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2201809385100
DOI 10.6846/TKU.2018.00027
論文名稱(中文) 性別和權力的扭轉-日本BL漫畫研究(2005年-2016年)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versal of Gender and Power -- A Study of Japan BL Comic Books (2005 - 2016)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1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劉俐君
研究生(英文) Li-Chun Liu
學號 60305025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1-19
論文頁數 11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昱
委員 - 許傳陽
委員 - 陳明珠
關鍵字(中) 日本漫畫
BL漫畫
商業誌
性別論述
關鍵字(英) Japanese Comic Books
BL Comic Books
Commercial Comic books
Gender Discours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BL文化最早是從日本興盛起來,透過ACG文化傳播至鄰近的國家,其作為一種主要由女性所創作的文本類型,內容是有關男性之間的愛情故事。由於在設定上,BL有明顯的攻受之別,同時劇情走向偏向唯美、浪漫,而與現實中的同志並不相符,因此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本研究選取了於2005年至2016年間六部日本BL漫畫進行文本分析,試圖分析現代BL漫畫是否有跳脫出過去以攻和受作為劃分的二元對立關係,進一步地來說,即打破原有的性別印象以及權力關係,而產生出新的論述方向。此外,女性捨棄過往的異性戀文本,堅持使用同性戀文本去表達,其再現的價值觀念又蘊含怎樣的性別意識。

  研究結果發現,現代BL漫畫仍存在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攻方較具陽剛氣質、受方較具陰柔氣質等等,但是於此同時,由於身為受方身上兼具兩性氣質,使得女性能藉此打破父權體制建立的主體、客體位置。同時現代BL漫畫也淡化過往時常出現的恐同、厭女等等,而出現關懷同志、扭轉母職等等的可能。
英文摘要
BL culture is spread from Japan through ACG culture to neighboring countries. It is a type of text mainly created by women that mean about the love story between men. However, BL does not equal gay themes.
 
    This study selected six Japan BL comic books between 2005 and 2016 for text analysis. Trying to analyze the modern Japan BL comic books whether to get rid of gender stereotypes, and find out why women insist on using gay texts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that there are still gender-based thinking modes in modern BL Comics. However, because men have masculine and feminine qual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feature allows women to break the gender position established by the patriarchal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modern BL comics also reduce homophobia and misogyny that often appear in the past tex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文獻檢閱7
第三節 研究問題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19
第五節 理論與架構21
第貳章 日本BL漫畫的演進脈絡31
第一節 日本漫畫的簡史31
第二節 少女漫畫的崛起36
第三節 BL漫畫的歷程42
第參章 BL漫畫之故事構成50
第一節 場景50
第二節 情節52
第三節 角色56
第肆章 BL漫畫公式之翻轉76
第一節 被動至主動的性76
第二節 真實的同志角色79
第三節 講求平等的家庭87
第伍章 結論96
第一節 研究結論96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99
參考文獻101
附錄:漫畫文本介紹113

圖目錄
圖1-1 出版形式和題材類型3
圖2-1 漫畫占全部出版書籍的市場份額33
圖2-2 《緞帶騎士》單行本的封面36
圖2-3 《凡爾賽玫瑰》中女扮男裝的歐思嘉37
圖2-4 《甜蜜公主》單行本的封面39
圖2-5 《波特傳奇》的單行本封面45
圖2-6 山根綾乃基於《灌籃高手》所繪製的同人作品48
圖2-7 《無法碰觸的愛》被改編成電影49
圖3-1 《野性類戀人》之階級設定55
圖3-2 《野性類戀人》之斑類設定55
圖3-3 《純情羅曼史》中,兩位主角的全身圖60
圖3-4 《野性類戀人》中,主角被「班類」追求的場景67
圖3-5 《那傢伙的真命天子》中,攻方被村上告白的場景71
圖3-6 《那傢伙的真命天子》中,女生們開始協商如何讓受方好看72
圖3-7 《那傢伙的真命天子》中,男性角色觀看偶像雜誌73
圖3-8 《是-ZE-》中,櫻花及其伴侶74
圖4-1 《野性類戀人》之角色關係圖解92
圖4-2 男性馬克以「母親」的形象登場93
圖4-3 擁有明顯女性形象的卷尾94

表目錄
表2-1 2007年日本主要漫畫雜誌的讀者性別之比例35
表3-1 依據Rybacki & Rybacki分析所作出的整理51
表3-2 六部作品中的攻受形象58
表3-3 六部作品中的攻受,在身材、性格和職業上的情況63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Cocome(2016)。《動漫社會學:腐腐得正:男人的友情就是姦情!》。台北:奇異果文創。
毛路、毛喻原譯(2008)。《女人所生》。重慶:重慶出版社。(原書:Adrienne Rich.[1976].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王佩迪主編(2015)。《動漫社會學:別說得好像還有救》。台北:奇異果文創。
