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8201117194200
DOI 10.6846/TKU.2011.00024
論文名稱(中文) 孟荀人性論比較
論文名稱(英文) The Difference of Human-Nature Theory Between Mencius and Xun Z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翁瑜青
研究生(英文) Yu-Ching Weng
學號 79601007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日文
口試日期 2011-06-14
論文頁數 14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邦雄
委員 - 莊耀郎
委員 - 袁保新
關鍵字(中)


孔子
孟子
荀子
天人合一
化性起偽
關鍵字(英) Tan(Heaven)
Sing(Heart)
Xing(Human-Nature)
Confucius
Mengzi
Xunzi
tianren heyi(the Continuity between Tian and Human World)
huaxing quwei(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Na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孔子
孟子
荀子
天人合一
化性起偽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儒家思想對亞洲地區影響深遠。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影響中國二千年。孟子與荀子分別繼承孔子的學說,並加以發揚光大,但孟子與荀子在歷史的評價與定位卻是天壤之別。宋‧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成為後世士人必讀之書,但身為儒家學者的荀子卻不在朱熹的考量之內。本論文單就概念比較,以「天」、「心」、「性」為主軸,分析孟、荀在「心性」思想上的差異。

全文分作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研究途徑、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分為古籍版本探討及當代前人研究。古籍部份,簡略說明《論語》、《孟子》、《荀子》、《老子》之歷代版本;前人研究則以台灣‧當代新儒家學者,徐復觀先生及牟宗三先生之孟荀心性觀點為主。第三章為孟子人性論,說明孔孟心性思想之一脈相承的義理分析。第四章為荀子人性論,說明荀子思想歧出孔孟心性。荀子為戰國末年思想家,思想呈現多元,本章荀子心性分析,以道家-老子與告子思想之影響作義理分析說明。第五章為孟荀人性論比較,以當代新儒家學者徐復觀先生及牟宗三先生孟荀心性論述為主軸,綜合比較孟荀心性的差別。第六章為結論,回顧總結全文。
英文摘要
Confucian thought has deeply influenced Asia. Since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dismissed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and revered only Confucianism, it has influenced China. Mencius and Xunzi both inherited and expanded upon the discourse of Confucius; however, they have vastly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siderations and orientations. In the Song Dynasty, Zhu Xi combined The Analects(Lunyu), Mencius, Great Learning(Daxue), and Doctrine of the Mean(Zhongyong) into The Four Books(Sishu), which became required reading for posterity; however, Zhu Xi did not consider Xunzi, who was also a Confucian scholar. This thesis uses only these concepts for comparison, focusing on “heaven,” (天)“heart,” (心) and “human-nature”(性)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cius and Xunzi, in terms of their thought on “heart and human-natur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research path, research scope, and research limitations of this thesis. Chapter 2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divided into explorations of editions of ancient books,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terms of ancient books, the editions of The Analects(Lunyu), Mencius, Xunzi, and Laozi are briefly explained; contemporary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heart and human-nature of Mencius and Xunz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Neo-Confucian scholars, Xu Fuguan(徐復觀) and Mo Zongsan(牟宗三). Chapter 3 is Mencius’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 principle analysis that explains the clos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on heart and human-nature. Chapter 4 is Xunzi’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which explains that Xunzi’s thoughts diverge from the heart and human- nature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Xunzi was a Confucian scholars at the end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his thoughts exhibited diversity. In this chapter, analysis of the heart and human-nature of Xunzi use the influence of the thoughts of Laozi and Gaozi to explain the principle analysis. Chapter 5 i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ories on human nature by Mencius and Xunzi, which center on the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scholars, Xu Fuguan and Mo Zongsan, on the “heart and human-nature of Mencius and Xunzi,” to compositely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heart and human-nature of Mencius and Xunzi.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thesi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範圍...........	5
一、      	研究途徑..........	5
二、      	研究範圍...........	8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第一節    	版本...........	16
一、	         《論語》...........	16
二、	         《孟子》...........	22
三、	         《荀子》...........	26
四、	         《老子》...........	30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33
一、	          徐復觀先生及牟宗三先生對「孔孟」心性的觀點...........	33
二、	         「孟荀心性」相關研究-以2000年-2011年為中心...........	35


