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8200712102000
DOI 10.6846/TKU.2007.00022
論文名稱(中文) 當資源變成來源:主流媒體如何從網路製造新聞
論文名稱(英文) How the Mass Media Make News from the Interne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林倩如
研究生(英文) Chien Ju Lin
學號 69308005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9
論文頁數 12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魏玓
委員 - 羅世宏(shihhung.lo@gmail.com)
委員 - 劉昌德(chadliu@nccu.edu.tw)
關鍵字(中) 小報化
新聞來源
新聞實務
專業意理
網友
網路新聞
關鍵字(英) tabloidization
news source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ideologies
the Internet user
the news based on on-line inform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路空間不但提供了新聞記者報導的輔助資源,更逐漸成為報導的消息來源。近年來台灣發生多起主流媒體報導網路相關資訊而出錯的事件,除了一般閱聽眾不滿其新聞素質低落之外,許多網路使用者更對記者「上網跑新聞」的行為嚴厲批評。本文從傳播政治經濟學檢視此種特殊新聞報導實務之形成過程,其在報導上所產生之偏誤,以及與整體媒體環境和政治經濟結構的關係。本文亦訪問第一線新聞工作者,以瞭解他們對自身工作實務轉變,以及閱聽眾不滿的態度和詮釋。

  研究發現,解嚴之後媒體環境快速市場化和商業化,過於激烈的競爭導致小報化以及違背新聞專業倫理的事件不斷上演。在此一脈絡下,記者利用網路言論具有衝突性、相對不受拘束的特徵,大量擷取網路訊息並操作成聳動的新聞事件。不過新聞工作者對於面對網路空間的匿名性與變動性,或未能如實查證,或查證困難,引發後續倫理問題。記者們本身並非完全不知問題所在,但是所屬媒體組織的壓力,相當程度上迫使記者持續此種報導實務。如今新聞記者與網路使用者對於網路相關新聞報導的認知仍有極大差距,要如何建立合理報導模式,有待媒體組織的改革,以及新聞媒體和網路世界雙方持續的互相瞭解和對話。
英文摘要
The Internet has developed not only into a resource of supporting journalists in news coverage but also into a source of news agendas itself.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increasing news reports of mass media based on the stories originated in the Web and many of them have been alleged fake or mistaken. In result, audiences have expressed their discontents with the worsen quality of the news reports and numerous on-line users criticized severely that the reporters are ‘lazy’ because they only seek news stories through the Web rather than into the real world.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the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that the processes the particular journalist practices being formed in Taiwan, what kind of biases and faults existing in the coverage produced by the practices, and what relationships they have with the media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s. The interviews of the journalists who have experiences in reporting news in interviews would react to all challenges about daily work and try to meet the balance between professional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ower.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 mass media have been experiencing the processes of further market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during the post-martial-law era. The intensified market competitions have caused the tabloidization of mass media and the instances of violating professional norms increased. In such context, many journalists exploit the conflicting and relatively unrestrained features of the discourses in the cyberspace and manufacture them into sensational news reports. However, the stories originated from the Web are particularly difficult or even impossible to be verified and the derivative news reports therefore caused serious ethical problems. Most of journalists are not completely ignorant about the problems nevertheless they are forced by the organizational pressures to continue the reporting practices. The research discloses that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how the newsworkers and on-line users conceive the news reporting of on-line stories and information. To achieve a reasonable and appropriate reporting pattern, we need on the one hand the reforms of mass media organizations themselves and the persistent dialogue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mass media and the cyberspace on the other.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	0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1
第四節	研究取徑與章節安排…………………………………	15
第二章  新聞專業的形成與挑戰
第一節	新聞專業規範的形成與內涵…………………………	19
第二節	新聞專業規範發展之危機……………………………	34
第三節	當新聞遇上網路………………………………………	42
第四節	本章小結……………………………………………….	46
第三章  台灣網路新聞的相關現象與爭議
第一節	台灣新聞媒體的結構問題……………………………	47
第二節	主流媒體報導網路相關新聞頻率與網友的反彈……	56
第三節	解讀網路相關新聞報導………………………………	60
第四節	本章小結………………………………………………	71
第四章  網路新聞爭議中的新聞工作者
第一節	日常工作實務的轉變…………………………………	73
第二節	記者如何回應「網友」的質疑………………………	90
第三節	本章小結………………………………………………  97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9
第二節	對新聞實務與相關研究的建議 ……………………  105
 



參考書目
	中文期刊、論文與書籍………………………………	109
	西文期刊與書籍………………………………………	115
	報紙……………………………………………………	116
	線上資訊………………………………………………	118

附錄
	媒體工作者訪談大綱…………………………………	121

圖表
	圖1-1:大眾傳播系統的結構………………………..	06
	圖1-2:以電腦維中介的傳播網絡…………………..	06
	表3-1:台灣四大報歷年來報導「網友說」相關新聞之統計……………………………………………………………………	56
	表4-1:深度訪談對象名單……………………………	72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文期刊、論文與書籍
天下雜誌編輯部(2005)。〈媒體批判大師坎爾南:當媒體棄做守門狗,誰扮第四權〉,《天下雜誌》,330:178-183。
王天濱(2007)。〈小虧大賺 沒道理停刊〉,《目擊者》,56:26-28。
王天濱(2006)。〈弱者 你的名字是記者〉,《目擊者》,52:13-15。
王洪鈞(2000)。《新聞報導學》。台北:正中。
王珍瑜(2006)。《記者如何與消息來源建立關係?此關係又如何維持與修補?—以報紙黨政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互動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2002)。《網際網路與社會》。台北:弘智。(原書:Slevin,J.[2000].Internet and society.)
