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7201610285700
DOI 10.6846/TKU.2016.00010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黨群關係的理論與實踐:從毛澤東到胡錦濤
論文名稱(英文)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s in China:from Mao Zedong to Hu Jintao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朱佑仁
研究生(英文) Yu-Jen Chu
學號 79927020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16
論文頁數 13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春山
委員 - 張五岳
委員 - 吳漢
關鍵字(中) 黨群路線
毛澤東
鄧小平
江澤民
胡錦濤
維權
群眾抗爭
無產階級
關鍵字(英) party mass line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Hu Jintao
civil rights protection
popular protest
proletaria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黨群關係,是指政黨與群眾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具體表現為黨與群眾之間聯繫和連接的方式。中共之獲得政權,即是以「無產階級專政」為訴求,群眾的支持建構了中共政權的合法性,然而執政基本上治理的對象即是民眾,在擁有政權又要治理賦予政權合法性的群眾,中共之領導人如何處理?應對?本研究以話語權力論、內捲化的新制度主義為研究途徑,並以文獻分析法與歷史研究法為研究方法,對毛澤東迄至胡錦濤四位領導人時期,中國大陸所面對的整體世界局勢、個別黨群關係理論並實踐,乃至於所遭遇的挑戰進行整理。
    發現由毛澤東迄至胡錦濤的黨群路線,可以看到毛澤東訴諸無產階級而建構了政權的合法性。然而自鄧小平一手擘畫中國經濟發展藍圖之後,經濟先富的小部份人結合黨官一體的貪腐份子,又形成了中共內部的另一群「特權」,而成為群眾抗爭、抗議的對象。繼任的江澤民採取高壓的維穩手法,未能真正消弭民眾所抗爭的貪腐暨暴富暨特權份子,反倒讓中國內部的社會矛盾加劇。這也是緣何胡錦濤續任之後,其群眾路線強調拉近貧富差距的「小康」社會的訴求以及消弭貪腐、強化黨紀的肅貪策略。
英文摘要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s refer to the interactions and mutual influences between a party and masses.  The embodiment of these relationships comes from the ways connecting and linking the party and masse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ok power by appealing for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s”.  The support from masses constructed the legality of the regime establish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owever, the general public is the subject being governed by the ruling party.  How does the lead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eal with and respond to the situation under which on one hand he possesses the political power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has to govern the masses having the legality of the regime?  In this study, the right of discourse serves as the basis whil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featuring involution i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path. Literature review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are appli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above mentioned structure, this study aims at organizing the overall global situation encountered by Chin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dividual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s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a during the ruling periodsunder the four leaders from Mao Zedong to Hu Jintao.  
     It is found that Mao Zedong’s appeal to proletariats facilitated to construct the legality of the regime as the leaders starting from Mao Zedong to Hu Jintao went for the party mass line.  However, since Deng Xiaoping initiated the bluepri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 few people who got rich earlier together with the corrupted ones from the party and bureaucrats had formed another group of people enjoying “privileges” with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us, they became the target which the masses protested against.  The successor Jiang Zemin adopted stability maintenance with coercion but he was unable to truly eliminate the corrupted, privileged and overnight rich whom the masses fought against.  Instead, social contradictions were even deepened in China.  This was why Hu Jintao, after taking office, went for a mass line that emphasized on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reducing the gaps between the poor and the rich as well as the anti-corruption strategy aiming at eliminating corruption and strengthening party disciplin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導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途徑與方法	6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四節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13
