3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2
參考文獻	134
附錄一	壽險業務人員使用學習網行為意圖調查問卷(問卷初稿)	147
附錄二	壽險業務人員使用學習網行為意圖調查問卷(建立專家效度)	151
附錄三	壽險業務人員使用學習網行為意圖調查問卷(專家效度修改後問卷)	157
附錄四	壽險業務人員使用學習網行為意圖調查問卷(建立表面效度)	161
附錄五	壽險業務人員使用學習網行為意圖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66
表目錄
表2-1-1:數位學習的定義	12
表2-1-2:傳統學習與數位學習方式比較表	15
表2-2-1:國內企業導入數位學習動機	24
表2-2-2:國內企業導入數位學習之效益	25
表2-4-1:計畫行為理論相關研究	42
表2-5-1: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數位學習行為意圖相關研究	46
表2-6-1:背景變項與數位學習相關的研究	50
表3-4-1:壽險業務人員使用學習網行為意圖調查問卷	58
表3-4-2:個人背景變項調查問卷	60
表3-4-3:專家學者名單表	61
表3-4-4:問卷題目數表	61
表3-4-5:表面效度名單表	62
表3-6-1:Cronbach α係數所代表之可信程度	66
表4-1-1:問卷樣本基本資料	69
表4-2-1: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與行為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1
表4-2-2:標準信念、順從動機與主觀規範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2
表4-2-3:控制信念、便利性知覺與知覺行為控制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3
表4-2-4:行為意圖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3
表4-3-1:不同性別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信念差異分析表	74
表4-3-2:不同年齡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信念差異分析表	75
表4-3-3:不同學歷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信念差異分析表	75
表4-3-4:不同年資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信念差異分析表	76
表4-3-5:不同職位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信念差異分析表	77
表4-3-6:不同性別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結果評價差異分析表	77
表4-3-7:不同年齡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結果評價差異分析表	78
表4-3-8:不同學歷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結果評價差異分析表	78
表4-3-9:不同年資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結果評價差異分析表	79
表4-3-10:不同職位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結果評價差異分析表	80
表4-3-11:不同性別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態度差異分析表	80
表4-3-12:不同年齡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態度差異分析表	81
表4-3-13:不同學歷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態度差異分析表	82
表4-3-14:不同年資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態度差異分析表	83
表4-3-15:不同職位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態度差異分析表	84
表4-3-16:背景變項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行為態度顯著差異分析	85
表4-4-1:不同性別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標準信念差異分析表	86
表4-4-2:不同年齡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標準信念差異分析表	87
表4-4-3:不同學歷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標準信念差異分析表	88
表4-4-4:不同年資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標準信念差異分析表	89
表4-4-5:不同職位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標準信念差異分析表	90
表4-4-6:不同性別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順從動機差異分析表	90
表4-4-7:不同年齡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順從動機差異分析表	91
表4-4-8:不同學歷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順從動機差異分析表	92
表4-4-9:不同年資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順從動機差異分析表	93
表4-4-10:不同職位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順從動機差異分析表	94
表4-4-11:不同性別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主觀規範差異分析表	94
表4-4-12:不同年齡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主觀規範差異分析表	95
表4-4-13:不同學歷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主觀規範差異分析表	96
表4-4-14:不同年資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主觀規範差異分析表	97
表4-4-15:不同職位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主觀規範差異分析表	98
表4-4-16:背景變項與標準信念、順從動機、主觀規範顯著差異分析	99
表4-5-1:不同性別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控制信念差異分析表	100
表4-5-2:不同年齡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控制信念差異分析表	101
表4-5-3:不同學歷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控制信念差異分析表	102
表4-5-4:不同年資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控制信念差異分析表	103
表4-5-5:不同職位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控制信念差異分析表	104
表4-5-6:不同性別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便利性知覺差異分析表	105
表4-5-7:不同年齡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便利性知覺差異分析表	105
表4-5-8:不同學歷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便利性知覺差異分析表	106
表4-5-9:不同年資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便利性知覺差異分析表	107
表4-5-10:不同職位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便利性知覺差異分析表	108
表4-5-11:不同性別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知覺行為控制差異分析表	109
表4-5-12:不同年齡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知覺行為控制差異分析表	109