第三章	          孟子人性論...........	37
第一節	          天...........	38
一、	          孔子「天生德於予」之天...........	38
二、	          孟子「此天之所與我者」之天...........	44
第二節	          心...........	48
一、	          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之心...........	48
二、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53
第三節	          性...........	59
一、	          孔子之「性與天道」...........	59
二、	          孟子「由仁義行」之性...........	64


第四章	          荀子人性論...........	70
第一節	          天...........	72
一、	          老子「道法自然」之天...........	72
二、	          荀子「現象自然」之天	74
第二節	          心...........	80
一、	          道家虛靜心之「超越觀照」...........	80
二、	          荀子虛靜心之「平面認知」...........	82
第三節	          性...........	85
一、	          告子「生之謂性」之性...........	86
二、	          荀子「天之就」之性...........	87


第五章	          孟荀人性論比較...........	94
第一節	          天:形上理則之天與現象自然之天...........	94
一、	          孟子「形上理則」之天...........	94        
二、	          荀子「現象自然」之天...........	95
第二節	          心:德性心與認知心...........	99
一、	          孟子「善端良知」之德性心...........	99
二、	          荀子「虛壹而靜」之認知心...........	101
第三節	          性:性之本善與自然之性...........	105
一、	          孟子「盡心知性知天」之性之本善...........	105
二、	          荀子「化性起偽」之自然之性...........	108

第六章	          結語...........	115


參考書目...........	123
凡例...........	123
一、	中文...........	125
二、	日文...........	140
三、	英文...........	142

【表】目次

【表】- 1《論語》篇名	18
【表】- 2《孟子》內七篇述略	24
【表】- 3殷商至西周「天」觀之轉換	40

【圖】目次

【圖】- 1研究途徑思考路線	7
【圖】- 2《荀子》目錄-劉向版與楊倞版	27
【圖】- 3《荀子》版本流傳	29
【圖】- 4荀子心性相應關係	91
參考文獻
一、	中文


(一)	古籍原典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2006【民95】)

【唐】楊倞注‧李滌生校釋:《荀子集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3【民92】)

《四庫全書‧經部‧四書類‧孟子注疏》

《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史記》

《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前漢書》

《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隋書》

《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新唐書》

《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宋史》

《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經義考》

《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荀子》

《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老子翼》

《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雜說之屬‧示兒編》

◎本論文《四庫全書》資料取自:「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二)	近人著作

1.	專書

(1)	當代新儒家著作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3)

----------:《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1968)

----------:《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78【民67】)

----------:《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時代與感受》,(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民73】)

----------:《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民74】)

----------:《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民85】)

----------:《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書局,200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民67】)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民67】)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民67】)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民75】)

徐復觀:《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

----------:《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書局,2007)



(2)	《孟子》研究著作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等著:《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5【民74】)

王治心:《孟子硏究》,(臺中:文聽閣,2008)

李明輝:《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民90】)

----------:《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康得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2009【民98】)

胡毓寰編:《孟學大旨》,(臺中:文聽閣,2008)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民81】)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民85】)

黃俊傑:《中囯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
----------:《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民95】)

----------計畫主持:《伊藤仁齋對孟子學的解釋:內容、性質與涵義》,(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8【民87】)

----------計畫主持:《中井履軒的孟子學:善性的「擴充」與「道」之人間性的重建》,(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9【民88】)

----------計畫主持:《山田方穀對孟子養氣說的解釋》,(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0【民89】)

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萬光軍:《孟子仁義思想硏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趙昌平:《孟子:人性的光輝》,(上海:上海古籍,2008)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民73】)

駱建人:《孟子學說體系探賾》,(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民68】)

譚宇權:《孟子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



(3)	《荀子》研究著作

王  軍:《荀子思想研究:禮樂重構的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

王  穎:《荀子倫理思想硏究》,(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2006)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硏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民76】)

周德良:《荀子思想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 ,2011)

姜尚賢:《荀子思想體系》,(臺北:協益印刷局,1966【民55】)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1992【民81】)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0)

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張西堂:《荀子真偽考》,(臺北:明文書局,1994【民83】)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文化大學出版,1989【民78】)

陳飛龍:《荀子禮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民68】)

