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6201516472000
DOI 10.6846/TKU.2015.00046
論文名稱(中文) 遊戲式學習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對國小數學學習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Case Study of Game-Based Learning Integrated into Learning Community for Elementary Mathematics Learn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鄭曉芳
研究生(英文) Hsiao-Fang Cheng
學號 70273029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5-29
論文頁數 27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沈俊毅(dannyshen1202@gmail.com)
委員 - 趙貞怡(jychao@tea.ntue.edu.tw)
委員 - 李世忠(sclee@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學習共同體
數學學習
遊戲式學習
關鍵字(英) Learning Community
Mathematics learning
Game-Based Learn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遊戲式學習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探討其對國小二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數學學習成效與數學學習興趣之影響。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研究對象為新北市學習共同體先導學校二年級一班28位學生,採遊戲式學習融入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方案,以翰林版數學「認識錢幣及應用」、「二位數的直式加法」與「二位數的直式減法」為教學單元,進行六週十二節課之研究。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並以觀察、訪談、文件收集等方式進行研究資料的蒐集,並在教學前後實施數學學習成效測驗和數學學習興趣量表。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遊戲式學習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可以顯著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
2.遊戲式學習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可以顯著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在情意感受、認知、行動表現、期望方面的數學學習興趣。
3.透過獎勵方式能管理秩序並使學生專注聆聽同學發言。
4.參與家長幫助學生學習數學。
5.少數學生學習數學困難先給予基礎課程學習。
    遊戲式學習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能顯著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數學興趣和數學學習成效。透過同儕互學互助,從中學習到解題方法;亦透過實際操作,從中學習到數學知識,不但提升數學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成效。且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教學實務與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ntegrated game-based learning with learning community to understand its influence on math learning process and math learning outcomes and interes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econd grade students. This study adopted case-study approach.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28 elementary school second grade students from a learning community pilot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This study adopted game-based learning integrated with learning community program. It used Hanlin mathematics "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coins " , Straight double-digit addition "and " Straight double-digit subtraction " as teaching material for six weeks which contains totally twelve classes. The method of the research is qualitative research. It collected research data by observing, interviewing and analyzing documents. It also implemented achievment tests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scales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 The conclusions are the following:
1. Game-based learning integrated with learning community progra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econd grade math learning outcomes. 
2. Game-based learning integrated with learning community progra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econd grade in affection feelings, cognition, action performance, and expectations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3. By rewarding students, teachers can keep order in class and make students focus on their classmates’ speech.
4. Parental involvement helps students learn math.
5. Provide students who have problem learning math basic courses.
