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6200801500900
DOI 10.6846/TKU.2008.01129
論文名稱(中文) 李白詠女性詩篇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Survey of Li Bai's Poetry about Fema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許心寧
研究生(英文) Shin-Ning Sheu
學號 79300009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5-14
論文頁數 14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崔成宗
委員 - 歐陽炯
委員 - 張雙英
關鍵字(中) 李白
太白
青蓮
詩仙
女性
關鍵字(英) Li Bai
women
poet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共分拾壹章,除第壹章緒論及第貳章李白之生平述略外,將李白所有詠及女性的詩篇,依所詠對象分成八類,依序為:第參章詠妻女詩篇,分妻子、女兒二節。第肆章詠后妃詩篇,此章按時代先後分西施、王昭君、楊貴妃三節。第伍章詠佳人詩篇,按篇數多寡,依次分為採蓮女、採桑女、浣紗女、東鄰女、仙女五節。第陸章詠奇女子詩篇,依女子之道德價值及是否堪為楷模,分貞義女、勇毅女、剛烈女三節。第柒章詠女道士詩篇,因篇幅較少不分節。第捌章詠思婦詩篇,按憂思的深度分閨思、閨怨、宮怨三節。第玖章詠棄婦詩篇,按棄婦前夫地位的高低分后妃、貴婦、宮女、民婦四節。第拾章詠妓詩篇,分觀妓、攜妓及其他三節。八類中,除女道士章因篇幅較少不分節外,其餘各類之末均另闢一節,統稱「小結」,以作收束。又為了確實掌握李白詩歌的創作背景、撰寫年代,凡所引用之詩,必標出其撰寫年代,再按先後排列,無法編年的則列在最末。最後再完成第拾壹章結論,說明個人心得與體悟。女性在相夫教子、維繫家庭和諧、甚至對整個社會,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本文寫作目的在:祈望能藉世人對詩仙李白的敬愛,深入探討他詠女性的詩篇,來凸顯他對女性的同情和推崇,盼能提醒世人關注女性,重視家庭,進而達到家庭和樂,社會安定的目的。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contains eleven chapters, excepting the preface and chapter one describe Li Bai’s life roughly, the rest chapters divided into eight different styles. The orders are: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wife and daughter.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queens and concubines, such as Xishi, Wang ZhaoJun, Yang Guifei according to chronological style. Chapter five is about beautiful women,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such as quarry lotus woman, quarry mulberry woman, wash yarn woman, adjoin woman and fairy maiden in the east. Chapter six chants the remarkable women's poem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oman's morals value and bearing for the model, such as loyal, brave, firm and forthright. The seventh chapter is about Taoist women. Chapter eight is about elegy which divided into missing, blaming and anxiety. Chapter nine is about abandoned wife, such as queens, ladies, maids in an imperial palace and common wives. Chapter ten is about prostitutes. The finally chapter is the personal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s. Woman takes care of her children and husband, making the whole family works smoothly and maintains family harmonious, even to the whole society, she also tak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So, the writing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make use of people’s love to Li Bai and wish to remind people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women, pay attention to the family, and then reach the family and happy, the purpose of the social stabili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大綱	2