表4-5-13:不同學歷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知覺行為控制差異分析表	110
表4-5-14:不同年資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知覺行為控制差異分析表	111
表4-5-15:不同職位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知覺行為控制差異分析表	112
表4-5-16:背景變項與控制信念、便利性知覺、知覺行為控制顯著差異分析	113
表4-6-1:不同性別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意圖差異分析表	114
表4-6-2:不同年齡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意圖差異分析表	115
表4-6-3:不同學歷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意圖差異分析表	116
表4-6-4:不同年資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意圖差異分析表	117
表4-6-5:不同職位之壽險業務人員對使用學習網之行為意圖差異分析表	118
表4-6-6:背景變項與行為意圖顯著差異分析	119
表4-7-1:相關係數值與相關程度表	120
表4-7-2:各研究構面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表	121
表4-7-3:行為信念、結果評價對行為態度之逐步迴歸分析	122
表4-7-4:標準信念、順從動機對主觀規範之逐步迴歸分析	123
表4-7-5:控制信念、便利性知覺對知覺行為控制之逐步迴歸分析	124
表4-7-6: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之逐步迴歸分析	125
表4-8-1:研究假設驗證	127
圖目錄
圖2-1-1數位學習的定義	12
圖2-3-1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31
圖2-3-2理性行為理論架構	32
圖2-3-3計畫行為理論架構	33
圖2-3-4科技接受模式架構	34
圖3-1-1研究架構圖	53
圖3-5-1研究流程	6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王文雯(2008)。中小企業導入數位學習之比較。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本正、魏志仲、林余任(2003)。以學習元件促進電子化學習之研究。ITIS 產業與管 理論壇,5(2),97-116。
王百齡(2001)。企業網路化訓練在壽險業務員之應用-以W公司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享元(2000)。知識管理與企業競爭力。網際先鋒,78(11),54-57。
王孟潔(2009)。新進壽險顧問「電話約訪」模擬教材之設計與開發。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金秋(2008)。資訊服務業員工參與教育訓練行為意向研究:以華致資訊為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浩(2001)。影響消費者採用網路銀行行為意向之因素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裕鈜(2008)。公部門訓練機構推動數位學習策略之研究:以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欣潔(2007)。學習者對數位學習使用意願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一所國立科技大學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俐安、馮國鈞(2006)。組織導入數位學習如何踏出成功的第一步。研習論壇月刊,66,35-42。
何基鼎(2006)。影響民眾申裝國道電子收費系統行為意向之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宗樺(2011)。由計畫行為理論分析影響國小教師使用自由軟體之因素-以彰化縣為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昇樺(2009)。影響公務人員參與數位學習行為意願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家斌(2000)。慈善機關捐款人之行為意向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俊毅(2000)。科技接受模型之實徵研究—從動機角度。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反應、反省。民意學術專刊,夏季號,29-53。
吳博雅(2009)。壽險業務員數位學習行為之研究-以S壽險公司為例。銘傳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順帆(2008)。提升使用者對網路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榮彬(2008)。公營行庫民營化後員工工作倫理之研究─以K銀行為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芳瑩(2009)。探討採用e-Learning系統的影響因素-從學生角度。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威德(2008)。網路線上學習之顧客滿意度及使用意圖研究。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寧(2010)。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公務人員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靜芳(2011)。懷孕婦女規律運動行為意向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驗證。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沈立平(2001)。網上學習e-Learning的新時代。朝陽科技大學教學網站。上網日期:2009年06月21日,取自:http://ms1.cyut.net/tw/a-elearn02.php
沈美珠(2007)。影響e-Learning 持續使用意願因素之研究:以台電公司興達發電廠為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秉榮(2000)。線上教學的兩難:知識重要?技術重要?。管理雜誌,324,158-161。
周昭臣(2006)。探討網路知識分享的促成因素-以「Yahoo!奇摩知識+」為例。東吳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電腦雜誌,58,14-18。
林幸華、連麗真(2002)。導入線上學習的第一步。台北市:漢智。
林怡吟(2011)。女性消費者參加自助旅行行為意向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清(2002)。資訊管理-e化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台北市:智勝。
林建成(2010)。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中教師知識分享行為-以高雄市國中教師為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純伃(2008)。大型企業以自製內容推動數位學習之關鍵成功因素研究—以中鋼自製e-Learning教材為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斌(2001)。影響企業建構網路化訓練相關因素之探討。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儀姍(2008)。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賞鯨業者提供解說服務之行為意圖研究。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玉菁(2004)。數位學習之學習成果的再思考。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561-581。
邱宏吉(200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保險公司訓練人員採用學習管理系統的相關研究。義守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家淮(2005)。影響非營利組織捐款人行為關鍵因素之研究-從計劃行為理論(TPB)之觀點探討。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國華(2010)。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飼主對寵物殯葬行為意願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台北市:五南。
