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8201105314800
DOI 10.6846/TKU.2011.00013
論文名稱(中文) 當代科技思維下的未來建築發展
論文名稱(英文) The Future of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a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thoughts of contemporary technolog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李宗儒
研究生(英文) Tsung-ju Lee
學號 69836068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6
論文頁數 12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宋立文
委員 - 陳珍誠
委員 - 汪文琦
關鍵字(中) 當代科技
未來建築發展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人性化操作介面
普適運算
材料
關鍵字(英) Contemporary Technology
Future of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Venice Biennale of Architecture
Natural User Interface
Ubiquitous Computing
Material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人類生活的需求與模式會反映於科技研發與建築形式,而新科技的出現有時會衍生新的思維和創作,並進而改變建築發展中的思考過程、設計判斷方法,彼此交互纏繞、互相影響。本研究從當代科技出發,檢視科技對於人類日常生活以及建築形式產生的影響,推導出未來建築的發展樣貌。

  本論文由四個部分架構而成:第一部分從日常生活中的物件觀察科技對形式的制約,了解科技與建築於工程技術領域之外的關係。第二部分從相關文獻探討科技與建築的關連、定義、特質,以及科技如何體現於建築形式上的表現。第三部分以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解讀1980~2010年間,從電腦、網路、數位攝影機到互動裝置、行動裝置等科技對建築形成的影響,觀看建築發展的趨勢。第四部分以當代科技發展來看2011年後的生活方式、建築等有哪些可能的改變,從人性化操作介面、普適運算、材料等科技領域解讀未來的建築於現實世界和虛擬網路空間的發展可能。

  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可看出,當代科技增加了人們對資訊的需求,並使資訊內容的呈現提昇到即時、互動、移動的層次,這些特點可透過目前人性化操作介面、普適運算、材料的成熟發展,表現於建築之上,使建築可並存於現實與虛擬之間,形成不固定性的狀態,描繪了未來建築於資訊時代之輪廓。
英文摘要
The needs in life of human can be reflect 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forms. The new technologies are created by new ideas and creative thinking, thus would change theories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architecture, or vice versa. This study is to conduct from contemporary technology to daily life and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speculate about the future possible appearances of architecture.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 is about the technological constraints of the form, it’s observed from our experience of life, to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but not including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connection,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ies and how technologies reflect in its form.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from 1980 to 2010: from computer, networking, digital cameras,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s to mobile devices, such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architectural form is to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its development. Lastly, the fourth chapter is to anticipate daily life and architecture may possibly change after 2011; it is based on today’s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natural user interface, ubiquitous computing, and materials, interpret the possibility of futur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real world and virtual cyberspace.

  According to the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contemporary technology increased people's need of information receiving, an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the presentation to a real-time, interactive, mobile level. These features can be proven by natural user interface, ubiquitous computing, material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architecture, therefore, the architecture can co-exist in the real and virtual space, into a state of non-permanence and depicting an outline of future architecture in the information er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動機......1
1-1-1.建築的本質與未來發展......1
1-1-2.從科技看形式的產生......2
1-2 研究目的......5
1-3 研究方法......7

第二章 文獻回顧......9
2-1建築形式的生成......9
2-2 科技的重定義......10
2-3 科技的歷史分類......10
2-4 科技的特質......12
2-5 科技對建築美學表現的作用......14

第三章 以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觀1980年後的建築思潮......16
3-1 1982年後的轉變-電腦普及......16
3-2 1994年後的另一變革-數位照相機的快速發展......18
3-3 科技帶來全球化並影響建築師的角色......19
3-4 現代主義後的多元議題......20
3-5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和科技......22

第四章 以當代科技發展觀2011年後的建築樣貌......53
4-1已受到科技影響的建築形式......54
4-2當代科技發展輪廓-21世紀的前四分之一......59
4-2-1.NUI人性化操作介面與Ubicomp普適運算......62
4-2-2.材料......76

第五章 結論......87
5-1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看科技對建築之影響......87
5-2從近年科技發展看未來建築發展方向......89
5-2-1.建築的不固定性......90
5-2-2.現實與虛擬之間的轉換......94
5-3 結論......98

文獻參考......100

附錄1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年表(由筆者翻譯及製表)......103
附錄2 科技概覽圖......119

