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7201123200700
DOI 10.6846/TKU.2011.01096
論文名稱(中文) 新北市立高級中學學生入學方式與學校生活滿意度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Research on the Ways of Entrance and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李秉禎
研究生(英文) Bing-Jen Lee
學號 69872020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08
論文頁數 18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明清
委員 - 洪啟昌
委員 - 蓋浙生
關鍵字(中) 高級中學
入學方式
學校生活滿意度
關鍵字(英) senior high school
ways of entrance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立高級中學高一學生之入學方式與學校生活滿意度。首先藉由文獻探討暸解相關理論與研究,再以自編之「新北市立高級中學高一學生學校生活狀況調查問卷」為工具,針對新北市立高級中學高一學生進行調查。調查樣本取自新北市14所市立高中高一學生,共計發出問卷852份,回收844份,有效問卷為780份,有效問卷率為92.4%。問卷調查結果以SPSS17.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敘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雪費法(Scheffe)事後多重比較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歸納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高一學生學校生活的整體滿意度為「中等」。
二、高一學生學校生活各面向之滿意度以「同儕關係」的滿意度最高,「學業學習」的滿意度最低。
三、背景變項不同之高一學生的學校生活滿意度在性別差異方面以「生活常規」與「師生關係」達顯著水準;其餘背景變項尚無顯著差異。
四、入學方式不同之高一學生的學校生活滿意度並無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新北市主管教育機關、市立高級中學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ways of entrance and school life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n School Life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Subjects of the survey were 852 first year students sampled from 14 se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Data collected form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analyzed by applying computer software SPSS version 17.0,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the Scheffe’s method.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level of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was above the average.
2.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peer relationships” ranked the highest one, and satisfaction with “Academic Learning” ranked the lowest one.
3.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by students’ gender, especially in 〝life routines〞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by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4.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by ways of entrance.
Based o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of the City government, senior high schools, as well as researchers of future stud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完全中學的制度沿革與發展……………………………………11
 第二節 後期中等教育之入學制度………………………………………20
 第三節 學校生活之內涵與相關理論……………………………………41
 第四節 高中入學方式與學校生活之相關研究…………………………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63
 第三節 研究工具…………………………………………………………68
 第四節 實施程序…………………………………………………………77
 第五節 資料處理…………………………………………………………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81
第一節 高一學生學校生活滿意度之整體分析81
第二節 背景變項不同之高一學生的學校生活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89
第三節 入學方式不同之高一學生的學校生活滿意度之差異分析……122
第四節 綜合討論…………………………………………………………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1
 第一節 結論……………………………………………………………141
 第二節 建議……………………………………………………………14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147
 貳、英文部分………………………………………………………………158
附錄
 附錄一 臺北縣新北星99學年度國中學生擴大免試升學高中職實施要點161
 附錄二 新北市完全中學學生學校生活狀況調查問卷(初稿)………165
 附錄三 新北市完全中學學生學校生活狀況調查問卷(專家指導用)169
 附錄四 新北市立高級中學學生學校生活狀況調查問卷(預試用)…177
 附錄五 新北市立高級中學學生學校生活狀況調查問卷………………181 
表次
表2-1-1 新北市市立高級中學學校名稱…………………………………17
表2-1-2 新北市市立高級中學學校概況表………………………………19
表2-2-1 後期中等教育入學制度改革大事記……………………………35
表2-2-2 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時程表……………………………37
表2-2-3  後期中等教育入學方式變革對照表……………………………39
表2-2-4 99年度與100年度高中多元入學測驗方式比較……………40
表2-2-5 99年度與100年度高中多元入學管道比較……………………40
表2-3-1 學校生活影響因素之分析………………………………………47
表2-3-2 學校生活滿意度測量指標………………………………………50
表2-4-1 青少年文化與心理態度量表編製調查研究報告之研究結果…57
表3-2-1 新北市公立完全中學高一學生問卷抽樣調查人數表…………63
表3-2-2 新北市立高中正式問卷抽樣樣本結構表………………………64
表3-2-3 研究對象背景資料分析摘要表…………………………………66
表3-3-1 專家效度委員名單………………………………………………69
表3-3-2 新北市立高級中學學生學校生活狀況調查問卷專家內容效度分析70
表3-3-3 預試問卷取樣對象一覽表………………………………………72
表3-3-4 新北市立高中學生學校生活狀況調查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73
表3-3-5 新北市立高中學生學校生活狀況調查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76
表4-1-1 學校生活滿意度之整體摘要表…………………………………82
表4-1-2 各分項學校生活滿意度摘要表…………………………………83
表4-2-1 性別不同學生學校生活滿意度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91
表4-2-2 家中排行不同學生學校生活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2
表4-2-3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學生的學校生活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6
表4-2-4 母親教育程度不同學生的學校生活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0
表4-2-5 父親職業不同學生的學校生活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5
