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8200711310600
DOI 10.6846/TKU.2007.01055
論文名稱(中文) 「人間佛教」思想的具體實踐――「菩薩僧團」
論文名稱(英文)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Ren-Jian Buddhism" thought ── "Bodhisattva-gan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郭鎧銘
研究生(英文) Kai-Ming Guo
學號 69206027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8
論文頁數 12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樾
委員 - 藍吉富
委員 - 辜琮瑜
關鍵字(中) 印順
人間佛教
菩薩僧
菩薩僧團
關鍵字(英) master Yin-shun
Ren-Jian Buddhism
bodhisattva-gana
bodhisattva-sajgha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人間佛教」思想在近幾十年來的台灣佛教界與學術界蔚為顯學,許多道場莫不以「人間佛教」為號召,組織團體,積極的從事入世關懷之事行。而在這許多團體的背後,筆者思考到一個問題,到底「人間佛教的領航者」──印順導師理想中的「菩薩僧團」是何種樣貌,具有那些內涵和理論原則?還有這樣的一個「菩薩僧團」的實踐目標又是什麼呢?這些疑問有回應與釐清的必要性,這是筆者撰寫本論文的動機所在。
  筆者以龍樹菩薩、太虛、印順三位人物為脈絡,從他們的「生命處境」和「時代處境」來看「菩薩僧團」此一理想的提出、重振與延續。另從教史的演變和緣起的法則論證「菩薩僧團」形成的應然與必然;進而立基於「人間佛教」思想,整理出「菩薩僧團」應具有那些理論原則和實踐的目標為何,並尋求經典的依據。然後以此論證而來的理論原則,來反思當代實踐「人間佛教」的團體,是否合於印順的本意,或者在時地的適應中而有走向偏鋒的現象產生,並提出筆者個人的一些看法。相信透過實際事行的觀察與反思,將更有助於瞭解和落實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與特色。
英文摘要
In the near for several dozens year,the "Ren-Jian Buddhism" thought takes Taiwan Buddhism and the academic circles quite receives,many Buddhism association none who does not take "Ren-Jian Buddhism"as the summons, the organization association, positive is engaged in matter of line the social concern. But in these many associations'behind, the author pondered to a question, the "Ren-Jian Buddhism 's navigator" ──master Yin-shun in the ideal "Bodhisattva-gana" along master is what kind of form, has these connotations and the theory principle? What also has such " Bodhisattva-gana" the practice goal also is? These questions have the response and the reorganization necessity, this is the author writes the paper the motive to be at.
    The author take the Nagarjuna, master Tai-xu, master Yin-shun along three characters as a vein, from them "the life situation" and "the time situation" looked " Bodhisattva-gana" ideally this one proposed, inspires again with continues. Moreover " Bodhisattva-gana" from the Buddhism history evolution and the dependent relationship principle proof forms should however and inevitably; Then stands based on "Ren-Jian Buddhism" thought, why reorganizes "Bodhisattva-gana" should have these theories principle and the practice goal, and seeks the basis of sutra. Then theory principle which comes by this proof, engages in introspection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 the " Ren-Jian Buddhism" association, whether is in harmony with the original meaning which
master Yin-shun is suitable, or has the trend slant in the time place adaption the phenomenon production, and proposes the author individual some views. Will believe a penetration actual matter line of observation and reconsidering, will be helpful to understood and will carry out master Yin-shun to be suitable the "Ren-Jian Buddhism"  though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與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方向	6
第二章	「菩薩僧團」思想的提出及其形成的應然與必然	9
第一節	「菩薩僧團」思想的提出	9
    一、「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9
(一)龍樹菩薩的生平與時代處境	9
(二)「菩薩僧團」思想的提出	10
二、「革命和尚」――太虛大師	11
(一)太虛大師的時代處境	11
(二)太虛大師的生平	19
(三)「菩薩僧團」思想的復甦	25
三、「玄奘以來第一人」――印順導師	28
(一)印順導師的時代處境	28
(二)印順導師的生平	32
(三)「菩薩僧團」思想的延續與理論建構	39
第二節	「菩薩僧團」形成的應然與必然	42
第三章	「菩薩僧團」之釋義與理論原則	47
第一節	「菩薩」‧「菩薩僧」	47
一、「菩薩」	47
二、「菩薩僧」	52
第二節	「菩薩僧團」的理論原則	56
一、戒律精神――重視十善正行及和樂清淨的律制精神	57
(一)十善為菩薩戒	57
(二)和樂清淨的律制精神	62
(三)小 結	65
二、忘己為人――自利與利他的合一	66
三、盡其在我――自力不由他	72
(一)「佛力加持」之討論	72
(二)「果報迴向」之討論	74
(三)「念佛易行道」之討論	76
四、任重道遠――不厭生死,不欣涅槃	78
第四章	「菩薩僧團」的實踐目標――「嚴淨國土、成熟有情」	85
