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3201616092900
DOI 10.6846/TKU.2016.00002
論文名稱(中文) 探索台灣公民媒體之未來想像
論文名稱(英文) Exploring Future Images of Taiwan’s Citizen Medi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1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陳維信
研究生(英文) Wei-Hsing Chen
學號 60270008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1-21
論文頁數 8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國華(sochen@mail.tku.edu.tw)
委員 - 陳國華(sochen@mail.tku.edu.tw)
委員 - 陳建甫(chien-fu@mail.tku.edu.tw)
委員 - 方顥璇(hsfang@mail.nou.edu.tw)
關鍵字(中) 公民媒體
台灣社會
數位匯流
未來意象
關鍵字(英) Citizen Media
Future Images
Taiwan
Digital convergen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網際網路與行動通訊的發展下,人們對媒體概念逐漸解構,而新的資訊傳遞和產製方式,也締造了新的市場、生活與社會樣貌;單向傳遞資訊來產生影響已不若往昔,具有雙向傳遞的產製型態、資通訊科技的多元組合、大數據與雲端共構等多重特性的媒體,則重新組合我們對媒體與社會的認知。台灣的公民媒體藉由這些特性,開創了可互動、共作和凝聚群體智慧的平台,並在政治、經濟、教育和文化等社會各層面產生諸多影響;然這樣的特性其實也加速了價值觀的衝擊、社會發展變遷等不穩定因素。
  本研究以未來學研究法與半結構式訪談,釐清公民社會發展過程與公民媒體之相互影響、分析出形塑台灣未來公民媒體的共構力量與媒體科技的延展,如公民資料雲、虛擬主播和社區分眾媒體平台等,另外也以情節分析法,勾勒出理想(V托邦)、整合(天空之城)、不願承認(無間道)和異變(全面進化)等四種不同公民媒體情節與社會樣態,等並以上述基礎來探索台灣公民媒體之未來樣貌,藉此提供公民媒體的使用者、經營或監督者,在研究其未來發展時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e drastic trend of emerg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e deconstructed the concept of media, and new way of getting information transferred and production. Also, creating a new market, life and social appearance. The direct impact from the information and news content has been weakened. Moreover, the interactive transferred production system patterns, diversified combination of ICT technologies, big data and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structure, such as multiple media has been reassembled and usher a brand new understanding of media and society. 
  Taiwan’s media of citizen owns these features which creates a platform for Co-production, Swarm Intelligence, and becomes influential at political, economic,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community. This research aims at clarifying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of developing civil society and citizen media, analyzing the forces which shaping the future of constitutive citizen media in Taiwan, and elaborating extended media technology and imagination by futures studies method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For instance, professional database on internet for citizen reporters, virtual anchor, platform of demassification in communities. Applying scenarios analysis, four possibilities:  the ideals, the mixed, the disowned, and the outlier. Four corresponding stories of the citizen media are: V-topia, Sky City, Infernal Road and Total Evolution. The results may provide insights to not only citizen media users, operators but also supervisors as a reference for their research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圖目錄                                                    II
表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傳播媒介的科技錨點                                10
第二節   公民媒體發展的環境掃描                             25
第三節   公民媒體的合縱連橫之後                             36
第四節   公民媒體對台灣社會未來之影響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46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7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52
