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201201217425700
DOI 10.6846/TKU.2012.00031
論文名稱(中文) 從《爾雅》到《釋名》的社會演進與文化發展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Erya” to “Shim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1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黃立楷
研究生(英文) Li-Kai Huang
學號 894000016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1-02
論文頁數 37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盧國屏
委員 - 趙中偉
委員 - 孫劍秋
委員 - 周彥文
委員 - 張曉生
委員 - 盧國屏
關鍵字(中) 爾雅
釋名
語言文化
關鍵字(英) Erya
Shiming
Linguistic cul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爾雅》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有系統的詞書,首創以內容性質分類釋詞之體例,依類匯集大量先秦詞語,《釋名》成書較晚,在體例與內容上吸收了前者的優點,分類更加細密。兩書同為詞彙之書,其中所收羅的詞語代表當時社會所見;以成書年代而言,《爾雅》歷經長時間的成書過程,詞彙的編纂由周朝已開始進行,《釋名》則是成書於東漢末,兩本詞書的比較連繫,可以看到先秦至漢代文化變遷在詞語中的反映。本文以「從《爾雅》到《釋名》的社會演進與文化發展」為題,以社會史觀的角度連貫兩書間的詞彙,以下依章節順序說明內容提要: 
上篇:詞書與詞彙的社會文化本質 
上篇主要內容在討論詞書與詞彙的社會文化本質,依序為第一章「緒論」,敘述本題緣起、研究目的、前人研究成果及檢討,並提示本文研究之內容。第二章「《爾雅》與《釋名》的成書與體例」,整理兩書出現的時代背景、成書時間及作者考、以及說明兩書的訓詁體例及方法。第三章「詞書的文化本質」,解釋語言與文化的共生關係,以及詞彙如何反映社會演進,進而說明詞書的文化本質。第四章「《爾雅》與《釋名》詞彙分類之社會觀」,對兩書的詞彙分類進行比較研究,由篇目、詞彙本身、詞條釋義進行比較,以探求先秦至漢代的整體社會觀。第五章「《爾雅》與《釋名》的基本詞彙與社會演進」,將兩書收錄基本詞彙進行詞條詞彙比較,進而開展基本詞彙與社會演進之關係。 
下篇:《爾雅》與《釋名》的社會文化系統 
《爾雅》與《釋名》可各自開展其人文觀點的世界,在語言的詞彙體系中,反映出先民的文化系統。而經過兩書間的詞彙體系銜接,將兩部具有時序先後的詞書連貫,從《爾雅》到《釋名》間的文化流變將得以重現,共構出先秦至兩漢的社會演進及文化發展。下篇第一章為「自然天地範疇的文化詮釋」,將兩書在此範疇內的事類篇章,依詞條為單位,進行詞彙的連結與比較,開展兩書在自然天地範疇的文化發展概括。第二章為「食衣住行範疇的文化詮釋」,依範疇內篇章進行詞彙的連結與比較,開展兩書在食衣住行範疇的社會演進面貌。第三章為「生理人倫範疇的文化詮釋」,以兩書在此範疇內的事類篇章為主,再輔以兩書的基本詞彙作為參考,進行詞彙的連結比較,開展兩書在生理人倫範疇的文化詮釋。第四章為「禮樂教化範疇的文化詮釋」,依範疇內事類篇章以及基本詞彙,開展兩書在禮樂教化倫範疇的文化詮釋。第五章「結論」總結以上各章的研究,呈現兩書語言文化建構的研究成果,並提出本文研究之限制及未來延伸方向。
英文摘要
“Erya” is the first systematically written dictionary in the preserved Chinese history; it has set up an innovative style of categorizing word-explanations by their context and properties; it has, accordingly, collected numerous expressions of early-Qin dynasty. “Shiming” was written later on and has taken the merits from “Erya” both in the style and the context, and on top of it, it has even adopted a more sophisticated categorizing system. The two are both books of words and the terms collected in them represent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ircumstances. In terms of published time, “Erya” has undergone a long period of writing process and the compiling of expressions has long started from the Zhou dynasty while “Shiming” was written in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comparing a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dictionaries can explicate the culture changes reflected in word usages from early-Qin to Han dynasty. This article is titled as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Erya” to “Shiming””, and connects the words in the two books with the perspective from the history of society. The content is briefly described below in subsequent order:

First section: the social cultural essences of the dictionary and the words
The first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social cultural essences of the dictionary and the word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describing the origin of the study, the statement of purpose, previous studies and review, and pointing out the content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The written and style of “Erya” and “Shiming””, discusses the age background, the written time, the writers, and explains the styles and methods to interpret and make glossaries and commentaries on classic texts in the two books. The third chapter, “The cultural essences of dictionary”, elaborates the symbiosis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how word usages reflect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fourth chapter, “The social perspective of making glossaries in “Erya” and “Shiming””, compares the categorizing systems in the two books. By compar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words themselves, the commentaries of the expressions, this chapt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integral social perspective from early-Qin to Han dynasty. The fifth chapter, “The basic words and social progress in “Erya” and “Shiming””, compares the basic expressions collected in the two books and propo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sic expressions and the social progress.