第貳章‧李白生平述略	5

第參章‧詠妻女詩篇	13
第一節 妻 子	13
第二節 女 兒	29
第三節 小 結	31

第肆章‧詠后妃詩篇	33
第一節 西 施	33
第二節 王昭君	37
第三節 楊貴妃	39
第四節 小 結	41

第伍章‧詠佳人詩篇	43
第一節 採蓮女	43
第二節 採桑女	46
第三節 浣紗女	47
第四節 東鄰女	48
第五節 仙女	49
第六節 小 結	50

第陸章‧詠奇女子詩篇	51
第一節 貞義女	52
第二節 勇毅女	55
第三節 剛烈女	56
第四節 小 結	57

第柒章‧詠女道士詩篇	59

第捌章‧詠思婦詩篇	63
第一節 閨 思	63
第二節 閨 怨	80
第三節 宮 怨	85
第四節 小 結	89

第玖章‧詠棄婦詩篇	91
第一節 后  妃	91
第二節 貴  婦	95
第三節 宮  女	99
第四節 民  婦	100
第五節 小 結	103

第拾章‧詠妓詩篇	105
第一節 觀 妓	105
第二節 攜 妓	107
第三節 其 他	110
第四節 小 結	115

第拾壹章‧結論	117

參考書目	127
參考文獻
一、專書類
(一)李白詩文集、注解與年譜
唐‧李白:《李太白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
唐‧李白:《李白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楊齊賢注、元‧蕭士贇補:《李太白全集》臺北:世界書局,2005年1月2版5刷。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11月臺三版。
日本‧平岡武夫編:《李白的作品》收入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靜嘉堂文庫藏系列孤本。
當塗本《李翰林集》安徽:黃山書社,2004年2月。
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4月。
瞿蛻園:《李白集校注》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4月再版。

(二)傳統典籍
經部
宋‧朱熹集注、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臺北:啟明書局。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周易十卷》(四部叢刊編經部)。
史部
漢‧司馬遷:百衲本《史記》臺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漢‧班固:《漢書》明嘉靖間德藩最樂軒刊本,1522-1566年。
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5月5版。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0年12月。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王溥:《唐會要》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臺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5年初版。
北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3月4版。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蒲公英出版社。
宋‧張敦頤:《六朝事述》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子部
東漢‧王充撰‧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
東漢‧王充:《論衡》臺北:台灣中華書局印行,1996年3月台一版。
唐‧趙蕤:《反經》臺北:理藝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明‧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2月修訂再版。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9月。
《百子全書》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集部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魏‧曹操:《魏武帝集》明太倉張氏原刊複印本,1628-1644年。
魏‧曹丕:《魏文帝集》明崇禎間太倉張氏原刊本,1628-1644年。
魏‧曹植:《曹子建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美術叢刊一:虞君質選編,國立編譯館印行,1986年9月再版第一版第二刷。
南朝梁‧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南朝梁‧蕭統編‧李善等六臣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5月。
南朝梁‧徐陵:《玉臺新詠》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南朝梁‧鍾嶸撰、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南朝梁‧鍾嶸著,趙仲邑譯注:《鍾嶸詩品譯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唐‧司空圖著、陳國球導讀:《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6月初版。
唐‧徐堅:《初學記》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李頎:《李頎詩集》明嘉靖間刊本,1522-1566年。
唐‧殷璠:《河嶽英靈集》明崇禎元年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1628年。
唐‧高適:《高常侍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唐‧王維:《王右丞集》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再版。
唐‧李濬:《松窗雜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初版。
(日)弘法大師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12月,訂補本。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初版。
宋‧陸游:《劍南詩稿》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初版。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臺北:中華書局。
宋‧胡仔撰:《苕溪漁隱叢話》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1月台一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3刷。
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4月5版。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4月5版。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臺北:文友書局。
明‧高棅:《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楊慎:《丹鉛總錄》(明嘉靖間太倉凌雲翼襄陽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臺北:新文豐,1988年。
明‧楊慎:《升菴詩話》藝文百部叢書集成。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
清‧王夫之著、張國星校點:《古詩評選》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二次印刷。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4月2刷。
清‧聖祖御定、曹寅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3月9刷。
清‧袁枚:《隨園詩話》臺北:宏業書局,1987年3月初版。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咸豐元年刊本,1851年。
清‧楊倫:《杜詩鏡銓》臺北:正大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清‧姚鼐:《惜抱軒文集》臺北:文海書局,1979年。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四部備要本中華書局據原刻本校刊。
清‧沈德潛選、王純父箋注:《古詩源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清‧沈德潛:《古詩源》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5月。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臺初版。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臺北:漢京出版公司,1985年。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宋育仁:《三唐詩品》載《古今文藝叢書》第一集。
清‧徐增:《而庵詩話》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初版。
清‧曾國藩:《評點注音十八家詩抄》臺北:文源書局,1986年。
清‧王士禎撰、方東樹評:《方東樹評古詩選》臺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9月5版。
清‧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清‧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1979年。
清‧楊倫編:《杜詩鏡詮》臺北:華正書局,1978年9月。
清‧陳沆:《詩比興箋》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錢振倫注、黃節補注:《鮑參軍詩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3月,初版。
清‧仇兆鰲注:《杜詩詳註》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清‧王國維著吳紹志校譯:《新釋人間詞話》臺北:詳一出版社,1999年。
張宗柟編:《帶經堂詩話》臺北:清流翻印本,1976年。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12月初版。
高步瀛選注:《唐宋詩舉要》臺北:藝文書局,1960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元好問研究資料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0年12月。
傅璿琮編撰:《唐人選唐詩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2月。