第二章中共黨群關係的背景	17
第一節毛澤東時期(1949年10月1日~1976年9月9日)	17
第二節鄧小平時期(1979-1988)	24
第三節江澤民時期(1989-2002)	29
第四節胡錦濤時期(2002-2009)	33
第三章中共黨群關係的理論	39
第一節毛澤東時期	39
第二節鄧小平時期	43
第三節江澤民時期	46
第四節胡錦濤時期	49
第四章中共黨群關係的實踐	53
第一節毛澤東時期	53
第二節鄧小平時期	55
第三節江澤民時期	58
第四節胡錦濤時期	60
第五章中共黨群關係的挑戰	65
第一節貧富差距擴大	65
第二節維權意識崛起	67
第三節網路公民抬頭	69
第六章結論	71
第一節結論	71
第二節衍生的問題	73
第三節展望習近平的理論與實踐	73
參考書目	77
附錄	89
附錄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89
附錄二中國共產黨章程	117
圖次
圖1-1: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屬機構及事業單位	8
圖1-2:中共省黨部委員組織	9
圖1-3:研究架構	14
圖1-4:研究流程圖	1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期刊專書書報
(美)撒母耳·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人民日報》,1988年4月14日,E1。
〈習近平.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光明日報》,2005年06月21日。
〈評議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的機會和風險〉,《中時電子報》,2010年10月20日。
《2001中共年報》(上冊),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6月。 
《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
《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第1 輯。
《列寧選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66 年。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黨史與黨建》,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2012年5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件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頁43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主編,《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主編,《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主編,《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主編,《鄧小平文選》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共術語彙解編輯委員會編輯,1977年。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舟波主編,《世紀脈搏─中共的方略與中國的走向》,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7月。 
王金柱,《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群關係:中國夢的力量源泉》,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
王金柱,《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群關係:中國夢的力量源泉》,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
王傳磊,〈恐怖犯罪活動的防範處置探究———以昆明“3·01”嚴重暴力恐怖案件為例〉,《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年,27卷第5期。
王維澄等編,《十六大黨章學習問答》,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2年。
台灣經濟研究院,《我國因應東協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研究》,2004年,行政院研考會。
史浩誠,《後冷戰中共新安全觀對其軍事戰略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朱建陵,〈大陸崗工人抗爭年達十萬起〉,中國時報,民國90年9月3日,版13 。
何思慎,〈中共經濟發展戰略之變遷〉,《東亞季刊》23 卷 4 期,1992 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臺北:正中書局,民國86年。
吳若予,《中國大陸國有企業體系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吳國衛,《1993 當代中國體制改革史》,北京:法律出版行,1994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李少民主編,《大陸知識份子論》,臺北:桂冠,1988 年。
李正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訂與修改、修正的歷史考察〉,《當代中國史研究》,第9 卷,第5期(2002年)。
李玉貞等編,《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卷第1 期,2014 年春季號。
杜蒲譯、Meisner, Maurice 著,《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林保華,〈共產專政下的中國國家認同〉,《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3期,2006年秋季號。
林毅夫等,《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邱秋瑩,〈中國大陸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之佈局策略研析〉,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綜合計劃處:綜合規劃研究98及99年(臺北),2011年1月。
金鎮爍,《冷戰後中國大陸對其國家安全環境的認知》,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金鑫,《中國問題報告-新世紀中國面臨的嚴峻挑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威廉․奧弗霍爾特,《中國的崛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
夏鑄九、黃慧琦(譯)、Manuel Castells著,《千禧年之終結》,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1年。
馬立誠、淩志軍,《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
馬建離、譚克繩、蕭德才編,《海峽兩岸關係四十年》,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2 月。
高長、陳德昇主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 30 年評價與反思》,臺北:遠景基金會,2008 年。
高野邦彥,〈中共新五年計畫的焦點〉,《第十四屆中、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7年。
張玉良,《面向21世紀的國際戰略謀劃》,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張建邦,《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台北,城邦出版社,1998年。
張春柏等譯、Kennedy, Paul著,《霸權興衰史》,臺北:五南,1995年。
