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7202016013500
DOI 10.6846/TKU.2020.00009
論文名稱(中文) 鍾曉陽《遺恨傳奇》與《遺恨》之比較
論文名稱(英文) The Comparison on Zhong Xiao Yang’s Two Novels-The Legend of Regret and The Regre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馮韻如
研究生(英文) Yun-Ju Feng
學號 70101014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6-06
論文頁數 12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馬銘浩(minghao@mail.tku.edu.tw)
委員 - 周文鵬
委員 - 王皖佳
關鍵字(中) 鍾曉陽
遺恨
遺恨傳奇
重寫
關鍵字(英) Zhong Xiao Yang
Regret
Legend of Regret
Rewrit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鍾曉陽身為香港第二代本土作家,《遺恨傳奇》是她試圖另闢蹊徑的創作,試圖加入社會關懷反映香港文化,如此轉變卻有著兩極評價。《遺恨傳奇》後鍾曉陽停止公開活動消失於文壇,期間只有舊作再版而無新書,二十二年後,作家選擇改寫《遺恨傳奇》為新書《遺恨》,此舉自然引人關注。為此,本文藉由對讀、文本分析,試圖探究《遺恨傳奇》與《遺恨》異同,從人物形象及敘寫手法加以比較考察,發現《遺恨》佈局更加縝密,鍾曉陽用心設計每一步險棋和每一場設局,讓事件環環相扣,使每個偶然終將成為必然,重寫後的人物不僅更加鮮明、有血有肉,緊扣情節精采演繹,也讓離奇糾葛的情節更具說服力。
    其次是《遺恨》一掃過去疏於描繪香港的批評,增加社會紀實事件,藉由調度歷史服務故事,刻意書寫粵語,提升全書藝術性,還加入許多香港地景,以擴大小說場域的空間感,將筆觸伸向時代和社會最深處,展現了鍾曉陽對香港記憶的認同與梳理。
    再者當《遺恨》自成傳奇,傳奇自可省略,只剩綿長無盡的遺恨,而徒留的復仇何時可待。
英文摘要
As a second-generation writer from Hong Kong, Zhong Xiao Yang attempted to put social issues into her book, The Legend of Regret, to reflect the local cultures. However, this act led to extreme opinions on the spectrum. After that, Zhong Xiao Yang had disappeared for around 22 years before she rewrote The Legend of Regret to The Regret. By analyzing the two books in terms of plot figures and narrative skills,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gret has a more elaborate plotting set, making the whole story much more intense and persuasive.
What’s more, The Regret has a more detailed focus on real events happening in Hong Kong. All of these manifest through vivid descriptions on history, language use in Cantonese and a deep glimpse into every aspect of each happening. 
From The Legend of Regret to The Regret, there is only regret that is left behind and thus revenge awai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學位論文	3
二、期刊、單篇論文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論文篇章架構	8
第二章  鍾曉陽寫作背景與環境	9
第一節  香港的歷史與文壇發展	9
一、香港的近代史	9
二、近代香港文壇發展	11
第二節  鍾曉陽的創作歷程	16
一、耳濡目染的渾然天成	16
二、鍾曉陽的創作歷程	21
第三章  《遺恨傳奇》與《遺恨》人物世界的比較	28
第一節  女性角色的形象差異	28
一、黃金鑽	28
二、黃寶鑽	32
三、施紘娣/施紘蒂	37
四、翁玉恆	40
五、于太太	42
六、嬌妹	44
七、阿雯/莫綺雯	46
第二節  男性角色的形象差異	49
一、于一平	49
二、原靜堯/黃靜堯	52
三、程漢	56
四、施典華/施典朗	59
五、龍駿	61
六、歐陽醫生	65
七、柳伯(柳蔭棠)	66
第三節  本章小結	68
第四章  《遺恨傳奇》與《遺恨》敘寫手法比較	70
第一節  情節布局的差異	70
一、《遺恨傳奇》與《遺恨》情節歧異	70
二、《遺恨》新增的情節	82
第二節 《遺恨》結局丕變的呈現	89
一、交代所有角色結局	90
二、還原離奇命案經過	96
三、寶鑽的報復計畫	97
第三節  意象歧異的營構	100
一、傳奇之鑽:黃梨鑽石	100
二、丁香	102
三、歌曲	105
第四節 《遺恨》香港世相的書寫	107
一、香港地景	108
二、粵語用詞	112
三、社會事件紀實	114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17
第五章  結論	118
參考書目			                                       120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鍾曉陽作品

    《停車暫借問》(台北:三三書坊,1975年)
    《流年》(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
    《細說》(台北:三三書坊,1983年)
    《愛妻》(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哀歌》(台北:三三書坊,1989年)
    《燃燒之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年)
    《普通的生活》(台北:洪範書店,1992年)
    《遺恨傳奇》(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槁木死灰集》(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春在綠蕪中》(台北:新經典文化,2011年)
    《哀傷紀》(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2014年)
    《遺恨》(台北:新經典文化,2018年)

