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8201310513300
DOI 10.6846/TKU.2013.00031
論文名稱(中文) 國中「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個案研究:教師文化背景、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Case Study of Junior-High School “Hand-in-Hand After-School Supporting Project” : Exploring Teachers' Cultural Backgrounds, Beliefs about Teaching and Practic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潘怡靜
研究生(英文) Yi-Jing Pan
學號 69775005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7-04
論文頁數 13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宋佩芬
委員 - 劉美慧
委員 - 黃儒傑
關鍵字(中) 攜手計畫
補救教學
文化背景
教學信念
教學行為
多元文化教育
關鍵字(英) Hand-in-Hand After-School Supporting Project
Cultural Backgrounds
Teaching Beliefs
Teaching Behavior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教育部推行攜手計畫政策主要是提升弱勢學生的學習成就,然而,我們尚未了解老師的教學信念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是否影響弱勢學生的學習。本研究主要在以質性研究的方式來探討參與「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國中教學教師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關係,並瞭解教師之哪些文化背景對其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產生影響。本研究以一位自願參與攜手計畫之國中實習教師為例進行研究。
   研究發現個案教師之過往背景促其關注到弱勢學生,因而興起參與攜手計畫教學的念頭。個案教師進入攜手計畫教學現場後,其所展現之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主要是受到師資培育課程的薰陶以及先前打工的教學經驗的影響;然而,個案教師傾向將弱勢學生群體化,因而未能關心到個別學生的學習需求、文化背景。研究發現其可能的原因是:個案教師在師資培育過程中尚未接受過多元文化教育的專業知識;另外,個案教師受限於課堂次數少、實習教師身分、缺乏與行政的有效溝通、績效責任以及學校段考制度壓力等等困境的影響,因此,即使個案教師對於弱勢學生富有教育熱忱,並且試圖運用集點獎勵的方是於課堂活動中以促使學生對學習感到有興趣,但是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仍舊是有限的。
   本研究主張參與攜手計畫之教學人員有必要具備多元文化教育之專業知識,並且學校行政同仁應提供與營造一個有助於教師、行政與學生之間積極溝通的氛圍與管道。為了提升弱勢學生的學習成就,我建議教師可以組織一個教學團隊透過溝通與分享以瞭解與發現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提供差異化的教學。本研究亦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行政、教師以及後續之研究提出建議。
英文摘要
Hand-in-Hand After School Supporting Projects have been u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enhance disadvantaged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However, we do not know if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i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literacy affect their practice. This study us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eachers’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her teaching behaviors in light of the teacher’s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subject is an intern who is doing internship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and volunteer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chool’s Hand-in-Hand After School Supporting Projec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eacher’s cultural backgrounds have an effect on her desire to teach disadvantaged students; however, it appears that the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affected by the general education theories in her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and previous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experiences. The teacher tends to treat all disadvantaged students as non-differentiated group without giving time to care for individual student’s needs,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concerns. This is due to several reasons. First, the teacher lacks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at she needs in he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Second, the teacher is limited by factors of insufficient time for the class, the identity problem of being an intern, lack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problems of accountability and the examination system 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Hence, even though the teacher has good intention to teach disadvantaged students well and try giving external awards and activities to excite students, students’ improvements are minimal.
    I contend in this study that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 in Hand-in-Hand After-School Supporting Projects should hav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school administrators need to find ways to allow bet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dministrators and students. To better serve disadvantaged students, I recommend that teachers work as a group to find ways to identify student needs and provide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in the Hand-in-Hand after School Supporting Projec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y be helpful for policymakers, teacher educators, and school administrators for their policymaking, program designs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理理由.2
第二節	  研究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之緣起及內涵.9
第二節	  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相關概念之探討.11
第三節     提升學生學習成就之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與實徵研究之探討.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9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39
第二節	  研究方法.42
第三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46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49
第一節	  參與國中「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個案教師的文化背景.49
第二節	  從多元文化觀分析個案教師的教學信念.55
第三節	  從多元文化觀分析個案教師的教學行為.62
第四節	  個案教師之學信念與行為之落差及其面臨的困境.88
第五節	  理理解生手教師未能做到文化回應教學的原因.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1
參考文獻.115
壹、	中文部份.115
貳、	英文部分.119
附錄.123
   附錄一    教師訪談大綱(一).123
   附錄二    教師訪談大綱(二).125
   附錄三    教師參與研究同意書.128
   附錄四    學生參與研究之家長同意書.129
   附錄五    美美老師設計的學習單之學生作業.130
 
表次
表1  進步型與傳統型教師的特性.16
表2  Tabachnick和Zeichner 教學觀點的研究內涵.17
表3  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途徑.31
表4  參與補救教學學生簡介.42
表5  編碼符號對照表.47
表6  國文班教學內容.63
表7  學生成績進步情形.87
 
