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8201400321000
DOI 10.6846/TKU.2014.00026
論文名稱(中文) 台灣現代女性抒情散文研究──以張秀亞、張曉風、簡媜為中心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Modern Famale Lyrical Prose --Focus On Zhang.Xiu-ya,Zhang.Xiao-fong,Jian.Zhe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林念慈
研究生(英文) Nina-Ci Lin
學號 69901030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2
論文頁數 12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雙英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林偉淑
關鍵字(中) 台灣散文
女性散文
抒情
張秀亞
張曉風
簡媜
關鍵字(英) Taiwanese prose
Female prose
Lyrica
,Zhang.Xiu-ya
Zhang .Xiao-fong,
Jian-Zhe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五0年代遷台的女性創作者,具備語言與高等學歷的優勢,開台灣現代女性散文之先河。當時的台灣,正在跨越日據所造成的語言障礙,這一批女性作家的出現,正好彌補了文壇的空白;她們以抒情的筆法,書寫生活點滴,其語言、風格亦影響後世散文甚深。
  本文選擇張秀亞、張曉風與簡媜的作品為研究對象,這三位重要的台灣女性創作者分屬不同時代,有各自的關懷與特色,卻同樣戮力於散文寫作,並重視作品中的情感與自我超越;本文試圖從其創作理念、主題、寫作技巧等層面,來探討女性散文中的抒情展現,並期初步建構出台灣女性抒情散文的發展風貌。
英文摘要
The female writers moved to Taiwan in 1950s,they had the superiority  of  language and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At that time,Taiwanese have language barrier because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They are in 1950s Taiwan's literary arena just in time,and writing little nothings of life by lyric devices.Their writing style has a great influenc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se.

This paper selects Zhang.Xiu-ya(張秀亞),Zhang .Xiao-fong(張曉風),Jian-Zhen(簡媜), those are important female writers in Taiwan as the research sample objects.They are belong to a different generation. Each of them had her style, meanwhile, they are all devoted to writing the prose.They attach importance to emotions of the prose, and realizing self-transcendence. This paper attempt to discuss lyricism of the female prose from their idea, subject, writing techniques,and I wish to primary establishing the history of female lyrical prose in Taiwa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步驟-- 3
一、	研究範圍
二、	研究步驟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7
第二章、 研究概念界說
 第一節 「抒情」概說--12
 第二節 抒情散文義界--17
第三節	中國傳統女性文學風貌-19
   一、女性的生命困境
 二、女性的寫作處境
   三、女性書寫風格與審美追求
 第四節 現代台灣女性抒情散文發展概況--24
   一、剪不斷的國「愁」家「恨」:從地理記憶、文化認同到族我追尋
   二、女遊、女生與女身:女性經驗的呈現與思索
   三、鍾情小物,大地有愛:生活散文
第三章、 北窗下的三色堇──張秀亞的美文典範
第一節	生平與創作歷程--31
一、	 回首來時路
二、	 思想背景
第二節	張秀亞的散文創作理念--36
一、	 散文觀與文學審美
二、	 詩化散文的美文典範
 第三節 張秀亞抒情散文之主題思想--41
一、	古城湖水映秋燈:懷鄉憶舊
二、	妾作菟絲已斷腸:婚姻挫傷
三、	窗外藍天花正好:歌頌自然
第四節 張秀亞抒情散文之藝術展現--47
一、	 技巧與風格
二、	 抒情模式與姿態
 第五節 小結--56
一、	 散文理論的提出與新風格的建立
二、	 散文的文體實驗
三、	 抒情美文的傳承與美學意義
第四章、 紅毯之上到閨閣以外──張曉風美文的自覺與突破
第一節 生平與創作歷程--60
一、	文心初萌:流離遷徙的童年記憶
二、	歲月如詩:以青春鋪成的紅毯
三、	主題開拓:走出閨閣及社會參與
四、	沉澱思維:生活哲思與文化思索
第二節 張曉風的散文創作理念--64
一、	散文觀
二、	創作理念
第四節	張曉風抒情散文之主題思想--69
一、	鄉繫故園,想像中國
二、	宗教情懷,自然觀照
三、	社會參與,生活思索
第五節	張曉風抒情散文之藝術展現--74
一、	散文詩學:文字和意念的運用
二、	古典新鍛:古典素材和舊題新作
第六節	小結--77
第五章、 水問,在天涯──簡媜美文的「混血抒情」
第一節	生平與創作歷程--79
一、	 童年歲月:無常陰影與自然信仰
二、	 求學生涯:孤寂敲開寫作之門
三、	 職場歷練:文字販賣機與編輯理想
四、	 家與尋根:「她」、「他」與他們的「紅嬰仔」
五、	 人生修煉:生死是一門必修課
第二節	簡媜的散文創作理念--85
一、	 散文觀
二、	 文體實驗
三、	 計畫性寫作
第三節	簡媜抒情散文之主題思想--91
一、	情愛與自我扣問
二、	自在的人間佛教
三、	鄉音與都會夢遊
四、	女性的意識探幽
第四節	簡媜抒情散文之藝術展現--101
一、	 語言文字
二、	 情感風貌
第五節	小結---108
第六章、	結論--110
參考文獻
一、	作家著作