田習如(2007)。〈又倒了一家報紙之後〉,《目擊者》,56:4。
目擊者編輯部(2006a)。〈媒體動用私刑 徐姓大學生被判十年〉,《目擊者》,52:41-44。
目擊者編輯部(2006b)。〈蘋果殺人—張老師自殺事件〉,《目擊者》,52:45-48。
目擊者編輯部(2006c)。〈記者走到哪 偏見就跟到哪〉,《目擊者》,52:53-57。
目擊者編輯部(2006d)。〈置入性行銷、業配 腐蝕新聞專業〉,《目擊者》,51:50-53
石麗冬(1991)。《當代新聞報導》。臺北:正中。
李明穎、施盈廷、楊秀娟譯(2006)。《最新大眾傳播史:從古騰堡到網際網路的時代》。臺北:韋伯。(原書:Briggs, A., & Burke, P. [2002]. A Society History of the Media From Gutenberg to the Internet. Polity Press. )
李季謙(2006)。〈媒體,你的名字叫惡質〉,《目擊者》,52:6-7。
李茂政(1987)。《傳播問題大辯論》。臺北:正中。(原書:Dennis, E. E. & Merrill, J. C.[1984]. Basic Issu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A Debate.)
李茂政(2005)。《新聞學新論》。臺北:風雲。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時英。(原書:Babbie, E. [1998].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ition).)
李筱雯(2004)。《好新聞?好生意?—台灣報業生產政治的轉變》。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國華(2004)。〈過半的人不看報紙—從英國報業醜聞看台灣報業競爭〉,《目擊者》,38:25-28。
何琦瑜(2003)。〈新媒體時代:風雲再起—臺灣報業大戰開打〉,《天下雜誌》,273:144-150。
何穎怡譯(1993)。《探索新聞:美國報業社會史》。臺北:遠流。(原書:Schudon,M,[1978].Di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 Ha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
呂淑妤(2006)。〈媒體過度報導自殺新聞與自殺傳染〉,《目擊者》,52:12-16。
林元輝(2006)。《新聞公害的批判基礎—以涂醒哲舔耳冤案新聞為主例》。臺北:巨流。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原書:Pierre Bourdieu[1996].Sur la television suivi de L’Emprise du journalisme.Liber-Raisons d’Agir.)
林妏純(2001)。《網路記者之研究》。銘傳傳管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添貴譯(1998)。《解讀媒體迷思》。臺北:正中。(原書:Fallows, J. [1996].Breaking the News: How the Media undermine American Democracy.WIV)
林惠娸、陳雅汝譯(2003)。《偷窺狂國家》。臺北:商周。(原書:Calvert, C.[2003].Voyeur Nation. Westview Press.)