圖次
圖1  教師思考與行動模式圖.20
圖2  多元文化教育的五個面向.24
圖3  美美設計的教學內容之圖形聯想.66
圖4  美美設計的教學內容之譬喻法.66
圖5  美美設計的教學內容之誇飾法.66
圖6  美美設計的教學內容之段考複習的部分.71
圖7  學生學習情形記錄3-1.99
圖8  學生學習情形記錄3-2.99
圖9  學生學習情形記錄3-3.100
圖10 國文班學生分組坐位圖.10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尤淑純、蔡玉瑟(1998)。城鄉兒童學習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台
    中師範學報,12, 55-101,1998。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
        20,36- 44。
王怡甯(2000)。開啟小學生活之門:一年級教師的教師信念之質化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朱嬿蓉(2007)。新移民,新契機-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多元文化教育信念與實
    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江月姻(2002)。國民小學、師教學信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江雪齡(2000)。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松樺(2002)。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一年級教師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吳雅惠(2000)。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花蓮。
    巫有鎰 ( 1997 )。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
    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東。
李佳錦(1994)。國中理化教師的教學信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李雅妮(2008)。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中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
李麗君(2006)。檢視師資生教學信念與其實賤之方案實施與成效。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學報。19(1),2006. 03,頁39- 62。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林淑莉(2007)。學前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
    林進財(1999)。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3),
        9-21。
洪于婷(2007)。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研究教師教導新移民子女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洪巧珣(2010)。國小階段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及其相關因素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輕度障礙教育研究所,彰
    化縣。
孫旻儀、蔡明學 (2007)。 社經地位和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後設分析。國教學報,
  ,19,199-221。
國立編譯館主譯(2001)。李苹綺(譯)。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原作者:James A.
 Banks)。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8)
張建成主編(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市:師大
書苑。
張家蓉(2000)。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之態度----從族群面向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麗質(2008)。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族群關係之多元文化教育態度的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教育部(2006)。95年教育優先區。2011年6月6日,取自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264
教育部(2007)。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2011年6 月06日,
取自http://asap.moe.gov.tw/report/uploads/tad_uploader/11_01_96
年度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doc
教育部(2008)。教育部補助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要點。2011年6 月06日,
取自http://asap.moe.gov.tw/report/uploads/tad_uploader/57_97年度
教育部補助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要點.doc
教育部(2011)。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2011年3 
月15日,取自http://asap.moe.gov.tw/report/uploads/tad_uploader/132_100
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僅攜手).doc
許添明、廖鳴鳳(1998)。我國教育優先區計畫問題與對策—以花蓮縣第一年實 
    踐經驗為例。教育研究資訊,6(6),100-120。
陳伯璋、張盈堃(2006)。解放的場所與實踐:批判教育學的關懷。教育研究月
    刊,146,5~19。
    陳青達、鄭勝耀(2008)。文化資本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
        年級學生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5( 1 ), 79-98。
陳建志(1998)。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 -- 以台東縣原、漢學
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淑敏、張玉倫(2004)。幼兒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探究。屏東師院學報,
    21,1-35。
陳淑麗;熊同鑫(2007)。臺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究。教育資 
    料與研究,76,105 – 130。
陳國泰(2007)。國小師資生教學信念的內涵與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聯大學報,
    4(1),139-165。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以國民教育為例。教育研
    究與發展期刊,3(3)33- 53。
陳麗珠(2008)。弱勢學生照顧政策之檢討與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72,5- 16。
曾世杰;陳淑麗 (2010)。補救補救教學:提升基礎學力的迷思與證據本位的努
    力。教育研究月刊,199,43-52。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馮繡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嘉駿(導演)(2008)。飛行少年【紀錄片】。(取自群和國際文化,台北市)。
楊美容(1994)。教師的信念與教學實務:一位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化學教師的個
    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溫毓禎(2009)。幼稚園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覺與實踐-以花蓮縣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花蓮。
解志強等 (譯)(2006)。文化回應教學法:理論,研究,與實施(原作者:Geneva
Gay)。台北:文景書局。
閻自安(1998)。教育優先區的基本精神與選擇指標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
    6(2),71- 86。
    劉美慧、洪佳慧(2009)。當師培生遇到多元文化教育:準教師的多元文化意識
    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1),1-34。
劉美慧主編 (2009)。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台北市:學富文化。
    鄭文淵(2008)。桃園縣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新竹。
鍾佩娟、歐嬌慧、葉川榮(2008)。原住民地區教師的教育實踐:以雲海國小為
    例。中等教育,59(1),8-21。
簡良平(2010)。偏遠地區小學教師對弱勢社區環境之覺知及其教學回應。教育
    實際與研究,23(3),2010.12。
藍雪瑛(1995)。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效能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2008)。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
譚彩鳳(2006)。香港中文教師教學信念及背景因素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4
    (1),113-146。
譚彩鳳(2010)。從教師的學習經驗探討其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塑造:個案研
    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8(2),,71- 111。
顧瑜君(2006)。談教育工作者如何正視新弱勢群體學生處境。教育研究月刊,
    141 ,,37~49。

貳、 英文部分:
Banks, J.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and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 (1994). An  Instr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 (1996).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curriculum reform, and action. 
In J. A. Banks (E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actio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PP.335-348).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Bannett, N. (1976). Teacher style and pupil progres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nnet, C. I. (1986).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Bogdan, R. C., & Biklen, S.K.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rown, C. A., & cooney, T. J. (1982).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A 
philosophical orientation. Journal of E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5(4), 13-18.
Clark, C. M. & Peterson, P. L.(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 In 
M.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Grouws, D. A., & Koehler, M. S. (1992). Mathematics teaching practices 
and their effects.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115-126). New York: Macmillan.

Gay, Geneva. (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Kagan, D. M. (1992).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65-90.
Kuhs, T. M., & Ball, D.L. (1986). Approaches to teaching mathematics: 
Mapping the domain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disposition. East Lansing, MI: M 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Center on Teacher Education.
Lasley, T. J. (1980) . Preservice teacher beliefs about teach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1(4) , 38-41.
O’ Loughlin, M. (1989).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beliefs about knoeled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their pedagogy: A constructivist reconceptualizatio and 
research agenda for teacher educa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9679).
Pajares, M. F. (1992) . Teachers’ belief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2 (3), 307-332.
Tabachnick, B. R.,& Zeichner, K. M.(1985).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erspectives:Final repor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6 099)
Tayl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arch for meanings. New York: John Willey & Sons.
Wehling, L. J., & Charters, W. (1969). Dimensions of teacher beliefs ab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6(1), 7-2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