張振興,《中共網際網路管制現況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淩鋒,〈美國反恐怖行動和中共的詭計〉,《中國之春》,2001年11月(總第213期)。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臺北:時報出版社,2005年4月。
習近平,〈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回顧與思考〉,《學習時報》,2008年9月8日。張玉美,〈黨的五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維護新疆社會穩定思想的比較〉,《喀什師範學院學報》36 卷第5期,2015年9月。
習近平,〈習近平出席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新華網》,2014年1月10日。
許惠新,〈普裡馬科夫多極化外交評析〉,《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1期。
郭國誠、王維康、張福清,〈中國政治變遷下國防支出與經濟成長相關性之研究〉,《主計季刊》,第53卷第2期,民國101年7月。
郭國誠、王維康、張福清,〈中國政治變遷下國防支出與經濟成長相關性之研究〉,《主計季刊》,第53卷第2期,民國101年7月。
陳良榕,〈中國緊施網路鎖喉功〉,《天下雜誌》,2004年8月。
陳暉,〈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與社會穩定問題研究〉,《公安研究》,2012年第1期(總第207期)。
傅春暉、彭金定,《話語權力關係的社會學詮釋》,載於《求索》,2007 年第 5 期。
彭繼超,《國家戰略: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紀實》,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年12月。
普里馬科夫,〈多極世界出現在地平線上〉,(俄)《獨立報》,1996年10月22日。
湯嘯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意蘊———以社會和諧穩定為觀察視角〉,《甘肅理論學刊》,2015年9月。
黃俊泰,〈大陸網路論壇實踐公共領域的機會與限制〉,《研究發展計畫報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2年。
塞維斯(E. R. Service)著,黃寶瑋、溫世偉等譯,文化進化論,北京:華夏出版社,1991年。
楊善華、謝立中主編,《西方社會學理論》(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
楊潔勉,〈淺析奧巴馬政府全球戰略調整〉,《美國外交與中美關係》,《關際問題研究》2011年第2期。
楚樹龍,《中國的國家利益國家力量和國家戰略》,戰略與管理,1999 年第4期。
葉永烈,《鄧小平改變中國:1978 中國命運大轉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葉自成,《俄羅斯政府與政治》,臺北:揚智,1997年。
董志凱,《毛澤東在八大前後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的設想》,1994年。
詹中原,〈中共黨政的互動關係〉,《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政研究基金會,2003年2月。
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廖蓋隆,《毛澤東思想史》,臺北:洪葉文化,1994 年。
趙建民,〈中共十六大的困境與挑戰〉,《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民國91年11月9日。
趙建民、張執中,〈組織內捲與列寧式政黨的調適與變遷:中國共產黨個案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7卷第2期。
趙崇明,〈中共當前國際戰略指導原則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5期,台北,1999年。
劉王言,〈美國遭恐怖襲擊對北京的啟示〉,聯合早報,2001年9月18日,版14。
劉性仁,〈政治意識型態之結構分析─以毛澤東、鄧小平及江澤民先生三時期為例〉,《通識論叢》,第8期,2009年6月。
劉軍寧譯、Huntington P. Samuel著,《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3年。
蔡文成,〈多維一體:黨群關係與共產黨合法性的建構〉,《中州學刊》,2014年第2期。
鄧玉英,〈後危機時期中國經濟轉型與國際參與〉,《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0 
鄭竹園,《大陸政經巨變與中國前途》,臺北:五南,1992 年。
鄭得興,〈中東歐國家之歷史遺緒與轉型正義 ─以捷克及斯洛伐克為例〉,《台灣國際季刊》,第10卷第2期,2014年夏季號。
謝文,〈中國公民社會的孕育和發展〉,周雪光主編,《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臺北:桂冠圖書,初版一刷,1992年。
羅德里克˙麥克法誇爾、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66-1982)》,上卷。
譚和平,〈中共建黨90年來處理黨群關係的基本經驗〉,《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年第10期。
邊克爾.利弗,〈紅色高棉〉,《當代東南亞政治指南》(七),南洋資料選譯,2003年第4期,(總第152期)。
嚴家其、高皋合著,《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臺北:遠流,1990 年,頁201。

二、外文專書、期刊
Andrew Nathan, “A Factionalist Model of CCP Politics,”The ChinaQuarterly, No.53 , 1973.
ASEAN-China Expert Group , Forging Closer ASEAN-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October.,200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Franz Schurmann,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Harvey M. Sapolsky, Eugene Gholz& Allen Kaufman, "Security Lessons from the  Cold War," Foreign Affairs, 78(4)4 ,July/August 1999.
Jean Oi, Rural China Takes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
John Montias,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 Syst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Joseph Fewsmith,“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China Quarterly, September 2001. 
Karl Mannheim, Ideology and Utopi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rans. by Louis Wirth and Edward Shills,New York: A Harvest Book, 1936。
Kathleen Thele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s Science, Vol. 2 ,1999.
Lin,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2, No.1 1992.
Morgan, Patrick M. Deterrence:A Conceptual Analysis, 2nd ed.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1983.
Nicholas Lardy, China's Unfinished Economic Revolution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8.
