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7201312051000
DOI 10.6846/TKU.2013.00012
論文名稱(中文) 國中數學教科書負數教材之內容分析比較—以負整數加減運算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Negative Numbers in Mathematics Textbooks of Junior High School--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Negative Integers as the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數學教學碩士學位班
系所名稱(英文)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Mathematics for Teacher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蔡英如
研究生(英文) Ying-Ju Tsai
學號 79919017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9
論文頁數 15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英傑
指導教授 - 李武炎
委員 - 蘇意雯
委員 - 吳漢銘
委員 - 張英傑
關鍵字(中) 負數
整數加減
數學教科書
表徵
習作
關鍵字(英) negative numbers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integers
mathematics textbook
representation
workbook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呈現國內各版本國中數學教科書負數概念的表徵,分析負整數加減運算的呈現方式,同時探討各版本負整數加減運算習作練習題與課本內容配合度的情形。本研究以概念圖為工具,採用內容分析法,對現有100學年度三個版本國中數學教科書負數教材內容進行內容分析,其研究結果如下:一、各版本在負數概念的表徵,以「語言表徵」和「符號表徵」所佔比例最高,其次所佔比例由高至低為「圖形表徵」、「真實情境表徵」、「具體物操作表徵」;二、各版本在負整數加減運算的呈現方式,以A、B版本的題目類型呈現較為完整,C版本則是缺少「含絕對值」題目類型的呈現;三、各版本在負整數加減運算的習作練習題與課本內容配合度,以B版本習作的配合度最高,其次為A版本習作,而C版本習作配合度最低。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教材內容、教科書的編撰及使用與未來研究提供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英文摘要
The main pro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llustrat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negative numbers in mathematics textbook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o analyze th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negative integers, as well as to discuss the condition of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workbook exercises and textbook content in every version concerning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negative integers. With the tools of concept mapping, content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negative numbers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ree existing versions of junior high mathematics textbook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First, it is shown that within the representations of negative-number concepts, the 'spoken languages' and 'written symbols' have taken the highest percentage, followed by 'pictures', 'real scripts', and 'manipulated models', from higher to lower hierarchy. Second, within the textbook version, while the presenting methods of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negative integers are rendered, it is found out that the question types in version A and B are more complete while version C lacks the representation of 'absolute value'. Third, when researching on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practice questions and textbook content of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negative integers, version B has the highest compatibility while version C has the worst score. Version B stands in the middl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rendered to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iling and usage of the textbook, and future studies as referenc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負數教材之整理……………………………………… 7
第二節 表徵……………………………………………………18
第三節 概念圖…………………………………………………23
第四節 負數之相關研究………………………………………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31
第二節 研究架構………………………………………………33
第三節 研究流程………………………………………………34
第四節 研究對象………………………………………………3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3
第一節 負數概念的表徵之分析………………………………53
第二節 負整數加減運算的呈現方式之分析…………………82
第三節 負整數加減運算的習作練習題與課本內容配合度