林敬恆(2004)。《新資訊傳播科技脈絡下的文字記者工作技能之研究》。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林麗雲(2002)。〈台灣威權體制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究》,3:89-148。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臺北:智勝。
吳筱玫(1999)。〈電子報對傳統媒體的衝擊(下)〉,《網路通訊雜誌》,91:122-128。
周慶祥(2005)。《網路新聞》。臺北:風雲。
洪瑞璘、詹素嫻譯寫(2007b)。〈平面媒體快速調整腳步 Time狂瘦裁員298人〉,《動腦》,370:111-112。
姜雪影(1994)。《製作新聞》。臺北:遠流。(原書:Roshco, R.[1975]. Newsmaking. U.S.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紀慧君(2002)。〈編織新聞事實—紀律權力的觀點〉,《新聞學研究》,73:167-204。
孫治本(2002)。〈BBS上的社群〉,《當代》,181:14-33。
孫曼蘋(2005)。〈蘋果日報對台灣主流報業的衝擊〉,馮建三(編),《自反縮不縮?新聞系七十年》,頁244-252。台北:政大新聞系。
唐士哲(2005)。〈在速度的廢墟中挺進:電子媒介新聞的惟物批判觀點〉。《新聞學研究》,84:79-118。
唐維敏(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臺北:五南。(原書:Jensen, K. B.& Jankowski, N. W.[1995]. A Handbook of Qualita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outledge.)
夏鑄九、王志弘等譯(2003)。《網絡社會的崛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原書:Castella, M[200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馬驥伸(1997)。《新聞倫理》。臺北:三民。
畢刁瑜(2007)。〈台灣壹周刊 裁員一成〉,《目擊者》,57:38-39。
陳玉箴譯(2005)。《媒介與傳播研究法指南:質化與量化方法論》。臺北:韋伯。(原書:Jensen, K. B.et al.(Eds.)[2002]. A Handbook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ologies. London: Routledge.)
陳奕廷、陳思豪(2005年5月)。〈一則烏龍新聞為何變成頭版頭?—「網路劈腿新聞事件座談會紀實」〉。《目擊者》,46:85-92。
陳順孝(2004)。〈國內報業經營之道探索—善用「小報」創意、開展「大報」新局〉,《中華民國出版年鑑》,2004:20-27。
陳雅玫(2006)。《新聞文化:報紙、廣播、電視如何製造真相?》。臺北:書林。(原書:Stuart, A.[2004].News Cultu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陳錦華(2002)。《網路同志運動》。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雲(2000)。〈苦勞網為社會基層發聲 孫窮理掀起社運新論戰〉,《新新聞》,703:78-80。
動腦編輯部(2007)。〈2007年廣告量錢進哪裡?〉,《動腦》,370:47-59
動腦編輯部(2006a)。〈看壞平面媒體的發展 時代接而連三大幅裁員〉。《動腦》,361:151。
動腦編輯部(2006b)。〈2005十大傳播新聞—政府與媒體關係緊張〉。《動腦》,358:41-45。
動腦編輯部(2006c)。〈網路、活動、夾報 逆勢殺出〉。《動腦》,358:21-32。
動腦編輯部(2005a)。〈廣告慘兮兮 龍頭大易位〉。《動腦》,327:39-43。
動腦編輯部(2005b)。〈五大媒體的未來命運〉。《動腦》,349:46-55。
動腦編輯部(2005c)。〈報紙不死 只是逐漸凋零〉。《動腦》,349:46-55。
動腦編輯部(2004)。〈台灣媒體總體檢 翻紅 媒體賺錢之道〉。《動腦》,338:28-32。
張言(2007)。〈免費報湧現 報業天蠶變〉,《目擊者》,2007:36-38。
張永明(2001)。《新聞傳播與自由之界線》。臺北:永然。
張培倫、鄭佳瑜譯(2004)。《媒體倫理與規範》。台北:韋伯。(原書:Kieran, M[1998].Media ethics.Routledge.)
曹琬凌(2002)。《電視新聞專業規範與研究》。臺北:公共電視。
莊麗莉中譯(1995)。〈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學〉。《當代》,114:32-51。(原文:Golding, P& Murdock, G[1991].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J. Curran and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also in second edition [1996] and third edition [2000]), London: Arnold. )
程之行譯(1992)。《大眾傳播的責任》。臺北:遠流。(原書:Schramm, W. Res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
程宗明譯(1994)。〈大型企業與傳播工業控制〉,陳光興、方孝謙(編),《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原文:Murdock,G.[1982].Large Corporations and the control of the communications industrie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 in M. Gurevitch et al. (ed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London: Methuen.)
黃芝瑩(2001)。《線上新聞人員專業性研究》。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建三(2003)。〈傳播政治經濟學在台灣的發展〉,《新聞學研究》,75:103-140。
馮建三(1998)。《大媒體壹:媒體工業與媒體工人》。台北:遠流。
馮建三、程宗明中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臺北:五南。(Mosco,V [1996].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Rethinking and Renewal. Sage.
