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7202116484700
DOI 10.6846/TKU.2021.00018
論文名稱(中文) 驚悚外衣下的女性-兩岸都市恐怖/驚悚電影中女性形象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Women in horror: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Urban Horror/Thriller Movies in China and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潘錦濤
研究生(英文) Jin-Tao Pan
學號 60705402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6-22
論文頁數 12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昱
委員 - 趙庭輝
委員 - 許傳陽
關鍵字(中) 兩岸電影
恐怖
驚悚
都市傳說
女性形象
關鍵字(英) Cross-Straitmovies
horror
thriller
urban legend
female imag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年來,台灣與中國大陸都市傳說改編恐怖/驚悚類型電影興起,既保留了恐怖電影元素,也加入驚悚電影中人性方面探討的驚悚電影元素。透過恐怖/驚悚電影研究則可很好的解析主流電影中所不願碰觸的社會題材,更好透析所呈現出的社會文化焦慮。在兩岸恐怖/驚悚電影中,女性被冠上「正面」與「反面」的兩種屬性。
因此本研究試圖從女性主義出發,針對兩岸都市傳說恐怖/驚悚類型電影,選擇台灣與中國大陸各自所產製都市傳說電影為背景下改編之以女性為主要角色或敘事主體的恐怖/驚悚類型電影,採用文本分析法,試圖去勘測兩個文化背景相近,卻又具有差異性的地方,是如何結合在地文化用以呈現。探討其中所包含的社會變遷所導致的文化焦慮、權力關係、性別意識,已便更好的了解當前台灣與中國大陸社會文化的異同。
研究結果發現,兩岸都市傳說恐怖/驚悚類型電影中,對於當下女性處境作出了很好的形象投影,所呈現出女性形象是矛盾的。新時代下的台灣女性,伴隨著女性主義的崛起,正逐步擺脫依附男權,驚悚的外衣,形成獨立自主的行時代女性,披上了屬於女性自主的新時代外衣。中國大陸女性雖看似獲得社會地位的提升,但愛情與家庭對女性的羈絆仍太過於嚴重,女性仍活在名為父權的驚悚外衣之下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 horror/thriller movies based on urban legend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have emerged, which not only retain the horror movie elements, but also add the thriller movie elements that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human nature in the thriller movies. Through the study of horror/thriller movies, it is possible to analyze the social themes that mainstream movies are unwilling to touch, and to better analyze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nxiety presented by them. In cross-strait horror/thriller movies, women are labeled with two attributes of "front" and "revers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start from feminism, aiming at the horror/thriller genre of urban legend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and chooses the horror/thriller genre of movies with women as the main character or narrative subject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legend films produced by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 Using text analysis, trying to investigate how two places with similar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different, and how to combine local cultures to present them. Discussing the cultural anxiety, power relations, and gender awareness caused by the social changes contained in it has enabl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horror/thriller genre of urban legend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omen has been projected very well, and the images of women presented are contradictory. In the new era, Taiwanese women, with the rise of feminism, are gradually getting rid of the cloak of attachment to patriarchy and thrillers, forming independent women of the age, and putting on the cloak of the new era of female autonomy. Although women in mainland China seem to have improved their social status, the fetters of love and family to women are still too serious, and women still live under the cloak of horror called patriarch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文獻探討	10
第三節:研究問題	32
第四節:研究方法	35
第五節:理論架構	37
第貳章 兩岸恐怖/驚悚類型電影發展脈絡	43
第一節:台灣恐怖/驚悚電影發展	43
第二節:中國大陸恐怖/驚悚電影發展	47
第三節:恐怖/驚悚電影都市傳說類型元素	52
第參章 再現的恐懼—兩岸都市恐怖/驚悚電影中的文化焦慮	62
第一節:陰性鬼怪—集體記憶的再現	62
第二節:「恨與復仇」、「恨與寬恕」— 再現社會焦慮	69
第三節:兩岸恐怖/驚悚電影中民俗文化再現與融合	75
第肆章 “恐怖/驚悚”的女性—兩岸都市恐怖/驚悚電影中的女性處境	81
第一節:恐怖/驚悚下的女性地位	81
第二節:女性的婚姻恐懼	88
第三節:缺席的男性—男權缺失下的悲慘女性	94
第伍章 結論	99
參考文獻	103
附錄:分析電影文本介紹	119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1989)。《社會心理學》。台北:空大。

王宜燕、戴育賢(1999)。《文化分析》。台北:遠流。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王若馨(2006)。《研究方法的基礎》。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社。

王娟(2002)。《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但唐謨(2013)。《約會不堪恐怖電影不酷》。桃園市:逗點文創結社。

佐藤忠男(2005)。《中國電影百年》。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余德成譯(2016)。《電影理論自修課》。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原書:Doughty, Ruth & Etherington-wright, Christine.[2011]Understanding Film Theory London, UK: Red Globe Press)

吳珮慈譯(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原書:Jacques Aunont &Michel Marie[1988]. L’Analyse des Films.)