陸建華:《荀子禮學硏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楊筠如:《荀子研究》,(臺北:臺灣商務,未見出版年)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臺北:花木蘭文化,2009)



(4)	思想、思想史相關

方穎嫻:《先秦之仁義禮說》,(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民85】)

王志躍:《先秦儒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民83】)

王邦雄:《儒道之間》,(臺北:漢光文化,1986【民75】)

----------:《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93【民82】)

----------:《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臺北:立緒文化,1999【民88】)

----------:《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臺北:立緒文化,1999【民88】)

----------:《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2006)

----------:《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

----------:《老子十二講》,(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

----------、曾昭旭、楊祖漢等著:《論語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4【民83】)

----------、楊祖漢‧岑溢成‧高柏園著:《中國哲學史【上】》,(臺北:里仁書局,2005)

----------、楊祖漢‧岑溢成‧高柏園著:《中國哲學史【下】》,(臺北:里仁書局,2005)

王蘧常:《中國歷代思想家傳紀滙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96)

白  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1998)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朱心怡:《秦法家思想次發展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9)

江力心:《二十世紀前期的荀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1984【民73】)

李  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2【民81】)

李亞彬:《道德哲學之維—孟子荀子人性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李明輝、林維傑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臺北:中硏院文哲所,2007【民96】)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1985【民74】)

沈清松‧李杜‧蔡仁厚:《中國歷代思想家2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赤塚忠‧金谷治‧福永光司‧山井湧等原著‧張昭譯:《中國思想史》,(臺北:儒林圖書公司,1985【民74】)

周群振:《儒學源流溯始》,(臺北:鵝湖月刊社,2010【民99】)

林啓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思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07)

林鴻信:《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

金受申:《稷下派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1971【民60】)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卷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侯志文:《采邑考》,(陝西: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8)

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民68】)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

高柏園:《中庸形上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91【民80】)

康  珮:《『商君書』與商鞅治道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

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6【民85】)

張靜雯:《韓非法治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9)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臺北:里仁書局,2007)

梁啓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1)

梁  濤:《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許倬雲:《西周史》,(北京:三聯書店,1994)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青銅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0)

黃兆強:《學術與經世- 唐君毅的歷史哲學及其終極關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問學出版社,1977【民66】)

----------計畫主持:《中國古代儒家思維方式之硏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1【民80】)

黃淑貞:《『淮南子』天道觀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

黃彰健:《中國遠古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6【民85】)

----------:《周公孔子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民86】)

趙吉惠‧趙馥潔‧郭厚安‧潘安主編:《中國儒學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民73】)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哲學史與儒學論評: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前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民90】)

----------:《新儒家與新世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

----------:《中國哲學史【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中國哲學史【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等;李明輝主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文津,1996【民85】)

蔣伯潛:《經與經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鄭良樹:《商鞅及其學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民76】)

鄭杰文‧張倩著‧【日】松川和司‧笠原祥土郎譯:《墨子》,(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1966【民55】)

Ames,Roger T.著‧彭國翔編譯:《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5)	目錄文獻著作

丁四新:《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王蘧常:《諸子學派要詮》,(臺北:中華書局,1987)

呂思勉:《經子解題》,(香港:三聯書店,2001)

周彥文:《中國目錄學原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民84】)

----------主編:《中國文獻學》,(臺北:五南圖書,1993【民82】)

----------主編:《中國學術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昌彼得‧潘美月:《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民80】)

張心澂:《偽書通考》,(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民60】)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楊琳:《古典文獻及其利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1961【民50】)

----------:《諸子學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88【民36初版‧民77臺初版】)

鄭良樹:《續偽書通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錢基博:錢基博講古籍版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日】內藤湖南 著‧【中】馬彪 譯:《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	詮釋方法著作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民93】)

----------、陳瑋芬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臺北:中硏院文哲所,2008【民97】)

----------、邱黃海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比較觀點》,(臺北:中硏院文哲所,2010【民99】)

金觀濤‧劉青峰等著:《問題與方法》,(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民77】)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殷  鼎:《理解的命運》,(臺北:東大圖書,1990【民79】)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民79】)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民93】)

劉述先‧楊貞德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理論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民96】)

