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8200509440900
DOI 10.6846/TKU.2005.00009
論文名稱(中文) 大陳過台灣-1950年代新移民的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From Tachen to Taiwan-A Case Study of the New Immigrants in the 1950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何政哲
研究生(英文) Cheng-Che Ho
學號 69006001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14
論文頁數 19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素玢
委員 - 張力
委員 - 王樾
關鍵字(中) 金剛計畫
大陳撤退
大陳義胞
大陳人
移民
關鍵字(英) King Kong Project
Tachen Retreat
Loyal Tachenian
Tachenian
Migr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國共戰爭後期,國府退守台灣,但國共戰爭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國府在浙東沿海和閩東沿海外仍保有許多「外島」。外島的功用在牽制共軍,阻礙中共在東南沿海一帶的發展。位於台州列島上的大陳島,為浙東沿海外島的中心據點。1953年韓戰結束後,中共將兵力集中於閩浙沿海,共軍於1954年起開始猛烈攻擊外島,1955年1月攻下「一江山」島,使大陳島岌岌可危,隨時可能被共軍攻陷。
  當台海危機一觸即發時,美國方面建議國府放棄大陳,將軍力集中於台灣、澎湖,美國願意協助國府,進行「大陳撤退」的任務,命名為「金剛計畫」,由國軍與美國第七艦隊共同實施。金剛計畫在1955年2月7日開始,於2月12日順利完成,成功將浙東沿海外島的軍民物資,全體撤回台灣。一萬八千餘名的大陳居民,離開故鄉來到陌生的台灣,國府為感念大陳居民反共的義行,便稱其為「大陳義胞」。  
  國府為了照顧大陳義胞,特別成立「大陳地區來台義胞就業輔導委員會」來進行安置。政府在全台十二個縣市,興建了三十五個大陳新村,提供大陳義胞居住。同時以農、漁、工、商等職業,分別輔導義胞就業,希望義胞能夠在台灣落地生根。但政府的輔導措施,在很多方面都無法兼顧,導至大陳義胞的生活面臨困境,為了養家活口,大部份的人都再次離鄉背景,離開政府所安排的大陳新村,到外地去工作、跑船。本文將從大陳撤退開始,金剛計畫的進行,以及大陳人來台後,政府輔導措施的進行,輔導成效的優劣,進行探討。並將大陳人在台灣所遭遇到的困境,應對的方式和社會適應做一說明,進一步瞭解大陳人在台灣的生活情形,以期讓大陳人從故鄉到台灣的過程與經歷,能完整的呈現出來。
英文摘要
At the later part of civil war between Nationalist and Communist,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retreated to Taiwan, but the civil war did not end for it. Nationalist still held quite some off-shore island along the east cost of Chejiang and Fukien, which were used to attract the communist forces and to retar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st China along coastal area of South East China. Tachen Island, one of Taizhou Archipelago is a critical point at the offshore of eastern Chejiang. After the end of Korean War in 1953, Communist China concentrated forces at the coastal area of Chejiang and Fukien, and they started attacking off shore island in 1954 and in January, 1955, they took Yi Jiang Shan Island and exposed Tachen Island to the open fire of Communist China, who could take it anytime.  

  When the crisis in Taiwan Strait was at brink of volcano, US suggested the Nationalist to give up Tachen Island and concentrate forces in Taiwan and Penghu, where US would help Nationalist in retracting military and civilians to Taiwan and it was named as King Kong Project. It was conducted jointly by Nationalist forces and 7th Fleet of US. King Kong Project commenced on Feb. 7 and completed on Feb. 12, 1955 soundly, and the civilians, armed forces and their belongings and equipment were successfully removed to Taiwan. Civilians, in total number of 18,000 odd, Tachenians (Tachen people) left their home island and arrived at Taiwan, a place of total stranger to them.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called them Loyal Tachenians to commemorate their loyalty to Nationalist and defied communist  