The second section: The social cultural systems of “Erya” and “Shiming”
“Erya” and “Shiming” can respectively elaborate their own worlds with cultural viewpoints; in the framework of language, they reflect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our ancestors. By connecting the frameworks of the two subsequent dictionaries, the changes of culture from “Erya” to “Shiming” can be re-constructured, and hereby establis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early-Qin to Han dynasty. The first chapter in this section is “The cultural annotation in the category of nature world”. By linking and comparing the dictionary entries categorized in this field, similar expressions are arranged to discuss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ature world field.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ultural annotation in the category of food, clothes, residence, and transportation”. By linking and comparing the words categorized in this field, similar expressions are arranged to discuss the social progress in the daily field of food, clothes, residence, and transport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ultural annotation in the category of physiology and human relationship”. This chapter mainly connects and compares the related chapters in the two books and uses the basic words as references to develop the cultural annotations in the physiology and human relationship field.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cultural annotation in the category of etiquette, music, teaching and transformation”. This chapter uses the related chapters in the two book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basic words to develop the cultural annotations in the etiquette, music, teaching and transformation field.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sion” sums up the aforementioned chapters, demonstrating the results of linguistic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the limit of this study and the potential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上篇 詞書與詞彙的社會文化本質 	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本題緣起	1
一、《爾雅》與《釋名》簡述	1
二、《釋名》與《爾雅》之間的承襲關係	1
(一) 類聚群分的編排體例	2
(二) 語言文化的實用功能	2
(三) 綜合詞典的訓釋性質	2
(四) 百科全書的文化價值	3
三、兩書詞彙分類的文化延伸	3
四、兩書提供的語言文化研究材料價值	5
五、本文研究動機	6
第二節 本文研究目的	6
一、考察《爾雅》與《釋名》相關之詞條	6
二、考察《爾雅》與《釋名》詞彙分類之社會觀	6
三、考察兩書的基本詞彙與社會演化價值	6
四、建構《爾雅》與《釋名》的社會文化系統	7
五、連繫《爾雅》到《釋名》的社會演進與文化發展	7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與檢討	7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	7
二、前人研究之檢討	8
第四節 本文研究方法與架構	9
一、本文研究方法	9
(一) 歷史文獻法	9
(二) 歸納與演繹法	9
(三) 比較與分析法	10
(四) 字源發生法	10
(五) 詮釋學方法	10
(六) 歷史社會學	10
二、本文研究架構	10
上篇:詞書與詞彙的社會文化本質	11
下篇:《爾雅》與《釋名》的社會文化系統	12
第二章 《爾雅》和《釋名》的成書與體例	13
第一節  成書時代背景、成書時間及作者考	13
一、成書背景	13
(一) 大一統思想的出現	13
(二) 中央統一政府的形成	15
(三) 識字教育與經學鼎盛	17
(四) 語言研究的萌芽	20
二、兩書成書時間及作者考	22
(一)《爾雅》成書時間及作者考	22
(二)《釋名》成書時間及作者考	23
第二節  兩書詞彙分類與訓釋體例	25
一、《爾雅》的詞彙分類與訓詁方法	25
(一)《爾雅》的詞彙分類	25
(二)《爾雅》的訓釋體例	32
1.詞義互釋法	33
2.義界釋詞法	33
二、《釋名》的詞彙分類與訓詁體例	34
(一)《釋名》的詞彙分類	34
(二)《釋名》的訓釋體例	38
第三節  兩書訓詁方法的文化詮釋功能	40
一、《爾雅》訓詁方法的文化詮釋功能	40
二、《釋名》聲訓法的文化詮釋功能	42
第四節  小結	43
第三章 詞書的文化本質	44
第一節 語言與文化的共生關係	44
一、文化的意義與本質	44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46
三、詞彙與社會文化	47
第二節 詞書具備的文化本質	49
一、中國語言研究的文化詮釋本質	49