王佩迪主編(2016)。《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台北:奇異果文創。
王瑞勳、陳佳慧、林菁、葉郁菁、沈玉培、程婉若(2011)。《性別議題與性別平等教育》。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錚(2008)。《同人的世界:對一種網路小眾文化的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等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原書:Allan G. Johnson[1997].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朱柔若譯(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揚智文化。(原書:Thomas Herzog.[1996].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朱浩一譯(2017)。《漫畫原來要這樣看》。台北:愛米粒。(原書:Scott McCloud.[1993].Understanding Comics : The Invisible Art)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
余碧平譯(2011)。《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Michel Foucault[1976].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吳容宸譯(2003)。《武士道-影響日本最深的力量》。台北:先覺。(原書:新渡戶稻造[1900]. Bushido: The Soul of Japan)
吳莉君譯(2010)。《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原書:John Berger.[1972]. Ways of Seeing)
李小江(2002)。《文學、藝術與性別》。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李衣雲(2012)。《讀漫畫:讀者、漫畫家和漫畫產業》。台北:群學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原書:John Storey[2001].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李斌譯(2010)。《戰後漫畫50年史》。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竹內長武.[1995]. 戦後マンガ50年史)
李銀河(2003)。《女性的感情與性》。台北:五南。
李銀河(2003)。《女性權力的崛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杜聲鋒(1996)。《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
沈錦惠 (2007)。《電子語藝與公共溝通》。台北:五南。
林文源譯(2002)。《傅科與酷兒理論》。台北:果實出版社。(原書:Tamsin Spargo.[1999]. Foucault and queer theory)
林秀麗等譯(2008)。《性的扮演:陰/陽特質的實踐》。台北:韋伯文化(原書:Jennifer M. Harding.[1998]. Sex Acts: Practices of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
林郁庭譯(2008)。《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台北:桂冠。(原書Judith Butler[1990]. Gender Trouble)
林錚顗譯(2010)。《面具下的日本人》。北京:金城出版社。(原書:Ian Buruma[1984]. A Japanese Mirror: Heroes and Villains of Japanese Culture)
林麗珊(2014)。《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台北:五南
邱瑞鑾譯(2015)。《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原書:Simone de Beauvoir[1949]. Le Deuxième Sexe)
姚媛譯(2000)。《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Arthur Asa Berger[1997]. 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胡亞敏(2004)。《敘事學》。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徐胤譯(2015)。《性學三論》。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原書:Sigmund Freud.[1905].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徐飈、朱萍譯(2006)。《女性特質》。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原書:Susan Brown Miller[1984]. Femininity)
徐豔蕊(2008)。《當代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二十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張正霖譯(2017)。《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台北:群學。(原書:Arlie Hochschild.[1989]. The Second Shift: Working Parents and the Revolution at Home)
張玉珮、邱佳心。《色情暴動:遊走於男性愛遊戲的同人迷群》。台北:國立交通大學。
張寅德(1989)。《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智淵譯(2015)。《女子的人間關係》。台北:遠流。(原書:水島廣子.[2014]. 女子の人間関係)
張資敏(2017)。《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台北:奇異果文創。
張錦華(1994)。《傳統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書局。