  For taking care of their livings, Nationalist Government established Employment Assistance Council for Loyal Citizens from Tachen Area” for their settlement. The government also built 35 Tachenian settlements all over Taiwan in every jurisdiction. At the same time, jobs in agriculture, fishing, industrial and commerce were offered for them to let them settled and rooted in Taiwan. But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the government did not work well in every aspect and they were in miseries, and for raising family, most of them were forced or lured to left the Tachen settlements arranged by the government to find jobs, such as sailors.
This paper will study, beginning from the retreat of Tachen, the proceeding of King Kong Project, the Guidance Measure of the government after Tachenians are migrated into Taiwan as well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such settlement measures. The miseries of Tachenians in Taiwan ought to be exposed to the public, so that the history and the process of migration may be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in its full featur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緒 論----------------------------------------------------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	問題意識-----------------------------------------2
三、	文獻回顧-----------------------------------------3
四、	研究方法與史料介紹-------------------------------6
五、	論文主題的界定-----------------------------------7

第一章	原鄉大陳-----------------------------------------9
第一節	大陳島的自然環境、經濟型態與歷史沿革-------------9
第二節	國共戰爭時期的大陳島----------------------------17


第二章	從大陳到台灣------------------------------------32
第一節	大陳撤退的原因--------------------------------- 32
第二節	「金剛計劃」的實施------------------------------40
第三節	「飛龍計劃」的實施------------------------------48


第三章	安置與輔導--------------------------------------53
第一節	大陳義胞來台初期的安置--------------------------53
第二節	大陳新村的建立----------------------------------64
第三節	就業輔導措施------------------------------------93


第四章	大陳人在台灣-----------------------------------104
第一節	發展歷程---------------------------------------104
第二節	社會適應---------------------------------------140
第三節	大陳人與大陳文化-------------------------------150


結論----------------------------------------------------168
參考書目------------------------------------------------172


附錄----------------------------------------------------187
附錄一  大陳島撤防第八五特遣部隊每日行動紀綠表--------187
附錄二  大陳島村里地名對照表--------------------------189
附錄三  大陳大事年表----------------------------------190
附錄四  大陳新村分佈圖--------------------------------195
附錄五  大陳新村一覽表--------------------------------196

圖次目錄
圖1-1  台州列島地理形勢圖------------------------------10
圖1-2  上下大陳及一江山兵誌概要圖----------------------12
圖2-1  金剛計劃中美軍全般行動概要圖--------------------47
圖2-2  飛龍計劃指揮圖----------------------------------55
圖3-1  大陳義胞至基隆接待所時所拍之照片----------------57
圖3-2  宜蘭縣礁溪鄉成功新村----------------------------68
圖3-3  宜蘭縣頭城鎮忠孝新村街景------------------------68
圖3-4  花蓮縣花蓮市大陳一村----------------------------70
圖3-5  花蓮縣花蓮市大陳二村活動中心--------------------70
圖3-6  台東縣台東市披山新村村牌------------------------72
圖3-7  台東縣台東市漁山新村----------------------------73