(一)	張秀亞散文集

于德蘭編,《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台北:光啟文化事業,二○○三年九月。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
張秀亞,《三色堇》,重排新版,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
張秀亞,《牧羊女》,重排新版,台中:光啟出版社,1960年。
張秀亞,《凡妮的手冊》, 高雄:大業書店,1955年。
張秀亞,《懷念》,高雄:大業書店,1955年。
張秀亞,《湖上》,台中:光啟出版社,157年。
張秀亞,《愛琳的日記》,台北:三民書局,1958年。
張秀亞,《少女的書》,台北:婦友社,1961年。
張秀亞,《北窗下》, 台中:光啟出版社,1962年。
張秀亞,《曼陀羅》, 台中:光啟出版社,1965年。
張秀亞,《我與文學》,台北:三民書局,1966年。
張秀亞,《心寄何處》,台中:光啟出版社,1969年。
張秀亞,《書房一角》,台中:光啟出版社,1970年。
張秀亞,《水仙辭》, 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
張秀亞,《天香庭院》,台北:先知出版社,1973年。
張秀亞,《人生小景》,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8年。重排新版,台中:晨星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張秀亞,《寫作是藝術》,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
張秀亞,《詩人的小木屋》,台中:光啟出版社,1978年。
張秀亞,《湖水‧秋燈》,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
張秀亞,《石竹花的沉思》,台北:道聲出版社,1979年。
張秀亞,《白鴿‧紫丁花》, 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
張秀亞,《海棠樹下小窗前》, 台北:星島出版社,1984年。
張秀亞,《杏黃月》,台北:林白出版社,1985年。
張秀亞,《張秀亞自選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71年。
張秀亞,《秀亞自選集》,台北:黎明出版社,1975年。
張秀亞,《張秀亞作品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張秀亞,《與紫丁香有約》,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張秀亞譯,《自己的屋子》,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3年。

(二)	張曉風散文集

1.專書

張曉風,《給你,瑩瑩》,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68初版,1979十五版。
張曉風,《愁鄉石》,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1初版,1972再版。
張曉風,《黑紗》,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75初版。
張曉風,《步下紅毯之後》,臺北:九歌出版社,1979初版,2007二版。
張曉風,《花之筆記》,臺北:道聲出版社,1980初版。
張曉風,《我知道你是誰》,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初版,2005二版。
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臺北:道聲出版社,1997二刷。
張曉風,《給你》,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7再版二刷。
張曉風,《玉想》,臺北:九歌出版社,1990初版,2009重排增訂二版。
張曉風,《他?她?你的側影好美》,臺北:九歌出版社,1997初版,2006重排初版。
張曉風,《星星都已經到齊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初版,2010初版11印。
張曉風,《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臺北:九歌出版社,1996初版,2004重排增訂二版,2008二版五印。
張曉風,《我在》,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初版,2009三印。
張曉風,《你還沒有愛過》,臺北:九歌出版社,2007初版。
張曉風,《送你一個字》,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初版。
張曉風,《從你美麗的流域》,臺北:爾雅出版社,2009初版。
張曉風,《再生緣》,臺北:爾雅出版社,1982初版。臺北:九歌出版社,2010初版。

