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7201510172400
DOI 10.6846/TKU.2015.00009
論文名稱(中文) 孔墨治道思想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fucius’ and Motzu’s Thoughts of Governan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孟慶延
研究生(英文) Ching-Yen Meng
學號 60102002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0
論文頁數 14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殷善培(yinshanpei@gms.tku.edu.tw)
委員 - 蔣秋華
委員 - 羅雅純
關鍵字(中) 孔子
墨子
治道
關鍵字(英) Confucius
Motzu,
Governan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先秦之世,諸子百家各授其說,莫不希望改變東周以來天下亂象。本文以孔、墨二家思想對於治理天下的方法進行比較研究。故對二家之思想淵源及相互責難進行說明,並對孔、墨治道如何開展做進一步研究。
    孔子治道思想,主要見於《論語》及相關儒家典籍文獻。「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以人為根本,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義」是修養功夫的完成,以個人修養做為道德的主體意識。再經由「禮」的制度重整,冀望恢復周初一切依「禮」而行的社會秩序。
    墨子治道思想,依《墨子》書中其「十論」做為治理天下的良方。在社會倫理層面以「兼愛」、「非攻」為準則,強調「兼愛」可以消除天下一切亂源。政治主張以「尚賢」、「尚同」為人民謀福利及共同遵守之統一標準。經濟主張以「節用」、「節葬」、「非樂」為富國強民的根底。宗教思想則以「天志」、「明鬼」、「非命」做為賞善惡的標準。墨子「十論」實為其治理天下之主要方策。
    戰國初期,儒、墨二家思想興盛。然二者實有相似之處,效法先王之道且自闢宗風,並稱顯學。為拯救時弊闢治道以施抱負,繼而廣授門徒,期望以思想傳於後學。遊走諸國,冀望施展治道於天下,凡此皆孔、墨之所同。孔、墨治道之思想學說在形式上皆可謂「布衣卿相」,可見二家亦有所契合之處。
英文摘要
Abstract

Before the Qin dynasty, a myriad of philosophical schools and philosophers held different concepts, hoping to change the state of chaos since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This thesis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fucius’ and Motzu’s concepts of governance. Within the thesis, a thorough analysis about the origins, the evolvements, and the rivalry of the two philosophical schools is conducted.
As is evident in "The Analects" and related Confucian literature classics, “ren” (humaneness) is the central virtue of Confucianism. The core value of the virtue lies in people. Confucius defined “ren” in the following ways: "Wishing to be established himself, seeks also to establish others; wishing to be enlarged himself, he seeks also to enlarge others.” “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 In addition to “ren”, “yi” (righteousness) is a complete martial arts training based on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as the moral consciousness. Then through the “li” (proper rite) of reforming the system, Confucius anticipated to restore social order accordingly.
Motzu’s concept of governance is outlined in the “Ten Theses” in his book “Mo”. In terms of social and ethical issues, “jian ai” (universal love) and “fei kong” (opposition to offensive war) are the moral guides, with an emphasis that “jian ai” (universal love) eliminates the sources of chaos in the world. In politics, Motzu advocated the ideas of “shangxian” (respect meritocracy) and “shangtong” (social mobility and order) to be the uniform standards for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and for people to abide by. In economic issues, Motzu advocated “jie yong” (frugality), “jie sang” (frugal funeral), “fei yue” (opposition to music) as the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a wealthy and powerful nation. On a religious foundation, “tian zhi" (celestrial bureaucracy), “ming gui” (existence of spirits), “fei ming” (opposition to fatalism) are the standards for good and evil. Motzu’s “Ten Theses” are indeed his main guidelines of governance.
      During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nfucianism and Moism dominated the time. Although these two philosophical school are differen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Both followed the ancient knowledge and the example of the kings, forming distinct schools of learning and doctrines. In order to unravel the problems at the time, both taught numerous disciples to help spread the master’s philosophies and travel great distances to influence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with all streams of though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範圍…………………………………………………………5
        一、孔子之治道思想…………………………………………………5
        二、墨子之治道思想…………………………………………………5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第二章  孔墨治道思想比較之基礎……………………………………………9
第一節  孔墨的思相淵源…………………………………………………10
        一、孔子的思想淵源…………………………………………………10
        二、墨子的思想淵源…………………………………………………14
第二節  孔墨必相為用論…………………………………………………19
第三節  儒墨相非之論爭…………………………………………………22
      一、墨子非儒之說……………………………………………………23
        二、儒家闢墨之說……………………………………………………25
第三章  孔子治道思想之開展…………………………………………………35
第一節  孔子治道以「仁」為中心思想…………………………………35
        一、仁之涵義…………………………………………………………36
        二、求仁可達內聖之境………………………………………………38
        三、行仁完成外王之道………………………………………………42
第二節  孔子治道之主張與理想…………………………………………44
        一、正名………………………………………………………………44
        二、推舉賢才…………………………………………………………46
        三、民本與愛民………………………………………………………50
        四、人治主義…………………………………………………………53
第三節  孔子建立以禮為主體的社會秩序………………………………56
        一、禮的本質與治道關係……………………………………………56
        二、攝禮歸義…………………………………………………………60
        三、攝禮歸仁…………………………………………………………63