圖3-8  台東縣大武鄉披星新村----------------------------73
圖3-9  屏東縣新園鄉中興新村----------------------------75
圖3-10  屏東縣高樹鄉日新新村活動中心--------------------76
圖3-11  高雄縣林園鄉力行新村----------------------------77
圖3-12  高雄縣阿蓮鄉再興新村----------------------------77
圖3-13  台南市明德里博愛新村----------------------------80
圖3-14  新竹市北區信義新村------------------------------80
圖3-15  高雄縣阿蓮鄉再興新村之公廁----------------------89
圖3-16  屏東縣枋寮鄉新龍新村新龍分校--------------------90
圖3-17  就地取地以當地石頭為建材(屏東縣百畝村)--------90
圖3-18  大陳新村主要是以磚房為主(高雄縣和平新村)------91
圖4-1  屏東縣新園鄉五房新村外之堤防-------------------106
圖4-2  台東縣大武鄉披星新村旁的堤防道路(朝庸溪)-----107
圖4-3  殘破不堪的克難新村,現己無大陳人居住(屏東縣里港鎮)----------------------------------------------------112
圖4-4  荒涼的鳳尾新村(屏東縣潮州鎮)-----------------113
圖4-5  披山新村的大陳婆婆(台東市豐田里)-------------113
圖4-6  和平新村之街景(高雄縣大社鄉)-----------------114
圖4-7  東振新墾區灌溉用抽水馬達(屏東縣高樹鄉)-------116
圖4-8  披星新村之衛生室(台東縣大武鄉)---------------129
圖4-9  梁普法從事海員之照片---------------------------133
圖4-10  南田新村內之石敢當(高雄縣茄萣鄉)-------------145
圖4-11  全台規模最大的大陳廟宇-白沙崙威武廟(茄萣鄉南田新村)----------------------------------------------------151
圖4-12  阮弼真君廟(花蓮市大陳一村)-------------------152
圖4-13  蔣公報恩觀(高雄市旗津區實踐新村)-------------152
圖4-14  漁師廟(宜蘭縣壯圍鄉仁愛新村)-----------------153
圖4-15  仁愛新村漁師爺壽誕(宜蘭縣壯圍鄉)-------------155
圖4-16  信義廟之對聯「觀音慈航護中華、神聖顯赫佑大陳」(新竹市信義新村)------------------------------------------158
圖4-17  寧波年糕---------------------------------------160
圖4-18  魚麵-------------------------------------------161
圖4-19  鰻魚乾-----------------------------------------161
圖4-20 送子還願時贈予廟方之喜燈與白球------------------163
圖4-21 老一輩大陳婦女仍有裹小腳,圖為裹腳婦女穿的鞋子--164


表次目錄
表1-1  大陳島海路交通表--------------------------------14
表1-2  上、下大陳島中、小學校一覽表--------------------22
表1-3  大陳地區各島軍事佈署一覽表(民國四十年(1951)九月)-----------------------------------------------------28
表1-4  國軍駐守大陳軍力表------------------------------30
表2-1  國共戰爭期間共軍攻擊大陳一覽表------------------34
表2-2  金剛計劃的內容----------------------------------43
表2-3  金剛計劃運送軍民物資一覽表----------------------46
表3-1  宜蘭縣大陳新村一覽表----------------------------67
表3-2  花蓮縣大陳新村一覽表----------------------------69
表3-3  台東縣大陳新村一覽表----------------------------72
表3-4  屏東縣大陳新村一覽表----------------------------74
表3-5  高雄縣大陳新村一覽表----------------------------76
表3-6  其他縣市大陳新村一覽表--------------------------78
表3-7  高雄縣茄萣鄉白雲新村撥用公地計劃書--------------83
表3-8  大陳新村建地土地來源資料表----------------------85
表3-9  政府徵收土地賠償情形一覽表----------------------87
表3-10  墾農與僱農分輔導內容與分佈地區表----------------95
表3-11  大陳漁村二噸半級動力舢舨分配數量表--------------98
表3-12  工業與手工藝新村輔導就業表----------------------99
表3-13  商業新村一覽表----------------------------------100
表4-1  以河川新生地為建地的大陳新村--------------------105
表4-2  大陳新村的現況----------------------------------110
表4-3  台東縣三年來辦理大陳義胞免費施醫情形調查表------127
表4-4  大陳新村周圍台灣族群分佈表----------------------142
表4-5  大陳新村與眷村的異同----------------------------148
表4-6  大陳廟宇舉辦廟會活動一覽表----------------------154
表4-6  帶有政治色彩之大陳廟宇--------------------------15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史料