第一節   形塑台灣未來公民媒體的力量                         53
第二節   台灣公民媒體的未來營運型態                         65
第三節   整合式情節分析                                    70
第五章  台灣公民創造的社會未來                              80
第一節   結論                                              80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延伸與建議                                82
參考文獻                                                  83
附錄一 訪談大綱                                            89


圖目錄
圖1 網路整備度(NRI)指標架構圖                                                                      12
圖2 研究流程圖                                                                                                     47
圖3 未來三角分析法                                                                                              50
圖4 整合型情節分析法                                                                                          51
圖5 公民媒體未來三角分析                                                                                  53
圖6 未來公民社會的整合型情節分析                                                                  67

表目錄
表1 受訪者背景資料                                                                                                4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
王晴玲。(2007) 。公民新聞的在地實踐-公視PeoPo 新聞平台公眾參與及多元報
導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菲。(2007)。媒介大融合:數位新媒體時付下的媒介融合論。廣州:南方日報
出版社。
張福建(主編)。(2009)。公民與政治行動:實證與規範之間的對話。台北:中央研
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朱雲漢。(1996)。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反思。「跨世紀台灣民主發展問題學術研
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
江海寧。(2010) 。當數位科技進入電視新聞室:科技採納、組織創新與效益評
估(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江鴻。(2014)。傳媒類APP 的新聞傳播特點及發展的相關分析。大陸橋視野雜誌
社,16,頁124-126。
李政忠。(2003) 。以「連結」觀點思考媒體業者在全球化趨勢中的經營策略。
新聞學研究,75,頁1-35。
李美枝。(1994)。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
李芳齡。(2015)。開放資料大商機(原作者:Joel Gurin)。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
宋餘俠 、蔡世田。(2011) 。政府參與社會網絡新思維。研考雙月刊,35,頁10-22。
吳明芳、李振興、王炳聰、詹慧珊、黃建邦。(2011)。多人臉影像視覺辨識技術。
崑山科技大學學報,8,頁75-95。
吳家恆、藍美貞、楊之瑜、鍾玉珏(譯)。(2013)。數位新時代(原作者:Eric Schmidt、
Jared Cohen)。台北市:遠流。
吳沛綺。(2015 年8 月)。沒共識陌生人,也可以合作成就改變。遠見天下,30
雜誌-數位工作術特刊,頁52。
林照真。(2006)。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調查報導的構想與實現。台北市:天
下雜誌。
林朝億。(2011)。置入性行銷引發公憤,媒體的新公民運動。司法改革雜誌,82,
頁64-67。
周佑霖、許維德、鐘錦鈞和楊寅賓。(2003)。無線時代之分散式語音辨識平台。
電腦與通訊,104,頁53-59。
范揚、張企泰(譯)。(1979)。法權哲學(原作者:Hegel)。北京:商務印書館。
胡元輝、李岳昇、韋苡爭、陳雅萱、陳佳君、陳威諭、黃汝華、辜子桓、劉昀峰。
(2010)。全球崛起的公民媒體:新聞革命進行式。台北市:允晨文化。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編)。(2014)。2012-2013 資訊國力年鑑。台北市:行政
院科技顧問組。
張允若。(1994)。威尼斯小報是最早的印刷報紙嗎—對《中國大百科全書》、《新
聞學大辭典》有關條目的質疑。編輯學刊,5,頁81-84。
夏鑄九、王志弘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原作者:Manuel Castells)。台
北市:唐山出版社。
曹衛東等(譯)。(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原作者Habermas, J.)。台北市:聯
經。
施盈庭。(2008) 。線上新聞媒體的角色定位:從內容提供者到公共辯論的倡導
者。中華傳播學刊,12,頁55-86。
郭戎晉。(2012)。從App 軟體分級談跨平台媒體內容分級制度之發展。科技法律
透析期刊,24,頁14-19。
陳百齡。(2002)。資料庫裡找新聞:探討資料庫輔助新聞報導。圖書與資訊學刊,
41,頁1-18。
彭偉捷。(2012) 。八百萬畫素手機鏡頭設計。科儀新知,34,頁80-90。
馮文生、翁中淹。(2005)。4G 標準與世界各國發展現狀。電腦與通訊,114,頁
95-101。
游人諭、李欣樺、黃聖杰。(2008)。網路視訊服務之技術趨勢與展望。電腦與通
訊,125,頁35-39。
鄧建邦、陳瑞貴、陳國華、陳建甫、紀舜傑、宋玫玫、彭莉惠、吳姿瑩(編著)。
(2014)。未來學理論、方法與應用。新北市: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原作者:Marshall McLuhan)。台北市:
貓頭鷹出版。
鄭百雅(譯)。(2013)。大媒體的金權遊戲:為什麼有權力的人都想要搞媒體?