第一節	嚴淨國土	85
第二節	成熟有情	90
第三節	小  結	93
一、《維摩經》是「唯心淨土」嗎?	 93
二、菩薩社會關懷的二大任務――莊嚴國土、成熟眾生	96
第五章	反思當代佛教團體――以慈濟為例	99
第一節	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	99
一、「悲願來濁世,妙用利群生」――證嚴法師	99
二、慈濟的成立與發展概況	102
第二節	「人菩薩行」的實踐與理論原則之檢視	105
第三節	青年佛教與佛教青年	112
第四節	小  結	114
第六章	結  論	116
參考書目	119
參考文獻
一、藏  經
東晉‧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第一冊
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一冊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東晉‧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藏第三冊
唐‧玄奘譯,《大般若經》大正藏第六冊
唐‧玄奘譯,《大般若經》大正藏第七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經》大正藏第八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九冊
蕭齊‧曇摩伽陀耶舍譯,《無量義經》大正藏第九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十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十住經》大正藏第十冊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十冊
《大寶積經》大正藏第十一冊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南朝宋‧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第十四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十四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大正藏第十五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思益梵天所問經》大正藏第十五冊
唐‧般刺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第十九冊
南朝宋‧佛陀什、竺道生等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冊
東晉‧佛陀跋陀羅、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冊
梁‧僧伽婆羅譯,《菩薩藏經》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清淨毘尼方廣經》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失譯,《毘尼母經》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婆沙論》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舍利子說,唐‧玄奘譯,《集異門足論》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大目乾連造、唐‧玄奘譯,《法蘊足論》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大毘婆沙論》大正藏第二十七冊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第三十冊
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三十冊
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姚秦‧僧肇,《注維摩詰經》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唐‧窺基,《說無垢稱經疏》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諦觀,《天台四教儀》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傳》大正藏第五十冊
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第五十冊
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冊
佚名,《維摩經抄》大正藏第八十五冊


二、太虛大師著作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第一冊(香港:太虛大師全書出版委員會,民國47年4月,再版)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第四冊(民國47年4月,再版)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第五冊(民國39年7月)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第三十三冊(民國42年8月)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第三十四冊(民國42年8月)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第三十五冊(民國44年1月)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第四十四冊(民國44年10月)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第四十六冊(民國44年10月)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第四十九冊(民國45年2月)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第五十一冊(民國45年2月)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第五十七冊(民國45年4月)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第五十八冊(民國45年4月)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太虛大師全書》第六十冊(民國45年4月)


三、印順導師著作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89年10月,新版)
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89年10月,新版)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87年1月)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89年10月,新版)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90年5月,新版)
印順導師,《太虛大師年譜》(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1年3月,修訂一版)
印順導師,《佛在人間》(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89年10月,新版)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89年10月,新版)