(一)檔案
國史館藏台灣省衛生處檔,《大陳義胞(一)~(十七)》,目錄號:455,案卷號:028-1~17,民國四十九年至五十四年。
國史館藏行政院衛生署檔,《撥贈大陳勞軍藥械》,目錄號:081,案卷號:690,民國四十二年。
國史館藏行政院衛生署檔,《改進大陳島衛生》,目錄號:081,案卷號:1271,民國四十四年。
國史館藏行政院秘書處檔,《谷正綱報告金門大陳勞軍情形》,目錄號:071,案卷號:048,民國四十二至四十五年。
國史館藏行政院秘書處檔,《浙江省大陳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暫行組織規程》,目錄號:071,案卷號:065,民國四十三年。
國史館藏行政院秘書處檔,《大陳地區視察報告並建議》,目錄號:071,案卷號:103,民國四十年至民國四十一年。
國史館藏行政院秘書處檔,《屏縣辦理大陳義胞新村基地贈與》,目錄號:071,案卷號:190,民國五十五年至民國五十六年。
國史館藏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檔,《大陳義胞就業輔導委員會租撥房地》,目錄號:275-4,案卷號:01301,民國四十四年至民國四十五年。
國史館藏台灣省社會處檔,《大陳義民工程隊籌組》,目錄號:447,案卷號:007,民國五十五年。
國史館藏台灣省社會處檔,《大陳義胞及榮院民戶籍(一)~(二)》,目錄號:447,案卷號:149-1~2,民國四十五年。
國史館藏台灣省社會處檔,《大陳義胞貸款造船》,目錄號:447,案卷號:167,民國五十四年。
國史館藏台灣省地政處檔,《大陳義胞農墾(一)~(二)》,目錄號:453,案卷號:266-1~2,民國四十四年至四十六年。
國史館藏台灣省地政處檔,《大陳義胞配田(一)~(二)》,目錄號:453,案卷號:268-1~2,民國四十四年至四十八年。
國史館藏行政院衛生署檔,《農復會補助溫嶺縣衛生院藥械經費(一)~(二)》,目錄號:081,案卷號:1278-1~2,民國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
國史館藏行政院衛生署檔,《浙江省溫嶺縣衛生院組織規程》,目錄號:081,案卷號:107,民國四十三年。
國史館藏行政院衛生署檔,《撥贈浙江省溫嶺縣衛生院藥械》,目錄號:081,案卷號:689,民國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
國軍檔案,《大陳防守區司令部施政計劃案(四十三年)》,總檔案號:2669,分類號:060.23,民國四十三年。
國軍檔案,《颶風(支援大陳)作戰計劃案》,總檔案號:25074,分類號:541.1,民國四十三年至四十四年。
國軍檔案,《金剛(大陳撤退)作戰計劃案》,總檔案號:25076,分類號:541.1,民國四十四年。
國軍檔案,《大陳島撤退案(一)~(七)》,總檔案號:26420~6,分類號:543.64,民國四十三年至四十四年。
國軍檔案,《大陳防衛計劃案》,總檔案號:41777,分類號:500.02,民國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
國軍檔案,《金剛計劃案(一)~(五)》,總檔案號:42222~6,分類號:501.5,民國四十四年。
國軍檔案,《胡宗南赴大陳島部署防務及成立江浙游擊總指揮部》,總檔案號:42918,分類號:520,民國四十年至四十一年。
國軍檔案,《檢討大陳撤運及分發南麂撤防紀要》,總檔案號:42922,分類號:520,民國四十四年。
國軍檔案,《大陳軍民撤退案(一)~(七)》,總檔案號:43181~7,分類號:550.02,民國四十四年。
國軍檔案,《大陳義胞使用營地贈與移轉案》,總檔案號:48372,分類號:1005.1,民國五十五年至六十二年。
國軍檔案,《大陳義胞建築船台(一)~(二)》,總檔案號:49512~3,分類號:1124,民國四十七年至五十年。
國軍檔案,《大陳來台眷屬處理案》,總檔案號:50847,分類號:1651.2,民國四十四年。
國軍檔案,《空軍支援大陳作戰戰史案(一)~(二)》,總檔案號:52257~8,分類號:1843,民國五十一年至五十二年。