第四章 墨子治道思想之開展…………………………………………………67
第一節  墨子治道以「兼愛」為中心思想………………………………67
        一、社會倫理思想……………………………………………………67
        二、政治主張…………………………………………………………75
第二節  墨子治道之經濟主張與理想……………………………………84
        一、節用………………………………………………………………84
        二、節葬………………………………………………………………88
        三、非樂………………………………………………………………93
第三節  墨子治道之威權宗教思想………………………………………97
        一、天志為最高之法儀………………………………………………97
        二、賞善罰暴的明鬼思想……………………………………………103
        三、事在人為的非命思想……………………………………………107
第五章  墨家之非儒主張………………………………………………………115
第一節  反對儒家禮樂之制………………………………………………116
        一、批判厚葬久喪之禮………………………………………………116
        二、反對儒家婚喪之禮………………………………………………118
        三、反對儒家之樂教…………………………………………………120
第二節  批判有命之論與天鬼之爭………………………………………123
        一、墨子反對有命之主張……………………………………………123
        二、墨子主張尊天事鬼………………………………………………124
第三節  墨子對儒家政論與言行之批判…………………………………127
        一、對孔子的批判……………………………………………………127
        二、對儒者的批判……………………………………………………130
第六章  結論……………………………………………………………………133
參考文獻…………………………………………………………………………13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原典(依著作時代排序)
(東周)左丘明:《國語》(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1月)。
(東周)尹文:《尹文子》,嚴一萍 選輯:《百部叢書集成》之四九《湖海樓叢書》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東漢)班固:《漢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魏)王肅 注:《孔子家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杜預 注(唐)孔穎達 疏:《左傳正義》(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台北:世界書局,2009年9月)。
(唐)韓愈 撰,閻琦 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24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月刊社,2010年)。 
(元)陳澔 撰:《禮記集說》(台北:世界書局,2011年)。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孫詒讓 撰,李笠校補:《校補定本墨子閒詁》(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8年)。
(清)王先謙 :《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2007年)。
(清)阮元:《揅經室集》(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二、近代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方授楚:《墨學源流》(上海:中華書局,1989年)。
方穎嫻:《先秦之仁義禮說》(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王冬珍:《墨學新探》(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
王讚源:《墨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尹仲容:《呂氏春秋校釋》(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9年)。
尹繼左、周山 主編:《中國學術思潮史卷一(子學思潮)》(上海:上海社會科 學院,2006年)。 
任繼愈編,《墨子大全》(第三十七冊) 陳柱:《墨學十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任繼愈編:《墨子大全》(第五十一冊) 孫廣德:《墨子政治思想之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任繼愈:《墨子與墨家》(北京:台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3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8月)。
朱維煥:《歷代聖哲所講論之心學述要》(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李宗定:《先秦儒家政治理論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
李漁叔:《墨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7)。
李賢中:《墨學─理論與方法》(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3年)。 
佐海倫:《談儒話墨說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吳進安:《孔子之仁與墨子兼愛比較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吳進安:《墨家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吳進安:《儒墨哲學比較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 
吳康:《諸子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1969年)。 
周富美:《墨子韓非子論集》(台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周長耀:《孔墨思想之比較》(台北:世紀書局,1981年)。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屈萬里等:《孔子研究集》(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年)。
屈萬里:《尚書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史論(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端正:《解讀孔子與儒家》(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2005年)。
孫中原、吳進安、李賢中 合著:《墨翟與《墨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12年)。
梁啟超:《子墨子學說》(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梁啟超:《墨子學案》(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梁啟超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台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
陳拱:《儒墨平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陳榮捷:《中國哲學總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
陳維德:《孔墨論衡》(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陳問梅:《墨學之省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戚文.李廣星等著:《墨子十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曾春海:《先秦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
曾春海:《儒家哲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香港:太平洋圖書公司,197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馮成榮:《墨子思想體系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張金鑑:《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
張燕嬰:《先秦「仁」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台北:里仁書局,2012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舒大剛:《墨子的智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湯智君:《先秦墨家學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
楊俊光:《墨子新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
董季棠:《論語論仁新述》(台北:益智書局,1967年)。
熊十力:《十力語要》(台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12月)
蔡仁厚:《墨家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劉玉明、夏藝銘:《墨子研究論叢‧九》(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劉正浩:《左海鉤沈》(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蔣維喬:《中國哲學史綱要》(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7年)。
談遠平:《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鄭昌淦:《中國政治學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
錢穆:《孔子與論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錢穆:《國史大綱(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盧瑞鍾:《正宗儒學拔萃孔孟尋思想精華錄》(新北市:經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11年)。
譚宇權:《墨子思想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蘇新鋈:《先秦儒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嚴靈峰:《墨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三、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
牟宗三:〈墨子與墨學〉,《鵝湖月刊》,第5卷第11期,(1980年5月)。
張懷承:〈孔子禮論的倫理意義探微〉,《孔孟月刊》第32卷第1期,(1993年9月)。
李賢中:〈墨學論用〉,《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
林建銘:〈先秦儒墨之論爭及其教育意涵〉《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一教育類》第40卷,第1期。
吳進安:〈價值衝突的權衡-─以先秦儒墨相非為中心〉《漢學研究集刊》第12卷(雲林:雲林科技大學,2011年9月)。

四、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序)
(一)博士論文
陳維德:《孔墨思想異同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林建銘:《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邱達能:《先秦儒家喪葬思想研究》(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楊晨輝:《孔子心性概念分析》(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4年)。
徐其寧:《儒行語禮典:《孔子家語》思想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二)碩士論文
林茂賢:《墨子功利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林燦雄:《墨子宗教政治暨經濟思想探析》(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謝淑熙:《孔子禮樂觀所涵蘊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徐寬傑:《《論語》中孔子經濟思想之研究》(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永炎:《春秋社會變遷初探一以《左傳》賓禮為考察重點》(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鈺文:《墨子宗教情懷的形成與實踐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慈莉:《墨子「義」概念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張良彥:《孔子仁學思想對道德教育的啟示》(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