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臺北:遠流。(原書:Picard, R. G [1989].Media Economics. Sage.)
馮建三譯(1992)。《資訊‧錢‧權:媒體文化的政經研究》。台北:時報。(原文:Golding, P. & Murdock, G. [1978] Ideology and the mass media: the question of determination, in M. Barrett et al (ed.) Ideolog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彭芸等著(2000)。《市場競爭下我國新聞專業意理的實踐及困境 : 以921地震新聞報導為例》。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彭家發、馮建三、蘇蘅、金溥聰編著(1997)。《新聞學》。台北:空大。
彭家發譯(1994)。《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臺北:遠流。(Strentz, H.[1989]. News Reports and News Sources. USA: Iowa Sate University Press. ) 
彭慧明(1999)。《報社記者對網路訊息採納態度之初探》。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旋(2004)。《報業採用資訊科技對新聞產製工作之影響》。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葉子佳(2006)。〈媒體 三月瘋媽祖〉,《目擊者》,51:44-47。
齊立(2006)。〈買廣告 換記者〉,《目擊者》,51:48-49。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
傳和(2005)。〈誰是蘋果日報的競爭者〉,《動腦》,349:16。
楊慧娟譯(2006)。《網路新聞學—新媒體的應用與實務》。臺北:五南。(原書: Stovall, J. G .Web Journalism:Practice and Promise of a New Medium.)
管中祥(2005)。〈媒體「戰國時代」進入殊死戰—媒體改造的另一種可能〉,《目擊者》,46:25-30。
劉玉婷(2004)。《電視記者對網路訊息採納態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東(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與出路〉,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9。臺北:巨流。
廣告雜誌編輯部(2002)。〈媒體的生存殊死戰〉。《廣告》,136:80-。
劉愛梅(2007)。〈媒體年終獎金 比視力還差〉,《目擊者》,27:77。
劉駿州、臧國仁(1993)。〈各級政府機構公關人員專業性初探〉,《廣告學研究》,2:71-99。
蔡孟真(2005)。《初探首次政黨輪之後報業與政治關係的版圖》。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燁(2001)。《媒體與政治》。臺北:木棉。(原書:Negrine, R. [1994]. Politics and the Mass Media in Britian.Routledge.)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臺北:三民。
鄭自隆、廖文華編著(2005)。《各國傳播媒體自律規範》。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鄭瑞城(1988)。《透視傳播媒介》。臺北:天下。
錢玉芬(1997)。《新聞專業性概念結構與觀察指標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盧永山、張大裕譯(2003)。〈收回媒體:傳播民主運動可能性〉。《當代》,196:10-31。(原文:Hackett,R. A.著。)
魏玓(2005)。〈一項認識 兩個態度 三種型態—關於媒體報導網路新聞的一些思考〉,《目擊者》,57:56-57。
魏玓、劉昌德譯(2001)。《有權無責:英國的報紙與廣電媒體》。台北:國立編譯館。(原書:Curran, J. & Seaton, J.[1997].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 The Press and Broadcasting in Britain 5th ed . )
薛絢譯(2003)。《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網路到網路的空間》。台北:商務。(原書:Wertheim,M[1997].The pearly gates of cyberspace: a history of space from Dante to the internet.)
謝開強(2007)。〈傳統報業 還玩得下去?〉,《目擊者》,56:35。
羅文輝(1998)。〈新聞人員的專業性:意涵界定與量表建構〉,《傳播研究集刊》,2:1-47。
羅文輝(1992)。《信差的動機:新聞媒介的倫理問題》。臺北:遠流。(原書:Hulteng, J, L. The Messenger’s Motives: Ethical Problems of the News Media. )
羅世宏等譯(2005)。《問題媒體》。台北:巨流。(原書:Robert W. McChesney.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羅世宏(2003)。〈廣電媒體產權再管制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1-48。
蘇侯彰(2000)。《網際網路歷史的政經分析》。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惠君(2006)。《新聞記者與網路消息來源互動之初探—以BBS為例》。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雅婷(2006)。〈想攆走工頭 我們偏不讓陳文賢走〉,《目擊者》,52:8-11
蘇蘅、牛隆光、黃美燕、趙曉南(2000)。〈台灣報紙的轉型與挑戰—提供讀者更好的選擇?〉,《新聞學研究》,64:1-32。
 
西文期刊與書籍
Burns, L. S (2002).Understanding Journalism.London: Sage.
