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6201411254100
DOI 10.6846/TKU.2014.00039
論文名稱(中文) 香港居民身份認同的變遷(1997-2013)
論文名稱(英文)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Hong Kong Residents (1997-2013)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陳昶睿
研究生(英文) Chang-Jui Chen
學號 69827002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5-23
論文頁數 8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正鋒(ohio3106@ms8.hinet.net)
委員 - 莊錦農
委員 - 張五岳
關鍵字(中) 香港居民
中國人
香港人
認同
身份
關鍵字(英) Hong Kong Resident
Chinese
Hong Kong people
Identity
Statu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香港歷經了英國政府155年的統治,於1997年主權回歸中國政府,然而香港居民之認同議題,始終為香港社會與中國政府關注的要點,在香港發展的歷史中,於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不同層面上,影響著香港居民。
香港居民認同的變化,在1960年代以前,因為文化與歷史的因素,大部分的香港居民皆認同自己「中國人」;然而在戰後香港湧入大量的移民潮,第一批的嬰兒潮在1960年代後出生,開始對認同衍生出不同的看法。一般來說,「香港人」認同的說法始於1970年代,香港在1967年的大暴動、1980年代港英政府推動的本土化運動、香港繁華的經濟發展經驗、香港的社會事件、以及在回歸後中國介入香港政治等等,都是影響香港居民認同的因素。
台灣與香港在歷史經驗上相似,都曾經遭割讓給予外國勢力且受殖民,然而,今日香港已回歸中國,在政治與經濟上都深受中國政府影響。但是對於努力追求政治開放、經濟自由、社會民主的香港居民來說,對於香港政府的施政卻不盡滿意,目前香港社會對於政府所發動的社會運動,有漸漸像台灣學習的跡象,港台的未來,社會的變動、政經的局勢,在未來正值得我們去觀察。
英文摘要
Hong Kong, as a British colonial for 155 years, was finally returned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1997.  However, issues about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Hong Kong residents are still the main concern of Hong Kong society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re are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political, economical, social, cultural, etc,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that are affect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recognition of Hong Kong residents.
Before the 1960s, a majority of Hong Kong residents recognized themselves as “Chinese people,” due to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 flood of immigrant came to Hong Kong and babies from the first batch of baby boom were born after 1960s.  Since then,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started flourishing.  Generally speaking, the recognition of “Hong Kong people” began in the 1970s.  Many events and factors influenced the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Hong Kong residents, including the Leftists Riots in 1967, Localization Movement promoted by the British Hong Kong Government in the 1980s, developmental experience of the prosperous economy, social events and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Hong Kong which have been interven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ince the handover in 1997.
Nevertheless, Taiwan, which shared similar history with Hong Kong, was ced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was colonized by foreign powers.  As the sovereignty of Hong Kong had already returned to China, Hong Kong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oli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For Hong Kong residents, who are pursuing open polit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freedom and democratic society,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policy made b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he current social movements in Hong Kong have shown signs on following steps of Taiwan.  Thus, the change of societ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are worth our observation in the fu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目的	5
參、什麼是香港人	6
肆、什麼是中國人	8
伍、認同理論	10
陸、香港居民的認同	13
柒、文獻探討	18
第二章	原生論的香港居民認同	23
第一節	1841-1949年戰前的香港	25