連惠幸等譯(2006)。《日本漫畫60年》。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原書:Paul Gravett[2004].Manga—Sitxy years of Japanese Comics)
陳仲偉(2009)。《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唐山。
陳品秀、吳莉君譯(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原書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2009].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曾凡慈譯(2010)。《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群學。(原書:Erving Goffman.[1963].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馮芃芃、鄭岩芳(2010)。《社會性別與社會讀本》。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黃大莊譯(2016)。《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台北:麥田。(原書:溝口彰子.[2015]. BL進化論 ボーイズラブが社会を動かす)
黃麗珍譯(2009)。《性別與性慾特質》。台北:韋伯。(原書:Beasley, C.[2005]. Gender & Sexuality: Critical theories, critical thinker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傻呼嚕同盟(2003)。《少女魔鏡中的世界》。台北:大塊文化。
楊士堤譯(2015)。《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台北:聯合文學。(原書:上野千鶴子[2010]. 女ぎらい――ニッポンのミソジニー)
楊若慈(2015)。《那些年,我們愛的步步驚心:台灣言情小說浪潮中的性別政治》。台北:秀威資訊。
楊若暉(2015)。《少女之愛-台灣動漫領域中的百合文化》。台北:獨立作家。
葉立誠(2014)。《臺灣服裝史》。台北:商鼎。
漫友文化著(2014)。《日本漫畫大百科》。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趙旭東、方文譯(200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文化。(原書:Anthony Giddens.[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劉泗翰譯(2004)。《性/別 Gender: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台北:書林。(原書:R. W. Connell.[2002]. Gender)
歐陽昱譯(2011)。《女太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原書:Germaine Greer[1970]. The female eunuch)
潘郁紅譯(2012)。《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北京:新星出版社。(原書:夏目房之介[1997]. マンガはなぜ面白いのか―その表現と文法)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鄭自隆(2015)。《傳播研究與效果評估》。台北:五南。
謝同宇譯(2016)。《戀人們的森林》。江蘇:譯林出版社。(原書:森茉莉[1975]. 恋人たちの森)
羅鋼(1994)。《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

二、中文學位論文
王會霞(2006)。《女性權威的建構與消解-論喬治.愛略特小說的女性敘事》。華中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
古采豔(1999)。《台灣漫畫工業產製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觀點》。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宇睛(2014)。《試論耽美小說的女性訴求》。南昌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江亞軒(2012)。《少年漫畫與少女漫畫分格配置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
李衣雲(1996)。《斷裂與再生-對台灣漫畫生產的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慧(2006)。《日本與台灣少女漫畫的內容分析》。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雨前(2014)。《網絡類型小說新倫理敘事研究——以耽美小說、穿越小說、網游小說為例》。暨南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邱佳心(2011)。《色情暴動:女性色情的論述結構與情慾能動性》。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姚培娜(2014)。《後現代視野中的耽美文學研究》。濟南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孫家嚀(2012)。《“耽美文學”出版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
柴瑩(2011)。《中國大陸網路耽美文化研究》。上海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張約翰(2008)。《日本男性科幻漫畫中的生化女戰士》。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茵惠(2007)。《薔薇纏繞十字架:BL閱聽人文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張敏(2015)。《中國大陸耽美小說本土化歷程研究》。中國海洋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張竣凱(2016)。《男同志閱讀BL小說經驗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雅惠(2011)。《性別圖像與迷群思維──以霹靂布袋戲為研究對象(2000~2009)》。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美善(2010)。《同人小說研究》。四川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陳雅暄(2003)。