二、詞書本身的文化詮釋本質	50
第三節  小結	51
第四章 《爾雅》與《釋名》詞彙分類之社會觀	52
第一節 兩書之詞彙分類比較	52
一、兩書篇目比較	52
二、以詞彙本身進行比較	55
第二節 兩書相同及相近釋義詞條匯總	72
一、兩書釋義相同詞條匯總	72
二、《釋名》自《爾雅》延伸之詞條	76
1.於釋義內容上有所添增	82
2.釋義不同但是概念相同	82
第三節 兩書詞彙分類的社會觀	83
一、社會共識思維的高度發展──基本詞彙的劃分	83
二、自然科學與地理知識系統的完備	83
三、以城市為中心的社會生活	84
四、倫理制度與醫學理論的體系	85
五、中國禮教的文化主流	86
第四節 小結	87
第五章 《爾雅》與《釋名》的基本詞彙與社會演進	88
第一節 以《爾雅》基本詞彙對《釋名》進行考察	88
一、兩書在收錄基本詞彙篇章的所有相同及相近詞條比對	88
(一) 基本型態	88
(二) 釋詞轉變為被釋詞	93
(三) 被釋詞轉變為釋詞	96
二、以《爾雅》的基本詞彙考察《釋名》其它各篇	98
(一) 基本型態	99
(二) 釋詞轉變為被釋詞	114
(三) 被釋詞轉變為釋詞	117
第二節 兩書的基本詞彙與社會演進	136
一、劃分基本詞彙與一般詞彙	136
二、全民語與區域社會的反映	138
三、近義詞與比較研究法的概念	139
四、基本詞彙的增加與社會演進	142
第三節 小結	144

下篇 《爾雅》與《釋名》的社會文化系統	145
第一章 自然天地範疇的文化詮釋	145
第一節 由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	145
一、兩書在「自然天地」範疇的篇章分類	145
二、兩書在「自然天地」範疇的所有相關詞條匯總	147
(一) 兩書在詞條釋詞上有相同相近者	147
(二)《釋名》對兩書相應篇章收錄相同詞彙有增添解說者	150
(三)《釋名》在非相應篇章對《爾雅》在此範疇內所收相同詞彙延伸引用者	152
三、《釋名》在「自然天地」中增加的詞條匯總	154
四、由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趨勢	158
第二節 由採集漁獵而農業的生活型態	158
一、《爾雅》記錄採集漁獵活動的動植物分類	159
(一)《爾雅》中可食用的植物匯總	159
(二)《爾雅》反映了先民以捕食活動進行動物分類	161
二、《爾雅》紀錄了「五彩繽紛」的自然界	163
三、農業社會的土地觀	168
第三節 天文科學與地理知識系統的發達	170
一、天文科學的高度發展	170
(一)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170
(二) 二十八星宿	171
二、地理知識系統的發達	173
(一) 俯視地理以制度量	173
(二) 山嶽地理與水澤地理	174
1.中國人的山嶽地理觀	174
2.中國人的水澤地理觀	176
第四節 農業社會的自然秩序	177
一、觀天則而知人事	177
二、農業社會的時序	180
三、氣象與天地秩序	182
第五節 地理空間的人文秩序──州國與城邦	184
一、邦城體系的成熟	185
二、地理區域的劃分	188
第六節 小結	190
第二章 食衣住行範疇的文化詮釋	192
第一節 遠古至漢代的民生基本需求詞彙記錄	192
一、《爾雅》與《釋名》在「食衣住行」範疇的篇章分類	192
二、《爾雅‧釋器》的類聚群分	193
三、《爾雅》與《釋名》在「食衣住行」範疇的所有相關詞條匯總	197
(一)《爾雅》與《釋名》在詞條釋詞上有相同相近者	197
(二)《釋名》各篇對《爾雅》相應篇章收錄詞彙有增加者	198
(三)《釋名》其它篇章對《爾雅》在「食衣住行」範疇收詞彙延伸引用者	199
四、《釋名》在「食衣住行」中增加的詞條匯總	202
五、遠古至漢代的民生基本需求詞彙記錄	210
第二節 先秦至漢代的飲食文化	211
一、漁獵農耕用具齊全	212
二、成套的炊具與食器	213
三、食物加工與調味	214
(一) 多元的食物加工技術	214
(二) 發酵方法的運用	214
1.飴糖與醬醋	214
2.酒的釀造	215
(三) 以儲藏的思維調味	216
四、食物的種類與品嘗	216
(一) 穀類食物	216
(二) 肉類食物	217
(三) 上古先民的食相考察	218
第三節 先秦至漢代的衣飾文化	219
一、繽紛的織造工藝	219
(一) 繽紛的色彩	219
(二) 織造器具與技術	220
(三) 種類繁多的布帛	221
二、款式齊全的服裝	222
(一) 樣式繁複的衣服	223
1.上身部位	225
2.下身部位	225
3.足部	226
(二) 日常活動衣服總匯	226
(三) 貴族衣著與禮服	227
三、冠冕與首飾	228
(一) 冠冕與巾帽	228
(二) 華麗的首飾與妝容	230
1.髮式	230
2.梳理工具與飾品	230
3.妝容用品	231
四、依禮而行的服飾規範	232
第四節 先秦至漢代的居住文化	233
一、宮室建築形態	234
(一) 從基本建築到大型城市	234
(二) 進步的建築技術	235
二、建築空間的運用	237
(一) 專門用途的空間	237
(二) 空間區隔的概念	238
(三) 獨立的倉儲空間	240
三、室內環境的居家布置	241
(一) 牀席之用	241
(二) 帳幕與空間區隔概念	242
四、實用與美感並進的居住生活	243
第五節 先秦至漢代的交通文化	245
一、九達道路與城市繁榮	245
二、偏重於車輿的交通發展	247
(一) 款式齊全的車輿	247
(二) 繁複的車體結構與造車工業	249
1.運轉部分	249
2.乘載部分	250
3.驅動部分	251
三、水運網絡與舟船發展	253
(一) 推進動力的發展	253
(二) 造船技術與戰船	254
四、水路交通網絡形成與車船經濟	255
第六節 小結	256
一、符合農時的飲食文化	256
二、偏重社會功能的衣飾文化	257
三、實用與美感兼具的居住文化	257
四、與城市相依的交通文化	258
第三章 生理人倫範疇的文化詮釋	259
第一節 由血脈同源到人生百態	259
一、兩書在「生理人倫」範疇的篇章分類	259
二、兩書在「生理人倫」範疇中七篇章的相關詞條匯總	260
(一) 兩書在詞條釋詞上有相同者	260
(二) 兩書在收錄詞彙有延伸者	260
三、《爾雅》其他篇章詞條的連繫互釋	262
(一)〈釋形體〉與《爾雅‧釋親》之外篇章詞彙相同者	262
(二)〈釋姿容〉與《爾雅‧釋親》之外篇章詞彙相同者	263
(三)〈釋疾病〉與《爾雅‧釋親》之外篇章詞彙相同者	265
(四)〈釋親屬〉與《爾雅‧釋親》之外篇章詞彙相同者	265
(五)〈釋長幼〉與《爾雅‧釋親》之外篇章詞彙相同者	265
(六)〈釋喪制〉與《爾雅‧釋親》之外篇章詞彙相同者	266
四、《釋名》在「生理人倫」中增加的詞條匯總	269
五、由血脈同源到人生百態的趨勢	275
第二節 人身結構與醫學常識	275
一、分類清楚的人身結構	276
(一) 兩書記錄的身體結構	276
(二) 人體為天地之心	277
(三) 五官構造	280
(四) 各司其職的五臟六腑	281
二、身體病痛與醫學常識	282
(一) 兩書所記錄的疾病詞彙	283
(二) 常民醫學的疾病觀	284
(三) 專業的醫學分科	285
(四) 貫通於身的氣	287
第三節 舉止得宜的禮儀文化	289
一、兩書所記錄的人體姿態	290
二、合於事宜的人體姿容	291
三、禮法約束下的一言一行	292
四、如實的姿態形貌	294