圖目錄
[圖1-1-1] 漫畫:航海王的國際中文版(左)與法文版(右)大小比較......3
[圖1-3-1] 研究範圍與過程圖......7
[圖1-3-2] 歷史詮釋研究法......8
[圖3-5-1] Strada Novissima......23
[圖3-5-2] Hans Hollein在Strada Novissima中的作品......23
[圖3-5-3] 伊斯蘭建築圖稿......24
[圖3-5-4] 學院橋(Accademia Bridge)......25
[圖3-5-5] 美國館展出UCLA建築實驗室作品......28
[圖3-5-6] 美國館展出UCLA建築實驗室作品......28
[圖3-5-7] 巨大銀幕播放著12個都市影像......29
[圖3-5-8] 實際建材的展示......30
[圖3-5-9] Alessi贊助Zaha Hadid Architects於「City of Towers」展出的大樓模型......31
[圖3-5-10] Alessi贊助Zaha Hadid Architects於「City of Towers」展出的大樓模型......31
[圖3-5-11] Asympote設計的室內展場......32
[圖3-5-12] 挪威斯塔萬格音樂廳......33
[圖3-5-13] 挪威斯塔萬格音樂廳......33
[圖3-5-14] 德國紐倫堡資料文件中心......35
[圖3-5-15] 遠藤秀平的Springtecture H......36
[圖3-5-16] MIT Senseable Cities Laboratory展出作品「Real Time Rome」......42
[圖3-5-17] MIT Senseable Cities Laboratory展出作品「Real Time Rome」.......42
[圖3-5-18] Zaha Hadid 和 Patrik Schumacher 之參展作品 AURA-L......45
[圖3-5-19] Zaha Hadid 和 Patrik Schumacher 之參展作品 AURA-S......45
[圖3-5-20] Greg Lynn得獎作品:Recycled Toys Furniture......46
[圖3-5-21] 遠藤哲雄-「Cloudscape」......48
[圖3-5-22] 「Hylozoic Ground」......48
[圖3-5-23] Olafur Eliasson-「Your Split Second House」......48
[圖3-5-24] 第十二屆建築雙年展發佈iphone/ipad apps:iBiennale......50
[圖3-5-25] 第十二屆建築雙年展發佈iphone/ipad apps:iBiennale......50
[圖3-5-26] 巴林國家館......51
[圖3-5-27] 巴林國家館......51
[圖3-5-28] 石上純也的Architecture as Air:Study for Chateau la Coste......52
[圖4-1] 放置於一分美金硬幣上的毫米電腦......53
[圖4-2-1] “Envisioning technology” 科技構想圖......60
[圖4-2-2] NUI與Ubicomp之科技概覽圖......62
[圖4-2-3] 「A Day Made of Glass」概念廣告......64
[圖4-2-4] 「A Day Made of Glass」概念廣告......64
[圖4-2-5] 「A Day Made of Glass」概念廣告......64
[圖4-2-6] 「A Day Made of Glass」概念廣告......65
[圖4-2-7] 「A Day Made of Glass」概念廣告......65
[圖4-2-8] 46吋的透明LCD螢幕......66
[圖4-2-9] 19吋的透明AMOLED螢幕......66
[圖4-2-10] Kinect......67
[圖4-2-11] Kinect的骨架追蹤系統......67
[圖4-2-12] evoMouse的操作原理......69
[圖4-2-13] evoMouse的操作手勢......69
[圖4-2-14] John Underkoffler(左)與另外兩人一起拆解一支虛擬的槍管......70
[圖4-2-15] SixthSense......71
[圖4-2-16] EPOC neuroheadset......72
[圖4-2-17] 行動裝置透過各項無線技術獲取、辨識資訊......74
[圖4-2-18] 訊號台自動發射數位導覽內容至手持裝置上供觀光客參考......75
[圖4-2-19] 材料之科技概覽圖......76
[圖4-2-20] 銅奈米線......77
[圖4-2-21] 排列成瓦片圖案(tile-like patterns)的可程式化奈米處理器......78
[圖4-2-22] 被圓盤鋸切割過的自癒材料......79
[圖4-2-23] 被切成三段後癒合的聚合物......80
[圖4-2-24] 依電腦圖像改變形狀的可編程材料......81
[圖4-2-25] 自動摺疊為紙船形狀的可編程材料......82
[圖4-2-26] CNN報導Intel可編程材料之擷錄畫面......82
[圖4-2-27] 2008年Intel於IDF展示的可編程材料原型......83
[圖4-2-28] 彎曲實驗後拍攝的電子顯微相片......85
[圖4-2-29] 新型金屬合金,幾乎可吹塑成任何形狀......86
[圖5-2-1] lumenHaus......90
[圖5-2-2] lumenHaus從卡車卸下後,再組裝室外平台與水池後的形式......91
[圖5-2-3] 中水回收後透過植物過濾......91
[圖5-2-4] 以卡車搬運的情況......92
[圖5-2-5] 透過iPhone可控制電動遮版的進光亮及熱輻射地板的溫度......92
[圖5-2-6] Greg Lynn的提案以無數的電子玻璃板構成建築立面,傳達資訊......96
[圖5-2-7] Greg Lynn的提案運用CAD/CAM技術......96
[圖5-2-8] MVRDV的提案......97
[圖5-2-9] MVRDV的提案......97
參考文獻
五十嵐太郎
  2010 《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謝宗哲譯,台北市:田園城市。

