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7201203161400
DOI 10.6846/TKU.2012.00042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模式與轉型之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The 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y:Growth Model and Transi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林昀嬋
研究生(英文) Yun-Chan Lin
學號 69828019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01
論文頁數 8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志強
委員 - 黃智聰
委員 - 潘錫堂
關鍵字(中) 中國大陸
經濟增長模式
轉型
十二五規畫
關鍵字(英) China
Economic Growth Model
Economic Transition
12th Five-Year Pla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自1978年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始,中國大陸平均每年的GDP增長率都高達9.9% ,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大陸2008年的GDP增長率竟達8.9% ,而2010年中國大陸官方統計的GDP增長率更是高達10.8% 。如此驚人的GDP增長率讓全球對於中國大陸這個經濟體的強大有了更新的一層的認知。
    但是中國大陸當前偏向比較利益的經濟增長模式,一方面讓中國大陸成了非常龐大且不可忽視的經濟體,另一方面則是導致中國大陸內部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更有問題加深的現象,例如:中國大陸的環境問題、能源消耗問題、貧富差距問題。
    因此,近年來許多經濟學家皆認為該是中國大陸經濟轉型的時候了,藉由中國大陸的每五年規劃,讓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模式逐漸脫離原本低勞動力、低環境成本的方式,改為以高技術等的方式來做為經濟成長的主力。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夠瞭解中國大陸經濟改革後經濟增長的模式、瞭解當前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模式所產生的效益與問題、探討中國大陸在未來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可行性等以上三點。
    在研究後發現,中國大陸未來要實現經濟增長模式轉型仍具有一定的困難性。不僅中國大陸對於政策上的具體制定依然屬於較為表面的做法,並沒有實際碰觸到體制上真正阻擋轉型的問題;同時在營造適合轉型後的經濟環境上,也稍嫌不足。尤其是在金融環境上對於資金流動以及資訊流通的限制上,依然還有非常大的開放空間。
英文摘要
Since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began in 1978,the average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growth rate is up to 9.9%.Even und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China’s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growth rate is 8.9% in 2008. And in 2010, the official statistic of China shows that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growth rate is still up to 10.8%. This amazing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growth rate make everyone knows the China’s economy is much more powerful than what we thought.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growth model is more tend to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n the one hand, it makes China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biggest country, but on the other hand,  when China’s economic is getting better, it gets much more social problems, and it’s getting worse than ever. Problem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ergy consumption、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Etc.
   Therefore, many economists think it’s time for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his Transition will work under the China’s five-year plan. It will make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l breaks away from the low labor and low environmental costs. The high-tech industry will be the leading role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There are three purposes in this thesis. First, to underst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l after the economy reforms. Second,to understand the benefits and problems under the current economic growth model. Third, to analysis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economy transition in China.
    After the research, it is realized that its difficult for China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It’s not just because the 12th five-year plan is not specific enough, but also inadequacies o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limit on the capital’s flow and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5
第二章 經濟增長理論回顧	9
    第一節 經濟增長理論	9
    第二節 國際貿易理論	14
第三章 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模式	19
    第一節 改革前經濟增長模式	19
    第二節 改革後經濟增長模式	32
第四章 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分析	41
    第一節 當前增長模式下效益探討	41
    第二節 當前增長模式下問題探討	49
    第三節 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內容分析	63
    第四節 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對策評估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4
    第一節 結論	        74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78
參考文獻	80

圖目錄
圖 1 研究架構	5
圖 2 改革前經濟增長模式架構	20
圖 3 1952年-1978年中國大陸資本總額(億元)	23
圖 4 1952年-1978年中國大陸居民消費水平(元)	29
圖 5 改革後經濟增長模式架構	33
圖 6 1978-2010年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率(%)	42
圖 7 1978-2010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43
圖 8 1990年-2009年中國大陸貿易出口總額(億美元)	44