(二)公報

《立法院公報》,〈本院林委員永瑞,為雙和「大陳新村」居民,長期居住之房舍老舊,住戶仍無產權無法整修興建,權利受損影響民心,特向行政院提出質詢〉,第75卷85期院會紀錄,1986年。
《省政府公報》,(1955~1966)
《教育部公報》,(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大陳來台義胞子女就讀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清寒優秀學生獎學金暫行辦法),第107期,1983年。
《總統府公報》,(1955~1966)

(三)、方志

(明)曾才漢,《太平縣古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曹文珽,《太平縣正續志》,台北:溫嶺縣同鄉會,1971年。
喻長霖,《浙江省台州府志》,台北:成文,1970年。

二、	專書

大中國際多媒體,《台灣人.台灣事》,台南:成陽出版社,2004年。
大社鄉志編纂委員會,《大社鄉志》,大社:大社鄉公所,1986年。
王世慶等,《高雄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王炎等,《大陳記實-島嶼傳奇》,出版項不詳,2005年。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2000年。
王德賢,《高雄市區里沿革圖誌》,高雄:高雄市文獻會,2001年。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救總實錄》,台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1980年。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救總特刊》,台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1992年。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救總三十年集》,台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1980年。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救總十年》,台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1960年。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二十年大事紀》,台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1970年。
中國的關鍵年學術討論會編,《一九四九: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中國時報編,《台灣:戰後50年》,台北:中國時報出版,1995年。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編,《農復會工作報告(六)》,台北:農復會編,1955年。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編,《農復會工作報告(九)》,台北:農復會編,1958年。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編,《農復會工作報告(十)》,台北:農復會編,1959年。
仇德哉,《台灣之寺廟與神明》,南投:台北省文獻會,1984年。
反共義士專輯編輯委員會,《反共義士專輯》,台北:市民雜誌社,1971年。
台北市溫嶺同鄉會編,《溫嶺縣續志稿》,台北:台北市溫嶺同鄉會,1987年。
台北縣溫嶺同鄉會編,《鄉親鄉情大陳心-大陳地區同鄉來台四十週年特刊》,台北:台北縣溫嶺同鄉會,1995年。
台北縣溫嶺同鄉會編,《感恩與惜福-大陳人來台的故事》,台北:台北縣溫嶺同鄉會,2001年。
台北縣浙江省溫嶺同鄉會編,《大陳地區同鄉遷台五十週年紀念大會手冊》,台北:台北縣溫嶺同鄉會,2005年。
台北縣浙江省溫嶺同鄉會編,《大陳遷台五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北:台北縣溫嶺同鄉會,2005年。
台東縣文獻委員會編,《台東縣志》,台東:台東縣文獻委員會,1964年。
台東縣文獻委員會編,《台東文獻》,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台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編輯小組,《台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台北:國史館,2002年。
台灣文獻委員會,《台灣近代史:社會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5年。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編,《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台灣各縣市寺廟名冊》,南投:台灣省政府,1995年。
台灣歷史學會編,《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2001年。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十年來接受美援單位的成長》,台北:行政院,1961年
行政院編,《台灣漁業運用美援成果檢討》,台北:行政院,1966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台灣漁業40年專輯》,台北:行政院農委會,1991年。
安德森,《重建想像共同體》,台北:文建會,2004年。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1998年。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8年。
朱匯森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四十四年(1955)一至六月份》,台北:國史館,1989年。
朱匯森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四十四年(1955)七至十二月份》,台北:國史館,1989年。