表4-2-6 母親職業不同學生的學校生活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0
表4-2-7 通學方式不同學生的學校生活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4
表4-2-8 通學時間不同學生的學校生活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8
表4-3-1 不同入學方式學生之整體學校生活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3
表4-3-2 入學方式不同之高一學生的校園環境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4
表4-3-3 入學方式不同之高一學生的生活常規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5
表4-3-4 入學方式不同之高一學生的同儕關係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5
表4-3-5 入學方式不同之高一學生的師生關係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6
表4-3-6 入學方式不同之高一學生的學業學習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7
圖次
圖1-1-1 研究步驟圖…………………………………………………………	8
圖2-2-1 英國學制圖	.27
圖2-2-2 美國學制圖	30
圖2-2-3 日本學制圖	31
圖3-1-1 研究架構圖	6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德隆(1998)。班級社會體系。臺北:師大書苑。
王玉珍(2007)。國中直升高中學生的生活適應探究: 阻礙與因應。教育心理學報,39(2),195-216。
王忠龍、魏利、王玉珍(2001)臺北市立大同高中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狀況、生活滿意度與生涯自我效能之比較研究。臺北教師研究中
心教育專題研究,103。
王財印(1992)。國民中學導師背景因素、期望水準與管教態度對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家通(1997)。中等教育。高雄:麗文。
王聖銘(2006)。我國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制定合理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鐘和、李勤川、陽琪(1979)。適應與心理衛生。臺北:大洋。
王齡慶(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文雄(1999)。師生關係重要法則。測驗與輔導,152,3159-3163。
沈姍姍(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臺北:正中。
何慧玥(1993)。大專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清(2006)。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
吳明隆(2007)。SPSS統暨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臺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宗立(1994)。國民中學導師班級管理型態與學生疏離感關係之研
究。臺灣省第四屆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582-616。
吳武典、陳秀蓉(1978)。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的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1,87-133。
吳金香(1979)。教室社會體系對學生社會化的影響。教育學刊,1,117-127。
吳慧英(1989)。中年國小教師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之關
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瓊洳(2000)。國中學生反學校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巫惠真(2000)。國小教師社會網絡、工作特性、專業進修與生活滿意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李保玉(1911)。臺東師院院生角色認同與自我期許研究報告,臺東師院學報,3,2-59。
李彥儀(1990)。臺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振賢(1997)。學生生活狀況及學習生活。台北市:成功高中。
李聖鐸(2005)。高中職社區化-適性學習社區畫分合理性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慧強(1989)。家庭結構、母子關係和諧性對子女生活適應及友伴關係影響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
李燕鳴、陳福士、劉文玲(2002)。東華大學大一新生之自述精神症狀及其相關因素。慈濟醫學雜誌,14(4),233-240。
宋佩陵(2006)。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
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卓英豪(1997)。完全中學的規劃與發展。高中圖書館,19,4-7。
周春美、沈健華(1995)。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之學習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第十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39-47。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全義(2002)。臺灣地區高級中學入學方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幸台(199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五南。
林俊瑩(2002)。大學生的價值觀、就學動機、社會網絡與生活滿意度關連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2),
63-99。
林淑惠、黃韞臻(2008)。高中職學生學校生活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0(2),83-106。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義男(1981)。大學學生教育態度之研究-社經地為學業成就與學習滿意度之比較。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系輔導學報,4,195-
219。
林學金(2001)。金門地區中學生學校生活品質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
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臺北:高等教育。
俞筱鈞譯(1996)。Douglas H. Powell(1996)原著。適應與心理衛生:人生週期之常態適應。台北:揚智文化。
柯智焰(2002)。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問題之調查研究-以高雄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洪幸妙(1997)。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凌惠菁(1997)。淺談完全中學。教育文粹,26,20-22。
高義展(2004)。比較教育概論。臺北:鼎茂。
孫旻儀、王鍾和(2006)。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報,9,65-92。
徐西森(1997)。輔導知能與心理成長。高雄:新雅。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馬向青(2001)。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制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秦夢群(1996)。一校兩制-完全中學並不完全。師友月刊,343,5-7。
秦夢群(2006)。我國中等教育政策之檢討與策進。教育資料集刊,31, 91-123。
康力文(2007)。高中生學習學習幸福感、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丁熒(1988)。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安芝(1992)。價值觀一至程度對親子關係和諧性及子女生活適應影響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家宜(2002)。高等教育行政全面品質管理 : 理論與實務。臺北:高等教育。
