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9201601250800
DOI 10.6846/TKU.2016.00037
論文名稱(中文) 台灣戰略欺敵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aiwan Strategic Decep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姜力傑
研究生(英文) Li-Chieh Chiang
學號 60333020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17
論文頁數 12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沈明室
委員 - 翁明賢
委員 - 謝奕旭
關鍵字(中) 詭道
欺敵
戰略欺敵
戰略欺騙
欺敵的藝術
關鍵字(英) Deception
Strategic Deception
Machination
Trickery
Art of decep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為台灣戰略欺敵研究,以三個歷史案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國光計畫、核武相關計畫,以及第三次臺海危機。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於台灣1949年以後之重大戰略活動,並以欺敵取向分析,配合相關時期(1954-2004年)的國內學術期刊以及國外相關理論文獻作為分析依據,關於理論部分則以D.C. Daniel 和 K.L. Herbig 所著《軍事戰略欺敵作戰》一書中所集結之文章與統合之欺敵理論為主要依據。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歷史研途徑在本文中的重要性,以及相關文獻對於欺敵的研究取向和台灣與戰略欺敵間之研究所帶來的限制與範圍。

第二章簡述欺敵的沿革後帶出理論發展的脈絡,並以歷史典範來指出欺敵的幾個固定特性,最後以現代學者所提出之理論來解釋欺敵的目的特性,以及手段來做為後面章節的依歸。

第三章分別以國光計畫、核武相關計畫、第三次臺海危機,作為案例,並以前章所提之理論配合該例當時之相關期刊文獻以分析其中之戰略欺敵。

第四章將前面兩章與三例統整並對我國所面臨的國際現況變化,分析大戰略中的戰略欺敵以及相關的因應之道。

第五章為結論,為總結國內期刊,並以「欺敵作戰工作小組」之理論為分析依據,將所得統理出一戰略欺敵之精要,其後在以中共學者觀點省思反視,並以我國立場做為應對觀點,最後推敲歸納出四點建議為我國加強之處,分別為:「思想面、計畫面、施行面、反制面」。
英文摘要
The thesis discusses Taiwan strategic deception. The thesis contains three types of historical case, including National Glory Project, Hsinchu Project and the Third Taiwan Strait Crisis. The research objective uses “deception orientation” to analyses major strategic activities after 1949 on Taiwan.
Chapter1: Introduction, which includes research motives, research objectives,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approach, field of research, research limitations,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sis.
Chapter2: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paragons of strategic deception with inspecting history of strategic deception, and uses historical examples to point out the features of strategic deception. Finally, the chapter explains wh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egic deception come out by modern scholars’ theories.
Chapter3: The chapter study “National Glory Project,” “ Hsinchu Project” and “the Third Taiwan Strait Crisis” as the case study; which analyses by the strategic deception theories, mentioned on the last chapter. Moreover, the chapter inspects relative literature at the time of three cases happening for analyzing strategic deception inside them.
Chapter4: The chapter integrates theories on Chapter 2, three cases on Chapter 3 and rec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o analyses strategic deception in the Great Strategy, and to find the way for responding.
Chapter5: Conclusion, which includes research review, research findings and future perspective. In the end, the chapter suggests the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national strategic deception with principles of” thought,” “planning,” “applying” and “capability of preven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檢閱	6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5
第五節 概念架構與分析架構	17