何思瞇,《台北縣眷村調查研究》,台北:台北縣政府,2001年。
何耀光編,《海軍艦隊發展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1年。
沈耀初,《毋忘大陳》,台南:一鳴出版,1955年。
沙封,《台海軍事衝突紀實》,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4年。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2000年。
李元平,《俞大維傳》,台北:台灣日報社出版,1993年。
李正寰編,《谷正綱先生與救總》,台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1991年。
李如南,《台灣地區軍眷村更新配合都市發展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1989年。
李源禧等著,《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出版,1993年。
李鐸主編,《救總五十年金慶特刊》,台北:關愛與服務雜誌出版,2000年。
林正芳,《續修頭城鎮志》,頭城:頭城鎮公所,2002年。
林位東,《大陳風景詩》,台北:台北市溫嶺同鄉會,1995年。
林樹等,《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新竹:新竹縣文化中心,1997年。
林蘊暉,《一九四九~一九八九年的中國》(一):凱歌行進的時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宜蘭縣政府,《宜蘭縣軍眷村及大陳義胞新村改建國宅》,宜蘭:宜蘭縣政府,1985年。
周谷編,《胡適、葉公超使美外交文件手搞》,台北:聯經,2001年。
周琇環,《台灣光復後美援史料》,台北:國史館,1995年。
孟祥瀚編,《台東縣史(二)開拓篇》,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年。
吳恭全編,《蔣經國總統照片集》,台北:國史館,2002年。
吳純光,《中國空軍實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
邵宗海,《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1995年。
苗允豐編,《花蓮縣志(一)大事記》,花蓮:花蓮文獻委員會,1973年。
姜克夫編,《民國軍事史略稿(四)》,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施敏輝,《台灣意識論戰選輯》,台北:國際現勢週刊,1978年。
施添福編,《台東縣史(八)大事記》,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年。
茄萣鄉志編纂委員會,《茄萣鄉志》,茄萣:茄萣鄉公所,1994年。
胡炘,《大陳回憶》,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
胡宗南上將年譜編纂委員會編,《胡宗南上將年譜》,台北:編者印,1972年。
胡故上將宗南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胡宗南先生紀念集》,桃園:陸軍總師令部,1963年。
省籍、族群與國家認同研討會,《省籍、族群與國家認同研討會》,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2年。
姚誠編,《從異鄉到家鄉-花蓮大陳聚落生活文化田野紀實》,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2年。
姚誠,《洄瀾神境:花蓮的寺廟與神明》,花蓮:花蓮縣文化局,1999年。
徐枕,《胡宗南先生與國民革命》,台北:王曲十七期同學會,1990年。
徐焰,《台海大戰(上編):中共觀點》,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2年。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蔣經國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0年。
翁台生,《CIA在台活動秘辛-西方公司的故事》,台北:聯合報出版,1991年。
高格孚,《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台北:允晨出版,2004年。
高前編,《再會吧!大陳》,台北:民風,1955年。
高樹鄉公所,《高樹鄉志》,高樹:高樹鄉公所,1981年。
高淑媛,《宜蘭縣大事紀》,宜蘭:宜蘭縣政府,1983年。
孫靜江,《大陳紀略》,台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年。
袁文靖,《美國對華政策-繼續協防台灣》,台北:國際現勢週刊,1978年。
郭肇立編,《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年。
黃典權編,《重修屏東縣志》,屏東:屏東縣政府,1993年。
黃俊傑,《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口述歷史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年。
黃俊傑,《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科彙編》,台北:三民,1991年。
唐耐心,《不確定的友情-台灣、香港與美國,1945至1992》,台北:新新聞,1995年。
張力訪問、紀錄,《黎玉璽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1年。
張守真,《旗津紀事》,高雄:高雄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張朋圍、林泉、張俊宏訪問,張俊宏紀錄,《王微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6年。
張其昀,《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史論集》,台北:國防研究院,1962年。
張昭然,〈大陸逆轉前後國軍在浙江沿海島嶼的經營(一九四九年五用~一九五五年二月)〉,《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台北:國史館,1991年。