(三) 論李白專著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1版。
李長之:《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海外圖書公司。
安旗:《李白研究》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初版。
安旗:《李白詩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次印刷。
安旗:《李太白別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裴斐、劉善良編:
安旗、閻琦:《李白詩集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胥樹人:《李白和他的詩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王運熙等著:《李太白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4月出版。
阮廷瑜:《李白詩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7月初版。
李從軍:《李白考異錄‧李白家世考索》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
裴斐主編:《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2月第一版
葛景春:《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臺北:群玉堂出版公司,1991年9月。
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窺》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第一刷。
張書城:《李白家世之謎》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
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
許東海:《詩情賦筆話謫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庚:《詩人李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楊義:《李杜詩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
《李白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7月第一版。
楊栩生:《李白生平研究匡補》巴蜀書社,2000年8月第1版。
范震威:《李白的身世婚姻與家庭》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四)詩歌理論專書
黃永武:《中國詩學》(四冊)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年5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12月四版。
黃永武:《敦煌的唐詩》臺北:洪範書店,1993年。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開明書局,1956年台二版。
王運熙:《六朝樂府與民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8月。
張夢機:《歐波詩話》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5月。
黃國彬:《中國三大詩人新論》臺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
王力:《中國詩律研究》(原漢語詩律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林庚:《唐詩綜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聞一多:《唐詩雜論詩與批評》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11月1版。
施蟄存:《唐詩百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劉繼才:《唐宋詩詞論稿》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汪湧豪:《中國游俠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
郁賢皓:《唐風館雜稿》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李貞德主編:《婦女與社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趙東玉編:《中國歷代婦女生活掠影》瀋陽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卡拉‧亨德森等:《女性休閑—女性主義的視角》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武舟:《中國妓女文化史》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第1版。
張廓:《多妻制度—中國古代社會和家庭結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朱子彥:《后宮制度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羅宗強:《唐詩小史》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振甫:《詩詞例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7年9月再版。
陳貽焮:《論詩雜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5月初版。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月。
王錫九:《唐代的七言古詩》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
初國卿:《唐詩賞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常振國、降雲編:《歷代詩話論作家》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3年9月。
張偉伯編撰:《全唐五代詩格校考》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柳晟俊:《唐詩論考》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
莊嚴、章鑄著:《中國詩歌美學史》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王運生:《論詩藝》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余冠英選注:《漢魏六朝詩選》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8月。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5年12月。
逢甲大學中文系所編:《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8月。
王英志:《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舞蹈史研究組編:《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6月
房日晰:《唐詩比較論》三秦出版社,1998年。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劉開揚:《唐詩的風采》上海書店出版,2000年。
譚潤生:《唐代樂府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蘇珊玉:《唐代邊塞詩的審美特質》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陳友冰:《中國古典詩文 (一) 鑑賞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月初版。
時進:《唐詩演進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4月初版。
吳相洲:《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初版。
任半塘:《唐聲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張伯偉編撰:《全唐五代詩格校考》。
李春祥主編:《樂府詩鑑賞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五)其他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7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75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花山文藝出版社,1977年
徐嘉瑞:《中古文學概論》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陳致平:《中華通史》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8年。
湯承業:《中國政治制度史》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80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4月。
游國恩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90。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下)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9月。
胡適:《白話文學史》(第一編)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
李從軍:《唐代文學演變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2刷。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張其盷監修、程先裕、徐聖謨主編:《中國歷史地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印行,1980年。
《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6版。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6版。
張習孔、田鈺:《中國歷史大事編年》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4年。
北京圖書館編:《中國版刻圖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4月。
朱義雲:《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北京大學文學史教研室選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參考資料》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
陳書良:《六朝煙火》北京:現代出版社,1992年6月。
駱玉明、張宗原著:《南北朝文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
黨聖元:《六朝悲音》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摯虞:《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郁沅、張明高編選:《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王瑤:《中古文人生活》臺北:長安出版社,1988年。
《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唐代文學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章群:《唐史札記》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年7月。
羅聯添著:《唐代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代文學研究》廣西師大出版社,1990年。
《唐代文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唐代文學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冷敏述:《唐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4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戴偉華:《唐代文學研究叢稿》臺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99年。