方仁祥
  2004 《2030年數位生活情境分析探討數位家庭網路之人機介面發展》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管理組碩士論文。

王竣星
  2005 《設計構想發展階段中數位媒材之運用對視覺思考行為之影響》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所碩士論文。

江青澤
  2008 《數位模擬自然紋理於建築設計的過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第八屆 : 2050願景臺灣-下一個出口》國立台灣美術館承辦。
  2006 《DACH 2007:第一屆數位科技運用於文化資產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邢日瀚主編
  2007 《第九屆威尼斯國際建築設計雙年展》 香港:香港日瀚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余東升
  1995 《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 台北市:洪葉文化。

吳治平
  2002 《狂際-數位文化中的媒體空間與創作》 台北市:田園城市。

林建成
  2002 《看─動─看模型在傳統媒材與電腦媒材之間的差異》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4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第九屆 : 台灣館參展作品及入圍作品專輯 》
  2007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第十屆 : 樂園重返 臺灣的微型城市》
  2008 《夜城. 第十一屆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施淑萍執行編輯。

陳姿汝
  2006 《同時使用傳統和數位媒材之設計創造力》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琇貞
  2004 《電腦媒材觸發設計思考之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凱翔
  2007 《重新定義數位媒材下之建築元素》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恩宇
  2009 《建築, 實相與再現》 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公司。

劉育東、林楚卿
  2009 《新構築:邁向數位建築的新理論:第七屆遠東數位建築設計獎》 台北市:田園城市。

褚瑞基
  2001 《建築與「科技」論文集》 台北市:田園城市。

潘彥鈞
  2006 《感壓式動態皮層-觸覺性設計媒材於動態建築空間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運算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宗哲、五十嵐太郎編著
  2010 《Lost Paradise 失落的威尼斯紙上建築提案》 謝宗哲、林建華譯,台北市:田園城市。

Abel, Chris
  2008 《建築·技術與方法》 項琳斐、項瑾斐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Edgerton, David
  2004 〈從創新到使用〉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性別》台北市:群學。

Foster, Hal
  1998 《反美學:後現代文化論集》呂健忠譯,台北市:立緒。

Frampton, Kenneth
  1999 《現代建築史:一部批判性的歷史》蔡毓芬譯,台北市:地景。

GROAT, LINDA & WANG, DAVID
  2002 Architectural Research Methods.  Canada : John Wiley & Sons.

Isenberg, Barbara
  2011 《Frank Gehry談藝術設計×建築人生》 蘇楓雅譯,台北市:天下遠見。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Exhibition
  2006 Cities :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 : 10. Mostra internazionale di architettura, la Biennale di Venezia. New York : Rizzol.
  2008 Out there : 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 New York : Venice, Italy : Rizzoli ; Marsilio.

Koolhaas, Rem & Kwinter, Sanford
  2010 《建築的危險:庫哈斯的未來宣言》 吳莉君譯,台北市:原點。

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00 Citta : less aesthetics more ethics. Venezia [Italy] : Marsilio.

Le Corbusier
  1997 《邁向建築》 施植明譯,台北市:田園城市。

Mumford, Lewis
  1934 《技術與文明》 王客仁、李華山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Postman, Neil
  1994 《童年的消逝》蕭昭君譯,台北市:遠流。

Silver, Pete & McLean, Will
  2009 《建築科技關鍵字101》 楊曉芬譯,台北市:積木文化。

Smith, Eizbeth A. T.
  2001 《科技建築》陳珍誠譯,台北市:旭營文化。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