張茂桂,《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
張龍川編,《林園鄉志》,林園:林園鄉公所,1985年。
張鐵君,《國家建設論集(十)》,台北:幼獅文化,1971年。
陳仁和,《大陳島-英雄之島》,台北:陳仁和出版,1987年。
陳仁和,《民之歸仁》,台北:陳仁和出版,1976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1981年。
陳秋坤,《里港鄉志》,里港:里港鄉公所,2003年。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93年。
許進興,《阿蓮鄉志》,阿蓮:阿蓮鄉公所,1985年。
許雪姬,《清代台灣的綠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7年。
國民革命建軍史編纂委員會編,《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
國防部史政局,《國防部沿革史》,台北:國防部史政局,1959年。
國防部史政局,《浙海海戰》,台北:國防部史政局,無出版日期,史編局藏。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軍後勤史(五)》,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91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軍後勤史(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91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大陳轉進與砲轟黃岐》,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7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美軍在華工作紀實-協防之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81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戡亂戰史(十四)-東南沿海地區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83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戡亂戰史(十五)-總檢討》,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84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軍戰史叢書:戡亂時期東南沿海島嶼爭奪戰史(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97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軍戰史叢書:戡亂時期東南沿海島嶼爭奪戰史(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97年。
國防部史政局,《海島攻防戰史》,台北:國防部史政局,195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俞大維先生年譜資料初編第三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96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胡宗南上將年譜》,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72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年。
國防部史料處,《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史料續輯》,台北:國史館,1982年。
彭懷恩,《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1998年。
游謙,《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政府,2003年。
楊御龍,《我在大陳》,台北:紅藍出版社,1956年。
董霖譯,《顧維鈞與中國戰時外交》,台北:傳記文學,1984年。
劉文孝,《中共空軍史》,台北:中國之翼出版社,1993年。
劉毅夫,《就要回來一江戰士血大陳義胞心》,作者出版,1955年。
劉毅夫,《經國先生的沈痛追憶》,台北:黎明文化,1988年。
劉毅夫,《採訪集》,台北:黎明文化,1972年。
劉毅夫,《風雨十年-一個戰地記者的見證》,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
劉國瑞,《台灣發展圖錄-民國四十年至民國七十九年》,台北:聯經,1991年。
劉廣凱,《劉廣凱將軍報國憶往》,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趙俊濤,《一九四九~一九六六對臺作戰實錄》,西安:西安出版社,1993年。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1992年。
鄭禮峰編,《新中國軍事活動紀實1949-1959》,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
盧世標,《宜蘭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薛化元,《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945~1965)I》,台北:聯經,1990年。
礁溪鄉誌編纂委員會,《礁溪鄉誌》,礁溪:礁溪鄉公所,1994年。
鍾漢波,《海峽動盪的年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簡浴沂,《蘇澳彩風》,蘇澳:蘇澳鎮公所,2001年。
簡烔仁,《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1995年。
蘇澳鎮公所,《常民文化史料彙編》,蘇澳:蘇澳鎮公所,2002年。
龔宜君,《宜蘭縣人口與社會變遷》,宜蘭:宜蘭縣政府,2003年。