印順導師,《淨土與禪》(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1年2月,修訂一版)
印順導師,《無諍之辯》(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92年4月,新版)
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92年4月,新版)
印順導師,《華雨香雲》(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3年4月,修訂一版)
印順導師,《遊心法海六十年》(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79年六月,三版)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92年1月)
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1年10月,三版)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2年4月,五版)
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91年9月)
印順導師,《空之探究》(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89年1月,十版)
印順導師編,《法海微波》(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2年2月,四版)
印順導師,《方便之道》(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82年4月)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三冊(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87年12月)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87年12月)
印順導師,《平凡的一生》(重訂本)(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94年6月,新版)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上冊(新竹:福嚴精舍,民國94年12月)


四、專  書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71年1月)
王端正,《月映千江》(台北:慈濟文化,民國81年8月)
中村‧元、笠原一男、金岡秀友監修、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冊(台北:天華出版社,民國94年1月,二版)
尤美玉主編,《年輕的愛,綻放:慈濟青年的心靈對話‧出版緣起》(台北:慈濟文化,民國91年5月)
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下冊(台中:青蓮出版社,民國84年4月)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民國93年12月,二版)
江燦騰,《太虛大師前傳》(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82年4月)
宏印法師,《宏印法師講演集》(台北:慈濟文化,民國81年1月)
宏印法師,《怎樣讀妙雲集》(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91年5月,新版)
宏印法師,《佛教人間關懷的向度》(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民國85年9月)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民國84年5月)
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台北:法界出版社,民國89年4月,再版)
吳老擇編,《雜阿含經之研究》(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國77年12月)
林碧珠等編,《慈濟年鑑(1966~1992)》(台北:慈濟文化,民國82年6月)
林建德,《諸說中第一――力挺佛陀在人間》(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民國92年12月,二版)
昭慧法師,《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台北:東大圖書,民國86年2月,修訂初版)
昭慧法師,《如是我思》第二集(台北:法界出版社,民國84年1月)
昭慧法師,《我願將身化明月》(台北:法界出版社,民國82年1月)
昭慧法師,《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台北:法界出版社,民國95年5月)
昭慧法師,《活水源頭――印順導師思想論集》(台北:法界出版社,民國92年3月)
昭慧法師、江燦騰編著,《世紀新聲――當代台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台北:法界出版社,民國91年4月)
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民國88年12月,修訂一版)
徐致祥 等撰,《清代起居注冊》(光緒朝)第六十一冊(台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民國76年2月)
陳榮捷著、廖世德譯,《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台北:文殊出版社,民國76年11月)
陳慧劍,《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台北:佛教慈濟文化志業中心,民國80年8月,再版)
清德法師,《印順導師的律學思想》(台北:雲龍出版社,民國90年3月)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9年3月)
野上俊靜 等著、鄭欽仁譯,《中國佛教通史》(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67年5月)
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台北:東方書店,民國52年12月,再版)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第23冊(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9年1月,再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六十四冊,《淨土宗概論》(台北:大乘文化,民國68年1月)
黃夏年編,《歐陽竟無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黃運喜,《中國佛教近代法難研究》(台北:法界出版社,民國95年6月)
傳道法師,《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民國92年7月,二版)
楊惠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東大圖書,民國80年9月)
楊惠南,《愛與信仰》(台北:商周出版,民國94年1月)
楊惠南編著,《當代學人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90年4月)