邱雅雯(2010)。影響醫事人員實際使用數位學習系統因素之研究。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孫超(2009)。整合TRA與TAM理論探討消費者對綠建築接受態度之研究。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惠珍(2009)。審計從業人員倫理行為決策意向之探討-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智婷(2004)。台北市中小企業之服務業從業人員數位學習態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勝正(2008)。全球金融風暴-危機或轉機。經濟學院講座系列,清華大學。
苗敬英(2009)。數位學習導入保險公司教育訓練之案例研討。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春在(2000)。網路學習趨勢與原理。第一屆「大學教學方法與網路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交通大學。
徐嘉欽(2008)。中高齡職場人員線上學習的學習意願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某國營事業員工為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嘉立(2003)。數位學習產業經營模式之分析。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明偉(2006)。探討電信從業人員採用行動數位學習行為意向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文煉(2008)。彰化縣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春媛(2009)。影響企業員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意圖之研究-結合科技接受模型與主觀規範因素。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芝瑩(2008)。利用網路學習提升員工教育訓練成效之研究。玄裝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美貞(2009)。以結構方程模式探究農會員工對數位學習系統之採用意向研究。虎尾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瑜璟(2006)。數位學習-學習的新趨勢。網路社學通訊期刊,57。
張俊欽(2008)。數位學習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研究。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倉祥(2008)。共同基金購買行為意向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倩、楊國德(2000)。企業遠距教育之探討。遠距教育,13、14,112-116。
張堂源(2008)。企業導入數位學習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工業局推動企業學習網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崇禮(2008)。探討偏遠地區國中教師參與數位學習績效之研究—以台北縣「K-12 Digital School」為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博仁(2006)。銀行授信人員核放行為意向之探討-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乃文(2007)。電動代步車使用者外出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澎湖地區為例。澎湖科技大學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乃禎(2009)。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農民獵捕環頸雉之意圖。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杰(2008)。衛星教育平台對壽險業務人員教育訓練效果之研究-以C壽險公司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滿(2011)。高雄市國小教師使用教學媒體態度、行為、創新接受度之調查研究。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君瑜(2009)。壽險顧問「電話約訪」課程情境模擬式線上測驗之設計與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良(2011)。探討山岳公路自行車運動參與者之騎乘行為: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南(2009)。保安警察人員工作投入行為意向之研究。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宗賢(2009)。企業導入數位學習之績效研究-以A公司為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芳(2011)。國際觀光旅館員工參與教育訓練之行為意向研究-以國內某連鎖旅館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奇(2008)。我國地方政府公務人員參與數位學習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青(2007)。企業員工數位學習之學習風格與學習績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資訊工業策進會為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勳(2009)。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影響企業員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之研究。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鳳(2009)。台北市政府員工數位學習成效之分析:創新擴散觀點。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苑伊(2008)。影響成人數位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香蘭(2005)。某醫學中心護理人員終身學習行為意向及終身學習護照滿意度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淵源(2007)。國中數理科教師使用教學網站行為模式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進盛(2008)。職場工作者的學習動機與對數位學習的使用意願之關聯性研究。靜宜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瑩(2008)。混合式數位學習在多媒體應用軟體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逢甲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鵬升(2006)。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機車交叉路口違規行為之研究。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慧(2006)。金融業推動數位學習關鍵成功因素探討-以國內J金控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啟瑛(2011)。社區大學學員創業意圖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為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于珊(2001)。企業電子學習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小玲(2002)。企業推動e-Learning模式之探討。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曉芬(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教師進修對數位學習系統接受因素之分析。台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玉梅(2002)。公部門的學習革命-線上學習概說。人事月刊,34(3),32-45。