蔡尚思:《中國思想研究法》,(臺北:臺灣商務,1991【民80】)

Thouless,Robert H.著‧林柄錚譯:《如何使思想正確》"HOW TO THINK STRAIGHT",(臺北:協志工業叢書,1976【民65】)



(7)	日本漢學著作

李明輝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總論篇》,(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1998【民87】)

町田三郎著‧連清吉譯:《日本幕未以來之漢學家及其著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民81】)

----------著‧連清吉譯:《明治的漢學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高明士:《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張伯瑋:《東亞漢籍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張崑將:《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編:《東亞論語學. 韓日篇》,(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張寶三‧楊儒賓編:《日本漢學研究初探》,(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楊儒賓編:《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思想文化篇》,(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徐興慶編:《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連清吉:《日本江戶時代的考證學家及其學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從螺旋史觀看中日文化的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日本近代的文化史學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日本京都中國學與東亞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陳瑋芬:《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黃俊傑:《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

----------:《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主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 日本篇》,(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籌備處,1999【民88】)

----------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楊儒賓‧張寶三編:《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思想文化篇》,(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

葉國良、徐興慶編:《江戶時代日本漢學研究諸面向—思想文化篇》,(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陳明姿編:《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文學篇》,(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鄭吉雄:《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張寶三合編:《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初探》,(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韓東育:《從「脫儒」到「脫亞」-日本近世以來「去中心化」之思想過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日】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8)	國際漢學著作

王景倫:《走過東方的夢—美國的中國觀》,(北京:時事出版社,1994)

朱政惠:《美國中國學史研究—海外中國學探究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李  璜:《法國漢學論集》,(香港:珠海書院出版委員會,1975)

張西平編:《歐美漢學研究的歷史與現況》,(河南:大象出版社,2006)

黃長著‧孫越生‧王祖望主編:《歐洲中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閻國棟:《俄國漢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德】馬漢茂(Helmut Martin)‧漢雅娜(Christiane Hammer)【中】張西平‧李雪濤主編:《德國漢學—歷史、發展、人物與視角》,(河南:大象出版社,2005) 




2.	學位論文

王家泠:《皇侃『論語義疏』與邢昺『論語正義』解經思想比較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民93】)

朱思辰:《從孟子人性論看「善與人同」與「責善」》,(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沈青廷:《人性與道德實踐—荀子與亞里斯多德倫理思想比較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民100】)

林軒鈺:《由孟子「心性論」論析「知言養氣」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梁右典:《荀子論「學」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郭寶文:《戴震及其後學與孟荀思想異同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楊玲惇:《徐復觀先秦儒家人性論研究-以孔孟思想為中心》,(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詹敬仁:《從墨家兼愛說看孟告之辯》,(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民97】)

蔡攸雨:《儒家型治療學-以孟子修養論為核心開展》,(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7)

蕭振聲:《荀子的人性向善論》,(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民95】)




3.	期刊論文

王邦雄:〈論孔孟儒學的安身立命之道〉,《鵝湖月刊》,第318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1.12),頁26

----------:〈『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2006.6),第15-31頁。

----------:〈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自我轉化之道〉,《鵝湖月刊》,第431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11.5),第13-18頁。

王曉波:〈兼儒墨、合名法-『尸子』的哲學思想及其論辯〉,《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第36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2008.10),第29-73頁。

伍振勳:〈從語言、社會面向解讀荀子的“化性起偽”說〉,《漢學研究》,第26卷1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8.03),第35-66頁。

朱心怡:〈孔子“人道”思想的建立〉,《漢學研究集刊》,第5期,(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7.12.),第1-20頁。

牟宗三:〈『孟子』演講錄‧一)〉,《鵝湖月刊》,第347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4.05),頁7

----------:〈『孟子』演講錄‧二)〉,《鵝湖月刊》,第349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4.07),頁4

----------:〈『孟子』演講錄‧三)〉,《鵝湖月刊》,第350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4.08),頁10

----------:〈『孟子』演講錄‧四)〉,《鵝湖月刊》,第351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4.09),頁3

----------:〈『孟子』演講錄‧五)〉,《鵝湖月刊》,第352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4.10),頁3