第二章 理論與運用	19
第一節	欺敵之沿革	19
第二節	欺敵之理論	23
第三節	運用實例	34
第四節 小結	43

第三章 台灣欺敵運用實例	44
第一節	國光計畫	44
第二節 核武計畫	57
第三節 台海飛彈危機	69
第四節 小結	78

第四章 台灣實施戰略欺敵的思考	80
第一節	欺敵主體與欺敵方向的作為	80
第二節	形成背景	87
第三節	挑戰與困境	96
第四節 小結	108

第五章 結論	110
第一節	回顧與檢討	110
第二節	研究心得	114
第三節	建議與展望	116

參考資料	119
參考文獻
壹、中文資料
一、書籍 
《怎樣防奸肅諜》。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 年。 
《國軍軍語辭典(九十二年修訂本)》。台北,國防部頒印,2004 年。 
2001 年。 
Arthur S. Hulnick。《情報與國土安全》。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 年。 
Ashton B. Carter 與William J. Perry 著,許綬南譯。《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台北:麥田,2000 年。 
Baron De Jomini 著,鈕先鍾譯。《戰爭藝術》。台北:軍事譯粹,1954 年。 
B‧沃隆佐夫著,姜漢章、李芳華、張錫嶺譯。《蔣介石評傳》。台北:巴比倫, 1992 年。 
Carl von Clausewitz 著,鈕先鍾譯。《戰爭論精華》。台北:麥田,1986 年。 
David A. Charters & Maurice A.J. Tugwell 著,謝永湉譯。《東西方欺敵作戰之研究》。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93 年。 
David C. Gompert、Michael Mandelbaum、Ricchard L. Garwwin、John H. Barton 著, 鈕先鍾譯。《核子武器與世界政治─未來的選擇》。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 年。 
Ephraim Kam 著,黃文啓譯。《奇襲:受害者的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2009 年。 
Joseph R. Cerami and James F. Holcomb, Jr.編,高一中譯。《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年。 
Nuclear Weapon 著鈕先鍾譯。《核子兵器與外交政策》。台北:軍事譯粹社,1958 年。 
Paul M. A. Linebarger 著,陳恩成譯。《心理作戰要略》。台北:正中書局,1952 年。 
Stephen J. Cimbala 著,楊紫函譯。《軍事說服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年。 
Xenophon 著,吳永泉譯。《回憶蘇格拉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年。 
于宗先、王金利著。《台灣經濟的浴火重生》。台北:聯經,2010 年。 
亓樂義。《捍衛行動:1996 台海飛彈危機風雲錄》。台北:黎明文化,2006 年。 
尹慶耀。《中共的統戰外交》。台北:幼獅文化,1984 年。 
王丰。《刺殺蔣介石─美國與蔣政權鬥爭史》。台北:時報文化,2015 年。 
王文勇主編。《軍事轉型》。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 年。 
王玉麒。《明德專案─德國軍事顧問在台工作史實》。台北:莊威,2000 年。 
王弼注。《老子》。台北:金楓,1986 年。 
王夢鷗編。《禮記選注》。台北:正中,1968 年。 
司馬遷,劉仲平註譯。《司馬法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共對台工作研析與文件彙編》。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94 年。 
安德烈‧平可夫。《世紀之交的臺海危機:中日美大對決》。台北:全球防衛雜誌,
120 
2001 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2 年。 
吳安家。《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永業,1996 年。 
呂不韋,莊適選注。《呂氏春秋》。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 年。 
李大平。《中共不想說的歷史》。台北:哈耶,2007 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華世,1979 年。 
汪祖華。《政治戰的戰略戰術》。台北:大眾時代,1982 年。 
沈傑、萬彤。《孫子兵法:世界第一兵書》。台北:典藏閣,2002 年。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 年。 
林中斌主編。《廟算台海─新世紀海峽戰略態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 
林孝庭。《台海 冷戰 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9-1988》。台北:聯經出版社,2015 年。 
林桶法。《1949 大撤退》。台北:聯經,2009 年。 
林碧炤。《全球化與當代中國》。台北:工作坊寫真,2005 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圖書,2006 年。 
姚志剛等人著。《法國第五共和的憲政運作》。台北:業強,1994 年。 
威廉森‧穆瑞著,黃文啟譯。《戰爭、戰略與軍事效能》。台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4 年。 
孫文。《三民主義》。台北:中央文物,1985 年。 
秦孝儀。《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八)》。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年。 
秦孝儀。《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二十八卷》。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年。 
馬金生。《軍事欺騙》。濟南:濟南陸軍學校,1992 年。 
高金虎、張佳瑜等著。《戰略欺騙》。北京:金城,2015 年。 
張隆溪。《張隆溪文集第二卷》。台北:秀威,2013 年。 
張殿清。《間諜與反間諜》。台北:時英,2001 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篇)》。台北:中華書局,1961 年。 
許如亨。《解構另類戰爭:心理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麥田,2000 年。 
郭添漢。《熱線: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台北:新銳文創,2013 年。 
陳先義、李懷、吳輔佐著。《台海戰事大寫真》。南昌:百花洲文藝,1997 年。 
陳建民。《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台北:秀威,2007 年。 
彭大年編。《塵封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口述歷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2005 年。 
提姆‧韋納著,杜默譯。《CIA:罪與罰的六十年》。台北:時報文化,2008 年。 
賀立維。《核彈MIT:一個尚未結束的故事》。台北:我們,2015 年。 
鈕先鍾。《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文化,1985 年。 
鈕先鍾。《戰略思想與歷史教訓》。台北:軍事譯粹社,1979 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1998 年。 
鈕先鍾。《戰略家》。台北:麥田,2000 年。 
黃文斐。《維柯《新科學》之中古性》。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00 年。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二)》。香港:三聯書店,2014 年。 
121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三)》。香港:三聯書店,2014 年。 
劉鋒。《戰爭的哲學藝術》。台北:華志文化,2012 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2011 年。 
蔣中正簽。《戰爭原則釋義》。台北:國防部,1959 年。 
蔣百里。《國防論—「戰」與「不戰」的經典論述》。香港:中和,2012 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 年。 
鄭必堅。《中國發展大戰略:論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台北:天下遠見, 2014 年。 
鄭保國。《美國霸權探析》。台北:秀威,2009 年。 
蕭銘慶。《情報學之間諜研究》,(台北:五南圖書,2014),頁133。 
鍾芒主編。《孟子》。香港:中華書局,2012 年。 
二、期刊論文 