2.合著

張曉風、席慕蓉、愛亞合著,《三弦》,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初版,2004三十四印。
林治平、張曉風合著,《如果你有一首歌》,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77初版一刷,1997二版六刷。
(三)主編
張曉風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臺北:巨人出版社,1972初版。
張曉風主編,《親親》,臺北:爾雅出版社,1980初版,2009新七印。
張曉風主編,《蜜蜜》,臺北:爾雅出版社,1980初版,1987二十六印。
張曉風主編,《有情天地》,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初版,1997新十五印。
張曉風主編,《有情人》,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初版,1996十二印。
張曉風主編,《錦繡天地好文章》,臺北:綜合月刊出版社,1981初版。
張曉風主編,《大地之歌》,臺北:大地出版社,1982初版,1983三版。
張曉風主編,《第一篇詩──鳥之文學》,臺北:爾雅出版社,1984初版。
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一)1970—1989‧散文卷》,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初版。
張曉風主編,《九十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初版。
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二)1989—2003‧散文卷》,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初版。

(三)	簡媜散文集

1.專書

簡媜,《水問》,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5.02初版。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02初版,2005.05二版。
簡媜,《月娘照眠牀》,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7.02初版,2006.01二版。
簡媜,《私房書》,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03初版。
簡媜,《夢遊書》,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4.02初版,2007.11二版。
簡媜,《下午茶》,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4.10初版,2007.09二版。
簡媜,《胭脂盆地》,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4.10初版。
簡媜,《女兒紅》,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6.09初版。
簡媜,《頑童小蕃茄:一個單親小女孩的成長錄》,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06初版。
簡媜,《紅嬰仔》,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05初版。
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03初版。
簡媜,《好一座浮島》,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09初版。
簡媜,《舊情復燃》,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09初版。
簡媜,《微暈的樹林》,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6.08初版。
簡媜,《密密語》,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6.08初版。
簡媜,《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06初版。
簡媜,《天涯海角一福爾摩沙抒情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2月。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臺北:印刻文學,2013年3月。

二、	期刊
王智明〈抒情的現代:言說自我的應然與困難〉《中山人文學報》第三十五期(高雄市:中山大學,2013年7月)。
王德威〈現代性下抒情傳統〉《復旦學報》第六期(上海:復旦大學,2008年)。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9月)。
王德威〈現代中國文學理念的多重緣起〉《政大中文學報》第十三期特稿(台北市:政治大學,2010年6月)。
王慧茹〈重生與再出發的可能──簡媜〈貼身暗影〉評析〉,《國文天地》20卷8期,2005年。
沈謙〈寫出生命的春天──評張曉風「沸點及其他」〉《幼獅少年》第93期,1984年7月。
沈東青〈只有女人才懂女人-讀簡媜《女兒紅》〉《幼獅文藝》(1997年8月),頁58。
何寄澎〈孤寂與愛的美學──綜論簡媜散文及其文學史意義〉《聯合文學》第225期(2003年7月)。
李琴〈簡媜散文中的死亡意識〉,《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3卷2期(2005年6月)頁35-38。
言叔夏〈現代中文的林中路:抒情的踐履、啟示與邊界〉《中山人文學報》第三十五期(高雄市:中山大學,2013年7月)。
汪志雲〈攀爬於寫作的天梯──簡媜〉《幼獅少年》119期,(1986年9月)頁100。
蔡素芬紀錄〈鄭明娳、簡媜對談散文創作〉,《國文天地》4卷2期(1987年7月)。季欣麟〈散文界的文壇祭酒──讀書靠機緣,機緣養品味〉《遠見雜誌》第166期,2000年4月。
邱貴芬〈評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4期,2007年12月,頁195-203。
林央敏〈散文出位〉《文訊》第14期(1984年10月)。
林玉薇〈文學不為熱鬧而來──專訪簡媜女士〉,《文訊雜誌》(2003年2月)頁82。
林芝〈寫作揀選我一生〉《幼獅少年》。
林素芬〈引火荼野的先鋒──作者張曉風專訪〉幼獅文藝》83:12=516,1996年12月。
林素芬〈母親,就是一種住址──作家簡媜專訪〉《幼獅文藝》84卷第7期(1997年7月)。
柯慶明〈抒情美典的起源與質疑〉《清華中文學報》第三期(新竹市:清華大學中文系,2009年12月)。
胡錦媛〈或父或狼或散文或小說──讀簡媜《女兒紅》〉,《聯合文學》146期(1996年12月)頁145。
翁育惠〈由雷可夫的轉喻特例:文化與宗教象徵,轉析簡媜作品的中心主題──大地母神〉《國文天地》第26卷7期(2010年12月),頁59。
孫梓評〈當風吹過盹谷──專訪張曉風〉《文訊月刊》182期,2000年12月。
黃文成〈女性與佛性的對話-試論簡媜佛教散文書寫意旨〉,《通識研究集刊》第12期(2007年12月)頁135-152。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2002年11月)。
張瑞芬〈張秀亞的散文美學及其文學史意義〉《文訊》233期(臺北市:2005年3月)。
范銘如〈京派.吳爾芙.台灣首航〉《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臺北縣:淡江大學,2003年5月)。
楊錦郁記錄整理〈從寂地出發──李瑞騰專訪簡媜〉《文訊》第57期(1993年10月),頁25。
劉心皇〈自由中國五十年代的散文〉《文訊-三十九年至四十八年的文學回顧專輯》(1984年3月)。
廖祿基:〈論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的記憶與認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3期(2008年1月)。
瘂弦〈張秀亞,台灣婦女寫作的燃燈人〉《文訊》233期(臺北市:2005年3月)。
鄭明娳〈從「私房書」探簡媜的心室秘笈〉《自由青年》80卷2期,(1988年8月)頁72-73。
潘麗珠〈溫潤如玉、昕昕有光──訪「行道樹」的作者張曉風〉《國文天地》第9卷第2期,1993年7月。
董雲霞〈像他這樣的一個女子──訪張曉風女士〉《新書月刊》10期,1984年7月。
陳國球〈「抒情」的傳統-一個文學觀念的流轉〉《淡江中文學報》第二十五期(新北市:淡江大學中文系,2011年12月)。
鍾怡雯〈我在/不在中國──論張曉風散文的中國鄉愁〉《明道文藝》第296期,2000年11月。
陳伯軒〈鄉音無改──論簡媜散文城鄉連結的時空思維〉《新竹教育大學與文學報》第14期(2007年12月)。
蔡素芬紀錄〈鄭明娳、簡媜對談散文創作〉,《國文天地》4卷2期(1987年7月)。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第九期(花蓮:東華大學,2009年8月)。
顏崑陽〈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華中文學報》第三期(新竹市:清華大學中文系,2009年12月)。
蘇淩〈簡媜和他的「山」「水」〉,《文訊》27期(1986年12月10日)頁2006。
龔鵬程〈不存在的傳統:論陳世驤的抒情傳統〉《政大中文學報》第十期(臺北市:政治大學,2008年12月)。
龔鵬程〈成體系的戲論:論高友工的抒情傳統〉《清華中文學報》第三期(新竹市:清華大學,2009年12月)。

