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7200821304900
DOI 10.6846/TKU.2008.00027
論文名稱(中文) 《莊子》內篇—體道理境之開顯
論文名稱(英文) “Chuangtze Ne—Chi”—Manifestation of the embodied Tao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袁崇晏
研究生(英文) Chong-Yan Yuan
學號 69300026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03
論文頁數 20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昭旭
委員 - 王邦雄
委員 - 莊耀郎
關鍵字(中) 莊子
《莊子內篇》
莊子義理

真人
關鍵字(英) Chuangtze
“Chuangtze Ne—Chi”
Chuangtze philosophy
Tao
Honorable pers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莊子為中國先秦時代重要思想家。其與老子皆為最具代表性之道家思想家。雖其思想主要是承老子而來,但也開展出相異於老子之義理思想。相較於老子思想,莊子思想更以人為重。而在中國主要的義理思想中,儒、道皆是以人為義理思想之重心,故以此角度觀之,莊子思想可說是最能展現道家思想特質。亦可說,莊子是道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而在研究主題上,本文是以義理思想為研究重心,而文獻考據、版本、作者等議題則非本文主要探討對象,故僅略述之而不深究。
現今所存的《莊子》有三十三篇,且分成內、外、雜三篇。而內、外、雜三篇的是否皆為莊子所作現今仍無定論。然就大部分學者之共識而言,《莊子》內七篇當為莊子作品。故本文在文獻上,以《莊子》內七篇為主要探究對象,外、雜篇則僅為參考。在注本上,則以郭象所注《莊子》為主要原文文獻。
研究文獻範圍確定後,在研究角度上,本文以人所體現之道為主要探究議題。同上所述,莊子思想是以人為重心。故其思想雖上承老子,但在論述上卻是以人為重心,所以人所體現之道可說是莊子思想之重心所在。故本文即以人所體現之道為主要探究議題。在論述進程上,本文則先對莊子內篇逐步解讀,後再對《莊子》內七篇義理思想作一總體之論,並以此為本文重心。
英文摘要
Chuangtze is the important philosopher in pre-Qin time.He and Laotze to most have Taoism of thinker the representative. Although his philosophy is mainly comes by the Laotze, but also develops is different with Laotze's philosophy. His philosophy and Laotze's  philosophy compares, Chuangtze's philosophy take the person as a key point. In Chinese main philosophy school, Confucian, Taoism, their philosophies take the person as a point, therefore treating this angle, may saying that the Chuangtze philosophy is most can unfold the Taoism philosophy special characteristic. May also saying, Chuangtze is the Taoism philosophy epitomizes. In research subject, this thesis is take the philosophy as the research point, and literature textual criticism, edition, author are not this thesis main discussion objects, therefore makes the narration broadbrush only, but no deep research.
The present “Chuangtze” has 33 chapters,and it divides into “Ne—Chi”,”Wy”,”Sar”. Whether “Ne—Chi”,”Wy”,”Sar”author all was Chuangtze still didn't knew now. In majority of scholar's mutual recognition, “Chuangtze Ne—Chi” should be Chuangtze's book. And this thesis to original text choice in “Ne—Chi” that is thesis main object of study, Wy”,”Sar” is only the reference. And this thesis to annotation choice in Guo Xiang 's  annotation that is this thesis main literature.