李亞梅譯(1999)。《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場制度》。
台北:遠流。(原書:Schatz,T.[1981].Hollywood Genres:Formulas,Filmmaking,and The Studio System,New York:McGraw-Hill College.)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新北:巨流圖書公司。(原書:Storey.J[2001].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New York:Prentice Hall.)

李揚、王珏純(2006)《消失的搭車客:美國都市傳說及其意義》。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臺芳(1996)。《女性電影理論》。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銀河(2004)。《女性主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文淇(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

林美容、李家愷(2014)。《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台北:五南。

夏傳位(1998)。《女權主義思想:慾望、權利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

徐學(2011)。《地母與瘋婆:台灣女性半世紀》。台北:秀威出版社。
徐亮譯(2013)。《表徵:文化意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原書Hall, S.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納日碧力戈譯(2000)。《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P· Connerton .[1989] .How Societies Remember .)

張雅萍(2001)。《大眾電影研究》。台北:遠流。

張錦華(2001)。《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原書:Fiske, J.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原書:van Zoonen, L.[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UK: Sage.)

張錦華等譯(2003)。《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原書:John, Fiske.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張瓊、張衝譯(2009)。《21世紀批評述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Julian Wolfreys [2009]. 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the 21st Century.)

畢然、郭金華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

許南明、富瀾、崔君衍(2005)。《電影藝術辭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許響洪(2006)。《中國現代文明的痼疾:親情綜合症》。上海:百家出版社。

陳秀華(2018)。《台灣女鬼—民俗學裡的女鬼意象》。台北:東販。

陳芸芸譯(2006)。《電影學入門》。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社。(原書:Nelmes,J.[1999].An introduction to Film Studies.London:Routledge.)

陳英凱(2010)。《文化研究60詞》。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

陳國明、彭文正、葉銀嬌、安然(2014)。《傳播研究方法》。新北:威仕曼文化。

陳儒修、郭幼龍譯(2012)。《電影理解解讀(2版)》。台北:遠流。

陳曉雲(2016)。《電影基礎理論》。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陶鐵柱譯(2002)。《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原著:Beauvoir,S.D.[1949]. Le deuxième sexe)。

彭仁郁譯(2003)。《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出版社。(原著:Kristeva.[1980].Pouvoirs de I’horreur)

彭吉象譯(2003)。《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David Bordwell。北京。北京大學出版杜。

曾偉禎(1997)。《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台北:遠流。

曾偉禎譯(2007)。《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 (第八版)》。台北:麥格羅希爾。(原著:Dvavid Bordwell & Kristin Thompson)

游惠貞(1994)。《女性與影像--女性電影的多角度閱讀》。台北:遠流。

焦雄屏譯(2007)。《認識電影》。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原書:Louis D. Giannetti[1972]. Understanding Movies.)

馮欣譯(2009)。《好萊塢類型電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著:Schatz,T.[1981].Hollywood Genres:Formulas,Filmmaking,and The Studio System.)

馮建三譯(1993)。《大眾文化的迷思》。台北:遠流。(原著:A. Swingewood.[1977].The Myth of Mass Culture. London:Macmillan.)

葉尚祐(2013)。《電影鏡頭下的性別越界》。台北:秀威出版社。

趙庭輝(2010)。《敘事電影與性別論述》。新北:Airiti Press Inc.

趙偉妏譯(2009)。《媒介、科技與社會》。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社。(原書:Holmes, D. [2005]. Communication Theory: Media, Technology, Society. London: Sage.)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

蔡衛(2004)。《美國電影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蘆燕、李亦中(2006)。《聚焦好萊塢文化与市場對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二、中文學位論文

丁文文(2014)。《恐怖鏡像的詩意表達—安兵基驚悚電影敘事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

王倩(2019)。《楊德昌電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河北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論文。

王雷(2012)。《當代美國驚悚電影審美文化研究》。遼寧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石哲(2013)。《人“鬼”情緣——中國當代愛情電影中的人“鬼”戀現象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任嘉霖(2016)。《新時期以來中國喜劇電影中女性形象變遷研究》。重慶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論文。