三、	學位論文

林玉薇〈建構一座壯麗星系:簡媜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沈謙教授指導,2000年)。
林立筠《簡媜散文之女性意識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楊昌年教授指導,2008年)。
易元章〈張曉風的散文創作觀及其實踐〉,(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張春榮教授指導,2012碩士論文)
游曉婷〈張秀亞散文研究〉,(佛光大學碩士班學位論文,陳信元教授指導,2006年)。
蔡玫姿〈閨秀風格小說歷時衍生與文學體制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羅淑芬〈五0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陳芳明教授指導,2004年7月)。
蕭佳虹〈簡媜散文研究〉,(佛光大學文學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林明昌教授指導,2008年7月)。
藍培甄〈張曉風抒情散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徐信義教授指導,2004碩士論文)。

四、	序文

王文興〈張曉風的散文──從《我在》談起〉(收於張曉風散文集《從你美麗的流域》)。
余光中〈亦秀亦豪的健筆—我看張曉風的散文〉,為張曉風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序文(臺北市:大地出版社,1993年)。
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辮子〉《逍遙遊》(臺北市:九歌,2000年6月)。
張曉風〈〈桃花源記〉的再思──張曉風訪問記〉《張曉風戲劇集》(臺北市:道聲出版社,1976)。
張瑞芬〈導讀-張秀亞的散文美學及其文學史意義〉《張秀亞全集2》(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主編,2005年3月1日)。
郭楓〈還給臺灣藝術散文原貌-《臺灣藝術散文選》序〉《新地文學》1卷4期(1990年10月)。
曾昭旭序《再生緣.民族主義者的自白》(臺北市:爾雅,1982)。
楊牧《現代中國散文選I.序文》(臺北市:洪範書店,1981年6月)。
齊邦媛序〈行至人生的中途──「我在」中的曉風〉《我在》(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84年初版)。