第四節 親屬長幼與家族倫理	295
一、長幼有序──人生歷程的總回顧	296
二、血濃於水的宗族觀念	299
(一) 兩書所記錄的親屬詞彙	300
(二) 親屬與宗族社會的關係	301
(三) 從血濃於水到宗族文化	302
(四) 由兩個宗族聯結的婚姻關係	307
(五) 對失親之人的社會關懷	309
三、送行者──生命的終點站	310
(一) 各種死亡之異稱	310
(二) 事死如生的喪葬禮儀	312
(三) 等級分明的喪服制度	314
第五節 小結	317
第四章 禮樂教化範疇的文化詮釋	319
第一節 遠古至漢代的禮樂教化詞彙記錄	319
一、《爾雅》與《釋名》在「禮樂教化」範疇的篇章分類	319
二、兩書在「禮樂教化」範疇的所有相關詞條匯總	319
三、《釋名》在「禮樂教化」範疇中的突出價值	322
第二節 抒情與禮制的樂章	323
一、八音樂器俱全	323
(一) 金屬樂器	324
(二) 石製樂器	325
(三) 絲弦樂器	325
(四) 竹類樂器	326
(五) 匏類樂器	327
(六) 土類樂器	328
(七) 皮革樂器	328
(八) 木類樂器	329
(九) 樂器擺設之架子	330
二、優美的人籟之音	330
三、從抒情到禮樂	331
第三節 漢字載體與教化經典	332
一、漢字的記錄與傳遞	332
(一) 文房四寶整套俱全	333
1.書寫工具	333
2.文字基本載體	333
(二) 官用文書與印章	335
1.政府文書的載體	335
2.識別身分的印章	336
(三) 訊息記錄與傳遞的動作	337
二、儒家學術與經典教化	339
(一) 儒家典籍與教化	339
(二) 讖緯神學的發展	342
(三) 清議風潮與評論文體	343
(四) 律法命令的規範	344
三、儒學經典化的教化意義	345
第四節 弧矢之利威天下	346
一、先秦至漢代的兵器總匯	347
(一) 弓箭	347
(二) 刀	348
(三) 戈戟	349
(四) 矛	349
(五) 其他武器	350
(六) 護具	350
二、號令與旗幟	351
(一) 調度指揮的號命	351
(二) 宣告主權的旗幟	351
三、兵備與教化	353
第五節 小結	355
第五章 結論	357
第一節 本文研究之成果	357
一、《釋名》樹立了《爾雅》在詞彙學研究上的典範作用	357
(一)《釋名》延續《爾雅》的類聚群分	357
(二)《釋名》提供了連繫《爾雅》語言文化的通道	358
(三)《釋名》對《爾雅》詞彙體系的擴大發展	359
二、兩書基本詞彙提示了先秦至漢代整體社會的演進輪廓	360
三、兩書展現了先秦至漢代的自然天地觀點	361
四、兩書概括了先秦至漢代的民生基本需求	362
(一) 符合農時的飲食文化	362
(二) 偏重社會功能的衣飾文化	363
(三) 實用與美感兼具的居住文化	364
(四) 與城市相依的交通文化	364
五、兩書解釋了先秦至漢代的人身姿態	366
六、兩書反映了先秦至漢代的禮樂教化	366
七、兩書共構成完整的有機社會	368
第二節 本文研究之限制與未來延伸方向	369
一、本文研究之限制	369
二、未來延伸方向	369
參考書目	370
一、《爾雅》專書	370
二、《釋名》專書	370
三、語言學與小學類	371
四、文化學	371
五、其他書籍	372
(一) 經	372
(二) 史	372
(三) 子	372
(四) 集	373
六、學位論文	373
七、單篇論文	374
(一) 《爾雅》相關研究單篇論文	374
(二) 《釋名》相關研究單篇論文	376 

圖表目錄
圖一:東漢時期的行政體制組織圖	187
圖二:官服禮服示意圖	363
圖三:運轉構件與乘載構件示意圖	365
圖四:弓箭構造示意圖	367
表一:《釋名》中各篇章的「傳」字解釋	2
表二:《爾雅》與《釋名》範疇分類	4
表三:《爾雅》詞彙分類	26
表四:《釋名》詞彙分類	34
表五:《釋名》訓釋形態	38
表六:《爾雅》與《釋名》詞條分類統計	53
表七:《爾雅》與《釋名》在相同義類篇章詞條數量統計	54
表八:《爾雅》與《釋名》所有詞彙比對	55
表九:兩書詞彙重複狀況	69
表十:《爾雅》與《釋名》釋義相同詞條匯總	72
表十一:《釋名》自《爾雅》延伸之詞條匯總	76
表十二:兩書基本詞彙的基本型態	88
表十三:兩書基本詞彙的基本型態統計簡表	93
表十四:兩書基本詞彙的「釋詞轉變為被釋詞」模式.	93
表十五:兩書基本詞彙的「釋詞轉變為被釋詞」統計簡表	95
表十六:兩書基本詞彙的「被釋詞轉變為釋詞」模式	96
表十七:兩書基本詞彙的「被釋詞轉變為釋詞」統計簡表	98
表十八:《爾雅》基本詞彙與《釋名》各篇章連繫的基本型態	99
表十九:《爾雅》基本詞彙與《釋名》各篇章連繫的「釋詞轉變為被釋詞」模式	114
表二十:《爾雅》基本詞彙與《釋名》各篇章連繫的「被釋詞轉變為釋詞」模式	117
表二十一:《爾雅》基本詞彙與《釋名》各篇章連繫統計簡表	136
表二十二:《釋名‧釋言語》收錄詞彙與各範疇連繫統計表	137
表二十三:《爾雅》基本詞彙與《釋名》各篇章連繫統計表	143
表二十四:兩書在自然天地範疇篇章詞條統計	145
表二十五:兩書在「自然天地」範疇詞條釋詞相同相近者	147
表二十六:《釋名》對兩書相應篇章收錄相同詞彙有增添解說者	150
表二十七:《釋名》在非相應篇章對《爾雅》相同詞彙延伸引用者	152
表二十八:兩書在自然天地範疇相關詞條統計簡表	154
表二十九:《釋名》在自然天地範疇中增加的詞條匯總	154
表三十:《釋名》在自然天地範疇中增加的詞條統計簡表	157
表三十一:上古先民的生活型態與社會特徵	158
表三十二:〈釋草〉所收野菜、草藥及五穀雜糧	159
表三十三:《爾雅》顏色詞彙匯總	163
表三十四:五行對應簡表	167
表三十五:星宿簡表	172
表三十六:天論歸納表	179
表三十七:《爾雅》與《釋名》四季觀	180
表三十八:《爾雅》、《釋名》與《史記‧歷書》紀年比較表	182
表三十九:《釋名‧釋州國》增加詞彙表	184
表四十:東漢末年行政區域分布表	188
表四十一:兩書在食衣住行範疇篇章詞條統計	192
表四十二:兩書在食衣住行範疇篇章詞條分布表	193
表四十三:《爾雅‧釋器》的詞彙分類	193
表四十四:《爾雅‧釋器》的詞彙分類統計表	197
表四十五:兩書在食衣住行範疇詞條釋詞相同相近者	197
表四十六:《釋名》在食衣住行範疇對兩書相應篇章相同詞彙有增加解說者	198
表四十七:《釋名》其它篇章對《爾雅》在食衣住行範疇收詞彙延伸引用者	199
表四十八:兩書在食衣住行範疇相關詞條統計簡表	201
表四十九:《釋名》在食衣住行範疇中增加詞條匯總	202
表五十:《釋名》在食衣住行範疇中增加詞條統計	209
表五十一:〈釋用器〉、〈釋飲食〉的詞彙分類	211
表五十二:《爾雅‧釋器》的衣著記錄	223
表五十三:《釋名‧釋衣服》上下身部位詞彙簡表	225
表五十四:《釋名‧釋首飾》詞彙分類	228
表五十五:兩書居住相關詞彙分類	233
表五十六:兩書道路相關詞彙	245
表五十七:兩書在生理人倫範疇篇章詞條統計	259
表五十八:兩書在生理人倫範疇詞條相同者	260
表五十九:兩書在生理人倫範疇詞條有延伸者	260
表六十:〈釋形體〉與《爾雅‧釋親》之外篇章詞彙相同者	262
表六十一:〈釋姿容〉與《爾雅‧釋親》之外篇章詞彙相同者	263
表六十二:〈釋疾病〉與《爾雅‧釋親》之外篇章詞彙相同者	265
表六十三:〈釋親屬〉與《爾雅‧釋親》之外篇章詞彙相同者	265
表六十四:〈釋長幼〉與《爾雅‧釋親》之外篇章詞彙相同者	265