After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scope is determined, in research viewpoint angle, thesis article take person being comprehension Tao as main research subject. With dissert in the preamble, Chuangtze's philosophy take the person as a key point. Although therefore his thought follow Laotze, but in the elaboration is actually by the person as the point, therefore the person being comprehension Tao to be possible saying that was in the Chuangtze philosophy the point. Therefore this thesis manifests the person being comprehension Tao as the main research subject. In discourse order, this thesis first gradually explains to “Chuangtze Ne—Chi”, next makes an overall elaboration to “Chuangtze Ne—Chi” philosophy, and take this as this thesis point of discours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章節目錄:

《莊子》內篇—體道理境之開顯……………………………………頁1
第一章、序論……………………………………………………………………頁1
第一節、撰寫的動機與方法的說明………………………………………………頁1
第二節、莊子生平…………………………………………………………………頁3
第三節、略論莊子之版本及後人之注本…………………………………………頁4
第四節、《莊子》內、外、雜篇的分判標準………………………………… …..頁7
第二章、〈逍遙遊〉義理探析……………………………………………….頁11
第一節、文本之義理結構與議題之提出………………………………………...頁11
第二節、大鵬怒飛—小大之辯之義理思想……………………………………...頁14
第三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之理境性格…………………….頁22
第四節、無用之用之義理性格…………………………………………………...頁26
第五節、〈逍遙遊〉總論—《莊子》內七篇義理所尋價值之釐定……………頁27
第六節、「逍遙」義理性格之釐定……………………………………………….頁28
第三章、〈齊物論〉義理探析………………………………………………頁31
第一節、〈齊物論〉之主軸─由齊「物論」到「齊論」論…………………….頁31
第二節、「吾喪我」之理境展示………………………………………………….頁33
第三節、「真君」之顯現與對成心之對應……………………………………….頁36
第四節、道樞、天鈞、莫若以明—對有限物論超越解消之義理及自身物論之超越
……………………………………………………………………………………..頁39
第五節、「道通為一」之理境開出—從齊「物論」到「齊物」論…………….頁46
第四章、〈養生主〉義理探析………………………………………………頁56
第一節、〈養生主〉義理段落之釐定…………………………………………….頁56
第二節、道之養生之點出—由齊「物論」義理闡發之養生義………………...頁58
第三節、庖丁解牛—養生義理性格之釐定……………………………………...頁61
第四節、養生義理之展示………………………………………………………...頁65
第五節、〈養生主〉之義理總論………………………………………………….頁69
第五章、〈人間世〉義理解析………………………………………………頁72
第一節、〈人間世〉義理主題─人行於有限人間……………………………….頁72
第二節、心齋—對德、名超越回歸於道之義理………………………………...頁73
第三節、人於有限中之回歸於道………………………………………………...頁80
第四節、無用之用之生命大用…………………………………………………...頁84
第六章、〈德充符〉義理解析………………………………………………頁89
第一節、〈德充符〉義理所展示─人遊於有限形軀…………………………….頁89
第二節、兀者王駘—「不言之教」之沖虛之德展示…………………………...頁91
第三節、兀者申徒嘉—形骸內外之區分………………………………………...頁93
第四節、兀者叔山無趾—全德之不執一端……………………………………...頁95
第五節、哀駘它、闉跂支離無脤—超越式沖虛之德之論……………………...頁97
第六節、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沖虛之德之義理性格………………………..頁102
第七章、〈大宗師〉真人理境………………………………………………頁105
第一節、〈大宗師〉欲探究之理境……………………………………………….頁105
第二節、真人理境之論…………………………………………………………..頁106
第三節、道論性格之釐定………………………………………………………..頁114
第四節、南伯子葵問乎女偊—真人工夫進路式論述…………………………..頁117
第五節、真人之即有即無、通順於道之理境…………………………………...頁120
第六節、真人之超越自身之德而通於大通……………………………………..頁123
第八章、〈應帝王〉義理解析………………………………………………頁127
第一節、〈應帝王〉無心自然之論……………………………………………….頁127
第二節、明王之治義理展示……………………………………………………..頁128
第三節、壺子示相—道為自身本性之行………………………………………..頁138
第四節、勝物而不傷、渾沌鑿竅……………………………………………… 頁144
第九章、本文對《莊子》內七篇道論性格之釐定…………………….頁148
第一節、本文道論所採之進路…………………………………………………..頁148
第二節、客觀實有形態之道論…………………………………………………..頁150
第三節、主觀境界形態之道論…………………………………………………..頁153
第四節、超越形態之形上學……………………………………………………..頁156
第五節、本文所採之道論義理性格……………………………………………..頁159
第十章、綜論—《莊子》內七篇人體道之境………………………….頁161
第一節、《莊子》內七篇所欲超越之執之釐定………………………………….頁161
(一)、略論各家對《莊子》內七篇欲超越者之釐定……………………………頁161
(二)、本文對《莊子》內七篇欲超越者之釐定及執之所成……………………頁166
第二節、《莊子》內七篇之超越義理…………………………………………….頁173
(一)、超越心知之執之義理思想………………………………………………...頁173
(二)、超越形軀之義理思想……………………………………………………...頁177
第三節、人體道之義理性格……………………………………………………..頁181
(一)、以人與道之相合為進路論之……………………………………………...頁181
(二)、就體道之人自身之境論之………………………………………………...頁186
第十一章、結論……………………………………………………………...頁194
參考書目……………………………………………………………………….頁19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著作
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王夫之撰,《莊子解》(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10月初版)
王先謙,《莊子集解》(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5月初版)
王弼等著,《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1刷)