    The students learned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by peers’ help each other and learned mathematical concepts by actual operation. This program not only raised interests in learning math but also improved math learning outcomes. And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e researcher has proposed suggestions in teaching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i
表次	ix
圖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8
第五節  研究貢獻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數學學習	11
第二節  學習共同體	35
第三節  遊戲式學習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3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75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7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82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11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17
第一節  遊戲式學習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對國小二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歷程
之影響	118
第二節  遊戲式學習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對國小二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
之影響	141
第三節  遊戲式學習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對國小二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之影響	17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2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01
第二節  建議	206
參考文獻	208
附錄一  教學活動設計	228
附錄二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	243
附錄三  數學日記	244
附錄四  遊戲學習單	245
附錄五  觀察紀錄表	255
附錄六  研究者省思札記	257
附錄七  數學學習興趣量表	258
附錄八  認識錢幣及應用預試	261
附錄九  二位數的直式加法預試	264
附錄十  二位數的直式減法預試	266
附錄十一  數學學習成效前測	268
附錄十二  數學學習成效後測	270
表次
表2-1-1  認識錢幣及應用與二位數的直式加減法之分段能力指標	13
表2-1-2  低年級兒童數概念發展運思運用於二位數的加減法策略	20
表2-1-3  數學學習興趣量表構面與試題內容	27
表2-2-1  國內外學者之學習共同體定義	37
表2-2-2  學習共同體與合作學習的比較分析表	49
表2-3-1  遊戲式學習之正向影響研究	64
表2-3-2  遊戲式學習之實證研究	67
表3-3-1  家長基本資料介紹	81
表3-4-1  專家背景資料	88
表3-4-2  遊戲式學習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單元名稱及教學目標	89
表3-4-3  遊戲式學習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之教學活動流程	92
表3-4-4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	94
表3-4-5  遊戲學習單之行為目標總表	96
表3-4-6  數學學習興趣量表構面與試題內容	98
表3-4-7  認識錢幣及應用預試結果	101
表3-4-8  認識錢幣及應用第二次預試結果	102
表3-4-9  二位數的直式加法預試結果	103
表3-4-10  二位數的直式加法第二次預試結果	104
表3-4-11  二位數的直式減法預試結果	105
表3-4-12  二位數的直式減法第二次預試結果	106
表3-4-13  數學學習成效前測之難度鑑別度	108
表3-4-14  數學學習成效後測之難度鑑別度	109
表3-4-15  數學學習成效測驗雙向細目表	110
表3-5-1  質性資料編碼對照表	113
表3-5-2  研究問題、研究工具、資料蒐集方法和分析研究之對軸檢視表	115
表4-2-1  數學學習成效前後測描述性統計表	142
表4-2-2  數學學習成效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143
表4-2-3  數學學習成效前後測總分表	144
表4-2-4  數學學習成效高中低分組總表	146
表4-2-5  二位數的直式加法數學學習成效前後測描述性統計表	156
表4-2-6  二位數的直式加法數學學習成效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156
表4-2-7  二位數的直式減法數學學習成效前後測描述性統計表	161
表4-2-8  二位數的直式減法數學學習成效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162
表4-3-1  數學學習興趣前後測描述性統計表	171
表4-3-2  數學學習興趣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172
表4-3-3  數學學習興趣之情意感受題目分析	173
表4-3-4  數學學習興趣之認知前後測描述性統計表	178
表4-3-5  數學學習興趣之認知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179
表4-3-6  數學學習興趣之認知題目分析	180
表4-3-7  數學學習興趣之行動表現前後測描述性統計表	185
表4-3-8  數學學習興趣之行動表現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186
表4-3-9  數學學習興趣之行動表現題目分析	187
表4-3-10  數學學習興趣之期望前後測描述性統計表	193
表4-3-11  數學學習興趣之期望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194
表4-3-12  數學學習興趣之期望題目分析	195
圖次
圖2-2-1  學習共同體教室「ㄇ」字型座位	41
圖2-3-1  遊戲式學習模式	58
圖3-1-1  研究架構圖	73
圖3-1-2  研究模式圖	74
圖3-2-1  研究流程及步驟說明	75
圖3-4-1  研究對象學習共同體座位圖	83
圖4-1-1  學生進行遊戲	120
圖4-1-2  研究者敲鈴鼓維持秩序	126
圖4-1-3  S19的數學日記	127
圖4-1-4  S06的數學日記	130
圖4-1-5  S25的數學日記	134
圖4-2-1  S02的蔬菜達人學習單1 	148
圖4-2-2  學生操作錢幣	151
圖4-2-3  S26的蘋果達人學習單3 	151