王光林。〈欺敵作戰之研究〉,《黃埔月刊》。138 期,1963 年。 
王高成。〈中國大陸崛起與台灣因應之道〉,《變遷中的亞太戰略情勢》。新北市: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12 年。 
伍祖德。〈從波灣戰爭探討欺敵作戰〉,《國防雜誌》。6 卷11 期,1991 年。 
江昱蓁。〈行動戰略概念架構整合之再研究:從荀子思想的嘗試〉,《論中國夢》。新北市:淡江大學,2015 年。 
何振起。〈韓信的欺敵作戰〉,《陸軍學術月刊》。6 卷61 期,1970 年。 
李選樑。〈通信謀略與欺敵作戰之研究〉,《精勤月刊》。128 期,1966 年。 
周睿穎。〈現階段中共對臺統戰策略與影響之研析〉,《陸軍學術雙月刊》。第五十卷第536 期,2014 年。 
孟繁綸。〈欺敵作戰之研究〉,《陸軍學術月刊》。6 卷58 期,1970 年。 
邵台夫。〈欺敵作戰之研究〉,《國防雜誌》。10 卷9 期,1995 年。 
施正權。〈世界秩序典範變遷中的台灣國際戰略〉,《兩岸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台北:秀威,2009 年。 
施正權。〈台灣國際戰略的再省思〉,《論中國夢》。新北市:淡江大學,2015 年。 
祝子光。〈軍事謀略與欺敵的一般概念及重要原則〉,《黃埔月刊》。153 期,1965 年。 
馬名清。〈論軍事謀略與欺敵作戰〉,《黃埔月刊》。346 期,1981 年。 
高素蘭。〈中共對臺政策的歷史演變(1949-2000)〉,《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四期, 2000 年。 
曹開明。〈江澤民對臺政策與兩岸關係發表言論之語藝分析-1989 年至1999 年為分析範圍〉,《共黨問題研究》。第26 卷第1 期,2000 年。 
許盛隆。〈一生獻力台灣電力開發的朱書麟先生〉,《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刊》。2003 年。 
陳津華。〈欺敵作戰之研究〉,《軍事雜誌》。49 卷5 期,1981 年。 
陳津華。〈戰爭中欺敵作戰之研究〉,《三軍聯合月刊》。20 卷8 期,1982 年。 
陳偉寬。〈從高科技之發展論對未來戰爭之影響〉,《陸軍學術雙月刊》。45 卷510 期,2009 年。 
122 
陸軍聲。〈防衛作戰中的軍事謀略與欺敵作戰─戰史例證〉,《陸軍學術雙月刊》。45 卷503 期,2009 年。 
黃金生。〈美軍戰術欺敵之研究〉,《國防雜誌》。7 卷2 期,1991 年。 
楊開煌。〈中共「對臺政策」解釋與評估-決策人物取向之研究〉,《東吳大學政治學報》。第7 期,1997 年。 
楊開煌。〈卅年對台政策vs 廿年大陸政策〉,《中國政策改革開放卅年論文集》。台北:問津堂,2009 年。 
楊順利。〈從「韜光養晦」到「中國夢」:以薄富爾「行動戰略」觀點解析中共崛起過程〉,《論中國夢》。新北市:淡江大學,2015 年。 
葉逢蘇。〈論欺敵作戰〉,《國防雜誌》。13 卷5 期,1997 年。 
趙伏雲。〈蘇俄戰略欺敵措施〉,《國防譯粹月刊》。12 卷12 期,1985 年。 
歐陽國南、王陸桓。〈戰爭之『奇襲』的研究─認知與理性的觀點〉,《陸軍學術雙月刊》。47 卷518 期,2011 年。 
諸葛賢。〈欺敵與奇襲〉,《三軍聯合月刊》。10 卷7 期,1972 年。 
盧振江。〈欺敵作戰之研究〉,《三軍聯合月刊》。20 卷1 期,1982 年。 
錢高陞。〈欺敵作戰理論與戰史例證〉,《國防雜誌》。20 卷8 期,2005 年。 
戴振良。〈建構主義國家身分觀點分析中美亞太戰略競合之研究〉,《論中國夢》。新北市:淡江大學,2015 年。 
鍾肇鈞。〈淺談偽裝與欺敵作戰的要領〉,《軍事雜誌》。52 卷1 期,1983 年。 
林宗達。〈論中共「信息戰」之不對稱作戰〉,《東亞研究》,36 卷1 期,2005 年。 
三、研討會 
袁易。〈一九九五~一九九六臺海危機中共的觀點:三個分析階層的論證〉,《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中共觀點》。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5~1997 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1997 年。 
侯漢君。〈全球化架構下國家主權的測量〉,《政府再造與憲政改革系列研討會─ 全球化下的人權保障與人才共享》。臺灣法愛公德會,2006 年。 
陳明通。〈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意圖與影響〉,《反對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反對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研討會,台灣國際會館,2005 年。 
一、網路 