二、學位論文類
王文進:《論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78年。
林貞玉:《李白文學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2年。
莊美芳:《李太白詩探源》,東吳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6年10月。
張榮基:《李白樂府詩之研究》,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7年。
黃淑娥:《李白樂府詩之修辭研究》,香港珠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7年。
蕭岳煊:《李白樂府詩之用韻及修辭研究》,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文學組碩士論文,1988年。
楊文雀:《李白詩中神話運用之研究—以仙道神話為主體》輔仁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1年。
孫鐵吾:《李白詩歌中植物意象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98年5月。
賴玫怡:《修辭心理與美感的探析—以夸飾、譬喻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賴昭君:《李白樂府詩研究》,靜宜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

三、單篇論文類
陳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問〉《清華學報》十卷一期1935年
孫凱第:〈唐宗室與李白〉《經世日報‧讀書周刊》1946年10月30日。
粺山:〈李白兩入長安辩〉《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1962年。
郁賢皓:〈李白兩入長安及有關交遊考辯〉《南京師院學報》第四期1978年。
王文才:〈李白家世探徵〉,《四川師院學報》第四期1979年。
林必成:〈唐代「輪臺」初探大陸〉《新疆大學學報》4期1979。
薛宗正:〈北庭故城與北庭大都護府〉《新疆大學學報》4期1979。
裴斐:〈歷代李白評價述評〉《文學評論叢刊》第五期1980年3月。
楊盛龍:〈皎潔的象徵理想的寄託—略論李白詩中的月〉《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第1期。
吳啟明:〈李白〈清平調〉三首辯偽〉《文學遺產》第三期,《唐聲詩》,第47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從軍:〈李白三入長安考〉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1983年。
秦紹培:〈也談唐代邊塞詩派的評價問題〉《新疆大學學報》3期1984。
劉維鈞:〈唐代西域詩句釋地〉《新疆大學學報》1984年。
白應東:〈邊塞詩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新疆師大學報》1期1984。
胡建平:〈論高適的山水田園詩大陸〉《新疆師大學報》1期1984年。
王岳川:〈杜詩意境美初探〉《新疆師大學報》1期1984年。
彭志憲:〈王之渙〈涼州詞〉釋評〉《新疆師大學報》1期1984年。
鍾吉雄:〈為什麼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談李白的身世之謎〉《台灣時報》1984年10月28日八版。
劉再生:〈唐代的「音聲人」〉《中國音樂》,1984年第四期頁13。
胡大浚:〈邊塞詩之涵義與唐代邊塞詩的繁榮〉《西北學院學報》2期1986年。
鐘興麟:〈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位置新探〉《新疆大學學報》3期1986年。
(日)山下一海:〈李白對松尾芭蕉的影響〉《中日李白研究論文集》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10月1版。
吳兆路:〈試讀杜甫的文學思想〉《蘭州大學學報》15卷3期1987。
葛景春:〈李白詩歌與莊子美學〉《李白研究論叢》巴蜀書社1987年3月第一次印刷。
房日晰:〈論李白詩歌中的情感表現的特色〉《李白研究論叢》巴蜀書社1987年3月第一次印刷。
劉維鈞:〈邊塞詩的源流初探〉《新疆大學學報》3期1988年。
安旗:〈李白書法略論〉《李白學刊第二輯》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8月。
朱立元:〈試論接受美學對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啟示〉《復旦學報》1989年第四期。
朱易安:〈明人李杜比較研究淺說〉,《李白學刊》第一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3月
鄧元煊:〈李白樂府革新成就一例〉《李白研究論叢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12月第一次印刷。
日人松浦友久:〈李白的出生及家世〉《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
潘百齊:〈論李白詩歌的美學特徵〉《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集》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呂正惠〈永遠的中國俠〉《國文天地》第十二期1990年。
章繼光:〈李白與佛教思想〉《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集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秦紹培、劉藝:〈論唐代邊塞詩及其繁榮原因〉《新疆大學學報》20卷1期1992年。
劉真倫:〈論邊塞詩的本質屬性〉《江海學刊》4期1992年。