圖4-2-4  S06的蘋果達人學習單4	152
圖4-2-5  S24的數學日記	154
圖4-2-6  S19和S15協同學習	166
圖4-3-1  S22的數學日記	175
圖4-3-2  S23和S03協同學習	182
圖4-3-3  S01的數學日記	190
圖4-3-4  S20的數學日記	19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鋼(2003)。同儕互助:教學創新的內在動力。課程與教學季刊,6(2),
1-10。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俞揮(2010)。遊戲式學習中虛擬貨幣對小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王柏鴻(譯)(2003)。大富翁的賺錢智慧(原作者:Alan Axelrod)。台北:時
報文化。(原出版年:2002)
王富雄(1994)。國小遊戲化教學的探討。國教月刊,40(7,8),18-22。
王敬詠(2012)。應用電腦冒險遊戲式學習於專業英文課程對提升學習成效、
學習動機與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井敏珠(1991)。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師友月刊,286,6-7。
方茂林(2006)。國小學童數學興趣量表建立及其信效度考驗(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安富海(2010)。課堂: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內涵及特點(碩士論文)。取自
http://www.hi138.com/jiaoyuxue/jiaoyulilun/201007/234975.asp
任凱、陳仙子(譯)(2007)。兒童發展心理學。(原作者:H. R. Schaffer)。臺
北市:學富。
余民寧、韓珮華(2009)。教學方式對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影響:以台灣
資料為例。測驗學刊,56(1),19-48。
吳心怡(2014)。資訊融入學習共同體在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吳文琪(2012)。數位拼字遊戲對國中生英語單字學習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事勳(2007)。漢原族群國小學童在科學學習動機及科學學習興趣之探究(未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吳俊憲(2012)。與佐藤學有約—學習共同體為教育帶來一泓活水。新北市教
育,2,17-23。
吳德邦、馬秀蘭(2000)。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之研
究。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8-2614-S142-001)。
吳鐵雄(1988)。電腦軟體遊戲帶來的影響。第三波,66,64-71。
李芒、鄭葳(2007)。學習共同體及其生成。當代教育科學,5-6,18-22。
李(口永)吟(1985)。教學原理。臺北市:遠流。
李佩芬(2013)趕走數學恐懼,打造孩子的分析腦。親子天下,44,144-149。
李季湄(譯)(2012)。靜悄悄的革命:創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
(原作者:佐藤學)。長春:長春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3年)。
李明麗(2009)。日本-學習共同體:學校改革模式在中國的可行性探析。外國
中小學教育,7,50-53。
李香慧(2005)。透過創意遊戲數學教學提昇國小二年級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及學業表現之個案研究以液量、長度、周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琴娟(2003)。遊戲化直笛課程對國小中年級直笛學習興趣、直笛成就及音樂
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維(譯)(1998)。思維與語言。(原作者: L.S Vygotsky)。臺北市:桂冠。
李懿真(2014)。十二年國教國中二年級國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
江大學,新北市。
沈俊毅、黃雅靖(2013)。數位原生悅趣式學習的教學。載於高熏芳(主編),數
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177-197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沈盛圳、林文生、林秋蕙、柯華葳、陳欣儀、陳麗華、潘慧玲、簡菲莉(2013)。學習共同體—臺灣初體驗。臺北市:天下雜誌。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谷瑞勉(譯)(2001)教室中的Vygotsky—仲介模式的讀寫教學與評量(原作者:
L.S. Vygotsky。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5)
佐藤學(2006)。學校的挑戰-建構學習共同體。東京都:小學館。
邱上真、詹世宜、王惠川、吳建志(1995)。解題歷程導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數學
科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75-108。
林文生(2013,5月)。以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分析適性教學的概念及其實踐經
驗。論文發表於十二年國教課程與教學學術研討會暨各階段適性教育工作
坊,新北市。
林文生(2013)。學習共同體的基礎建設:先導學校工作備忘錄。新北市教育-
學習共同體特刊,24-37。
林文生、歐用生(2013)。從佐藤學研究的系譜分析合作學習的概念及其實踐反
思。國民教育,53(5),67-77。
林中斌(2004)。遊戲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活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生傳(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明地(2002)。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教育資料集刊,
27,259-279。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
132,99-109。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
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59)。高雄市:麗文。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林炳方(1984)。普通教學法。臺北市:三民。
林珮華(2013)。數學遊戲融入國小四年級數學科教學與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淑文(2010)。探討國字筆順適性化教學基於試題反應理論與遊戲式學習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淑娟(2014)。學習共同體融入國小低年級教學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行