朱熹著,《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6刷)
林希逸,《莊子口義》(臺北:弘道文化公司,1971年初版)
胡遠濬,《莊子詮詁》(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1月臺初版)
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薹北:華正書局,2004年7月初版1刷)
陳壽昌輯,《南華真經正義》(臺北:新天地書局,1977年7月再版)
焦竑,《莊子翼》(臺北:廣文書局,1963年7月初版)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9月初版)
劉安編,王繼如譯注,《淮南子譯注》(臺北:建安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1刷)
劉勰著,陸侃如、牟世金譯注,《文心雕龍譯注》(臺北:建安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1刷)

二、近、今人著作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5月8版)
方東美,《生生之德》(臺北:黎明出版社,1982年12月4版)
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上)》,(臺北:黎明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9月初版1刷)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2月再版2刷)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3月增訂3版)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臺北:立緒文化事業,1999年6月初版1刷)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月初版1刷)
王邦雄,《莊子道》(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8月初版)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10月初版5刷)
王叔岷,《郭象莊子注校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3月景印1版)
王叔岷撰,《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月3版)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3刷)
王雲五主編,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1月7版)
王徳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1刷)
朱永欽,《莊子南華經內篇註》(彰化:光明國學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1刷)
朱建民,《知識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1月初版)
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臺北:華泰文化,2001年12月初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九龍:人生出版社,1970年6月再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8刷)
余培林,《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1月初版19刷)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6月初版)
吳怡,《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1984年10月初版)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初版3刷)
杜保瑞,《莊周夢蝶—莊子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1月初版1刷)
沈清松,《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臺北:聯經出版,1995年1月初版)
周紹賢,《莊子要義》(臺北:育英出版社,1965年1月出版)
金白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8月初版)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1版)
范耕研,《莊子詁義》(臺北:文景書局,1991年4月出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冊)》(臺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3月31日)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原性篇》(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3月3版臺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原道篇卷一》(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3版臺再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原道篇卷二》(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6月3版臺再版)
孫雍長,《莊子譯注》(臺北:建安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2刷)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初版13刷)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12刷)
柴熙,《認識論》(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10月臺初版8刷)
袁宙宗,《莊子學說體系闡微》(臺北:黎明文化,1977年6月再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2刷)
高亨,《莊子今箋》(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4月臺2版)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
涂光杜,《莊子範疇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崔大華,《莊子歧解》(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1刷)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3刷)
張松輝,《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4月初版1刷)
張起鈞,吳怡《中國哲學史話》(臺北:新天地書局,1973年9月5版)
張履行著,吳瑞芳增訂,《莊子探微》(臺北:廣浩彩色印刷,1991年9月增訂初版)
張默生,《莊子新釋》(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1月初版)
曹慕樊,《莊子新義》(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4月1版2刷)
莊子著,黃明堅解讀,《莊子》(臺北:立緒文化,2000年2月初版1刷)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8月第1修2刷)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第2刷)