游雅筑(2010)。電信員工對數位學習接受度之研究。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光明(200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原住民成人數位學習之研究-以原住民族網路學院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仁竑(2002)。數位學習管理系統之功能與標準。資訊與教育雜誌,89,21-23。
黃昭維(2011)。民眾接受大腸癌糞便篩檢行為意圖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三民。
黃國禎(2006)。資訊融入教學的發展現況與實施策略。上網日期:2009年07月28日,取自http://www.sda.ks.edu.tw/informationseed/policy.ppt
黃淑芳(2007)。企業導入數位學習(e-Learning)實務探討—以K公司為例。中央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敏(2001)。電腦網路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家興(1999)。虛擬學校: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教學環境。管理與資訊學習,4,211-225。
楊書銘(2001)。強制垃圾分類政策對民眾資源回收行為之影響評估。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儀(2005)。企業員工數位學習現況之研究─以W公司公司為例。開南管理學院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婷(2009)。以理性行為理論和科技接受模型來探討消費者對創新科技智慧型手機的購買意願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寶華(2006)。企業數位學習成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以金融服務業為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嘉榮、吳明隆(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市:松崗。
葛品宏(2002)。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提升教學成效。載於新竹師範學院主編,2002年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論文集(193-198)。
資策會講師群(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市:資策會教育訓練處。
路蓮婷(2005)。我國地方政府公務人員使用e-learning情形調查之研究(上)。研習論壇月刊,53,26-36。
路蓮婷(2005)。我國地方政府公務人員使用e-learning情形調查之研究(下)。研習論壇月刊,53,22-28。
鄒景平(2000)。e-Learning是知識企業致勝的不二法門。資訊人通訊,59。
鄒景平(2003)。數位學習概論: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市:資策會教育處。
廖英掌(2008)。公務人員數位學習使用意向與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台中技術學院資訊科技與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瑛(2004)。從數位學習探討人力資源發展的可行性。就業安全,2(12),18-24。
劉怡甫(2004)。應用限制理論分析企業線上學習機制之個案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展谷(2009)。企業導入數位學習系統問題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富琴(2009)。以知識管理觀點探討學習管理系統導入之關鍵成功因素-以台南市立醫院為例。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謦儀(2003)。國內企業e-Learning實施現況之分析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青姿(2004)。醫學雷射美容消費意向模式建構之實證研究-結構方程模式之應用。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振地(2006)。國小教師在職進修網路數位學習現況與態度之調查研究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碩碩士論文。
蔡淑芬(2007)。員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的意願與行為之研究-以華南銀行為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岫(2011)。家長對子女就讀素食幼稚園行為意圖之研究。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青(2007)。企業導入數位學習對於企業競爭力及人力資源管理績效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國際創業與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繡容(2001)。創業家之認知與行為意向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與社會認知理論之應用。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國威(2008)。台大醫學中心數位學習使用滿意度之研究。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瑞娥(2008)。企業員工數位學習系統接受度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濟世(1998)。我國保險業未來發展趨勢與保險革新。保險專刊,53,7-24。
黎益承(2009)。以休閒運動為目的之單車騎乘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區域醫院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雅云(2008)。在職人員數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探討-以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為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友榆(2007)。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節約用電之探討-以民宿業為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嘉珍(2009)。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老人預防跌倒行為意圖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韻佳(2008)。台灣高科技產業導入數位學習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錦墀(2002)。無遠弗届的學習環境—e-Learning 的發展趨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52,80-83。
韓長澤(2003)。網上學習在台北事的應用與未來發展。台北市:遠流。
顏美惠(2000)。e-Learning引爆學習革命市場龍爭虎鬥。資訊與電腦,235,38-42。
顏偉宏(2009)。以理性行為觀點探討人格特質對知識分享意圖之影響。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彥婷(2011)。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補習班評鑑之行為意向。臺中教育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庭筠(2008)。英才網平台於遠距英語學習之應用與評鑑。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英文部份:
Ajzen, I., & Fishbein, M-A. (1977). Attitude 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5), 888-918.