第二節	1949-1966戰後香港的移民	28
第三節	1966-2013香港本土意識的萌芽與發展	31
第三章	結構論	35
第一節	英治初期之香港政治	41
第二節	「六七暴動」後的香港政治變化	45
第三節	回歸後的香港政治現況	50
一、2003年SARS:	50
二、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50
三、七一大遊行:	52
四、2008年金融風暴:	53
五、雙非兒童問題:	54
六、推行國民教育:	54
第四章	建構論	57
第一節	英治初期的香港	60
第二節	中英談判後的香港	63
第三節	回歸中國後的香港	66
第五章	結論	69
壹、香港居民認同的轉變	70
貳、香港居民認同的分類與因素	71
参、1997年前後,香港居民認同的變遷	73
肆、未來研究建議	74
參考書目	77

圖目錄
圖1-1:認同形成的要素	11
圖3-1:香港居民對「香港人」與「中國人」認同分佈	39
圖3-2:陸客來台旅遊人次統計(2008-2013)	39
圖3-3:台灣民眾對「台灣人」與「中國人」認同分佈	40
表目錄
表1-1:香港居民認同的演變趨勢(1985-1997)	13
表1-2:香港居民認同的類別(1997-2013)	14
表1-3:香港居民認同的分類(1997-2013)	15
表1-4:香港居民認同的二元分類(1997-2013)	16
表1-5:香港居民認同二元分類的強度(1997-2013)	17
表3-1:旅客訪港旅客統計(2000-2014)	38
表3-2:香港歷年七一遊行之訴求及參加人數(1997-2013)	52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TVBS民意調查中心。2012。〈謝長廷訪大陸與統獨、國族認同民調〉(http://www1.tvbs.com.tw/FILE_DB/PCH/201210/0p4v11j38l.pdf)(2013/1/10)。
王家英。1996。《香港人的族群認同與民族認同:一個自由主義的解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王家英。1999。《民意中華:香港觀點一九九八》。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王家英、尹寶珊。2007。〈香港市民身份認同的研究〉《二十一世紀》101期,頁115-27。
王佳煌。2012。〈香港居民身份認同之研究:一個初探性論述〉《當代中國研究》19卷,2期,頁85-129。
王曾才。1983。《香港的未來》。台北:百科文化。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著)。1997。《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香港:麥田出版。
王志宏。2000。《歷史的沉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港史論述》。香港:牛津出版社。
冉隆勃、馬繼森。2001。《周恩來與香港「六七暴動」內幕》。香港:明報出版社。
甘國臻(Kerry J. Kennedy)(屠莉婭、陳靜靜、劉淑芸、王晶瑩譯)。2011。《解讀香港教育:香港學校課程的新趨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杜繼平。2002。《階級、民族與統獨爭議:統獨左右的上下求索》。台北:人間出版社。
吳國光。1997。〈跨越九七,跨越海峽:香港回歸中國與中共對台政策〉《國策(國家政策雙周刊)》166期,頁11-12。
吳康民。1996。〈「香港人」不過是滿足現狀的身份〉《明報月刊》31卷,9期,頁12-14。
吳迅榮、梁恩榮。2004。〈香港初中推行公民教育現況〉《香港教師中心學報》3期,頁:72-84。
呂大樂。2007。《四代香港人》。香港: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余達心。1991。〈重建港人的自我觀照〉收於鄭宇碩(編)《創造香港新紀元:「我愛香港運動」學術論文集》頁87-95。香港:突破出版社。
明報。2014。〈明報特輯─七一遊行〉(http://specials.mingpao.com/0701.htm)(2014/4/14)。
林泉忠。2005。〈「九七回歸」與香港華人的認同問題〉收於張啓雄(編)《時代變局與海外華人的族國認同》頁91-108。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
林泉忠。2007。〈香港人?中國人?──「一國」與「兩制」拉鋸中的身份認同〉《明報月刊》42卷,8期,頁44-48。
林原、蕭鳳霞、郭少棠、阮新邦。1996。〈港人文化身份的思考〉《明報月刊》31卷,8期,頁10-27。
林驄。1996。〈疑心.離心.向心──港人身份再思考〉《明報月刊》9期,頁9-11。
林火旺。2007。〈心靈解嚴:公民教育與民主深化〉收於劉阿榮、王佳煌、鄧毓浩、洪泉湖等(編)《兩岸四地的公民教育》頁:3-25。台北:師大書苑。
周保松。2007。〈活在香港:一個人的移民史〉《思想》6期,頁211-32。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5。〈多元文化主義下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收於施正鋒(編)《台灣國家認同──序》頁iiv-v。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14。〈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年06月-2012年12月)〉(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content/pic/trend/People201212.jpg)(2014/1/9)。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2014。〈市民的身分認同感──身份類別認同(半年結)〉(http://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ethnic/eidentity/halfyr/datatables.html )(2014/1/8)。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2014。〈市民的身分認同感──身份認同程度-綜合圖表(半年結)〉(http://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ethnic/overall/halfyr/datatables.html)(2014/1/8)。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14。(http://www.censtatd.gov.hk/home/index_tc.jsp)(2014/1/8)。
香港《基本法》。2014。(http://www.basiclaw.gov.hk/tc/basiclawtext/chapter_6.html)(2014/1/8)。
洛楓。1992。〈香港現代詩的殖民地主義與本土意識〉《當代》79期,頁60-73。
馬傑偉。2001。〈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論述〉《思》(雙月刊)72期,頁9-12。
馬傑偉。2005。〈後九七香港國族身份變奏〉《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29期,頁93-122。
馬傑偉、馮應謙。2007。〈香港人本土身份和國族身份的角力:1996~2006香港身份調查〉《傳播與社會學刊》3期,頁115-31。