表六十五:〈釋喪制〉與《爾雅‧釋親》之外篇章詞彙相同者	266
表六十六:《釋名》在生理人倫範疇篇章與《爾雅》其他篇章連繫統計簡表	268
表六十七:《釋名》在生理人倫範疇增加的詞條匯總	269
表六十八:《釋名》在生理人倫範疇增加的詞條比例	274
表六十九:兩書記錄的身體結構詞彙分類	276
表七十:〈釋形體〉的五官分類	280
表七十一:〈釋形體〉中的五臟六腑	281
表七十二:兩書的疾病詞彙分類	283
表七十三:兩書的人體姿態詞彙分類	290
表七十四:兩書的人生歷程詞彙分類	296
表七十五:兩書的親屬詞彙分類	300
表七十六:兩書的親屬稱謂匯總	302
表七十七:《儀禮‧喪服》記載的喪服規範	315
表七十八:兩書在禮樂教化範疇篇章詞條統計	319
表七十九:兩書在禮樂教化範疇相關詞條匯總	320
表八十:兩書在禮樂教化範疇相關詞條統計簡表	322
表八十一:《釋名》在禮樂教化範疇增加詞條統計簡表	322
表八十二:《釋名‧釋書契》的詞彙分類	332
表八十三:《釋名‧釋典藝》的詞彙分類	339
表八十四:《釋名》中各篇章的「傳」字解釋	341
表八十五:經與讖緯之差異	346
表八十六:《周禮》、《釋名》與《爾雅》的旗幟比較	352
表八十七:《史記‧天官書》星占學內容比例	354
表八十八:《爾雅》與《釋名》範疇分類	358
表八十九:《爾雅》基本詞彙對《釋名》各篇「被釋詞轉變為釋詞」類型統計簡表	359
參考文獻
一、《爾雅》專書 (依時代先後)
《爾雅注疏》(晉)郭璞,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初版。
《爾雅音圖》(晉)郭璞,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初版。
《爾雅圖贊》(晉)郭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初版。
《爾雅新義》(宋)陸佃,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初版。
《爾雅鄭註》(宋)鄭樵,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初版。
《爾雅翼》(宋)羅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初版。
《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爾雅漢注》(清)臧鏞堂,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初版。
《爾雅補郭》(清)翟灝,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初版。
《爾雅直音》(清)作者不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初版。
《爾雅導讀》王世偉著,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初版。
《爾雅詁林》朱祖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初版。
《爾雅研究》管錫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爾雅校箋》周祖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初版。
《爾雅新探》林寒生,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

二、《釋名》專書 (依時代先後)
《釋名》(漢)劉熙,臺北:育民出版社,1970年初版。
《辨釋名》(吳)韋昭,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初版。
《釋名疏證》(清)畢沅,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初版。
《釋名補證》(清)成蓉鏡,臺北:新文豐,1985年初版。
《釋名疏證補》(清)王先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臺初版。
《釋名考釋》方俊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釋名研究》李維棻,臺北:大化書局,1979年初版。
《釋名釋天繹》何宗周,臺北:香草山出版社,1981年10月初版。
《音訓與劉熙釋名》方俊吉,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1月初版。
《《釋名》考論》陳建初,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釋名語言疏證》王國珍,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8月初版。
《釋名音證》徐復,南京:金陵大學文學院國學研究班出版,1936年初版。

三、語言學與小學類	(民國以後依出版先後)
《說文解字》(漢)許慎撰,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刷。
《百部叢書集成‧玉篇》(南朝)顧野王撰,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2年初版。
《廣韻》(宋)陳彭年等,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16刷。
《續修四庫全書二三四‧經部‧小學類‧正字通十二卷》(明)張自烈撰(清)廖文英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初版。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黃季剛口述,黃焯筆記編輯,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
《高明小學論叢》高明,臺北:黎明文化,1988年。
《訓詁學史略》趙振鐸,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語言學辭典》陳新雄等編,臺北:三民書局出版,1989年10月。
《古代漢語詞彙學》趙學勤,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
《中國語言學史》王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
《中國語言學史》濮之珍,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8月。
《訓詁學》楊端志著,殷煥先校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徐超,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8月初版。
《訓詁演繹 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盧國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初版。

