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7200709333500
DOI 10.6846/TKU.2007.00044
論文名稱(中文) 郝懿行《爾雅義疏》及其宮器二釋研究─以文化闡析為觀察重點─
論文名稱(英文) A cultural research about the architectures and implements in《Er-Ya-Yi-Shu》,edited by Hao-yi-xing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古佳峻
研究生(英文) KU CHIA - CHUN
學號 69200028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05
論文頁數 30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盧國屏
委員 - 張曉生
委員 - 周德良
關鍵字(中) 郝懿行
爾雅義疏
宮文化
器文化
漢語文化學
關鍵字(英) Hao-yi-xing
Er-Ya-Yi-Shu
Culture of architectures
Culture of implements
Culturology of Chinese characte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論題為《郝懿行《爾雅義疏》及其宮器二釋研究─以文化闡析為觀察重點》,針對郝懿行、《爾雅義疏》、與其中<釋宮><釋器>二篇為範疇,進行語言文化學的分析與考察。

    郝懿行為有清以來重要的訓詁學家,本著親身目驗,觀察自然生活之道;又運用傳統訓詁學之原理檢驗典籍,對於文史學術多有進行閱讀與勘誤,其著作可自《郝氏遺書》探求概況。著作之中又以郝氏對於《爾雅》耗時十四年之評點最為用力,此鉅作可為其學術代表之ㄧ。本文前部分希望歸納與呈現郝懿行個人生平與學術成就,提出《爾雅義疏》所代表的學術地位,並呈現清代以來對於郝懿行與《爾雅義疏》相關之研究成果,做為筆者進入學術研究之開始。
    本文後部份則進行<釋宮>與<釋器>二篇的文化學觀察,以《爾雅義疏》為觀察範疇。其注疏通貫古今,而能連結千年前的人類文明,又以清代時期的生活經驗進行探討,引用同時期學者之研究為論述,亦呈現郝懿行治學之嚴謹。本文之所以「宮文化」與「器文化」二單元為觀察重點,在於「生活連結」的重要是需要被關切,筆者之興趣在「人文觀察」與「實務創作」,從事教育事業則以「做中學」為主;而郝懿行治學態度與生活理念亦是如此;《爾雅》中又以宮器二篇與人事問題最為相關,於是「觀察者」與「文本」與「注疏文本」有了生活與學術的交會,以盼不讓學術研究成為文化負擔,而能歸納與呈現舊文明與新生活之關連,延續文化發展現象的脈絡,作為時代新舊交接的傳遞者。
英文摘要
This topic— 《A cultural research about the architectures and implements in《Er-Ya-Yi-Shu》,edited by  Hao-yi-xing》 —focus on  Hao-yi-xing , 《Er-Ya-Yi-Shu》, “Shi-Gong” (<釋宮>)and“Shi-Qi”(<釋器>) to begin the analysis of  culturology of chinese character.

    Hao-yi-x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 China, 《Er-Ya-Yi-Shu》 is one of  representative works that he wrote expended 14 year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essay, try to generalize and appear Hao-yi-xin’s life and his academic achievement to be the beginning of my study.

    The latter part of this essay observe the culturology of the  “Shi-Gong” (<釋宮>)and“Shi-Qi”(<釋器>). Why dose this essay choose “culture of architectures” and “culture of implements” to be the observational point ? Because “connect with life” needs to be deeply concerned. This essay try to connect life and learning closely, and hope don’t let the academic research be an encumbrance of culture. How to continu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be the transmitter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times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urpose show from this essa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7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10
一、	研究範疇----------------------------------------------------	10
二、	研究方法----------------------------------------------------	18
第三節	《爾雅義疏》版本與刊刻源流----------------------------	21
一、	關於足本與簡本-------------------------------------------	21
二、	《爾雅義疏》刊刻源流------------------------------------	26
三、	版本譜系表-------------------------------------------------	28
第四節	前賢研究成果----------------------------------------------	29
一、	整體性評述-------------------------------------------------	30
二、	主題式析論-------------------------------------------------	32
三、	校正勘誤類型----------------------------------------------	28
四、	比較式分析-------------------------------------------------	37
五、	外緣相關研究----------------------------------------------	40
*	《爾雅義疏》研究論著編目-------------------------------	41
		