Curran, J (2002) ‘Capitalism and control of the press’, in Media and Power, London: Routledge.
Curran, J (2000) Rethinking media and democracy. In James Curran and Michael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Third Edition. London: Arnold.
Deacon, D. , Pickering, M. ,Golding, P & Murdock, G.(1999).Researching Communications: A Practical Guide to Methods in Media and Culture Analysis.London:Arnold.
Gans, H. J.(1979)Deciding What’s News(Excerpt).In Tumber, H.News: A Reader(pp.235-248). New York:Oxford.
Garrison, B (2000). Journalists' perceptions of online gathering problem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7 (3), pp. 500-14.
Garrison, B (1998).Judging web site content not always simple. College media review, 36(1), pp. 29-31.
Garrison, B (1997). Online newsgathering trends in 1994-96[online].Available at:http://www.miammi.edu/com/car/stpete.htm.
Garnham, N(2000) ‘The media as cultural industries’, in Emancipation,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Arguments About the Media and Social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rrison, B (1995).Online service as reporting tools: Daily newspaper use of commercial databases in1994.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6(4), pp. 74-86.
Gripsrud, J.(2000).Tabloidization, popular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 in C. Sparks and J. Tulloch (eds.) Tabloid Tales: Global D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s,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p.285-300.
McLachlan, S & Golding, P.(2000).Tabloidization in the British Press: a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hanges in British newspaper,in C. Sparks and J. Tulloch (eds.) Tabloid Tales: Global D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s,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p.75-89.
Murdock, G. (2000a).Digital futures:European television in the age of convergence, In Jan Weiten et al.(Eds.), the Electronic Grapevine: Rumor, Reputation, and Reporting in the New On-Line Environment (pp.9-21). London: LEA.
Murdock, Graham(2000b)‘Talk shows: democratic debates and tabloid tales’, in Jan Wieten et al. (eds.) Television Across Europe: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pp. 198 -220.
Newhagen, J, E.& Levy, M, E.(1998)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in a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In Borden, D, L. & Harvey, K.
Schönbach,K.(2000).Does tabloidization make German local Newspaper successful? in C. Sparks and J. Tulloch (eds.) Tabloid Tales: Global D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s,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p.63-74.