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雅楓(2011)。結合概念構圖與遊戲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童面積概念
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穎(2011)。數位遊戲融入數學科線對稱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寶山(譯)(1989)。民主主義與教育。(原作者:John Dewey)。臺北市:五
南。
林寶貴、錡寶香(1992)。高職階段聽障學生學習態度成就動機及其學業成就之
研究。特殊教育學刊,8,17-23。
周昌能、余雪麗(2009)。遊戲式學習研究綜述。現代教育技術,19(3),58-
61。
秋田喜代美(2008)。授業研究與教師學習-Lesson study的邀約。東京:明石
書店。
范綱正(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融入自然領域對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童補救教
學成效與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姜文閔(譯)(1992)。經驗與教育。(原作者:John Dewey)。臺北市:五南。
 
姜宏尚(2014)。學校發展學習共同體歷程之個案研究—以臺南市一所國小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洪郁雯(2007)。發展外籍配偶子女數學教與學模式之個案研究─以國小四年級
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榮昭、劉明洲(1996)。發現式CAL軟體之設計與發展-以國中力學為例。科學教育,192,20-27。
洪榮昭、劉明洲(1997)。影響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認知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
資訊,5(4),119-125。
柳棟(2004)。關於學習遊戲化的思考。現代教學,取自
http://www.being.org.cn/theory/learning-play.htm
柳雅梅(譯)(2006)。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原
作者:Roberts, S. M. & Pruitt, E. Z.)。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3)
柯華葳(2012)。由參與PIRLS看國際評比。載於洪仁進、陳珮英(主編),
2020教育願景(頁25-49)。臺北市:學富文化
柯華葳等(2012)。臺北市101年度國高中試辦學習共同體方案總報告。未出
版。
夏正江、趙勤(2004)。試論學習共同體的培植-以上海寶山區團結小學的實踐
為例。教育研究雜誌(大陸版),5,95-104。
徐宗林(1990)。Dewey論民主與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法
治與教育(115)。臺北市:臺灣書店。
 
孫春在(2013)。遊戲式數位學習。臺北市:高等教育。
翁榮源、莊坤鴻(2008)。遊戲式網路學習在“物質變化”單元之應用研究。生活
科技教育,41(6),82-103。
高翠鴻(2012)。興味淋漓,其樂也陶陶:「學習共同體」理念在班級經營的應用。
新北市教育,5,35-39。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陳心瑜(2011)。學習風格對於大學生遊戲式學習之問題解決歷程之影響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卉綺(2012)。探討數位悅趣式學習使用效能對於國中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
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良亦(2013)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三興國
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彥廷(2012)。非同步網路數學教學案例討論之互動歷程研究。教育科學研
究期刊,57(1),79-111。
陳美玲(2014)。結合學習共同體概念與心智圖於七年級學生閱讀教學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淑美、路君約(1998)。普通興趣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會測驗年刊,45(1),
1-18。
 
陳淑婉(2014)。學習共同體運用於閱讀教學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源庚(2014)。學習共同體理論運用於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之成效分析(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陳滿(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數學推理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麗華(2012)。參訪日本學習共同體的迴響-穿梭在客位與主位的思維撞擊。
教師天地,180,72-77。
許以平(2012)。以學生學習為核心的另類教師專業發展取徑:日本之授業研究
(Lesson Study)。新北市教育,2,11-15。
許芳菊(2008)。玩出大能力。親子天下,1,116-149
許湘宜(2012)。數位學習融入教學對國小生之品德教育認知理解與態度影響之
研究-以弟子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平東(1989)。國小數學教材教法新論。臺北市:五南。
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學習成就之
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5(1),29-56。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宜富(2014)。體感結合遊戲式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之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張夢萍(2014)。學習共同體結合合作學習策略於高級職業學校數學解題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議鴻、洪燕竹(2009)。角色扮演遊戲應用於歷史教學。第5屆臺灣數位學習
發展研討會,臺南市。
商利民(2005)。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南師範大
學,廣州。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Corrine Glesne)。臺
北市:高等教育。
連俊智、林明地(2013)。教育領導的學習共同體-學校領導動力剖析。學校行
政,85,137-155。
梁朝雲、鄭時雨、楊郁芬(2006)。電子遊戲玩心因素與數位學習參與性與持續性之關聯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76,20-41。