四、文化學 (依出版先後)
《中國古代社會史》李宗侗,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9月3版。
《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許進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初版。
《中國古代服飾史》周錫保,臺北:南天書局,1989年。
《中國飲食文化》林乃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初版。
《中國古代交通》王崇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
《讖緯略論》鍾肇鵬,臺北:洪業文化出版社,1993年。
《中國古輿服論叢》孫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二版。
《黎明創建時代》馮作民,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初版。
《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沈錫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
《文化與修養》李亦園,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語言文化學》周慶華,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中國農業史》李根蟠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爾雅語言文化學》盧國屏,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12月初版。
《漢語詞彙與文化》常敬宇,臺北:文橋出版社,2000年初版。
《漢字和文化問題》周有光,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初版。
《語言與社會生活》陳原,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在語詞的密林裡》陳原,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五、其他書籍  (依經史子集分類) 
(一)經
《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二)史
《國語》(周)左丘明,台北:九司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初版。
《戰國策》(漢)劉向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臺2版。
《史記》(漢)司馬遷,臺北:宏業書局,1995年4月再版。
《漢書補注》(漢)班固,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版。
《乾隆御覽摛藻堂本二十四史‧後漢書》,瀋陽:遼海出版社,西元2000年初版。
《乾隆御覽摛藻堂本二十四史‧三國志》,瀋陽:遼海出版社,西元2000年初版。
《乾隆御覽摛藻堂本二十四史‧隋書》,瀋陽:遼海出版社,西元2000年初版。
《乾隆御覽摛藻堂本二十四史‧舊唐書》,瀋陽:遼海出版社,西元2000年初版。
《百部圖書集成‧報經堂叢書‧逸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初版。
《中國上古史綱》張蔭麟,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
《中國字典史略》劉葉秋,臺北縣:源流出版社,1984年3月初版。
《中國通史(二)》陳致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2月修訂1版。
《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費正清,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第6次印行。
《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北京: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

(三)子
《新編諸子集成‧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老子道德經》,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孫子校正白文》,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晏子春秋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莊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韓非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呂氏春秋新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黃帝內經》,臺南:光田出版社,1969年初版。
《新編諸子集成‧揚子法言》,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淮南子》第七冊,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百部叢書集成‧風俗通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初版。
《西京雜記》(漢)劉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8月初版。
《萬有文庫薈要‧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1月初版。
《四部叢刊初編縮本書錄及附張‧子部‧黃帝內經》王雲五主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年。

(四)集
《文心雕龍注》(南朝齊)劉勰,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2月再版。
《楚辭集校集釋》崔復章、李大明主編,武漢:湖北出版社,2003年初版2。
《全唐詩》(清)聖祖御製,台北:宏業書局,1982年2版。

六、學位論文 (依出版先後)
《爾雅義疏指例》蔡謀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1年。