        之分析…………………………………………………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1
第一節 結論……………………………………………………131
第二節 建議……………………………………………………134
參考文獻………………………………………………………………137
  中文部分…………………………………………………………137
  西文部分…………………………………………………………140
附錄……………………………………………………………………143
  附錄一 正負數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的能力指標………………143
  附錄二  概念圖的形式…………………………………………145
  附錄三  參考文獻頁次對照表…………………………………148
表  次
表3-4-1 	本研究使用之國民中學數學課本與習作版本	………………………35
表3-5-1 	各研究項目的分析單位………………………………………………39
表3-5-2	「負數概念表徵」的分析類目表……………………………………40
表3-5-3 	「負整數加減運算呈現方式」的分析類目表………………………41
表3-5-4 	「負整數加減運算的習作練習題」的分析類目表…………………43
表3-5-5	A版本的各表徵在負數概念中的百分比……………………………44
表3-5-6	A版本各題目類型在負整數加減運算中所佔的百分比……………45
表3-5-7	各版本的教學活動流程圖與分年細目指標及其說明對應表………46
表3-5-8 	各版本習作在「負整數的加減運算」與課本配合度之分析比較…48
表3-5-9 	負數概念的表徵之評分員相互同意度與信度………………………50
表3-5-10	負整數加減運算之評分員相互同意度與信度………………………51
表3-5-11	負整數加減運算的習作練習題與課本內容的配合度之評分員相互同意度與信度………………………………………………………52
表4-1-1 	A版本在負數概念教材內容之表徵…………………………………57
表4-1-2	A版本的各表徵在負數概念中的百分比……………………………60
表4-1-3	B版本在負數概念教材內容之表徵…………………………………66
表4-1-4 	B版本的各表徵在負數概念中的百分比……………………………69
表4-1-5 	C版本在負數概念教材內容之表徵…………………………………75
表4-1-6 	C版本的各表徵在負數概念中的百分比……………………………78
表4-1-7  各版本在負數概念教材內容表徵之整理……………………………81
表4-2-1  A版本在負整數加減運算的呈現方式………………………………87
表4-2-2  A版本各題目類型在負整數加減運算中所佔的百分比……………90
表4-2-3	B版本在負整數加減運算的呈現方式………………………………100
表4-2-4  B版本各題目類型在負整數加減運算中所佔的百分比……………104
表4-2-5  C版本在負整數加減運算的呈現方式………………………………110
表4-2-6	C版本各題目類型在負整數加減運算中所佔的百分比……………112
表4-2-7  各版本各題目類型在負整數加減運算中所佔的百分比……………115
表4-2-8  各版本的教學活動流程圖與分年細目指標及其說明對應表………117
表4-3-1  A版本習作在負整數加減運算與課本內容之對應表………………120
表4-3-2 	B版本習作在負整數加減運算與課本內容之對應表………………123
表4-3-3 	C版本習作在負整數加減運算與課本內容之對應表………………126
表4-3-4 	各版本習作在「負整數的加減運算」與課本配合度之分析比較…130
表4-3-5 	各版本與習作在「負整數的加減運算」題數之分析比較…………130
圖  次
圖2-1-1 	負數在A版本「整數的運算」單元的教材地位……………………14
圖2-1-2 	負數在B版本「整數與數線」單元的教材地位……………………16
圖2-2-1	表徵系統的交互作用模式……………………………………………20
圖2-3-1	概念圖的基本形態……………………………………………………24
圖3-2-1 	研究架構圖……………………………………………………………33
圖3-3-1 	研究流程圖……………………………………………………………34
圖3-5-1 	A版本(A-1)教學活動關聯圖………………………………………37
圖3-5-2 	A版本(A-1-1)教學活動關聯圖……………………………………37
圖3-5-3	A版本(A-1-1-2)教學活動關聯圖…………………………………38
圖4-1-1	A版本「整數的運算」教學活動關聯圖……………………………53
圖4-1-2	A版本「負數與數線」教學活動關聯圖……………………………54
圖4-1-3	A版本「正數與負數」教學活動流程圖……………………………55
圖4-1-4	A版本「數線」教學活動流程圖……………………………………56
圖4-1-5	B版本「整數與數線」教學活動關聯圖……………………………61
圖4-1-6	B版本「正負數與絕對值」教學活動關聯圖………………………62
圖4-1-7 	B版本「正數與負數」教學活動流程圖……………………………63
圖4-1-8  	B版本「數線」教學活動流程圖……………………………………65
圖4-1-9  C版本「整數的運算」教學活動關聯圖……………………………70
圖4-1-10 C版本「數與數線」教學活動關聯圖………………………………71
圖4-1-11 C版本「正數與負數」教學活動流程圖……………………………72
圖4-1-12 C版本「數線與數的大小」教學活動流程圖………………………74
圖4-2-1  A版本「整數的加減」教學活動關聯圖……………………………82
圖4-2-2  A版本「整數的加法」教學活動流程圖……………………………83
圖4-2-3  A版本「整數的減法」教學活動流程圖……………………………85
圖4-2-4 	A版本「整數的加減運算」教學活動流程圖………………………86
圖4-2-5	B版本「整數的加減」教學活動關聯圖……………………………92
圖4-2-6	B版本「同號數相加」教學活動流程圖……………………………93
圖4-2-7	B版本「異號數相加」教學活動流程圖……………………………94
圖4-2-8	B版本「整數加法性質」教學活動流程圖圖………………………96
圖4-2-9	B版本「整數的減法」教學活動流程圖……………………………97
圖4-2-10 	B版本「整數加減法混合運算」教學活動流程圖…………………99
圖4-2-11	C版本「整數的加減」教學活動關聯圖……………………………106
圖4-2-12 	C版本「加法」教學活動流程圖……………………………………107
圖4-2-13 	C版本「減法」教學活動流程圖………………………………10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二版三刷)。台北市:幼獅。
王思秦(2004)。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國語習作內容之分析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仁林文化出版社(2002),國民中學數學教師手冊(第一冊)。台北市:作者。
李秀麗(2006)。不同教學模式與七年級學生在整數加減法單元錯誤類型關係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嚴、杜石然(1992)。中國古代數學簡史(4版)。台北市:九章。
李繼閔(1992)。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研究。台北市:九章。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a)。國中數學一上課本。台南市:作者。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b)。國中數學一上教師手冊。台南市:作者。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c)。國中數學一上習作。台南市:作者。