		
第二章	郝懿行生平傳略------------------------------------------	49
第一節	行誼事蹟----------------------------------------------------	49
一、	宗族記略----------------------------------------------------	51
二、	棲霞郝夫妻-------------------------------------------------	56
三、	行誼綜論----------------------------------------------------	64
第二節	學術介評----------------------------------------------------	67
一、	經部相關論著----------------------------------------------	70
二、	史部相關論著----------------------------------------------	74
三、	子部相關論著----------------------------------------------	77
四、	集部相關論著----------------------------------------------	81
五、	學術綜論----------------------------------------------------	82
第三節	生平年表----------------------------------------------------	85
第四節	郝氏著作細目----------------------------------------------	94


	

	
第三章	郝疏《爾雅》宮器二釋析論------------------------------	141
第一節	〈釋宮〉〈釋器〉類聚群分----------------------------------	143
一、	〈釋宮〉類聚群分------------------------------------------	148
二、	〈釋器〉類聚群分------------------------------------------	151
三、	類聚群分的各屬意涵--------------------------------------	155
第二節	郝疏與〈釋宮〉之文化詮釋--------------------------------	157
一、	宮室形制的別稱界定--------------------------------------	160
二、	關於木建築工法-------------------------------------------	171
三、	中國的門文化----------------------------------------------	181
四、	路橋之行道文化-------------------------------------------	191
五、	人與空間的連結-------------------------------------------	197
第三節	郝疏與〈釋器〉之文化詮釋--------------------------------	203
一、	農漁狩獵的時代性-----------------------------------------	205
二、	飲食文化----------------------------------------------------	214
三、	衣著文化----------------------------------------------------	234
四、	工藝技法----------------------------------------------------	245
*	《爾雅音圖‧釋器》相關圖示---------------------------	266
		
第四章	結論---------------------------------------------------------	273
第一節	本文研究成果----------------------------------------------	274
一、	收詞精妙,體現文明--------------------------------------	275
二、	郝疏援典,追溯根柢--------------------------------------	276
三、	引例為驗,別古今物--------------------------------------	277
四、	名物制度,歷時承變--------------------------------------	278
第二節	本文研究檢討與展望--------------------------------------	280
一、	本文研究的限制-------------------------------------------	280
二、	未來研究的方向-------------------------------------------	281
		
*	參考資料----------------------------------------------------	285
一、	書目資料----------------------------------------------------	285
二、	學位論文----------------------------------------------------	295
三、	期刊資料----------------------------------------------------	296
四、	網路資源----------------------------------------------------	300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一、書目資料
(一) 雅學部分
(為呈現本論文所採用雅學與《爾雅》相關研究專書之概況,將此部分獨立於經學之外;另外,如果一書之性質與雅學及文化學有重出互涉者,則以雅學為主要選擇,歸於此屬)

《中國雅學史》	竇秀艷,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爾雅義疏》	(清)郝懿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爾雅義疏》	(清)郝懿行,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5年9月30日初版。
《爾雅郭注義疏》	(清)郝懿行,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輯,山東:山東友誼書社出版,1992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爾雅義疏校補》	 (清)沈錫祚,永和:文海出版社,1974年8月初版。
《爾雅郝注刊誤》	(清)王念孫,影印民國十七年東方學會石印殷禮在斯堂叢書,《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一八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雅學考》	(清)胡元玉,光緒十七年益智書局鉛印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一八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爾雅義疏釋例》	方俊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5月初版。
《爾雅音訓》	黃侃箋識,板橋:藝文印書館,1988年3月初版。
《爾雅音圖》	(晉)郭璞,板橋:藝文印書館,1988年3月初版。
《爾雅導讀》	顧廷龍、王世偉,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爾雅研究》	管錫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爾雅漫談》	馬重奇,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初版。
《爾雅詁林》	朱祖延主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
《爾雅詁林敘錄》	朱祖延主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爾雅:文詞的淵海》	徐莉莉、詹鄞鑫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第二刷。
《爾雅語言文化學》	業師盧國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12月初版。
《爾雅著述考(一)》	汪中文編,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12月初版。
《爾雅校箋》	周祖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