向中平(2016)。《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女性電影中女性形象的嬗變》。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朱珏穎(2018)。《台灣新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建構研究》。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吳奕均(2018)。《青燈下的女鬼:姚鳳磐恐怖電影主題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論文。

吳琳(2013)。《從〈異形〉系列影片看美國恐怖片中女性形象的演變》。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方(2008)。《好萊塢恐怖電影的“女性威脅”》。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依霖(2015)。《「為伊消得人憔悴?」—王家衛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建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宜芸(2018)。《電影短片作品〈無知〉創作論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國聰(2015)。《新世紀以來中國諜戰片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山東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論文。

辛佳育(2016)。《美國主流意識型態的分裂:分析美國隊長與鋼鐵人電影》。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系碩士論文。

周禹彤(2015)。《戰爭中的女人:近代戰爭電影中的女性研究》。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鉅宏(2017)。《電影作品〈見光〉創作論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良至(2006)。《金髮美女與恐怖片:影集《魔法奇兵》與《暗夜天使》中性別與文類的顛覆》。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惠(2017)。《武俠電影〈臥虎藏龍〉與〈刺客聶隱娘〉女性形象研究》。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武妍(2013)《封閉空間視角下中美驚悚電影對比研究》。陝西師範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

邵鵬(2014)。《媒介作為人類記憶的研究——以媒介記憶理論為視角》。浙江大學傳播學博士論文。

侯琳(2014)《希區考克的懸念敘事藝術及其“本土”價值》。吉林大學廣播電視學碩士論文。

姚萍(2012)。《論華語恐怖電影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出路》。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柯聿軒(2012)。《台灣恐怖電影元素與敘事手法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

洪瀟楠(2014)。《華語恐怖電影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

胡芝瑩(1998)。《英國文化研究與意識形態批判:霍爾論點之探討》。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胡楊(2015)。《恐怖影像的探尋與建構——2000至2013年台灣恐怖驚悚類電影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夏青(2011)。《日本類型恐怖電影研究兼論對我國恐怖電影的啟示》。重慶工商大學碩士論文。

夏瑋璐(2013)。《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中女性形象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孫伯瀟(2014)《蒂姆·伯頓驚悚動畫電影的審美情趣研究》。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美術系碩士論文。

孫佰艾(2014)。《感官背後的心理描繪與文化抒寫—中國內地恐怖電影創作研究》。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袁凡喬(2016)。《國產恐怖電影敘事研究》。西南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學位論文。

高媛(2010)。《當代美國驚悚電影類型化研究》。西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名輝(2017)。《西遊電影的女性形象研究(1995-2017)—以周星馳作品為研究中心》。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燕(2005)。《不一樣的恐怖—美、日、韓三國恐怖電影比較》。山東大學碩士論文。
莊婷伃(2009)。《男性「英雄形象」的鞏固與拆解-從〈硫磺島浴血戰〉到〈硫磺島的英雄們〉、〈來自硫磺島的信〉》。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郭宏昇(2005)。《仿真的再現—1980-2004華語恐怖電影的後現代轉折》。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揚(2011)。《鬼迷心悅:閱聽人對各國恐怖片觀影愉悅差異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系碩士論文。

陳光傑(2012)。《閱聽人觀影行為研究—以恐怖片為例》。佛光大學碩士論文。

陳宇瀚(2018)。《中國內地恐怖電影中民俗元素研究》。廣西大學區域文化學碩士

陳怡君(2012)。《林正盛電影中女性形象研究:以「美麗在唱歌」、「月光下我記得」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柏翰(2015)。《英雄的坎坷旅程─《刀鋒戰士》三部曲與《地獄怪客》系列電影之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系碩士論文。

陳健(2013)。《恐怖之禪的現代呈現:日本恐怖電影1954—1964》。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
陳惠芳(2011)。《論羅曼‧波蘭斯基的恐怖電影:以〈反撥〉、〈失嬰記〉與〈怪房客〉為例》。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傅欣婷(2015)。《女人的美麗與哀愁—當代日本電影厭女形象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博永亮(2013)。《電影作品〈意識流〉創作論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彭湘怡(2013)。《韓國當代犯罪驚悚電影:全球在地化下之敘事策略與文化意涵》。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班碩士論文。

黃有容(2017)。《大眾社會與媒介素養:臺灣賣座電影(2011-2015)中女性形象之再現研究》。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思茹(2011)。《以〈長夜〉動畫影片─探討影像的視覺性與驚悚元素》。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資婷(2013)。《雙聲‧雙身:當代電影中的分裂主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平(2013)。《從韓國恐怖電影看女/鬼的文化意涵》。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志豔(2015)。《韓國鬼片中女性作為敘事主體的成因解讀》。雲南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