三、期刊論文

(一)、學位論文
王玲玲,〈眷村改建計劃在新竹市之形構〉,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鏗惠,〈台北衛星城市變遷之研究-以戰後永和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呂秀玲,〈眷村的社會流動與社會資源〉,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林吉郎,〈台海軍事衝突時期的戰略/外交分析〉,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柯凱珮,〈大陳人移民經驗的認同歷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孫鴻業,〈污名、自我、與歷史: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梁成文,〈眷村改建國宅之政策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曾明彥,〈艾森豪總統時代美國對華外交政策〉,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張瑞昇,〈台灣眷村社區環境意義之研究-一個邊緣城市的老舊眷村個案〉,淡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1995年。
謝品華,〈新區域地理學的發展分析-兼以花蓮市大陳新村地區為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羅於陵,〈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尚道明,〈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二)、一般論文
〈大陳義胞撤退來台〉,《豐年》,5期,1955年3月。
〈史敦普訪大陳〉,《中國勞工》,1954年9月1日。
王宏仁,〈族群認同與國際移民趨勢〉,《科學月刊》,31卷11期,2000年11月。
李廣鈞,〈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中大社會文化學報》,3期。
李美枝,〈台灣地區族群興國族認同的顯性與隱性意識〉,《本土心理學研究》,20期,2003年12月。
李美枝,〈台灣地區人民之省籍、黨籍與政治意識型態在政治群體認同中的糾結〉,《本土心理學研究》,13期,2000年6月。
林姮妤,〈社群主義的國家認同觀-台灣族群意識形成的觀察〉,《立法院院聞》,32卷9期,2004年9月。
林欽榮,〈都市更新在新竹的歷史任務:新竹模式眷改-眷村改建對於新竹市是項歷史性都市更新任務〉,《建築師》,27卷11期,2001年11月。
吳釆璋,〈鰻魚旗兒高高掛-來去大陳〉,《東海岸評論》,164期,2002年3月。
吳釆璋,〈大陳印象〉,《東海岸評論》,164期,2002年3月。
邱花妹、李柱芳,〈大陳一村無法回應的承諾〉,《天下雜誌》,217期,1999年6月。
胡台麗,〈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69卷,1990年。
胡興華,〈台灣光復初期之漁船放領〉,《漁業推廣月刊》,162期,2000年3月。
高茂辰,〈江山一水跨長虹〉,《歷史》,207期,2005年4月。
張彩芸,〈尋找大陳仔〉,《東海岸評論》,164期,2002年3月。
張茂桂,〈台灣最棘手的政治問題-國家認同、族群平等「難分難解」〉,《財訊》,168期,1996年3月。
張茂桂,〈台灣歷史上的族群問題-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講義彙編》,85期冬,1996年2月。
張茂桂,〈眷村子弟眷村老〉,《聯合報:讀書人》,223期,1996年8月。
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國家政策雙週刊》,32期,1992年4月。
張淑雅,〈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第一次台海危機策略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期,1993年6月。
黃昭璘,〈眷村的文化形成興社區發展〉,《文化生活》,4卷5期,2001年5月。

陳仁和,〈從大陳到台灣-大陳島的歷史與變遷〉,《宜蘭文獻》,30期,1997年11月。
陳金麟主持,〈大陳島耆老座談會記錄〉,《宜蘭文獻》,30期,1997年11月。
陳振夫,〈大陳島往事記述〉,《傳記文學(上、下)》,40卷4~5期,1982年5月。
覃怡輝,〈國軍老舊眷村改建的公平和效率問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卷3期,2000年9月。
劉文心,〈台東富岡新村大陳義胞生活方式的變遷〉,《台東文獻》,復刊5期,1999年5月。
〈蔣夫人慰問大陳撤守軍民等〉,《中國勞工》,1955年2月16日。
〈對大陳撤退應有的認識〉,《中國勞工》,1955年2月16日。
簡浴沂,〈海鰻新故鄉-岳明新村的大陳義胞〉,《東海岸評論》,164期,2002年3月。

四、	報紙

《中央日報》(1954~1966)
《台灣新生報》(1954~1966)
〈大陳義胞-日漸凋零的族群〉,《中國時報》,1997年7月7日
〈大陳撤退 美軍掩護〉,《台灣日報》,1997年3月12日
〈大陳義胞要求贈與配耕土地〉,《聯合報》,1993年9月9日
〈戀戀大陳-美麗與哀悉〉,《自由時報》,1999年5月26日

五、	工具書

戶外生活編,《台灣全圖》,台北:戶外生活,2001年。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台北:遠流,1996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料指引》,台北:新文豐,2000年。
許雪姬編,《台灣歷史辭典》,台北:遠流,2004年。
聯勤401廠編,《宜蘭縣地理圖集》,宜蘭:宜蘭縣政府,1994年。
六、 外文部份
Clifford,J (1997).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Conover, P. J (1984). The influence of group identification on
political perception & evaluation. In Journal of Politics , 46, 760-85.
     Geertz, C (1973). 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I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