傅偉勳,《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9年10月)
溫金柯,《繼往與開新――從現代禪到淨土信仰》(台北:淨宗出版社,民國94年7月)
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全集》第四冊(台北:東初出版社,民國79年4月,三版)
慈濟文化出版社編輯組選輯,《盞盞心燈照神州》(台北:慈濟文化,民國81年11月)
鄭壽彭,《印順導師七十年譜》(台北:慧日講堂,民國64年10月)
鄧子美,《太虛大師全傳》(台北:慧明文化,民國91年5月)
趙賢明,《台灣最美的人――證嚴法師與慈濟人》(台北:INK印刻出版,民國95年7月)
劉淑芬,《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台北:三民書局,民國90年11月)
潘煊,《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民國91年3月)
潘煊,《證嚴法師――琉璃同心圓》(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民國93年8月)
顏尚文,《梁武帝》(台北:東大圖書,民國88年10月)
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八十二冊(台北:華宇出版社,民國77年6月)
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八十三冊(台北:華宇出版社,民國77年6月)
藍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7年7月,二版)
藍吉富,《聽雨僧廬佛學雜集》(台北:現代禪出版社,民國92年11月)
鎌田茂雄著、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6年7月)
羅同兵,《太虛對中國佛教現代化道路的抉擇》(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0月)
羅月美、管志潔編,《印順導師傳紀錄片文稿》(台北:靜思文化,民國92年8月)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台北:東初出版社,民國76年12月,三版)
釋星雲,《星雲大師講演集(一)》(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國83年1月二版)
釋聖嚴,《人間淨土》(台北:法鼓文化,民國86年3月)
釋聖嚴,《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3年6月)
釋聖嚴,《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台北:法鼓文化,民國86年6月)
釋證嚴,《靜思晨語》(台北:慈濟文化,民國89年3月,再版)
釋證嚴,《慈濟法髓》第三冊(台北:慈濟文化,民國95年4月)
釋證嚴,《慈濟法髓》第四冊(台北:慈濟文化,民國95年4月)
釋證嚴,《慈濟法髓》第五冊(台北:慈濟文化,民國95年4月)
釋證嚴,《心寬念純――追求美善人生》(台北:聯合文學,民國96年3月)
釋厚觀,《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台北:慧日講堂,民國95年6月)
釋德褂編撰,《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0二年秋之卷》(台北:慈濟文化,民國91年10月)
釋德褂編撰,《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0五年春之卷》(台北:慈濟文化,民國94年5月)
釋德褂編撰,《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0五年夏之卷》(台北:慈濟文化,民國94年7月)
釋德褂編撰,《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0六年冬之卷》(台北:慈濟文化,民國96年1月
E.Lamotte著、郭忠生譯,《維摩詰經序論》(南投:諦觀雜誌社,民國79年9月)
Holmes Welch著、王雷泉、包勝勇、林倩等譯,《中國佛教的復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五、日文著作
山崎‧宏,《隋唐佛教史研究》(京都:法藏館,1980年2月)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研究》下冊(東京:春秋社,1977年10月)
矢吹慶輝,《三階教之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3年9月)


六、期刊‧論文
印順導師,〈佛法之危機及其救濟〉,原刊於《海潮音》第十三卷,第九號,今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海潮音》第二十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
聖嚴法師,〈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中華佛學研究》第三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民國88年3月)
傳妙法師,〈「成佛之道」與「菩提道次第廣論」二書之略比〉(上),《海潮音》第88卷,第2期(台北:海潮音雜誌社,民國96年2月)
釋聖嚴,〈佛門星殞,人天哀悼〉,《弘誓雙月刊》75期(民國94年7月)
藍吉富,〈玄奘以來,一人而已〉,《弘誓雙月刊》75期(民國94年7月)
藍吉富,〈臺灣佛教發展的回顧與前景〉,《當代》第十一期(台北:當代雜誌社,民國76年3月)
邱敏捷,〈當代人間佛教的諍辯――記數年前的一場大風暴始末〉,《當代》第二一五期(台北:當代雜誌社,民國94年7月)
黃崧修,〈永懷導師談今後導師思想的弘揚〉,《風城法音》第十四期(新竹:新竹法音雜誌社,民國94年9月)
陳美羿,〈知與行,代代相傳〉,《慈濟月刊》463期(花蓮:靜思精舍,民國94年6月)
倪銘均,〈把握福德因緣〉,《慈濟月刊》463期(花蓮:靜思精舍,民國94年6月)
葉子豪,〈教之,化之,行之〉,《慈濟月刊》463期(花蓮:靜思精舍,民國94年6月)


七、學位論文
王樾,《晚清佛學與近代政治思潮――以《大同書》、《仁學》、《齊物論釋》為核心之立論》(台北:淡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93年4月)


八、研討會論文
李志夫、惠敏法師、鄭振煌、張元隆編,《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台北:法鼓文化,民國87年2月)
惠敏法師編,《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民國87年12月)
傳道法師主編,《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生命、生態、環境關懷論文集》(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民國85年1月)
藍吉富編,《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89年4月)
《20世紀後半葉人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民國95年12月)
《第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1年4月)
《第五屆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3年4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