張梅雪(2003)。我國完全中學政策及其實施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張勝成(1997)。臺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的「學校生活素質」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計劃編號:NSC 86-2413-
H018-013-F8)。
教育部(1995)。完全中學試辦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先導計畫,子計畫4「調整高中職入學方式」,方案4-1「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7日。取自:http://140.111.34.179/news_detail.php?code=01&sn=365
教育部(2010a)。教育部部史。檢索日期:2010年11月1日。取自:
http://history.moe.gov.tw/worldhistory.asp
教育部(2010b)。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檢索日期:2010年11月4
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教改-
十大議題04.pdf
教育部中教司(2010)。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檢索日期:2010年09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HIGH-SCHOOL/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399
教育部統計處(2010a)。完全中學概況表。檢索日期:2010年05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教育部統計處(2010b)。98學年度高級中學芳名錄。檢索日期:2010年05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8
教育部統計處(2010c)。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檢索日期:2010年11月1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publication/B0013/i2010.pdf
梁金盛(1996)。再現我國中學教育型態的新頁-完全中學。師友月
刊, 343,8-11。
莊明貞(1984)。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照庸(1984)。臺北縣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臺北。
許泰益(1999)。另類高中-完全中學現況探討與發展芻議。高中教
育, 8,4-8。
許泰益(2003)。我國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政策規劃與執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屏東。
郭佳哲(2001)。讀書會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又華(2007)。高中生人際吸引力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陳正宗(1999)。當今青少年價值導向之質化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專案研究計畫。
陳長瑞(2008)。高中生就近入學政策效益之研究--以高雄市北區為
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俐吟(2004)。高中多元入學方案之政策執行分析。初等教育學刊,18, 183-204。
陳俐吟(2005)。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三年高中多元入學方案之輿論分
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虹彣(2004)。日本中高一貫教育制度之實施與問題探討。比較教
育, 57,62-89。
陳國偉(2003)。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淑丹(2002)。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目標達成及其對國中學生選校的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
陳清美(2007)。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智修(2003)。國中階段資賦優異學生的學校生活素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錦玉(1995)。師範學院學生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初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集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炳杉(2003)。多元入學學生學業成就之研究-以高雄市立中正高級中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曾秋婷(2006)。國中小教師人格特質對學生國一學校生活適應之影
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新竹。
湯志民(2003)。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之檢討與改進。理論與政策,16(4),89-107。
黃正鵠、楊瑞珠(1997)。「建立青少年文化與心理態度指標」專案第二期系列(七),長期性研究--「青少年文化與心理態度量表」之
編製與調查。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劃研究報告。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14),249- 276。
黃玉真(1992)。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校生活壓力、因應行為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
黃明玉(2004)。成人學習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班級學習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
黃保勝(1997)。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春枝(1999)。政大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訓育研究,28(4),56-70。
黃淑苓(1999)。國中導師教育信念之探析。臺北:偉明。
黃雅鳳(1996)。建構中的社區中學-北縣永平國中改制完全中學現
況。師友月刊,343,12-14。
黃新民(2003)。再製與抗拒-我國高中職入學制度(1971-2002)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韻如(2004)。高雄市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a)。臺北縣新北星99學年度高中職推動擴大免試入學實施計畫。檢索日期:2010年5月1日。取自: http://entrance.tpc.edu.tw/menu94/掛網資料1130/臺北縣新北星99學年度高中職推動擴大免試入學實施計劃.DOC。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b)。本縣自100學年度起停辦縣立高中直升入學管道。檢索日期:2010年6月18日。取自:http://entrance.tpc.edu.tw/menu94/本縣自100學年度起停辦縣
立高中直升入學管道.pdf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c)。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介紹。檢索日期:2010年6月13日。取自:http://entrance.tpc.edu.tw/menu7/menu7-4.htm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學校概況表。檢索日期:2011年1月15
日。取自:https://esa.tpc.edu.tw/jsp/schdata/schdata_p.jsp
楊思偉(2006)。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2), 1-31。
楊國樞(1980)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青少年行為與輔導。臺北:幼獅。
楊朝祥(2001)。高中職多元入學變革六面向總檢討。國家政策論壇,1(7),147-152。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
化。
葉季森(2000)。聯考生與推甄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以某校醫務管理系五專部學生為例。醫護科技學刊,2(4),335-344。
劉正鳴(1998)。建國中學不同入學管道學生之學習與生活狀況之比較研究。臺北建國中學。
劉佑星(1996)。級任教師如何做好班級經營的訓育活動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45,90-95。