Nicholas, D Kristof, The Rise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Vol72, No5 November/December1993。
North,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stitutions”; Justin Lin and Jeffrey Nugent,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 N. Srinivasan and Jere Behrman eds.,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Press, 1995。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eds.,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Tismaneanu, Vladimir. “Discomforts of Victory: Democracy, Liberal Values and Nationalism in Post-Communist Europe.” Western European Politics, Vol. 25, No. 2,2001。
Tony Tant, Andrew Gamble and David Marsh, Marxism and Social Science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Macmillan, 1999。
Yingyi Qian and Chenggang Xu, “Why China’sEconomic Reform Differ: the M-Form Hierarchy and Entry/Expansion of the Non-StateSector,”Economic of Transition, Vol.1, No.2 ,1993.
Yoram Barzel,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三、網路資源
〈中共中央國家安全領導小組密電要求全黨防動亂保穩定〉,多維新聞網,2001年11月30日,參閱html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cgibin/newsfetch.cgi?unidoc=big5&src=Forums/
〈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http://cpc.people.com.cn;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049.htm。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72347/6347991.html。
 〈中國統計年鑑(2006)〉,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6/indexch.htm。 “Key Indicators 2007: Inequality in Asi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
〈中國新聞週刊獨家報道:新疆"東突"恐怖再現〉,多維新聞網, 2001年11月16日,參閱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cgibin/newsfetch.cgi?unidoc=big5&src=SinoNews/Mainland/cna-139270.html 。
〈光榮與夢想〉,網址:http://news.sina.com.cn/c/2005年-10-17/06508025158.shtml。
〈努力提升國家軟實力學習貫徹胡錦濤同志在第八次全國文代會笫七次全國作代會上重要講話精神〉,《新華網》,2006年11月17日,網址:http://bigs.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17/content_5341300.htm。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中國軍網》,2008年10月30日,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2008b/2008-10/30/content_1527556.htm。
〈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密切關注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態勢積極關心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華網》,2003年5月24日,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05/24/content_885152.htm。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0 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網》,http://news. sina.com.cn/c/2011-07-02/100222744732.shtml。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106155/106156/6430009. html。
〈群眾性遊擊戰之麻雀戰 〉,《中國軍網》,2015年7月22日,http://photo.chinamil.com.cn/zhuanti/2015-07/22/content_6596069.htm
《中國在線》,網址:http:www.cnolo.com/China/ns/2007424/0265347249.htm。
BackStage/Thu_Nov_29_18_11_28_2001.html;〈羅幹稱明年將嚴打敵對勢力〉,多維新聞網,2001年12月5日;.John Pomret and Philip P. Pan,“Torture is Breaking Falun Gong — China Systematically Eradicating Group,”Washington Post Foreign Service, August 5 ,2001 , pp . A01 . 
Funabashi, Y., China'sPeaceful Ascendancy, YaleGlobal(19 December, 2003), 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3061。
NellFrizzell,“China appears to back down over gay-ban internet filtering,”Pink News, June 17, 2009, http://www.pinknews.co.uk/news /articles /2005-12864.html.
中共國家統計局,〈2000 年統計年鑑〉,2001年3 月25 日,《中共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ndsj/zgnj/mulu.html。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http://www.adb.org/Documets/Books/Key_Indicators/2007/pdf/Inequality-in-Asia-Highlights.pdf。
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4/29/content_1447497.htm。
孫曉華、袁廷華,〈毛澤東關於多黨合作的理論思想及新時期的發展〉,《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8198/30446/30451/2210724.html。
袁鵬,〈中國威脅論的歷史演變〉,《環球時報》,2002年8月1日,版3,《中國網》,網址: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ch-yuwai/183410.htm。
財政部統計處,各國統計月報,網址:www.mof.gov.tw/lp.asp?CtNode=2799&CtUnit=11&BaseDSD。
馬立誠,〈改革開放以來的四次大爭論〉,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
馬若德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說,2013年1月17日,網址http://www.spp.nus.edu.sg/17jan13_MacFarquhar.aspx。
楊明憲,《台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網址:yangmh.idv.fcu.edu.tw/taiwaneconomic.htm - 281k。
溫家寶,哈佛大學演講,〈把目光投向中國〉,http://houston.china-consulate.org/chn/xwgd/t56131.htm。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鄧小平外交思想淺議〉,《新華網》,2004年8月9日,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8/09/content_1741467.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