李向前。〈六十年代美國試圖對中國核武計畫實施打擊揭秘〉《中外書摘》,2006 年,〈http://www.zwszzz.com/qikan/bkview.asp?bkid=123289&cid=363697〉.檢索日期: 2016 年6 月1 日。 
李華強。〈決勝電磁戰場─探討美軍優劣勢(上)〉《青年日報》,2016 年2 月2 日〈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026dTHGgTRNpmRFEgxcbfbhM2auEkoxwK GbAKnE8nCQwUOvlcqiFKxOK4EO8CAjNRH83PkM1aB%2Bru%2By958GbsILQOsDk S2vtTAfOPOwq8OE%3D〉. 檢索日期:2016 年6 月1 日。 
施予。〈揭密禁衛軍─廈門31 集團軍異軍突起〉,《多維新聞網》,2015 年, 〈 http://m.dwnews.com/china/news/2015-01-12/59629345.html〉.檢索日期:2016 年6 月1
123 
日。 
張五岳,〈蔡總統談兩岸 學者:符合最大公約數〉,《宏觀僑務新聞網》,2016 年5 月25 日, 〈http://www.ocacmacroview.net/mag/macroview/article_story.jsp?ART_ID=197664〉. 檢索日期:2016 年5 月30 日。 
莊道明。〈引用文獻分析法〉,《國家教育研究院》,1995 年12 月。〈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3472/〉.檢索日期:2016 年5 月25 日。 
湖念祖。〈海洋法成為美與中共的鬥爭焦點〉,《中國時報》,1996 年。〈http://marinepolicy.nsysu.edu.tw/files/16-1152-84990.php?Lang=zh-tw〉.檢索日期: 2016 年5 月21 日。 
黃企之。〈誰將為台灣政治現今醜聞謝罪〉,《海峽評論》,1996 年。〈http://www.haixia-info.com/articles/1738.html〉.檢索日期:2016 年5 月31 日。 
黃創夏。〈十年前,台灣差點買下百架蘇愷二七〉,《商業周刊》,2002 年〈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EMagMainPage.aspx?ID=117〉.檢索日期:2016 年5 月25 日。 
羅添斌,〈響應第四軍種 中科院招募駭客級高手〉,《自由時報》,2016 年6 月6 日,〈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997536〉.檢索日期:2016 年6 月6 日。 
貳、英文資料 

一、專書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Weldes, Jutta. Laffey, Mark. Gusterson, Hugh & Duvall, Raymond ed, Cultures of Insecurity: States, Communiti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Danger . Minneapo;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9. 
Whaley, Barton. Codeword Barbaross . Cambridge: MIT Press, 1974. 
Whaley, Barton. Stratagem: Deception and surprise in war . Norwood, Ma: MIT 1969. 
Nye, Joseph S.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7th ed. New York : Pearson/Longman, 2009. 
Finnemore, Martha.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Daniel, Donald C. & Herbig, Katherine L. Strategic Military Deception. New York : Pergamon, 1982. 
Langlois, Ch. V. & Seignobos, Ch., translated by Berry, G. G.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y.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98.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New York : McGraw Hill, 1979. 
Beaufre, Ander, Barry, R. H. trans. Strategy of Action. New York : Frederick A. Praeger, 1967. 
Clausewwitz, Carl Von. On war. New Youk : Knopf, 1993. 
Buell, Hal. World War II . New York : Tess Press, 2002. 
Momigliano, A. D. Studies in Historiography. Indiana :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6. 
Swaine, Michael D. “Taiwan’s Defense Reforms and Military Modernization Program:Objectives, Achievements, and Obstacles,” in Navy Bernkopf Tucker, ed., Dangerous Strait: the U.S.-Taiwan-China Crisis . New York: Colu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Mosko, Charles C.. Williams, john Allen & Segal, David R. “ArmedForces after the Cold War,” in Charles C. Mosko, Williams, John Allen & Segal, David R. ed., The Postmodern Military: Armed Forces after the Cold War. New York: Oxford press, 2000. 
Nye Jr., Joseph S. & Owens, William A. “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199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