楊菀喻(2004)。《李安電影中的性別形象》。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豐楠(2017)。《兩岸諜戰電影的女性形象分析:以〈藍色檔案〉與〈旗正飄飄〉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紅星(2002)。《美國當代恐怖電影敘事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聞藝(2007)。《心靈的顫栗—日韓恐怖片的文化解析兼論國產恐怖片的前景》。南昌大學碩士論文。

趙亞靜(2017)。《新都市電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

鄞湫珮(2008)。《約翰·葛里遜小說改編之法律驚悚片之敘事結構分析》。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亞玉(2014)。《台灣女性導演研究1957—2000》。上海大學電影學碩士論文。

劉亞雲(2016)。《李安電影中的中國女性形象研究》。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

劉惠君(2005)。《貞子爬出古井之後—當代日本恐怖電影之女性形象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系碩士論文。

劉翔宇(2020)《好萊塢驚悚片劇作研究》。上海師範大學電影學碩士論文。

鄭亦茹(2016)。《反烏托邦科幻電影之女性英雄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系碩士論文。
穆斐(2008)。《希區考克電影藝術研究》。重慶大學電影學系碩士論文。

賴亭儒(2008)。《凝視、創傷與驚駭:〈沉默的羔羊〉之拉岡式閱讀》。淡江大學英文學系碩士論文。

謝瑋庭(2019)。《2015至2017年台灣驚悚類型電影之敘事結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韓麗遠(2015)。《2010—2013國產高票房電影中女性形象再現研究》。遼寧大學新聞學碩士論文。

瀋庭安(2016)。《婁燁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心慧(2015)。《泰國恐怖電影元素與類型之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及行為學碩士論文。

魏亮(2013)《當下國產電影的類型化發展研究》。陝西師範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

嚴娜(2016)。《論冥婚的歷史表現及文化蘊涵》。貴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三、中文期刊

施舜翔(2012)。〈疲軟的後設與女性問題:從〈詭屋〉看校園驚悚片發展困境〉,《文化研究月報》,134:33-36。

陳儒修(2000)。〈文化研究與電影研究〉,《傳播研究簡訊》,21:5。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7。

賈磊磊(1999)。〈風行水上,激動波濤:中國類型影片(1977—1997)評述〉,《電影藝術》,1999(02):5。

賈磊磊(2008)。〈情色的戒律與狐妖的眼淚—《畫皮》及其神怪恐怖電影的反諷意義〉,《電影》,2008(12):65。

劉星(2016)。〈中國懸疑驚悚片的本土化特色〉,《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4。


四、英文文獻

Cherry,B.(2009).Horror:Routledge Film Guidebooks. New York : Routledge.

Creed, Barbara. (1993). The monstrous-feminine : film, feminism, psychoanalysis. London : Routledge.


五、網絡資料

(2015)。七八十年代才是國產惊悚片的黃金时代。搜狐。檢索於2015年9月07日。網址:https://www.sohu.com/a/30910851_126902

(2019)。6部聊齋故事改編影片盤點(80年代篇),逝去歲月中的經典之作。搜狐。檢索於2019年12月6日。網址:https://www.sohu.com/a/358707717_120221428

(2019)。什麼是國產恐怖片。搜狐。檢索於2019年2月16日。網址:https://www.sohu.com/a/295194027_99904578

(2020)。什麼是反特片。知乎。檢索於2020年8月13日。網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147140/answer/1406753532

(2021)。靠美女激情驚悚吸睛恐怖爛片!為啥已不容易騙錢。搜狐。檢索於2021年3月25日。網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325/16/74420947_968827680.shtml

Daniel Hsu(2020)。從《返校》到《女鬼橋》的鬼力全開!看台灣恐怖片半個世紀的發展史。GQ。檢索於2020年3月7日。網址:https://www.gq.com.tw/entertainment/article/%E5%A5%B3%E9%AC%BC%E6%A9%8B-%E5%8F%B0%E7%81%A3%E6%81%90%E6%80%96%E7%89%87

鴨卵青(2019)。衣小女孩出沒!30年前「雲霄飛車60死傷」瘋傳猛鬼樂園成台灣怪談起點。ETtoday新聞雲。檢索於2019年9月1日。網址: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post/45815 

鴨卵青(2019)。衣小女孩出沒!30年前「雲霄飛車60死傷」瘋傳猛鬼樂園成台灣怪談起點。ETtoday新聞雲。檢索於2019年9月1日。網址: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post/4581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