郭靜晃(1997)。遊戲與教育座談會紀實。教育研究,58,7-24。
郭諭陵(1991)。如何提高學習興趣。師友月刊,286,12-16。
黃于庭、崔夢萍(2010年3月)。探討數位遊戲類型對於注音符號學習成效之
影響。第五屆數位教學暨資訊實務研討會,臺南市。
黃月純、楊德清(2011)。國小低年級弱勢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113-145。
黃怡婷(2013)。數位遊戲式學習應用在二元一次方程式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幸美、江展塏、呂玉英、黃敏晃、鄔瑞香、蔡淑英(1997)。數學科新課程學
習評量方法初探。臺北市:臺灣省國民學校研習會。
黃郁倫(2011)借鏡日本:十二年國教的下一步-學習共同體革命。親子天下,
24,44-47。
黃郁倫(譯)(201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
:天下雜誌。
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敏晃、林文生、鄔瑞香(1999)。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另類教與學。臺
北市:心理。
黃雅萍(2011)。數位原生與線上探索學習。研習資訊。28(6),4,11-17。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游光昭、蕭顯勝、蔡福興(2006)。運用線上角色扮演遊戲支援網路學習的研
究。資訊科學應用期刊,2(1),119-128。
甯自強(1992)。正整數的啟蒙(三)計算活動的引入。教師之友,33(4),
55-58。
甯自強(1993)。單位量的變換(ㄧ)-正整數乘除法運思的啟蒙。教師之友,
34(1),27-34。
甯自強(1997)。劉裕誠的數概念。載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主編),1997海峽
兩岸幼兒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7-185)。嘉義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曾英明(2014)。學習共同體運用於國中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曾振富(2013)。學校生活教育在「學習共同體」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2),52-57。
曾祺樺、簡守邦(譯)(2009)。學習設計:學校專業發展的嶄新藍圖(原作
者:Paul V. Bredeson)。臺北市:心理。
程毓明、郭勝煌(2011)。遊戲式學習對學習成效影響之探討:以國中綜合活動
童軍課程為例。工業科技教育學刊,4,25-32。
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陳世芬、曾慧敏、王珮玲、陳惠萍(2010)。教育心
理學。臺北市:心理。
葉思義、宋昀璐(2004)。數位遊戲設計:遊戲設計知識全領域。臺北市:碁峰。
葉偉文(譯)(1999)。幹嘛學數學。(原作者:Sherman K. Stein)。臺北市:天
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96)
葉惠如(2013)。國中數學學習共同體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
正大學,臺中市。
楊宏琪(2013)。獨學不如共學:學習共同體對同儕審查的啟示。臺灣教育評論
月刊,2(9),24-26。
楊家浤(2013)。大富翁遊戲教學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金錢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振富(譯)(2002)。學習型學校(上)第五項修練教育篇。
(原作者:Peter M. Senge)。臺北市:天下遠見。
楊國樞(2001)。興趣與志業。台北:東華。
趙貞怡(2009)。個案研究。載於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主編),教育科技: 
理論與實務(下冊)(頁219-257)。臺北市:學富文化。
趙苓菓(2014)。以學習共同體模式改善國中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廖惠娟(2009)。合作學習於英語課程與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中教育大
學學報,23(2),87-108。
潘慧玲(2013)。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的理論與實踐。載於「學習領導與學習
共同體計畫」諮詢團隊共識營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久馨(2012)。創意大富翁遊戲學習套件之研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蔣治邦(1994)。我國國民小學低年級數學科課程教材改革之探討~數與計算部
份~。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由表徵觀點探討新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頁60-75)。臺北市: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討會。
蔣治邦、陳竹村、謝堅、林淑君、陳俊瑜(2006)。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
數概念與加減運算。臺北市: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蔡瑋倩(2008)。網路遊戲式學習系統之建置與學習成效分析-以國中社會科「世
界地理」之教學應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市。
鄭肇楨(1980)。智慧遊戲。香港:商務印書館。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12)。日本中小學「單元教學研究」分析。教育資料集刊,54,121-
148。
謝琇玲(2000)。青少年心理學。高雄:麗文。
鍾啟泉、陳靜靜(譯)(2012)。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原作者:佐藤
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謝進裕(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惠萍(2014)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錦忠(2014)。使用同儕互教行動數學遊戲式學習法融入國小三年級分數概念
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薛雅慈(2014)。國中教師以學習共同體啟動新學習型態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
期刊,59(1),101-140。
鍾圓昌(2014)。臉書平臺建構數學領域學習共同體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臺北市:五南。