----------:〈『孟子』演講錄‧六)〉,《鵝湖月刊》,第353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4.11),頁2

----------:〈『孟子』演講錄‧七)〉,《鵝湖月刊》,第355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5.01),頁3

----------:〈『孟子』演講錄‧八)〉,《鵝湖月刊》,第356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5.02),頁43

----------:〈『孟子』演講錄‧九)〉,《鵝湖月刊》,第357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5.03),頁5

----------:〈『孟子』演講錄‧十)〉,《鵝湖月刊》,第358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5.04),頁2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變化”觀念之演變暨其思想意義〉,《政大中文學報》,第3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6),第51-68頁。

----------:〈漢學與哲學之邂逅:明治時期日本學者之《荀子》研究〉,《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荀子研究專號,(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12),第153-182頁。

----------:〈荀子哲學研究之解構與建構:以中日學者之嘗試與「誠」概念之探討為線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第34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2007.10),第87-127頁。

----------:〈掌握變化的道德-『荀子』“誠”概念的結構〉,《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9.12),第35-60頁。

吳  倩:〈羅光、牟宗三先秦儒學觀比較研究〉,《中國哲學史》,第1期,(北京:哲學研究雜誌社,2010年),頁93

----------:〈析唐、牟二先生論「六理」之異同〉,《鵝湖月刊》,第416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10.2),頁32

吳  鵬:〈宮崎市定的『論語』研究〉,《鵝湖月刊》,第424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10.10),頁26

吳芹蒂:〈荀子對孔子禮論之轉化〉,《鵝湖月刊》,第399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8.09),頁38

吳進安:〈荀子「明分使群」觀念解析及其社會意義〉,《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荀子研究專號,(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12),頁221

李哲賢:〈論荀子之名學與孔子學說之思想關聯-一種思想史之考察〉,《漢學研究集刊》,第1期,(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5.12),第133-151頁。

----------:〈論荀子約定俗成之制名原則及其衍生之問題 〉,《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荀子研究專號,(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12),第1-14頁。

----------:〈論荀子名學之本質及定位〉,《漢學研究集刊》,第4期,(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7.6.),第1-15頁。

周彥文:〈四庫全書總目目錄類論述〉,《書目季刊》,第33卷1期,(臺北:中國書目季刊社,1999.6),第15-27頁。

----------:〈書目的運用與文獻生態〉,《書目季刊》,第35卷4期,(臺北:中國書目季刊社,2002.3),第1-11頁。

----------:〈論題要的客觀性、主觀性與引導性〉,《書目季刊》,第39卷3期,(臺北:中國書目季刊社,2005.12),第23-38頁。

林素英:〈「表記」政治思想探析—結合郭店儒簡之討論〉,《漢學研究》,第27卷1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9.3),第1-30頁。

林啓屏:〈『荀子•正論』及其相關問題〉,《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荀子研究專號,(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12.),第15-31頁。

林湘華:〈從「仁心」到「仁政」──孟子對孔學「順勢以求存」的歷史價值〉,《鵝湖月刊》,第351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4.09),頁33

袁長瑞:〈荀子性惡論的時代意義〉,《鵝湖月刊》,第357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5.03),頁52

高柏園:〈論牟宗三先生『圓善論』的孟子學〉,《鵝湖月刊》,第360卷,(臺北:鵝湖出版社,2005.6),頁30

許宗興:〈荀子“心”析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臺北: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3),第51-78頁。

郭齊勇:〈牟宗三的形上學體系及其意義〉,《鵝湖月刊》,第414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09.12),頁25

陳平坤:〈人性善惡與天人分合—孟、荀心性論說之型態及其意義〉,《清華學報》,新‧第36卷第2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清大出版社,1996(民95.12)),第363-397頁。

----------:〈荀子的「類」觀念及其通類之道〉,《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第31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2006.3),第77-135頁。

陳清春:〈牟宗三「智的直覺」理論的內在矛盾與出路〉,《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第40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2010.10),第1-28頁。

彭文本:〈自我意識與良知-牟宗三與費希特的理論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第37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2009.3),第163-188頁。

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1999.12),第1-28頁。

黃敏浩:〈孟子、告子辯論的再詮釋〉,《清華學報》,新‧第32卷 第 1 期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清大出版社,民91.6),第117-144頁。