《日本女性漫畫中的日本女性意識之研究―以90年代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小凡(2012)。《跨越性別的父權偷換——論耽美小說之“小受”形象》。杭州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黃向藝(2015)。《綺麗景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楊婷如(2016)。《臺灣Boys' Love漫畫之圖像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廖文芳(2014)。《網絡耽美小說研究》。山東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劉云白帆(2017)。《華語地區腐女的文本意義再生產——以隨緣居《星際迷航》迷群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劉平君(1996)。《解讀漫畫<<城市獵人>>中的女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劉平君(2003)。《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台灣漫畫文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芊玥(2012)。《作為實驗性文化文本的耽美小說及其女性閱讀空間》。
劉品志(2014)。《「腐女」的幻想與望/妄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綉瑜(1997)。《以幻想主題取徑探討台灣流行漫畫的價值觀》。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芝蘭(2011)。《女性幻想國度中的純粹愛情—論臺灣BL小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賴怡伶(2000)。《台灣少女漫畫發展與文本創作分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謝潔茹(2007)。《少女漫畫主角「心理描寫」表現分析》。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瑞蘋(1999)。《同性戀漫畫讀者之特性與使用動機之關聯性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亞萍(1997)。《戰後日本少女漫畫的發展與變容》。輔仁大學日本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延華(2000)。《高中女學生閱讀少女愛情漫畫與愛情態度之關聯》。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佩怡(2000)。《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中學生的性別平權教學素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瑞蘋(1999)。《同性戀漫畫讀者之特性與使用動機之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中文期刊
林佳蓉、張雯卿、白素新、張堇宸(2001)。<閱讀流行漫畫與國中女生角色之初探性研究-由兩性議題角度切入>。《教育科技與媒體》,57:33-45。
林純德(2009)。<成為一隻「熊」台灣男同志「熊族」的認同型塑與性/性別/身體展演>。《臺灣社會研究》,76:57-117。
邱佳心、張玉佩(2009)。〈想像與創作:同人誌的情慾文化探索〉,《資訊傳播學報》,6:141-172。
邱偉淳(2012)。<男同志 App 交友的性別展演策略:霸權還是賦權?>。《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張瑋容(2013)。<從「BL妄想」看另類情慾建構─以台灣腐女在「執事喫茶」中的妄想實踐為例>。《女學學志:婦女與性別研究》,32:97-133
陳仲偉(2010)。《手塚治虫:不單是創作, 亦是一位對話者》。庶民文化研究,2010.03:116-124
游美惠(2003)。<因應差異的性別教育實踐:多元文化性別教育工作的發展方向>。《教育研究月刊》,117:14-33
游美惠、黃馨慧、潘慧玲、謝小芩(2004)。<從性別盲到性別敏感的教育研究:以婦女成人教育與性教育研究的文獻回顧為例>。《通識教育季刊》,11(1-2):1-38.
黃儀娟(2000)。《臺裔移民在美之文化適應 –邊緣化適應心態》。教育社會學通訊,22:22-28。
楊若慈(2012)。<日本BL文化在台灣的受容:以台灣BL言情小說為考察對象>。《庶民文化研究》,5,2012.3:15-16
葉郁菁(2002)。<支配與被支配-少女漫畫中呈現的兩性價值觀>。《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7:134-141。
鄭菲(2009)。<淺談日本少女漫畫中的文化體現>。《中國外資》,2009(3)。
盧燕(2010)。<從波伏娃的女性主義理論解讀傳統少女漫畫構建的女性形象>。《大眾文藝》,2010:14。
蕭湘文(2000)。<閱讀同性戀漫畫與性認同之關聯性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2:89-111。
鮑震培(2014)。<媒介粉絲文化與女性主義>。《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120-129
羅燦煐(1998)。<性暴力的文化再現:港台強暴電影的文本分析>。《新聞學研究》,57:159-190。

四、英文文獻
Andermahr, Sonya, Lovell, Terry, and Wolkowitz Carol. (1997). A Glossary of Feminist Theory. New York: Oxford UP.
Bell hooks. (2001). All About Love. New York: Perennial.
Berelson, Bernard.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Bordo, S. R. (1989). The body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femininity: A feminist ppropriation of Foucault. In A. M. Jaggar & S. R. Bordo (Eds.), Gender/Body/Knowledge: Feminist
Chatman, S. (1978).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hristian-Smith, K. Linda. (1990). Becoming a Woman Through Romance. New York: Routledge.