蘇昕岳(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興趣(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蘇惠玉(2008)。以問題解決導向數位學習遊戲探究國小學生認知能力(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貳、外文部分
Aiken, L. R. (1976). Update on attitudes and other affective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233-311.
Alessi, S. M. & Trollip, S. R. (1991).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2nd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lessi, S. M., & Trollip, S. R. (2001). Multimedia for learning: Method and
Development (3 ed.). Boston: Allen & Bacon.
Baranauskas, C. C., Neto, N. G. G., & Borges, M. A. F. (2001). Learning at work
through a multi-user synchronous simulation ga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inu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Life Long Learning, 11(3), 251-260.
Becker, K. (2007).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once removed: Teaching teacher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3), 478-488.
Berlyne, D. E. (1960). Conflict, arousal, and curiosit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Bruner, J. S. (1972). The nature and use of immatu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27, 687-708.
Burguillo, J. C. (2010). Using game theory and competition -based learning to 
stimulate student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Computers & Education, 55
(2), 566-575.
Connolly, T., Stansfield, M., & Hainey, T. (2007). An application of game-based learning within software engineer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3), 416-428.
Davydov, V. V. (1982).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in children. In T. P. Carpenter, J. M. Moser 
& T. A. Romberg (Eds.).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Hillsdale, NJP: LEA.
Din, F., & Caleo, J. (2002). Playing computer games versus better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of the Easter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learwater, FL, 16–19 February.
Eow, Y. L. Ali, W. Z. b. W., Mahmud, R. b., & Baki, R. (2009). Form one students'engagement with computer game and its effect on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a Malaysian secondary school. Computers & Education, 53(4),
1082-1091.
Felix, J. W., & Johnson, R. T. (1993). Learning from video games.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9(2-3), 119-134.
 
Fitzgerald, G. (1991). Using the computer with student with emoc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Reston, VA: Council forExcepcional Children, Center for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Garris, R., Ahlers, R., & Driskell, J. E. (2002). Game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del. Simulation & Gaming, 33(4), 441-467.
Gee, J. P. (2004). 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 lst Palgrave Macmillan paperback edition. NY: Palgrave Macmillan.
Groos, K. (1914). The Play of Man.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
Hogle. J. G., (1996). Considering Games as Cognitive Tools: In Search of Effective Edutainment, in University of Georgia Department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Huber, N. S. (1998). Leading from within: Developing personal direction. 
Malabar, FL: Krieger Publishing.
Institute for Learning Sciences (1994). Computer helping schools address natural 
learning. (On line). Available: http://www.ils.nwu.edu
Jenkins, H. (2002). Game theory. Technology Review, 29, 1–3.
Joe Cuseo, J. B. (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vs. small-group discussions and group 
Projects: The critical differences”,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llege 
Teaching, 2(3), 4-9.