(原作者:Ronald V. Bettig、Jeanne Lynn Hall)。臺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
賴森堂。(2014)。以文化見的優質可再用元件提升行動App 開發效率與品質。創
新與管理,10。頁95-118。
蕭揚基。(2003)。我國公民社會的形成發展與建立。研究與動態, 8,頁75-96。
魏玓。(2009)。公民社會、知識分子與國家:關於台灣媒體改革運動的幾點反思。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頁317-330。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關尚仁。(2001)。媒介管理過去、現況與未來。「政大二十一世紀傳播學門回顧
與展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
蘋果官方網站。Siri 功能介紹(2014)。2015/4/22 擷取自
http://www.apple.com/tw/ios/siri/
1111 人力銀行。2008 記者轉職意願調查(2008/9/1)。2013/3/7 擷取自
http://winner.1111.com.tw/zone/pr/headline.asp?autono=1834
上下游News&Market。認識我們(2014/12/16)。2015/1/22 擷取自
http://www.newsmarket.com.tw/
台灣蘋果公司官網。進一步了解 Siri(2015)。2015/3/3 擷取自
http://www.apple.com/tw/ios/siri/siri-faq/
泛科學。認識我們(2014/12/16)。2015/3/25 擷取自http://pansci.tw/about
許韶芹。台灣讚啦 YouTube 中文版上線(2007/11/4)。2015/4/9 擷取自
http://fe1.udn.com/CAMPAIGN/market/200711/inpage961104.html
陳釧瑤。台灣行動部落格之發展現狀(2008/9/4)。2015/4/3 擷取自
http://mic.iii.org.tw/aisp/reports/reportdetail.asp?docid=CDOC20080904006&
doctype=RC&smode=1
雷鋒網。新聞撰寫機器人:媒體圈的新寵。20161/5 擷取自
http://www.leiphone.com/news/201406/why-we-use-robot-to-write-news.html
Daniel, Chiang。好萊塢賣座電影的秘密武器:運用Big Data 發揮最大行銷效益
(2013/5/14)。2015/8/23 擷取自
http://yi810229.blogspot.tw/2013/06/big-data.html
Wikipedia。反媒體壟斷運動(2014/11/13)。2015/11/26 擷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8D%E5%AA%92%E9%AB%94%E5%
A3%9F%E6%96%B7%E9%81%8B%E5%8B%95
Wikipedia。Youtube(2014/12/8)。2015/7/2 擷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YouTube
Wikipedia。衛星新聞轉播(2014/3/30)。2015/10/8 擷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AB%E6%98%9F%E6%96%B0%E9%
97%BB%E8%BD%AC%E6%92%AD
Wikipedia。行動應用程式(2014/3/20)。2015/11/3 擷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81%E5%8B%95%E6%87%89%E7%9
4%A8%E7%A8%8B%E5%BC%8F
Wikipedia。大數據(2014/12/2)。2015/11/5 擷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6%95%B8%E6%93%9A
Wikipedia。看見台灣(2015/12/6)。2015/10/8 擷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C%8B%E8%A6%8B%E5%8F%B0%E7
%81%A3
Wired。好萊塢賣座電影的秘密武器:運用Big Data 發揮最大行銷效益(2013/5/14
日)。2015/7/23 擷取自http://www.wired.tw/posts/2209
英文
Balasubramanian, V. (1995).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on hypermedia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Retrieved 2015/6/3 from
http://www. isg.sfu. ca / ~duchier /misc /hypertext_review /index.html /
Butler, Margaret (2011). Android: Changing the Mobile Landscape. IEEE
Pervasive Computing, 10(1), 4-7.
Bowman, S. & Willis, C. (2003). 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Reston, Va.:The 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Available:
http://www.hypergene.net/wemedia/download/we_media.pdf
Cooper, Smith(2013, Sep 18). Facebook Users Are Uploading 350 Million New
Photos Each Day.[Business Insid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facebook-350-million-photos-each-day-2013-9
Dagger, Richard (1997). Civic Virtues: Rights, Citizenship, and Republican
Liber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dler, Roger(1994). Mediamorphosis.Thousand Oaks, CA:Sag.
Hovland, C.,Janis, I.,& Kelley,H.H.(1953). Communic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 Jürgen (1996).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Pavlik, John (1999). New Media and News: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New Media & Society. 1(1): 54-59.
Pew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2009). 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09.
Retrieved 2015/3/20 from http://www.stateofthemedia.org/2009/
Simon Sharwood(2012, Nov 9). Facebook warehousing 180 PETABYTES of data a
year[The Register]. Retrieved 2015/1/28 from
http://www.theregister.co.uk/2012/11/09/facebook_open_sources_corona/
Taylor,Shelley,E.(1989). Positive Illusions.New York:Basic Books.
Tester,Keith(1992). Civil Society,London:Routledge.
Williams, Raymond (1975). 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Form. London,
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