(二) 小學與語言學部份
《文字學概要》	杜學知,台北:華國出版社,1976年4月四版。
《文字學》	林慶彰、竺家寧、孔仲溫等著,蘆洲: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9月初版。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	黃侃口述,黃焯紀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10日初版。
《文字訓詁論集》	蕭璋,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年出版。
《文字的故事》	李梵編,台中:好讀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
《六書釋例》	蔡信發,台北:萬卷樓,2001年10月。
《中國訓詁學史》	胡樸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7月台四版。
《中國小學史》	胡奇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第一刷。
《中國語言學史》	濮之珍,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8月二刷。
《中國古漢語學》	韓陳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5月台一版。
《中國語言學史》	朱星,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8月初版一刷。
《中國語言學史》	王力,台北:五南圖書,1996年11月初版一刷。
《中國訓詁學》	周何,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11月初版。
《中國語文的時代演進》	周有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
《中國字典史略》	劉葉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北京新一版第一刷。
《中國訓詁學》	馮浩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第四刷。
《用字假借釋例》	黃子降,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1月出版。
《《周禮》名物詞研究》	劉興均,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注釋學綱要》	汪耀楠,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板第一刷。
《訓詁學大綱》	胡楚生,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9月三版。
《訓詁學》	蘇寶榮、武建宇,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第一刷。
《訓詁通論》	吳孟復,台北:東大圖書,1990年11月初版。
《假借遡原》	魯實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10月初版。
《現代術語學》	馮志偉,台北: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1997年6月初版。
《圈點段注說文解字》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台北:萬卷樓,2000年9月初版二刷。
《詞典論》	黃建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教系編,台北:萬卷樓,2002年4月初版。
《象形釋例》	彭利芸,台北:新文豐,1983年4月初版。
《新校正切宋本廣韻》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台北:黎明文化,1987年11月十版。
《新式標點廣雅疏證》	(清)王念孫疏證,陳雄根標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
《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語言文字研究專輯(下)》	吳文祺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語文學論集》	張永言,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說文答問》	蔡信發,台北:萬卷樓總經銷,2000年4月初版三刷。
《漢小學四種》	許慎等,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5年12月。
《漢字的故事》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著,李之義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十刷。
《辭書學研究》	林玉山主編,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三) 經學史及其研究部份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清)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2月第一版北京第七刷。
《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	林慶彰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6年4月第一版第一刷。
《先秦經籍考》	江俠菴編譯,台北:河洛圖書,1975年5月台景印初版。
《清代學術史研究》	胡楚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2月初版。
《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	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
《清代義理學新貌》	張麗珠,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3月15日初版二刷。
《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	張麗珠,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1月15日。
《乾嘉考據學研究》	漆永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	蔣秋華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0月初版
《經學源流攷》	(清)甘鵬雲,台北:鐘鼎文化,1967年6月出版。
《經學博采錄》	(清)桂文燦,台北:明文書局,1992年8月31日初版。
《經學史論著選集》	周予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二版第二刷。
《經學與思想》	劉家和,台北:唐山書局,2006年2月出版。
《儀禮飲食禮器研究》	姬秀珠,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7月15日初版二刷。


(四) 史傳與別集部份
《乙亥叢編四種》	王大隆(欣夫)輯,永和:文海出版社,1966年。
《山東文獻書目》	王紹曾主編,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山東通史‧明清卷》	安作璋主編(本卷主編朱亞非),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中國古代社會》	柯金著,岑紀翻譯,台北:廬山出版社,1974年8月台初版。
《古代社會與國家》	杜正勝,台北:允晨文化實業,1992年10月20日出版。
《東塾讀書記》	(清)陳澧,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6月台二版第一刷。
《胡適文存》	胡適,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79年11月十三版。
《郝氏遺書》	(清)郝懿行等撰,家刻本。
《胡培翬集》	(清)胡培翬,黃智明點校,蔣秋華校訂,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11月初版。
《師友淵源記》	(清)陳奐,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許廎學林》	胡玉縉,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初版。
《清史列傳》	中華書局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4年8月二版。
《清儒學案》	(清)徐世昌等編纂,台北:國防研究院與中華大典編印會合作,1967年10月臺初版。
《清代七百名人傳》	蔡可園纂,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7月初版。
《清史稿》	趙爾巽,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清儒學案小傳》	 (清)徐世昌纂,周駿富編,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支偉成,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朝先正事略》	(清)李元度,台北:明文書局,文瑞樓發行,鴻章書局石印。
《揅經室集》	(清)阮元,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初版。
《黃季剛先生遺書》	黃侃,台北:石門圖書,1980年2月初版。
《曾國藩全集》	曾國藩,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三刷。
《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	王欣夫撰,鮑正鵠、徐鵬標點整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畿輔通志》	(清)黃彭年等撰,台北:華文書局,1968年。
《潛研堂集》	(清)錢大昕撰,呂友仁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
《養素堂文集》	(清)張澍,影印道光十五年棗華書屋刻本,《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一五○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戴東原先生全集》	(清)戴震,台北:大化書局,1978年4月景印初版。
《顏氏家訓斠記》	(清)郝懿行,台北:民國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1938年排印本。