圖 9 1985年-2009年中國大陸實際利用外資額(億美元)	45
圖 10 1993-2011中國大陸外匯儲備金額(億美元)	46
圖 11 1980-2010中國大陸人均GDP(美元)	47
圖 12 1991-2010年中國大陸與全球鋼材消耗量	50
圖 13 1978年-2010年中國大陸能源消耗量占全球比重統計	51
圖 14 1978年-2007年全球與中國大陸二氧化碳排放量統計(頓)	53
圖 15 2004年中國大陸水質汙染程度	54
圖 16 1978年-2010年中國大陸基尼係數統計	56
圖 17 1978年-2009年中國大陸城鎮與農村家庭人均收入統計	57
圖 18中國大陸貧困人口占全國人口比率(%)	58
圖 19 1980年-2009年中國大陸工業制成品出口分類貨物金額統計(億美元)	60
圖 20 1978年-2009年中國大陸產業結構統計(%)	61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繁榮與代價 : 對改革開放30年中國發展的解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	王佳甯主編,《中國經濟改革30年(1978-2008)-撫脈歷程》(重慶大學,2008)。
3.	吳敬璉,《中國增長模式抉擇》(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
4.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2005)。
5.	吳敬璉主編,《中國未來30年》(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6.	汪海波,《中國經濟發展30年. 1978-200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7.	林毅夫,《中國經濟專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	林毅夫,《經濟發展與轉型 : 思潮、戰略與自主能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9.	林毅夫、姚洋主編,《中國奇蹟 : 回顧與展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0.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11.	張軍主編,《中國特色的經濟轉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12.	連明玉主編,《中國城市”十二五”核心問題研究報告4》(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
13.	連明玉主編,《中國城市”十二五”核心問題研究報告5》(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
14.	連明玉主編,《中國城市”十二五”核心問題研究報告6》(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
15.	陳春潔、李小東,《中國入世問題報告:影響政府、企業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頁272~275。
16.	黃仁德、胡貝蒂,《台灣租稅獎勵與產業發展》(聯經出版公司,2006)。
17.	楊雲龍,《中國經濟結構變化與工業化 : 兼論經濟發展中的國家經濟安全 : 1952-2004》(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8.	劉光溪、劉力主編,《WTO與中國經濟》(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頁32~43。
19.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雙葉書廊,2010)。
20.	劉霞輝、張平,《中國經濟增長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1.	潘尼奇帕第(Supchai Panitchpakdi)、祈福德(Mark L. Clifford);江美滿譯,《中國入世:你不知道的危機與風險》(天下雜誌公司,2002)。
22.	樊綱、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3.	蔡昉主編,《中國經濟轉型30年(1978-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4.	鄭新立主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 : 2010-201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5.	賴景昌,《總體經濟學》(雙葉書廊,2004),頁385~416。
英文文獻
1.	Bloomberg Businessweek,《China's Growing Income Gap》,
<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content/11_06/b4214013648109.htm>。
2.	CIA,《The World Fackbook:CHINA》,<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ch.html>。
3.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ntegration of Renewables - Status and Challenges in China》http://www.iea.org/papers/2011/Integration_of_Renewables.pdf
4.	Naughton,Barry,《The Chinese economy : transitions and growth》,(MIT Press,2007)。
5.	The Economic Times,《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o cost four trillion dollars: IMF》,<http://article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2009-04-22/news/28454113_1_trillion-financial-crisis-global-financial-stability-report>。
6.	The World Bank,《Building engines for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 : experience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World Bank,2010)。
7.	The World Bank,《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EAPREGTOPENVIRONMENT/Resources/China_Cost_of_Pollution.pdf>。
8.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China in a globalizing world》,(United Nations,2005)。
9.	World Energy Council,《Survey of Energy Resources 2010》,<
http://www.worldenergy.org/documents/ser_2010_report_1.pdf>。
10.	World Energy Council,《World Energy Insight 2010》,<
www.worldenergy.org/documents/wec_combined.pdf>。
11.	Yusuf,Shahid、Nabeshima,Kaoru,《China's development priorities》,(World Bank; Stanford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6)。
網路資源
1.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
2.	Bloomberg Businessweek,http://www.businessweek.com/。
3.	BP,http://www.bp.com/bodycopyarticle.do?categoryId=1&contentId=7052055。
4.	CIA,https://www.cia.gov/。
5.	EIA,http://205.254.135.7/。
6.	IMF,http://www.imf.org/external/index.htm/。
7.	The Economic Times,http://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
8.	The World Bank,http://www.worldbank.org/。
9.	World Energy Council,http://www.worldenergy.org/。
10.	WRI,http://www.wri.org/。
11.	中國評論月刊網路版,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www.mofcom.gov.cn/。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14.	文匯網,http://news.wenweipo.co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