吳企明:〈李白與盛唐繪畫藝術〉《中國李白研究》1991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紀念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張瑞君:〈李白設辟邪伎鼓吹稚子班曲辭解疑〉《文學遺產》1993年第5期。
鄔國平:〈李杜詩歌比較評述〉《中國李白研究》,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王晉光:〈李白對王安石的影響〉《中國李白研究》1991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紀念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鄔國平:〈李杜詩歌比較評述〉《中國李白研究》1991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紀念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傅如一:〈李白樂府論〉《文學遺產》1994年第1期。
章繼光:〈論李白的詠俠詩〉《求索》1994年第6期。
(日)芳村弘道:〈關於元版系統的《分類補注李太白詩》〉《中國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5月。
張錫厚:〈敦煌本《李白詩集》殘卷再探〉《中國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5月。
劉志偉:〈從音樂意象看魏晉詩歌與音樂的關係〉《蘭州大學學報》23卷2期1995年。
吳禮權:〈論誇張的次範疇分類〉《修辭學習》1996年第6期。
孫韞瑩:〈李白與蘭陵美酒〉,《中國李白研究》1994年集合肥:安徽省文藝出版社,1996年2月。
陳定玉:〈論嚴羽評點《李太白詩集》〉《文藝理論研究》1996年第一期。
周小龍:〈屈原、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異同論〉《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蘇華:〈論李白的邊塞詩〉《新疆大學學報》25卷2期1997年。
劉藝:〈杜甫邊塞詩的儒家思想評議〉《新疆大學學報》25卷3期1997年。
王開元:〈邊塞詩探源〉《新疆大學學報》4期1997年。
朱泳焱:〈試論博喻的結構與功能〉《修辭學習》1997年第3期。
陳定玉:〈李白詩歌『入神』說—嚴羽評點《李太白詩集》發微〉《中國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8月。
張君瑞:〈禪宗思維方式與李白詩歌藝術〉《中國李白研究1997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
范長華:〈王伯成《貶夜郎》雜劇探析〉《中國李白研究》1997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
姜光斗〈略論李白詩風蘊藉含蓄與任情率真的矛盾統一〉《中國李白研究1997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
翁成龍:〈李白樂府詩的修辭技巧〉《台中商專學報》第三十期1998年6年。
楊義:〈李白詩的語言創造法則〉《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
黃雅淳:〈從將進酒看李白〉《國文天地》第14卷第11期1999年4月。
劉寧:〈李白烏栖曲讀後—詩成緣何泣鬼神〉《文史知識》1999年第6期。
周春林:〈談談象徵及其美學功能〉《修辭學習》2000年第3期。
王淮生:〈關於「百代詞曲之祖」的臆想〉《中國李白研究》:2000年集,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德)呂福克:〈西方人眼中的李白〉《中國李白研究》:李白與天姥國際會議專輯,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葛培嶺:〈論元白對李杜的整體評價〉《中國李白研究》2000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杜道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新疆大學學報》25卷3期2001年。
姚大勇:〈娛悲舒憂—陸游文學思想之核心〉《新疆大學學報》1期2001年。
曹萌:〈再論建安文學與唐詩宋詞繁榮的共性原因〉《鄭州大學學報》34卷2期2001年。
葉嘉瑩:〈王維詩〉《國文天地》18卷11期2003年。
吳云:〈論對偶形式對意義空間的拓展〉《修辭學習》2001年第5期。
曹化根:〈李白的明月世界〉,《中國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12月。
孟修祥:〈論李白對楚辭的接受〉《中國李白研究》: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黃山書社2002年12月。
王麗娜:〈李白詩歌在國外〉《中國李白研究》: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黃山書社2002年12月。
(俄)C. 李謝維奇〈俄羅斯漢學家怎樣學習及翻譯李白詩歌〉《中國李白研究》:李白與天姥國際會議專輯。
熊慧芬:〈略論日本近世文學中的李白〉《中國李白研究》: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黃山書社2002年12月1版。
金世煥:〈韓國人心目中的李太白〉《中國李白研究》: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黃山書社2002年12月。
楊鴻銘:〈李白長干行等文象徵論〉《孔孟月刊》第35卷第5期。
黃炳輝、莊如順:〈試論李白對屈原詩歌藝術特點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期。
陳俊強〈從法律史的角度看李白流夜郎〉《第六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