Sparks, C (2000a).Introduction: the panic over tabloid news, in C. Sparks and J. Tulloch (eds.) Tabloid Tales: Global D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s,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p.1-40.
Sparks, C.(2000b) From dead trees to live wires: the Internet’s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newspaper, in J. Curran and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3rd edition, London: Arnold.
Ursell, Gillian D. M(2001). Dumbing down or shaping up: New Technologies, New Media, New Journalism. Journalism, vol. 2, no. 2,  175-196.
報紙
蘇明智(2007年3月30日)。〈記者的罪 錯在不專業〉,《中國時報》,A15。
台北訊(2006年9月1日)。〈編者按〉,《民生報》,A2。
郭怡君(2006年8月22日)。〈批踢踢列40項媒體狂亂事件簿〉,《自由時報》,A6。
顏誌廷、陳亮諭(2005年4月30日)。〈報網路消息疏查證 網友吐槽記者〉,《星報》,B1。
羅珊珊(2005年9月30日)。〈大報變小報 衛報新風貌〉,《自由時報》,E7。
粘嫦鈺(2005年5月5日)。〈網上流傳 夏握墮胎同意書 想換倪的隨身碟?〉,《聯合報》,A6。
張孝義、王己由(2005年4月26日)。〈超快感下載 電影、色情 BT抓不停〉,《中國時報》,A6。
葉宜欣(2005年3月24日)。〈陳勝鴻 網友封他「熟女殺手」,《聯合報》,A6。
張宗智(2005年03月13日)。〈美傳統大報 全都擁有電視台〉,《聯合報》,A10。
黃筱珮(2005年3月13日)。〈劈腿報導 本報:端正網路亂象〉,《中國時報》,A6。
翁秀琪(2005年3月12日)。〈確實重返新聞專業〉,《中國時報》,A4。
台北訊(2005年3月4日)。〈詳實報導 本報確採訪查正〉,《中國時報》,A10。
喻文玟(2005年3月3日)。〈劈腿事件上報 網友批不當報導〉,《聯合報》,A9。
陳洛薇(2005年3月2日)。〈東海大學劈腿事件 喧騰網路〉,《中國時報》,A1。
張景為(2005年3月3日)。〈網路劈腿事件的省思〉,《中國時報》,A6。
陳洛薇(2005年3月3日)。〈自負言責 PTT:網友切誤觸法〉,《中國時報》,A6。
陳翰權 (2005年1月5日)。〈網路合購 網友一窩瘋〉《民生報》,A5。
陳洛薇(2004年12月13日)。〈洨公鄭先生 無厘頭校園爆紅〉《中國時報》,A9。
王麗娟(2004年12月5日)。〈誤中圈套 報假新聞 BBC道歉〉,《聯合報》,A14。
洪慈勵(2004年10月25日)。〈轉載網路新聞 網友撻伐〉,《中國時報》,C4。
黃孝宜(2004年10月24日)〈學生合購風 保險套也瘋〉,《聯合晚報》,4版。
黃宗慧(20 04年9月20日)。〈網友說〉,《中國時報》,A15。
王鵬捷(2004年9月1日)。〈新聞羶色腥 80%民眾停看聽〉,《中央日報》,14版。
古明弘(2004年8月29日)。〈新聞沒真相 張雅琴放砲 首度鬆口 還原徐子婷事件〉,《自由時報》,33版。
黃庭郁(2004年8月22日)。〈激情易致昏頭 拒絕莫忘技巧〉,《中國時報》,A5。
張釔泠(2004年8月20日)。〈劈腿女友 Candy挨轟 張珈瑜撇清〉,《星報》,A4。
朱梅方(2004年8月24日)。〈第三者〉新聞 引發張雅琴辭職〉,《中國時報》,A9。
劉宜(2004年8月23日)。〈劈腿風暴 柏妍安:不知情下 成為第三者〉,《中國時報》,A9。
盧德允(2003年6月9日)。〈網上掰新聞:台F16集體叛逃〉,《聯合報》,A4。
葉佳彬(2003年1月23日)。〈網路合購 討價還價一起來〉,《聯合報》,33版。
吳雯雯(2002年5月24日)。〈孫道存 個人名義 籌資18億 確定入主中天〉,《中國時報》,12版。
馬道容、賴錦宏(2002年4月3日)。〈挖到同盟會黃金? 愚人節新聞〉,《聯合報》,9版。
華志豪(2002年4月3日)。〈華工金條劇 愚人節一笑〉,《中央日報》,7版。
國際新聞中心(2002年4月2日)。〈華工捐助革命 3箱金條 流落南非100年〉,《中時晚報》,1版。
王吟芳(2002年4月2日)。〈法界:國民黨可跨國訴訟 國民黨:政府應爭取〉,《中時晚報》,3版。
國際新聞中心(2002年4月2日)。〈斑斑血淚 當年華工 受近欺凌〉,《中時晚報》,3版。
趙慧琳(2002年2月21日)。《虧損16億 勁晚報今起停刊》,《聯合報》,9版。
江聰明(2001年12月19日)。〈象山集團 公開手中握有的媒體〉,《聯合報》,26版。
廖德修(2001年12月3日)。〈世棒賽延燒香江 周星馳想拍少林棒球〉,《中時晚報》,18版。
陳惠研(2001年11月20日)。〈輕蔑世棒!?ASOS反擊〉,《中央日報》,15版。
何軒憶(2001年11月20日)。〈球迷 轟狂 大小S 抓狂〉,《星報》,3版。
吳禮強(2001年11月20日)。〈網友抹黑 ASOS激憤 調出錄影帶還姐妹倆清白〉,《民生報》。
吳育光(2001年11月19日)。〈看球的是賭客?小S又霹靂 球迷轟〉,《聯合晚報》,3版。
吳國卿(2000年9月2日)。〈Emalex假新聞案 造謠嫌犯落網〉,《經濟日報》,2版。
葉致偉(2000年1月25日)。〈從交大無帥哥事件 檢視網路媒體〉,《中國時報》,A15。

線上資訊
九一媒體論壇(2006年8月)。〈901為台灣人民權益而走〉。上網日期:2007年5月25日,取自:http://blackcrazylove.googlepages.com/shit
王雅蘭2007年6月19日)。〈李明依、陶子 掀起網友罵戰〉,《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6月19日,取自:http://udn.com/hotnews/DailyList9.html?GXHC_gx_session_id_=a2843e000e2d9980
公廣集團(2007年2月2日)。〈新聞專業倫理〉。上網日期:2007年3月1日,取自:http://www.pts.org.tw/php/html_pub/pubfile/index.php?FIRST_DEEP=2&DEEP=56&DEEP2=56