 (五) 文化史及其研究部份
《士人與社會(先秦卷)》	劉澤華、劉洪濤、李瑞蘭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
《方言與中國文化》	周振鶴、游汝杰合著,台北:南天書局,1990年10月台一版。
《口腹交響曲─古代飲食》	羅伯健,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
《文化密碼─語言解碼:第九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盧師國屏主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7月初版。
《文化人類學》	陳國鈞,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2月再版。
《文化人類學》	林惠祥,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3月第二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中華農業史─論集》	沈宗瀚、趙雅書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3月初版。
《中國古代服裝史》 	周錫保,台北:南天書局,1989年出版。
《中國文化史斷想》 	馮天瑜,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第一刷。
《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服飾篇》	陳夏生主編,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86年10月初版。

《中華服飾五千年》	周洵、高春明著,台北:邯鄲出版社,1987年10月1日出版。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	林乃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初版一刷。
《中國工藝美術史圖錄》	田自秉、吳淑生編,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	許進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修訂版第一刷。
《中國飲食文化》	林乃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第一版三刷。
《中國農業史》	李根蟠,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一刷。
《中國居住文化》	丁俊清,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初版一刷。
《中國傳統飲食禮俗研究》	姚偉鈞,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中國飲食史》	宋兆麟等著,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一刷。
《中國菜餚史》	邱龐同,青島:青島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	沈錫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二版第二刷。
《中華名物考》	 (日)青木正兒著,范建明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北京第一版第一刷。
《中國傳統建築形制與工藝》	李演,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古玉論文集》	那志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7月初版。
《古玉圖考導讀》	鄧淑蘋,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2年9月30日初版。
《古漢語文化探源》	李國正,太原:書海出版社,1998年7月山西第一版第一刷。
《古俗新研》	汪寧生,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
《古文字與商周文明》	鍾柏生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6月出版。
《台灣廟宇裝飾》	李乾朗,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12月20日出版。
《考工記圖說》	戴吾三編著,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三刷。
《社會學》	Anthony Giddens,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	(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著,趙剛翻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第二刷。
《細說萬物由來》	楊蔭深,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
《梓人遺制圖說》	(元)薛景石著,鄭巨欣注釋,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景觀建築學》	J.O. Simonds撰,王濟昌譯,台北:臺隆書局,1979年2月20日再版。
《飲食心理學》	A.W. Logue撰,游恆山譯,台北:五南圖書,1996年11月初版一刷。
《開創:第二屆淡江大學全球姊妹校漢語文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	業師盧國屏、薛榕婷主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5年11月初版。
《楚文物圖典》	高至喜主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萬古中華服裝史》	王宇清,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語言與文化》	羅肇錦,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10月初版。
《語言‧社會‧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社會語言學研究室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漢字文化學》	何九盈,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刷第一刷。
《漢語詞彙與文化》	常敬宇,台北:文橋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一刷。
《漢語與中國文化》	魯寶元著,神里常雄譯,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年初版。
《漢字文化漫談》	劉國恩,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	謝棟元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	王寧等著,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二刷。
《與世界接軌─漢語文化學─第一屆淡江大學全國姐妹校漢語文化學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	業師盧國屏主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初版。
《營造法式》	李誡編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台初版。
《營造法式註釋》	梁思成,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12月初版。
《釋宮室》	馬宗薌,永和:文海出版社,1971年9月初版。
《釋玉》	李更夫,台北:三友圖書公司,1991年6月初版四刷。