二、專書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
也斯:《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田仲濟、孫昌熙:《中國現代小說史》(山東:山東文藝,1984年)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廣州: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上、下》(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眾生喧嘩以後-評點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王德威:《晚清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台北:文史哲出版  
      社,2000年)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書局,1991
      年)
何慧:《香港當代小說概述》(廣東:廣東經濟出版社,1996年)
余飛、陳潔儀編著︰《香港文學這樣讀》(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5
      年)
李瑞騰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貳-評論卷(一)(二)》(台北:九歌,2003
      年)
阿巴思著,蕭桓譯:《香港城市書寫》(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周文彬:《當代香港寫實小說散文概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俞汝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年)
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局,1991年)
梁秉鈞:《形象香港》(City at the End ofTime)(中英對照)(香港:路光書局,
       1992年)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張灼祥:《作家訪問錄》(香港:素葉出版社,1994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馮偉才編:《香港短篇小說選(1986-1989)》,(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5
      年)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追跡香港文學》(中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年)
黃耀堃、黎活仁、劉漢初、龔鵬程主編:《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一)(二)》(台
      北:學生書局,2000年)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人小說研究會論文集》(台
      北:時報文化,1946年)
瑪倫•愛伍德(Maren Eiwood)著,丁樹南譯:《人物刻畫基本論•人物刻畫的
      重要》,(台北:文星書局,1967年)
劉以鬯編:《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6年)
劉登翰主編:《香港文學史》(香港:香港作家出版社,1997年)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蔡益懷:《港人敘事-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說中「香港形象」與敘事範式》(香
      港:香港作家協會,2001年)
盧瑋鑾、熊志琴:《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1963-2003(古兆申訪談
      錄)》(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公司,1999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00年)

三、學位論文

方一娟:《鍾曉陽小說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2年)
王怡心:《張愛玲與鍾曉陽小說比較研究》(台北:台北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   
      進修碩士論文,2008年)
周妙紅:《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6年)
林瓊麗:《鍾曉陽《遺恨傳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
      文,2008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台北:東吳
      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黃鈺萱:《臺灣文學場域中的「香港」──以鍾曉陽、西西、董啟章為例》(新
      竹: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四、期刊論文