公廣集團(2004年8月31日)。〈新聞製播公約〉。上網日期:2007年3月1日,取自: http://www.pts.org.tw/php/html_pub/pubfile/index.php?FIRST_DEEP=2&DEEP=54&DEEP2=54
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第三科(2005年11月30)。〈七月上網人口1466萬人〉。上網日期:2007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5228&ctNode=3233。
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資料統計中心(2004年7月13日)。〈我國網路通信應用發展概況〉。上網日期:2007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5228&ctNode=3233。
東森線上新聞(2005年3月6日)。〈東海劈腿烏龍案 網友圍剿報社要求道歉〉。上網日期:2005年6月1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5/03/06/138-1761263.htm ?061/index.htQ
南方電子報(2006年)。〈南方平台與理念〉。上網日期:2007年6月1日,取自::http://www.esouth.org/modules/smartfaq/
苦勞網(2000年)。〈台灣第一個深度網站〉。上網日期:2007年6月1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ews/trackback.asp?tbID=43371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7年3月30日)。〈NCC針對聯意公司記者協助黑道份子拍攝恐嚇光碟處理說明〉。上網日期:2007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ncc.tw/chinese/news_detail.aspx?type=news&site_content_sn=8&is_history=1&pages=1&sn_f=687
陳洛薇(2005年3月3日)。〈中國時報記者陳洛薇聲明〉。上網日期:2005年3月3日。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ouwei/3/1245262870/20050303181604/。
陳順孝(2005年3月)。〈劈腿事件與劈腿媒體〉。上網日期:2007年5月1日,取自:http://ashaw.org/2005/03/post.html
陳朝政(2005年3月7日)。〈網路力量不虛擬 網友要中時道歉〉,《立報》。上網日期:2005年5月1日,取自: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5/03/07/05C03061/index.html
曹琬凌(2004年7月)。〈Neil報告出爐,補強BBC專業新聞規範〉,《公共電視發展研究部》。上網日期:2007年7月12日,取自:http://www.pts.org.tw/~rnd/p2/2004/040728.htm
曹琬凌(2004年6月)。〈BBC總經理揭曉,Ch4總座換個位子做做看〉,《公共電視發展研究部》。上網日期:2007年7月12日,取自:http://www.pts.org.tw/~rnd/p2/2004/040715.htm
張時健、劉昌德(2006年9月1日)。〈要專業記者 先保障勞動權〉,《立報》。上網日期:2007年5月21日,取自:http://publish.lihpao.com/Columnists/2006/09/01/2006b08312/index.html
媒改社、媒觀、公民媒改聯盟聯合聲明(2007年3月28日)。〈針對TVBS製造「周政保擁槍嗆聲影帶事件」媒改社、媒觀、公民媒改聯盟聯合聲明〉,《媒關的聲明與公告》。上網日期:2007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mediawatch.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679/
媒體觀察與評論(2003年4月20日)。〈新版成立〉。上網日期:2007年5月20日,取自:telnet://Ptt.cc Media-Chaos。
與媒體對抗(2000年7月)。〈關於媒抗〉。上網日期:2007年6月1日,取自:http://www.socialforce.tw/wiki/doku.php?id=start:about_socialforce
蕃薯藤(2006年)〈網路大調查〉。上網日期:2007年5月31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
魏玓(2004年2月6日)。〈對於赫頓報告與BBC是件的感想〉,《台灣立報》。上網日期:2007年7月12日,取自: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2512.html。
BBC(2004年6月23日)。〈The Neil Report〉,《BBC》。上網日期:2007年7月12日,
取自:http://www.bbc.co.uk/info/policies/text/neil_report.html。
msyang(2005年3月4日)。〈這就是我們的第四權〉。上網日期::2005年5月1日,取自:telnet://Ptt.cc Media-Chaos。
uus(2006年8月20日)。〈822挺建民,嗆TV〉行動聲明〉。上網日期:2007年5月1日,取自:telnet://Ptt.cc Media-Chaos。
wuliaude(2005年3月2日)。〈鄉民們 我們可以做什麼〉。上網日期:2005年5月1日,取自:telnet://Ptt.cc Media-Chao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