《漢代天文學與陰陽五行說之關係》王璧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釋名研究》徐芳敏,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清代爾雅學》盧國屏,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爾雅》《毛傳》異同考》丁忱,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88年。
《爾雅‧釋訓研究》李建誠,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爾雅與毛傳之研究與比較》盧國屏,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爾雅》〈釋詁〉、〈釋言〉、〈釋訓〉同訓詞研究》詹文君,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漢代詞書與社會文化──由《爾雅》、《方言》與《釋名》觀察》陳芬琪,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兩晉南北朝《爾雅》著述佚籍輯考》王書輝,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郝疏《爾雅》〈釋詁〉、〈釋言〉、〈釋訓〉假音、假借字檢證》林義益,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說文解字》人類與自然部首之文化詮釋》薛榕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釋名語言文化研究》黃立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西周禮治文化探討》王瑞傑,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漢代家庭研究──以家庭結構、繼承、婚姻、教育為探討》陳明儀,嘉義大學史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七、單篇論文 (依出版先後)
(一)《爾雅》相關研究單篇論文
〈群雅說〉孫人和,《國學叢編》1931年第1期。
〈《爾雅》與六經的關係〉吳繼輝,《文學研究》1939年第1期。
〈《方言》與《爾雅》的關係〉濮之珍,《學術月刊》1957年12月號。
〈《爾雅》釋詞撮例〉李法白,《鄭州大學學報》1963年第4期。
〈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葛萃華,《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年。
〈世界最早的百科全書──《爾雅》〉方衍,《學習與探索》1979年第4期。
〈三十年來春秋戰國鐵器發現述略〉雷從雲,《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0年2期。
〈讀我國的第一部訓詁書《爾雅》〉沈鎮高,《松遼學刊》1984年第4期。
〈揚雄《方言》是對《爾雅》的發展〉趙振鋒,《社會科學研究》1979年第4期。
〈我國的第一部詞典──《爾雅》〉左民安,《語文學習》1980年第10期。
〈《爾雅》研究的回顧和前瞻〉張清常,《語文研究》1984年第1期。
〈《爾雅》的時代與性質〉何九盈,《語言研究》1984年第2期。
〈郭璞《爾雅》簡論〉趙振鋒,《語言研究》1985年第1期。
〈《爾雅》郭璞述略〉黃敏,《辭書研究》1985年第4期。
〈《爾雅》釋義方法淺析〉李開,《揚州師範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
〈《爾雅》與雅書〉傅鑒明,《成都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爾雅》義訓法淺探〉鄒酆,《辭書研究》1986年第5期。
〈論合訓〉徐朝華,中國訓詁學會1987年會論文。
〈《爾雅》與百科全書〉蔡聲鏞,《辭書研究》1981年第1期。
〈爾雅研究評述〉董恩林,《湖北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爾雅》親宮器樂天地丘山水釋例〉趙伯義,《辭書研究》1987年第2期。
〈《爾雅》的詞義辨析〉張覺,《辭書研究》1987年第5期。
〈論《爾雅》在訓詁方面的價值〉張川林,《湖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爾雅‧釋詁》的訓釋方法〉李志高,《楊州師專學報》1989年第1期。
〈《爾雅‧釋親》說略〉王安節、周殿龍,《山西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
〈爾雅研究的前瞻與回顧〉宛志文,《辭書研究》1989年第4期。
〈論《爾雅》的釋義特色〉宛志文,中國訓詁學會1991年年會論文。
〈《爾雅》《方言》簡析〉殷孟倫,《山東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論《爾雅》的詞典屬性〉宛志文,《辭書研究》1991年第3期。
〈論《爾雅》的經典性質〉張林川,《江漢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從《爾雅》看周秦文化〉郭蘭蘭,《鄭州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爾雅》《說文》之異同〉顧竹侯,《文藝會刊》1992年第6期。
〈「爾雅」版本考略〉王世偉,《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1994年12月 第2期。
〈《爾雅》及其系統字書考〉王英,《山西圖書館學報》1995年第1期。
〈《爾雅》之作者及其成書年代》周祖謨,《問學集》下冊,中華書局1996年。
〈《毛傳》與〈爾雅‧釋訓〉〉胡繼明,《古籍整理學刊》1996年第3期。
〈「爾雅」「林、烝,君也」辨疑〉郭鵬飛,《嶺南學院中文系系刊》1996年第3期。
〈《爾雅》分卷與分類的再認識──《爾雅》的文化學研究之一〉許嘉璐,《中國語文》1996年第5期。
〈王國維「爾雅草木蟲魚鳥獸名釋例」研究〉孔維寧,《黎明學報》1996年11月第10期。
〈論「爾雅」產生的時代背景〉胡錦賢,《孔孟月刊》第5期,1997年1月。
〈論「爾雅」篇目編次的名義〉胡錦賢,《孔孟月刊》第6期,1997年2月。
〈試釋黃侃論辭書訓詁語文義訓詁的區別──兼談《爾雅郝疏》箋識的訓詁學價值〉王慶元,《武漢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爾雅》中〈釋詁〉、〈釋言〉的解詞法簡論〉王有,《內蒙古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爾雅》訓詁術語淺探〉林寒生,《廈門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從爾雅看古漢與詞彙研究〉殷孟倫,《爾雅詁林敘錄》,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爾雅‧釋詁》中詞義內部語義聯繫現象探微〉多洛肯,《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爾雅‧釋詁》合疏詞義關係之考察〉左林霞,《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爾雅‧釋親》札記──論“姐、哥”詞義的演變〉張清常,《語言文字學》1998年第5期。