(六) 其他專書
《沈兼士學術論文集》	沈兼士,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昌彼得教授八秩晉五壽慶論文集》	淡江大學中文系等主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5年2月初版。
《清代人物研究》	戴逸、羅明編著,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許錟輝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	許錟輝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公司,2004年9月初版。
《第二屆文學院研究生論文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淡江大學文學院編,台北:淡江大學文學院,2004年11月29日。
《歷代婦女著作考》	胡文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慶祝高仲華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	慶祝高仲華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68年3月。


二、學位論文
《先秦玉器之研究》	章成崧撰,那志良教授指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6月。
《郝懿行《爾雅義疏》同族詞研究》	李潤生,李茂康教授指導,重慶: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研究生碩士論文,2002年4月1日。
《郝疏《爾雅》〈釋詁〉〈釋言〉〈釋訓〉叚音、叚借字檢證》	林義益,蔡信發教授指導,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2月。
《訓詁學與清儒訓詁方法》	岑溢成撰,香港: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清代爾雅學》	盧國屏撰,李威熊教授指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年12月。
《清代訓詁學理論之發展及其在現代轉型》	鍾明彥撰,龍宇純、胡楚生教授指導,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7月。
《從詩經探析周代農業社會》	李欣玲撰,莊雅州教授指導,台中: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黃侃手批《爾雅義疏》“音訓”研究》	胡世文,陳建初教授指導,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專業研究生碩士論文,2005年4月1日。
《《說文解字》食衣住行之研究》	徐再仙,李振興教授指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爾雅與毛傳之比較研究》	盧國屏撰,周何、李威熊教授指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4年8月。
《《爾雅義疏》“通”研究》	柳菁,陳建初教授指導,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專業研究生碩士論文,2003年4月1日。
《《爾雅義疏》研究》	于麗萍,章也教授指導,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研究生碩士論文,2003年5月20日。
《《爾雅正義》與《爾雅義疏》比較研究》	王小婷,劉曉東教授指導,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研究生碩士論文,2004年4月20日。
《《爾雅義疏》同族詞研究》	胡海瓊,尉遲治平教授指導,武漢:華中科技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論文,2004年5月1日。
《儀禮服飾考辨》	王關仕,林尹、高明教授指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3年。
《聲訓及《說文》聲訓研判》	鍾明彥撰,龍宇純教授指導,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三、期刊資料
<王刪郝疏議─評郝氏《爾雅義疏》的足本和簡本>	俞敏,《河北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1984年12月15日。
<王刪郝疏訓詁失誤類析>	鄧福祿,《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2期,總第59期,2003年。
<古書註釋發凡>	張成秋,《語文學報》第12期,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05年12月。
<郝蘭皋夫婦年譜>	許維遹,《清華學報》,第十卷第一期,1935年1月。
<郝懿行和他的《曬書堂集》>	安作璋、耿天勤,《史學史研究》,1989年第2期,總第54期,1989年6月。
<郝蘭皋夫婦年譜訂訛>	張述錚,《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總第102期,1989年1月。
<郝氏《春秋》兩種評介─論郝懿行的《春秋》學>	晁岳佩,《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6期,總第107期,1989年11月。
<郝懿行《爾雅義疏》斠正四則>	郭鵬飛,《東方文化》第40卷第1、2期合刊,2005年12月。
<郝懿行《爾雅義疏》引登萊方言考>	吳慶峰,《古漢語研究》第1期,總第54期,2002年。
<郝懿行和他的《記海錯》>	魏露苓,《農業考古》第1期,1997年。
<郝懿行《爾雅義疏》之刊刻源流>	柳向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2004年7月。