Kebritchi, M., Hirumi, A., & Bai, H. (2010). The effects of modern mathematics computer games 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class motivation. Computers & Education, 55(2), 427-443.
Keller, S. (1992). Children and the Nintendo. ERIC ED405069.
Kiili, K. (2005).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Towards an experiential gaming 
model.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8, 13-24.
Kirriemuir, J., & McFarlane, A. (2004). Literature review in games and learning. 
Bristol: Nestafuturelab.
Krulik, S. & Rudnick, J. A. (1983). Strategy game and problem solving-an 
Instructional pair whose time has come! The Arithmetic Teacher, 83(12), 
26-28.
Kulik, J. (1994). Meta-analytic studies of findings on computer-based instruccion. In 
E. Baker, & H. O’Neil (Eds.), Technology assesment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Lancy, D. F., (1987). Will Video Games Al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y and
Development? In Fine, G. A. (Ed.), Meaningful Play, Playful Meaning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19-230.
Lepper, M., & Malone, T. (1987).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instruccional effectiveness 
in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nR. E. En Snow, & M. J. Farr (Eds.),
Aptitude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I: conative, and aective process analysi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ion.
Lieberman, A., & Miller, L. (2011). Learning communitie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32 (4), 16-20.
 
Lou, Y., Abrami, P., & d’Apollonia, S. (2001). Small group and individual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meta-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1(3), 449–
521.
Malone, T. W. (1981). What makes computer games fun. Byte, 6(12), 258-277.
Mandinach, E. (1987). Clarifying the ‘‘A’’ en CAI for learners of different 
abilities. Jou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Research , 3(1), 113–128.
Marriott, M. (1998). When love turns to obsession, games are no game. New York 
Times, P. D8.
Maxcy, S. J. (2002). General introduction, In S. J. Maxcy (Ed.), John Dewey and
American education, ix-xxiv, Bristol, England: Thoemmes Press.
Mayer, Frederick (1966). A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2nd ed.)
McFarlane, A., Sparrowhawk, A. & Heald, Y. (2002). Report on the educational use 
of games: An exploration by TEEM of the contibution which games can make to 
the education process. (On line). Available: http://reservoir.cent.uji.es/canals/octeto/es/440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13). The Learning Principle.
Nattiv, A. (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s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3), 285-297.
Nussbaum, M., Rosas, R., Rodrı´guez, P., Sun, Y., & Valdivia, V. (1999). Disen˜o, 
desarrollo y evaluacio n de video-juegos porta´tiles educativos y autorregulados.
Ciencia al Dı´a , 3(2), 1–19.
Papastergiou, M. (2009).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Impact 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motivation. 
Computers & Education, 52(1), 1-12.
Papert, S. (1980). Mindstorms: Childre , computers and powerful ideas. New York:
Basic Books.
Prensky, M. (2001).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Prensky, M. (2007).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Regeluth, C. M. (1999). l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Mahwah, NJ.
Rieber, L. P. (1996). Seriously considering play: desig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based on the blending of microworlds, simulations and gam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4(2), 43–58.
Rosas, R., Nussbaum, M., Cumsille, P., Marianov, V., Correa, M., et al.(2003). 
Beyond Nintendo: design and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video games for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40, 71-94.
Shaffer, D. W. (2006). Epistemic frames for epistemic games. Computers & 
Education, 46(3), 223-234.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Celin Roger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ew York: KKY.
 
Smith, J. H. (2005). The problem of other players: In-game cooperation as collective 
action. In Proceedings of DiGRA2005 Conference: Changing Views-Worlds in Play.
Squire, K. D. (2004). Replaying history: Learning world history through playing Civilization III.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ndiana.
Virvou, M. & Katsionis, G. (2006). On the usability and likeability of virtual reality
games for education: The case of VR-ENGAGE. Computers & Education, 50
(1), 154-178.
Wilkins, J. L. M. (2004).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elf-concept: 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2(4), 331-346.
Zimmerman, B. (1990).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5(1), 3–1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