五、	報紙

呂大明〈開在心靈澤畔的花朵-讀《三色堇》有感〉《新生報》副刊(1985年6月14日)
李欣倫整理記錄〈在古典中鍛鑄現代──世紀末談張曉風〉《中國時報》第37版,1999年7月14日。
林麗貞整理記錄〈誤入散文「歧途」下〉,《自由時報》(2001年6月19日)。
桂文亞〈果樹──張曉風訪問紀〉《聯合報》第11版,1975年12月30日。
楊照〈不只是位散文家──閱讀張曉風〉《中國時報》第37版,1999年6月18日。
陳文芬〈簡媜的體重跟孩子一起成長〉《中國時報》24版,(1996年10月22日)。
蔡詩萍訪問,王妙如記錄〈愛在天地間──張曉風專訪〉《中國時報》第37版,1999年6月19-23日。喬碧嵐〈夜訪張曉風女士〉《輔訊》,1976年3月9日。
魏可風採訪整理〈逃難的文學裡〉,《自由時報》39版,(2000年7月8日)。
簡媜主講,魏可風整理記錄〈許我一張散文臉〉《聯合報》副刊(2000年6月5日)37版。
簡媜〈這小孩的名字〉《聯合報》8版,1987年10月17日。

六、	其他參考書目

(一)	文學專論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9年7月)頁310-311。
朱壽桐《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豐楙〈中國現代散文選析緒倫〉《當代台灣文學批評大系5散文批評》(臺北市:正中書局,1993年5月)。
沈從文〈短篇小說〉《沈從文文集》卷一二,(香港:三聯書店、廣州:花城出版社聯合出版,1982年-1985年)。
邱曉明〈京派散文群體的文化選擇〉《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3期(福建:泉州師範學院人文學院,2008年5月)。
林燿德主編,鄭明娳總編輯《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卷》
(臺北市:正中書局,1993年5月初版)。
林燿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132期(1995年10月)。
封德屏〈張秀亞:詩化散文的典範〉《種花記》(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8月)。
徐學《臺灣當代散文縱論》(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
鹿憶鹿〈海峽兩岸的現代散文研究〉《走看臺灣九十年代的散文》(臺北市:臺灣
學生書局,1998年出版)。
張雙英、羅宗濤《臺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 1988-1996》(臺北市:萬卷樓圖書
有限公司,1999年5月初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市:聯合文學,2011年)。
張智輝《散文美學論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初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9月15日)。
游喚《現代散文精讀》(臺北市:五南圖書,1998年初版一刷)。
楊義著,郭曉鴻輯圖《京派海派縱論(圖志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趙衛民《散文啟蒙》(臺北縣:名田文化,2003年10月月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市:長安出版社,1986年10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市:長安出版社,198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市:大安,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市:三民書局,1999年)。
鄭明娳、林燿德《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臺北市:幼獅出版社,1991年)。
蔡江珍《中國散文理論的現代性想像》(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6年。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臺北市:聯合文學,2004年)。

(二)	抒情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89年)
沈從文《沈從文家書:1930-1966從文、兆和書信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吳調公《文學分類的基本知識》(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59年4月初版)。
胡適《胡適文存》(臺北市:遠東圖書公司,1979年11月)。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俞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初版)。夏丏尊《文章作法》(香港:文達出版社,1954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頁31-37。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89年)。

(三)	女性文學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市:麥田出版,2003年10月1日)。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市:麥田,2007年4月初版)。
游淑珺《女界門風:台灣俗語中的女性》(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10年8月)。錢虹《燈火闌珊:女性美學燭照》(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4月)。
譚正璧《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

(四)	古籍

漢.王逸注《楚辭章句》(湖南:新華書店,1989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199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市:廣文書局,1971年)。
宋.朱熹《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明.王相註《女子四書讀本》(上海:鴻文書局,1916 年)。
傅錫壬注譯《新譯楚辭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2007年)。

(五)	論文集
封德屏主編《永不凋謝的三色堇:張秀亞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12月)。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聯經,1999年)。
應鳳凰主編《漫遊與獨舞──九0年代女性台灣散文論集》(臺北市:秀威資訊,2007年)。

(六)	散文選

余光中編輯《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89年)。
保真編《八十五年短篇小說選.簡媜創作觀》(臺北市:爾雅,1997年2月20日初版)。
張曉風主編《新世紀散文家.張曉風散文觀》(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4年)。
張曉風主編《九十年散文選.以文學來銘記新的世紀》(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2年)。
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一)1970-1989.散文卷》(臺北市:九歌出版社,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