<郝懿行與王照圓>	翟如潛,《烟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第1期,1994年。
<郝懿行《爾雅義疏》商兌>	陳鴻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1999年3月。
<郝懿行及其《燕子春秋》>	魏露苓,《文獻》1998年第2期(總76期),北京:北京圖書館,1998年4月13日。
<郝懿行《爾雅義疏》述略>	宋飛、柳向春,《圖書館雜誌》2006年第7期(總第25卷第183期),上海:上海圖書館,2006年7月15日。
<清代許學考>	林明波,《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961年6月。
<棲霞縣藏郝懿行著作刻版>	李元章,《文物》1979年第12期,1979年12月。
<清初的避痘與查痘制度>	張嘉鳳,《漢學研究》第14卷第1期,1996年6月。
<商代文化與商代以前文化的發展>	雷煥章,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文字學組:漢字的起源與演變,2000年6月29-7月1日,會議抽印本。
<新版《宋書》糾謬─郝懿行病中四書校勘手記>	張述錚,《文獻》1992年第4期(總54期),北京:北京圖書館,1992年10月13日。
<漢語發展史與漢語語音史>	張光宇,《中國書目季刊》第22卷第1期,1988年6月16日。
<爾雅正義與爾雅義疏之比較研究>	雲維莉,《南洋大學中國語文學報》第2期,新加坡:南洋大學中國語文學會,1969年。
<爾雅義疏指例>	蔡謀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7期,1973年6月。
<爾雅釋器所見古事考>	李周龍,《孔孟月刊》第17卷第3 期(總195期),1978年11月28日。
<《爾雅義疏》及其作者郝懿行>	虞萬里,《辭書研究》1984年第1期(總第23期),1984年1月。
<爾雅親宮器樂天地丘山水釋例>	趙伯義,《辭書研究》1987年第2期(總第42期),1987年3月。
<《爾雅》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宛志文,《辭書研究》1989年第4期(總第56期),1989年7月。
<《爾雅義疏》增附式釋義疏誤略說>	李亞明,《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1994年。
<《爾雅義疏》正補>	劉凱鳴,《文獻》1994年第2期(總60期),北京:北京圖書館,1994年4月13日。
<《爾雅詁林》的編纂出版及其成就>	林河,《文獻》1998年第1期(總75期),北京:北京圖書館,1998年1月13日。
<《爾雅義疏》的訓詁成就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李潤桃,《殷都學刊》第2期,1999年。
<《爾雅‧釋器》義類分析>	陳煥良、曹艷芝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5期,總185期,2003年。
<論秦文化的淵源及其發展途徑>	黃灼耀,《華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3期(總第30期),1981年7月30日。
<論《爾雅》與百科全書>	王世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1988年8月8日。
<論漢字的文化定義>	申小龍,《漢字文化》2006年第6期(總第74期),2006年12月25日。
<《說文解字‧食部》中的文化闡述>	古佳峻,IAICS第十一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化大學,2005年7月6日,會議抽印本。
<談郝懿行的《爾雅義疏》>	郭在貽、張涌泉著,《辭書研究》1989年第3期(總第55期),1989年5月。
<漢字是一種高級階段的文字>	周祖庠,《漢字文化》2006年第6期(總第74期),2006年12月25日。
<鄭注諧聲字例與《釋名》聲訓>	胡從曾,《辭書研究》1989年第4期(總第56期),1989年7月。
<論典籍注釋的傳意性>	杜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4期(總230期),2005年4月。
<簡論辭書的內在聯繫>	林海鑫,《辭書研究》1987年第2期(總第42期),1987年3月。
<簡論郝懿行對《爾雅》郭注的推衍與駁正>	黃建榮,《撫州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總第46期,1995年9月。
<關于“統言”“析言”的類型和本質>	李亞明,《辭書研究》1987年第6期(總第46期),1987年11月。
<讀郝懿行「爾雅義疏」略論>	吳三立,《華南師院學報》1981年第4期(總第31期),1981年10月。
<讀郝懿行《爾雅義疏》札記二則>	郭鵬飛,《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2期,總第55,期,2002年。
<讀黃季剛手批《爾雅義疏》─兼論《爾雅義疏》刪節本>	崔樞華,《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7年第5期,1987年9月20日。
<讀黃侃季剛先生批改的《爾雅義疏》>	黃建中,《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期,1986年2月20日。

四、網路資源
◎〈郝懿行的軼聞〉
(http://www.shm.com.cn/travel/2004-05/03/content_1845.htm),2004年5月3日訊息,2006年5月29日晨5點45分檢索。
◎〈棲霞郝門兩先生〉
(http://dzrb.dzwww.com/dazk/ws/t20060413_1415379.htm ) ,2006年4月13日訊息,2006年5月29日晨5點45分檢索。
◎〈著名經學家郝懿行、詩人王照圓夫婦〉(http://big5.yantai.gov.cn/b5/szb.yantai.gov.cn/guo_list.asp?id=486),2006年5月31日煙台市情網訊息,2007年5月17日午3點30分檢索。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