楊澤波:〈論人性中的自然生長傾向—關於性善論詮釋的一個補充性說明〉,《中國哲學史》,第1期,(北京:哲學研究雜誌社,2010年),頁32

廖名春:〈20世紀後期大陸荀子文獻整理研究〉,《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荀子研究專號,(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12),第79-151頁。

劉又銘:〈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荀子研究專號,(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12),頁33

鄧小虎:〈『荀子』中「性」與「偽」的多重結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第36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2008.10),第1-28頁。

鄭宰相:〈韓國荀子研究評述〉,《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荀子研究專號,(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12),頁183

謝遠筍:〈牟宗三先生論政道與治道之政治正當性意涵〉,《鵝湖月刊》,第425期,(臺北:鵝湖出版社,2010.11),頁45 




二、	日文

(一)	專書

稲葉一郎:《中国の歴史思想》,(日本:創文社,1999)

内山俊彦:《中国古代思想史における自然認識》,(日本:創文社,1987【昭和62】)

------------:《荀子》,(日本:講談社,1999)

貝塚茂樹:《諸子百家》,(日本:筑摩書房,1968【昭和43】)

------------:《諸子百家-中国古代の思想家たち》,(日本:岩波新書,1985)

加地伸行:《儒教とはなにか》,(日本:中央公論社,1990)

------------:《老荘思想を学ぶ人のために》,(日本:世界思想社,1997)

金 谷 治:《死と運命―中国古代の思索》,(日本:法蔵館,1986【昭和61】)

------------:《管子の研究》,(日本:岩波書店,1987)

------------:《金谷治中国思想論集上巻-中国古代の自然観と人間観》,(日本:平河出版社,1997)

------------:《金谷治中国思想論集中巻-儒家思想と道家思想》,(日本:平河出版社,1997)

------------:《金谷治中国思想論集下巻-批判主義的学問観の形成》,(日本:平河出版社,1997)

------------:《中国思想を考えるー未来を開く伝統》,(日本:中央公論新社刊,1999)

------------編:《中国における人間性の探究》,(日本:創文社,1983【昭和58】)

島田虔次:《大学.中庸》,(日本:朝日新聞社,1968【昭和43】)

白 川 静:《白川静著作集6-神話と思想-》,(日本:平凡社,1999)

------------:《白川静著作集8-古代の文学》,(日本:平凡社,2000)

武内義雄:《武內義雄全集‧第一卷‧論語篇》,(日本:角川書店,1978【昭和53】)

------------:《武內義雄全集‧第二卷‧儒教篇一》,(日本:角川書店,1979【昭和54】)

------------:《武內義雄全集‧第三卷‧儒教篇二》,(日本:角川書店,1978【昭和53】)

------------:《武內義雄全集‧第四卷‧儒教篇三》,(日本:角川書店,1979【昭和54】)

------------:《武內義雄全集‧第五卷‧老子篇》,(日本:角川書店,1978【昭和53】)

------------:《武內義雄全集‧第六卷‧諸子篇一》,(日本:角川書店,1978【昭和53】)

------------:《武內義雄全集‧第七卷‧諸子篇二》,(日本:角川書店,1979【昭和54】)

------------:《武內義雄全集‧第八卷‧雑著篇》,(日本:角川書店,1979【昭和54】)

町田三郎:《秦漢思想史の研究》,(日本:創文社,1985【昭和60】)

------------:《中国古代の思想家たち》,(日本:研文出版(山本書店出版部),2002) 



三、	英文

References

Ames, Roger T., and Rosemont, Henry Jr. (trans.)(1998).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New YORK,NY:Ballantine Books

Ames,Roger T., and Hall,David L.(2001).Focusing the Familiar:A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H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ill,David L., and Ames, Roger T.(1998).Thinking from the Han:Self, Truth, 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Lau Din Cheuk, and Ames, Roger T.(trans.)(1998).YUAN DAO:Tracing DAO to Its Source.NEW YORK,NY:Ballantine Books

Rosemont, Henry Jr.,and Ames, Roger T.(2009).The Chinese Classic of Family Reverence: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of the XIAOJING.H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12-10-06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12-10-06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