馬傑偉、馮應謙、林萃光。2009。〈後京奧香港身分認同〉收於張炳良、戴耀廷、梁定邦等《香港經驗:文化傳承與制度創新》頁54-103。香港:商務印書館。
郭志坤、陳昕。1998。《香港全紀錄(卷二)「1960年──1997年」》。香港:中華書局。
莊金鋒。2012。〈香港的國民教育與「一國兩制」遇到的新挑戰〉《一國兩制研究》第4期,頁81-87。
強世功。1998。《中國香港:文化與政治的視野》。香港:牛津出版。
無作者。2003。〈疫情衝擊香港經濟損失巨大〉《BCC中文網》5月28日。(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2944000/29441642.stm)(2014/4/14)。
陳冠中。2005。〈雜種城市與世界主義〉《台灣社會季刊》60期,頁265-81。
陳敦德。2009。《香港問題談判始末》。香港:中華書局。
陳韜文、李立峰。2010。〈香港不能忘記六四之謎:傳媒、社會組織、民族國家和集體記憶〉《新聞學研究》103期,頁215-59。
陳麗華、吳雯婷。2011。〈形塑香港特區的國家認同--中小學社會教科書之論述分析〉《教科書研究》4卷2期,頁25-59。
陳麗君等。2011。《香港人加值觀念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炳良。2009。〈非典管制──行政主導的重新詮釋〉收於張炳良、戴耀廷、梁定邦等《香港經驗:文化傳承與制度創新》頁1-16。香港:商務印書館。
張炳良。2011。〈香港身份:本土性、國族性與全球性的交織〉收於呂大樂、吳俊雄、馬傑偉(編)《香港‧生活‧文化》頁1-2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張勇、陳玉田。2002。《香港居民的國籍問題》。香港:三聯書局。
張家偉。2000。《香港六七暴動內情》。香港:太平洋出版社。
黃昭堂。1998。〈脫出繼承國家理論、分裂國家理論來促成新生國家的誕生──台灣新生國家理論〉收於莊萬壽(編)《台灣獨立的理論和歷史》頁11-42。台北:前衛出版。
萬家成。2012。〈港府撤3年后必推國教死線〉《香港商報》9月11日。(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2-09/11/content_3043820.htm)(2014/4/14)。
葉國華。2008。《新香港人》。香港:中華書局耀中出版社。
馮木清、魏開星、關毅等著。2002。《危城──新香港啟示錄》。香港:明鏡出版。
廖建龍。1997。《香港宿命與台灣》。台北:玉山出版。
鄭宏泰、黃紹倫。2002。〈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九七前後的轉變〉《二十一世紀》73期,頁71-80。
鄭宏泰、黃紹倫。2003a。〈論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從身份證的沿革談起〉《明報月刊》38卷,5期,頁48-51。
鄭宏泰、黃紹倫。2003b。〈從回鄉證的沿革看香港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的轉變──另一角度的分析〉《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6期,頁59-80。
鄭德華(編)。1999。《歷史追索與方法探求 : 香港歷史文化考察之二》香港:三聯出版。
劉綺文、林瑞芳、趙志裕、康螢儀。2003。〈香港青少年的社會身份認同:過渡期中的社群間觀感與取向〉《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6期,頁25-41。
劉兆佳。1998。〈「香港人」或「中國人」: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1985-1995〉收於劉青峰、關小春(編)《轉化中的香港:身分與秩序的再尋求》頁3-30。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劉迺強。2009a。《強港箴言──家國篇》。香港:中華書局。
劉迺強。2009b。《強港箴言──社會篇》。香港:中華書局。
維基百科。2011。〈2008年香港股災〉(http://zh.wikipedia.org/wiki/2008%E5%B9%B4%E9%A6%99%E6%B8%AF%E8%82%A1%E7%81%BD)(2014/4/14)。
維基百科。2013。〈七一大遊行〉(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3%E4%B8%80%E5%A4%A7%E9%81%8A%E8%A1%8C)(2014/4/14)。
維基百科。2014a。〈德育及國民教育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8%82%B2%E5%8F%8A%E5%9C%8B%E6%B0%91%E6%95%99%E8%82%B2%E7%A7%91#.E8.AA.B2.E7.A8.8B.E6.8C.87.E5.BC.95)(2014/1/6)。
維基百科。2014b。〈蝗蟲論〉(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D%97%E8%9F%B2%E8%AB%96)(2014/1/13)。
維基百科。2014c。〈香港人〉(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4%BA%BA)(2014/1/14)。
維基百科。(2014d)。〈SARS事件〉(http://zh.wikipedia.org/wiki/SARS%E4%BA%8B%E4%BB%B6#.E9.A6.99.E6.B8.AF)(2014/4/14)。
維基百科。2014e。〈德育與國民教育〉(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8%82%B2%E5%8F%8A%E5%9C%8B%E6%B0%91%E6%95%99%E8%82%B2%E7%A7%91#cite_note-4)(2014/4/14)。
廖建龍。1997。《香港宿命與台灣》。台北:玉山出版。
蔡寶瓊。1991。〈香港教育:變遷中認同與矛盾〉收於鄭宇碩(編)《創造香港新紀元:「我愛香港運動」學術論文集》頁98-116。香港:突破出版社。
蔡榮芳。2001。《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出版。
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2009。〈港人對香港政府和公共組織信心及國家認同的意見調查〉(http://www.ln.edu.hk/pgp/level2/pgp-sur-f.htm)(2013/1/9)。
謝均才、劉國強(編)。2004。《變革中的兩岸德育與公民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謝均才。2007。〈政府、公民社會與公民教育:香港的經驗〉收於劉阿榮、王佳煌、鄧毓浩、洪泉湖等(編)。《兩岸四地的公民教育》頁127-45。台北:師大書苑。
關詩珮。2012。〈翻譯與殖民管治:香港登記署的成立及首任登記官費倫〉《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4期,頁97-123。
蕭新煌、尹寶珊。1998。《台灣與香港的集體認同:一九九七前的比較》。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羅永生。2005。〈解讀香港臥底電影的情緒結構與變遷〉《台灣社會季刊》60期,頁145-7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