Ajzen, I., & Fishbein, M-A.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Ajzen, I., & Madden, T-J. (1985).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453-474.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Kuhl, J., & Beckman, J. (Eds.).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11-39, Springer, Heidelberg, Germany.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en, I., & Driver, B-L. (1991). Predic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om behavioral, normative, and control beliefs: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Leisure Sciences, 13, 185-204.
Beck, L., & Ajzen, I. (1991). Predicting dishonest actions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5, 285-301.
Cronbach, L-J. (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ka, 16, 297-334.
Cuieford,J-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ed.).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Davis, F-D.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y and result, doctoral dissertation,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avis, F-D., & Richard, P-B., & Paul, R-W. (1989). User accpe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eLone, W-H., & McLean, E-R. (1992).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3(1), 60-95.
Dishaw, T., & Strong, M. (1999). Extend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with task-technology fit construct.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6(1), 9-21.
Driscoll, M. (2002). Blended learning:Let’s get beyond the hype. Retrieved Jul 27, 2009, from http://www-8.ibm.com/services/pdf/blended_learning.pdf
Fishbein, M., & Ajzen, I. (1974). Attitudes toward objects as predictors of single and multiple behavioral criteria. Psychology Reviews, 81(1), 59-74.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Co. Ltd., 
Godin, G., & Kok, G. (1996).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review of its applications to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1, 87-98.
Harrison, D-A., & MyKytyn, P-Jr., & Riemenschneider, C-K. (1997). Executive decisions about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mall Business: Theory and empirical test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8(2), 171-195.
Heinich, R., & Molenda, M., & Russell, J-M., & Smaldino, S-E. (2002b). 
Horton, W-K., & Horton, K. (2003). E-learning tools and technologies: A consumer's guide for trainers, teachers, educators,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Indianapolis, Indiana: Wiley.
Jacobsen, P. (2002). The lastword. e-learning, 3(6), 54 .
Kaplan Leiserson, E. (2002, NOV). e-Learning Glossary.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STD).
Khirallah, D-R. (2000). A new way to learn. Information week, 22-23. Available: http://www.informationweek.com.
Malmberg, A., & Power, D. (2005). Do Clusters Create Knowledge?.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Sydney, 12(4), 409-431.
Mason, R-O. (1978). Measuring information output:A communication systems approac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5), 219-234.
Moon, J-W., & Kim, Y-G. (2001).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8(4), 217-230.
Rosenberg, M-J. (2001). The e-learning revolution.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
Russ, S. (2003). 10 reasons e-learning is a successful training tool. Multi-Housing News, 38, 24.
Schaik, P-V., & Barker, P., &Beckstrand, S. (2003). A comparison of on-campus and online course delivery methods in Sourthern Nevada.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40(1), 5-15.
Schweizer, H.(2004). E-learning in business.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8(6), 674-692.
Shannon & Weaver.(1949).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dan, T-A. (2000). Corporate e-learning: Exploring a new frontier. WR Hambrecht+Co, 9.
Yunus K., & Andreas, W. (2004). E- Learning:Evaluation from an organization’s perspective. Training & Management Development Methods Bradford, 18(4), 501-51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