小思:〈香港故事〉,《聯合文學》,第8卷第10期(1992年8月)。
王德威:〈陰森的仿古愛情故事:評鍾曉陽的〈愛妻〉〉,《聯合文學》,第3卷第
      10期(1987年8月)。
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西西、鍾曉陽部分〉,《聯合副刊》第14期
     (1988年7月)。
王德威:〈腐朽的期待-鍾曉陽論〉,《跨世紀的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
      麥田,2003年)。
毛樂耕:〈俗與雅的精美融合——讀鍾曉陽的《販夫風景》〉,《臺港文學選刊》
      第1期(1990年1月)。
司馬中原:〈讀姑娘寫的「姑娘」〉,《台北評論》,第4卷(1998年3月)。
朱嘉漢:〈當傳奇不再  讀鍾曉陽《遺恨》〉,《文訊》,第394期,2018年8
      月。
李燕芬:〈現代都市的古典情懷-談鍾曉陽的小說〉《香江文壇》第12期(2002
      年12月)。
何慧:〈鍾曉陽愛情小說的藝術特色〉,《香港文學》,第68期,1990年8月。
林景隆:〈千古不移的綿邈情韻──評鍾曉陽的小說世界〉,《傳習》,第13期
      (1995年4月)。
房慧真:〈曲折宛轉,傳奇再現──專訪鍾曉陽〉,《文訊》,第310期(2011年
      8月)。
姜捷:〈水墨般的女孩:鍾曉陽〉,《婦女雜誌》,第218期(1986年11月)。
范詠誼:〈論鍾曉陽《燃燒之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生畢
      業論文,1996)。
陸士清、林之果:〈香港才女鍾曉陽〉,《香港作家》改版號第58期,總第81期
      (1995年7月15日)。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國文天地第十三卷八期
     (1998年1月)。
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4期(1999年
      6月)。
許堯婷:〈多情為骨,古典入質──試探鍾曉陽的散文風格〉,《蘭女學報》第
      15期(2016年11月)。
陳翊:〈〈停車暫借問〉的寫作技巧〉,《明道文藝》,第85期(1983年4月)。
陳潔儀:〈論鍾曉陽〈良宵〉與香港的互文性〉,《政大中文學報》第11期
      (2009年6月)。
陳潔儀:〈論鍾曉陽〈喚真真〉的成長故事與香港集體記憶的關係〉,《淡江中文
      學報》第22期(2010年6月)。
梁良:〈〈停車暫借問〉讀後〉,《明道文藝》,第85期(1983年4月)。
梁琴心:〈不認是作家的作家-鍾曉陽性情隨和以逛街為樂〉,《明報》第9版
     (1986年8月10日)。
梁秉鈞(也斯):〈都市文化與香港文學〉,《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三聯書
      局, 1997年)。
張灼祥,〈鍾曉陽明:捨棄華麗〉,《作家訪問錄》(香港:素葉出版社,1994
      年)。
張惠娟:〈鍾曉陽作品淺論〉,《中外文學》,第17卷第4期(1998年9月)。
黃念欣:〈兩個人是怎樣成為朋友的?──鍾曉陽小說中的細節美學〉,《文學世
      紀》第7期(2000年10月)。
黃南翔:〈關於鍾曉陽《停車暫借問》的版本〉,《文學世紀》,第4卷第9期,
      總第42期(2004年9月)。
黃碧雲:〈鍾曉陽:女兒心〉,《號外城市雜誌》第130期(1987年6月)。
黃繼持:〈香港文學專號小說〉,《聯合文學》第8卷第10期(1992年8月)。
溫小慧:〈得到獎金,鍾曉陽在澳洲專心寫作〉,《亞洲週刊》第7卷第17期,
    (1993年)。
葉嘉詠:〈國族‧家族──重讀鍾曉陽《停車暫借問》〉,《國文天地》,第29卷
      第11期(2014年4月)。
楊霞:〈花自飄零水自流-試論鍾曉陽小說的言情藝術〉,《香港文學》第118期
    (1994年10月)。
鄭政衡:〈情往會悲,文來引泣〉,《聯合文學》,第360期(2014年10月)。
鄭家瑜:〈花開花落──讀〈趙寧靜的傳奇〉〉,《明道文藝》第85期(1983年4
      月)。
鄭樹森:〈遺忘的歷史,歷史的遺忘─五、六0年代的香港文學〉,《幼獅文藝》
      (台北:幼獅出版社,1996年7月)。
鍾玲玲:〈鍾曉陽:一次又一次的重寫就是方法〉,《明報週刊-明仕》(1994年
      10月30日)。
鍾曉陽:〈鍾曉陽詩三首〉,《聯合文學》,第13卷第3期(1997年1月)。
鍾曉毅:〈虛構與現實─再論鍾曉陽小說〉,《香港作家報》,總第88期擴版號第
      5期第期(1996年2月11日)。
蘇惠昭:〈《遺恨傳奇》通透人間情愛〉,《台灣時報》24版(1996年11月22
      日)。
蘇瑋婷:〈傳統、新女性──評鍾曉陽「流年」之翠袖與鳳回〉,《傳習》第17
      期(1999年4月)。

五、電子資源

李宜芳:〈香港女作家在台灣──談鍾曉陽的《哀歌》〉,引自世界華文文學研究
  網站(http://www.fgu.edu.tw/newpage/default.htm)(2019年12月)。
李卓謙:〈遺恨,及小說家的省電模式——專訪鍾曉陽〉
  https://p-articles.com/heteroglossia/125.html,(2018年7月18日)。
呂苡榕:〈22年的洗練再蛻變 鍾曉陽 重寫遺恨〉,《今周刊》,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769/post/201807040030/22%E5%B9%B4%E7%9A%84%E6%B4%97%E7%B7%B4%E5%86%8D%E8%9B%BB%E8%AE%8A%20%20%20%E9%8D%BE%E6%9B%89%E9%99%BD%20%E9%87%8D%E5%AF%AB%E9%81%BA%E6%81%A8,(2018年7月5日)。 
朗天︰〈【無形.噪音】傳奇不再,復仇進場〉,
   https://p-articles.com/critics/142.html,(2018年8月10日)。
郭上嘉:〈【對談】鍾曉陽╳朱天心:我只願意過一個簡單的生活〉,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444(2011年2月18日)。 
陳沛淇︰〈遺恨自成傳奇:淺評鍾曉陽《遺恨》的新意〉,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18732,(2018年7月16日)。       

張大春:News98《張大春泡新聞》訪問作家鍾曉陽談《遺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jF6MKJx04 (2018年7月9日)。
須文蔚︰〈讀鍾曉陽遺恨〉,https://paratext.hk/?p=1053(2018年7月2日)。
黃念欣:〈只經過,別難過 鍾曉陽 談十八年後新作《哀傷紀》〉,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6101509/,(2014年7月18日)。
董啟章︰〈遺恨VS遺恨〉,《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e8%91%a3%e5%95%9f%e7%ab%a0-%e9%81%ba%e6%81%a8vs%e9%81%ba%e6%81%a8-78208,(2018年12月7日)
蔡詩萍︰〈少話的鍾曉陽,以小說,雄辯了寫作的魅力,虛構的震撼!〉,《今日愛談》,https://www.i-media.tw/Article/Detail/5944,(2018年7月3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