章太炎,《國學略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1974年10月初版)
章太炎,《齊物論釋定本》(臺北:廣文書局,1960年10月初版)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莊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2002年11月初版)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6月初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8月增訂十版)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臺北:漢光文化事業,1992年2月初版)
程兆熊,《莊子講義》,(香港九龍:鄧境波學校,1961年7月30日初版)
黃漢清,《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1月初版1刷)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7月初版)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1月初版19刷)
楊柳橋,《莊子譯詁》(臺北:書林出版,1995年8月初版)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4月初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導論)、(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初版4刷)
詹石窗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6月初版2刷)
趙衛民,《莊子的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劉文典,《莊子補正》(上冊)、(下冊)(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2刷)
歐陽景賢、歐陽超,《莊子釋譯》(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3月初版4刷)
蔣錫昌,《莊子哲學》(臺北:環宇出版社,坊間版)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7月初版)
遯翁識,《莊子義繹》(臺北:泰盛書局,1977年7月初版)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1月5版)
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11月修正)
鍾應梅,《讀庄子》(九龍:香港能仁書院中國研究所,1981年9月初版)
顏崑陽,《莊子的寓言世界》(臺北:尚友出版社,1981年12月初版)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 先秦篇》(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11月2刷)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10月初版)
顧俊,《莊子研究論集新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
于桂鳳,〈從莊子之「道」看哲學本體觀念的二重性〉,《理論探索》總第169期(2008年01期),頁27至34。
方金奇,〈《莊子‧內篇》之「情」新釋〉,《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04期(2005年8月),頁32至36。
王永豪,〈「無己」逍遙、「無功」逍遙和「無名」逍遙—論莊子〈逍遙遊〉思想的三個層面〉,《社會科學研究》01期(2007年),頁142至151。
王運生,〈《莊子‧內篇》思想發微〉,《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01期(2000年3月),頁29至36。
王榮花,〈《莊子》外雜篇辨正〉,《洛陽師範學院學報》04期,(2006年),頁78至81。
王麗梅,〈汪洋恣肆 雋妙文心—論《莊子》內篇的藝術結構〉,《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第7卷06期(2005年11月),頁102至106。
朱謙之,〈《莊子》書之考證〉,《社會科學研究》04、05期(2001年),頁74至80,頁64至69。
吳小洪,〈談〈逍遙遊〉中的「大小之辨」〉,《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01期(2008年),頁16至18。
杜薇、劉玲娣,〈論《莊子》內篇獨特的篇章結構〉,《張家口師專學報》第17卷02期(2001年4月),頁49至52。
周明俠,〈論〈逍遙遊〉為《莊子‧內篇》之總綱〉,《廣東社會科學》05期(1999年),頁152至156。
周明俠,〈論《莊子‧內篇》的篇章節構〉,《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01期(2000年2月),頁85至88。
岳國文,〈莊子人生哲學研究的意義和思路〉,《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09期(2007年),頁9至14。
姜守誠,〈《莊子》養生觀探析〉,《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06期(2007年11月),頁52至57。
孫華,〈《莊子‧內篇》中「道」與「天」「人」的關係〉,《財經界》12期(2006年),頁257至258。
郝逸今,〈莊子與《莊子》〉,《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1期(1994年),頁86至93。
高慶榮、黃發平,〈《莊子》中不同的孔子形象分析〉,《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01期(2004年1月),頁42至45。
張陽成,〈莊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探析〉,《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02期(2007年6月),頁6至8。
張黎,〈《莊子‧內篇》反問句語句、語用分析〉,《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07期(2007年),頁43至44。
曹小晶,〈從《莊子‧內七篇》中兩個不同的孔子形象談莊子之思想〉,《西安石油學院學報》第10卷01期(2001年2月),頁77至80。
郭智勇,〈逍遙的三個層次—試論《莊子》內篇的結構〉,《廣西社會科學》總第128期(2006年02期),頁39至42。
楊成孚,〈《莊子》至人、神人、聖人異名同時論〉,《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5期(1996年),頁54至62。
劉韶軍,〈《莊子》內篇的思想〉,《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0卷06期(2001年11月),頁107至112。
鄭煒華,〈《莊子‧內篇》論析〉,《廣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第9卷03期(2004年),頁44至48。
龍文玲,〈談談《莊子‧逍遙遊》解讀的三個步驟〉,《廣西教育》29期(2007年),頁31至32。
羅仲祥,〈論莊子「內七」篇哲學思想的哲學基礎〉,《學海》06期(2007年),頁58至62。
譚日純、汪浩,〈莊子「虛靜」說的二元性〉,《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06期(2007年),頁104至10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