Czarniawska, B. (2004).Narrative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Sage.
Fairclough, Norma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Firestone, S. (1970) The dialectic of sex: The case for feminist revolution. New York: Bantam Books.
Foss Sonja K. (1996).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 practice. (2nd ed.). Prospect Heights: Waveland Press.
Foss, S. A. (1989).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llinios: Waveland.
Irigaray, Luce. (1993). An Ethics of Sexual Difference. Ithaca: Cornell UP.
Jaggar, Alison. (1983). Feminist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 Totowa, N.J. : Rowman &; Allanheld.
Kessler, S. J. & McKenna, W. (1978). Gender: An ethnomethodological approach.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ulvey, Laura (1975).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Basingstoke: Macmillan.
R. J. Sternberg.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Rybacki, K., & Rybacki, D. (1991). Communication criticism: Approaches and genres. Belmont, CL: Wadsworth.
Scully, D. (1990). Understanding Sexual Violence: A Study of Convicted Rapists. New York : Routledge.
Szymanski, D. M., Kashubeck-West, S., & Meyer, J. (2008). Internalized heterosexism.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6, 510-524.
Weinberg, G. (1972). Society and the healthy homosexual. England:Anchor.
Wolf, N. (1991). The Beauty Myth: How Images of Beauty are used against Women.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Woodhouse, Annie. (1989). Fantastic women: sex, gender and transvestism.New York: Macmillan.

五、日文文獻
石田美紀(2008)。《密やかな教育》。日本:洛北出版。
米沢嘉博(1980)。《戦後少女マンガ史》。日本:新評社。

六、網路資料
Animen新聞部(2015)。【漫博2015】《鳴鳥不飛》BL漫畫家ヨネダコウ老師聯訪,大方公開創作辛秘!。取自:https://www.animen.com.tw/NewsArea/NewsItemDetail?NewsId=11490&CategoryId=5&realCategoryId=0&subCategoryId=0。查詢日期:2017/10/26
NHK(2017)。田中 美津さん|証言|NHK 戦争証言アーカイブス 戦後日本のあゆみ。取自:http://cgi2.nhk.or.jp/archives/shogenarchives/postwar/shogen/movie.cgi?das_id=D0012100332_00000。查詢日期:2017/10/26。
ウサギ(2016)。日本BL文化的世界性滲透及其地位。取自:https://jp.hjenglish.com/new/p782497/。查詢日期:2017/10/25
何春蕤(1999)。現代的貞操情結。取自:http://sex.ncu.edu.tw/members/Ho/Glist_09.htm。查詢日期:2017/11/1
阿Lu(2011)。BL 漫畫前進歐美 美國漫畫公司 VIZ Media 推出「SuBLime」全新品牌。取自:https://gnn.gamer.com.tw/4/58954.html。查詢日期:2017/10/25
星晴動漫寮(2017)。漫博會、北高動漫節、FF、CWT各大商業展同人展介紹。取自:http://ruthpp0520.pixnet.net/blog/post/23686978-%E6%BC%AB%E5%8D%9A%E6%9C%83%E3%80%81%E5%8C%97%E9%AB%98%E5%8B%95%E6%BC%AB%E7%AF%80%E3%80%81%EF%BC%A6%EF%BC%A6%E3%80%81%EF%BC%A3%EF%BC%B7%EF%BC%B4%E5%90%84%E5%A4%A7%E5%95%86%E6%A5%AD。查詢日期:2017/10/25
張莉雯(2012)。耽美文學 美化的同志戀情。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GoldenCast/article/4249?issueID=164。查詢日期:2017/10/18。
漫畫社(2015)。收藏篇-你所不知道的日本漫畫史(上)。取自:https://m.v4.cc/News-724086.html。查詢日期:2017/10/25。
蘶靈學(2015)。你不知道的日本少女動漫:公主太憧憬王子,於是自己來當王子。取自:http://www.thepaper.cn/baidu.jsp?contid=1403970。查詢日期:2017/10/2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