劉妍綾(2005)。高中職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班,未出版,彰化。
劉秀滿(1999)。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國兆(2009)。國中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策略與同儕文化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2),167-185。
劉焜輝(1985)。現代人的心理衛生。臺北:大洋。
劉樹雯(2006)。高中職學生校園暴力行為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盧雪梅(1989)。臺北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
駱芳美(1987)。大專生參與性對不同年級學生學校生活滿意程度知相關預測研究。實踐學報,18,229-279。
戴貞德、徐西森(2001)。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生生活滿意度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157-182。
謝文全(1999)。中等教育-理論與實際(四版二刷)。臺北:五南。
謝秀玲、黃志良(1998)。大學生之適應問題研究-以義守大學為例。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6,27-55。
鍾宜興(2004)。各國中等教育。高雄:復文。
韓繼成(2007)。高中職社區化之探究。學校行政,47,284-298。 
簡春安(1991)。國內婦女生活滿意度調查報告。當代社會工作學刊,1, 87-99。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魏美芬(1985)。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中市雙十國中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羅皓誠(1996)。高雄地區聯考生與自學方案分發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蘇德祥(2002)。高中多元入學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貳、外文部分
Anderson, D.(1982).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and administrative and technical 
manual. Boston:Houghton Mifflin Press.
Argyle, M. & Lu, L.(1990). Happiness and social skill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1,3-11.
Arkoff, 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Betz, E. L. & Klingensmith ,J.E., & Menne ,J.W.(1970).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Guidance,3,110-118.
Cloninger, V.C. & Edgerton, W.(1988). Th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of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Center for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s.
Dew, T. & Huebner, E.S.(1994). Adolescents’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2,185-199.
Diener, E. & Diener, M.(1995). Cross-cultural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8,653-663.
Diener, P.M.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95,542-
575.
Evans, D. R.(2001). Quality of life. In W. E. Craighead & C. B. Nemeroff (Eds.). The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 (3rd ed., pp. 1360-61). New York : Wiley.
Furnham, A. & Cheng, H.(2000). 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 self-esteem and 
happiness. Social Psychiatry Epidermal,35,463-470.
Gavazzi, S. M. & Sabatelli, R. M.(1990). Family system dynamics, the 
individuation process,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5,500-519.
Gavazzi, S. M. Goettler, D. E., Solomon, S. P., & Mckenry, P. C.(1994). The 
impact of family and peer differentiation levels on adolescent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blematic behaviors.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16,431-448.
Levine, B.(1995). A school attitude assessment. Rebellion in high school. 
Chicago:Quadrangle Books.
Levine ,E.E. & Weitz ,J.(1968).Job Satisfaction among Graduate Students: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n Variabl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52,263-271.
Lin, N.(2001)。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loyd, S.A. & Others(1982). Support Networks of Dual Career Couples. Paper 
presents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Ross, C.E. & Wu, C.L. (1995).  The Links between Education and Healt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0,719-745.
Schmidt(1992).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control ideology and quality of 
school life. Journal of invit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1(2),103-110.
Shek, T. L.(2000). Parental marital quality and well-being, parent-child relational quality, and Chinese adolescent adjus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8,147-162.
Umberson, D, Chen, M.D. ,House, J.S., Hopkins, K, & Slaten, E.(1996). The 
Effec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re Men and Women Really so Differ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1,837-857.
Williams, T. & Batten, M.(1981).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Hawthorn, Vivtoria: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 Research.
Winnick, J.M.(1981). Th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of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3,15-30.
Youngman, M.B.(1979).Assessing Behavioural Adjustment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49(3),258-26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