邵瑞珍、皮連生(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人龍(2000)。概念構圖-科技認知學習的另一種方法。生活科技教育,32(11),10-19。
洪麗卿(2002)。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建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袁小明(2002)。數學誕生的故事。台北市:九章。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高明(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鼎茂。
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a)。國中數學一上課本。新北市: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b)。國中數學一上教師手冊。新北市: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c)。國中數學一上教師手冊備課篇。新北市: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d)。國中數學一上習作。新北市:作者。
張立群(2003)。台南地區國一學生整數的加減法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楊國樞(1987)。心理學。台北市:九章。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陳俊宏(2004)。概念構圖應用於國中生活科技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俊傑(2012)。國中數學七年級教科書之線型函數內容分析。淡江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數學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慶芳(1999)。國中生初學正負數加減運算的解題情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立期(2010)。臺灣四十年來國編版國小數學教科書「分數乘法」教材之分析比較。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自達(1995)。數學學習與理解之內涵-從心理學觀點分析。初等教育研究集刊,3,31-45。
趙文敏(1985),數學史(第一卷)。台北市:協進圖書。
蔣治邦(1994)。由表徵觀點探討新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載於台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頁60-76)。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蔡德吉(2002)。國一學生負數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蕤(1994)。海峽兩岸國小國語科習作內容及習作教學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第二年報告(計畫編號:NSC83-0501-H-142-001)。未出版。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a)。國中數學一上課本。台南市:作者。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b)。國中數學一上備課用書。台南市:作者。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c)。國中數學一上習作。台南市:作者。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3)。台北市:師大書苑。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市:五南。
西文部分
Armstrong, J. & Bray, J. (1986). How can we improve textbook?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Danver, col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92208). Retrieved Dec. 10, 2011, from http://www.eric.ed.gov/PDFS/ED292208.pdf
Bonds, C. W. (1989). Using semantic webbing to develop outlining skills. Reading Improvement , 26(3), 194-198.
Bruner, J. S.(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 Harward University.
Kaput, J. J. (1987). Toward a theory of symbol use in mathematics.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pp. 159-19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esh, R., Post, T., & 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 and translation among 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33-40). Hillsdale, NJ: Erlbaum.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VA: Author.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Nicol, C., & Crespo, S. (2006). Learning to teach with mathematics textbooks: How preservice teachers interpret and use curriculum material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62, 331-355.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mittau, J., & Vagliardo, J. J. (2009). Concept mapping as a means to develop and asses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in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In K. Afamasaga-Fuata’i (ed.), Concept mapping in mathematics: Rresearch into practice (pp.47-57). New York, NY: Springer. 
Willerman, W., & Harg, R. A. M. (1991). The concept map as an advance organize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8(8), 705-711.
Woolfolk, A. E. (1993). Educational psychology(5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