〈論《爾雅》的歷史侷限性〉趙伯義,《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陳鴻森〈郝氏「爾雅義疏」商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9年3月第1期。
〈由字異訓異義同例看「爾雅」與「毛傳」之關係〉盧國屏,《淡江大學中文學報》1999年6月第5期。
〈論《爾雅》方言詞的詞匯特點〉華學誠,《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4期。
〈從「爾雅」到「爾雅詁林」〉郭濤,《中國文化月刊》2000年10月第247期。
〈「方言」引「爾雅」考〉黃文傑,《中國語文通訊》2000年12月第56期。
〈《爾雅》漢注的學術價值〉林寒生,《廈門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爾雅‧釋詁》中非同義訓釋無共同義素現象發微〉多洛肯,《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論《方言》對《爾雅》古今語的記述〉陸華,《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3期。
〈《爾雅》對漢語詞匯研究的貢獻〉林寒生,《廈門大學語言學論文集》2002年。
〈《段注》與《釋名》〉毛毓松,《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2期。
〈《爾雅》與漢語語源學的研究方法〉方懷海,《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爾雅》與漢族古代文化〉林寒生,福建語言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2002年12月。
〈《爾雅》重出條目淺析〉林麗,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漢語史研究期刊》2002年第5輯。
〈《爾雅》動物專名的原始特徵〉王建莉,《漢學文化》,2003年第2期。
〈《爾雅》時期漢語顏色詞匯的特徵〉潘峰,《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3月第10卷第2期。
〈「爾雅」注釋文獻的衍生方式及特點〉楊薇,《孔孟月刊》2004年12月第4期。

(二)《釋名》相關研究單篇論文  
〈劉熙和他的《釋名》〉趙德宣,《中國語文》1956年第11期。
〈釋名考〉胡楚生,《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964年第8期。
〈釋名複聲母研究〉竺家寧,《中國學術年刊》1979年6月第3期。
〈說文與釋名聲訓比較研究〉林尹,《木鐸》1980年11月第9期。
〈《釋名》聲訓所反映的古聲母現象〉張清常,《訓詁研究》1981年第1期。
〈釋名新略例〉楊述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科學出版社,1983年。
〈《釋名》的聲訓及其訓詁價值〉崔棠華,《遼寧大學學報》1985年第6期。
〈劉熙《釋名》在中國語言學史上的地位〉趙振鋒,《語文園地》1985年第12期。
〈《釋名》聲訓與漢代音系〉祝敏徹,《湖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釋名》聲訓所反映的古音現象〉李茂康,《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釋名》語言學價值新論〉盧烈紅,《武漢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釋名》聲訓的文化意涵〉盧烈紅,《中州學刊》1991年第5期。
〈從《釋名》看劉熙在詞源學上的成就與局限〉張希峰,《古籍研究整理學刊》1992年第6期。
〈從《釋名》看漢人的思維特徵即其文化背景〉劉興均,《文教科學》1993年第4期。
〈劉熙《釋名》中的東漢方言〉李恕豪,《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釋名》聲訓的詮釋方法和釋訓條例〉劉興均,《煙台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
〈書劉熙釋名後〉周祖謨,《問學集》,中華書局,1996年。
〈對《釋名》的重新認識與評價〉劉興均,《南都學壇》1996年第1期。
〈《說文》與《釋名》聲訓之比較研究〉黃宇鴻,《武漢教育學院學報》 1996年第2期。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從聲訓系聯中看《釋名》在名物探源上的創見〉劉興均,《四川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釋論《釋名》中可取的聲訓〉李茂康,《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6期。
〈《釋名》訓釋條例略說〉吳新丑,《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論《釋名》含聲訓字複音詞〉陳煥良、王君霞,《中山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釋論《釋名》中不合理的聲訓〉李茂康,《廣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10期。
〈《釋名》的聲訓與推源〉郝士宏,《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釋名研究述略〉李振興,《中華學苑》1999年8月第53期。
〈《釋名》中構成聲訓二詞間的意義聯繫〉李茂康,《古集整理研究學刊》1999年第4期。
〈中國古代喪葬儀禮結構之分析〉崔昌源,《古師大學報》1999年6月第二十八卷第3期。
〈淺論《釋名》的語源學價值〉侯麗英,《松遼學刊》2000年第1期。
〈試論《釋名》中同義詞的收錄和說解〉芮東莉,《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試論《釋名》的語源學價值〉王衛鋒,《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1期。
〈中國古代詞源學的建立與劉熙《釋名》的地位和影響〉鄭文彬,《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說文》、《釋名》中所反映的漢代方言現象〉江敏華,《臺大中文學報》2002年6月第16期。
〈建國以來對《釋名》的研究〉趙奇棟,《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1期。
〈論《釋名》的方言研究〉華學誠,《揚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